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感激的意思是什么

由是感激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书谱〉品评》一百讲 王根权著 第六十讲 书碟论 第三十章 《笔势论》 

第六十讲 

书碟论 第三十章

《笔势论》

 

一、原文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 ① 十章,文鄙理疏 ② ,意乖言拙 。 详其旨趣 ③ ,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 ④ 未泯,翰椟 ⑤ 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 ⑥ 斯在;岂有贻谋令嗣 ⑦ ,道 叶 义方 ⑧ ,章则 ⑨ 顿亏,一至於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 ⑩ 。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 ⑾ ,史传何其寂寥 ⑿ !非训 ⒀ 非经 ⒁ ,宜从弃择 ⒂ 。

二、注释  

①《笔势论》:一篇论述笔势的文章。传说这是王羲之所著,而且说这是王羲之专门为自己的儿子王献之学书而写的。孙过庭见到的《笔势论》只有十章。陈思《书苑菁华》中载有《王右军笔势论》十二章,各章名称为:创临、启心、视形、说点、处戈、健壮、教悟、观彩、开要、节制、察论、譬成。

②文鄙理疏:文辞浅陋,论理粗疏。

③旨趣:写作主导思想和作品的趣味性。

④声尘:声望影响。

⑤翰椟:书作、书信、文章。“椟”,笔误,当作“牍”。

⑥稽古:考证典籍。

⑦贻谋令嗣:传授思想智慧于儿子。“贻”,传授。“谋”,思想智慧。“贻谋”,传授思想智慧。“令嗣”,犹言令郎,对别人儿子的美称。

⑧道叶义方:讲述学习书法的道理。“道”,讲述道理,这里也有引导的意思。“叶”,音“xié”,和谐。“义方”,合乎规范,这里指合乎书法的规矩法度。

⑨章则:指写文章的章法规则。

⑩更彰虚诞:更显得虚无荒诞。“彰”,表现,显示。虚诞,虚无荒诞,不真实的、离奇古怪的。

⑪同号:同名。

⑫寂寥:没有声息,本文指史传没有记载。

⑬训:规范,准则。

⑭经:常规。

⑮宜从弃择:应该有摒弃有选择地加以取舍。

三、译文

  世间所流传的《笔势论》,据说是王羲之特意写给王献之的一篇书论文章,我看到的这篇《笔势论》共有十章。从文章看,写作水平很差,所叙说的道理也不正确,立意也不符合书法的道理,文笔也不老练,语言也组织不到一起。可以肯定,这绝对不是王羲之所著。王羲之人称“书圣”,才华横溢,他的文章格调清高,文辞典雅,书艺声望至今未减,书作犹存。看他每写一封信,每谈一件事,引经据典,有凭有据,无不严谨认真。岂有讲述书法规范道理,传授书法运笔之技于令郎这样的文章,一下子差到了这种地步?序文中又说,与张伯英同学,这就更加虚妄荒诞了。这个张伯英,如果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张伯英,二人相差一百多年,怎么可能会是同学呢?如果东晋时期还有一个张伯英与王羲之同学的话,为什么历史传记上却没有这个人的有关记载呢?看来这个张伯英是不存在的,是假托的。这就足以说明这篇《笔势论》非王羲之所作,署名王羲之之名是假托。纵观《笔势论》一文的内容,既非书法规范准则之类,也不是书法常识之类。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是有一些可读的部分,建议读者阅读时,应该有鉴别地予以取舍。

四、品评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 句。“代传”,即“世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所流传的《笔势论》,据说是王羲之特意写给王献之的一篇书论文章,我看到的这篇《笔势论》共有十章。

“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句。“文”,文章。“文鄙”,文章的写作水平很差。“理”,一是指文理,即文章的内在规律;二是指事理,即文章所叙说的道理。“理疏”,说理不清楚。“意乖”,文章的立意不正确。“言拙”,文笔不老练,语言也组织不到一起。“旨”,文章的中心意思。“趣”,文章的可读性。“殊”,绝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文章看,写作水平很差,所叙说的道理也不正确,立意也不符合书法的道理,文笔也不老练,语言也组织不到一起。可以肯定,这绝对不是王羲之所著。

“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椟仍存” 句。“位重才高”,指的是王羲之的书法有着很高的声誉影响,学识也很渊博。“调清词雅”,是说王羲之的文章,意境深刻,文词优美。“声尘未泯”,书法的声望影响依然存在。“翰椟仍存”,书作、书信以及文章人们仍然能够看到。“椟”,笔误,应为“牍”。这句话是意思是:王羲之人称“书圣”,才华横溢,他的文章格调清高,文辞典雅,书艺声望至今未减,书作犹存。

  “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 句。“观夫”,看一看。“致一书”,每给别人写一封书信。“一”,每一。“书”,尺牍,信。“陈一事”,每叙说一件事情。“稽古”,引经据典,考证查据。“造次”,那样,写信、作文章叙说事情时的思考与行为。说的是王羲之的文章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用词用意非常讲究,都有出处和来头,也能经得起推敲验证。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他每写一封信,每谈一件事,引经据典,有凭有据,无不严谨认真。

“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 句。“岂有”,怎么能有。“贻”,传授。“谋”,思想智慧。“贻谋”,传授思想智慧。“令嗣”,犹言令郎,对别人儿子的美称。“道”,讲述道理,这里也有引导的意思。“叶”,和谐。“义方”,合乎规范,这里指合乎书法的规范法度。“一”,一下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岂有讲授书法规范道理,传授书法运笔之技与令郎这样的文章,一下子差到了这种地步?

“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 句。“又云”,又说。《笔势论》序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张伯英”,即张芝。“斯”,指与张伯英同学这件事。“彰”,显得。“虚诞”,虚无荒诞。这句话的意思是:序文中又说,与张伯英同学,这就更加虚妄荒诞了。

“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 句。“若”,假设。“汉末伯英”,即张芝。“时代全不相接”,“汉末伯英”与王羲之相差一百多年,怎么会与王羲之同学呢?“不相接”,意思是两人不是同一时期人,不可能为同学。“晋人”,晋代人,与王羲之同时代的人。“同号”,同名。即晋代应该有个叫张伯英的人,这个张伯英才有可能与王羲之是同学。这又是一种假设。“史传”,历史传记。“寂寥”,无声无息。“史传何其寂寥”,历史传记上为什么没有记载呢?这句话进行了两种假设,一种假设是指“草圣”张伯英,那么两人不同一个时代,他们不可能是同学。另一种假设是东晋时期还有一个张伯英与王羲之同学,但历史传记上却没有这个人的有关记载。可以想象,这个与王羲之同时代的张伯英是不存在的。通过两种假设的不成立,得出了“更彰虚诞”的结论,再通过“虚诞”证明《笔势论》不是王羲之所作,是假托王羲之之名。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张伯英如果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张伯英,二人相差一百多年,怎么可能会是同学呢?如果东晋时期还有一个张伯英与王羲之同学的话,为什么历史传记上却没有这个人的有关记载呢?看来这个张伯英是不存在的,是假托的。这就足以说明这篇《笔势论》非王羲之所作,署名王羲之之名是假托。

“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句。“训”,规范,准则。“经”,经典。这里指书法的规范、准则之类的经典。“非训非经”,说的是《笔势论》这篇文章,不属于书法的规范、准则之类的经典。“宜”,适宜,应该。“弃择”,取舍。这句话的意思是:纵观《笔势论》一文的内容,既非书法规范准则之类,也不是书法常识之类。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是有一些可取的部分,建议读者阅读时,应该有鉴别地予以取舍。

这一章是对《笔势论》一篇所作的具体考证,不难看出,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小论文。考证紧紧围绕着《笔势论》是不是王羲之所作这一核心问题层层深入,运用了比较、顺证、补证、反证等多种方法。首先,从《笔势论》一文的“文理”、“言意”、“旨趣”等多个方面与王羲之其它文章作比较,得出了一个直观的结论:“殊非右军”。接着对比较中的事实进行了一一分析,进一步确定“殊非右军”的结论。这是顺证。顺证完后,孙过庭并没有就此而止笔。因为孙过庭明白,自然中还有偶然,普遍中还有特殊。王羲之的文章写得很好,会不会有偶然情况下没写好的呢?王羲之向来做事作文严谨认真,有没有不严谨不认真的时候呢?这种偶然因素必须考虑到,特殊情况必须排除。孙过庭用“贻谋令嗣”、“道叶义方”这一事实将“偶然”与“特殊”予以了排除。至此“殊非右军”结论的得出就完全充分了。这是补证。另外,孙过庭还抓住了《笔势论》序文中“与张伯英同学”这一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荒诞从反面予以了证明。这是反证。寥寥百余字,多种论证手法共用,多么精彩翔实的考辨。

通过孙过庭关于《笔势论》的考证,应该明确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笔势论》一文不是王羲之所著,属假托之作。

《笔势论》一文不是王羲之所著这一点,应该说不是孙过庭一个人能够看出来,凡是读过《笔势论》的人都应该能够看出来。尤其是其序文说得很明白,短短一段序文,多处自相矛盾,最后又平白冒出来了一个“同学张伯英”。张伯英与王羲之对于书法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了,这一事实最为有力,最能说明问题。

第二,《笔势论》一文的作者有自己的苦衷。《笔势论》一篇不是王羲之所作,属假借王羲之之名这是肯定的。借用他人姓名是不对的,这一点作者是知道的,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借用?这正是作者的苦衷。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不借用王羲之之名这篇文章能传下来吗?大家心里明白,肯定是传不下来的。无论是学书人也好,收藏鉴赏者也好,大都是直奔书名而往的。《笔势论》的作者写出这样一篇书论文章绝非易事,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对学书人起到帮助,希望自己的文章能流传下去。他放弃了自己的著作权,将著作权让给了王羲之,这样做无论是对王羲之还是对学书人,都没有什么伤害,相反会有一定的好处。这说明作者的用意并不坏,只是有自己的苦衷而已。事情的发展完全随了作者之意,这篇文章传了下来。

第三,《笔势论》的作者对读者是负责的。《笔势论》各篇章的内容都不是很多,有的篇章也就一两句话,但是序文却写得很长。序文中关于作者的问题多处作有提示表白。除了“同学张伯英”如此明显的提示外,序文中的暗示还有多处。如,书法人都知道王献之的书法是王羲之所教,序文中却说:“父不亲教,自古有之。”序文中一边说:“家宝家珍,学而秘之。”“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一边又说:“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作者在序文中故意自相矛盾,以“此地无银三百两”寻常之荒诞告诉读者,这不是王羲之所著,是假借王羲之之名,这不能说不是作者的一种负责。

第四,《笔势论》是一篇可以取舍的书论文章。孙过庭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是“文鄙理疏,意乖言拙”,“章则顿亏”。孙过庭这是拿王羲之的文章做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孙过庭还说“宜从弃择”,即《笔势论》乃有可取之处。《笔势论》能流传至今,除了借王羲之之名外,有其可取之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来源  痴泥轩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此篇文章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科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文学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

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

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邵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

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

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

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

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仅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

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

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

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出师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60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