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对她专情一辈子?

为什么皇帝对她专情一辈子?,第1张

很多人都不了解同治皇帝遗诏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欣赏。

遗诏,就是皇帝驾崩之后,为后人留下的遗书,遗言等。为了充分表达本人的意愿,更好地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意愿,由于某种原因,不便于立即决定、表白,所以,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

纵观历史,皇帝在驾崩之前多数会立下遗诏,往往这份遗诏选定了皇帝驾崩之后的皇位继承人。但如果皇帝没有立下遗诏,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皇帝突然暴毙时间太仓促;一种是皇帝还没有亲政。同治帝驾崩时19岁,在16岁那年已经亲政,也不是突然暴毙,这么看来,同治帝留有遗诏的可能性比较大。

那么,他到底有没有留下遗诏,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有待历史的考据。

现在,不知道同治帝是否留下遗诏,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是可以肯定的。这件事情就是:同治帝的后宫生活,根本无法自己做主,都被慈禧控制着。清朝的后宫制度沿用了明代制度,明代的明世宗朱厚熜因为太残暴,有一位宫女杨金英勾结其他宫女想要杀掉皇帝,但是,她的计划没有成功。

因为这件事情,朱厚熜之后便出台了非常严格的后宫制度,即:皇帝想找妃子侍寝,不能自己做主,必须征求皇后的同意,还要让皇后盖上皇后的玉玺印章才可以临幸妃子。如果,皇后没有盖上印章的话,那么,皇帝即便到达了妃子的住处,也不能强求。

同治帝年纪轻轻就疾病缠身,连走路都比较困难,也没有力气再去小胡同寻欢了,所有,只能找妃子玩玩。有一天,同治帝的身体有所好转,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不错。男儿好色的本性使然,他想今晚临幸后宫最美的妃子慧妃,于是,就去找皇后盖玉玺印章。

皇后本来跟慧妃就有很大的矛盾,并且,慧妃跟慈禧还走得很近,所以,皇后就是不同意。要知道,男人的兴致来了,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同治帝不依不挠,还下跪请求皇后同意,皇后不忍心,就给他盖了章。在送走皇帝的时候,皇后还嘱咐说不要太过操劳。

谁知,次日就传来了皇上纵欲过度,病情加重的消息,对此,皇后特别后悔。天嘏的《满清外史》记载:皇上病重,太医宣布已经无力回天。此刻,同治帝到了弥留之际,他要做一些准备。据《清代野史大观》的记载:同治帝死前,特地召了他的师傅李鸿藻到御榻前。

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李鸿藻这个人。

李鸿藻,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咸丰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河南学政。同治元年,被提拔为侍讲,深受西太后慈禧的信任,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同治四年,再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

话说,李鸿藻到同治帝榻前的时候,皇后刚好也过来问候皇帝的病情,皇后欲退出回避,被皇帝挽留住。皇帝对皇后说:“师傅是先帝的老臣,你是我的皇后,我正有要事,无需引避”李鸿藻见了皇后,急忙过去跪拜。皇帝急忙说:“师傅,现在是危急时刻,无需行礼,赶快起身。”

接着同治帝抓着师傅李鸿藻的手,说道:“我已经不行了。”李鸿藻和皇后知道同治帝行将就木,一起失声痛哭。皇帝问皇后:“我马上就要死了,肯定要立子嗣,你看要立哪一个,你有什么意见”皇后说:“立新帝就要选择年长的,不能选年幼的,我不愿居太后之虚名,来掌政。”

同治帝很高兴说:“你那么明事理,我就无需担忧了。”此时,同治帝开始口传遗诏:“立贝勒载澍为新帝”并由李鸿藻执笔,完成遗诏。李鸿藻出宫后,觉得此事事关重大,身系性命,立刻反水,便投靠了慈禧。李鸿藻立刻求见慈禧,不仅把同治帝留有遗诏的事情告知了慈禧,还亲自递上皇帝的遗诏。

见此,慈禧恼羞成怒,直接当面撕碎,下令让宫人不再给皇帝送食送药,不久,同治皇帝就驾崩了。由此可见,同治帝真的是所托非人啊。

至于同治帝到底有没有留下遗诏,在张祖翼《清代野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在同治帝病重快死的时候,皇后哭着到御榻前问皇帝是否有遗诏,皇帝用沾满脓血的手写下遗诏,皇后还没有看清楚遗诏的内容,就被刚刚赶到的慈禧抢走。慈禧大怒,大声骂皇后,皇后不敢还口,只能默默看着慈禧烧掉遗诏。而且,慈禧还补充到,以后不能再提此事!”

同治帝到底有没有留下遗诏,这里还有一个历史证据,就是在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记载:“穆宗毅皇帝在弥留之际,曾经颁发遗诏,遗诏的内容是他立的新皇帝聪明、仁厚、孝顺是可以担当大任的人才”等等。以上的历史记载有很多野史的成分,这些所谓的历史证据,有多少可信度确实很难求证。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时的同治帝已经掌政,并知道自己得了重病无法治愈。在确定病情到驾崩期间,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并没有暴毙。此外,在这期间,他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的继承人,这样看来,同治帝可能留有遗诏。同治死后,慈禧太后马上颁布了谕旨,立载湉为帝。

皇帝驾崩之后,皇后就是新皇帝的嫂子,作为皇嫂在后宫的生活也不体面,活得特别尴尬。加上皇帝死去,她十分伤心,几乎无心饮食,清瘦不少。皇后的父亲看到女儿如此消瘦,便想让慈禧劝劝女儿。但谁知,慈禧直接下令赐死皇后,且赐死的理由是:“皇后太过思念皇帝,那么,就让她下去陪皇帝。”

慈禧是个聪明人,便想借皇后父亲之手除掉皇后。随后,皇后收到了家父的家书,上面只有一个“死”字,就这样,皇后也随着皇上去了。

太祖揭竿布衣清白 四海归心贵在坚白

鄱湖一战天下大白 勤政治国冤怨洗白

呜呼驾崩万民孝白 天子悲恸无辞表白

群臣哀悼千言苍白 谨以白纸后世鉴白

呜呼哀哉 尚飨

在清朝历史上,著名的「 ”千古一代”康熙皇帝和他的孙子乾隆皇帝绝对是一对特殊的CP。他们是一对祖孙,却在乾隆皇帝对康熙皇帝的倍加尊崇下,让很多人将两人中间的雍正皇帝忽略,甚至误会两人才是皇位直接传承的父子关系。 雍正皇帝的历史功绩和对于乾隆朝出现的清朝鼎盛做出的巨大贡献,自然是彪炳史册,可作为儿子的乾隆皇帝却生生将其忽略,一再标榜自己「 ”深得圣祖康熙皇帝厚爱”!那么,康熙皇帝真的「 ”如此厚爱”自己100多位孙子中的爱新觉罗·弘历吗? 或许,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 康熙六十年,弘历的父亲,当时的雍亲王胤禛将其父康熙皇帝请到自己的雍亲王府中参加家宴,席间,胤禛让嫡福晋乌拉那拉氏带领着使女格格钮祜禄氏和她所生的弘历来到康熙皇帝面前。 按照乾隆皇帝后来自己的说法,康熙皇帝刚一见到弘历就惊为天人,甚为喜爱,称其为「 ”皇孙中聪慧最甚者”,对弘历母子更是给出了「 ”是命贵重,福将过予”的评价。而后,康熙皇帝将年仅10岁的弘历带入皇宫,亲自教养。 上述康熙皇帝的言辞均出自乾隆皇帝的自述,并不能说明问题,而在历史文献中唯一能找到康熙皇帝对于弘历的评价言语仅有一处,那就是出自当时大清附属国朝鲜的官方记录《朝鲜李朝实录》中对于康熙皇帝临终前对大学士马齐的话:「 ”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是康熙皇帝对马齐说的话并不是写入遗诏的圣旨,就算是当成君臣之间随意的谈话也不为过。我认为这是康熙皇帝在安排好皇位传承以后,君臣之间对于未来政治形势和皇位传承的分析和展望,并不能说明康熙皇帝对于弘历的特殊疼爱。 另外,在弘历之前,已经有数位皇孙被康熙皇帝带入宫中,亲自教养,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太子胤礽的嫡子弘皙,而对于弘皙的钟爱,康熙皇帝可是亲口说过,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康熙皇帝临终前最后一句话就是留给弘皙的:「 ”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相对于弘皙而言,弘历在康熙皇帝身上得到的恩宠还值得一提吗?所以,被康熙皇帝带入皇宫亲自教养,虽能说明弘历确实有过人之处被康熙皇帝看重,但却断不能说明康熙皇帝对弘历的特殊宠爱,更不能说明康熙皇帝用此办法来指定隔世之君。 况且,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在已经进入暮年,频频生病静养的皇帝身边能得到什么教育,能得到什么特殊恩宠?我认为,弘历之所以认为康熙皇帝最是钟爱自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父亲雍正皇帝。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和弘历被胤禛送到康熙皇帝面前一个目的,一切为了皇位,一切为了皇权统治。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根据康熙皇帝临终遗诏,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登基为帝,是为雍正皇帝。但是,雍正皇帝的皇帝之位坐的并不踏实,因为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成了当时朝野和民间广为怀疑的一件事。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出自和雍正皇帝昔日竞争皇位的政敌之口,是夺嫡失败后的报复和污蔑,但说法多了,传播广了,也就成了真的,成了雍正皇帝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于是,雍正皇帝身边的支持者就炮制了「 ”弘历深受朕所钟爱,而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皇位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说法,用方便弘历继承皇位的说法,来说明其父胤禛继位的合法性。而作为辟谣说法中的主角,弘历肯定会被灌输自己「 ”深受康熙皇帝钟爱”的说法,久而久之,弘历便有了自己备受康熙皇帝厚爱的错觉,毕竟那时的弘历年幼,被人影响形成错觉并不困难。 对于这种说法,在雍正皇帝的传位诏书中也能找到证据支持。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将弘历的名字秘密写入传位诏书,置于乾清宫「 ”正大光明”牌匾之后,以待自己驾崩后,皇位能够顺利传承。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圣祖(康熙皇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 这段雍正皇帝传位诏书对于弘历的夸赞之词正好和制造「 ”弘历备受康熙皇帝厚爱”说法处于同一时期,「 ”最为钟爱”绝不可能,上面已经说了弘皙的受宠程度远在弘历之上;「 ”恩逾常格”在《康熙起居注》和《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乃至《清史稿》和附属国官方记录《朝鲜李朝实录》均未找到任何证据,如果真的有「 ”逾常格”的恩宠,这些清史历史文献中不可能找不到痕迹。 所以,乾隆皇帝之所以将那句「 ”朕自幼便蒙圣祖仁皇帝厚爱”挂在嘴边数十年,不过是用以安慰自己和臆想的结果。其目的和雍正帝一样,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继位合法、传承正宗的大清皇帝最佳人选。说到底,这都是弘历在雍正朝并未得到皇储应有的尊贵和待遇,导致继位后极度的不自信造成的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244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2024-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