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言行举止礼仪,做一个懂礼仪有素质的公民是我们的责任。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礼仪常识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礼仪常识:言语1、言语——体现你的修养水平
未曾说话先有礼,一旦开口更有礼。
⑴ 说话时要注意对方心态和时机
就是要考虑对方能否听得懂,是否感兴趣,接受程度怎样。在特殊的日子、特定的时刻,一句由衷的祝贺、一段真诚的赞美,必有锦上添花之效果;在他人陷入困境之时、心情沮丧之日,一句贴心的问候,一番恳切的鼓励,更有雪中送炭之功效。
⑵ 不可说假话、空话、大话
“狼来了”只能捉弄人一回、两回,第三回就必然受惩罚了。栽赃陷害、出口伤人、诽谤他人,是对人的极大伤害,挨打的皮肉之伤易愈合,被冤的心灵创伤难平复。
说空话、大话者,可能会迷惑人一时,但绝不能哄人长久。在这种情况下,“日久见人心”,所见的是浅薄之心,不可信赖之人。
⑶ 注意区分客套语和反语
在日常生活及社交中,还有一类“言不由衷”的现象,是出于特定的需要和惯例,则不能视为虚伪和失礼。
在社交场合的客套话,如“久仰大名”、“幸会”、“光临寒舍”、“蓬荜增辉”等,显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令对方感到舒服,觉得受到尊重,已是约定俗成的社交客套话,是不失礼貌的表现。
在亲友,尤其是情侣之间,常说些“冤家”、“好恨你”等等,且不必为他们担心,这些带戏谑的反语,与相敬如宾相辅相成,也是一种生活的情趣。
2、情感——是否动听的关键
人是最富有情感的高级动物,获得礼遇可满足自尊需要,因此,说话必须讲究情感。
⑴ 态度诚恳。与人交谈时,神情应专注,态度应诚恳亲切。表示祝贺时,表情应热情,如果仅是嘴巴动听,表情冷冰冰,就会被认为是敷衍,甚至讽刺。与人交谈时,神态应专注,如果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答非所问,就很失礼。
⑵ 善于聆听。当对方说话时,我们应认真听,并经常有一些交流的体态语,如点头等,这样可使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千万不要表现出不感兴趣或去打断对方的话语。
⑶ 细微有别。人类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字之差,所表达的情感就大不相同。如:坐、上坐、请坐、请上座;喝茶、请喝茶、请用茶,就令人明显感受到所获礼遇等级的差别。
⑷ 严于律己。说话者要有换位思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技巧——说话也要有艺术
⑴ 要有角色意识。说话时应注意自己和对方的身份,主次不分、没大没小,从来都是不礼貌的。
⑵ 要顾及他人。俗语讲“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此,说话者要顾及他人的情感,不要在无意中刺伤他人的自尊心,令人尴尬难堪。要考虑到听众是否听得懂,因此要尽量说大家都能听懂的话。要将心比心,说话要有善意。还要注意在聚会场合,不要冷落那些社会地位低、长相欠佳、有自卑感的人。
⑶ 要考虑措辞。直率固然是优良品格,但在许多场合说话则不宜直来直去,否则就是缺乏教养,可能使人误会、难堪。在酒店用餐、出席宴会,你就绝不能讲要去大便小便,非说不可的话,也只能讲去卫生间、洗手间。
⑷ 要学会幽默。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因为幽默能使气氛轻松,活跃。
4、称呼——与人沟通的开始
在人际交往中,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体现着双方关系的程度和社会风尚。
亲缘性称呼:爸爸、妈妈、叔公、婶婆、三叔、二伯、大哥、二姐、姑妈、舅舅、姨妈、表哥、表姐之类。这在家庭生活、亲族聚会时候常用,按辈分身份称呼,显得亲切温馨。
职场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职称等相称,如“孙院长”、“林教授”、“郑老师”、“陈经理”、“王医生”之类,以示身份有别、尊敬有加,这是一种常见的称呼。
姓名性称呼:其一,连名带姓称呼,显得比较生硬,只在开会等少数场合使用。其二,只呼其姓,并在姓前加上“老、小”等前缀,如“老张”、“小黄”,比较尊敬随和,也较常用;姓加后缀,如“王老”之类则尊敬有加,只能对德高望重者。其三,只称其名,比较亲切,常用于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同事、邻里之间使用。泛称性称呼:对未知其姓名职务身份者,可用泛尊称。在公司、服务行业对男士称“先生”、未婚女性称“**”、已婚女性称“女士”;购物、问路等场合常用同志、师傅、老板、服务员、**、小妹、小朋友之类的泛称,也可用“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之类带亲缘性的称呼,显得更为亲切。
暗恋呢,我也有过。建议就是不要过分脑补,不要自我宽慰,不要为他找借口。期待美好的事情毋庸置疑,你来问这个问题,就是想得到不一定的答案,然后继续自己的暗恋。过分脑补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今天他来找你说话,或者摸你的头一下,我相信你都能脑补一部小说。哈哈哈,以前我也是。我猜你肯定还小,那么你们那个年纪的男生,他的喜欢肯定是藏不住的。你平常点对他就好啦,不要求你完全平常心。总之,他如果喜欢你,必然藏不住。
美德在民间
为了36元钱,一个人苦苦找寻了另一个人,整整3年。
找人的叫老张,是个鞋匠,专门帮人修鞋、擦鞋,在街上摆了个修鞋的小店。已经摆了八九年,一直没挪窝,加上修鞋的手艺又很好,所以生意不错,积累了很多熟客。老张要找的人叫石慧。石慧是附近的住户,也是老张的一个客户。
如果客户预存一笔钱,可以打八折,老张的这个主意,吸引了好多客户,老张有三个厚厚的大本子,清清楚楚登记着每一个客户的存款和每一笔消费记录,从无差错。其中有个客户,预付款还剩余36元,但她已经3年没有来过了,鞋匠老张要找的人就是她。他想把钱退还给她,或者请她把剩余的钱消费掉。
可是,除了知道她名叫石慧,住在附近的某个小区之外,老张对她一无所知,也没有她的任何****。老张就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一个个地问。每一个前来擦鞋或者修鞋的客户,他都要问人家一句:“你认识石慧这个人吗?”久而久之,竟然成了老张的一个习惯。
有人被反复地问,就好奇地反问他:“为什么要找这个人?”老张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人家。有人劝慰老张,可能是她搬家了,或者其他原因,不来了,反正就这么点钱,不用找了吧。老张一本正经地说:“那可不成,再少,也是人家预存在我这儿的,她若不来消费了,我就要把钱退给人家。”
慢慢地,到老张的店铺来修鞋或擦鞋的人,都知道老张在找一个人,那个人叫石慧。
有个客户认识石慧,但客人沉重地告诉老张,两年前,她就已经因病去世了。他也不知道她具体住哪个小区,也没有她的****。
老张很难过,但他不想就此放弃。他想,石慧不在了,那就找到石慧的家人,把剩下来的36元退给人家。因此,他依然固执地向每一个老店的客人询问:“你认识石慧吗?”
日子就在老张的这一声声询问中,慢慢流逝。
终于,有个新客户告诉老张,他认识石慧的丈夫。
第二天,石慧的丈夫,来到了鞋匠老张的小店内。老张拿出一本厚厚的旧帐本,翻到其中的一页,对石慧的丈夫说:“她的预存款还剩36元,把钱退给你,或者你来修鞋、擦鞋,都可以。”
石慧的丈夫却坚决不肯收。他说:“这么点钱,你却一连找了我们3年,已经很让我感动了,钱我不能收。”
一个坚持退钱,一个坚决不肯收。最后,还是鞋匠老张想了个办法,“要不,我们把这钱捐了吧”,也算是对石慧的一个纪念。
第二天,鞋匠老张来到当地的红十字会,以石慧的名义,捐了336元钱,其中的36元,是石慧3年前预存在鞋匠老张店里的余款,另外的300元,是石慧的丈夫追捐的。
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善良而美满的结局。我不厌其烦地复述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这个社会需要的很多东西,比如,善良、诚信、承诺,以及其它的很多美德,从来就不稀缺。它们就在民间,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