苦情――非白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爱的两个人本来可以不用爱得这么苦的呀!
非白同学在从锦绣得感情中走出来时,对木槿一开始是居高临下的,要知道咱木槿可是位现代知性美女,心高气傲着呢,况且,爱情需要平等。所以非白同学当然需要受些折磨,等他意识到要给木槿平等的爱时,又不好好表达,真是急死人。长着一毒舌,难道只能在调侃时用吗?真是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后来就变成那么苦了。
木槿也是,和非白旗鼓相当啊,学识、见地,思想上常常可以碰出火化,这个世上,要找到可以聊通宵的人可不容易啊。可是木槿这个人,由于前世的经历吓坏了,对感情总处于一种逃避状态。包括对宋二,以她的聪明,能不知道吗?只是刻意不去往这一方面想而已。因为知道碧莹爱宋二,所以刻意地缀合他们。及至非白,可怜非白移祸江东被她觉察了,两个太聪明的人谈起恋爱也真是累,就如书中“聪明,聪明,聪明,你那么聪明干什么呢?”所以虽然非白有致命的吸引力,可是她不敢投入感情,她要把感情投给相对安全的非珏,这一阶段,对非珏的感情被刻意地夸大。试想,以木槿的作风,可能嫁给非珏吗?那么多的政治婚姻摆在那里。可怜的非白同学深陷情网的时候,又被木槿知道锦绣之情事,要命,本来就是个鸵鸟,又高举着亲情第一的牌子,这回逃得更快了。所以非白始终没有得到木槿的表白,没有得到木槿承诺。因此文中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就是在暗宫之中,白木两人经过生死考验,感情得到升华,需要安排一点木槿的深情流露,这才使接下来八年非白的拒婚、苦守更为合理。八年啊,中国人民把日本鬼子都打跑了,再接受一段感情也说得过去,也是人之常情。但咱们非白不但苦守,还拒婚,导致继承人的危机,这也进一步突出他的性格,他不需要靠无爱的婚姻来增加他的筹码,他要靠他和众人的智慧来获得天下,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让白粉都爱死了,木槿知道了,能不感动吗?
可是多年后再见面,依然雾里看花,只能叹气。在花园里发病,木槿真情流露时,就应该告诉她:“我八年前就中了一种毒,八年来一直寻不到解药,如果找不到解药之人,就会毒发而死,这种毒,叫做相思。”可是木槿这回是因为自己而逃避,非白不能明白其中难言之痛。
木槿总会回去的,她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她开始考虑要忠实于自己的感情,要为自己活一回,更不忍非白受苦,她需要帮他的争霸计划带去经济资助和军事力量(燕子)至于这八年的历史,聪明如非白,应是从不提及,淡化这一段历史。而如何摆脱小段和面对锦绣和宋二,只要木槿想通了,终是可以解决的。
虐情――木槿
木槿真虐啊!就如海大虐我们一般。她聪明、亲切,从里到外透着善良,就如阳光洒进书中每一个男主、男配心中,让他们觉得温暖、安全,对她产生深深的眷恋,可怜啊!一群孤儿嘛!她先恋上非珏,(其实是一种怜爱)又在西枫苑招惹了原非白,我说招惹,实在也是,一见人就发呆,流口水,抱人家的腿,单向性爱,接吻,(虽说是非白主动,可她很享受啊,心跳啊,脸红啊,想不误会都不行啊)一起睡觉,(人家锦绣生得如此得倾城倾国,都八年了,连个吻都没有呢),都到这地步了,还不要人家非白负责,受伤啊!狠狠地挫了非白同学高傲的心。然后知道锦绣和非白的旧情,吃醋了,当然了,吃醋也要吃的与众不同嘛,否则怎么虐小白呢,那就是哭着喊着告诉自己爱的是非珏,人家拼着生命危险打回城救她,还要无理取闹,把个冷静的非白虐个死去活来。
多年后,瓜州重逢,那种思念,犹豫,期待,逃避;碰上非白的想念、疑问、深沉,这一犹疑间,鸵鸟立刻转身逃跑,互相猜疑,顾忌,直把看官虐得肝肠欲摧,而且还互赠了绝情信物,八年后再相逢,如惊鸿照影,勾起看客们所有的期望,脖子伸的老长,结果又没了。伤心啊,从此脖子得了劳损,至今未愈。虐吧?木槿,把自己也虐得昏迷吐血,看来活不过30的预言似乎没有改变的可能,叹叹。
终于,木槿被虏到宫月城,小白、段段应该追踪而来吧,在这里,小白把木木抢回去吧?各路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是想看看爱情戏,小白快来吧!
忘情――非珏
他与木槿的初恋单纯而美丽,就如非白与锦绣。而他注定要回突厥的,他注定肩负着国仇家恨,忘情对他是最好的结局,这八年与碧莹是真真切切的,不可能没有真爱,他的记忆深处,应该有碧莹的琴声,他视力恢复看到的人是碧莹,他为她惊艳,他们在一起是命运的安排。碧莹本也才高色艳,心比天高,爱着宋二却知他爱着自己的好姐妹,心那个痛啊!当好姐妹的心上人转而爱上自己,富贵权力爱情唾手可得,真能不动心么?就是木槿思定之后,应是支持这一段感情的,这相当于解放了她自己,让她更无牵挂地奔向非白。
狂情――小段
这个紫眼佳人,海大太有才了,写个非白苦守八年,就写个小段为爱扮作八年的女人,只为可以与木槿相守,半斤八两,旗鼓相当啊!终极pk,至今难分胜负!
小段是书中获得最率性的一个,一句话:痛快!他一开始就以一个妖孽的姿态出场,不是满身血腥,就是浑身赤条条地在颠鸾倒凤,他为所欲为,敢爱敢恨,为了江山,堂而皇之地娶老婆,为了爱,可以扮作女人八年,就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且看他的表白:
“莫要怕我,木槿,我知道你的性子烈,今日我向你起誓,只要你一天不允我,我便一天不会碰你,既便你永远不答应我,我一生碰不得你也不打紧,只要你莫要离我而去,这几年我自已也常常觉得奇怪,每次只要看着你对我笑,我的心里就好生高兴,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心满意足。”真是颠倒众生啊,他的表白比之非白实在太高,不过非白如果也如此表白,咱们女主即刻丢盔弃甲,举手投降,故事也就结束了,所以,海大是不会这样安排的。
精情――明磊
神机妙算宋明磊。也是天下才子,却肩负家族仇恨,活得委屈至此。他在清泉涤木心中说道:“宋明磊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随心的事,一件是结拜了小五义,还有一件,那便是今时今日陪你冲下山来,即使到这一刻,我也不后悔。”他的生活,总是为之别人的目标,或许是家族的目标,即使见到自己心仪的女子,命运却从来没有给他选择的机会。海大文中有许多伏笔,比如“竹居论天下”中香芹传信,作者常用一句问句点出背后的故事,说明当时宋明磊已经与原非烟交情不一般了。再者在“踏雪倾天下“一章中“是我错觉了吗?宋明磊一向是英俊的,但在我的映像中他一向是羽纶关巾,清澈如水的少年形象,如今俊秀依旧,但嵯峨高冠下风流一笑,华服锦袍下称得体格更加猿臂峰腰,那轩昂的眉宇间竟然,竟然透着有一种超越性别的艳丽?那种艳丽居然和那玉郎君有得一拼!”也是用反问说明宋明磊与原非情的断臂,在“紫园春谁主有一句“于飞燕又对我不耻下问道:何为娈童,我看看碧莹和宋明磊,没想到他们也一副很有兴趣的样子望着我。”他们当年可都是纯纯的孩子,然后为了上位,他先当了柳言生的娈童,再成为原非清的男宠,同时俘获了原非烟的心,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陪木槿冲下山去,他一生中恐怕就只这么率性地活了一回,也许此去,生还的机会渺茫,也许心中,有那么一种期望,死了也是一种解脱吧。
好多大大都说明磊是阳儿,我也觉得很像,在“归舟客梦长”中木槿的梦有暗示,阳儿还活着,他和木槿是认识的,彼时木槿和明磊都在昏迷之中,差点就跟原青舞去了。木槿关系亲密的人之中,只有明磊和碧莹来历不明,行文至此,差不多要真相大白了,以明磊为人,应不至与木槿为敌。
守情――飞燕
默默守候的爱情,其实若说安全,飞燕大哥的爱最安全了,也最专一。在海大的番外中,这个山东小子在牛车中就喜欢上咱家木槿了。当然了,在那个环境之下,凄风苦雨,前途茫茫,心里年龄是个中年人的木槿像个老母鸡呵护这一群小鸡,喜欢上这个温暖的人很正常,木槿的长处是能在苦难中给人希望,在绝望中给人勇气,而且智计多端,又疑难时又能够贡献飞鸽妙计,再加巧舌如簧,跟她在一起还真是妙趣横生。于是我们于大哥便从此惦记这这个四妹,并且洞悉四妹周围各种情感动向,不动声色地守护着她,并且许下泛舟五湖的诺言,成为咱木槿一生的梦想。他们的感情注定没有交集,但是他们早已有浓浓的亲情,并且此生不改。可惜木槿离去之后,小五义的亲情已经荡然无存,甚至锦绣和明磊反目成仇,木知槿归来可会有所改变,不过燕子跟木槿说过,随时等着她的召唤,只要木槿需要,燕子大哥肯定万死不辞啦。
燕子大哥一向是突厥克星,这回木槿被捉到宫月城,他还不巴巴地与原非白飞来,要知道,原非白一向都准确掌握小红毛的情报,木槿什么情况难道不知,我猜海大就此安排燕子大哥再次登场很有可能哦,要知道,当年夜宴德馨居,小红毛可是两次都输给燕子大哥的,而且愿赌服输,也为非白平定天下去了西边的威胁。争夺天下,有一直强大的军队是很重要滴,无论如何,勇猛的燕子军站在哪一边,哪一边胜算自然会大一些,这一回,真是得木槿者得天下。显然,木槿只会将这些资源提供给小白,然后她再发挥她得妻妾们的力量,依靠与各国统治者的不一般的感情,大搞国际贸易,弄几届大元交易会(好像将来的国号叫大元呢,因为番外说田大豆是大元相国),天下安定之后,燕子才是真正的归隐,或许木槿时日也差不多了,也该去过她想过的日子,闲时到燕子家采采菊花,逗逗锦绣的孩子。
无情――锦绣
艳冠群芳,锦绣是小说里最美的女子,也应了红颜薄命的话。锦绣的性格注定是这乱世中的一个积极分子,有了她,这个乱世才显得更乱。小时锦绣说:“那条蛇说,我将来必会称霸天下,到时候我要将最好的东西给木槿。”一个乡村孩童,小小年纪,就有称霸天下的心,可见将来她的所作所为,都将围绕她的这个目标,从这一点上,原清江与她倒是很配。
她幼年被侵犯,在原家要生存,就要变强,所以她练了出色的武功,屡屡立功,她很努力,努力地朝她的权利中心迈进。就连她的爱情,也放弃了,其实原清江看她的眼神越来越不一样的时候,她就犹豫了,要不要借机,一步就可以成为人上人啊?可是非白当然是她犹豫的原因,韩修竹的话替她下了决心,她立刻表示愿意替非白去成为内应,实际上是找到一个借口,不是我锦绣贪慕虚荣抛弃了你非白,我是为了你的前途。有了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可以使自己没那么痛苦。小五义其他人,包括宋明磊都曾动过心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只有锦绣坚定地留在这里,她就是这乱世中的红颜,注定要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写下她浓重的一笔,可是称霸天下的智慧,她却不够,甚至不会拉拢小五义这帮死党,她的那点心思和行动,全在原清江的掌握之中,她总想靠自己、靠自己,可是仍然找不到安全感。
窃以为,锦绣对木槿和非白是有情的,虽然也被欲望消磨得差不多,但是只有这两个人可以牵动她心中的柔软,她以为自己一直朝着明确的方向努力,她以为自己一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可是一年一年的争斗,一年一年的钩心斗角、费尽心机,她的心已经失落了,不知在何方。纵是美人依然如花,纵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到那时,却回过头来寻觅亲情和爱情么?落花流水春去也,必是伴随着心痛,永远难愈。
迷情――碧莹
那一个,在牛车中就爱上宋明磊的女子;
那一个,落难中仍然孤标傲世的女子;
那一个愿意将自己的爱人让给木槿的女子;
那一个愿意用自己的生命证明结义姐姐清白的女子;
那一个在战争开始愿意跟木槿回来的女子;
成了小红毛的木丫头;
她情愿么?她快乐么?听着丈夫对着自己喊着别人的名字,她的心滴血么?还是认命?那么心高气傲的女子,她不会认命。就如七夕之夜的琴声中,她壮志未酬啊!玉北斋的日子,是她一生中少有的安静的日子,她被尊敬,被器重,她身体竟然好了,虽然爱神仍然没有青睐她。可是,仍然有被宠爱的感觉啊?
去宫月城的路上,传来了宋明磊战死,花木槿被俘的消息,肝肠寸断啊!明磊,自己爱了一辈子的明磊,终究是为了四妹,慷慨付死。知道明磊的心里爱的是她,知道明磊和原非烟你侬我侬,知道木槿爱的是非珏,知道这八年的一切情感纠葛,可是在这一切中,自己从未拥有过哪一份情感,自己始终是冷眼旁观者。心如死灰了,亲情爱情,瞬间都失去了,孤独和无助又时刻包围着这个弱女子。饱受刺激、丧失记忆的非珏越来越依赖这个日夕照顾他的丫头,他的错认、依赖成了她,孤独无助的她的救命稻草,果儿仁认为这是最好的结局。一到突厥,政局变化、权利斗争、政治联姻、后宫争宠、皇储斗争,唤醒她的雄心壮志,她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充满斗志也神奇地让她身体健康了。
她姚碧莹,这个她自己孤苦地自认是小五义最没用的人,时来运转,也成为这个风云际会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木槿,你这个时候跑出来干什么呢?一见你,骇得几乎都旧病复发呢!多年对你的思念,被现实击碎。我发现我们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了。八年前就错了,为了这个错,只要你出现,我将失去这一切:荣耀、宠爱、权力、孩子的地位、甚至自己的生命。我发现,我仍然那么弱,而你,随时可能夺走这一切。”
若你是碧莹,此时此刻,该如何面对亲情、爱情?
转帖而来,共两篇资料,仅供参考,:
转帖1、
一、传承儒家学说,融汇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呈现多元共荣的格局。
成吉思汗征服中原过程中,接触了许多中原人士,如耶律楚材以及佛、道教的代表人物,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原传统文化对他产生一定影响。窝阔台汗曾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采取保护中原文化的措施,如以考试方式确立儒户、立经籍所、封衍圣公等,但随着耶律楚材在政治上的失势,这些措施再没有推行下去。窝阔台曾下令在燕京(今北京)举办学校,培养翻译人才。中原的道教、佛教得到蒙古上层的扶持声势日盛。因利益冲突两教在蒙古统治者主持下在上都举行过两次辩论,成为蒙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另一方面,中原的世候,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做过一些招徕儒士文人、整治学校的举措,对于儒学的延续起到有益的作用。蒙元王朝在中国历史首次专门设立“儒户”阶层,保护知识分子。这一时期,民众的普及教育超过了前代,书院达到400余所,州县学校的数量最高时达到24400余所。
从13世纪40年代起,忽必烈开始招致“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蒙哥汗即位后,忽必烈受命管理“漠南汉地”,更加强了招揽中原人才的工作。他多次表示尊重儒学的态度,采取标榜文治、设学校、建官制、征召著名儒士等措施,赢得了中原人土的好感,称他为“儒教大宗师”,视他为儒教的保护人。忽必烈对各种宗教同样采取“护持”态度。当时藏传佛教萨迦派领神萨班到西凉(今甘肃武威)与蒙古宗王阔端会晤,导致吐蕃地区归附蒙古。忽必烈出征云南回师途中,与萨班之侄八思巴相见,从此藏传佛教在蒙元时期一直兴盛不衰。忽必烈即位后,实行“祖述变通”的治国方略,代表中原农耕文化核心内容的理学受到重视并继续发展。理学在元朝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元政府在全国各地建立儒学,以朱熹的著作作为基本教材。元代著名的理学家许衡、刘因、吴澄等人,继承了宋代理学的基本思想,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兼取各家之长,朱、陆之争由此趋于“和会”,这对后来的明代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许衡等人相继入忽必烈幕府并官居要位。在诗文方面,一批金朝遗民的创作成为文坛的主流。遗民文学的特点是怀念故国,感怀身世,元好问是最有影响的代表。耶律楚材和邱处机的新西域传记述了西域见闻,为当时的文坛增添了光彩。元杂剧开始成型在城乡演出。在史学方面,金史特别是金朝亡国史的的编纂成为一时风气。
蒙汉二元性是元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在元代文化体制中,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并存,即行汉法,又存蒙古法,蒙古语言文字是法定的官方文字,汉语文字等多民族的文字仍然通用。
忽必烈即位后,提倡“文治”采用“汉法”,同时又多方维持蒙古传统,形成了中原传统政体和漠北旧俗共存的行政体制。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实际统治的范围、对象都发生了变化。政治形势的变化使经济、政策都发生变化。儒学是“汉法”的思想基础,孔子是儒学的象征,推行“汉法”要尊孔崇儒。忽必烈为了“文治”,采取了若干尊孔和提高儒学地位的措施,如在各地建立宣圣庙、恢复或新建各级地方官学、建立中央国子学、整顿和推行儒户制等。成宗铁穆耳下诏中外尊奉孔子,建立大都宣圣庙。武宗海山加封了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代对孔子和儒学是尊崇和推行的,但有一定的局限性,科举制度一直未能全面实施就是一个例证。
忽必烈统治时期,设置了若干与文化有关的机构。在中央设有翰林国史院、国子监和国子学、蒙古国子监和蒙古国子学、秘书监、兴文署等。其他如太史院、仪风司、教坊司等,都与文化有关,管理宗教则有宣政院、集贤院、崇福司、回回哈的司等。在地方有儒学提举司和各级地方官学、蒙古提举学校官和各级蒙古字学,以及管理各种宗教的地方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表明忽必烈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命他创制蒙古新字。至元元年(1209年)颁行八思巴蒙古文,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为此制办了专门学校,称为“蒙古字学”。
在宫廷礼仪制度上,也体现了蒙汉二元性的特点。元朝皇帝有蒙汉两种庙号。如忽必烈的蒙古语庙号是为“薛禅汗”,汉语庙号为“世祖”,铁穆耳的蒙古语庙号为“完泽笃汗”,汉语庙号为“成宗”。元朝共有八位皇帝具有双重庙号。这种双重庙号制度,反映了元朝政治文化的鲜明特点。中原传统的汉文化和特点鲜明的蒙古文化构成了元代文化的基本格局。畏兀儿文化、波斯文化对元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种语言的流行以及多种文字的使用,带来翻译人才的众多和翻译作品的发达。
公元1314年以后,元朝诸帝的汉文化修养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文宗图帖穆尔以及顺帝妥欢帖穆尔。从仁宗起,在尊尚儒学方面比前一阶段有很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重新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和加大尊孔力度。这些举措以官方名义确认理学是儒学正统,确立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还建立了奎章阁学士院、艺文监等新的文化机构,奎章阁后改为宣文阁,艺文监改为崇文监。这些都是重视汉文化的表现。
仁宗以后的诸帝对各种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崇奉和爱好,远远大于儒学。他们耗费大量钱财兴建佛堂、道观,远非学校所能比拟,仁宗时命各地立帝师八思巴寺,其规制要大过孔子庙,这说明了儒学和宗教在统治者心中的不同地位。在元朝上层蒙古、色目贵族官僚中间,一直存在反对、排挤汉文化的强大势力,科举取士名额有限且一度中断,就是这种势力作用的结果。
元朝统一中国后,罢废科举,直至中期以后的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科举才开始恢复。但在考选人才上又制造了种种民族不平等:在考试科目上,规定蒙古、色目人仅考二场,而汉人、南人则需考三场。元制又规定:如“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在发榜方面,则蒙古、色目人为一榜,而汉人、南人为另一榜;在录取名额上也有许多不合理的规定:分明是汉人、南人参加考试的人数要比蒙古、色目人数为多,但四种人录取的名额却一样。
3、 成吉思汗最早接触的佛教人物是禅宗临济宗僧人海云和他的师父中观。历代蒙古大汗对佛教极为尊崇。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禅宗佛教在全国各地更加发展。当时元上都的佛寺林立,仅《元史》记载竞达167座。寺名可查的南天元寺、乾元寺、万安寺、南寺、龙光寺、华岩寺、开元寺、弥陀寺、庆安寺、弘正寺、黄梅寺、帝师寺(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刺嘛教(吐蕃佛教)曾受蒙古统治者的崇信,在朝廷地位最高。从八思巴开始元皇帝每年从萨斯迦派中选高僧一人充帝师,以后成为定制。帝师是佛教最高领袖,所领的宣政院可以自任官属,诸路府州县皆置僧正司、僧亚司、都纲司,管理各地佛教僧徒。元朝统治者对道教也很重视。元初,在北方的道教主要是太一、大道(后改名真大道)、全真等派。元朝建立后,江南正一教备受信用,忽必烈命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管江南道教。以后嗣位的历代正一天师,都要经过朝廷任命,受真人之号,袭掌江南道教、道院。元上都有:崇真万寿宫、长春宫、寿宁宫、太一宫等。儒家思想和佛、道教思想在元代文学作品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转帖2、英宗新政与“南坡之变
延枯七年(1320)三月,十七岁的硕德八剌继承他的父亲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登上皇位。他在位仅短短四年。至治三年(1323)八月,当他与右丞相拜住从上都返回大都,途过南坡驻跸时,被以御史大夫铁失为首的一伙蒙古贵族官僚所杀,这就是元代著名的“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是统治阶级中部一场寻常的内讧,还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英宗时期的宫廷政治又有什么特点本文试图从这一事件展开,对上述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
1307年成宗死,他的侄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得右丞相哈剌哈孙之助,从怀州赴京夺得皇位,是为仁宗。嗣后,又让位给驻守在漠北的哥哥海山即武宗。双方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承;仁宗以后应把皇位让给武宗之子和世珠。— 延枯三年,即仁宗登位后的第五年,右丞相铁木迭儿为了固位取宠,迎合仁宗意图,倡言立仁宗长子硕德八刺为太子,仁宗之母答己太后也认为硕德八剌比和世竦更为柔懦,易于控制,也力赞此举。于是和世竦被黜居于外,十三岁的硕德八剌于当年立为皇太子。从此以后,他卷入了宫廷政治的旋涡。“南坡之变”似乎是一连串事件发展的自然结果,现在就让我们来追溯一下这一事变的发展过程。
硕德八剌的父亲仁宗,是继忽必烈之后推行“汉法”比较积极的元朝皇帝。他在位九年中,罢尚书省、限制僧侣阶级特权,截止营造,起用李孟、程鹏飞、郝天挺等汉族地主官僚;首行科举,对统治政策作了不少调整和改革。但是,由于蒙古色目旧贵族集团的阻挠,仁宗后期,政治上渐趋保守,不能有多少作为。“自延佑末水旱相仍,民不聊生”,社会阶级矛盾正在激化。英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位的。
值得注意的是,英宗和他所有前辈皇帝相比,他处在一个最易接受汉族封建地主文化的社会环境中,1303年,他生于洛阳附近的怀州王府,那一带是宋代理学奠基人二程的故乡,他从小过的是地主土大夫式的生活,又受其父亲的直接影响,耳濡目染,自然与蒙古草原马背上长大的贵族弟子大不相同。
延佑三年,他被立为太子后,又进一步成为内外儒臣竭力施加影响的对象。如同当年许衡、王恂等人竭力争取太子真金一样,御史中丞赵简,监察御史段辅、马祖常,太子詹事郭贯等人,都先后上奏,请求“招天下雅望博通之士”,对富于春秋的太子,加强儒家正统教育,把这一点认真看做“天下休戚之源”。对此,仁宗自然十分重视。硕德八剌从小生活的环境和他所受的儒家教育,对他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他即位以后,就曾亲书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吾爱房与杜,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亿万古”,把它赐给拜住,并表白励精图治的志向,以借喻自己与拜住的关系。元代皇帝多不识汉字,硕德八剌所具有的汉族封建文化素养,是元帝中所不多见的。
二
如果说,硕德八刺立为太子是由于答己太后、仁宗与铁木迭儿三方面的利益一致而取得的结果,那么英宗即位时,构成这种结合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了:老皇帝已故,答己也发现这位少年皇帝“毅然见于颜色”,远非原以为的那么柔懦,不由得发出“吾悔不该立此小儿”的怨言。而铁木迭儿眼下正是野心勃勃发展自己势力的时候。
仁宗死后第四天,英宗还未即位,答己已把铁木迭儿立为右丞相,仁宗所亲信的一些大臣多受排斥,与答己、铁木迭儿关系至密的黑驴、赵世荣、木八剌儿等人,一个个进人中书,担任要职,前平章政事萧拜住、杨朵儿只,因仁宗时曾劾铁木迭儿不法,此时则横遭铁木迭儿报复,未经硕德八剌许可而被逮至徽政院,以“违太后旨”的罪名而被诛杀。仁宗最信任的儒臣李孟,也被褫夺秦国公印,其先祖墓碑也被扑毁。英宗即位以后仅两个月,就发现宣政院使失烈门及阿散、亦失列八阴谋废立,由于他猜度到幕后指使人就是答己本人,因而也不敢进一步追查,匆匆把他们诛杀了事。
凡此种种,使英宗发现,自己不但是个势单力薄的孤家寡人,而且其地位还岌岌可危,他面临的是答己与铁木迭儿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对他造成直接威胁的势力。
这股与英宗对立的宫廷势力是属于怎样的一种性质呢
答已是武宗与仁宗的生母,她崇信喇嘛教,有浓厚的游牧贵族思想意识,当她在一定条件下代理君权或干预政治时,自然倾向于重用与她的政治意识一致的亲信侍从或世袭军事游牧贵族,而不是那些她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儒臣。她“自正位东朝,内则黑驴母亦列失八用事,外则幸臣失烈门、纽邻及时宰铁木迭儿相率为奸”从而成为分割英宗君权的严重势力。
至于铁木迭儿,他从成宗时起,就供职宣徽院,武宗时做了宜徽院使。宣徽院掌玉食及燕享宗戚宾客之事,属后妃直接掌管,铁木迭儿与其他宣徽使臣就有可能与太后结成特殊密切关系,在宫廷中形成内诗集团,他们倚凭太后权势,常常外任政治要职,并与朝内地主士大夫官僚集团形成对峙,政治上往往反映了保守游牧贵族的利益。
铁木迭儿在武宗时期就因贪赃枉法等事,多次被儒臣及御史台弹劾贬职,但每一次都受到答己庇护,重任要职,每任要职,便对弹劾过他或不依附他的臣僚施以报复。如仁宗时的户部尚书韩若愚,被罗织罪名,险遭冤杀。英宗初的平章政事王毅、高防,也受其诬陷,经拜住挽救,才得不死。遭其陷害而死者为数甚多。《元史》称他“怙势贪虐,凶秽愈甚,中外切齿,群臣不知所为”。表明以答己为后盾的铁木迭儿在朝内拥有极大的权势。
为了牵制铁木迭儿,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英宗即位不久,把木华黎的后裔、世祖时丞相安童之孙拜住立为左丞相,并引为心腹。
如果说,右丞相是元代中期蒙古保守贵族势力的典型代表的话,二十五岁的左丞相拜住,则是蒙古贵族中分化出来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类型。作为东平王的后代,他的家族世居汉族农业经济发达的山东地区,他们数代以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封建地主化了。他们与山东地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汉族士大夫集团又有长年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因此,这个家族中出现过不少
“蒙古儒者”。作为主掌礼仪、祭祀宗庙和赠谥的太常礼仪院使,拜住有更多的机会与虞集、吴澄等儒臣交往,这自然与皇帝硕德八剌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拜住“每退食,必延儒士谘访古今礼乐刑政,治乱得失,尽日不倦。”英宗当太子时,就对之极有好感,只是双方不便往来而已,此外,拜住作为赫赫功臣木华黎的子孙,在贵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也有利于势单力薄的英宗加强自己在宫廷中的地位和权力。
另一方面,拜住身上,以“儒道治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和迂腐的书生气又混杂在一起。他对别人关于铁木迭儿阴谋中害自己的警告,竟认为“吾知尽吾心而已,何备为”对于铁木迭儿之死,竟报以伤悼的泪水,对于王结“除患不可犹豫,犹豫恐生他变” 的劝告,则“是其言而不用”。拜住的优柔寡断,正反映了蒙古上层集团内部“行汉法派”力量的脆弱。英宗寄予极大信任并依靠来实现新政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不过,拜住在促使英宗进一步实行新政采用“汉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至治二年春,在元朝建太庙四十年以后,英宗首次行亲享之礼,便是拜住施加影响的成功例子,《元史·拜住传》载:
“帝见羽卫文物之美,顾拜住曰:‘朕用卿言,举行大礼,亦卿所共喜也。’对曰:‘陛下以帝王之道化成天下,非独臣之幸,实四海苍生所共庆也。”
“……明日还宫,鼓吹交作,百姓耸观,百年废典,一旦复见,有感泣者。拜住率百僚称贺于大明殿。”
这段记载,颇为生动地叙述了英宗遵汉法、行“亲享礼”的隆重场面以及他倾心于汉法的政治倾向。
三
元代历史上,也许还没有一个皇帝的国策政令,在短时期内,发生象英宗至治二年十月开始的那种泾渭分明的改变。
造成这种变化的条件,已如前面所述,但是英宗即位以来面临的日益激化的社会阶级矛盾和元朝经济方面的困境,则是促使他下决心“一新政治”的根本原因。仅就《元史》的《英宗纪二》记载,至治二年一月到九月,各地水、旱、霜、雹、蝗灾和饥馑就达四十九次之多,面及山东、河北、四川、湖北、江南十余省的广大地区。在这种情况下,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也加速发展,从至治二年五月到三年三月的十个月内,就发生了临邑王驴儿、道州符翼轸,泉州留应总等多次民变,两江岑世兴,湖广龙仁贵二次兵变,和静江獠族、西番参卜郎族起义。这种“地道失宁,风雨不时”的社会状况,迫使不再受答己与铁木迭儿保守势力钳制的元英宗,从本阶级利益出发,改革制度,调整政治。至治二年十二月,英宗登五台山,他与
拜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可以表明他们实行改革的动机:
拜住:“自古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为本,失其心则失天下,钱谷,民之膏血,多取则民困而国危,薄敛则民足而国安。”
英宗:“卿言甚善,朕思之,民为重,君为轻,国非民将何以为君今理民之事,卿当熟虑而慎行之。”
至治二年十月,英宗以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在《特命右丞相诏》中英宗决心“励精求治……一新机务。使邪正异途海寓父康。”从此英宗不再立左丞相,以示信任之专。此后数月,英宗进行一系列改革,新政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规模起用汉族地主官僚及儒家知识分子。拜住“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如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日以进贤退不肖为务”,吴元珪、王约、韩从益、赵居信、吴澄、王结、宋本和韩镛等人,都在短期内擢任集贤、翰林院及六部官职。这一期间,“士大夫遭摒弃者,咸以所长收叙,文学之士,则待以不次之除”。可见当时的规模,在元代也属罕见。
至治三年正月,又发布《振举台纲制》,“举善荐贤,为治之要”,“怀才抱德,隐晦不仕者,亦听荐扬。”
从拜住访求虞集的记载,也可以看出他们起用儒臣的迫切心情:“时[虞]集以忧还江南,拜住不知也,乃言于上,遣使求之于蜀,不见,求之江南,又不见。集方省墓吴中,使至,受命趋朝,则拜住不及见矣。”
(二)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从元世祖时期起,元朝已创设一套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从至元三十年以来,改升创设,日积月增,越来越臃肿不堪,各级官僚巧立名目,安插亲近,耗费大量库财,成为元代财政的巨大累赘。至治二年十一月起,英宗“始锐意减罢崇祥、寿福院之属十有三署,徽政院断事官、江淮财赋之属六十余署,不幸遭罹大故,未竞其余。”
(三)行“助役法”。元代农民劳役繁多,负担很重,至治三年四月英宗下诏“遣使考视税籍高下,出田若干亩,使应役之人更掌之,收其岁人以助役费,官不得与”。这就是说,运用国家政令,使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按一定比例,上交一小部分土地的岁收,作为助役费,用于补偿一般农民劳役方面的经济负担,《元史》《干文传传》记载:“会创行助役法,凡民田百亩,令以三亩人官,为受役者之助。”“公委曲化导,人皆悦从,诡寄之弊既绝,亦以腴田来归,而中人之家,自是不病于役。”
(四)减轻徭役。“凡差役造作,先科商贾末技富实之家,以优农力”,(二年十月)“全免江淮科包银”以及“两浙煎盐户牢盆之役”,“岁减海运粮二十万石”,“免回回人户屯役戍河西者银税”,罢上都等十处“诸金银冶”,“听乐采炼”。
(五)诏命儒臣王约等人,制定《大元通制》,颁行天下。使“行汉法”的行政措施以法令条文的形式确立下来。《大元通制》的颁 行,是元代法制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是推行“汉法”的一项重要措施。
从上述措施来看,“英宗新政”的核心问题,就是“行汉法”。
所谓“汉法”,就是建立在中原、南方封建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封建上层建筑,包括中央集权制的官僚国家机器、法律制度与正统儒家思想等等。任何游牧民族的统治阶级,要在中原和南方建立统治,都必须顺应中原与南方原有经济基对上层建筑的固有要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应当适应他们所面临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实行“以汉法治汉地”是历史的要求。忽必烈即位以前,长期经营漠南汉地,对此有所认识,他起用大批儒臣,并采用一系列“行汉法’’的政治措施。但是,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保守蒙古贵族却竭力主张以蒙古旧俗统治汉地,从而形成顽固维护与汉地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游牧封建上层建筑的消极势力。自忽必烈以来,蒙古贵族内部“行汉法派”与守旧派之间不断对峙,双方力量互有消长。
这种情况,到元代中期,又有了新的发展。蒙古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新的分化。除保守的军事游牧贵族势力外,从蒙古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长期定居中原和南方的封建地主化的贵族官僚,他们的政治势力也渐渐有了发展,他们和汉族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也更热衷以地租剥削方式来维持其阶级利益,英宗和拜住,正是这一集团在政治上的代表。
另一方面,自从忽必烈推行汉法以来,汉族地主阶级逐渐与蒙古统治集团相结合,他们从本阶级利益出发,自然也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与远朝政权联系在一起。蒙汉剥削阶级物质生存条件的接近,使这种结合较之忽必烈时期有了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基础。
直到“南坡之变”已成为历史之后,一些儒臣还深深怀念这位皇帝,怀念那场失败的“新政”。苏天爵在《题忠献王传》中还发出这样的感叹:“呜呼,以先帝之刚明英断,丞相之公平秉直,使天假以年……则其规举施设将大有可观者。自古忠臣义士,欲除奸邪,率为小人所构,宁非天耶宁非天耶”而张养浩多年以后还在驾元英宗画像前寄托这样的哀思:
“封章曾拜殿堂间,凛凛丰仪肃九川。
回首桥山泪成血,逢君不忍问龙颜。
与英宗同时遇难的拜住,在这位老臣心目中,是位“出师未捷”
“孤忠自倚了澄清,笑视群奸不足倾,
壮志未酬还中彼,披图老泪雨如倾。”
这种深沉真挚的悲哀,发之为诗,颇为真实地表明元代儒臣阶层对于英宗新政的鲜明态度。
再生缘
TVB电视剧《再生缘》
根据经典名著《再生缘》改编同名电视剧
取材于清代杰出女作家陈端生的长篇弹词小说《再生缘》,青春励志传奇剧《再生缘》再现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是要弥补以往其他同名文艺作品中未能全面展示出的内涵和精华,二是要用今天的视角来重新解读作品中的传奇性、故事性,更充分地展示出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用更生动、更细腻的情感去展示一个奇貌、奇才、奇胆量的女子,怎样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让世人惊叹的奇事!本剧的核心线索是孟丽君的苦难史、奋斗史、爱情史和心灵史,她挑战男女界限,告诉世人,不论男女,只要有大智慧,都可以安邦定国,爱国爱民。
片名: 再生缘
更多中文名:孟丽君传、新孟丽君传、新孟丽君传奇
导演: 潘嘉德
地区:港台
语言:Chinese
类型:古装 言情
首播:2002年8月5日
集数:32集
[编辑本段]〖演职名单〗
叶 璇饰孟丽君
林 峰饰皇甫少华
杨 怡饰苏映雪
马德钟饰铁穆耳
胡杏儿饰刘燕玉
刘玉翠饰荣 兰
韦家雄饰阿桑哥
卢海鹏饰孟士元
莫家尧饰孟子儒
罗乐林饰刘 捷
张松枝饰刘奎璧
黄宇诗饰魏勇娥
鲁文杰饰和尚鲁智双
江 汉饰忽必烈
罗 兰饰额蔑格
廖启智饰忽哥赤
韩玛利饰忽哥赤妻子
黄纪莹饰阔真郡主
河国荣饰马可波罗
[编辑本段]〖故事大纲〗
本故事就是始于江南翠竹镇上,镇上有户孟家其女孟丽君聪明绝顶,喜作男装打扮瞒其父孟士元在外求学,结交朋友。机缘巧合下男装的君结识微服下江南的王孙铁穆耳及忠直少年皇甫少华,三人从此结下不解缘。而君早被某人笛声打动,误以为吹笛人是铁,由此芳心暗许。天意弄人,君父却将君许配世交皇甫敬之子皇甫少华(因华之前化了名,君未知二者同为一人)。
朝廷命官刘捷之子刘奎璧一次机缘巧合,错误了与丽君情同姊妹的近身侍婢苏映雪为孟家**,仗势求亲,元无计可施,遂以比箭定亲事。丽君苦无对策,只好约会铁穆耳,欲坦白一切,可惜铁穆耳父亲病危,必须立刻返京,遂将丽君约会之事交托少华,丽君大为失望,斥走少华。为著自己终身幸福,丽君决意与侍婢荣兰离家暂避。丽君四处闯荡,遇上一班自称梁山后人的乌合之众,期间竟又遇上被刘奎璧陷害落难的少华,丽君知道眼前人就是自己的未婚夫皇甫少华,因对华无好感,只好继续隐瞒自己真正身份。
另一方面,铁穆耳回朝只能见父亲真金最后一面,皇上忽必烈把太子之位传于铁,令觊觎皇位之九王爷对铁诸多针对,铁陷于烦恼之中,幸得青梅竹马的阔真郡主加以劝慰。丽君于往京师路上,巧遇乐不思蜀的太皇太后,双方成为忘年之交。铁穆耳南下找寻离宫远去的太皇太后,又遇上正颇感失意的丽君,二人相处过程中,真正燃起爱火。丽君回复女儿身打扮决向铁表白,可惜凑巧铁要火速回京,铁唯有再次找少华替自己赴君约。结果被少华得知君女儿身份,君对铁再次失约亦只有再一次的失望,二人遂联袂上京。
过程中,丽君发现少华种种好处,而少华亦爱上君,但因有婚约,只好收心底。当君得知少华正是“吹笛人”,爱情火花,一触即发。铁穆耳初登帝位,决开科考试,招览人才,并恩准汉人参与;丽君望能一举高中,替其父伸冤。铁得知丽君及少华皆欲参与是届恩科,暗中相助,铁多番试探丽君身份,皆不得要领,遂设计令丽被九王爷招为女婿,一场扰攘,知道皇爷女儿竟是失散多时的映雪。
少华为了逃避已暗暗爱上丽君的事实,不辞而别,留书出走,说自己要守诺,忠贞于发妻「丽君」,丽君甚是感动。丽君考上状元,获悉铁穆耳乃是当今天子,随之为孟家和皇甫家平反。铁穆耳出巡期间,九王爷派来的杀手亦同时到来,幸得少华及时相救。华救驾有功,封为将军得以入宫,与丽君相处机会更多,但碍于以为君和铁穆耳存有微妙关系而不敢表白。但丽君却开始分清少华就是自己至爱。偶然机会下丽君的真正身份被人发现,九王爷遂以此胁迫铁穆耳,要他选择放弃江山,又或是忍心孟丽君身份被揭,要负上欺君杀头之罪
[编辑本段]〖分集介绍〗
第1集
孟丽君天资聪颖,才学武功皆精,为显示实力于男子,决定女扮男装参加云林才学比赛,不料其父士元于比赛当天要她陪伴上山采药。丽君为求脱身,布下难以收拾的棋局引士元思考,自己则趁机赶往比赛场地。丽君使计代兄出赛,令东岳书院反败为胜,刚好铁穆耳路过凑热闹,同行的马可勃罗更以一数学难题考验丽君是否读死书。丽君为赢取金币遗下士元,被罚闭门思过,深夜,丽君被远处传来的笛声吸引着。丽君以棋书为饵,令士元让她出席庙会。皇甫少华于庙会中,见一恶霸刘奎璧当众侮辱一对卖艺的兄妹,出手教训他。丽君欲戏弄铁穆耳,却在混乱中夺去他的玉佩,铁穆耳手下阿桑哥错怪少华是贼。丽君对铁穆耳视自己为贼,深深不忿,见他竟前来求见士元,便自称是士元外甥魏子尹,可代他引见,实暗中盘算戏弄他。
第22集 少华为救丽君受重伤
铁穆耳以商讨派谁出战平定叛乱,逼令忽哥赤承认众老将已不能再上战场,藉此让年轻之辈上位,不料忽哥赤竟自荐出征。丽君未能联络铁穆耳,勇娥提议张贴告示,悬红寻找士元。铁穆耳听从伯颜建议趁忽哥赤出征时,将一众老将罢黜,察必知道此事会影响叔侄间感情。阔真堕马后,晚上发恶梦恐铁穆耳舍自己而去,铁穆耳安慰之。
铁穆耳欲金屋藏娇,邀请丽君到别院相聚又吹笛给她听,丽君却被笛声牵引想起与少华的往事。铁穆耳着丽君入住别院,丽君未及开口再托他打探士元下落时,铁穆耳便急于回宫接见凯旋而归的忽哥赤。忽哥赤质问铁穆耳逼走老将的原因,铁穆耳不亢不卑地指已让老将们衣锦还乡,忽哥赤无言以对,抛下一句“好自为之”便拂袖而去。
在重赏悬红下,匪徒讹称有士元下落,骗少华及丽君至后巷行劫,少华为救丽君被堕下来的屋檐击伤头颅而昏倒,丽君见他不省人事,急得大哭不已,更向少华承认是其未婚妻。少华苏醒,丽君大喜,少华隐约间听到丽君的说话,丽君含混其辞推搪过去。铁穆耳对阔真与丽君皆有意,竟期望两者兼得。丽君辗转反侧未能入睡,唤醒荣兰倾诉心事,荣兰得知她已决定告诉少华自己的真正身分,着她她快点行动。
第23集 忽哥赤收映雪为义女
铁穆耳提倡开科取试,希望以汉制汉减少叛变,不料遭大臣们反对,伯颜力排众议,支持铁穆耳。少华发现自己将丽君与画中人混淆,恐自己爱上四弟,内疚自责。若山以明堂为生招牌,着丽君开诊,帮补家计。士元绝食昏倒,刘捷以米浆灌他吊命,却因此令燕玉发现士元身处刘府。丽君本打算向少华表白身分,却无意中听到少华向孟母表示已恋上另一女子,以为他所指的是燕玉,气愤。
少华获燕玉通风报讯,即与丽君等人赶往刘府救士元,可惜迟来一步。丽君以为刘捷带士元入了忽哥赤府看病,决定前往营救。忽哥赤以染病为由不上朝,铁穆耳听从察必劝告,决定以侄儿身分前往探望他。刘捷找来石大夫替米格思治病,映雪巧言测试大夫实力。丽君等潜入赤府,伺机救士元,此时,铁穆耳亦亲自到皇爷府探望忽哥赤,丽君无意中见到铁穆耳跟刘捷谈笑风生,误会他们是一党。
八思巴自作主张替忽哥赤行刺铁穆耳,事败,忽哥赤着他用刀砍自己来制造假象,不料映雪以为刺客想伤害忽哥赤,奋身相救受重伤。丽君认定铁穆耳与刘捷狼狈为奸,少华却认为应跟铁穆耳了解清楚,却遭众人否决。阔真惊闻铁穆耳险遭行刺,赶往问候,铁穆耳安慰她。忽哥赤感激映雪舍身相救,决收他为义女。
第24集 丽君催谷明堂考状元
朝臣重提撤销遣返旧将回乡决定,铁穆耳不悦,没料忽哥赤竟挺身教训众人。若山得知朝廷开科取试,着明堂应考望能光宗耀祖。丽君独自潜入刘府打探士元的消息,骇然得知士元已被安排做死囚的替死鬼,于天牢内等待秋后处决。丽君离开刘府时,被奎璧发现,更向她放箭,幸少华及时出现并得燕玉相助,二人脱险。若山受丽君所激,到衙门击鼓为士元伸冤,却被指一派胡言重罚八十大板,丽君终明官官相卫,向若山道歉。若山重提要明堂考科举,他朝做了大官便可吐气扬眉兼救士元,明堂却认为自己不适合官场黑暗生活。
何氏失踪,众人终在醉仙楼寻着她,并因而得知她失忆前在酒家苦等士儒不果及遇劫的悲惨遭遇。铁穆耳有感忽哥赤更来的态度突然大变,起疑,察必却认为遇袭一事后可能令他有所领悟,来开解铁穆耳。铁穆耳决定破例册封映雪为郡主,察必认为可藉此消除彼此恩怨,大表支持。勇娥生日,子儒暗暗送她鸡腿祝贺,又买下手帕暗示爱意,勇娥开心不已。
映雪瞥见刘捷父子在赤家出现,吓得神不守舍。忽哥赤与格米思与映雪上契,忽然接旨映雪获册封为郡主,三人大喜。明堂顺利通过恩科试,丽君为要令他考取功名,不断催谷他日夜读书温习,若山恐明堂支持不住,怒责丽君。
第25集 丽君跟铁穆耳决裂
若山痛骂丽君只顾救士元而不理明堂的死活,丽君难受,少华前往开解她。丽君决定代堂考科举,一方面循正途救士元,另一方面则着少华、子儒及勇娥勤练武功,即使自己落第,仍可以武力劫法场救士元。丽君一时兴之所至学少华练剑,却不慎跌入少华怀中,二人四目交投时,被前来到访的铁穆耳看见。铁穆耳虽见丽君冷言相向,仍沉着气问她当日为何事相求,丽君指汉蒙有别,还要跟他断绝兄弟情谊,铁穆耳愤然拂袖离去。铁穆耳为了丽君以心烦气燥,阔真奉上蔘茶及替他推拿,铁穆耳受落。近东等人离开山寨前往大都,调查朝廷开科的原因。燕玉的乳娘劝燕玉主动向少华表白,以免日后追悔莫及,燕玉迟疑。少华替荣兰送茶给夜里挑灯苦读的丽君,无意中看见她的手帕,更肯定她是女儿身。少华替丽君披上外袍,熟睡中的丽君竟将头枕在他手上,少华欲吻眼前佳人,但最终克制自己。
为求万全,少华决定快马兼程上山寨找近东作劫法场的支援,临行前却将写给丽君的书信撕掉,却悄悄偷了丽君的手帕作为留念。子儒误会少华偷了勇娥的手帕,细问下才知他误当丽君是自己的表妹,且已对她起了倾慕之情,子儒欲将真相告知,又怕当日所立下的毒誓应验,决定带丽君来跟他说清楚。
第26集 丽君高中状元
丽君对己走远的少华高呼留下来,少华狠下心肠赶往山寨。丽君将少华撕破的信重整,得知他心意,感慨跟他有缘无分。米格思见映雪神不守舍,担心。映雪知道奎璧有意入赤府办事,大惊,便将其于家乡恶行告知忽哥赤。忽哥赤表示朝廷忙于等办开科取试一事,自己亦乐得清闲,可多陪伴妻、女。
丽君代替明堂应付连日来的科举考试后,于试场外晕倒,众人即将她送返郦家中。丽君于“论谏”的试题上以一则故事说明其见解,引起铁穆耳的注意。米格思得知新科状元竟是郦明堂,亦即已逝的爱女宝儿的情郎,感触万分。丽君昏迷多日,醒来时竟接旨得以明堂的名义成为新科状士元,大喜。丽君与榜眼、探花穿上官服上殿觐见圣上,铁穆耳替新科状士元簪花时,二人对望之际,均呆住。
铁穆耳召见丽君,希望得知她有何苦衷,丽君为免罪犯欺君,坚坚称自己本名郦明堂,化名魏子尹只是一时贪玩,并矢志为朝廷效力,平反各大小冤案。荣兰得知丽君平白损失作皇后机会,婉惜不已,丽君只担心铁穆耳怪罪下来,心感不安。少华于道途中,听见有人想捉皇甫敬及近东取县赏,跟踪下,终与各人重聚,并得知近东打算行刺当今皇上。铁穆耳听察必与阔真讨论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娘的故事后,若有所悟。
第27集 忽哥赤谋反事败
丽君于中书省上任,得知各项民间冤情皆由刑部处理,大感失望之际,铁穆耳传召她,更委任她做钦差大臣,平反冤案,丽君感愕然。丽君时开庭替士元翻案,士元看见眼前的钦差大臣竟是丽君,险些揭穿她身分,丽君临危不乱,要求苦主认人及对质,刘捷却仍诸多狡辩,丽君决定先将他停职候查。子儒带何氏往狱仓探望士元,士元即替爱妻把脉开方,并从子儒口中得知钦差大臣的真正身分。
丽君刻意跟铁穆耳保持距离,铁穆耳大感不是味儿。察必因画像呆坐整天而昏倒,铁穆耳找丽君替察必治病,丽君与察必重遇,欣喜。丽君答允不用察必呆坐也能替她画画像,铁穆耳见察必与丽君分外投契,感高兴。忽哥赤私会堂弟乃颜,密谋造反,力邀铁穆耳出席四大汗国会议,指称可宣示国威,并化解当年欣怨。
铁穆耳为讨好丽君,派阿桑哥送贡品至状元府,荣兰见机不可失,硬要替阿桑哥把脉,实则打听他娶妻与否。铁穆耳硬拉丽君陪自己,又逼她把酒谈心,更借酒意向她索吻,不料却被阔真撞破。阔真为所见到的景象,心酸落泪,铁穆耳却不作任何解释。丽君为恐激怒铁穆耳,阻碍替士元平反,无奈下陪他到塞外跟四大汗国开会,铁穆耳途中逼丽君抉择跟自己还是跟少华长相厮守。
第28集 铁穆耳视少华如情敌
丽君为免铁穆耳的纠缠,刻意令自己着凉,希望藉病提前返大都。少华与近东准备冲入军营行刺铁穆耳,不料乃颜与八思巴却比他们快一步出手,少华乘乱上前行刺时,方发现皇帝是铁穆耳,立即硬生生将剑收回,铁穆耳大感奇怪。少华将乃颜杀死,展示真面目并着铁穆耳及丽君先离险地。荣兰醒来,只见身受重伤的阿桑哥尚有气息,便扶他出军营。
丽君回家得悉荣兰未归,担心。忽哥赤假意关心铁穆耳遇刺一事,铁穆耳讹称乃颜临死前曾指忽哥赤是行刺计划的同谋来试探他,忽哥赤即指树大招风遭人诬蔑。阔真送上定惊茶给铁穆耳,铁穆耳本不领情,经察必劝喻后才接受她的好意。丽君替近东治伤后,期待少华向自己表白,可惜少华始终不敢开口,气煞丽君。阿桑哥欲与荣兰结成安答来报答她救命之恩,荣兰只望他以身相许,阿桑哥不解。
铁穆耳指少华救驾有功,册封他为大将军,并以弟相聚为名,召他入宫。忽哥赤明白铁穆耳对自己起疑,决定以抛绣球为映雪招婿来粉饰太平。铁穆耳试探少华知否丽君身分,少华替丽君圆谎。阔真见铁穆耳跟丽君、少华言谈甚欢,不快,察必开解她。铁穆耳要跟少华比剑,铁穆耳出招狠辣,少华情急下险刺伤他。少华回家,说出与铁穆耳比剑一事,深感伴君如伴虎。
第29集 丽君迎娶映雪郡主
子儒认为丽君应及早向少华表白身分,丽君却恐误了救士元一事。铁穆耳打算派少华平定山东饥民暴乱,少华不欲残害同胞,丽君即进言以开仓赈灾安抚暴民方为上策,铁穆耳不悦丽君维护少华。阿桑哥与荣兰终返大都,荣兰见他回宫心切,无奈。刘捷欲疏通官场同侪们,望能在士元调包案中脱身,可惜各人均对他退避三舍。燕玉得知少华荣升大将军,希望他能代父求情,但当听到皇甫敬指刘捷是罪有应得时,即噤若寒蝉。
忽哥赤安排映雪于画楼抛绣球招亲,经一轮争夺后,绣球竟被踢入恰巧路过的丽君的轿里去。丽君想起明堂与忽哥赤亡女宝儿的关系,即讹称曾为宝儿许诺终身不娶,婉拒美意。十一皇叔见忽哥赤与丽君各不相让,提议交由铁穆耳定断,铁穆耳认为丽君不娶理由牵强,欲藉此逼她说出隐衷,丽君恐身分被识穿,惟有硬着头皮跟郡主拜堂。
丽君发现郡主手上竟戴着何氏的金镯子,诧异,郡主闻言即揭开面纱,二女久别重逢万料不及世事竟如此巧妙,开心不已。忽哥赤与格米思见一汉人前来拜祭宝儿后匆匆离开,生疑。铁穆耳从忽哥赤口中知郡主与丽君新婚愉快,大感奇怪。丽君得到忽哥赤批淮带映雪回府见何氏,奎璧在路上惊见映雪,随即跟踪其后,得知丽君女扮男装的秘密。
第30集 奎壁揭发丽君女扮男装
映雪拜祭宝儿时遇明堂,映雪对他深情表欣赏。奎璧告知刘捷丽君乃女儿身,刘捷决定静观其变。丽君开庭再审士元案件,胡县尹上庭认人及供出刘捷恶行,此时,奎璧在庭外击鼓,公然指证丽君是女儿身,要她当众宽衣以证身分,丽君气愤。丽君与映雪等急谋对策,映雪对忽哥赤表示自己才是丽君,当日以素云自称乃情非得已,而奎璧的指控纯綷为父脱罪。
勇娥亦追问子儒丽君身分,不果,山贼等瞎猜深信当日丽君是跟人私奔。忽哥赤旁听士元一案审讯,公堂上映雪痛骂奎璧后不支晕倒,士元指她有了身孕,刘捷不信,找来亲信大夫替映雪把脉,果然断出她有喜。奎壁心有不甘,拉何氏上公堂辨认谁是丽君,何氏犹豫一会后拉着映雪手叫丽君,丽君终纾一口气,并判处刘捷父子充军塞外。原来何氏服士元开的药方后,已告痊愈,孟家终一家团聚喜不自胜。
燕玉探望父兄,奎壁与刘捷表示担心充军后客死异乡,燕玉不忍,找丽君求情,可是当丽君见少华本来送给她的玉镯竟在燕玉手上,醋意大发,拂袖而去。铁穆耳从阿桑哥口中知荣兰曾暗示其女儿身分,当知丽君有意辞官与家人回乡时,即向她表明爱意,更声称可为她废除皇后,恰巧被正欲前来告知铁穆耳有孕喜讯的阔真听到,阔真伤心。
第31集 少华被逼与燕玉成亲
察必发现阔真痛哭流泪,上前关心。少华代燕玉为刘捷父子向铁穆耳求情,铁穆耳教少华迎娶燕玉,便可令刘捷两父子免被充军。士元与丽君前往将军府,丽君以为少华会向自己表白,岂料少华竟要娶仇人之女,皇甫敬更指是丽君当日跟人私奔在先,现在向士元提出退婚,并不为过,丽君愤怒莫名。勇娥无意中听士元及子儒对话,方知丽君真正身分,及自己口舌招谣,闯下大祸令丽君蒙冤,被子儒痛骂。
燕玉知道少华心另有所属,娶自己无非为救人与报恩,不安。丽君打算与士元等潜逃回乡,忽哥赤突邀丽君与映雪入宫参与察必所举行的迎接佛牙盛会,惟有与众人相约于十里坡会合。铁穆耳派阿桑哥骗士元入宫,并以编撰医书为由勉强他留在宫中,使丽君留下来。察必用木兰辞来向丽君表示看穿她女儿身分,并且不会容许她扰乱宫闱,丽君亦藉比喻来说明自己入只为救父,并无他意。
忽哥赤无意中偷听到丽君的真正身分以及铁穆耳对她倾慕之情,心有决定。少华迎娶燕玉,燕玉见少华入新房后欲言又止,即表示愿与他做挂名夫妻 。 近东提议潜入宫中救士元,子儒冲动,不理少华洞房夜,硬要找他入宫一起救士元,丽君前来阻止,少华从二人对话中,终明白眼前人便是孟丽君,悔之已晚 。
第32集 铁穆耳欲治丽欺君罪
八思巴于关外被捉,无奈向铁穆耳供出忽哥赤与四大汗国结盟造反。忽哥赤得悉八思巴束手就擒,竟以丽君性命要胁铁穆耳过府,当众揭发丽君身分及铁穆耳恋上汉族女子,并非大元的好君主,自己谋朝篡位非无道理。米格思怕忽哥赤铸成大错,着映雪要胁自己来令忽哥赤就范,少华乘忽哥赤分心时救丽君,惜不敌。铁穆耳与忽哥赤双方军队僵持之际,察必前来重提忽哥赤一段童年往事,忽哥赤见察必所持金箭,动容,终投降。
忽哥赤到忽必烈寝宫凭吊后,准备伏法,米格思誓跟夫生死与共,映雪见二人喝下毒酒,难过。映雪拜祭忽哥赤夫妇,再遇明堂,二人对至亲离世的感受与见解一致。铁穆耳劝丽君回复女儿身便可免问罪处斩,丽君指宁死也不愿下半生任由人摆布,拒绝。近东入宫行刺铁穆耳,少华阻止,并指大宋亡国并非无因,而帝昺亦没能耐如铁穆耳般治好国家,近东激奋离去。铁穆耳见少华不肯要胁自己来替丽君求情,终明白他才是真君子。
阔真上吊自尽,铁穆耳赶往看见奄奄一息的阔真,将濒临死亡边缘的她唤回。翌日,铁穆耳在大殿上审问丽君,察必亦前来听审,殿上犯人竟是明堂,莫非丽君畏罪潜逃,找来明堂顶罪?时少华已娶燕玉,他与丽君之情缘是否要等来生才能再续?
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4] 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5]
1252年,宋军攻打河南边地。忽必烈请准蒙哥在河南设经略司,蒙哥任命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经略使。6月,忽必烈前往草原觐见蒙哥,奉命率军征云南。[6]
1253年,蒙哥分赏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忽必烈建立京兆宣抚司。[1] 忽必烈率领大军在六盘山度夏。秋天,大军经过临洮进入藏族地区,到达忒刺(今四川松潘)地方。8月,忽必烈率军从陕西出发,进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国;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忽必烈灭大理国。云南地区并入大蒙古国版图。[7]
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怀孟州封地。1256年夏天,以南宋扣押蒙古使者为理由,蒙哥正式宣布了攻击南宋的意向。忽必烈势力的发展,引起蒙哥的疑忌。1257年,蒙哥命阿蓝答儿等在关中设钩考局,查核京兆、河南财赋。阿蓝答儿等从河南经略司、京兆宣抚司的官员中,罗织一百余条罪状,旨在除灭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员,削弱他的势力。十二月,又亲自去朝见蒙哥。蒙哥见忽必烈来朝,相对泣下,要他不必再作表白。[8]
1258年农历七月,蒙哥率大军攻入四川北部,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1259年初,在合州城下攻势受阻。[9]
1258年11月29日,根据蒙哥的旨意,忽必烈在开平东北行祭旗礼,正式出兵启行南下攻宋,于次年8月2日,忽必烈率军抵达河南汝南,继续向南宋进发,并派命杨惟中、郝经宣抚江淮。1259年9月3日,忽必烈统领中路军渡过淮河,攻入南宋境内,随后一路向南,在湖北开辟新的战场,进攻长江中游的鄂州。[10]
登基为帝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9月19日,在四川的忽必烈异母弟末哥派来的使者向忽必烈宣布这个消息,并请忽必烈北归继承帝位。忽必烈则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于是进攻南宋,并多次获胜,后来,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和林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阿蓝答儿在开平附近调兵,脱里赤在燕京附近征集民兵,使者催促忽必烈早日北还。11月17日,儒臣郝经上《班师议》,陈述必须立即退兵的理由,坚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决心。忽必烈声称要进攻南宋首都临安,留大将继续对鄂州的围攻,增加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10]
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军抵达燕京即今北京市,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民兵,“民心大悦”。忽必烈率军在燕京近郊驻扎,度过整个冬天,并积极
“忽必烈汗” 的传统蒙古文写法
和诸王联络,准备在1260年春天召开库力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10]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为“先皇”。[12]
1260年6月29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13]
1264年9月7日,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12月18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5]
攻灭南宋
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作为驻夏的纳钵。
1264年八月,又下诏燕京(金中都,金亡后称燕京)仍改名为中都,作建都的准备。忽必烈建立“大元”国号后,
1272年二月,采刘秉忠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
1273年,大都宫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贺。元朝从此即定都在大都(北京市)。大都代替和林,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至此以后,明、清两代,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首都。
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在日军坚决抵抗下,首战只获小胜,未能深入。不久,因台风将大部分战船毁坏,加上已兵疲箭尽,元军只得仓促撤回。[14]
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镰仓幕府处死。这一消息直到1280年才传到元朝。于是,忽必烈决心再次征讨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调军队(包括结集南宋新附军),成立征东行省(亦称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计。[14]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南宋灭亡,元朝掌握全国性政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流亡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5]
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但仍然失败。[14]
晚年去世
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于1281 年先他去世。五年之后他亲自选定的皇位继承人真金早逝。或许由于这些个人悲剧的刺激,忽必烈开始酗酒,并且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他的体重迅速增加,越来越肥胖,并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与此同时,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了失败,至公元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病逝。
为政举措编辑
政治体制
忽必烈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5]
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5]
民族政策
忽必烈力图与儒家保持良好关系。在开始建设大都的1267年,他下令建造太庙并且制作祭奠祖先所需的祖宗牌位,而且他选定了国家的历法,这是农业社会统治者必不可少的工作。他的王朝名称的选择对于儒士将是一个最重要的信号。采纳富有汉地象征的汉语名称将表示忽必烈希望和中国某些传统融为一体。1271年,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忽必烈从《易经》中选择了“大元”作为国名。元的涵义是“乾元——天地万物的起源”或者“原始力”,但最重要的是,新朝代的名号直接出自汉族传统经典著作之一。[15]
忽必烈赞同用传统的中国方式记载元朝历史的建议,这也使他得到儒士的称赞。儒学重视过去,强调利用历史经验指导行为,所以它为这种官方认可的编年史工程提供了依据。他还建议朝廷在翰林院下建立翰林兼国史院以搜集记录并且撰写辽史和金史。[15]
宗教政策
允许回回人组成实际上自治的社团以回回宗师作为领导,由哈的为他们解释穆斯林法律。回回居民区有他们自己的集市、医院和清真寺,不禁止他们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也不禁止他们遵循伊斯兰教意旨。事实上,忽必烈任命回回人在财政机构担任重要职位并给予他们特权。他豁免他们常规的赋税,并且招募他们担任汉人极少能够担任的达鲁花赤。[15]
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在敌对的佛教派别必里公派领导的反叛中,八思巴在吐蕃的权威受到挑战,但1267年忽必烈调兵帮助这位年轻的佛教教长恢复了权力。1268年忽必烈的军队打垮了持异议者后,他虽然恢复了八思巴的权力,但又安置了一位蒙古人为吐蕃的宣慰使来帮助控制吐蕃。[15]
1258年忽必烈在佛道辩论中对佛教的支持使他不为道教所喜爱。然而他为道教驰名的法术所吸引,并承认他们对较低阶层群众有吸引力。因此朝廷为建设道观提供资金,并向他们提供佛教已得到的相同豁免和特权。一些道教领袖意识到需要与佛教和蒙古人相容共处,并且首先寻求儒、佛、道三ՙᖧ和解。[15]
忽必烈甚至还寻求获得中国数量不多的基督教徒和外国基督教徒的支持和协助。在忽必烈即位以前,基督教使者已经到达蒙古宫廷,例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和鲁不鲁乞,而且几位工匠例如著名的手工艺人威廉·布涉曾为大汗蒙哥服务过。但忽必烈采取更关切的态度邀请和招募外国基督徒。[15]
经济政策
忽必烈发明了“钞”即纸币。他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1264年,他颁布了一条法令,公布了用纸币来计算主要商品的价值。他的第一任“理财”大臣是穆斯林赛夷阿札儿,他把钞票的发行维持在合理的限度内。随后继任的几位大臣们开始轻率行事,他们两人实行无限制的通货膨胀政策,使钞票贬值。在聚敛钱财时,他们采取多次兑换钱币的方式和建立了重利专卖的办法。阿合马于1282年被暗杀,他死后受到忽必烈的贬责。桑哥因贪污被处死。为了阻止原钞票的下跌,有必要发行新的钞票,以免轮到新币贬值。这也许是忽必烈最初使用“钞”时始料未及的事情。[5]
控粮政策
为了备荒,忽必烈恢复了王安石之后被取消的国家控粮的政策,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当荒年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他还组织了公众救济,将稻米和玉米定期分发给急需的家庭。1260年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老学者、孤儿、病弱者提供救济。[5]
人物评价编辑
总评
忽必烈作为一个征服者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浩劫,但在历史上仍能获得不错的评价。忽必烈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虽来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视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16]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帆认为,忽必烈的“历史功绩”在于他接受了汉文化。[17] 马可·波罗将忽必烈尊崇为“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称赞忽必烈是“人类远祖阿丹(Adam)以来迄于今日世上从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君主”,并认为这是“彼实有权被此名”。[5]
历代评价
郝经:今主上应期开运,资赋英明,喜衣冠,崇礼乐,乐贤下士,甚得中土之心,久为诸王推戴。稽诸气数,观其德度,汉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19]
董文用:世祖皇帝仁孝英明,睿谋果断。爰从潜邸,有志斯民,植根干而佐理皇纲,聘耆德而讲明治道。始平大理,再驾长江,过化存神,有征无战。迨其龙飞滦水,鼎定大都,革弊政以维新,扩同仁而一视。规模宏远,朝野清明。内则肇建宗祧,创设台省,修举政令,登崇俊良;外则整治师徒,申严边将,布扬威德,柔服蛮荒。加以圣无不通,明靡不烛,守之以勤俭朴素,养之以慈惠雍和。收揽权纲,综核名实,赏罚公而不滥,号令出以惟行。万汇连茹,群雄入彀,削平下土,统正中邦。慕义向风,声教实朔南之暨;梯山航海,职贡无遐迩之殊。方且开学校而劝农桑,考制度而兴礼乐。国号体乾坤之统,书画焕奎壁之文。罄所有而酬战功,不待计而救民乏。听言择善,明德缓刑。钦福锡民,遇灾知惧。得《洪范》惟皇之理,过周宣修政之勤。以致时和岁丰,民安吏职。盖帝德克周于广运,故至公均被以无方。可谓文致太平,武定乱略,继一祖四宗之志,兼三皇五帝之功。[20]
朱元璋:①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21] ②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22] ③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23]
宋濂: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24-25]
邵远平:遂辟雄图,混一中外;德威所指,无远弗届;建号立制,垂模一代;崇儒察奸,旋用旋败;英明克断,用无祗悔。[26]
毕沅:帝度量恢廓,知人善任使,故能混一区宇,扩前古所未有。惟以亟于财用,中间为阿哈玛特、卢世荣、僧格所蔽,卒能知其罪而正之。立纲陈纪,殷然欲被以文德,规模亦已弘远矣。[27]
魏源:元之初入中国,震荡飘突,惟以杀伐攻虏为事,不知法度纪纲为何物,其去突厥、回纥者无几。及世祖兴,始延揽姚枢、窦默、刘秉忠、许衡之徒,以汉法治中夏,变夷为华,立纲陈纪,遂乃并吞东南,中外一统。加以享国长久,垂统创业,轶辽、金而媲汉、唐,赫矣哉!且其天性宽宏,包帡无外。阿里不哥及海都、笃哇诸王,皆亲犯乘舆。对垒血战,力屈势穷,一朝归命,则皆以太祖子孙,大朝会于上都,恩礼宴赉如初。当南北锋焰血战之余,或离间以侍郎张天悦通宋而不信。敕南儒被掠卖为奴者,官赎为民。所获宋商、宋谍私入境者,皆纵遣之而不诛。置榷场于樊城,通宋互市,弛沿边军器之禁。其长驾远驭如是。宋幼主母子至通州,命大宴十日,小宴十日,然后赴上都。除弘吉剌皇后厚待之事别详《皇后传》外,其母子在江南庄田,听为世业。其后文宗时市故全太后田为大承天寺永业,市故瀛国公田为大翔龙寺永业,直至顺帝末,始夺和尚赵完普之田归官,直与元相终始。宋之宗室如福王与芮等,随宋主来归,授平原郡公,其家赀在江南者,取至京赐之。此外宗室多类此。即奸民冒称赵氏作乱者,从不以累及宋后,其优礼亡国也如是。思创业艰难,移漠北和林青草丛植殿隅,俾后世无忘草地。又留所御裘带于大安阁以示子孙。武宗至大中尝诣阁中发故箧阅之,则皆大练之服。西域贾胡屡献牙忽大珠,价值数万而不受。宫闱肃穆,无艳宠奇闻。至元八年,平滦路昌黎县民生男,夜中有光,或奏请除之,帝曰:“何幸天生一好人,奈何反生妒忌!”命有司加恩养。伯颜伐宋,谆谆命以曹彬取江南不戮一人为法。其俭慈也又如是,非命世天纵而何?惟功利之习不能自胜于中,故日本、爪哇之师远覆于海岛,王、阿、桑、卢掊克之臣相仍于覆辙,盖质有余而学不足欤![28]
曾国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29]
曾廉:世祖崇儒重道,而特进言利之臣,三进三乱而讫不悟,岂非其明有所蔽耶?然其不欲剥民亦审矣。殆以为自我作则,将上下均足,堪为后世经制也。呜呼!以世祖之仁,乘开国之运,而言利之弊,若此,然则利其有可言者耶?至其任中书枢密而重台纲,法纪立矣。国治民安是在知人哉![30]
孙中山: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31]
屠寄:汗目有威棱,而度量弘广,知人善任,群下畏而怀之,虽生长漠北,中年分藩用兵,多在汉地,知非汉法不足治汉民。故即位后,引用儒臣,参决大政,诸所设施,一变祖父诸兄武断之风,渐开文明之治。惟志勤远略,平宋之后,不知息民,东兴日本之役,南起占城、交趾、缅甸、爪哇之师,北御海都、昔里吉、乃颜之乱。而又盛作宫室,造寺观,干戈土木,岁月不休。国用既匮,乃亟于理财,中间颇为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之徒所蔽,虽知其罪而正之,闾阎受患已深矣。[32]
柯劭忞:蒙古之兴,无异于匈奴、突厥。至世祖独崇儒向学,召姚枢、许衡、窦默等敷陈仁义道德之说,岂非所谓书生之虚论者哉?然践阼之后,混壹南北,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致治之隆,庶几贞观。由此言之,时儿今古,治无夷夏,未有舍先王之道,而能保世长民者也。至于日本之役,弃师十万犹图再举;阿合马已败,复用桑哥;以世祖之仁明,而吝于改过。如此,不能不为之叹息焉。[33]
趣闻轶事编辑
涮羊肉的发明传说与忽
忽必烈出行图
必烈有关。忽必烈率军远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炖羊肉。厨子便宰杀羔羊,剔选羊肉准备做。可敌军突然来袭,厨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混乱搅和一下,就捞出来,放点配料,给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挂上阵去了。没过多久,忽必烈就凯旋了。回朝后,忽必烈不忘厨子的功劳,就让他再做一次,并说味太淡,该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后,皆竖大拇指。忽必烈高兴,给这道新菜赐名“涮羊肉”。[34]
家族成员编辑
父母
父亲:孛儿只斤·拖雷(1193—1232年),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第四子(幼子),尊号“也可那颜”(大官人)。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父亲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朵儿、牧地和军队。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约129万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继承。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三儿子孛儿只斤·窝阔台继位,拖雷监国。1232年率军击败金军,在回军途中病逝。其子孛儿只斤·蒙哥即位后追上尊号,谥“英武皇帝”,庙号“睿宗”。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位时,被改谥为景襄皇帝。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加谥“仁圣景襄皇帝”
母亲:唆鲁禾帖尼(1192年-1252年),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皇太后,克烈氏,是拖雷的正妻,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的生母。
后妃
右大斡耳朵:大皇后帖古伦 察必皇后南必皇后,(?―1281年)。1273年纳为皇后,姓弘吉剌氏(《新元史》作宏吉刺氏),名察必,济宁忠武王弘吉剌·按陈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中统初年立为皇后。至元十年(1273年),上尊号“贞懿昭圣顺天睿文光应皇后”。至元十八年(1281年),察必去世,谥号“昭睿顺圣皇后”。察必禀性聪明,善于把握事业成败契机,在元朝建立之初,成为元世祖的左右助手。
右第二斡耳朵:塔剌海皇后 奴罕皇后
右第三斡耳朵:伯要兀真皇后 阔阔伦皇后
右第四斡耳朵 ;八八罕 妃子 撒不忽 妃子
子女
儿子
长子:孛儿只斤·朵儿只
次子: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1243年—1286年1月5日),忽必烈嫡子,元成宗铁穆耳之父,母察必皇后。1261年被封为燕王,1273年被封为皇太子。1286年1月5日去世,1293年元世祖上谥号明孝太子。1294年元成宗登基,追尊其父真金为皇帝,为真金上庙号裕宗,汉文谥号文惠明孝皇帝。
三子:安西王孛儿只斤·忙哥剌。元九年(1272)忽必烈将他的第三个儿子忙哥剌封为安西王,镇守唐兀之地。至元十七年(1280)忙哥剌病亡,阿难答袭封为安西王。
四子:北安王孛儿只斤·那木罕,皇太子真金同母弟。
五子:云南王孛儿只斤·忽哥赤。至元四年八月,封云南王,赐驼纽鋈金银印。九月,置大理等处行六部,以阔阔带、柴桢并为尚书,兼王傅府尉,宁源为侍郎,兼司马。
六子:大王孛儿只斤·爱牙赤。至元二十二年,赐银印。二十四年,叛王势都儿犯咸平,爱牙赤率宣慰使塔出,自沈州北讨,命宣慰使亦力撒合分兵趋懿州,寇遁去。后病卒。元贞初,其子孛颜帖木儿入朝,赐金帛如诸王大会例。所部在兀剌海路,地硗瘠贫乏,泰定元年移镇阔连东部。孛颜帖木儿之兄曰阿木干,阿木干子曰也的古不花,泰定中亲信用事,车驾幸上都,与中书省臣兀伯都剌等居守焉。
七子:西平王孛儿只斤·奥都赤。至元六年十月,封西平王,赐驼纽鋈金银印。九年,命讨建都蛮,诸王阿鲁帖木儿、秃哥,南平王秃鲁,各率所部从之。
八子:宁王孛儿只斤·阔阔出。至元二十六年,始封宁远王,赐龟纽鋈金银印。三十年,从成宗备兵北边。至元二十七年,成宗入嗣大统,以军事属阔阔出,师久无功。大德三年,命武宗即军中代之。十一年,武宗即位,以翊戴功,进封宁王,换兽纽金印。至大三年,三宝奴告阔阔出谋为不轨,武宗命楚王牙忽都等鞫之下狱。平章察乃铁哥廷辨,其诬得释,犹徙于高丽,赐其妃完者死,以畏兀儿僧铁里等二十四人同谋或知而不首,并磔于市。鞫基狱者皆升秩二等,赐牙忽都金千两、银七千五百两,三宝奴赐号答剌罕,以阔阔出清州食邑赐之。皇庆元年,铁哥奏:世祖诸皇子惟宁王在,宜赐还。仁宗从之。明年二月,卒。二子;曰薛彻秃,曰阿都赤。薛彻秃,延祐七年四月封宁远王,至治二年进封宁王。三年七月,入朝。请印。英宗不允。泰定元年,赐福州路永福县一万三千六百有四户,置王傅。至顺二年二月,与沙哥坐妄言不道,安置薛彻秃于广州,沙哥于雷州。至元二十八年,以燕铁木儿言,赦还。
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1252年,宋军攻打河南边地。忽必烈请准蒙哥在河南设经略司,蒙哥任命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经略使。6月,忽必烈前往草原觐见蒙哥,奉命率军征云南。
1253年,蒙哥分赏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忽必烈建立京兆宣抚司。 忽必烈率领大军在六盘山度夏。秋天,大军经过临洮进入藏族地区,到达忒刺(今四川松潘)地方。8月,忽必烈率军从陕西出发,进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国;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忽必烈灭大理国。云南地区并入大蒙古国版图。
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怀孟州封地。1256年夏天,以南宋扣押蒙古使者为理由,蒙哥正式宣布了攻击南宋的意向。忽必烈势力的发展,引起蒙哥的疑忌。1257年,蒙哥命阿蓝答儿等在关中设钩考局,查核京兆、河南财赋。阿蓝答儿等从河南经略司、京兆宣抚司的官员中,罗织一百余条罪状,旨在除灭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员,削弱他的势力。十二月,又亲自去朝见蒙哥。蒙哥见忽必烈来朝,相对泣下,要他不必再作表白。
1258年农历七月,蒙哥率大军攻入四川北部,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1259年初,在合州城下攻势受阻。
1258年11月29日,根据蒙哥的旨意,忽必烈在开平东北行祭旗礼,正式出兵启行南下攻宋,于次年8月2日,忽必烈率军抵达河南汝南,继续向南宋进发,并派命杨惟中、郝经宣抚江淮。1259年9月3日,忽必烈统领中路军渡过淮河,攻入南宋境内,随后一路向南,在湖北开辟新的战场,进攻长江中游的鄂州。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9月19日,在四川的忽必烈异母弟末哥派来的使者向忽必烈宣布这个消息,并请忽必烈北归继承帝位。忽必烈则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于是进攻南宋,并多次获胜,后来,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和林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阿蓝答儿在开平附近调兵,脱里赤在燕京附近征集民兵,使者催促忽必烈早日北还。11月17日,儒臣郝经上《班师议》,陈述必须立即退兵的理由,坚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决心。忽必烈声称要进攻南宋首都临安,留大将继续对鄂州的围攻,增加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
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军抵达燕京即今北京市,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民兵,“民心大悦”。忽必烈率军在燕京近郊驻扎,度过整个冬天,并积极和诸王联络,准备在1260年春天召开库力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为“先皇”。
1260年6月29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
1264年9月7日,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12月18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 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作为驻夏的纳钵。
1264年八月,又下诏燕京(金中都,金亡后称燕京)仍改名为中都,作建都的准备。忽必烈建立“大元”国号后,
1272年二月,采刘秉忠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
1273年,大都宫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贺。元朝从此即定都在大都(北京市)。大都代替和林,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至此以后,明、清两代,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首都。
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在日军坚决抵抗下,首战只获小胜,未能深入。不久,因台风将大部分战船毁坏,加上已兵疲箭尽,元军只得仓促撤回。
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镰仓幕府处死。这一消息直到1280年才传到元朝。于是,忽必烈决心再次征讨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调军队(包括结集南宋新附军),成立征东行省(亦称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计。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南宋灭亡,元朝掌握全国性政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流亡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
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但仍然失败。 忽必烈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
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忽必烈力图与儒家保持良好关系。在开始建设大都的1267年,他下令建造太庙并且制作祭奠祖先所需的祖宗牌位,而且他选定了国家的历法,这是农业社会统治者必不可少的工作。他的王朝名称的选择对于儒士将是一个最重要的信号。采纳富有汉地象征的汉语名称将表示忽必烈希望和中国某些传统融为一体。1271年,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忽必烈从《易经》中选择了“大元”作为国名。元的涵义是“乾元——天地万物的起源”或者“原始力”,但最重要的是,新朝代的名号直接出自汉族传统经典著作之一。
忽必烈赞同用传统的中国方式记载元朝历史的建议,这也使他得到儒士的称赞。儒学重视过去,强调利用历史经验指导行为,所以它为这种官方认可的编年史工程提供了依据。他还建议朝廷在翰林院下建立翰林兼国史院以搜集记录并且撰写辽史和金史。 允许回回人组成实际上自治的社团以回回宗师作为领导,由哈的为他们解释穆斯林法律。回回居民区有他们自己的集市、医院和清真寺,不禁止他们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也不禁止他们遵循伊斯兰教意旨。事实上,忽必烈任命回回人在财政机构担任重要职位并给予他们特权。他豁免他们常规的赋税,并且招募他们担任汉人极少能够担任的达鲁花赤。
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在敌对的佛教派别必里公派领导的反叛中,八思巴在吐蕃的权威受到挑战,但1267年忽必烈调兵帮助这位年轻的佛教教长恢复了权力。1268年忽必烈的军队打垮了持异议者后,他虽然恢复了八思巴的权力,但又安置了一位蒙古人为吐蕃的宣慰使来帮助控制吐蕃。
1258年忽必烈在佛道辩论中对佛教的支持使他不为道教所喜爱。然而他为道教驰名的法术所吸引,并承认他们对较低阶层群众有吸引力。因此朝廷为建设道观提供资金,并向他们提供佛教已得到的相同豁免和特权。一些道教领袖意识到需要与佛教和蒙古人相容共处,并且首先寻求儒、佛、道三家的和解。
忽必烈甚至还寻求获得中国数量不多的基督教徒和外国基督教徒的支持和协助。在忽必烈即位以前,基督教使者已经到达蒙古宫廷,例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和鲁不鲁乞,而且几位工匠例如著名的手工艺人威廉·布涉曾为大汗蒙哥服务过。但忽必烈采取更关切的态度邀请和招募外国基督徒。 郝经:今主上应期开运,资赋英明,喜衣冠,崇礼乐,乐贤下士,甚得中土之心,久为诸王推戴。稽诸气数,观其德度,汉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
董文用:世祖皇帝仁孝英明,睿谋果断。爰从潜邸,有志斯民,植根干而佐理皇纲,聘耆德而讲明治道。始平大理,再驾长江,过化存神,有征无战。迨其龙飞滦水,鼎定大都,革弊政以维新,扩同仁而一视。规模宏远,朝野清明。内则肇建宗祧,创设台省,修举政令,登崇俊良;外则整治师徒,申严边将,布扬威德,柔服蛮荒。加以圣无不通,明靡不烛,守之以勤俭朴素,养之以慈惠雍和。收揽权纲,综核名实,赏罚公而不滥,号令出以惟行。万汇连茹,群雄入彀,削平下土,统正中邦。慕义向风,声教实朔南之暨;梯山航海,职贡无遐迩之殊。方且开学校而劝农桑,考制度而兴礼乐。国号体乾坤之统,书画焕奎壁之文。罄所有而酬战功,不待计而救民乏。听言择善,明德缓刑。钦福锡民,遇灾知惧。得《洪范》惟皇之理,过周宣修政之勤。以致时和岁丰,民安吏职。盖帝德克周于广运,故至公均被以无方。可谓文致太平,武定乱略,继一祖四宗之志,兼三皇五帝之功。
朱元璋:①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 ②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③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
宋濂: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邵远平:遂辟雄图,混一中外;德威所指,无远弗届;建号立制,垂模一代;崇儒察奸,旋用旋败;英明克断,用无祗悔。
毕沅:帝度量恢廓,知人善任使,故能混一区宇,扩前古所未有。惟以亟于财用,中间为阿哈玛特、卢世荣、僧格所蔽,卒能知其罪而正之。立纲陈纪,殷然欲被以文德,规模亦已弘远矣。
魏源:元之初入中国,震荡飘突,惟以杀伐攻虏为事,不知法度纪纲为何物,其去突厥、回纥者无几。及世祖兴,始延揽姚枢、窦默、刘秉忠、许衡之徒,以汉法治中夏,变夷为华,立纲陈纪,遂乃并吞东南,中外一统。加以享国长久,垂统创业,轶辽、金而媲汉、唐,赫矣哉!且其天性宽宏,包帡无外。阿里不哥及海都、笃哇诸王,皆亲犯乘舆。对垒血战,力屈势穷,一朝归命,则皆以太祖子孙,大朝会于上都,恩礼宴赉如初。当南北锋焰血战之余,或离间以侍郎张天悦通宋而不信。敕南儒被掠卖为奴者,官赎为民。所获宋商、宋谍私入境者,皆纵遣之而不诛。置榷场于樊城,通宋互市,弛沿边军器之禁。其长驾远驭如是。宋幼主母子至通州,命大宴十日,小宴十日,然后赴上都。除弘吉剌皇后厚待之事别详《皇后传》外,其母子在江南庄田,听为世业。其后文宗时市故全太后田为大承天寺永业,市故瀛国公田为大翔龙寺永业,直至顺帝末,始夺和尚赵完普之田归官,直与元相终始。宋之宗室如福王与芮等,随宋主来归,授平原郡公,其家赀在江南者,取至京赐之。此外宗室多类此。即奸民冒称赵氏作乱者,从不以累及宋后,其优礼亡国也如是。思创业艰难,移漠北和林青草丛植殿隅,俾后世无忘草地。又留所御裘带于大安阁以示子孙。武宗至大中尝诣阁中发故箧阅之,则皆大练之服。西域贾胡屡献牙忽大珠,价值数万而不受。宫闱肃穆,无艳宠奇闻。至元八年,平滦路昌黎县民生男,夜中有光,或奏请除之,帝曰:“何幸天生一好人,奈何反生妒忌!”命有司加恩养。伯颜伐宋,谆谆命以曹彬取江南不戮一人为法。其俭慈也又如是,非命世天纵而何?惟功利之习不能自胜于中,故日本、爪哇之师远覆于海岛,王、阿、桑、卢掊克之臣相仍于覆辙,盖质有余而学不足欤!
曾国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曾廉:世祖崇儒重道,而特进言利之臣,三进三乱而讫不悟,岂非其明有所蔽耶?然其不欲剥民亦审矣。殆以为自我作则,将上下均足,堪为后世经制也。呜呼!以世祖之仁,乘开国之运,而言利之弊,若此,然则利其有可言者耶?至其任中书枢密而重台纲,法纪立矣。国治民安是在知人哉!
孙中山: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屠寄:汗目有威棱,而度量弘广,知人善任,群下畏而怀之,虽生长漠北,中年分藩用兵,多在汉地,知非汉法不足治汉民。故即位后,引用儒臣,参决大政,诸所设施,一变祖父诸兄武断之风,渐开文明之治。惟志勤远略,平宋之后,不知息民,东兴日本之役,南起占城、交趾、缅甸、爪哇之师,北御海都、昔里吉、乃颜之乱。而又盛作宫室,造寺观,干戈土木,岁月不休。国用既匮,乃亟于理财,中间颇为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之徒所蔽,虽知其罪而正之,闾阎受患已深矣。
柯劭忞:蒙古之兴,无异于匈奴、突厥。至世祖独崇儒向学,召姚枢、许衡、窦默等敷陈仁义道德之说,岂非所谓书生之虚论者哉?然践阼之后,混壹南北,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致治之隆,庶几贞观。由此言之,时儿今古,治无夷夏,未有舍先王之道,而能保世长民者也。至于日本之役,弃师十万犹图再举;阿合马已败,复用桑哥;以世祖之仁明,而吝于改过。如此,不能不为之叹息焉。
1、人物简介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既是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古尊号“薛禅汗”。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
1251年,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讨大理。1260年长兄去世,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1271,改“大蒙古”国号为元,1272年迁都元大都(今北京)。随后即举兵南下,直至1279年灭南宋。
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2、人物生平
忽必烈生于1215年9月23日。是铁木真之孙,拖雷的第四子,母亲为唆鲁禾帖尼。[2] 有关忽必烈的童年、所受教育以及他早期生活的资料很有限。
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1252年,宋军攻打河南边地。忽必烈请准蒙哥在河南设经略司,蒙哥任命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经略使。
1253年,蒙哥分赏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
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怀孟州封地。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为“先皇”。
公元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病逝。
3、人物评价
忽必烈作为一个征服者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浩劫,但在历史上仍能获得不错的评价。忽必烈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虽来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视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帆认为,忽必烈的“历史功绩”在于他接受了汉文化。马可·波罗将忽必烈尊崇为“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称赞忽必烈是“人类远祖阿丹(Adam)以来迄于今日世上从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君主”,并认为这是“彼实有权被此名”。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的评价是:“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朱元璋评价称:“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传及后世不遵前训,怠政致乱,天下云扰,莫能拯救。
曾国藩评价:“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孙中山评价称:“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美人总是赏心悦目的,而有了古典造型装扮后的美人,更是如诗如画。
古装剧中有很多“第一美人”的设定,而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们,或清纯、或娇俏、或妩媚、或性感,她们的美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由于受到剧中妆容、服饰、发型等的影响,“第一美人”是否具有说服力,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下这35位有“第一美人”设定的古装角色,谁是硬凑,谁是实至名归呢?
广州第一美人 傅柔(李一桐饰演)
近期开播的古装剧《骊歌行》,女主角傅柔有着“广州第一美人”的称号。
虽然李一桐五官精致得挑不出什么毛病,看第一眼觉得漂亮,可看久了就会觉得很寡淡。
傅柔惊艳出场的造型,头上高高的大发髻,上面插着红色发钗、金色步摇、金色饰品等,各种颜色艳丽、样式别致的发饰戴满了头,身上穿的服饰也很精美。
可就算包装得再好,李一桐的脸太没辨识度了,要担起“广州第一美女”的头衔还是很不足。
京城第一美人 班婳(关晓彤饰演)
2021年初的电视剧《我就是这般女子》,女主角班婳,性格直率,个性独立。
关晓彤身高腿长,脸和五官都小巧精致,但她长相至多是可爱甜美。
再加上流水线式的半披发半丸子头,这样缺乏特色的造型很减分,“京城第一美人”她实在不太能撑起来。
盛京第一美人 林洛景(郑湫泓饰演)
2018年古装剧《绝世千金》里,活泼俏皮的林洛景,外貌甜美可爱,是“盛京第一美人”。
郑湫泓长相很甜,也很有少女感,但容貌过于现代,看她古装还是觉得不够入戏。
四海八荒第一美人 白浅(杨幂饰演)
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播,女主角白浅是青丘女君,九尾白狐,被誉为“四海八荒第一绝色”。
杨幂版白浅穿着轻飘飘的层叠纱衣,发型素雅,造型妩媚又有仙气。
三国第一美人 甄宓(张芷溪饰演)
2017年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甄宓是曹丕之妻,外柔内刚,美艳绝伦。
张芷溪气质清冷,眼睛柔和,她的甄宓楚楚动人,含蓄温婉,很有古典美。
女真第一美人 东哥(唐艺昕饰演)
2017年古装剧《独步天下》,叶赫那拉·东哥背负着“可兴天下,可亡天下”的预言,美貌名扬天下,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唐艺昕长相属于小清新类型,笑起来脸颊上的两个梨涡很动人。
她的古装最多是个小家碧玉,与“女真第一美人”还是有一段距离。
魅族第一美人 银容(张钧甯饰演)
《九州·海上牧云记》播出于2017年,银容是来自海上的魅灵,凝聚天地精华而成人形。
张钧甯长相并不是特别出色,然而这部剧里银容的扮相实在惊艳。
精美的银色发饰,配上纯洁的白色衣衫,超凡脱俗,飘逸似仙。
武林第一美人 马芳铃(张馨予饰演)
2016年朱一龙版《新边城浪子》,马芳铃是“万马堂”堂主马空群的女儿,武林第一美人。
剧中张馨予的马芳铃扮相很有少女感,长发柔顺,造型简洁大方,又美又飒,英气十足。
京城第一美人 李长乐(李心艾饰演)
2016年播出的《锦绣未央》,剧中李长乐是嫡长女,李未央的大姐,有京城第一美人之称。
可她性格高傲又自负,做起事来心狠手辣。
李心艾出演周杰伦的**《天台爱情》出道,那时感觉这个女孩眼睛很大,身材纤细,很漂亮。
出演这个角色时,李心艾画着一字眉,脸涂得特别白,欧式大眼睛尖下巴,满满的网红感。
图安国第一美人 玉漱(白冰饰演)
2010年《神话》播出,玉漱是图安国公主,大方美丽,也是大秦丽妃,成熟高贵。
白冰扮演的玉漱,面容莹润如玉,脸上没有什么棱角,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汉宫第一美人 赵飞燕(佟丽娅饰演)
2008年电视剧《母仪天下》,赵飞燕擅长舞蹈,轻盈如燕飞凤舞,汉成帝刘骜对她一见钟情。
赵飞燕这个角色可太适合佟丽娅了,身材纤细,腰肢柔软。
本就有舞蹈功底的佟丽娅,跳起舞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迷的人神魂颠倒。
南唐第一美人 周娥皇(刘涛饰演)
《问君能有几多愁》是2007年的古装剧,南唐宰相周宗之长女周娥皇,攻于音律武艺,是个很有才情的女子。
剧中,刘涛版周娥皇造型华丽美艳,但那时的她肤色有些偏黑,脸上精明强干的感觉占了上风,古典气质也偏弱。
敦煌第一美人 梅朵(陈好饰演)
2006年电视剧《大敦煌》,于阗小公主梅朵,生性乐观开朗,为人坚毅刚烈。
陈好不愧是演过万人迷的演员,身段妖娆,舞姿惊艳,像极了从壁画中走出来的仙子。
武林第一美人 云蕾(范冰冰饰演)
2004年武侠剧《萍踪侠影》,女主云蕾武功高强,身负血海深仇,却依旧心地善良。
当年范冰冰23岁,相比金锁的稚嫩,这时的范冰冰已出落成了大美女。
满脸胶原蛋白,水汪汪的大眼睛,无论是侧脸还是正脸都美得惊心动魄。
崂山第一美人 钟素秋(王艳饰演)
2004年电视剧《聊斋之花姑子》,女二号钟素秋是富家千金,被称为“崂山第一美人”。
相比其他五官明艳型的女演员,王艳的长相很温和,身上有股淡淡的含蓄感,不娇柔不造作,很有亲和力。
天下第一美人 陈文静(舒畅饰演)
2004年《少年大钦差》播出,陈文静原名徐莲,身负血海深仇,成为了一名冷面杀手。
舒畅演的陈文静,总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仿佛游离于人际之外的女神。
拿下面纱之后的陈文静,如花似玉,美貌让人惊叹。
江湖第一美人 息红泪(李小冉饰演)
2004年《逆水寒》播出,女主角息红泪,个性独立,敢爱敢恨,外柔内刚。
虽然有时会固执偏激、感情用事,但也有体贴柔情的一面。
李小冉的息红泪,皮肤白皙胜雪,脸蛋秀气无暇,腰身纤细,编着辫子的异域造型比花还娇。
大元第一美人 赵敏(贾静雯饰演)
2003年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蒙古郡主赵敏,敢爱敢恨,睿智无双。
贾静雯有着大大的眼睛,演技很有灵动性,在俏皮和英气之间切换自如。
额前的斜辫子,粉色衣衫,既娇且媚,惹人喜爱。
江湖第一美人 上官燕(董璇饰演)
2003年《雪花女神龙》播出,上官燕神情淡然若水,很少说话的她,长相美艳绝伦,江湖人称“女神龙”。
董璇的上官燕,面若冰霜,孤冷高傲。
虽然整体扮相不够华丽,但依然无法掩盖侠女的光芒,出尘的气质更是让人难忘。
天下第一美人 冯素贞(黄奕饰演)
2002年《新女驸马》中,冯素贞文武双全,容颜绝世,是公认的“天下第一美人”。
年轻时的黄奕拥有天然的美貌,当冯素贞放下遮面白纱,美貌让人移不开眼。
满蒙第一美人 大玉儿(宁静饰演)
2002年《孝庄秘史》,大玉儿号称“满蒙第一美人”,天生丽质,聪明冷静。
宁静身上有股野性之美,与异域美人的装扮莫名契合。
“你从天而降的你,如玉的模样,清水般的目光,一丝浅笑让我心发烫”,这部剧中宁静简直美得令人神往,魂牵梦绕。
武林第一美人 颜盈(田丽饰演)
2002年古装剧《风云》,尽管颜盈只是个小小的女配角,但“武林第一美人”的名声却无比响亮。
田丽长得很有攻击性,自带一股异域混血的美感。
不仅颜值超高,田丽的身材更是一等一的性感,完全担得起“第一美人”的称号。
天下第一美人 沈璧君(朱茵饰演)
2002年吴奇隆版《萧十一郎》,沈璧君温柔善良,聪慧而坚韧。
朱茵在这部剧里没有她之前的角色那么美,肤色偏黑,妆容暗淡,发型和服装都很素。
朱茵长得很美,可奈何造型不给力,扮相上不太出彩。
天下第一美人 徐莲(曹颖饰演)
2002年古装剧《九岁县太爷》,徐莲为了报仇,误打误撞嫁给了九岁县太爷陈文杰。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曹颖的脸有些大,但童年记忆里,徐莲的惊为天人,扮演“天下第一美人”一点也不违和。
大元第一美人 赵敏(黎姿饰演)
2001年吴启华版《倚天屠龙记》,蒙古第一美人赵敏,娇美无匹,令人不敢逼视。
黎姿的赵敏,面容如玉,笑意盈盈,美艳不可方物,完全就是小说中的赵敏活过来了。
天生一副贵气模样,英姿勃发,灿若玫瑰,一颦一笑都恰到好处,至今让人难忘。
扬州第一美人 杜冰雁(小李琳饰演)
2001年电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小李琳饰演杜冰雁,杜冰雁是扬州城北富家**。
从小学习琴棋书画的杜冰雁,知书达理,聪明机智,外表更是貌美,被评为“扬州第一美人”。
小李琳五官清丽脱俗,眉目如画,很有江南女子柔美婉约的气质。
京城第一美人 丁宁(姚芊羽饰演)
2000年《忠勇小状元》中,太傅的小孙女丁宁,非常有正义感,传说中的“京城第一美人”。
当年看剧时,姚芊羽的名字还是姚婧,那时她才二十岁出头,脸庞稚嫩,古装扮相甚是美艳。
京城第一美人 金牡丹(孙莉饰演)
2000年《天地传说之鱼美人》播出,孙莉饰演女二号金牡丹。
金牡丹是宰相之女,温柔娴雅,很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孙莉的长相,可能不是那样倾国倾城,但她五官柔和,属于越看越舒服的类型。
天下第一美人 柳絮(俞飞鸿饰演)
2000年古装剧《乱世桃花》,柳絮命运悲惨,作为“天下第一美人”却被迫嫁给又丑又穷的二蛋。
俞飞鸿本就是骨相皮相俱佳的大美人,她的柳絮冷若冰玉,眸若清泉,一身的傲然风骨,“天下第一美人”的设定很有说服力。
仙界第一美人 嫦娥(陈红饰演)
2000年播出的《春光灿烂猪八戒》,嫦娥清冷高贵,下凡去渡后羿的元神去射掉天上多出的太阳。
大美人就应该演与颜值相匹配的角色,才会让美貌发挥得淋漓尽致。
陈红的嫦娥着素色纱衣,造型雅致,自带忧郁气质,不食人间烟火当然仙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回疆第一美人 含香(刘丹饰演)
1999年《还珠格格》第二部,来自回族的公主含香,从小身上就有百花香味,能将数千里的蝴蝶都吸引过来。
刘丹的含香一出场便惊艳到我了,身着异域服饰,在蝴蝶丛中跳舞的她真的美若天仙。
武林第一美人 林诗音(萧蔷饰演)
1999年的古装剧《小李飞刀》,林诗音是个听名字就能感受到美丽与温柔的女子。
萧蔷的林诗音拥有一双含情美目,看人的时候浪漫深情,感觉心都要化了。
汉宫第一美人 赵飞燕(赵明明饰演)
1996年《汉宫飞燕》播出,出身平民的赵飞燕,凭借绝美的容颜和迷人的舞姿让汉成帝一见倾心。
赵明明眼神魅惑万千,面容粉雕玉琢,把 历史 上身轻如燕的赵飞燕栩栩如生的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武林第一美人 甘十九妹(杨潞饰演)
1996年《甘十九妹》播出,甘十九妹武功高强,姿容旷世。
杨潞气质独特,双眼含情,她演的甘十九妹典雅出尘,芳华绝代。
一举手一投足充满侠女风姿,杨潞版甘十九妹完全符合“第一美人”的条件。
南唐第一美人 周娥皇(何晴饰演)
1996年《情剑山河》中,何晴扮演周娥皇,娇艳欲滴,婀娜多姿,美貌无双。
何晴的眉眼特别漂亮,弹琴时微微垂眸,眼里还带有一丝哀怨气息,很是惹人怜爱。
在何晴的身上,能看到很浓重的古典气韵,近年来已经很少能看到这样极具古典美的女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