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师,您像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2.老师,您像春蚕,吐着智慧的细丝,编织着知识。
3.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4.老师,您像园丁,栽培着祖国的花朵。
5.如果您是水,我们就是鱼儿,我们无法离开您。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德高望重
7为人师表
8鞠躬尽瘁
耳提面命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良师益友 言传身教
10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诲人不倦 良师益友 桃11李满天下 12恪尽职守
赞美老师的诗
13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赞美老师的格言
1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德高望重
为人师表
鞠躬尽瘁
耳提面命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良师益友 言传身教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诲人不倦 良师益友 桃李满天下 恪尽职守
赞美老师的诗
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赞美老师诗歌
九月,献给老师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
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
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
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
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
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面容很憔悴 一脸旧社会
春蚕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春蚕”是广大教师感到无比荣耀的称谓。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
春蚕冰清玉洁,气质高贵;春蚕食几茎绿叶,吐一片锦绣;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春蚕这些优秀的品质,只有光荣的人民教师才无愧于这样的称谓。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蜡烛
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说起蜡烛这种品质,人们就联想到敬爱的老师,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这种为“他人照亮道路,让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耀人间”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正是对人民教师的最生动的比喻吗?“如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似春蚕无怨无悔,毕生献给教育事业”,这幅老师自勉的对联正是对“蜡烛”称谓的认可和自豪。
孺子牛
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人们之所以把老师称作孺子牛,认为这是当之无愧最贴切的比喻。我国历来有师生“亲如父子”的传统美德,老师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就像 孺子牛一样辛勤地耕耘,为把孺子培养成才心甘情愿地作出奉献、鞠躬尽瘁,不图回报。获得“孺子牛奖”的全国优秀教师刘让贤扎根青海高原乡村几十年如一日,像牛一样兢兢业业地工作,把自己的爱无私奉献给孩子,刘让贤是广大教师的杰出代表,是“孺子牛”精神的生动体现。“孺子牛”精神表现为“深怀爱心,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这些优秀品质都集中体现在我国广大教师身上。因此把老师称作“儒子牛”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褒奖。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回答者: 陈洁鸿 - 门吏 二级 9-11 13:00
老师是一碗新茶,
在我们枯燥的时候
为我们服务。
老师是夜晚的新星,
造我们迷失方向的时候
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
老师更是一把伞,
在倾盆大雨的时候
为我们挡住风雨的洗礼。
老师,您多么伟大,
等我们长大了,
绝不会忘记您的培育之恩!
参考资料:
回答者: 小精灵冲锋勇士 - 初入江湖 二级 9-11 13:11
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回答者: hylb0054 - 魔法师 四级 9-11 17:26
老师颂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
回答者: debahaodangpu - 榜眼 十三级 9-11 18:19
廿O、天净沙六首
1. 源远流长图
欲求贤才栋梁,
天空陆地海洋。
半世东奔西忙,
今又远航,
路遥山高水长。
2. 老师匡焕学
德高鸿儒博学,
望重英雄豪杰。
天时地利人和,
用笔如魔,
令人拍案叫绝。
3. 王本成
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
吐气扬眉,
天下舍我其谁?
4. 回澜阁
为国为家为民,
风吹日晒雨淋。
碧海蓝天白云,
日月星辰,
相伴一生追寻。
5. 管仲图
为人堂堂正正,
做事磊落光明。
汇集四方英雄,
师出有名,
天下任我纵横。
6. 逸仙图
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
挥洒旷世奇才,
重上瑶台,
天地为之惊骇。
回答者: 啭杀手 - 试用期 一级 9-11 18:49
★★赞美老师诗一:★★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
★★赞美老师诗二:★★
我爱我师
老师就象红烛,
燃起了学生心中的火把,
却燃烧了自己,
直到红烛成灰。
老师就象园丁,
养育着我们这一株株花朵,
却辛苦了自己,
直到体力耗尽。
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啊!老师就是这么无私!
啊!老师我们爱您!
★★赞美老师诗三:★★
——老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赞美老师诗四:★★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老师,您好!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
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
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
★★赞美老师诗五:★★
你献上一朵花,
我献上一朵花,
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
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
太阳般的温暖;
是您用汗水,
把幼苗浇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闪烁着迷人的光华;
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
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赞美老师诗六:★★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
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
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
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
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
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赞美老师诗七:★★
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赞美老师诗八:★★
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自号诚斋,吉水人,有“诚斋集”。南宋时所推重的“中兴四大诗人”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四位互相佩服的朋友;杨和陆的声名尤其大,俨然等于唐诗里的李白和杜甫。不过,十个指头也有长短,同时齐名的两位作家像李白和杜甫。元稹和白居易慢慢的总会分出个高低。宋代以后,杨万里的读者不但远少于陆游的,而且比起范成大的来也数目上不如。在当时,杨万里却是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和范的风格都保守或者稳健。因此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节里只举出“杨诚斋体”,没说起“陆放翁体”或“范石湖体”。
从谥号“文节”之“节”可以看出,杨万里以品格“清介”(陆游《送子龙赴吉州椽》)著称于时。首先是耿介。他秉性刚直,立朝遇事敢言,无所顾忌。同时诗人葛天民说:“我与诚斋略相识,亦不知他好官职。但知拼得忍饥七十年,脊梁如铁心如石。不曾屈膝不皱眉,不把文章做出诗。”(《寄杨诚斋》)宋孝宗晚年很不喜欢他,说他“直不中律”,宋光宗则说他“也有性气”,杨万里便作文自赞道:“禹日也有性气,舜云直不中律。自有二圣玉音,不用千秋史笔。”(见《鹤林玉露》卷五)意思是说有了两位皇帝这样的鉴定,千秋万代用不着史官来做评价了。晚年权奸韩园胄当国,誓不出仕,韩园胄筑南园,请他作一篇记文,杨万里坚决拒绝。
其次是清贫儒雅。他虽入仕,但视之平淡,在京城做官日,预备了由杭州到老家的盘缠,专用一箱子装着。同时不许家人购置物业,以免回家时累赘,“日日若促装”待发。对金钱也复如此,在江东任满,有余钱万缗,弃于官府,不取而归。诚斋夫人及其儿子杨伯孺都以俭朴仁厚为时所称。杨万里这种平淡俭朴的处世风格有着南宋中下层官僚地主阶层的生态背景,体现了一种平民式的道德理念,同时也包含了明哲的人生智慧,当时士大夫特别推崇其清狷节操,称赞其胸襟“透脱”。他的这一思想性格深刻地影响到诗歌创作。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他的成就不如陆游,但在创新诗歌风格方面所作的努力则过之,所以他当时名声很大,连陆游也说:“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他的诗风命名为“杨诚斋体”(《沧浪诗话·诗体》)。
杨万里何以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诚斋体”的具体特征是什么,这些都得首先联系其思想性格、人生态度来认识。杨万里绍兴二十九年(1159)任零陵丞时,曾拜见爱国名臣张浚,受到张的器重。张是理学家,他勉励杨万里效法先贤的“清直之操”,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于是便自号“诚斋”,这是个理学意味很浓的标号,表明了他一生的志向。这以后他还一直与张浚之子、理学家张栻交往,深受张栻的影响,进一步接受了理学的思维方式,追求心胸的“透脱”,摆脱前人的束缚。于是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离开零陵前把摹仿江西体的千余首旧诗尽皆焚弃,转而寻求新的观照事物的方式和新的表现方法,为创新诗风奠定了基础,正如他自己所说:“不是胸中别,何缘句子新?”
关于“诚斋体”,他自己还有一个说法,这就是:“不是风烟好,何缘句子新?”“胸中别”是主观方面,“风烟好”是客观方面。杨万里诗以自然万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他称赞张耒诗说:“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读张文替诗》)这其实也是夫子自道。这里的“天”,主要指客观的自然万物,当然也指诗人受外界触发而产生的真切感受,这其间的先后关系是“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因此他非常自觉地从大自然吸取诗材,寻求灵感,举凡高山流水、日月星辰、蓝天白云、风雷雪雨、春光秋色、朝霞暮霭、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莫不收拾入诗,并且别有心胸,独具眼光,探幽寻微,刻抉入里,处处发现新意,事事别开生面。在他眼中,自然万物无不体现着造化的意志和巧妙,因此他力图表现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又往往带着天真好奇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产生许多天真的奇想。同时他也对自然界作冷静、理智的观照和领悟,表现静观万物的体会和主观感觉。这是“诚斋体”在题材处理上的突出特点。
“诚斋体”特别活泼灵动,充满奇趣,历来被看作以“活法”作诗的典型。“活法”是北宋后期以来,禅宗、理学和诗学共同的话题,其意义涉及人生态度的通脱超然、思维认识的灵活圆通和表达方式的活泼生动。杨万里是自吕本中倡导诗歌“活法”以来,真正以“活法”作诗而取得突出成就的诗人。他的同乡好友周必大说:“诚斋万事悟活法。”可见其诗不过是其“活法”运用的一个方面。“诚斋体”的活法首先体现在不听陈言,不拘成法,法与无法,灵活对待,自作主张,自立一家的创新精神上;其次是表现在师法自然、立足于日用生活的创作态度上;第三是表现为别有眼光,忠实于自己的真切感受,而从习见的事物上发现新意,在任何事物上看出其“活”的生态和精神。
杨万里特别擅长于发现、捕捉自然界的生机、动态,写转瞬即逝、变化无穷的景象。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诚斋擅写生”,“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谈艺录》)
杨万里还擅长于不断变化观察事物的角度,以曲折多变的诗歌结构去随物赋形,句法灵活而无格律拘束之苦,语言生动活泼,俗言口语在所不避,这些都是“诚斋体”的重要特征。
诚斋体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特别幽默诙谐。无论是写物还是感事,杨万里都出了轻松调侃的态度和口吻,即便是关心时事,深致不满,也多出以讥讽嘲弄,至于写景咏物,更是逗弄调拨,插科打诨,十分之风趣热闹,清人甚至有“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的说法。
诚斋体的缺陷也比较突出。他过多地着眼于自然景色,一有所感,便即兴作诗,不暇思索,很少提炼,把瞬间印象和盘托出,这样,一方面显得感受真切,描写活泼,诗意新鲜,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内容琐屑、语言粗率、诗味淡薄的毛病。
杨万里的创作经历见于“江湖集”和“荆溪集”的自序。据他说,他最初学江西派,后来学王安石的绝句,又转而学晚唐人的绝句,最后“忽若有悟”,谁也不学,“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从此作诗非常容易。同时人也赞叹他的“活法”、他的“死蛇弄活”和“生擒活捉”的本领。这一段话可以分三方面来申说。
第一、杨万里和江西派。江西诗一成了宗派,李格非、叶梦得等人就讨厌它“腐熟窃袭”、“死声活气”、“以艰深之词文之”、“字字剽窃”。杨万里的老师王庭珪也是反对江西派的,虽然他和叶梦得一样,很喜欢黄庭坚。杨万里对江西派的批评没有明说,从他的创作看来,大概也是不很满意那几点,所以他不掉书袋,废除古典,真能够做到平易自然,接近口语。不过他对黄庭坚、陈师道始终佩服,虽说把受江西派影响的“少作千余”都烧掉了,江西派的习气也始终不曾除根,有机会就要发作;他六十岁以后,不但为江西派的总集作序,还要增补吕本中的“宗派图”,来个“江西续派”,而且认为江西派好比“南宗禅”,是诗里最高的境界。南宋人往往把他算在江西派里,并非无稽之谈。我们进一步的追究,就发现杨万里的诗跟黄庭坚的诗虽然一个是轻松明白,点缀些俗语常谈,一个是引经据典,博奥艰深,可是杨万里在理论上并没有跳出黄庭坚所谓“无字无来处”的圈套。请看他自己的话:“诗固有以俗为雅,然亦须经前辈取熔,乃可因承尔,如李之‘耐可’、杜之‘遮莫’、唐人之‘里许’‘若个’之类是也。……彼固未肯引里母田妇而坐之于平王之子、卫侯之妻之列也。这恰好符合陈长方的记载:“每下一俗间言语,无一字无来处,此陈无己、黄鲁直作诗法也”。换句话说,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他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晋唐以来诗人文人用过的——至少是正史、小说、禅宗语录记载着的——口语。他诚然不堆砌古典了,而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这就像唐僧寒山的诗,看上去很通俗,而他自己夸口说:“我诗合典雅”,后来的学者也发现他的词句“涉猎广博”。
第二、杨万里和晚唐诗。他说自己学江西派学腻了,就改学王安石的绝句,然后过渡到晚唐人的绝句。我们知道,黄庭坚是极瞧不起晚唐诗的:“学老杜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学晚唐诸人诗所谓‘作法于凉,共敝犹贪,作法于贪,敝将若何!’”所以一个学江西体的诗人先得反对晚唐诗;不过,假如他学腻了江西体而要另找门路,他也就很容易按照钟摆运动的规律,趋向于晚唐诗人。杨万里说:“诗非文比也……而或者挟其深博之学、维隽之文,于是隐括其伟辞以为诗”。这透露了他转变的理由,可以借刘克庄的话来做注脚:“古诗出于情性,今诗出于记闻博而已,自杜子美未免此病。于是张籍、王建辈稍束起书帙,划去繁缛,趋于切近。世喜其简便,竞起效颦。遂为‘晚唐体’”。除掉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以外,晚唐诗人一般都少用古典,而绝句又是五七言诗里最不宜“繁缛”的体裁,就像温、李、皮、陆等人的绝句也比他们的古体律体来得清空;在讲究“用事”的王安石的诗里,绝句也比较明净。杨万里显然想把空灵轻快的晚唐绝句作为医救填饱塞满的江西体的药。前面讲过徐俯想摆脱江西派而写“平易自然”的诗,他就说:“荆公诗多学唐人,然百首不如晚唐人一首”;另一个想脱离江西派的诗人韩驹也说:“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可以想见他们都跟杨万里打相同的主意,要翻黄庭坚定下的铁案。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割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这一点在评述“四灵”的时候还要细讲。他不像“四灵”那样又狭隘又呆板的学晚唐一两个作家的诗:他欣赏的作家很多,有杜牧,有陆龟蒙,甚至有黄滔和李咸用,而且他也并不模仿他们,只是借他们的帮助,承他们的启示,从江西派的窠臼里解脱出来。他的目的是作出活泼自然的诗,所以他后来只要发现谁有这种风格,他就喜欢,不管是晋代的陶潜或中唐的白居易或北宋的张耒。
第三、杨万里的活法。“活法”是江西派吕本中提出来的口号,意思是要诗人又不破坏规矩,又能够变化不测,给读者以圆转而“不费力”的印象。杨万里所谓“活法”当然也包含这种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但是还不仅如此。根据他的实践以及“万象毕来”、“生擒活捉”等话看来,可以说他努力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都可以变成后世诗人看事物的有色眼镜,或者竟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支配了他们观察的角度,限止了他们感受的范围,使他们的作品“刻板”、“落套”、“公式化”。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譬如赏月作诗,他们不写自己直接的印象和切身的情事,倒给古代的名句佳话牢笼住了,不想到杜老的鄜州对月或者张生的西厢待月,就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他们的心眼丧失了天真,跟事物接触得不亲切,也就不觉得它们新鲜,只知道把古人的描写来印证和拍合,不是“乐莫乐兮新相知”而只是“他乡遇故知”。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诗里所写的情景呢?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古典呢?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说:“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锺嵘“诗品”也说过:“‘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杨万里也悟到这个道理,不让活泼泼的事物做死书的牺牲品,把多看了古书而在眼睛上长的那层膜刮掉,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因此姜夔称赞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怕落在他眼睛里,给他无微不至的刻划在诗里。这一类的作品在杨万里现存的诗里一开头就很多,也正像江西体在他晚年的诗里还出现一样;他把自己的创作讲得来层次过于整齐划一,跟实际有点儿参差不合。
扬万里的主要兴趣是天然景物,关心国事的作品远不及陆游的多而且好,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不及范成大的多而且好;相形之下,内容上见得琐屑。他的诗多聪明、很省力、很有风趣,可是不能沁入心灵;他那种一挥而就的“即景”写法也害他写了许多草率的作品。
--钱钟书<宋诗选注>
因为您的表述不是很准确,故从3方面帮您解答
——含有 “练”字的诗 能用来练“炼”字(锤炼、推敲的古诗) 能用来练字的
一、含有“练”字的诗句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原诗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②。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③。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④。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⑤。
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⑥。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⑦。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⑧?
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2、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3、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4、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5、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6、方:将。滞*:久留。淹留。怀:想念。
7、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8、鬒: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赏析
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他曾出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又因与谢灵运同以擅长描绘山水著称,被人称之为“小谢”,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善草隶,长五言诗,合同沈约等人开创了以注重声律、讲究词采、对偶为特征的“永明体”。其诗工于发端,以描绘山水的成就为高。诗风清丽俊美。钟嵘称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有《谢宣城集》五卷。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是诗人于春晚登上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回首眺望京城金陵(即今南京)所作。诗这样开端: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里,诗人借用王粲“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七哀诗三首》其一)和潘岳“引领望京室”(《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之诗意,以他们的望京比况诗人自己的望京,虽连用前人诗意,却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妥帖,无矫揉造作之态。如此开端,巧妙点破题旨,为全诗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明丽之中见深沉,与诗人另一首诗《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的开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有异曲同工之妙,颇有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所称誉的“发端结响,每获骊珠”之感。
既是登山望京邑,则必有望之所见,于是,诗在点题后便颇为自然地转入对所见景象的描绘: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白日”两句,写眺望中的错落有致的建筑,诗人没有精雕细琢,绘出建筑的全貌,而是大笔点染,勾勒出建筑的顶点--“甍”,突出了居高临下观望的特点。而描写甍,又置它于明丽的阳光之中,这就使建筑更显得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尤其是著一“飞”字,顿使本来是静止的无生命的“甍”活了,动了。
“余霞”两句是历来公认的写景警句。观其特色,至少有三点:一是巧比妙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画家无须煞费苦心地去捕捉艺术形象,只要依据这两句诗,就可画出一幅优美别致的春江晚晴图。因为,诗人在这里以“绮”和“练”分别比喻“余霞”和“澄江”,新颖贴切,使原是具体事物的“余霞”、“澄江”更具形象性、可感性。二是色彩鲜艳明丽。彩缎般绚烂的晚霞与白绸般清澄的大江熔铸在一起,丽素分明,交相辉映,色调和谐。三是如同谢朓自己对沈约所说的“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圆润流畅,一气呵成,对仗工整,浑然天成,无刻意雕琢之痕。“立片言而居要”的警句,往往能千古传颂,并使全篇生辉。谢朓的这两句诗就大为后世诗人所赞道、引用。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就有“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赞许与忆念,而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词中的“千里澄江似练”一句则是从“澄江静如练”稍加改动而来。
“喧鸟”两句,写群鸟、众芳,也写得妙趣横生,颇具特色。这两句主要着眼于人们的听觉形象和嗅觉形象,鸟喧是前者,花香是后者。“覆”、“满”二字极言鸟之多、花之盛,“春”字则直接点明诗人登“三山”时的季节。
诗人登山眺望,京城的美景饱收眼底。美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是那么从内心深深地怀念家乡: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去矣”两句,承上启下,由上文的状物写景转为下文的直抒胸臆,由惋惜将不得不离开鸟语花香景美的京邑,切入诗人对昔日家乡欢宴的美好忆念,转笔自然。
“佳期”两句紧承上文,思乡之情又深了一层:诗人开始是回首往事,接着是盼望回乡,继而是对回乡无望感到惆怅惘然,以至眼泪像珍珠一样掉下来。“泪下如流霰”这一比喻,言简意赅,省却了千言万语,却“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情”两句是全诗的结句。这一反诘句语意肯定,不容置疑。如此煞尾,一是说明诗人登山望京所引起的思乡之情乃出于自然。因为“多情自古伤离别”,怀念家乡是每个客居异乡的游子共有的情感,这从《诗经》中的《王风·扬之水》、《小雅·黄鸟》等诗中可窥见一斑。二是说明诗人思乡惆怅之情的深度。思乡惆怅之情能使人黑发变白,足见此情之深,亦可见其力量之大了,李白不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的诗句吗?
总而言之,此诗以登山眺望为线索,写望之所见、望之所感。诗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日京城晚晴图,抒发了诗人由望京城而引发的思乡之深情。读之,令人如嚼橄榄,更觉余韵悠然,借用清代沈德潜的话说,“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
毛泽东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4100863htm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赏析 诗人毛泽东在这里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而是轻松地慢慢地驻足细看,留恋光景,回首当年。 他在回忆1929年,他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那一年的早春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就在这一年的阴历的除夕之夜,红四军刚到瑞金,江西敌军便尾随而至。毛主席见敌单薄,即决定再次迎敌。战机已经抵达,好运即将降临。毛主席沉着调兵,在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3时一直激战到次日正午,终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一个吉祥的必胜之好地名。 世事变幻,雪泥鸿爪,时间又到了1933年夏,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又置身于大柏地,这一次他的心情也不太好,因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这年夏天(即1933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感慨万千地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颜色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接着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二、锤炼的炼 练字
略谈古诗的“练字”与“诗眼” 何谓“练字”?题诗后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 ——孟浩然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卢延逊古人写诗,讲究锤炼字面。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这便是所谓“诗眼”。
贾岛(779~843) 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贾岛在韩门,常从张籍、孟郊游。又与马戴、姚合为诗友,往来酬唱甚密。他擅长五律,苦吟成癖,自谓"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其诗造语奇特,给人印象深刻,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愁苦幽独之情
其实苦吟诗人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一类人
三、就是用来锻炼写好字的 古诗 古诗意境好,值得手写流传
十二月练字古诗选(语文老师要求会背)作者:王海云 出自:书写人生感悟,记录心灵历程
题菊花(124)
唐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意
庭院里栽满了菊花,秋风吹来,飒飒作响,菊花虽然散发清香,但蜂蝶却因天寒不敢飞来。假如有朝一日我当了掌管春天的神,一定叫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悄悄话
这首诗借吟咏菊花傲立风霜的品质,抒发了诗人雄霸天下的宏伟抱负。后黄巢果然于公元875年在曹州聚众起义,队伍发展到60多万人,号称“冲天大将军”,公元880年攻克长安,建立大齐王朝,年号金统,最后失败自杀于泰山狼虎谷。
152观书有感(127)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小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明亮,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随着水波一起来回浮动。要问这一池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悄悄话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读书时的感受,说明只有不断更新补充新知识,才能学有所成、不断进步。这是一首哲理诗。
153山园小梅(128)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意
许多花已经凋谢,只有梅花不畏严寒,在风中盛开。把整个小园的风情都占满了。梅枝稀稀疏疏的,它的影子映在清清的水面上。在这个朦胧的月色之下阵阵的梅香飘浮过来。寒霜想要下的时候偷偷地窥看一下,蝴蝶如果知道如此美好的梅花的话,它一定快活地要晕了。在梅花前面,在淡淡的月色下面,诗人非常高兴地吟诗。不需檀板啊金樽啊那些华丽的高贵的东西,诗人自我沉醉、自我欣赏、自我吟诗。
悄悄话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他为时人所知、为后人仰慕,源于它的这首咏梅绝唱《山园小梅》。在此诗中,他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照传神、言近旨远,尤以篇末的“以身相许”式的表白,更是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实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
154四时田园杂兴(其一)(129)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
夏季到来了,梅子金黄,杏子肥大,麦花雪白,菜花已稀,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农民们早出晚归地在田里忙,因此整个漫长的白天,篱笆边很少有人经过,只有蜻蜓、蝴蝶在自由自在地飞舞。
悄悄话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田园,泛指农村。杂兴,各种感想。四时田园杂兴,诗人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写了60首反映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总称《四时田园杂兴》,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了夏季农村田园里的喜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55四时田园杂兴(其二)(1210)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
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里搓麻线,农村的男女各人都有自己的事儿干。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桑树的阴凉处学习种瓜。
悄悄话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忙季节男男女女日夜劳碌的情景,反映了乡村孩子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扬。
156池州翠微亭(1211)
宋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诗意
经过多年征战,战袍上满是尘土,难得今天有空,特意到翠微亭去观赏风景。山美水美,风光无限,怎么看也看不够,直到夜色沉沉,明月升起,这才扬鞭催马奔上回家的路。
悄悄话
池州,今安徽省贵池。这首诗写诗人征战之余到池州翠微亭去观赏风景的事,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之情。岳飞,是抗金名将,爱国的将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