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那有什么关于槟榔的习俗?

你们那有什么关于槟榔的习俗?,第1张

“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古代南方地区有以槟榔代茶的特殊待客习俗,所以槟榔又有“仁频”、“宾门”之雅称。直到现在,广西、海南等地区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

槟榔甚至还被广泛地运用到岭南各地婚姻缔结的各个环节中。从明代起,海南地区就有将槟榔用于婚姻礼仪的习俗。《琼台志》称海南“俗重此物,凡交接以为先客, 婚姻以为定礼,亲宾往来,非槟榔不为礼。至婚礼,媒, 妁通问之初,其槟榔富者盛以银盒。至女家,非许亲不开盒,但于盒中手占一枚,即为定礼。凡女子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槟榔。此俗延及闽广”。这可能是因为槟榔嚼出的汁水是赤红的,红色在传统观念是表示喜庆的;槟榔子实繁盛,又象征着“多 子 多 福”。

  黎 族 婚 俗

  三月三爱情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撘短簲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撊�氯龟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摪�榻跀。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完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活动。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们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 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另外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

  定亲

  如果一对黎家情人恩爱难断,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请两名媒人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媒人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用两条新毛巾包四个最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然后若女方家长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要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和价钱。时间多定在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 象征着成双成对。

  放槟榔

  槟榔象征做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或“放衣服”。良辰吉日那天,女方家热闹非凡,远近的亲戚还有村里的男女老幼都聚集于女方家等待“吃槟榔”。两名媒人拿出男方准备的物品(一般是600个槟榔,值400元人民币左右,光银一对)在客堂坐好后,女方父母就要开毛贴,吃槟榔。此时参加“吃槟榔”的人都是成双对的,象父母或哥嫂。否则就被认为是不吉利。

  媒人分送槟榔时要看辈份。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着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人围得水泄不通。吃槟榔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桌上只坐四个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菜类多为双尾鱼 (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媒人送来的600个槟榔中,有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结婚日

  男方筹足资金后,会在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人带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一般情况下,男方交给女方家的彩礼包括400至600元人民币,桶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女方择定吉日, 多定在龙、牛、马、羊双日。

  结婚、鸳鸯圆梦

  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把上述议价物品交给女方家,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晚上,嫂或 (堂表、嫂)帮新娘梳妆打扮。完毕之后,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新娘抱头痛哭。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从此姊妹要天各一方。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要把新娘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新娘要一边哭一边托着槟榔盘让亲戚朋友吃槟榔,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在后面。乐队会敲敲打打迎亲队伍和新娘送到男方家的村庄。 到了以后,新郎伴郎便对弟弟、新娘鞠躬,连行三遍。新娘一踏进门槛, 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拜堂一般在天亮之前完成后,大家要通宵达旦地闹洞房。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喝喜酒。上午10点钟左右,新婚夫妻得回娘家, 到女方家问候女方父母,叫“回路”。至此婚礼结束。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除此之外,苗族也过汉族的春节等节日。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海南岛志》亦曰:“岛之东西部,婚俗各有不同。(西部女子)及至十五六,男家再备具酒肉、金钱送女家,谓之‘押命’,或谓‘出槟榔’。是日,男女家均大宴宾客。又有所谓出新妇者,有男家请亲属妇女盛装往贺女家,女艳妆出,奉槟榔、蒌几袋。男家亲戚受槟榔,给封包一二元,谓之‘押彩’……至其东部诸地之婚嫁,男女两方凭媒说合后,即行出槟榔礼,与西部同,独无出新妇礼。”

可见,在黎族人民婚姻过程中,槟榔已经变成了聘礼的海南地方性语词的重要来源,这一过程是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合汉民族婚姻文化的结果。起初,在订婚、婚礼诸有关过程中,槟榔的用量都比较大,“动以千万计”,后来槟榔有的逐渐省用,不一定要千万才可,甚至有的根本不用,槟榔只具备有象征意义罢了。

槟榔虽然只是海南黎族地区的一种热带作物,但却成为诸多诗文描述的对象,前述愈益期《与韩康伯笺》等文笔都很优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除此之外,汉族诗人苏轼、朱熹等都有以槟榔为题材的优美诗歌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枝奇葩。当然,种养槟榔的黎族人民更是有很多民间文学作品流传下来,为文学园地再添光彩,也是我们探讨和研究黎族的重要参考。

苏轼《食槟榔》诗曰:“月照无枝林,夜栋立万础。眇眇云间扇,荫此九月暑。上有重房子,下绕绛刺御。风披紫凤卵,雨暗苍龙乳。裂包一堕地,还以皮自煮。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着齿随亦苦。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诛彭勋可策,推谷勇亦贾。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药储固可尔,果录讵用许。先生失膏粱,便腹委败鼓。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蛰雷殷脐肾,藜藿腐亭午。书灯看膏尽,钲漏历历数。老眼怕少睡,竟使赤皆努。渴思梅林咽,饥念黄独举。奈何农经中,收此困羁旅。牛舌不饷人,一斛肯多与。乃知见本偏,但可酬恶语。”

在这首诗中,东坡先生不仅用生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槟榔的生长性状,而且还告诉了我们他自身吃槟榔的情形和感受。此诗可以和朱子诗句对照理解。宋代大思想家朱熹诗云:“忆昔南游日,初尝面发红。叶囊知有用,茗盌讵能同。捐疾收殊效,修真录异功。三彭如不避,糜烂土非中。”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得见朱子最初吃槟榔的感受,他甚至还很清楚槟榔的药用价值,由此可见南宋时槟榔已逐渐为广大的南方汉族知识分子所认识。

在槟榔诗文中,还应该提到的就是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又以民歌为最多,兹节录两节:“口嚼槟榔又唱歌,嘴唇红红见情哥。哥吃槟榔妹送灰,有心交情不用媒。”“男重烟筒女槟榔,烟筒槟榔交游广。上村下寨情理重,烟丝槟榔大家尝。”槟榔成为一种文学题材是和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是分不开的。东坡先生被谪海南,多与黎族人士交游,槟榔成为他笔下的描述自是当然。朱子为一代圣贤,以槟榔入诗,亦可算贯彻了他“以文入诗”的主张。有两位作为榜样,后人再作许多槟榔诗文也就不足为奇了。明清时期就有很多有关槟榔的诗文流传下来,丰富了我们的认识,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黎族的槟榔文化提供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资料。

 槟榔作为一种实物,在黎族人民观念中成了一种象征,展示了黎族人民社会交往的规则,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在于礼仪的表现,具有维护社区内部稳定的功效。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尤其是在结婚的时候,结婚的习俗千差万别。所以现在让咱们去看看黎族人结婚时有哪些习俗和文化,哪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有特色。

黎族婚姻习俗

槟榔礼服摆在桌上,请多多少少认出来,一副银发表情,上门来结婚。在五指山腹地,黎族同胞一直保持着求婚的习俗。男子向女子求婚是黎族婚姻的传统习俗。订婚、订婚、订亲、订婚,都是李婚姻的开始阶段。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原馆长王解释说,黎族订婚应该在一个吉祥的日子。三到五个衣着光鲜的男女从男人的父母或直系亲属为提案代表,携带两枚银币、两串槟榔干、两个新鲜的筐叶、一串蜗牛灰、一捆烟草、一件新衣服或一件黑衬衫等。进入女人早上或中午去s村。

黎族的婚姻一般要经历求婚、订婚、迎娶、结婚、回门等过程。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内容也不一样。今年89岁的老奶奶黄回忆说,她的丈夫s的父母和姑姑拿了一块蓝布和一块银在她家求婚。求婚后不久,他们就选好了结婚的日子。

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送彩礼,约定婚期。聘礼的大小是由男方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的家庭。富人家送牛之类的大礼,穷家送猪肉和酒。结婚要选个吉日,从秋收到春节前夕,是黎族人结婚的旺季。牛日、龙日、羊日、鸡日、猪日、兔日是吉日,而虫日、蚊日、猴日、狗日、鼠日是不吉利的日子。

如果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有同样的感情,小伙子一定要告诉家长,然后问两个媒人。他们善于言辞,善于利用每一个机会。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致帽子。去找那个女人s家用四颗好槟榔在头上长出两根新头发来检查。如果女方的长辈s家把头发放在吃槟榔上,就会约定,然后双方就可以约定吃槟榔的时间和议价了。大部分时间安排在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着成双成对。

媒人代发槟榔,大的给吃,小的要自己讨吃。有时候,小辈认为吃槟榔已经包了媒人。逢年过节,女人s家只需要两个女人招待客人。桌上只有四个人,吃饭时避免掉筷子和碰盘子。菜品多为双尾鱼,一般不吃肉。媒人送的600颗槟榔中,有40颗刻有各种图案,是专门送给父母和至亲的。

槟榔除了是一种美食外,也是重要的馈赠佳品之一。槟榔中的“槟”字与“宾”为同音异形字,在粤语中“槟榔”的谐音字为“宾临”,而又因槟榔经咀嚼作用后产生的液体呈现红色,红色在中国是代表吉祥之一,主人送宾客槟榔象征着宾客的拜访是吉利的好兆头。在广东,每逢农历七月十四日的盂兰会,人们会相互赠送槟榔。康熙年间的中国台湾省,“人有故,则奉(槟榔)以为礼”,“槟榔最甚,嗜者齿尽黑,谓可辟瘴。每诣人,多献之为敬”,槟榔成为清朝时期台湾最流行的馈赠礼物。19世纪初,有位英国商人到缅甸经商,王妃把槟榔馈赠给他,因不了解当地文化,该商人把槟榔直接放进随身的口袋里,惹来人们的大笑,都说英国人不懂礼数。可见,食槟榔不仅成为人们交际的套头,而且成为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礼节和仪式,甚至成为是否尊重客人的基本标准。

在槟榔还具有交际信物的功能。明代雷州“人事往来以传递槟榔为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917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5
下一篇2024-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