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创业的人都是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才可以成功,同时还要承担极大的风险。每个 星座名人 正是因为做了异于常人的事才取得今日的成就。
那么,下面我给大家例举了十位金牛座成功商人的代表,快来看看是谁吧!
金牛座的成功商人有哪些?
中文名:柳传志
外文名:LiuChuanzhi
国籍:中国香港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镇江
出生日期:1944年4月29日(甲申年)
职业:企业家
毕业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成就: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国改革风云人物
2000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
全球25位最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
主要成就中国改革风云人物
2000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
全球25位最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
推动美中关系杰出贡献个人
亚洲最佳商业人士
亚洲之星
中国经济十年商业领袖
出任联想集团代表
专业:雷达系统
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
供职机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星座:金牛座
职务:名师学院名誉院长
血型:O型
父亲:柳谷书
柳传志,196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任职于国防科工委十院四所和中科院计算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创始人之一。1997年北京联想与香港联想合并,柳传志出任联想集团代表,内地富豪俱乐部“泰山会”成员。
,植物园旁边的“何氏豆腐”,绝对的豆腐第一。推荐“番茄豆腐”。
2,在高升桥的七道堰街(交警总队宾馆前面),有一家豆花饭,味道好极了,而且暴便宜,酸菜豆花三块五一人,荤豆花五块五一人,豆花和饭随便吃,可以点菜,荤四素一,特别推荐:鲜肉圆子和酥肉,好吃啊!!!
3,玉林的串串已经滥了,紫荆南路的一排重庆火锅店,味道,价格,服务都很好。
4,盐市口广场斜对面的小巷里头那家荞面是全成都最好吃的(其实最好吃的应该是双流的袁荞面,在双流读了那么多的书只总结出这条经验)。
5,华兴煎蛋面的红糖粽子好吃得不得了。
6,玉林华兴煎蛋面附近有家中餐馆的招牌肉园子好吃!
7,长顺街上的太安居,“豆花青蛙”,6点以后去就没有位置了。
8,温江公平镇的“胬菜一绝”,沿街摆满超过200张桌子。
9,望平街上“三只耳”冷锅鱼,6点以后去排队要排2个小时能吃上。
10,望平街成华国税旁的川东人家,鸡杂隈锅好吃惨了。
11,东城根街北沿线菌王火锅,汤鲜菌嫩,营养丰富。
12,包家巷有个小馆子“罗羊肉”,当家菜涮羊肉,加入四川辣椒,正点。
13,文化宫背后旦旦面那条小巷里面,有家沙锅饭,冬天去吃正爽。
14,会展中心背后,有两家川菜很有名,朋辈餐当家菜牛肉园子汤和凉拌白肉,好吃。另外有家“红删福川菜馆”,锅碗瓢盆都是川西风格,每道菜都别具风味,个人觉得:“酸辣荞面”“土豆番茄汇面皮”“蒜香小排”“牛肉红汤饺”“凉拌萝卜干”极爽。
15,菊乐路上“宣兔头”,双楠小区“周大妈”兔头别有风味。
16,清江路上“盆盆虾”,“板凳抄手”都是好东西。
17,槐树街“叶抄手”不摆了。
18,会览中心旁边有家朋辈餐,只两道菜好吃:元子汤,鸡米芽菜。
19,水碾河东北角,一家面馆,晚去没面了。
20,游乐园后门旁边有家灌汤包子好吃。 从灌汤包子这条路往石油路方向走,右手边有家鹅掌汤锅,味道不错。
21,新华职高门口的烧烤,绝对巴适。就是不晓得拆迁走没有。
22,青羊小区有家很简陋的串串香,才5张桌子,不过味道好极了。
23,猛追湾街上还有一家玉排骨,沙锅豆花和排骨堡味道正。
24,棕北有家跳跳鱼,是白汤熬的鱼蘸碟子吃,那个嫩哈。
25,青龙巷的“叶鸭子”,是典型的四川烤鸭,老板很牛B,只有中午才能吃到烤鸭,晚上6点基本基本就不营业了 ,而且开了大概20多年了,从来没有扩大过营业面积, 最近拆迁到文武路,公安局旁边。
26,以前人南路生意火爆的“蒋烤鸭”,现在拆迁武侯大道。
27,烟袋巷“牛肉火锅粉”,好吃,不过现在好象没了。
28,温江通往金马的路上,有个农家乐,卖“蒙氏叫化鸡”,好吃。
29,武丁桥口光头香辣蟹在外地比较有名,但个人认为 现在已经不行了。
30,四二0厂宿舍与五冶宿舍区之间的路上有家“辣王” 炒地龙虾,
31,水碾河有家肥兔火锅,味道很好,但是里面小偷众多,从老板到服务员,个个都是高手,我和我朋友在里面数次丢过包包,现在不敢去了。
32,都江堰夜啤酒上有卖“荞面馍馍”,每次我都要打包。
33,“红星兔丁”相信很多人都晓得,我有个深圳的朋友,每次出差去那边,都让我带3斤凉拌耳片或者兔丁过去。
34,新津的“胖大姐”黄辣丁,90年代初就有了,后来没落过一段时间,但最近去了几次,发现生意又火爆起来,新菜:“家常水米子”尤其值得尝试。
35,峨嵋和乐山高速路交界处,有家野生黄辣丁,是在一个极长的桥下面的一条大船上,具体名字记不得了,有两家,你看哪家车多就在哪家停好了。那里的黄辣丁绝对是野生的,凭本人多年经验可以判断。
36,乐山大佛对面码头处,有几家“西坝豆腐”,豆腐我觉得不好吃,有道乐山本地菜:“钵钵鸡”,将鸡杂,鸡肉,豆芽都混在一起凉拌,味道特别。
37,西出西延线,不要上成灌高速,取道郫县,在红光镇吃“蒋排骨”,排骨少吃一点,多喝两碗稀饭,巴适。
38,华协**院后面的“署前街”口,有家无名包子铺,包子味道极好,以前我读13中,每次上完第二节课,就去那里来两包子,现在还开着。
39,金家坝有家光头鱼火锅,用花链肉烫,味道比较正宗,不过相对辣一点,而且铺面很小,稍晚就没有位置了。
40,西延线金牛区法院背后有家乐山牛华麻辣烫,是用沙锅堡汤料,我自己觉得比啥子玉林麻辣烫好吃多了,而且比较卫生。玉林麻辣烫我最反感的就是及其不卫生。乱七八糟的。
41,肖家河沿街有3家连着的铺面卖烧烤,味道还可以。但个人认为成都的烧烤麻辣偏重,吃不出啥香味,烧烤还是云南和海南的比较好吃。
42,北门张家巷有家“江门荤豆花”,两道菜:“泡豇豆炒牛肉末”“鱼香茄子”,鱼香茄子是先用油跑过一道,再淋汁,是绝对正宗的川菜做法。
43,滨江路原南红游泳池边,有家“PAUL”酒吧,是两个老外两口子搞的,西餐非常地道,和我在欧洲出差时风味差不多。是成都老外的根据地。价格非常便宜。
44,双流中心场河滨路,肉德娃火锅,可品尝到新鲜田鸡,价格公道,童叟无欺。要早点去,去完了没车位。
45,肖家河有一家黄辣丁,味道异常鲜美,地盘也好,就坐在肖家河堤上凭栏而吃,可惜河水有点臭。但不影响鱼的鲜嫩美味,吃完鱼后再喊老板开火下素菜,特别推荐藕片和黄瓜,我们每一次吃到最后都有人要脱下裤子下锅去捞干净才罢休。
46,烟袋巷的火锅粉,巨好吃。
47,玉林中学(高中部)旁边的小街上有个大盘鸡,28元(小份,送三盘手工面,送三个二两白酒),四个人可以吃饱。
48,伊藤楼下的牛肉粉。好吃。
49,何氏冷锅鱼。此乃本人至爱,去成都一次吃一次,去两次吃double,去三次吃triple。恨不得抱之而睡,煮之而眠。总府街王府井背后,即春熙路之马路正对面,有小巷,不知名。且行且看,路遇全城闻名之王嫂串串香,目斜视,即睹冷锅鱼。店上牌匾只写冷锅鱼三字,名头却是浩大,曰王府井背后冷锅鱼,妇孺皆知。所谓冷锅鱼,即红汤煮沸之鱼片也。味极美,鲜中带辣,辣中带鲜。且有新鲜笋干辅之,更具风味。汝问何鱼?不晓得也。
50,赖汤圆。此店遍布成都城,其密集程度麦当劳亦不及。吾最爱其中珍珠圆子,个小,入口冰凉,糯而不腻。厌甜食者忌。
51,牛王庙冷淡杯。此街甚神奇,昼可罗雀,夜则人潮人海中。来牛王庙,吃非首要,重在学习蜀都之腐败氛围,重在看遍全城美女。
52,锅魁。蜀人谓之中国pizza,吾谓之成都肉夹馍。但皮脆馅鲜,非肉夹馍所能及。内夹卤肉者,最为闻名。店亦遍布成都,随处可吃。
53,叶儿耙。此物更神奇,外包糯米粉,内夹白糖或肉馅。夹白糖者无甚特色,且过腻,惟咸耙耐食。耙外裹叶清香,故称叶儿耙。无店,皆流动小贩,推一永久单车,后绑两巨桶,一路高呼“叶儿耙”,汝即可冲之,买之,吃之。
54,玉林菜市有一家重庆盆盆虾,可以,好吃,有微辣,中辣和特辣三个味,还有田螺,(老板说是胡(音)螺,不懂哈)爽!!!
55,肖家河有家砂锅串串,好吃,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56,成都西郊,四川工业学院旁边有家镇江飘汤,巨好吃!!!!
57,大慈寺,锦江区政府旁边的小街上有一家云南过桥米线,味道不错!
58,盐市口广场,大业百货的对门,有一家张烤鸭,不错。
59关于农家乐,高家村附近的啜园很不错,环境饮食卫生状况都算是农家乐中的精品。赶96到高家村下车(往高新西区方向) 54路目前的终点站附近。
60电子科大南院外面那条路上有家“回民餐馆”的水煮牛肉、麻婆豆腐等等非常好吃,值得去吃吃哦。
61双流白衣小区旁边有家叫“乔一乔”的怪味鹅唇和兔头好吃,而且价格便宜。去了双流的人一定要去吃哦。。否则太对不起自己了。。
62合江亭附近有家肥肠粉加锅盔。有段时间让我上瘾了。每天读非吃不可。但那是99年的事了。
63在龙舟路有一家孔亮鳝鱼火锅,味道鲜美~!价格合理,是我吃过众多中比较好的一家。
64在菊乐路一家蒋排骨,原家在郫县,味道也不错。
65在都江堰有一家尤氏兔头和双流的兔头有比头。
6,玉林华兴煎蛋面附近有家中餐馆的招牌肉园子好吃!)这家叫知味餐!!!
(7,长顺街上的太安居,“豆花青蛙”,6点以后去就没有位置了。)但是可以通宵营业!适合嗨完以后切吃!
海南黎族与台湾原住民族都是古越族后裔
但是目前来看,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黎族劳动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剥削。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说30多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初,封建统黎族少女治者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编辑本段]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黎族以农业为主,种植稻、薯、玉米等作物;手工业、渔猎、饲养家畜家禽、采集野生植物是重要的家庭副业,商品生产和贸易不发达。这时黎族地区的社会形态虽是封建社会,但发展不平衡,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占黎族人口和总面积94%以上的一般地区,与当地汉族一样,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地主经济发展比较快。地主阶级通过租佃、高利贷、雇工剥削农民,出现了拥有千亩耕地、千头牛的大地主。另一类是在五指山腹心地带13000多人口的地区,到建国前夕仍保留“合亩制”的生产方式。合亩内部实行家族制领导,生产资料统一使用,成员按严格的分工集体劳动,收获后平均分配。这类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下,虽然早已使用从汉区购入的铁制农具,但耕作技术落后,牛踩田、手捻稻、不施肥、刀耕火种仍较普遍,粮食亩产一百多斤。“合亩”(黎语称“纹茂”,意为“大伙做工”)是农业生产的单位,以“亩头为首”,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亩众”组合而成。主要生产资料耕地和牛只,基本上是合亩公有和几户伙有,但一律交由合亩统一使用,在亩头主持下进行集体劳动,基本上按户平均分配产品。在一些合亩内,已加入前来投靠的非血缘关系的亩众,亩内的生产资料已大部分归亩头一户占有,对亩众进行各种剥削,原始共耕组织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
建国前,黎族地区还保留“峒”(或称“弓”)的社会组织。有固定的疆界,若有侵犯,往往会引起峒与峒之间的纠纷和械斗。每峒都有一个由长辈充当的峒头,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和调解纷争,较重大的事件则召开全峒会议解决。早期,血缘纽带是峒的组织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峒已成为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峒头成了基层统治人物。
1948年初,海南岛大部分黎族地区已获解放,在解放区内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黎族地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教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农村除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外,还充分发挥黎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如橡胶、油料、甘蔗、胡椒、咖啡、腰果、水果等。多种经营为黎族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工业生产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1988年,海南岛被批准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以后,其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黎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黎族鼻箫
[编辑本段]文化艺术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打竹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著名。
现只是一些群众保存有黎族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工具,棉麻制品有男女上衣、女筒裙、头巾、木棉布料、麻布料、麻被、麻袋等。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黎族女上衣长61厘米,腰围55厘米。麻布料长308米,宽25厘米,木棉布料长4米,宽17厘米,麻布料首公上衣,衣为灰色,仿铜纹,黑色浅绿,衣长76厘米,腰围57厘米,衣袖通长115厘米。首饰品有铜耳坠、银耳环、银项圈、铜铃、银手镯、银质袍钮扣、银戒指等。生产、生活工具有木竹藤制品、织锦工具、独木舂血,编压斗笠工具、纺纱工具、园木平耙、藤箩、藤罐、独木凳、捕鱼工具、狞猎工具、箩筐、斗笠、独木牛铃、男女刀篓、陶瓷、陶罐等生产、生活用品。藤罐有一圆形盖子,通体呈褐**,高16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2厘米;捕渔工具用麻的纠维织的,直径58厘米,陶瓷是黎族自己制烧的,褐色,素面完整,肩部有7个乳针钿,口径23厘米,高38厘米,底径22厘米。
女上衣、筒裙、棉质布料、麻质布料、头巾、腰带、彩带等,其中头巾的两侧绣有汉文字,巾长155厘米,宽235厘米。黎族女上衣衣的款式前下摆长,后下摆短,衣胸两侧绣花纹,长55厘米,腰围40厘米,衣袖通长106厘米,筒裙长50厘米,腰围38厘米,棉质布料彩带长4米,宽20厘米,这个彩带是黎族结婚时习惯绕在床顶边。服饰式样都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首饰品有铜耳坠、铅手镯、银质钮扣、珠子、耳铃、脚镯、项饰、发饰等,铜耳坠顶部有一弯扣,下端一弯勾,橙**,铅质手镯:镯身锻成一簿铅片圈,内平滑,外原两凸起的铅片弯勾而成,表面有绳纹,弦纹。生产、生活工具有藤箱、藤萝、竹笠、鱼笼、露儿叶席、狩猎工具、捕渔工具、多种独木器物等。
[编辑本段]风俗习惯的重要节日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妇女爱嚼槟榔。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三月三爱情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编辑本段]宗教信仰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祖先崇拜。
黎族的酒
黎族人热爱生活。节日、婚娶;入新屋、生育、社交等活动,都要摆席设宴饮酒。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形成自己的酒文化。
糯米酒
取优质的山栏米或糯米。将米浸泡半天,淘起盛入蒸锅,蒸成干饭,晾凉。再盛入酿酒竹箩内(竹箩架呈锥形,口径约80厘米,底部尖,酿酒时,用芭蕉叶铺盖)。按酒料数量下酒饼,把酒饼捣碎放入陶盆中用温水冲调,然后将酒饼水倒入酒料中,并通过酿酒箩底端小孔排去水分,用芭蕉叶封闭箩口。酒料经过3天的发酵后散发出芳香扑鼻的酒味。这时,用筷子在箩架底下捅一个小孔,酣醇浓厚的酒汁,便一滴一滴地流入盆子里。“并”汁俗称“酒滴”,黎语“南滴”。酒酿至7天的时候,用陶罐盛酉并汁,大坛盛并蜜。初时,酉并汁和酉并蜜酒度低,封存愈久酒度愈浓。黎家常把酉并蜜盛入大坛子埋在地下三或五年,酒质醇厚,用清水冲调饮用酉并汁。“并”的制作,还有另一种酿酵方法:即把糯米煮成干饭,凉后盛入陶盆中加入酒饼后用芭蕉叶封闭盆口,3天后可闻到芳香的酒味,7天就可以饮用。“并”具有独特醇厚的芳香,被誉为“黎家美酒”。“并”是黎家的滋补健身酒,用并和鸡蛋蒸,是产妇补身的上品,并也是迎宾待客的美酒。酒饼取料于五指山地区生产淀粉含量高的红米,配上姜叶、甘蔗和香皮树的表皮(一种灌木,其树皮甘甜)等原料。把原料配齐后,用木臼舂成粉末,捏成饼块并沾上黑色的稻草灰。把酒饼搁在火灶竹架上熏干,时间越久,发酵酒度越高。因此,黎家米酒具有独特的风味,就出于酒饼的配制和酿酒的技术。
玉米酒
玉米淀粉多,酒度高。黎族把玉米舂碎,煮成玉米干饭,盛入陶盆,撒上酒饼,盖封盆口。酒料发酵15天后,酒汁可饮。酒密封存一个月后,用蒸酒锅蒸馏出高浓度的玉米酒。
番薯酒、木薯酒
把生番薯洗净,切成小块,用锅煮熟晾干,加入酒饼拌匀,盛入大坛密封一个月,发酵成酒料,把酒料倒入蒸酒锅蒸馏成酣醇的番薯酒。此酒有浓厚番薯味道,酒浓度不高,适合盛夏季饮用。木薯酒蒸制方法与番薯酒一样,但木薯酒浓度高,适合酒量大者饮用。
芭蕉酒、南瓜酒
把未成熟的芭蕉果实切成小块,煮熟晾干后投入酒饼调匀,放入坛子封口一个月,发酵成芳香的酒料。把酒料和清水调稀后盛入蒸酒锅熬煮,制出酒质清香的芭蕉酒。南瓜淀粉多,是酿酒的好原料。黎家把南瓜加工后,掺入糯米蒸成酒料,把发酵的酒料,酿成南瓜酒。另一种酿制方法是从南瓜蒂上开一小洞,将酒饼放进瓜内,把洞口密封一个月,经酒曲的发酵,南瓜内盛满酒汁。
山果酒
以野生果实为酒料,酿制独特的果酒。如包子果酒、山竹果米酒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