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均以“诗言志”,以“歌咏言”,亦有诗品如人品之说。论者都给予陈子昂的“风骨”说以崇高评价。其实,陈子昂的“风骨”从人品而论其诗品,完全可以诠释为“爱出风头,一身媚骨”。据记载,陈子昂是唐代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其父陈元敬乃当地富甲一方的乡绅。陈子昂年少时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出没于烟花柳巷、酒肆赌坊。某日陈因赌而与人争执,被人骂得狗血淋头,自尊心大受打击,他发誓要求取功名,出人头地。这次打击就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也是他日后为求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的原因所在,也造就了悲剧的一生。他仗着家道殷实,又有点小聪明,遍访名师,终学有所成,便踌躇满志从家乡四川来到长安,准备一展鸿鹄之志,然而朝中无人,四处碰壁,怀才不遇,令他忧愤交加。一天,他见一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无人敢买。他灵机一动,决定赌一把,用重金买下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何肯出如此高价。他说:“吾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敝处来,我将为尔等演奏。”次日,陈子昂待围满了人,却将琴摔烂,愤而激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未等众人回过神,拿出自己的诗文,分赠众人。他这次赌赢了,一日之内,便名满京城。不知他当时的“诗文百轴”是否有流传下来,也不知是否就是他的《感遇》等篇。陈子昂这种“剑走偏锋”的行为不失为成名捷径,他“爱出风头”也大概始于此时。后人对陈子昂的“风骨”之说,全因他的《修竹篇》诗序:“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综观全文,陈子昂只是指出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体现了“汉魏风骨”,他的“风骨”之说便从此而来让人觉得有点附会。其实以曹氏父子和以王粲、刘桢为首“建安七子”,他们都“雅好慷慨”借诗言志写作了大量“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发经国济世之抱负的的“汉魏风骨”诗篇。而陈子昂的诗作却很少有这种“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汉魏风骨”。如果说他提倡继承发扬“汉魏风骨”,倒并非完全附会,他的确一反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但这只能表明他“工于心计,一身媚骨”。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皆因自晋代司马氏父子以阴谋手段篡夺曹魏政权,深受儒家礼教薰陶的文人们奋起抵制和反抗,结果遭到残酷镇压。面对血腥,诗人们不得不遁迹山林不再关心政治和社会,诗风于是一变。如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口号,认为诗歌只要写出作者感情并且文辞漂亮就是好诗。理论的明确和实践的成功使得汉魏那种“风骨”诗退居一旁再也无人传承。到了齐梁,在萧氏父子以皇帝之尊皇族之贵对于女性人体美的赞颂,宫体诗盛行一时,更是完全否定了以前那种“风雅”诗道、“风骨”内容和“兴寄”写法。到了唐代,唐太宗为了巩固自己刚刚建立的政治权力,便立即着手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尊从儒道,宣扬复古,并亲自撰写诗文表明自己“慷慨怀古,思彼哲人”之心,号召“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帝京篇》诗序)。咸英之曲据说是帝尧时期的盛世乐章,是儒家所崇尚的典范。一个“用”字,一个“变”字,把诗歌的政治功用表达得十分明确而且透彻。在唐太宗的复古旗号下,高宗和武则天也在各种不同范围、程度和意义上有了进一步的推动、发展,“汉魏风骨”的复兴已成大势所趋。工于心计的陈子昂自然嗅到了这股气息,他觉得只有顺应潮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当然就要鼓吹“汉魏风骨”了,他就象今天的某些官员,要想往上爬,你就只能开口闭口就是“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中央周围”,并以此来谋取自己的前程。但陈子昂自己朝中无人,光靠这点是不够的,要想出人头地,还得另出奇谋绝招。他再次“剑走偏锋”,赌徒行为再次表现得淋漓尽致,要不是飞黄腾达,就是身败名裂,弄不好还会招来杀身之祸。他一再上书论政,慷慨陈词。这次他又赌赢了,得到了武则天的重视,授麟台正字。他的“一身媚骨”也开始暴露出来。按当时的文人理解,武则天乃篡位夺权,大逆不道,应为文人所不耻。而他却大吹法螺“臣闻仲尼曰:圣人,丘不得而见之矣。又曰:舜禹之有天下,丘不预也;又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丘已矣夫!皆伤不得见大道之行而郁悒也。臣草鄙愚陋,生长休明,亲逢圣人,又睹昌运;舜禹之政,悉皆目见,幸亦多矣”《上大周受命颂》对武则天歌功颂德,将武则天视当世舜禹;他的《大周受命颂四章》,更是极其露骨地将武则天比成“圣母”,《庆云章》:“非我圣母。庆云谁光。庆云光矣。周道昌矣。九万八千。天授皇年。”作为回报,他后来升到右拾遗,权倾一时。其“风骨”何在,简直无耻之极,令人作呕。其实他留给后人的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但细读他的诗歌,觉得并无“汉魏风骨”,他的《感遇》38首,大多是质朴有余而文采不足,有些诗篇语言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甚至不知所云。如: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感遇》之七);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感遇》第十三) 玄天幽且默,群议曷嗤嗤。圣人教犹在,世运久陵夷。《感遇》之二十。在他的诗歌中,惟有对名利的追求写得有深度,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之一 轩辕台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之二 燕昭王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之三 乐生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之四 燕太子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之五 田光先生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也许有人会说,他那“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感遇卅五)所写出来的英雄气概令人叹服。其实人在国难当头表露出大无谓气概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是。据野史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十九路军的守卫上海对日寇作战时,那些平时顽劣的广东兵痞子,在国难当头尚能在一声“×那妈,顶硬上”中,振臂一呼,慷慨就义。据说这广东“三字经”在当时江南一带赢得了人民的热烈崇敬,风靡一时。这就不难理解陈子昂会有“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慷慨陈词。况且他极善于钻营名利,三次隐入山林为谋官,沽高洁之名,钓世俗之誉,谋红尘之利,幻想能自己能象燕昭王时期的郭槐、乐毅等那样得到重用,或者象姜子牙、诸葛亮那样“朝为布衣,夕为卿相”,“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岘山怀古》),所以他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也难保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就算是他那被誉为千古绝唱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细细推敲,同样是不知所云,更无“汉魏风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话来得突然而苍白,更象两句毫无文采的大白话,而且又没有点睛的诗歌名,让后人弄不清他所指的“古人、来者”是指何种人?至今争论不休。最大败笔还是那句“独怆然而涕下”。“汉魏风骨”应当“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体现出悲壮、苍凉,当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短歌行》)。为何“独怆然而涕下”呢?不仅小家子气,而且让人鄙夷,大概是他在多次官场失意后,失魂落魄,茫然四顾,如丧家之犬,无所适从而发出的悲鸣。如果是曹操,这句大概会改成“独仗剑而行。”,方显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陈子昂落魄无奈之余,他再赌了一把,玩起第三次归隐,以图象前两次那样,以退为进。但这次他赌输了,输得一塌糊涂,最后连命都赔上了。在他三十八岁之时,他表请以父老解官,武则天准许他带右拾遗官职归侍。就在此时,射洪县令段简“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罗织罪名,加害陈子昂。正当壮年、还是带官回乡的陈子昂却没有“拔剑起蒿莱”的英雄气概,而是慌惧的送交二十万缗钱给段简。须知他虽然回家归隐,但他的官比段简不知要大多少级,却不知为何要怕段简,这只能说他外强中干,他所谓的英雄气概都是拿来装门面、沽名钓誉的,到了真正的关头却宁愿做缩头乌龟。他的懦弱使段简更为嚣张的加害他,他最后也只能仰而号曰:“天命不佑,吾其死矣!”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人们总是在相聚时欢笑,离别时哭泣,但是人总是会有离别的一天。
古人离别的时候会送柳枝,表示自己的不舍之情,还会作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送别的古诗有哪些吧。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了。
2、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又是花开时节,我们已经分别一年了。
3、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别离》,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意在离别的时候涕泗横流。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人。开耀二年与状元许旦同榜登进士第。当初,在他十八岁时,不懂得读书,凭借自己是有钱人家的子弟,负气仗义,打抱不平,射猎赌博。后来进乡学读书,即有悔悟之心,他就到梓州东南的金华山道观读书,痛下决心加强自我修养,精心钻研古代典籍,酷爱读黄帝、老子的书和《周易•象传》。光宅元年,他来到朝廷献上奏折,规劝皇帝不要把高宗的灵柩迁到京城。他受到召见,武后觉得他才干出众,就授他为麟台正字,委任状说:“山川献上英俊才士,文才可称光芒四射。”后来子昂经屡次调动任拾遗。圣历初年,他卸职回乡。碰上父亲的丧事,他就在父亲墓旁修个小屋住下来。县令段简生性贪婪残忍,听说陈子昂很有钱,就造假案陷害他,以威胁手段获取贿赂二十万缗,还嫌太少,就把子昂送进监狱。子昂用蓍草为自己卜卦算命,见卦相大惊,说:“老天不保佑,我恐怕活到头了。”后来他果然死在狱中,终年四十三岁。子昂外貌温和文雅,却心胸狭窄容易急躁,他轻视钱财,乐于施舍,对朋友十分忠诚。他所交往的英才俊士,多数都手握大权。唐朝建立后,文章延续着徐陵、庾信的余风,天下无不追随这种风气,从陈子昂开始文风才变得典雅纯正。当初,子昂作《感遇诗》三十首,王适见后惊叹说:“这位先生今后一定是天下文章的宗师。”子昂从此而闻名天下。凡是他的文章,是人都奉为典范。子昂对写诗尤为擅长。他曾经建议武后设立明堂、太学,用来调养国家的元气。柳公权评论说:“能穷尽文章之术,包罗诗歌之法,从唐朝建立以来,只有陈子昂一个人。”陈子昂有诗文集十卷,流传至今。可叹啊!“自古以来材大,或许难以被用。”“大象因为有牙,最终毁了自己。”此话一点不假啊!莫非说的就是陈子昂吗? 刘希夷,字廷芝,颍川人。上元二年与状元郑益同榜登进士第,当年二十五岁,射策考试有文辞好的名声。他苦心作诗,特别擅长写闺情,措辞哀怨婉转,多依傍古诗的写法,体势与当时不同,于是不被诗坛推重。希夷容貌姿态俊美,喜好谈笑,琵琶弹得很好,喝酒到几斗时也不会醉倒,穷困失意而不拘小节。他曾作《白头吟》诗,中有一联写道:“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过一会儿感叹道:“这两句是不想的语谶,与石崇说的‘白首同所归',又有什么不同?”于是删去这两句。又吟出两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次感叹道:“人的死与生有命运主宰,难道会根据这几句空话来决定吗?”于是把这两联都一起保留下来。希夷的舅舅宋之问特别喜欢上面所说的后一联诗,他得知希夷尚未将这些佳句告诉别人,恳切请求希夷将此佳句转让给自己,希夷答应了,却终究没有给他。之问对希夷欺骗自己感到十分愤怒,就派家丁用土袋子把希夷活活压死在旅馆里。希夷死时还不到三十岁,人们都非常同情他。刘希夷有文集十卷和诗集四卷,流传至今。希夷天赋才智出众,性格开朗,有这样的才能和性情,按说他一生的功名事业应该是没有不成功的,谁知他命运困苦不通,碰到恶人,一寸俸禄也不沾边,胸中总怀困顿挫折,这就是才情高就被人嫉妒的例子啊!贾谊在长沙哀悼屈原,祢衡对自己来到江夏而心怀悲痛,他们瞬间断首,顷刻丧命。用隋侯的宝珠去击打千仞外的雀鸟,计划得到的东西太轻微,为此失去的东西太贵重。玉石迸裂,青松摧折,实在是可惜呀啊。更何况是在亲骨肉之间互相残杀呢! 宋之问,字延清,汾州人。上元二年登进士第。他身材魁梧,能言善辩。才二十岁,就被武后召进宫,和杨炯分别在习艺馆值班。后经屡次调转任尚方监丞。武后游览龙门,下旨令随从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的诗最先写好,武后赏给他一件锦袍。过了一会儿,宋之问把诗献上,武后读其诗叹赏不已,就令人把东方虬的锦袍又拿回来赏赐给宋之问。后来,宋之问求任北门学士,武后以之问患有牙痛为由,不予批准。之问于是写了《明河篇》一诗,诗中有“明河可望不可亲”一句,以表白其心志。宋之问因在武则天朝巴结张易之,被贬到泷州。后来他逃回来,躲在张仲之家中。得知张仲之企图谋杀武三思的消息,就去告密,因此被提拔为鸿胪主簿,后升为吏部考功郎。他又去巴结太平公主。后来因担任科举主考官时大肆收受贿赂,被降职为越州长史。宋之问在越州游遍了剡溪的风景名胜,他饮酒赋诗,天天设宴,宾客中什么样的人都有。睿宗皇帝即位后,因宋之问不思悔过,将他流放岭南钦州。后因监察御史上书弹劾,皇帝下令让他自杀。人们说这是宋之问迫害刘希夷所得的报应。徐坚曾评论宋之问的诗文,说就像良金美玉,没有不能用的地方。宋之问有诗文集在世上流传。 杜审言,字必简,京兆人。是西晋杜预的后世子孙。在咸亨元年与状元宋守节同榜登进士第,任隰城县尉。审言凭借自己才能过人,为人高傲,被众人忌恨。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问旁人说:“苏味道必死。”听到此话的人大惊,忙问是何原因,审言回答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审言还曾说:“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他的自负傲慢就像这样。后来审言因事获罪,被降职为吉州司户参军。到武则天将他召回,准备重用他时,问他:“你高兴吗”审言手舞足蹈,表示谢恩。武后命他作《欢喜诗》一首,诗写得令武后满意,受职为著作郎。后来他又任修文馆直学士,直到他病逝。当初审言病重时,宋之问、武平一曾去看望他,他对二人说:“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审言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并称为“文章四友”。他身后留有文集十卷,今已不传,流传下来的只有四十多首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