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质职工大学怎么样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怎么样,第1张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好坏,根据给人情况进行选择即可。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的环境还可以,师资力量也还行,现在是专科学校,未来可能是本科。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类院校,现有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42名。学校还从其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生产单位聘请了一批领导、专家、学者作为本校的兼职教授,组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设有地质系、工程勘查系、经济管理系等三个教学系。学生在校期间组织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A、B级考试及各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考试。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目前就是一个专科院校,对这个学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加了解之后,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报考。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不错。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是专门的地质特色学校,涵盖了地学的各个专业,是一所全日制公立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面积不大,但是适合个人的发展。

学校拥有三大系十七个骨干专业,是位于长江以北的一所具有地学特色的专业门类齐全的高职院校。

学校坚持“以特色办学,以质量立校”,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项目负责、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或担任领导职务,为祖国的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蟠龙湖分校区建设项目已经启动。

师资力量

学校积极践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职办学新理念,建立主动适应地质勘查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以鲜明的专业特色,浓郁的“三光荣”校园文化和发展品牌专业的战略,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奋力迈进。

大力加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并聘请了大批专家、学者作为该校的兼职教授,组成了一支具有雄厚力量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高级职称155人,中级职称147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总人数60%以上。

邹世享韦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长工,湖南省华容县人。1900年生,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底至1923年留法勤工俭学。1922年在法国加入少年***(后改为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后曾任洞庭湖西区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等职。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两军会师井冈山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党代表,后任红四军三十二团党代表兼宁冈中心县委书记、农民自卫军总指挥,中共井冈山特委委员和前敌委员会常委。主力红军撤离井冈山后,仍坚持井冈山斗争。1929年任红五军第五纵队党代表,后任红军第八军军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宁都起义后,任红军第十三军政委。1932年后担任红军学校校长,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34年参加长征,任红军第九军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教育长、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大学代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副部长、代部长。1952年9月,地质部正式成立。何长工调地质部任副部长,后兼任部党组书记。自此至“文革”,何长工一直在地质部工作。他对地质工作充满了深厚感情:“对十五年的地质工作,我也是很有感情的。每当想起这十五年,地质工作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已建立起一点工作基础,查明的矿产资源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时,心里总是难以忘怀广大地质职工长期奋战在野外,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的情景。”何长工在领导地质工作过程中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和品质,同样他也将这种品质融会于地质工作之中。

一、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是中国成为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在延安时期,无数的中华儿女不远千里奔赴延安,就是因为中国***所领导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使他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由和富强的希望。延安时期中国***人及其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坚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方向,因此,在各种困难面前都能够充满力量和信心,并最终战胜各种困难。

在地质行业工作时,何长工坚持的政治方向就是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为国家建设献身地质事业。1952年8月,当得知将被调往地质部工作时,虽然他开始有所顾虑。但是,很快考虑到由于地质勘探的不足限制了国家经济建设,他就“欣然同意了”党的安排。此后,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地质工作之中。直到“文革”爆发后被迫离开地质工作。他自己明确说明:“对十五年的地质工作,我也是很有感情的。”

何长工不仅自己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而且号召所有地质工作者都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1956年,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何长工就号召:“地质部门的***员,一定要团结全体职工,在党中央及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兢兢业业,不骄不躁,不断地揭露祖国地下资源的秘密,充分地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要。”而且,他还以革命精神教育和熏陶广大地质工作者,帮助他们坚定政治方向。“我每到一处,特别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鼓励他们立志为国家、为社会主义献身地质事业,鼓励他们刻苦钻研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了使职工能正确对待地质工作的艰苦性,他“每到学校、工厂、野外队直接和学生、职工群众见面时,向他们宣传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艰苦奋斗的传统,宣传地质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上的重要意义。在大会小会上经常讲井冈山时期、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时期斗争的艰苦和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用抗大作比喻,‘抗大抗大,越抗越大。’要他们学习抗日军政大学对学员的要求: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可见,何长工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帮助广大地质工作者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一是通过详细阐述从事地质工作的光荣性,激发地质工作者的荣誉感;二是通过对地质工作者进行革命历史传统的教育,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为了保证地质这一艰苦行业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何长工还非常重视通过组织制度工作保障政治方向。首先,建立政治部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何长工按照毛泽东的重要指示,在地质部党组会议上,指出:“主席给我谈过几次,地质队伍应有半军事组织和军事性的组织,因为分散流动、不固定,很需要有坚强的政治组织,成立政治机关(政治部),省地质工作单位实施双重领导。”经过党组研究,决定在地质部设置政治工作机关,加强地质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次,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为加强党对地质部工作的领导,地质部门各级建立了党委。1964年,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以何长工为书记的地质部党委,对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在地质行业中为地质工作者树立的坚定的政治方向就是保证地质工作与党保持一致,地质工作为建设新中国服务。

二、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何长工在领导地质工作中也鲜明地体现出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

在领导地质工作中,何长工明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在学习苏联过程中,有地质工作者形成了迷信苏联的思想,何长工进行了明确的批评。他说:“‘迷信外国、不相信自己’的思想,是‘王八蛋’思想”。他的这一批评在当时地质院校的学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生就说:“何老,你当年的讲话,我们还记得!有些话你批得我们很痛,可我们听了觉得很对,一直到现在还对我们有帮助啊!”在实际的地质工作中,具体就表现在地质工作者破除国际社会关于中国“贫油”等的论断。“我到地质部时,开始听到说‘中国贫铁、缺铜、少油’,我就不相信,中国这么大的地方,地质调查工作还没有做多少,怎么就能说找不出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靠自己的认识和志气,坚持开展石油普查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末,通过大量的物探、钻探工作,终于先后在松辽、华北平原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有利于油气富集的构造带。

在地质工作中,何长工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二个表现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这集中体现在他在领导地质教育中,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学院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该充分尊重教授们的意见。按教学规律去办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地质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由此,也造成了照搬照抄苏联地质教育的模式的问题。对此,何长工及时发现问题,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加以解决。1953年,何长工前往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检查工作,发现学生、教师负担过重,这是由于学习苏联经验要求过急。教学计划定得过高,培养目标没能根据我国当时国情出发,把苏联的五年制简单地套成四年制。1953年8月地质部召开第一届教育会议,统一了对各专业本科、专科的培养目标,提出从我国需要和可能出发,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的方针,具体研究了各专业课程的删减合并的办法。

地质工作的特殊性、规律性还集中体现在其地质科学理论与地质勘探工作的密切关系,二者不可偏废。对此何长工有着清楚的认识,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地质勘探人才紧缺的状况有所缓解后,何长工就强调了地质科研的重要性,并对地质科研和地质勘探的关系有着明确的认知:“不加强地质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把大量地质观测所得的资料,从中总结出规律性东西,上升为理论;也不可能把其他学科新的成就,综合到地质工作中去。简要地说,就不可能不断提高地质工作的水平。”在实际中,经他大力推动,1959年3月部党组作出了成立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决定。部直属的研究所均为该院的组成部分。地质古生物学家、副部长许杰兼任地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后来,来访的苏联专家感到很惊讶,他们说,苏联还没有地质科学研究院,你们却先行一步了,真是不简单。何长工回答说:“苏联没有的事,我们中国干了。我们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出发的。”

此外,何长工还始终注意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地质工作和地质职工生活的实际。何长工经常不辞艰辛,跑到荆棘丛生的找矿现场,拉着茅草一步步向上攀登,中途累了,就在石头上坐一坐。就这样,何长工拖着伤腿,踏遍了全国的很多地方。对一些应该解决也可以立刻解决的实际问题,何长工总是当场解决。一次,他去湖北荆州第五石油地质普查勘探大队,发现职工冬天工作服只发了一个棉背心。经过了解,原来按照规定,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地质队员是不发棉袄的。他说:“这不合理,难道只有身体是爹娘生的,两个胳膊是树上长的吗”队上按照何长工的意见,报发了棉袄。

正是何长工能够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尊重客观实际,他能够深刻了解到中国地质人才的匮乏,大力推动地质教育的发展;正是他深入地质职工生活、工作实际,充分认识到地质工作的艰苦性,从而极力解决密切关系到广大地质职工生活、工作的实际问题。可见,在领导地质工作过程中,何长工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灵活地运用于工作中,从而推动了中国地质教育事业、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从建党之日起就明确规定,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并以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运动为己任。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等党的***更明确系统地论述了群众路线,形成了鲜明的群众观,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几十年间,他以“长工”自勉,把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志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国奉献,关心地质职工疾苦,甘当科学事业的“后勤部长”。

胡启立在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何长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为祖国和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在地质部门工作期间,何长工充分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首先,全力推动地质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建设提供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则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此,从根本上讲,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本质上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了使地质工作满足国家建设需要,从而服务于人民群众。在李四光、何长工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地质事业取得了全面突破。到1956年,从事地质勘查事业的职工,从万余人发展到17万人,其中具有高等学校毕业程度的地质人员,从200余人发展到6000余人;开动的钻机从300余台增加到3000余台;地质勘探队伍的技术装备,不断地得到充实与改善;地质科学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国家要求地质部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探明十几种矿产储量,而实际已经探明了铁矿31亿t,煤210亿t,还有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等30几种矿产储量。基本上保证了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等工业建设的需要。石油资源也有了新发现。

在领导地质工作过程中,何长工还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彻于对地质工作者的关心中,体现在解决地质工作者实际困难方面。何长工明确认识到:“关心地质工作者重要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地质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其具有分散性大、流动性大的特点。在20世纪50年代,地质队甚至面临着户口和吃饭问题,为了保证地质队伍的稳定,为了解除地质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何长工通过多方努力最终在1961年把问题予以解决。同时,何长工等人还千方百计为改善野外地质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而努力,“为解决问题,有时我就直接去找富春同志、一波同志,甚至找到周总理那里争取支持和解决。”此外,在逐步解决一些困难的基础上,1964年为了进一步集中地、系统地解决野外队职工的劳动保护、生活福利问题,专门组织人员起草了《关于解决野外地质职工劳保、生活福利等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这个文件针对地质职工在劳动保护、生活福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可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在实际中,何长工甚至为地质工作者获得野外津贴而奔走,还为湖北荆州第五石油地质普查勘探大队及时解决了棉袄问题,为保住地质职工的北戴河疗养院而努力。

此外,何长工还始终注意为地质专家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何长工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他同李四光坦诚相待,亲密合作,成为***老干部与科技干部合作的典范。他非常敬重和爱护李四光,遇到专业问题虚心请教,并带领其他部领导向李四光学习地质知识。为使李四光集中精力进行科学研究,何长工更多地担负了地质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为李四光地质科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何长工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十分关心李四光。1958年12月,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李四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这位辛亥革命的老战士、著名的地质学家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由此可以看出,在领导地质工作时期,何长工全面继承和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革命时期,中国***领导的革命人民能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生产,不仅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而且开始发展门类齐全的轻重工业;在军事力量上,不仅发展壮大了队伍,而且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革命的胜利无疑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质工作面临的状况是极端严峻的。旧中国留下的地质专业工作者只有200多人。在设备方面,旧中国留下的钻机只有十几台,大多已经破旧。新中国成立后,新增加了一些,到1952年6月底总共也不过40台。针对这种情况,何长工充分发扬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中国的地质工作状况。

在地质勘探方面。这一时期,探明了大量煤田、石油、天然气矿,摘掉了中国无油的帽子;摘掉了中国“贫铁”、“少铜”的帽子,探明了大量铁、铜以及有色金属矿藏;探明了许多钢铁、化学工业所需的冶金辅助矿产资源和农业矿产资源;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也同步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何长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各种困难,不仅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地质人才,而且为新中国地质教育事业奠定基本格局,为培养高级地质人才奠定基础。针对力量小、任务大的问题,何长工提出通过举办各种训练班与师傅带徒弟并举,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间的办法,培训急需的地质人才的办法加以解决。为了使地质工作真正实现“大转变、大发展”就必须培养各级各类地质人才,何长工克服种种困难,大力建设地质院、校。在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筹建过程中,他亲自抓选择校址、师资调配、建校规模、重要基建物资供应等,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建校进程。一年之后,新中国地质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竣工,学生们进入新校舍上课。1956年,经高教部批准,何长工决定在西南重镇成都建立成都地质学院。筹建期间,何长工亲赴成都督战,一住就是一个月。在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的大力支持下,建设速度出乎意料,做到当年筹备,当年建设,当年开学。此后,何长工又先后领导创办了南京、武汉、重庆、长春、西安、宣化、北京、郑州、广州、昆明等10所中等地质专业学校。地质教育高、中级成龙配套,地区分布布局合理,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地质队伍的发展方面,在何长工领导地质工作时期,地质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到1959年,全国从事地质工作的职工有33万人,其中各种专业的技术人员即达17000人;在校地质专业大学生有19800人,中等技术学校学生有23000人。三年调整时期,地质系统职工从33万人减少到14万人,这是国家全局调整的需要。到1966年为止,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已成立了25个地质局。而全国地质系统的职工则由1952年底的6400多人,发展并稳定在33万人。

在地质装备方面,何长工更是明确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思想。何长工到地质部不久,就明确指出要发展地质事业决不能长期依靠进口勘探设备、仪器。1953年,在他亲自奔走努力之下,铁道部将张家口铁路工厂支援地质部,作为建立张家口探矿机械厂的基础。在1956年到1965年十年间,又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江苏等省、市的支持下,相继建立了北京、上海、衡阳、无锡、天津等探矿机械厂,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质仪器厂;同时组织技术设计队伍,要求从仿制尽快发展到自行设计和制造。“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适当引进,加强相互联系,争取兄弟部门的援助,这是长工同志在地质勘探装备制造方面一贯坚持的原则。”1957年,地质系统已开始生产自己设计的钻机及若干主要的物探及测试仪器。到1966年“文革”前,已具有生产系列成套钻机设备的能力,某些高精度磁力、重力等物探仪器还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从而奠定了我国主要地质勘探装备及仪器已基本上立足于自给的局面。

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何长工深知没有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地质工作的发展。因此,他“主张狠抓地质科学技术研究,搞地质工作应以教育为本,科研为基础。”为了推动地质科学研究的发展,何长工首先主抓了地质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发展和完善。1959年3月,地质部党组作出了成立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决定。之后,经过调整、发展,到1966年地质科学研究院和一些专业局所领导的研究所,加上六个大区地质科学研究所,共发展到了16个地质科研机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的结果都必须最后反映在文字报告、地质图件、选存典型标本上,才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地质知识和信息。因此,地质图书馆、地质博物馆、地质资料馆这“三馆”在地质部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何长工对这“三馆”的建设十分重视。在他的努力下,这三馆分别于1956年、1959年、1964年建成,这三馆的建立为地质科研和勘探工作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何长工以他丰富的革命经历和经验意识到,必须要在广大地质职工中树立一种信念和精神,保证地质队伍革命化。他把自己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地质工作中,号召地质职工艰苦奋斗,努力工作,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政治工作机关“在思想建设上,除进行基本的理论、政策教育外,要经常掌握各类人员的思想动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要培养锻炼职工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具有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建立起国家主人翁的态度”。这就为地质行业形成“三光荣”精神奠定了基础。可见,何长工在领导地质工作时期表现出的上述精神品质得益于他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优秀精神品质,从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自然地融会进了地质工作领域,从而为地质精神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发展了地质精神。何长工在领导地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优秀精神品质,得到了地质工作者的高度认同。1980年4月14日下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何长工以老地质工作者的身份,应邀参加了全国地质系统评功授奖大会的授奖仪式。这次大会非常隆重。邓颖超、王震等出席了大会。会上表扬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地质找矿的有功单位、集体和个人。当天,他应邀在主席台上讲话,在场的地质职工给了他持续时间最长的热烈的掌声。掌声起了两次,人们衷心欢迎老部长的光临。“他既是职工爱戴的首长,又是职工的知心朋友,广大职工感到何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有话愿意向他倾吐。因此,当年的那些地质队员们仍在深深地怀念他。”“地质队伍中的老专家、老教授感到他和蔼可亲,几乎没有不崇敬何老的,有建议,有问题都愿意向他直说。”“长工同志作风民主,襟怀坦荡,待人真诚,纯正谦和。”“长工同志顾全大局,不居功,不自傲,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党叫干这行就干好这一行,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地质战线广大职工对长工同志也有着深厚的感情,都深深怀念长工同志。”

综上所述,1952~1967年何长工领导地质工作时期,他将自己在革命战争年代积淀的各种优秀精神品质,同时结合地质工作的行业特征,凝练形成了这一时期的何长工精神。这一精神主要包括: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等。这一时期的何长工精神对当时地质行业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整个地质行业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何长工精神是今天继承和发扬地质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388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