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散文的幽默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林语堂的散文的幽默性体现在什么地方,第1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译成“幽默”,于三十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林语堂认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①怎样才能达到幽默呢在林语堂看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报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趋脱的。所谓达观,即对人生的缺憾报以坦然,认可了人生的相对性因而避开了绝对痛苦,是对生命有限欢愉的一种退守,也是对利及义的趋脱。中国自有以庄生为代表的趋脱派,幽默自然出现,孜孜为利及孜孜为义的人,在趋脱派看来,只觉得好笑而已。因而,儒家斤斤拘执棺撑之厚薄尺寸,守丧之期限年月,在庄生一声趋脱的狂笑下,变得毫无价值了。然而同是趋脱派的老子却不幽默,为何林语堂认为,老子虽趋脱,但不达观,是愤世嫉俗的厌世主义。幽默是温厚的,到了愤与嫉,就失了幽默温厚之旨。庄生与老子虽然同样是笑,庄生却是狂笑,笑声是豪放的;老子是苦笑,笑声是尖锐的。故老子趋脱而不幽默。

  这种对人生的达观、温厚、趋脱态度,在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散文《言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文中作者这样表白自己个人理想的愿望:

  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我要几套不是名士派但亦不甚时髦的长褂及两双称脚的旧鞋子。居家时,我要能随便闲散的自由。我冬天要一个暖炉,夏天一个浇水浴房。

  我要一个可以依然故我不必构牵的家庭。我要在楼下工作时,听见楼上妻子言笑的声音,而在楼上工作时,听见楼下妻子言笑的声音。我要未失赤子之心的儿女,能同我在雨中追跑,能象我一样喜欢浇水浴。我要一块小园地,不要有遮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吸怪啼的声音。我要房它附近有几探参天乔木。……

  我要院中几探竹树,几探梅花。:护我要夏天多雨冬天爽亮的天气,可以看见极蓝的青天。

  我要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不需要名及利,只要温暖舒适的家庭,可口的饭菜,合于自己口味的书,几棵竹树梅花,在明月高悬时欣赏。多么闲适的心境,不亚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了。这种闲适来自于对人生的达观。

  正是这种达观态度,使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以追求“淡然之味”为最高境界。如他所说:“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②《谈言论自由》一文本是讽刺国民党不许言论自由的法西斯独裁政策。对于官的自由文中写道:“这就是一句我国格言,叫做‘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夕。不过这与言论自由说稍微不同。因为骂不痛时,你可尽管笑骂,骂得痛时,‘好官’会把你枪毙。”接着作者又举一例:张毅师长头痛或不乐时,就开一条子,由监狱随便提出一二犯人枪毙,医他的头痛。作者轻松地玩笑式地对此事加以了评论:“这是多么痛快的事。”本是满腔愤怒之情,奇迹般地变成了温厚趋脱之态。本可让读者引起强烈共鸣,却只让读者得淡然之味。

  其二,幽默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林语堂认为讽刺与幽默极近,但讽刺文章往往火气太盛,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腐,而达到冲谈心境,便成幽默。幽默与谩骂、汕笑不同,谩骂自身就欠理智的妙语,对自身就没有反省的能力,幽默的情境是深远超脱,所以不会怒,只会笑,而且幽默是基于明理,基于道理之渗透。汕笑是自私,而幽默却是同情。一句话,幽默与讽刺,谩骂、汕笑之不同,关键在幽默是以冷静超远的旁观者身份出现,它给人以笑,同时也给人以泪。

  这种笑中含泪,泪中带笑在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中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方面,在笑话的文章中,以轻松愉快的笔调抒发对现实生活的优愤,即“寄沉痛于悠闲。”如《粘指民族》一文,旨在揭露国民党官僚搜刮民脂民膏的丑行,作者没有犀利的揭露和指责,先一本正经地开玩笑,从容不迫地介绍一貌似可信有据的荒诞事实:普斯基大学生物教授摩尔君发现,中国人巴掌上分泌出来一种微有酸味之粘性液质,分泌管之后有脑系膜直通第五脊椎与眼系脑筋联络。凡眼帘射到金银铜时,即引起自然反应作用分泌额外加多,钱到手时尤甚。此时发出之泌液特富粘性。因此银钱到手,必有一部分胶泥手上,十元过手,必泥一元,乃无可如何之事。通过这个荒_诞事作者得出结论:“若不染指,非中国人。”后作者又把你从那个荒诞事实所渲染创造出的幽默情境和氛围中拉回现实:最近娠灾委员,以侵水灾款而被老蒋枪毙:东北捐款七百万元查无着落。读到此,看到作者笑中之泪。然作者笔锋一转,把你带入他的荒诞梦想。

  因此,我们梦想中国自杀团计划也不能实现了。原来中国人很可以自杀,大规模的相约投入东海,以免身受亡国之痛。但自杀团亦必举出几位委员。办理该团旅行纳票察项。然而自杀委员如果是中国人,定必大做其中饱、克扣、私肥、分羹的玩意起来,因此自杀委员之旅费亦无着落,并自杀亦不得。呜呼,神明帝胃!

  荒诞的梦想,幽默的结尾,又让读者领略到他泪中之笑了。《论政治病》、《谈言论自由》等,都是以这种方法来表示作者对现实的优愤。

  另一方面,寓谐于庄的说“反话”·对于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本应甲口以讽刺和批判,但作者却以赞扬的口气去叙述或描写。有些十分可笑的事物,作者却以十分严肃的笔调去形容,凡是这种场合,在散文的语言上都是运用“反语”。如《上海颂》便是离谐于庄说“反话”的典范:“伟大神秘的大城!我歌颂你的伟大与你的神秘!歌烦这楼的肉与舞的肉的大城,歌颂这行尸走肉的大城。”这里的“歌颂”,“伟大”“神秘”等都是反语,读者从这些似乎是严肃的描写中激起的是一种轻蔑的笑,得出的是否定的结论。

  幽默的第三个要素是“自然”。林语堂认为人生永远充满幽默,犹如人生永远充满悲惨、性欲与想象一样,幽默是人生的一部分。因而幽默是客观的,幽默出于自然。由此林语堂幽默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便是自然。他的幽默,常常不是用一句俏皮话或笑话引你发笑,而是捕捉生活中不谐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使原有的幽默味更浓。《我怎样买牙刷》是一个虔信广告术的知识分子受骗经过的详细论述。作者记述他幼时很快乐自在,并不要用牙刷,直到认识了一位医生,才失了天真的快乐。医生告诉他世上毛病,十九是由牙齿不洁来的。从此以后他便不复知平安快乐日子了。他便开始研究最适宜最科学最文明最卫生的牙刷了。通过广告,开始他认定毛面呈向内弯形状刷柄向内弯三十度的预防牌牙刷是最合理最科学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看见另一种牙刷,毛面是向外凸出,而不是向内凹进的弧形,正与他两年来所相信的老牌相反。说明书告诉他韦思脱博士经过多年的经验,得到一个结论,说只有向外弯的牙刷才能与齿沿的内部的弧形相合。于是买了一把回来,一刷,发现不但齿眼的内沿刷得到,就是齿眼的外沿也一样刷得到。他才恍然大悟,又去买了一把平面直柄牙刷,一刷,有一种三年来所未有的快乐。而这平面直柄牙刷正是他从小长大健康快乐时所用的牙刷。作者“研究最适宜最科学最丈明最卫生的牙刷”,茬再于今,已历三载,到了今日,才一无所得,空手回来。读后令人哑然失笑。但你又找不出是哪一字哪一句引你发笑,只觉得作者记叙的似乎是你所经历过的受骗上当之事,你与作者一样变得聪明了,于是发出会心的笑。

  “自然”这一要素在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中还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林语堂认为最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夭,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③读林语堂的散文,你仿佛觉得作者是自由地、自然地和你谈天,轻松地,愉快地和你说笑。这一美感来自他幽默散文语言的自然、平实、生动。

  鲁迅曾说:“‘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④考查一下中国文学史,极少幽默的成分,即使是古典喜剧中,也多是诙谐和机智,极少幽默。幽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的存在,与主体精神、个性、人生态度、自我意识密切相关,要形成幽默的社会文化氛围,必须要有相当程度上的心灵自由和言论自由。而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中国的以氏族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政治结构,以礼教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严重地禁锢和压抑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下是无法谈论幽默意识的。然而十九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的中国,“幽默”却在散文中浓厚起来。正如郁达夫所说:“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向就是不懂幽默的民族,但近来经林语堂先生等一提倡,在一般人的脑里,也懂得点什么是幽默的概念了,这当然不得不说是一大进步。”⑤现代幽默散文发展的原因,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讲得再清楚不过了。他认为一是中华民族要在苦中作一点乐,因为政治上的高压,各处都无法可想,所以只能在幽默上找一条出路;二是政治形势不许你说正话,所以只能反说了,人掩住了你的口,不容你叹息一声的时候,末了自然只好糙下气以舒畅,作长歌而当哭;三是历来中国国民生活的枯燥;四是受英国文学的影响。林语堂的幽默散文,无论是寄沉痛于悠闲,还是泪中带笑,笑中带泪,无不是苦中作乐,正话反说,长歌而当哭的具体表现。作为资产阶级的林语堂,五四时期曾激进过,满以为“中国的新日子已经曙现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的梦想随着大革命的惨痛失败而破灭,情绪低落而消沉。此时他已缺乏与白色恐怖进行斗争的勇气,但他还似乎不能忘怀现实,不甘寂寞,这一矛盾表现在散文中,一方面他认为“头颅人只有一个,犯上作乱心志薄弱目无法纪等罪名虽然无大关系,死无葬身之地的祸是大可不必招的。”⑥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絮语是应该在花间柳下讲的,而且是侯门闺秀的事。但是如果一个人遇着没有花间柳下可以坐谈,而且恰恰是坐在坟中碑石上,也不便叫那个人就沉默下去以待毙。”⑦在这种矛盾的思想状态下,他不得不走进“幽默”,作长歌而当哭。正如鲁迅所说:“社会讽刺家究竞是危险的,尤其是在有些‘文学家’明明暗暗的成了‘王之爪牙’的时代,人们‘谁高兴做文字狱,中的主角呢但倘不死绝,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的吐它出来。”⑧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便属于这一类。

  在散文中引入英国式幽默,应当说是值得称道的尝试。它可以改变我们民族方正古板的心理结构。它可以在我们民族枯操的生活中增添轻松雅谑的气氛。它可以化解我们民族文气的板滞。但幽默的使用,应当适时,适度,过犹则不及。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中国,幽默不是化解沉重的社会矛盾的良药,反而容易使是非更加混饨。由于林语堂以旁观者的立场甚至是在云雾中去看待人生,把一切都看成是可笑而又可悲悯的,因而常常是以超然的笑冲淡了一切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的界线。正如鲁迅所批评:“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⑨、“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⑩在要求文学必须是挣扎和战斗的时代,林语堂幽默散文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消极的。

  注:

  ①②林语堂《论幽欲》

  ③林语堂的《小品文之遗绪》

  ④⑧鲁迅《伪自由书·从讽刺到幽致》

  ⑤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⑥林语堂《剪拂集序》

  ⑦林语堂《篆国絮误解题》

  ⑨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⑩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4年第3期

  《 试论林语堂散文的幽默》洪燕

《落花生》表达了作者希望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朴实无华,要做对别人有好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落花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在47章开始表白。余北和顾亦铭是小说《又被男神撩上热搜》中男女主人公,顾亦铭一直讨厌余北,后来大学考试被女主余北帮助说一句“我开始喜欢你了因此喜欢”通过这次表白,两个人从此开始形影不离,朝暮相处,因此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小说《又被男神撩上热搜》由作家羌塘写的都市甜宠文,小说讲的是余北默默喜欢男神顾亦铭七年时间,在一起以好兄弟相称的两人暗地里却做了不少情侣才会做的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56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