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表白的诗句如下:
1、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赏析:
这首词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写闺情。词人通过对一位复杂微妙的闺中女子内心矛盾的刻画,真实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和被人抛弃的悲惨境遇。
这首词全篇运用比喻来写,整个比喻浅显易懂而构思又不落窠臼。全词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称民间词与文人词结合的典范。
2、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赏析: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3、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赏析: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
李煜词的语言锤炼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鲜明的体现,像“山远天高烟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丰富,立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耐人寻味。
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
1、宋代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赏析: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酒意消退但见帘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身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琵琶轻弹委委诉说相思滋味。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2、宋代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因荡过秋千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3、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4、唐韦庄《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赏析:春日踏青郊游,风吹杏花满头。田间路上是谁家少年,青春如花真风流。我想以身相许嫁给他,一生一世就此休。纵使他薄情无义抛弃我,也不后悔也不害羞。
5、西汉司马相如《凤求凰》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赏析:有位俊秀美丽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在天下各处寻觅著凰鸟。可惜那心中的佳人啊,未曾住在我家东墙邻近的地方。
我以琴声替代心中情语,姑且描写我内心的情意。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与你携手同在而成百年好合。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令我沦陷于情愁而欲丧亡。
**《向左走,向右走》中梁永淇背诵的宋词《卜算子》是形容思念爱情的。
如果你一直以为宋代女性受“封建礼教”束缚,变得呆板、拘谨、怯弱、缺乏生命力,那么你去翻看宋话本,保准会对宋朝女子向情郞示爱的大胆、奔放感到目瞪口呆。
现在就来看看宋话本中宋朝女子是如何向她的心上人示爱的(我尽量原文照录,为照顾今人的阅读习惯,略作删节及改动个别用词)。
宋话本《碾玉观音》的故事发生在南宋绍兴年间,女主角璩秀秀出身贫寒家庭,被父亲送到咸安郡王府当绣工。男主角崔宁,是郡王府的碾玉匠。郡王曾经半玩笑地说要将秀秀许配给崔宁:“待秀秀满日(合同期满),把来嫁与你。”众人都撺掇道:“好一对夫妻。”一日,由于郡王府附近发生大火灾,吓得仆人四散,崔宁也带着秀秀跑出府外躲避。话本这么写道——
当下崔宁和秀秀出府门,沿着河走到石灰桥。
秀秀道:“崔大夫!我脚疼了,走不得。”
崔宁指着前面道:“更行几步,那里便是崔宁住处。小娘子到家中歇脚,却也不妨。”
到得家中坐定,秀秀道:“我肚里饥,崔大夫与我买些点心来吃。我受了些惊,得杯酒吃更好。”
当时崔宁买将酒来,三杯两盏下肚。
秀秀道:“你记得当时郡王在月台上赏月,把我许你,你兀自拜谢。你记得也不记得?”
崔宁叉着手,只应得喏。
秀秀道:“当日众人都替你喝彩:‘好一对夫妻!’你怎地倒忘了?”
崔宁又应得喏。
秀秀道:“比似只管等待,何不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不知你意下何如?”
崔宁道:“岂敢!”
秀秀道:“你知道不敢,我叫将起来,教坏了你。你却如何将我叫到家中?我明日府里去说!”
崔宁道:“告小娘子,要和崔宁做夫妻不妨,只一件,这里住不得了。要好趁这个遗漏(即火灾)人乱时,今夜就走开去,方才使得。”
秀秀道:“我既和你做夫妻,凭你行。”
当夜便做了夫妻。
话本《闹樊楼多情周胜仙》讲的是宋徽宗年间,开封市民周大郎的女儿周胜仙,与樊楼上卖酒的范二郎,在金明池的茶坊中偶遇,二人“四目相视,俱各有情”。周胜仙会怎么向心仪的范二郎示爱呢?话本写道——
这女孩儿(周胜仙)心里暗暗地喜欢,自思量道:若还我嫁得一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今日当面挫过,再来哪里去讨?
正思量道:如何着个道理和他说话,问他曾娶妻也不曾。你道好巧,只听得外面水盏响,女孩儿眉头一纵,计上心来,便叫道:“卖水的,倾一盏甜蜜蜜的糖水来。”
卖水的便倾一盏糖水在铜盂儿里,递与那女子。那女子接得在手,才上口一呷,便把那个铜盂儿望空打一丢,便叫:“好好!你却来暗算我!你道我是兀谁?”
范二郎听得,心道:我且听那女子怎么说。
那女孩儿道:“我是曹门里周大郎的女儿,我的小名叫作胜仙小娘子,年一十八岁,不曾吃人暗算。你今却来算我!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
这范二郎自思量道:这言语跷蹊,分明是说与我听。
卖水的道:“告小娘子,小人怎敢暗算!”
女孩儿道:“如何不是暗算我?盏子里有条草。”
卖水的道:“也不为利害。”
女孩儿道:“你待算我喉咙。却恨我爹爹不在家里,我爹若在家,与你打官司。”
对面范二郎心道,她递话儿与我,我就不递话儿与她?随即也叫道:“卖水的,倾一盏甜蜜蜜糖水来。”
卖水的便倾一盏糖水在手,递与范二郎。二郎接着盏子,吃一口水,也把盏子望空一丢,大叫起来道:“好好!你这个人真个要暗算人!你道我是兀谁?我哥哥是樊楼开酒店的,唤作范大郎,我便唤作范二郎,年登一十九岁,未曾吃人暗算。我射得好弩,打得好弹,兼我不曾娶浑家。”
卖水的道:“你是甚意思,说与我知道?指望我与你做媒?你便告到官司,我是卖水,怎敢暗算人!”(这卖水的被人拿来递话儿,自己还蒙在鼓里,好生可怜。)
范二郎道:“你如何不暗算?我的盂儿里,也有一根草叶。”
女孩儿听得,心里好喜欢。此时茶博士入来,推那卖水的出去。女孩儿起身来道:“俺们回去了。”看着那卖水的道:“你敢随我去?”
范二郎思量道:“这话分明是教我随她去。”
女孩儿约莫去得远了,范二郎也出茶坊,远远地望着女孩儿去。只见那女子转步,那范二郎好喜欢,直到女子住处。
话本《张生彩鸾灯传》则说宋徽宗时,汴京元宵节放花灯,贵官公子张生到乾明寺看灯,在殿上拾得一条红绡帕子,帕角系着一个香囊,细看帕上,有诗一首:“囊里真香谁见窃,鲛绡滴血染成红。殷勤遗下轻绡意,奴与才郎置袖中。”诗后还有细字一行:“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请待来年正月十五夜于相篮后门一会,车前有鸳鹫灯是也。”
张生看后,怦然心动,盼望着来年元宵早些到来。终于捱到第二年正月十四晚,张生候于乾明寺相篮后门,果然见有车一辆,灯挂鸳鸯,护卫甚众。张生惊喜无措,近车吟咏:“何人遗下一红绡,暗遣吟怀意气饶。”话本接着写道——
车中女子,闻张生吟讽,默念昔日遗香囊之事谐矣。遂启车帘偷窥张生,见张生容貌皎洁,仪度闲雅,愈觉动情。遂令侍女金花者,通达情款。张生亦会意。须臾,香车远去,已失所在。
次夜,张生复伺于旧处。未久,有青盖旧车迤逦而来,更无人从,车前挂只鸳鸯灯。张生见车中人并非昨夜相遇之女,乃一女尼。车夫连称:“送师太归院去。”
张生迟疑间,见女尼转手向他打招呼,便尾随入乾明寺。寺中有小轩,已张灯列宴。女尼乃去包丝,绿发堆云,脱僧衣而红裳映月。正是昨晚华车中的女子。
那女子招呼张生坐下来,酒行之后,对张生说:“愿见去年相约之媒。”
张生取出香囊,付少女视之,那少女方笑道:“京辇人物极多,惟君得之,岂非天赐尔我姻缘耶。”
张生说:“当日拾得香囊后,亦曾和诗一首。”又将当日所和诗词取出来。
那女子大喜道:“真我夫也。”于是推张生就枕,极尽欢娱。
话本《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也是讲述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北宋时,洛阳有一位才子,姓张名浩,“承祖父之遗业,家藏镪数万,以财豪称于乡里。贵族中有慕其门第者,欲结婚姻;虽媒妁日至,浩正色拒之”。这年春天,张浩与友人同游自家园圃,在园中“太湖石畔,芍药栏边,见一垂鬟女子,年方十五,携一小青衣(小奴婢),倚栏而立。”便上前问询,才知她是邻居李氏之女李莺莺。故事就此展开——
张浩对莺莺说:“敝园荒芜,不足寓目,幸有小馆,欲备淆酒,尽主人接邻里之欢,如何?”
莺莺说道:“妾之此来,本欲见君。若欲开樽(即饮酒),决不敢领。愿无及乱,略诉此情。”
张浩拱手鞠躬,说:“愿闻所谕!”
莺莺说:“妾自幼年慕君清德,缘家有严亲,礼法所拘,无因与君聚会。今君犹未娶,妾亦垂鬟,若不以丑陋见疏,为通媒妁,使妾异日奉箕帚之末,立祭祀之列,奉侍翁姑,和睦亲族,成两姓之好,无七出之玷,此妾之素心也。不知君心还肯从否?”
张浩闻此言,喜出望外,告诉莺莺:“若得与丽人偕老,平生之乐事足矣!但未知缘分何如耳?”
莺莺说:“两心既坚,缘分自定。君果见许,愿求一物为定,使妾藏之异时,表今日相见之情。”
张浩仓卒中无物表意,遂取系腰紫罗绣带,对莺莺说:“取此以待定议。”
莺莺亦取拥项香罗,对张浩说:“请君作诗一篇,亲笔题于罗上,庶几他时可以取信。”
张浩心转喜,呼童取笔砚,指栏中未开牡丹为题,赋诗一绝于香罗之上。
我读宋话本中的爱情故事,总是忍不住为宋朝女子大胆示爱的勇气所折服。谁说从前的女子生性呆板、拘谨、怯弱呢?
(按:传世的宋话本均经元明文人整理编辑,难免有被后人修改、增补、敷演的成分,但基本情节还是出自宋朝艺人,话本中的人物性格与行事方式,无疑也是宋朝社会真实的反映。审慎将宋话本当史料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