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子不说“我爱你”,他们如何表达爱意?

民国四大才子不说“我爱你”,他们如何表达爱意?,第1张

喜欢一个人有很多种表述方式,可以是《还珠格格》中紫薇对尔康说的“山无棱,天地和,乃敢与君绝”,可以是《诗经》中的句子“此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可以像《喜剧之王》里面,周星驰饰演的尹天仇对舞女柳飘飘说的那句话“我养你”,还可以像《无名之辈》中胡广生给马嘉旗留下的那张画上写到:我想陪你走过剩下的桥!那么,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戴望舒)是如何另辟蹊径表达爱意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

一、徐志摩:用情书表达爱意

徐志摩是很擅长写情诗的,更擅长用情诗告白来表达爱意,爱眉小扎徐志摩致陆小曼情书里徐志摩写道:“小曼,我的肝肠寸寸地断了。 今晚再不好好地给你写一封信,再不把我的心给你看,我就不配爱你,就不配受你的爱。”即便不得世人的祝福,徐志摩依旧道:“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二、郁达夫:靠写爱情宣言表达爱意

郁达夫和王映霞这对“富春江上神仙侣”可谓羡煞旁人。郁达夫为王映霞写过很多爱情宣言,其中最打动当事人也最让众人动情的就是:不消说这一次我见到了你,是很热烈的爱你的。正因为我很热烈的爱你,所以一时一刻都不愿意离开你。又因为我很热烈的爱你,所以我可以丢生命,丢家庭,丢名誉,以及一切社会上的地位和金钱。所以由我来讲,现在我最重视的,是热烈的爱,是盲目的爱,是可以牺牲一切,朝不能待夕的爱。

三、邵洵美:用改名表达爱意

邵洵美原名为邵云龙,他在情窦初开时对表姐盛佩玉一见倾心,想到《诗经》中的“佩玉锵锵,洵美且都”便认为佩玉和洵美这两个字比较般配,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邵洵美,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四、戴望舒:送情诗表达爱意

戴望舒因为《雨巷》闻名于世,这首诗也被他当做情诗送给了朋友的妹妹表白。奈何对方并无感,他以死相要,姑娘才答应了他的告白,最终他出国留学后,很快姑娘倾心他人,这是一段悲剧。

笔者最钟意的一句情话是木心先生的“: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无论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平凡才是真。你有哪些喜欢的情话,欢迎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期待你的分享。

羊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天生反骨的女人。

她吸引男人的本事丝毫不逊色于”鲜肉菩萨“萧亚轩。

一个让张学良一辈子念念不忘的女人,唐怡莹。

唐怡莹,姓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出身。

她的家族出了很多有名的女人,两个姑姑是光绪皇帝的妃子,珍妃和瑾妃。

珍妃在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被慈禧下令推进了井里,所以和她交集很少。

按照清朝皇族的规矩,她本应该叫瑾妃“姑爸爸”,但是她叫她“亲爸爸”,她聪明活泼的性格很受瑾妃宠爱。

溥仪算是她的竹马。后来溥仪选妃的时候,瑾妃却以唐怡莹“生性轻浮”为由,让唐怡莹错失了机会。

(最右为唐怡莹)

生性轻浮这个理由貌似有点站不住脚,1918年,瑾妃把唐怡莹安排给了溥仪的亲弟弟溥杰成婚 。

1924年两人正式成婚,溥杰当时17岁,唐怡莹20岁。

溥杰后来回忆:

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结合本身就不靠谱。

皇家的婚姻看起来花团锦簇,其实是一眼望过去的贫瘠。

狭窄的挑选范围决定了真爱产生的机会几乎是渺茫。

婚后,唐怡莹嫌对方太过呆板无趣,而溥杰嫌对方轻浮。

而唐怡莹的故事大部分是从和她有过纠缠的男人口中传出来的。

关于欺骗,关于感情,但也包裹着多多少少爱而不得的怀念。

1926年的春天,唐怡莹在北京饭店遇到了张学良。

张学良生的俊美,父亲张作霖几乎是全国最有权力的男人之一。张学良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名老公“。

张学良晚年回忆自己的感情史时,颇有几分得意:

"我告诉你这个,中外都算上,白人、中国人、那个嫖的不算,花钱买的,卖*的不算,我有十一个女朋友,情妇!我的情妇算一算有十一个!“

听起来,还蛮渣的。

但情场浪子却栽在了唐怡莹手里。

两人见面后的第二天,唐怡莹便让溥杰将张学良约到了家里。

初步见面寒暄时,唐怡莹拿出一副《鸳鸯戏水》画,又给他看自己写的诗。

一个学武出身的大老粗,越缺什么,越会被什么吸引。

随后她又捧出来一个本子,上面全是张学良近几年出现在新闻上的剪报。

作为一个自信又花心的直男,张学良可太吃这一套了。

张学良甚至动过迎娶唐怡莹的念头。

后来溥杰到东北,张学良向他坦白。溥杰说:”我不在乎,她不找你,也会去找别人。“

溥杰在回忆的时候,还曾坦言,年轻的时候由于感情不和,使他非常痛苦。

唐怡莹就像是毛姆《面纱》里面的女主,因为寂寞,因为不甘,不断地在婚外情里获得力量。

想要靠她粉饰门面的张学良,才是那个被玩弄的人:

“我发现这个人完全是玩假的她画的画是人家改过的,作的诗也是人嫁替她改的。”

而她的父亲还因为维新变法逃到了上海,家世并不牢靠。

一代顶级渣男,竟然在唐怡莹这里失策了。

他想要的温驯和付出感,唐怡莹才不愿意给,她要的,只是享受。

1931年,27岁的她又看上了卢 筱嘉。

卢 筱嘉是民国“四大公子”之一,他的父亲是皖系军阀卢永祥。

他出名的事迹是收拾“流氓教父”黄金荣。

当时,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溥杰和溥仪都去了东北。

唐怡莹虽然玩弄感情,但却很有风骨。

她当时还登报表明决心: 宁为华夏之孤魂,不为伪帝之贵戚。

紧接着,她就做了让人大开眼界的事——携巨款带着小情人跑路了。

她的公公醇亲王载沣是大清灭亡之前的摄政王,家里珍宝难以估量。

她借用卢筱嘉的权势和人力,将溥杰府里的财产全部搬空。

然后她和卢筱嘉在一起挥霍享乐。两个人先是跑到了天津英租界,最后又跑到了上海。

听起来,就像是有钱人家的太太带着小鲜肉恣意人间。

这厢,日本人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逼迫溥杰娶日本女子。

但溥杰拿出原配妻子唐怡莹当挡箭牌,说自己已有家室,恕难从命。

日本人干脆到北京找到唐怡莹的弟弟,逼迫他签了字据,承认唐怡莹和溥杰离婚,还找了当地派出所的所长做证人。

一段别别扭扭的婚姻终于告一段落,这一年,唐怡莹37岁。

1940年,卢筱嘉逃到了台湾。

由于当时极缺宫廷画师,唐怡莹小的时候在宫里耳濡目染,又有过大量训练,她开始画工笔画。

她的一副描绘宫廷《晴峦玉楼》的画作,在纽约亚洲艺术周展出,后来拍卖价格达到4000-6000美元。

下面这副画是她后来的自画像,情志是舒缓的,并没有传闻中说的那么落魄。

后来溥杰和日本女子嵯峨浩生了两个女儿,而唐怡莹远赴香港,在香港东方语言学校任教。

晚年的她将大部分时间用来作画,署名唐石霞。

1993年,年近九旬的唐怡莹逝世,临终时将画作都捐赠给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

而唐怡莹的斑斓人生渐渐被淡化,人生最浓墨重彩的地方被浓缩成”渣女“标签。

比起在封建统治下逐渐枯萎的驯良女子们,唐怡莹就像是向日葵一样热烈耀眼。

张学良在后来的回忆中,还咬牙切齿。

“聪明极了,混蛋透了。”

可临末了,90多岁的张学良还是得承认。

“我那时,差点娶了她。”

比起那些总是在等待,总是被他困住的女人,唐怡莹这样的女人简直就是他的克星。

论无情,她比张学良更放得下。

毫无负担的享受激情带来的愉悦,却也可以随时准备全身而退。

也许,只有像唐怡莹绝对的自我主义者,才能在那样的乱世不被销魂磨骨,丢失自己的天性。

她也是利己的,一生为了自己,不停冲突礼教。

爱得纯粹,爱得自我。

像她这样的女人,活该被渣男惦记。

谈到民国往事,往往能让人想起一种复古的典雅之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旗袍女子手持卷,念得春花秋叶乱。看看民国时的照片,读一读民国时各个大师的感情纠葛,仿佛令人回到了那个黑白而又激昂的年代。

沈从文先生除了他的《边城》之美,他与“黑凤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个曾经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文艺爱好者,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了一位知名作家。他靠着自己的名气和才气,当上了大学教师。当这个乡巴佬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时,他居然站了一节课,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讲就离开了。当他再次回到教室时,当时的校花张兆和先生映入了他的眼睑。在随后的教育生涯里他对自己的这位女学生展开了疯狂的追求,他被这个女孩排名为癞蛤蟆13号。

她不乏追求者,更是名门闺秀。他把老师的这种行为告到了校长胡适那里,胡适却称赞沈从文情书写得漂亮。然而有情人终成眷属,一个是豪门大家,一个是穷酸书生。张兆和的父亲和家人,却很热情地接纳了沈从文。并出资成全了这对经历过一波三折的热恋男女,如果这事发生在今天,又会如何呢?至于后来沈从文和才女高青子的红颜相忘,也成了民国文艺界的一段江湖佳话。

江湖上都称呼他为“铁骨铮铮”的郭某人,仅仅正大光明地娶了三个老婆,还有若干幕后异性服务者。即使在解放后,这三位女士也同时都是他的合法夫妻。一位日本女子,为他生了五个孩子。一位老家的发妻,还有后来周某人给他介绍的漂亮美女。而且这位美女的姐姐在日本自杀而死,当时死时已怀有身孕。郭某人一身才气,是一个文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这个人,记住他一生所做的事情,记住他的感情世界,记住他的伟大创作……

什么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就看看胡适先生的婚姻生活。他们可谓是金婚完美,白头到老。当胡适第一次向妻子江冬秀提出离婚时,他迎来的是菜刀和追杀。从此胡适先生,再也不敢提离婚之事了。然而胡适先生和曹诚英女士的感情世界,却被徐志摩先生这样形容:隐处西楼已半春,绸缪未许有情人……大师不愧为大师,居然能够把这种事情,写得如此优美而又感人。

而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故事,是整个民国男女之情的高潮。对于这位名满京城的高贵才女,徐志摩可以为她生,为她死,为她节约,为她抒情。而陆小曼和胡适的通信,全部都用英语书写。他们包间听戏,戏里戏外横趣丛生,让人流连忘返。而对陆小曼这个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徐志摩是心知肚明的,他依然爱得如此炙热和真切,仿佛飞蛾扑火,心甘情愿。他写给陆小曼的诗,也是他一生之中最优美的创作。

至于后来徐志摩死在前去倾听林微因的路上,也是一种完美。徐志摩是民国情种,有什么比这种归宿,更富有浪漫诗意的呢?

至于林微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她可以同时拥有世间最美、最真的三种情感依赖。徐志摩的诗情画意,梁思成的忠厚老实,金岳霖的至死不愈,她都拥有了。当十四岁那年,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相遇时,康桥之上就留下了一首永远也挥之不去的诗。

而林微因最终还是选择了和她有着父母之命的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先生成婚。至于金岳霖的一生未娶,终其一生陪伴左右,更成为了民国情感世界里的一个神话。试问今天嘈杂而又混乱的世人,有几个能理解这种感情呢?

一个是男扮女装的帝国之秀,一个是女扮男装的京剧武生。当梅兰芳巧遇孟小冬,两人一阴一阳,阴阳颠倒,注定要给世人留下点浮想联翩的东西。两人台上男男女女,台下女女男男,唱念做打,眉目传情,是当时文艺界的金童玉女。后来孟小冬女士嫁给了一代枭雄杜月笙先生,也是英雄美人。

而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更是震惊当时的文艺界。即使现在的女学生,有几个人敢于做到登报追求自己的已婚大龄男老师呢?那个时代对女性思想的解放,是前所未有的。而鲁迅的原配夫妻朱安,无论对鲁迅,对许广平,对于朱安自己,都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位从进门那一天起,就和鲁迅先生分居而睡的妻子,勤俭持家,孝敬婆婆,是中国传统女性的杰出代表,也是封建时代对旧时代女性摧残的代表。

至于齐白石大师对于感情的认识,作为男人,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这位81岁依然能够聆听到妻子怀孕的大师,对于女人的理解,比他对国画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当他93岁还念念不忘要和22岁的漂亮女护士喜结良缘时,如果不是家人反对,他真的是可以做到的。而这位大师,对他的每任妻子都是那么的投入和真挚,以至于当妻子病逝时,他哭成了泪人。他不同于胡适的隐匿,也不同于徐志摩的炙烈,他是用一种艺术家对女性特有的审视之情,来看待他的妻子和爱人。

民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从文艺界到政界,一路飘香一路情,给我们今天的世人留下了多少优美的故事。徐静蕾曾经演过一部**,名字叫做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于意大利作家茨威格的名著。这部**看得让人流泪,又让人思考很多。这就是民国,这就是民国的故事,想必读者之中,还有很多人知道类似的民国故事吧。

人世间一切皆可了,唯有情字最难了!

民国才女毛彦文是中国第一位留学女博士,她的一生波澜起伏,始终逃不过一个 “情” 字。

毛彦文出生在浙江省江山县城的一个乡绅之家,小名月仙。

毛彦文的父亲是一个传统而封建的大家长,他在女儿年幼时就将她许配给了生意场上的朋友方耀堂之子。

毛彦文的母亲不赞成这门婚事,可终究抵不过丈夫的固执,只能应允了下来。

毛彦文在16岁那年,考取了杭州女子师范学校,男方家庭害怕她一去不回,要求提前正式迎娶毛彦文。

一封家书寄到了杭州女子师范学校……

“家中急事,望女速归。”

当毛彦文匆匆赶到老家后,父亲告诉她花轿即将到来,让火速准备出嫁事宜。

“不,我不愿嫁一个陌生人。”

毛彦文誓死不从……

“女孩子的一生以服从为美德,儿女婚事理应由父母作主!”

毛彦文的父亲先对女儿好言相劝,后又对她严词训斥,最后对她拳脚相加!

“告诉你,你今天嫁也得嫁,不嫁也得嫁,为父丢不起这个脸!”

“呯”地一声,毛彦文被她父亲锁在了屋里……

“放我出去,放我出去!”

毛彦文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母亲虽然心疼女儿,但也毫无办法。

就在毛彦文感到绝望之际,她的四舅赶来了……

“月仙,别怕,你从窗口跳下来,我在村外接应你。”

毛彦文听了四舅的话,喜出望外,她被锁在二楼的小屋内,毛彦文毫不犹豫地跳出了窗外……

“毛家的女儿逃婚了!”

新娘逃婚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了整个县城,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地的县长思想开明,他特意找到了毛彦文的父亲,劝他为女儿的将来着想,他可以代女方出面,与方家解除婚约。

“罢了,罢了,我再也不管了!”

毛彦文的父亲在无可奈何中只得同意了。

毛彦文逃婚后就住在四舅的家,四舅有一个儿子名叫朱君毅。

朱君毅个头高挑,相貌堂堂,他与毛彦文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表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一个最伟大的男人。”

毛彦文在日记中这么写道……

在毛彦文的心中朱君毅是自己的一生所爱,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男子汉。

朱君毅对表妹毛彦文也是一往情深,他比毛彦文年长4岁,接受过北京的进步思想,俨然是一个革命青年。

小桥流水,四目相对,你侬我侬……

不久之后,毛彦文与朱君毅订亲了。

“月仙,彦文,你放心,我一辈子待你好。”

“君毅,我一生只属于你一个人。”

像很多男女情侣一样,毛彦文与朱君毅海誓山盟,共许白头。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订婚后不久,朱君毅从清华大学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而毛彦文则去了吴兴县教会办的湖郡女校读书。

“我们订一个五年之约,五年后我们就永结同心,不离不弃。”

朱君毅在临出国前这样对毛彦文说……

“君毅,我等你回来,永远等你回来。”

船开了,离港了……

“君毅……”

毛彦文一路追赶,挥手告别……

“我等你回来。”

朱君毅在美国只靠微薄的奖学金生活,日子过得很是清苦。

毛彦文从吴兴县湖郡女校毕业后,又去了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就读。

“君毅在美国喝了洋墨水,我也要多学一点东西才好呀。”

要强的毛彦文不愿意拉在未婚夫之后,她拼命地读书,想要赶上朱君毅的步伐。

毛彦文知道朱君毅在国外生活不易,在自己读书之余,还去别人家做家教,每月都按时寄钱给朱君毅。

生活辛苦算不了什么,只要我心爱的人过得好。

1922年,朱君毅学成归国,就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系教授。

朱君毅在国外呆久了,刚回国时应不适应国内的气候而病倒了。

作为未婚妻的毛彦文衣不解带,辛辛苦苦服侍未婚夫两个月,朱君毅终于可以去学校工作了。

“朱教授,你有一个好妻子啊!”

周围的人都羡慕朱君毅能娶到毛彦文这样的贤妻。

婚后的毛彦文不再工作,她安心做一个贤惠的妻子。

朱君毅身为海外留学归来的教授,收入不菲……

“毛彦文辛苦了那么久,这下子可以苦尽甘来了。”

大家都这么认为……

毛彦文也是这样想的……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毛彦文全心全意地照料着自己的小家庭。

自古痴情女偏遇薄情郎……

朱君毅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穷书生了,他是留学归国的青年才俊,他面相英俊,身份高贵,是女孩子追遂的对象。

“毛彦文太传统了,我们相差太多了!”

朱君毅的心态慢慢地骚动了起来……

毛彦文什么都不知道,她信任自己的丈夫,她还在不断地学习充电,她甚至幻想自己能有一个孩子……

直到有一天,毛彦文的好闺蜜朱㬢告诉她,自己看到朱君毅与一位女学生态度暧昧。

“不,这不是真的。”

毛彦文不相信自己的丈夫会移情别恋……

“我们是患难夫妻啊。”

“彦文,是我亲眼看见的,你太单纯了!”

朱曦是毛彦文的同窗好友,是国民党总理熊希龄的侄女。

过了不久,朱君毅向毛彦文提出了解除婚约的要求。

“我们是表兄妹,亲近不能结婚。”

朱君毅为自己的离婚找了一个冠面堂皇的理由。

“不,我不能接受。”

毛彦文哭了,她没想到丈夫真的会如此狠心。

众人听说后皆为毛彦文不平,纷纷劝说朱君毅改变主意。

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还找到朱君毅就任的大学,控诉朱君毅喜新厌旧的行为。

“朱教授是个人才啊!学校不能没有他。”

人才就可以抛弃原配了吗?这还有天理吗?

人心已经变了,说什么都没用了……

1924年夏,毛彦文与朱君毅宣告解除婚约。

二十年的感情烟消云散!

毛彦文收起一颗伤痕累累的心,独自一人走向了远方……

这时候有一个男人正为毛彦文与朱君毅的分手而欣喜不已……

这个男人就是与朱君毅一起在清华和美国留学的同窗好友吴宓。

吴宓也是一位大才子,他是国立东南大学的文学院教授,中国著名的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

吴宓与当时的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想当年吴宓在美国羡慕朱君毅与毛彦文的爱情,他一个在异国甚是孤独,于是便写信回国托人说媒。

不久之后,媒人介绍了一个叫陈心一姑娘给吴宓做妻子。

吴宓远在美国,于是便托毛彦文代他相亲。

毛彦文不久写在回信一一

“陈心一是一个非常传统贤惠的女子,如果你要找一个贤内助可以娶她。如果你要找一个时尚的新女性,就拒绝了这桩婚事吧。”

吴宓回信给毛彦文一一

“陈心一正合我意。”

这样看来,毛彦文还是吴宓与陈心一的介绍人呢。

吴宓在归国后不久便与陈心一结为夫妻。

陈心一真的是一个很贤惠的女人,她为吴宓操持家务,为他生养了三个女儿。

“陈心一太乡土气了,我不喜欢这样的女人!”

吴宓与朱君毅一样提出了要与元配解除婚约。

男人的心总是易变的……

陈心一成了第二个毛彦文……

“我是接受了新思想,我是革命青年。”

吴宓这样为自己辩解着……

“革命”是那个年代男人抛弃糟糠之妻最好的借口!

吴宓与妻子陈心一离婚后,开始疯狂地追求毛彦文。

那时的吴宓己调至清华大学外文系,毛彦文则在浙江省政府工作。

吴宓常常见信给毛彦文,嘘寒问暖,情话绵绵……

海伦,你是我的女神……”

吴宓称毛彦文为“海伦”,“海伦”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

毛彦文还未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怎么会有心情再去接受另一段感情呢?

“婚姻不是儿戏!”

毛彦文曾指责吴宓的抛妻行为……

吴宓对毛彦文穷追不舍,他至少写了三百首情诗,并且把部分情诗刊登在报纸上……

一向爱慕林徽因的金岳霖上门训斥吴宓道一一

“你把追求毛彦文的诗发表在报刊上,这是对毛女士极大的不遵重,你每天都要上厕所,难道也要把它登报申明吗?”

“我要向世人证明我的爱情,爱情不是上厕所!”

吴宓面对金岳霖的责问,显得很不以为然。

一封又一封的情书飞进了毛彦文的书桌上……

吴宓对毛彦文展开了一场“柏拉图式的爱情”。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

“这个男人是真心爱我的吧!”

毛彦文看着吴宓的信,终于慢慢地动心了。

女人是天生需要男人疼爱的……

毛彦文决定再次进入围城……

毛彦文决定嫁了,吴宓却犹豫了……

“毛彦文我是真的喜欢的,可是我们结婚后会和睦吗?如果产生了矛盾纠纷怎么办……”

吴宓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浪费而保守,大胆而软弱……

毛彦文与吴宓的婚事一拖再拖。

吴宓既想抱得美人归,又害怕承担婚姻的责任,这让毛彦文苦恼不己。

“海伦,我们还不成熟,婚姻大事再议!”

吴宓口中的再议就是一一

“再等等,再议议,再拖拖。”

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也是为了充实自己,毛彦文决定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毛彦文到美国后的一天,忽然收到了吴宓的一封电报……

“海伦,我己经想清楚了,你立刻放弃学位,立即赶到巴黎来,我们就在法国完婚。你一定要来巴黎,否则我们就分道扬镳,这是我对你的最后通碟!”

毛彦文虽然舍不得放弃学位,但还是风尘赴赴地搭船赶到了巴黎。

“海伦,我不想结婚了,我们先订婚吧!”

吴宓又后悔了……

毛彦文气得差点没晕过去……

“我来巴黎是准备与你结婚的,我连婚纱都订好了,我己经写信告诉亲朋好友了,你让我怎么向他们解释?”

毛彦文痛哭流涕……

“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的出发点即是错误?”

吴宓面对伤心的毛彦文不为所动一一

“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

当天晚上,毛彦文哭了一夜……

吴宓对此冷眼旁观,无一句安慰的话。

从来都是多情反被无情恼……

毛彦文又一次收起了伤痕累累的心离开了巴黎,去往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毛彦文学成归国后,一心从事教育事业,她对爱情婚姻己不存任何幻想了。

“我就一个人这样过下去吧,等将来再收养一个女儿,晩年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足矣!”

这是一个多么无奈的选择啊!

就在毛彦文对婚姻绝望的时候,姻缘却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她的身边……

前国民党总理熊希龄的妻子朱其慧于1931年病逝,熊希龄晚年寂寞很想找一个伴。

熊希龄的侄女也就是毛彦文的好闺蜜朱㬢向他推荐了毛彦文。

毛彦文应邀参加了熊希龄的慈善活动……

“熊伯伯,您好啊。”

毛彦文与熊希龄早就认识了……

“好,好。”

熊希龄见到了毛彦文,脸上露出了笑容,笑得像一朵花……

两天后,熊希龄托侄女朱㬢向毛彦文提亲。

毛彦文听了朱㬢的话,感到万分的震惊……

熊希龄已经66岁高龄,而毛彦文只有33岁,况且俩人地位悬殊,辈分也相差太大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熊希龄由北平南下上海,坐镇沧州饭店,发誓不娶毛彦文决不返北平。

熊希龄每天都派人给毛彦文送信,信中当附自己写的情诗,情意浓浓,言词恳切,即有少年的柔情,亦有老人的持重。

熊希龄的女儿也挺着大肚子来毛彦文处替父求亲一一

“毛女士,你就算帮帮我的忙,看在我身怀六甲,走了几千里的路,我们全家都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家庭…”

毛彦文答应了熊希龄的求亲。

“我到了这个年龄了,什么都不求了,只希望能安稳度日。”

爱情只是荒漠中的海市蜃楼,亲情才是人生旅途中的避风港!

历经沧桑的毛彦文把一切都看透了……

1935年33岁的毛彦文与66岁的熊希龄在上海西藏路慕尔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民国的各界名流约500余人前来参加毛彦文与熊希龄的婚礼,把慕尔堂挤得水泄不通。

毛彦文在婚前对熊希龄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一一

“婚后远离政治,不搞学术,只做慈善。”

熊希龄在婚后全都做到了……

毛彦文与熊希龄结婚后辞去公职,夫妻两人专心做慈善。

他们一起去前线慰问伤员,他们一起去难民所看望孤儿……

熊希龄待毛彦文如掌上明珠,夫妻俩相亲相爱,幸福快乐。

“熊希龄一时见不到我,就会牵肠挂肚,我们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这不是什么青年人的情话,只是一些锁碎的家常的话。”

家常话才是人世间最温暖的话……

1937年对毛彦文来说是一个悲痛的一年,熊希龄在香港突发心脏病,倒在妻子毛彦文的怀中永远地睡了。

三年,毛彦与熊希龄在一起只过了三年……

苍天无情,为何夺我至亲……

熊希龄去世时,毛彦文未满40岁,但她的心已经满了。

“熊希龄给了我三年的安稳生活,我己经心满意足了。”

毛彦文继承了丈夫熊希龄的慈善事业,在战争动乱年间四处奔走,艰难维持香山慈幼院运作,耗尽家产而无怨无悔。

“丈夫虽走了,还有妻子在。”

毛彦文自己没有子女,她把香山慈幼院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我是一个幸福的母亲。”

1949年毛彦文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二个月后赴美定居,1962年离美返台定居。

1963年毛彦文听到前夫朱君毅在半年前在上海去世的消息后,不禁泪如泉涌……

“1963年11月,当听到朱君毅半年前在上海去世的消息后,不禁心乱如麻,旧情复炽,夜间失眠,所有沉淀在脑中的往事都一一浮现,那么清晰,那么真实。君毅往矣。我的创痕并非平复。”

毛彦文为了平复心中的郁积,写下了一篇长文 “悼君毅” 。

在这篇长文中没有抱怨,有的只是怀念与回忆。

经过了那么多年,毛彦文还是念着吴君毅的好,尽管那个男人曾经伤她伤的那么深。

这就是情到深处无怨尤吧!

晚年的毛彦文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 《往事》 ,这本书是她自己写给自己看的……

“我只把《往事》给了少数亲友阅读,我不想让自己的故事成为别人的谈资,我只想要一个安静的生活。”

安静的生活是毛彦文一生中最大的心愿。

窗外阳光普照,大地一片安宁……

“今天好安静,我就要睡了。”

毛彦文躺在床上安祥地闭上了眼睛……

注:1999年11月10日,毛彦文在台北病逝,享年101岁。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53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