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最感人的经典表白里面的电影都有啥?

情人节最感人的经典表白里面的电影都有啥?,第1张

大话西游

傲慢与偏见

我脑海中的橡皮檫

泰坦尼克号

罗马假日

漂亮女人

独立日

人鬼情未了

剪刀手爱德华

东京爱情故事

情书

阳光灿烂的日子

假如爱有天意

惊情四百年

阿甘正传

西雅图夜未眠

勇敢的心

教父

非诚勿扰

魂断蓝桥

独自等待

这个杀手不太冷

乍一听,“告白”这两个字似乎和小清新的文艺爱情片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告白》这部**所讲述的故事,“一个母亲的复仇”就再合适不过了。

森口是一位中学老师,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可是她的女儿却溺水身亡了,施暴者正是森口班里的学生。

因为施暴者只是十三岁的小孩子,所以受到《少年法》的保护,也因此,他们没有受到森口所认为的应有的惩罚,这使得森口心中的怨恨加深,走上了步步为营的复仇之路。

影片就是围绕着森口的复仇之路所展开的,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部惊悚的悬疑片,但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意,却是导演对这个世界的拷问,导演借影片中人物的告白,开启了自己的告白。

森口的告白,是对法律体制的不满,她不明白,为什么法律要去维护那些作恶的小孩。

修哉的告白,是对母亲的埋怨和依赖,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得到母亲的疼爱,而他却被母亲遗弃,成了一个没有人疼爱的小孩。

直树的告白,是摆脱母亲看似疼爱实则是牵制的溺爱,他想要做自己,但终究被逼迫成了一个弑母的疯子。

当然了,影片中的告白,不止这些,美月的告白,维特老师的告白……导演借影片中各色各样的人,来表达他的内心,展现我们这个社会。

不管观众是否愿意接受,其实导演就是想透过镜头,给观众展示一个没有美化过的残酷世界,来赤裸地展现人性的善恶,这就是影片的深意,也是导演的告白。

我有段时间很喜欢日本**,什么《情书》、《大逃杀》、《好想告诉你》、《嫌疑人X的献身》等等,日本的话无论是**还是电视剧他都非常现实的揭露了很多现象,他不想中国影视就拍一些婆婆媳妇之类的,也不像韩国**跟现实差距太大,韩剧太过梦幻,日本的影视是非常现实的,不按套路出牌的,建议大家可以找一点相关的影视作品看看,真的挺不错的。

下面来说说《告白》这部**吧,我对于小孩子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厌恶情绪。在我看来,小孩子简直就是地球上最最可怕的生物:他们的好奇心以及破坏力蕴含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能量。同时,他们还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庇护——未满14周岁者拥有刑事豁免权。这意味着:纵使他们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也都可以用“年幼无知”来搪塞。

年幼无知——这一认知的偏差是相当具有破坏性的。成年人总是喜欢并且持续性地犯着常识性错误,不仅如此,更以权威自居。在对于未成年人是“年幼无知”的认知上,存在着这样两个偏差:在人们的常识里,孩子永远是懵懂而纯洁的。他们的思维以及行为,全部是免检产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需要漫长的人生体验,认为孩子比成人更纯洁的说法,非常一厢情愿。

在**《告白》中,女教师对少年犯A说:“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还只是个孩子。”没错,杀人犯没有年龄限制。“人之初、性本善”不过是人们对于人性的过高估计罢了。

如果你读过乙一的小说,你会发现,人的欲望并不是随着成长逐渐增加,而是在年幼时就深深根植于人性之中的,并且由于小孩子社会属性的缺失,他们对于欲望的追逐并不存在满足上的延宕,因而他们恶得更纯粹,也更彻底。

以上是成年人对于小孩子是“年幼”的认知偏差。另外一个认知偏差在于“无知”。

诗人北岛曾说:“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风暴,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这之中包含着成年人强烈的权威意识。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年轻的一代并未经历过苦难的岁月,因而他们是幸福的,也是无知的。理所当然他们并不具备获得话语权力的资本。

在贾樟柯看来,这种对待“苦难”强烈的不平等精神是一种“苦难”霸权。否定他人尤其是下一代的苦难经历,进而达到自我诗化甚至是自我神化的目的。

总结:类似的桥段在人类历史上比比皆是,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比如你在观看岩井俊二的青春**的时候,会发现,对少年的孤独和青春的痛楚的意识是从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就开始了的,而战后“迷惘的一代”更是成为了这种意识的最佳代言。

所以说苦难其实并没有代际之分,年轻的一代未必就比年长的一代幸福,也未必就比年长的一代无知。年长者由于无知和自负而犯下的错误难道还少吗?这个问题根本无需回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629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20
下一篇2024-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