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都会把孩子托管起来,解决孩子放学和作业的接送问题,这样也会节省家长很多时间。所以,如果托管所想要吸引更多的学生,给托管所取名字是非常重要的。好听的名字能引起大人小孩的注意,那么给托管中心取什么名字比较好呢?
取托管的名字
途托管中心
亓航托管中心
书香托管中心
耿托管中心
阶梯托管中心
夏托管中心
学托管中心
蓝豆托管中心
助跑托管中心
高高托管中心
浩洋托管中心
春迪托管中心
雅托管中心
金钥匙托管中心
何托管中心
小剑桥托管中心
新宇托管中心
京华托管中心
迪托管中心
智航托管中心
爱托管中心
小复旦托管中心
优托管中心
星拓托管中心
给托管中心起个名字。
文成托管中心
心缘托管中心
程托管中心
奔托管中心
莱雅托管中心
培托管中心
爱托管中心
润托管中心
慕星托管中心
睿托管中心
李托管中心
派托管中心
陈托管中心
尔托管中心
星辉托管中心
雷托管中心
李记托管中心
奔托管中心
富托管中心
杰托管中心
泰托管中心
威远托管中心
石托管中心
大益托管中心
康托管中心
华珍托管中心
蔡托管中心
吉托管中心
萨迪是波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其作品是中世纪波斯文学的典范。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诗人萨迪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人萨迪的简介
萨迪生于中世纪的波斯,全名叫做谢赫 ·穆斯利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子。萨迪生于波斯法尔斯的设拉子城一个传教士家庭,是波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萨迪的童年并不快乐, 14岁的小萨迪丧失父母,成为孤儿,幼小的萨迪尝尽了生活艰辛。青年时代的萨迪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巴格达求学,进入那个时代著名的学府内扎米耶,认真学习了文学和伊斯兰教的神学,学习了阿拉伯文,开始使用阿拉伯文写作抒情诗。后来因为忍受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束缚,离开巴格达。这是萨迪简介中提到的他的青年时代。
中年的萨迪也是不幸的,中年时期正值成吉思汗入侵,波斯当地军阀混战,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四处漂泊的萨迪,足迹遍及叙利亚、印度、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埃及、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和阿富汗等地区,在途中萨迪当过各种各样的杂役。萨迪简介提到他后半生,一直在没有遭到蒙古军破坏的设拉子隐居,专心写作直到终老。萨迪的著作有《果园》和《蔷薇园》两部文学集。萨迪被人们称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萨迪的作品被翻译成为了许多种外国语言,激励着各国读者,使他们充满对生活、对世界的渴望。
萨迪的文学成就
萨迪前半生颠沛流离,漂泊游荡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做过苦力,做过杂役。这前半生的艰苦孕育着萨迪的才华,后半生的萨迪整理创作了《果园》这本故事诗歌集。这是萨迪的成就的主要部分,这本书一共8章,故事多达77则。这本书是一本拥有教育式的故事集。这一本著作其中的重要内容,是赞美理想中的圣贤君王,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愿望。痛斥无恶不作的暴君,鞭笞暴政带来的邪恶。讴歌普通百姓的进取精神,赞美了商人们的顽强不屈。
因为从小出生在教士家庭,所以看破教会的腐 败,讽刺教会黑暗。深切的表明了对穷苦百姓的同情与激励、对于正义荣耀知识光辉的赞美。讲述自己立身于世、待人接物的深刻道理道理。萨迪在这本书中不断的表示自己对仁政的希望,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肯定教育的积极作用,强调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关键,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立,尊严是不容轻视的。萨迪的成就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全面体现。萨迪还将韵文和散文充分融合,每篇文章都是以散文的形式讲述故事,最后使用韵文概括、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萨迪的文章充满了浓郁的东方色彩,语言通俗易懂,被人们称为白话文之父。
萨迪的历史评价
萨迪是一位波斯诗人,他和波斯的菲尔多西还有沙姆思·哈菲兹被称作中古波斯的三大诗人。在萨迪没进行创作之前,其实中古波斯的抒情诗一直算不上是波斯诗歌的正宗。萨迪写的诗歌被收集在了《库里雅塔》里,成为典型的优美典雅、独具特色的抒情诗。他跳跃出前人们所抒发的'个人情感的牢笼,表现出自己忧国忧民的真情实感,并且迫切的祈祷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迫切心情。
萨迪大大提升了抒情诗歌的地位,所以人们在萨迪的评价中称他是波斯14世纪的抒情诗创世者哈菲兹的先行者,被美誉为波斯古典诗歌的四大支柱中的一位。萨迪保存下来的作品,多达600多首。作品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对花鸟、山水、美女、静夜的描写,寄托萨迪热爱当前的生活和向往美好的生活。萨迪的诗歌以诗句结构周密,语言朴实、流畅,韵律抑扬顿挫著称,被人们称为波斯文学历史上的一朵奇葩。萨迪的作品主要是《果园》和《蔷薇园》。萨迪的诗歌风格,几个世纪以来都是波斯文学的范文。人们对萨迪的评价中还把他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可见萨迪对后世、对人们的影响十分大。萨迪的诗歌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并得到了读者们的赞叹,更是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这篇日志开始于哥伦布在圣萨尔瓦多岛登陆后的第九天。
1492年,10月21日,星期日。10点钟,我们到达了这个岛的一个海角,船队的其他船只也抛锚停下了。匆匆吃了一顿饭之后,我上了岸,发现除了一栋空无一人的房子之外,这里没有人烟的迹象。我们相信房子的主人由于我们的到来深感恐惧,弃家而逃,因为房子里面生活用具样样俱全。我下令不许动房子里的东西,然后带着我的船长们和一些船员去视察岛屿全境。这座岛屿比其他的岛屿更加美丽富饶。到处是高大茂盛的小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阴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整个世界就像四月的安塔露西亚一样青翠欲滴。鸟儿歌声动听,让人不忍离去,成群的鹦鹉连天空都能遮没。这里的鸟类和我们国家的鸟类看起来极其不同,还有上千种不同的树木,树上长满果实,香味使人垂涎欲滴。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些树的名字,但我确认它们都很有价值,所以我保存了这些树和植物的标本。在湖周围视察时,我们发现了一条蛇,它逃到了水里,我们一直跟着它,因为水不深,最后用长矛把它捉住了。这条蛇有七指长,我估计这一带还有很多这样的蛇。我还发现了芦荟树,并决定明天带十昆多(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译者注)上船,因为有人告诉我这种树很值钱。在寻找饮用水的过程中,我们在距离停船处半里格(旧时长度单位,1里格约48公里———译者注)的地方见到了一座当地人的村庄,那里的居民一发现我们就弃家逃走,还把值钱的东西都带到了山里。我命令我们的人不许拿走任何他们留下的东西,连一根针也不行。不久我们就看到几个当地人向我们走过来,其中有一个接近了我们,我们给了他一些鹰铃和玻璃珠,他很高兴。作为交换,我们向他要一些水。当我回到船上时,那些当地人已经带着装满水的葫芦来到了岸边,而且表现得很高兴。我下令再给他们一些玻璃珠,他们答应第二天再来。我希望能在这个地方将船上的水桶装满水,如果天气许可,就马上离开,绕岛航行,直到我找到这里的国王。因为我听说他拥有很多黄金,所以想试试看能否得到一些。之后我打算向另外一个很大的岛屿进发,根据船上的印第安人提供的信息,我相信这个岛就是西潘哥岛。那些印第安人称这个岛为寇芭岛,说那里有很多大船和海员。还有一个岛屿他们称为波西亚岛,据说这个岛也很大。对于在我们航线上的其他岛屿,我也会在经过的时候进行探查,并且根据是否发现了大量的黄金或香料来决定我的行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决心向大陆航行,访问那个城市,把陛下的信呈给大汗,并且带着他的答复回来。
在西班牙王室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第二次远征开始了。这一次远征的规模比第一次大得多,有"艘帆船,其中%艘大货船,是当时吨位最大的帆船,约")##人,除船员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步兵、骑兵、农民、各种手工艺人、医生、神父、绅士。哥伦布还随船带上了自己的小弟弟唐·迭戈。哥伦布此番出海场面豪华,前呼后拥地跟着一队侍卫、一群侍从和一队骑士。现在谁还敢于怀疑他是一位事实上的海军上将?他的幻想已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他已站在权力和荣誉的顶峰。除了国王们和西班牙红衣主教外,没有任何人能在他之上。他已从个人多年受苦的处境中解救了自己的灵魂。"&(%年(月!)日,哥伦布率领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从加的斯港启程。与第一次航海时一样,哥伦布的船队首%""先在加那利群岛泊岸,重新储存食物和淡水,还装上牲畜和家禽,如母牛、母猪、母鸡、绵羊、马匹、鸟,此外,还带上作物,如有葡萄藤、甘蔗,及小麦、甜橙、柠檬、甜瓜、蔬菜种籽。这次,哥伦布不仅是探险者,而且是殖民地开拓者。"#月"%日,哥伦布开始了第二次横渡大西洋。他选择了一条旨在到达新大陆本土的西南方向航行。沿着这条路线,他驶进了比第一次旅途更有利的顺风带。这样,经过!#天航程后,""月%日星期天,发现了一个岛屿,便以星期日命名该岛,这就是多米尼加岛。接着他们把先后发现的海岛,分别定名为马里加兰特岛和瓜得罗普岛。这两个岛都是火山岛,岛上覆盖着一种繁茂的植物。船队沿着从特立尼达到伊斯帕尼奥拉那个半圆形的群岛带行驶着,一边走一边观赏着土著人,赞美秋天绿色的美景,记下港口与海角,眼盯着一切像金子或像金子那样发光的物体。接着,他们发现了波多黎哥岛。虽然这个岛很美,很大,但却排除不了哥伦布未找到大陆的失望心情。这块大陆仍顽固地隐藏在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这样带着失望的心情,哥伦布来到了伊斯帕尼奥拉。要不是因为惦记着圣诞城而慢慢改向西北航行,哥伦布完全有可能发现南美大陆。哥伦布一直在担心自己建立的那个圣诞城已被攻击和摧毁。随着步步接近圣诞城所在地,他的顾虑愈来愈大,愈来愈强。""月!日半夜,哥伦布来到圣诞城海湾。他离开这里已有""个月,""个月来,他的同伴不仅是生活在另一个国度里,而且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第二天,哥伦布驶进港口,来到圣诞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废墟,留下的%$人已被消灭,城堡已被摧毁,夷为平地。哥伦布决定在该岛寻找一个更安全的基地。转悠了一个月,最后在现今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北部海岸建立了美洲大陆上第一个欧洲城市。为了表示对王后的特殊尊敬,哥伦布给这个城市取名叫伊萨贝尔城。接着,建起了一座军需仓库、一座教堂、一所医院、哥伦布的设防住宅。哥伦布派奥赫达带上")人,花了")天时间,考察了西巴奥。听到那里有金子,哥伦布兴奋不已。他给国王起草了一份报告,让托雷斯随船带去。他在报告中解释了为什么没有成功地搞到香料和金子,建议发展补偿贸易,让前来印度群岛的船只装上牲畜,回去时装上印第安人奴隶。托雷斯将圣诞城的不幸消息带给了王室。人们终于明白,哥伦布是因为把旗舰丢了无法将所有的人运回西班牙,而并不是像他本人所说的,把他们留在那里,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第一批居民。给国王的报告表明,哥伦布已开始了解到西潘戈和印度群岛不像马可·波罗说的有那么多的金子,因此开始考虑最好是寻找另外的收入源泉。宫廷因此对哥伦布的话发生很大怀疑:他的金子是不多的;他的芦荟不是芦荟;他的麝香不是麝香;他的桂皮不是桂皮。这一切动摇了王室对哥伦布的信任,并促使它重新评估“印度事业”的价值:大发现给国王带来了什么?托雷斯给他们带来了一幕悲惨的过去,一个令人压抑的现实,一个不安的未来。前去发现黄金国的骑士和绅士们可怜巴巴地要求付给他们薪水;西班牙的枯竭国库要承担各项费用。但作为)"" 补偿,哥伦布贡献了什么?用印第安人当奴隶!与此同时,哥伦布在新世界的威信也急剧下降。他与其他人之间出现了裂痕,船队会计、总管和负责宗教事务的神父,先后起来反对他,又爆发了一场哗变。哥伦布这次采取激烈手段加以对抗,把许多人关进了监狱,有一人被打死。尽管如此,哥伦布还是继续进行他的探险活动。"&(&年%月"!日,他带领%条船前往西巴奥。这里与西潘戈毫无关系。西巴奥是一座“石头城”,因为“西巴”在土著语言中意为石头。但是,在流经那块干燥和石头成堆的土地上的众多小河边,哥伦布一行找到了许多金子。这虽未能证明哥伦布所想象的西潘戈之梦,但至少使他在该处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堡垒,留驻了一支西班牙卫队。这个堡垒位于一条非常宜人的小河边,是作为肯定找到了金矿的象征建立起来的,以消除从前在西班牙受到的那么多的怀疑。哥伦布用怀疑主义者的守护神的名字给该堡垒命名,称它为圣托马斯城。马尔·加里特被任命为要塞司令,指挥)#人马。"&(&年&月!&日,哥伦布带领三条帆船离开了伊斯帕尼奥拉岛,想去考察古巴,了解一下它是不是亚洲大陆。)天之后,船队遥见了该岛最东部巴亚蒂基里角。哥伦布在第一次远航时,曾给这个地方起名叫阿尔法和奥梅加,含义是东方与西方的首尾。这个地名或许激励了他去追求自己的目的地———大陆。但在航向古巴的途中,他听说牙买加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那里盛产金子。于是,他掉转船头,于"&(&年)月"%日抵达牙买加,他把该岛命名为圣地亚哥。数年后,这个岛屿给他一生带来了最难过和最痛苦的时刻,就在这个岛屿上,他怀着切肤之痛,写下了那几页难忘的文字。哥伦布没有留连于牙买加的秀丽景色,他只是沿着海岸转了)天,并与一些好斗的土著人打了一次恶仗。之后,西方之声又在他耳边响了起来,他重新驶向古巴,探测古巴究竟是不是中国大陆,直到揭开中国之谜。大洋似乎把这个秘密保存得十分严密。哥伦布遇到了他命名的“王后花园”岛屿迷宫和险滩,以及每天都从下午刮到月亮出来,并多次使船队搁浅的风暴。于是,哥伦布改变主意,奇妙地决定返回伊萨贝尔港。他随心所欲地臆断古巴是大陆,而且强迫三艘帆船上的每个人宣誓承认古巴是大陆,如若反悔,就罚款"万马拉维迪,或抽"##鞭,甚至撕下舌头。当时,哥伦布到了离该岛西角")#海里的地方。如果他是掌握基本数据再进行考察的,他就很有可能会到达这个岛屿,甚至可以触到尤卡坦海岸,从而在长期批评他的人面前向西班牙人打开阿兹特克帝国的壮丽画卷。但是,命运———留给其他人来完成这一业绩的运气,如同人在倒霉时喝凉水也塞牙一样,此时却使哥伦布鬼使神差地返航了。他背对着阳关道,于"&(&年'月"%日掉转船头驶向伊萨贝尔港。返程中,哥伦布“突然得了严重的晕病,完全失去了知觉,一点力气也没有,呼吸无力,人们以为他一天也活不了”。"&(&年(月!(日,船队抵达伊萨贝尔城,此时离开该城已)个多月。哥伦布在床上躺了很长时间,被病魔折磨了)个月。此时,移民地完全陷入了精神崩溃的境地。哥伦布任命他的大弟巴托洛梅以“殖民先遣官”的头衔统辖伊萨贝尔殖民地。这一任命使哥伦布与殖民地之间的意见分歧更大了,殖民地的厌恶愈来愈走向极端,不仅反对哥伦布本人,而且一概地反对哥伦布兄弟;除此之外,王室得知此事后,也认为这是对王权的侵犯,是不能容忍的行为。哥伦布恢复健康之后,于"&()年%月率兵征服印第安人,征服战争持续了"#个月。然后,哥伦布将)##名印第安战俘作为奴隶,派他的小弟送回西班牙。与此同时,哥伦布强迫印第安人交纳金子,以便为自己在宫廷里说话有理准备必要的材料。"&('年%月"#日,哥伦布率领两艘在美洲建造的帆船,带上!!#名失望的居民和%#名印第安人,离开伊萨贝尔港,启程返回西班牙。按照自己的习惯,哥伦布没有一直取道西班牙,而是在“他的群岛”中间游游逛逛,就像是一位收藏家喜欢在阳光下摆弄自己的宝物一样。他在加勒比海的几个岛上逗留了几周,终于在&月!#日开始了横渡大西洋的旅程。经过)!个昼夜的海上漂泊,这两艘从未到过欧洲的首批美洲船只,于'月""日出现在加的斯港。哥伦布到达加的斯,引起了人们的各种反应:希望、惊讶、不满、担心。稍事休息后,哥伦布动身前往塞维利亚。他率领着一支独特的队伍:有鹦鹉和印第安人、外国艺术品和金子,特别是有一条金项链重达'##卡斯亚诺,价值!'9"万马拉维迪。但是,领导着这支壮观的外国人队伍的,已不是一名杰出的醉心于丝绸和金子的海军上将了,而是变成了一名满脸胡须、面庞消瘦、眼睛凹陷、头发花白的可怜人,“身上的衣服与圣方济会修士习惯穿的颜色一样,式样和着法也一样,并系着一条方济会徒崇拜的肩带。”哥伦布来到王室,为“印度”的未来机构准备了一份充满殖民主义野心的备忘录,以其激情善辩的申述赢得了君主的赏识。因此,他战胜了对手,获得所有已被确认的特权,并被授权将罪犯迁移到伊斯帕尼奥拉岛。"&($年)月%#日,哥伦布从圣卢卡港出发,第三次远征美洲。这次远征的规模远比第二次为小,只有'艘船,约%##人。船队取道圣港岛,经马德拉群岛来到加那利群岛的戈梅拉岛,准备横渡大西洋。哥伦布将船队一分为二,派出三条船直驶圣多明各;他自己带领三条船向南再向西慢慢航行,以便有新的发现。在戈梅拉岛补充了饮水、柴草和其他给养之后,哥伦布于"&($年'月!"日率船队直接向佛得角群岛驶去。佛得角西班牙语意为绿色之角,根据哥伦布的说法,这个地方实在名不副实,“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是干枯的,我未见到有什么绿色的东西,人人都生病,我不敢在那里停留。”哥伦布在“希望岛”作了逗留。这个岛比佛得角更为名不副实,因为这个岛非常荒凉,附近还有一个小岛集中居住着葡萄牙的所有麻疯病患者,他们在那里靠吃乌龟并用乌龟血擦洗来医治这种疾病。哥伦布正对着南方行驶,以期越过赤道,因为他听说过了赤道线以后,可以找到更多的金子和宝物。月!$日,哥伦布受到一次痛风的打击,夜不能寐,这时饮水也没有了,于是他下令改变航程北上多米尼加岛。但就在此时,他看到西方有一块三座山峰并立的陆地,给它取名特立尼达岛,意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岛,“就这样,在这块被发现的土地、发现者和上帝之间,取得了完全一致,于是,这个岛屿一直叫做特立尼达。”哥伦布绕过该岛,进入帕里亚湾,在这里发现一条"#公里宽的海峡,这是一片位于特立尼达岛与南美大陆之间的几近封闭的海域。哥伦布在远处看到了大陆,但他却认为是个岛屿,并把它命名为圣塔岛,后又叫格拉西亚斯岛(即委内瑞拉)。西班牙人登上帕里亚半岛之后,看到土著妇女脖子上挂着金项链,手腕上戴着珍珠。印第安人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拿出一种用玉米酿制的酒给他们喝。哥伦布纵酒狂欢,如醉如痴。毫无疑问,哥伦布已到达了特立尼达岛对面的南美大陆沿岸了,但是,这时的海岸布满了海湾和潮淹区,这使哥伦布以为每个海角就是一个岛屿。哥伦布在这最终可以踏上他梦寐以求的大陆的时刻,却乘船离去,与真正的大陆失之交臂。哥伦布在解释为什么离开这块真正的大陆而不上岸时写下的话语,最终且最好不过地表明了此事是多么具有讽刺和嘲弄意味,他再次错误地认为大陆就是他在第二次远航时发现的古巴海岸。虽然哥伦布面对真正的南美大陆,竟然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但他那幻想家的想象的眼睛仍然睁着,一刻也没合上。当他进入帕里亚湾,看到一片四周被陆地围起的海域,再联想帕里亚半岛上的土著人佩带的金项链和珍珠,他的奇想便跨入了仙境,他以为自己的确身处富庶的东方,找到了坐落在远东尽头的人间天堂。他深信古代西方人的朦胧传说,认为上帝创造了人间天堂,即伊甸园,它所在地势很高,高到可以接触到“月亮天”,上帝在人间天堂种上了生命之树,从人间天堂引出一个源泉,从这个源泉产生出现今世界上的四条大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恒河,这些河水都流入了大洋河。哥伦布在洗海水浴时觉察到帕里亚湾是淡水,并看到大量的淡水泻进帕里亚湾,使咸水后退了多西班牙里,哥伦布断定这里是河口,他正处于地球之颠的伊甸园四条河之一的河口。他进一步推想,地球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圆球形,而应该是梨形,突出的梨柄就是东方的极乐园,最接近于天。但用梨柄来比喻,尚嫌粗俗,不如比作女人的乳头来得典雅。他在给国王的报告中写道:在这里,有一个像妇女乳头的地方高高隆起,这个像乳头的地方最高,离天最近;下面是二分线,它们位于东半球之端的这片海域上。我称之为东方之端,是因为所有陆地和岛屿到此处就为止了。我由衷相信,那乳头就是地上乐园的所在。而他现在发现的这个海湾里的淡水则该是从乳头最高处的乐园中奔流出来的。对哥伦布来说,这是他生平最美的一"!"梦。然而,还未待登陆,哥伦布的美梦很快就被搅破了。手下人来报告说,船上的食品腐烂了。想象中的伊甸园的美馔填塞不了即将面临的饥荒,为了不做海上饿殍,他只好下令赶忙开赴海地岛。当哥伦布到达伊斯帕尼奥拉岛之时,岛上的西班牙殖民者勾心斗角,四分五裂,怨声载道,一片混乱。罗尔丹和他的#名追随者分离出去,在萨拉瓜安营扎寨,形成了一个独立王国。这些西班牙人,原是兴致勃勃地为掠取黄金而远涉重洋的,到这里以后却没有多少黄金打捞,倒还要时时提防印第安人的袭击,所以纷纷埋怨哥伦布欺骗和坑害了他们。有的人偷偷驾船逃回西班牙,并控告哥伦布。没过多久,达·伽马率领葡萄牙探险队抵达印度的消息传遍了欧洲,各大报纸都以头版头条的醒目标题写道:“葡萄牙人伽马发现了真正的印度”。顿时,整个欧洲为之震动。这在一些人看来,所谓哥伦布发现的“印度群岛”是弥天大谎。哥伦布的形象,一下子从英雄变成了“骗子”。此外,有人谣传和报告哥伦布不忠,说他准备把伊斯帕尼奥拉岛送给某个国家,说他与热那亚人有秘密协议;还流传海地要发生叛乱,哥伦布侵吞公款。在这种情况下,王室认为哥伦布是个胜任的远征军司令,但远不是一个称职的总督。因此,国王任命宫廷老臣博巴迪利亚为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总督和首席长官,取代哥伦布。")##年(月,由于哥伦布及其兄弟拒绝承认任命,博巴迪利亚下令逮捕哥伦布兄弟三人,给他们戴上镣铐押回西班牙。哥伦布兄弟三人在船上受尽了屈辱。同情哥伦布不幸遭遇的船长,要卸下他的手铐和脚镣时,哥伦布坚决反对:“不!不必要把这些铁块卸下来!博巴迪利亚以王室的名义给我戴上的,我要王室给我取下来,我要把这副手铐脚镣作为文物、纪念品珍藏起来,将来同我的遗骨埋在一起,让人们知道我活着的时候我周围的人是怎样对待我的!”一路上,哥伦布痛苦难眠。他是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发现者,现却被人从那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了;是他把这块土地献给王室,而现在王室却把它授给另外一个想得到它的人;是他把大西洋的锁链打开的,可现在他却戴着锁链穿越这一被他打开锁链的大洋!""月底,哥伦布兄弟三人抵达加的斯。国王和王后当时在格拉纳达,当得知哥伦布被抓起来后,龙颜大怒,下令立即释放哥伦布。为了表白博巴迪利亚的所作所为并未得到他们的允诺,他们给哥伦布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并附上一笔巨款,以便他和他的弟弟能体面地朝见国王和王后。国王和王后欢迎哥伦布的盛况空前。一位历史学家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场面的:国王和王后看见了哥伦布朝他们的御座走来,他们起身,向他伸出了手。伊萨贝尔泪水盈眶,费尔南多掩饰着激越之情。哥伦布遭到非人的待遇之后,如今得到如此的礼遇,不禁热泪横流。尽管国王和王后免他跪下,他也要双膝下跪。哥伦布泣不成声,久久说不出话来。他最初的几句话就是表达对国王、王后的感激和尽忠王室的赤诚。他还说,他之所以在几次远征中取得的成果远非期待中的那么大,主要是反对他的人制造了种种的麻烦。国王和王后谴责了博巴迪利亚对待哥伦布的态度,然后在各种出头露面的场合里厚待哥伦布,恢复了他的官职,归还了他的财产。
从上文知印象是美丽,富饶但荒无人烟,以及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原始丛林。
爱情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爱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爱,但最后能同真爱在一起的有几人,大多数不都是将就着便将其称为爱。当真爱来临时,它可以跨越时间、空间,所有的难题都不再是问题,如果是,那便是他不够爱你。如果她爱你,定然不顾一切,比如那位美国美女硕士,她爱上来自河南的穷保安,并对他展开爱情的追求,曾经寄给他19封情书表白,如今她们二人现状如何?
蔡小华,是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小保安,在广州这座灯红酒绿的繁华城市里,他显得一点也不起眼。在这座大学的校门口,他已经坚守在岗位上许久,每日来来往往的师生,他都会很有礼貌地向他们微笑,他们也会回应他。在这里,他拿着微薄的薪资,满意的过着每一天。可蔡小华却从未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他的工资除去要给自己生活外,还得负担家里人的开销,打工多年,他也没什么积蓄,因此他也不好意思同女孩子交往。只是内心也有一些向往,希望能遇到那个不嫌弃自己的女孩。
而这个女孩,就真的出现在这里,她是这所学校的一个外教,叫迪芬妮。每日都要从保安室门前经过,她早已注意到这个爱笑的小保安,并且将他放到心上。没事的时候,还会走上去同他闲聊几句,只是蔡小华还没有发现这个女孩的心思。来自美国的迪芬妮同蔡小华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都不同,她主动的给蔡小华介绍自己,还经常到值班室找他一起谈天说地,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可在蔡小华心里,也只是朋友那样简单。
蔡小华教迪芬妮说中文,迪芬妮教他学英语,两个最初的交流,是靠着画画完成的,没想到最后还沟通的越来越顺利。蔡小华对这个外国朋友,没有或者说不敢有其他的想法,可迪芬妮每日都在流露爱意,希望他能够发现。终于鼓起勇气直言的迪芬妮对着蔡小华说“华,你善良,总是笑。我相信你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人。”这短短的两句话,将这个来自农村的小保安弄得不知所措,他该怎么接受这个善良女孩的感情呢?
一时不知怎么办的蔡小华选择逃避这段感情,虽然在迪芬妮表白之后,他也明白自己对这个姑娘似乎也有感情,但因为各种外界因素,他还是选择沉默。他请一个月的假谎称是去探亲,希望迪芬妮冷静下来,二人还是朋友。当他回到学校时,姑娘已经瘦一圈,和他走之前简直判若两人。迪芬妮委屈的眼泪在眼眶里打圈,把自己写的19封信全塞到他手上,字字是真心。虽然看不懂,但是通过上面love他也感受到浓烈的爱意。蔡小华终于面对内心,同她在一起。
两情相悦的二人很快便进入婚姻的殿堂,在父母的安排下,2008年蔡小华同迪芬妮这对跨国恋人喜结连理,大家都十分开心,迪芬妮的家人还特意来到中国,祝福他们。在简陋甚至朴素的家中,一张桌子、一台小彩电和几把椅子在砖瓦房里,也喜庆的烘托出他们的爱情。婚后二人一起回到河南打拼,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迪芬妮还是去做外教的工作,只是蔡小华内心却有些许的自卑,认为妻子太优秀,为这个家付出的更多,作为男人的他,心生愧疚。妻子明白丈夫的想法,鼓励他提升自己,两人还是很恩爱的幸福生活着。
怀孕后的迪芬妮回到美国休养,这是不看好他们的人散布谣言引起蔡小华的担忧,他们说迪芬妮离开就不会回来,他虽然相信妻子,但人言可畏,说的人多了他也还是怀疑自己还能不能坚持。但迪芬妮一个月不到就回到他身边,因为她太想念这里的一切,尤其是他。曾经的美国美女硕士追到河南穷保安后,寄19封情书成功表白,他们现在有两个女儿,还幸福的生活在美国。
柏拉图的名言:“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在爱情生活中,一旦认定对方是那个对的人,外界的声音便不能成为束缚的枷锁,因为爱需要勇敢,才能有发展的空间。迪芬妮与蔡小华便是打破这空间束缚,才有后来美好生活的可能。
一、“神韵”与禅
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山水诗派的创作及其艺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质。
清代著名诗论家王士祯(渔洋)论诗“独以神韵为宗”(《清史稿》卷266),标举“神韵”,作为其诗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无论是否明确地使用这个概念,渔洋处处是以“神韵天然”作为评诗的价值尺度的。以他的“神韵”说来衡量诗史,最为符合渔洋审美理想的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唐代山水诗派的创作风格。在渔洋诗论中,对王维、孟浩然、常建等人创作,是非常推崇的。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王士祯的“神韵”说与禅学有十分深刻的联系。从渔洋的诗论中可以看出,渔洋以禅论诗,并非是在一般的比喻层次上,而是将禅的特征内化到“神韵说”的美学内涵中去。在这点上,王渔洋比严沧浪的“以禅喻诗”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王士祯在论及山水诗派诸家创作时,常常以“入禅”的独特情境来形容诗的妙谛。如他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香祖笔记》)这里侧重指出王维、裴迪等人的五言绝句与禅悟相关的“得意忘言之妙”。又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眘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论旨与前语相近,都是推崇一种超越语言局限的浑化境界。渔洋还论山水诗派诸人差别说:“会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刘眘虚、韦应物祖师语,柳宗元声闻辟支语。”(《居易录》)都以佛事喻之,而论其他诗人“杜甫圣语,陈子昂真灵语,张九龄典午名士语,岑参剑仙语,韩愈英雄语,李贺才鬼语,卢仝巫觋语,李商隐、韩偓儿女语”等等,都不涉佛教。实际上是透露出王孟一派诗人与佛禅的内在渊源。
王士祯以“入禅”论王孟一派诗人,并且以之为“神韵”在创作上的典范,并非主观虚拟,并非凭空比附,而是从这派诗人的身世与创作中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以王孟为代表的唐代山水诗派,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艺术风貌上,都与佛禅有客观的渊源关系。揭示其间的内在因缘,对我们了解这派诗人的艺术传统,确实是有一定裨益的。
二、山水诗派诸人与禅的瓜葛
我们所说的山水诗派,包括盛唐时期到中唐时期以山水为审美对象来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些诗人,不仅是王维、孟浩然、裴迪、常建、储光羲等主要活动于盛唐的诗人,而且也包括如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主要活动于中唐的诗人。在时间上,这些诗人往往都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沧桑变故,很难做机械的划分;在艺术上,他们的题材大致相近,手法、风格又有一脉相承之处。而且,他们大多数都与禅学、禅僧有密切关系,思想观念上深受禅风的熏陶。
王维之笃于佛,染于禅,已是治文学史的学者们的常识,勿庸赘述。清人徐增曾将王维与李、杜相比较,指出其诗与佛禅的关系:“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指释迦牟尼)之学,字字皆合圣教。”(《而庵说唐诗》)说王维诗“字字皆合圣教”,虽然渲染过甚,但却道出其诗深于佛禅的特点。
关于孟浩然,论者们极少提及他与佛禅的关系,可资考证的文字材料也很少。但是最有力的论据莫过于他本人的诗作。从孟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孟浩然与禅僧往来颇为密切。与他经常唱酬的禅僧就有“湛法师”、“空上人”、“皎上人”等。诗人还常栖宿于禅寺僧房,与禅师们讲论禅理。题写于禅寺的诗作有《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游明禅师西山兰若》、《题大禹寺义公禅房》、《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登龙兴寺阁》、《登总持寺浮图》等二十余首。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到孟浩然是深受禅风熏染的。
在这派诗人中,裴迪、常建、刘眘虚、綦毋潜等,都与禅僧多有往还,诗风也深受禅的影响。裴迪是王维的挚友,也是他的“法侣”。所谓“法侣”,也就是禅门中的同道。裴迪现存诗二十九首,《辋川集》二十首是与王维唱和之作,其中颇多禅韵。而其余九首中,与禅寺禅僧们有直接关系的就有《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西塔寺陆羽茶泉》等四首。在诗中多次表达了对于禅门的向往,如“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灵境信为绝,法堂出尘氛。自然成高致,向下看浮云。”(《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等等。都可以说明裴迪与禅有较深的关系。常建的诗也以富有禅意而为人知。其中最有名的是《题破山寺后禅院》,明显地表现出诗人对禅学的涵养工夫。綦毋潜在这派诗人中不太惹人注意,但是他的诗作却颇能体现出山水诗派的艺术特色。綦毋潜存诗只有26首,但与禅有直接关系、并在诗题上明确标示的,就在10首以上。如《题招隐寺绚公房》、《题灵隐寺山顶禅院》、《过融上人兰若》等。《唐才子传》评其诗:“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历代未有。”“方外之情,正是栖心释梵、远离尘俗的情味。刘眘虚,也是山水诗派的诗人。他于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后曾任洛阳尉、夏县令等职,”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交游多山僧道侣。”(《唐才子传》)一方面是与禅僧多有往来,另一方面也就使其诗“善为方外之言。”(同上)诗中如“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登庐山峰顶寺》)等句,流露出他的禅学修养。储光羲是山水诗派中较为重要的诗人,其诗中与禅僧、佛寺直接有关的有十余首,如《题辨觉精舍》、《题慎言法师故房》、《苑外至龙兴院作》、《题虬上人房》等。号称“五言长城”的著名诗人刘长卿,人们很少把他和王孟一派诗人联在一起,实际上,就艺术上看,刘长卿正是这派诗人中的劲旅。他的诗作,更多地表现出由盛唐而入中唐的士大夫的心态。长卿诗中那种清冷幽邃的山水画面,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惊悸之后的士大夫心灵的外化。刘长卿的诗,有更深更泛的禅迹。与禅寺禅僧有直接关系的篇什有近三十首之多。从中也可看出,他与禅门关系之深。禅的幽趣,完全渗透于山水清晖的描写之中。如《和灵一上人新泉》、《送灵澈上人》、《游林禅师双峰寺》都是如此。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一直被视为王孟一派的有力后进。“王、孟、韦、柳”并称,说明中唐时期韦应物和柳宗元对从陶、谢发端的山水诗艺术精神的继承与发展。韦诗中与禅寺禅僧有直接关系的也有近三十首之多。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禅学意识是自觉的,也是很浓厚的。如诗中说“心神自安宅,烦虑顿可捐”(《赠李儋》)分明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坛经》)的禅学观念在人生观中的推衍。“缘情生众累,晚悟依道流”(《答崔主簿问兼简温上人》)是佛教十二缘起说的回响。柳宗元对佛教的信奉,更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被贬永州之后,对于佛教有了更深的领悟。他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柳诗中如《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禅堂》等作,都是借禅宗的观念来使自己达于“忘机”的境地。
综上所说,唐代山水诗派的诗人们,大多数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浸染于禅悦之风中,他们同禅僧有或多或少的交游。由此使我们不能不考虑到,禅的观念,禅的思想方法,对于这派诗人的艺术风貌,是否有着较为内在、深刻的影响呢?易言之,唐代山水诗派的艺术特征中是否有着禅的基因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空明诗境与淡远风格
从质实到空明,这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上的一个跃迁,这个跃迁的实现,主要是在盛唐时期,而主要是体现在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诗人中。这方面王维的诗作是最为典型的。如有名的《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这首诗描写终南山的雄浑气势。“白云”两句,把山中的云霭,写得闪烁不定,飘渺幽约,诗的意境阔大雄浑,但又有一种空明变幻的样态。《泛前陂》一诗也是如此:“秋空自明回,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月浩万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也创造出十分空明灵动的境界。这类诗作在王维集中比比皆是。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登河北城楼作》)“寥廓凉天净,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象,醉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清光》)都有着空明摇曳而又雄奇阔大的境界!
不仅是摩诘诗,山水诗派其他诗人的创作也多有这种诗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立公房》:“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苔间春泉满,萝轩夜月闲。”《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宿王昌龄旧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渔浦》:“碧水月自阔,岁流净而平。”储光羲的《钓鱼湾》:“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等等,这类空明澄澹的诗境,在山水诗派中的作品是俯拾即是的。
与唐诗相比,魏晋南北朝诗尽管在形式美感的追求上下了很大功夫,但还较为质实,缺乏空明灵动的神韵。而盛唐诗之所以被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有了这样的诗境。严沧浪谓:“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主要指这样一种诗境。
由质实到空明,决不止是一个诗歌的风格问题,也不止是个意境问题,而是诗歌艺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着它对于人类的价值。人们不再以客观摹写自然山水为目的,而是使山水物象成为心灵的投影。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式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他们本身或是他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中译本49页)对于空明诗境,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它们的价值的。
那么要问,禅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回答是佛教禅宗的“空观”对诗人艺术思维的渗透。“空”是佛教第一要义。在佛家看来,“四大皆空”、“五蕴皆空”,只有把主体与客体尽作空观,方能超脱生死之缘。但要把实实在在的事物说成是虚无的,无疑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于是便“以幻说空”。大乘般若采用“中观”的思想方法,有无双遣,把一切事物都说成是既非真有,又非虚无的一种幻想。正如僧肇在《不真空论》所说:“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僧肇以“幻化人”为喻,说一切都非有非无,而是一种“幻化”。在哲学上,这当然是地道的唯心主义。但它对文学创造所形成的影响,便是复杂的了,难于用“唯物”和“唯心”来划界。
王维信奉佛教,主要是禅宗,而禅宗主要是发展了大乘般若学。对于这种有无双遣的理论,王维深谙其妙,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中,他写道:“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幼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尝物,物方酌我于无垠之域,亦过殆矣。”王维是以这种“幻化”的眼光来看人生,看世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一切都在有无色空之际。这种思想方法,渗透在诗歌艺术思维中,便产生了空明摇曳、似有若无的审美境界。
山水诗派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前代诗论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这派诗人的淡远风格。胡震亨引《震泽长语》中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无非是言其“淡”。胡应麟把王孟与高岑相比较:“王孟闲淡自得,高岑悲壮为宗。”(《诗薮》)胡震亨又引徐献忠评孟浩然语:“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近,真彩自复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悠悠自得之趣,亦有独长。”(《唐音癸签》)“淡远”,是这派诗人的共同风格特征。
举几个具体作品为例。王维的《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山中寄诸弟妹》:“山中多法侣,禅悦自为群,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的确可以称之为“水墨不着色画”,“淡”是最突出的特征。这种“淡”,不仅是语言色泽上的“淡”,更多的是创作主体心境的“淡”。
关于孟浩然的诗作,更是以“淡”著称。明人胡应麟以“简淡”概括浩然风格,评孟诗云:“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诗薮·内编》)如《北涧泛舟》:“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不在家。”都是冲淡的。孟的一些名作如《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宿建德江》等篇,都以“淡”见称。闻一多先生形容得好:“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唐诗杂论·孟浩然》)
王孟一派诗人基本上都有“淡”的诗风,那么,这与禅存在着什么联系吗?
禅所达到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禅本体,但它不略脱事相,而是即物超越。禅宗有“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要旨,所谓“无相”,并非完全剥离“相”,而是“于相而离相”,也就是寄寓于“相”而超越之。正因为如此,禅宗主张任运自在,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更反对雕琢藻绘,一切都在本然之中,一切都是淡然无为,而不应是牵强著力的。禅家公案强调这种淡然忘机、不系于心的精神。“僧问:如何是僧人用心处?师曰:用心即错!”(《五灯会元》卷11)禅在自然而然中,不可以用心著力。又如:“问:如何是学人著力处?师曰:春来草自清,月上已天明。”(同上)意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春日青草、月上天明一样自然。
“平淡”或“冲淡”的风格,来源于一切不系于心的主体心态,任运自在,不执着,不刻挚,如天空中的游云一般。山水派诗人,多有如此心态。摩诘所谓“万事不关心”是正面的表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是禅家“不住心”、“无常心”的象征。柳宗元《渔翁》诗中:“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也正是“不于境上生心”的禅学观念的形象显现。“淡远”“平淡”的风格,实际上是与无所挂碍、无所系缚、任运自如的主体心态有密切关系的。
四、幽独情怀与静寂氛围
唐代山水诗派主要以山水景物作为审美对象,作为创作题材,但实际上是在山水中“安置”诗人的幽独的心灵。这派诗人的篇什咏读既多,你就会发现在山水物象的描绘中,诗人那绋独孤寂的身影,似乎无所不在。最为突出的便是刘长卿的作品,常常出现的是自来自去,幽独自处的身影。有时不是写诗人自己,是写别人的形象,但细读之,就会发现那不过是诗人心灵的投影。如《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似乎是写灵澈禅师,实际上却是诗人幽独情怀的外射。再如《江中对月》:“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在一片澄明而迷蒙的月光中、秋江里,“沙上人”静消消地独自渡江,诗人偏爱这类意象,不能不说是由创作主体的幽独心态决定的。在长卿诗中,即使是仅从字面上看,就可以随处看到“孤”“独”这类诗句。如“独行风袅袅,相去水茫茫”,“悠悠白云里,独往青山客”、“片帆何处去,匹马独归迟”,“江海无行迹,孤舟何处寻”,“人语空山答,猿声独戊闻”。“芳时万里客,乡路独归人”。实际没有办法多举,到处都是,诗人的幽独情怀是一望即知的。
岂止是刘长卿,这派诗人多在山水描写中寄寓幽独心境。孟浩然《涧南即事贻皎上人》:“约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岁除夜有怀》:“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王维《答张五弟》:“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空欲二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更深,流莺度高阁。坐使青灯晚,达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群更萧索。”《善福寺阁》:“残霞照高阁,青山出远林。晴明一登望,潇洒此幽襟。”韦的名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似写“幽草”,实则是“幽独人自伤怀抱。”柳宗元《禅堂》:“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杳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不仅写出了自己被贬之后的幽独处境,而且道出了禅观对这种心境的影响。
这么多表现幽独情怀的诗篇出现决非偶然,几乎成为这派诗人的共同心态。回过头来又可以使我们意识到他们更多地以山水为题材写诗,并非为了摹写山水形貌,而是为了在一方山水物象中,寄寓幽独的情怀。他们渲染山水的宁静与远离尘世喧闹,正是为了寄托一颗幽寂的诗魂!
与此密切联系的,就是唐代山水诗人创作中那种共同的特点,静谧的氛围。诗人们在写山水物象时不约而同地烘托山水之静,而没有谁在写它的喧嚷。实际上写山水也正是为了写这种遗弃尘世的静谧。同时写风声、水声、虫声、林声……,却是为了更加反衬其静。王维《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更显得深山古刹的静谧。《秋夜独坐》中:“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这些诗中的果落、虫鸣、鸟声,恰恰是为了反衬山林的极度静谧。诗人是孤独的,似乎这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他用心谛听着大自然的心律。孟浩然、常建、刘长卿等人的诗作,也都以十分静谧的氛围来写山水。如孟诗《寻香山湛上人》:“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常建《白湖寺后溪宿云门》:“洲渚晚色静,又观花与蒲。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圆月明高峰,青山因独宿。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月。”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野寺来人少,云峰水隔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这类例子甚多,是没有办法尽数列举的。静谧的氛围,是山水诗人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与禅有什么关系?有的。禅宗之“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禅那”的修习方式,突出地表现为反对、废弃坐禅,但有一点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对“心”的修养——不过修养方式不同罢了。禅宗不再限于静坐凝心,专注观境的形式,进一步摆脱了心对物的依附关系,把心视为万能之物。
禅毕竟是避世的,它尽管可以混迹于尘俗之中,但要取得一份心灵的自在,“参禅学道,须得一切处不生心。”(《黄蘖宛陵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坛经》),对一切事物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实际上还是一种“鸵鸟政策”。禅又是一种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返照,于外间世界的风云变幻不取不舍,而以本心为独立自足的世界。这种对内心世界的返照和体认,必然带来的体验的独特性。参禅者的内心是孤寂的、幽独的。唐代山水诗派诗人们的幽独情怀,是与“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巨大变革有极大关系的。唐王朝从鼎盛的峰巅跌入了一个幽深的峡谷,亲身经历了这场大变乱的诗人们,热情凝结了,心态幽冷了,由外向投射转入主观内省。其社会原因是主要的。但是,诗人们在与禅的接近中,与禅的反照内心一拍即合,于是在幽独情境的描写抒发中,就参入了相当多的禅的底蕴,像柳宗元的《禅堂》、《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王维的《鹿柴》、《过香积寺》、《终南别业》等,都是相当显豁的例子。
禅家尽管一再宣称“行住坐卧,无非是道”,而实际上,还主要是在静谧山林中建立寺院,在生灭不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中“妙悟”禅机的。禅僧乐于与大自然打交道,倾心于禅的士大夫也乐于栖息于山林,至少是暂时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王孟一派诗人,把山写得如此空明静谧,实非偶然,这与他们的禅学习染有直接关系。
其实,山水中的静谧氛围,并非全然是客观描写,主要是一种心境的建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坛经》)禅是以心为万物之本体的,所谓“静”,只是一种心灵之静。大乘佛学以“心静”为“静土”,“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境,则佛土净”(《维摩诘经·佛国品》),把“净”易为“静”,道理全然是一样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公的《饮酒》,说明此意最为恰当,又安知其中没有大乘的影迹?
禅与唐代山水诗派的关系很深,也难一一说明;而山水诗派的艺术精神,其形成因素也决非一端,禅的影响也只是一个侧面,然而,从这个视角所进行的透视,会有补于对唐代山水诗的深一层理解。
山水诗: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觉得比较适合用《奇妙能力歌》来衬托。这是真的是一首有奇妙能力的歌,听完陈粒华丽的歌声,再细细品味歌词里面的场景,就像从大自然解放完身心回来一样,无比舒畅。这首歌就像是陈粒带着听众去完沙漠游大海,看完黄昏又追逐黎明,能给你的无聊郁闷的时光增添一丝光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