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的明朝猜想:海禁与怀柔

15世纪的明朝猜想:海禁与怀柔,第1张

 15世纪的明朝猜想:海禁与怀柔

 朱棣和朱元璋秉承同样理想的两代皇帝,他们开创了极端被动的拒外守边和浪漫的开疆远航两种截然相反的历史空间,在短短的50年之中形成的巨大反差留下的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

 明成祖的理想

 1403年,明成祖朱棣在赶走建文帝的靖难之战胜利后,要效仿秦皇汉武,继续朱元璋重建华夏的理想,希望在临御之年,能看到万国咸宾的盛世。1403年,永乐元年八月至十月,在短短的三个月里朱棣派出了8次使节到越南、爪哇、暹罗、朝鲜、马六甲、印度洋各地,给各国国王赏赐,邀他们朝贡新朝。当时明朝的周边环境并不安稳,因为蒙古势力而阻隔西域各国与中国的来往,已经被开辟出来海上交通,因有海盗出没,海道不靖,不仅让朱元璋和朱棣感到不安,也与朝贡使臣来往不顺,而且不利于明朝全力抵御北元势力的战略。在这种背景下,朱棣派出郑和出使西洋。经过郑和几度下西洋,所经之地的国王、首领都纷纷来朝入贡。他们要向各地宣布明朝已经“咸与维新”,并封赏周邻各国,邀各国来朝入贡。自唐朝末年中断数百年官方来往的日本在永乐年间再次进入中国的朝贡体系。

 在明朝的朝贡体制中,外国使者带来地方特产来朝贡,回去时所有使臣都带回中国的厚礼,而且使团在中国停留时的费用全部由明朝负担。这些使团往往携带私货,与民间私下贸易。洪武年间规定,贡使所带私货想与民间交易,官方要高价收购其中的六成,如百斤胡椒要用高出市价十倍的价格,20两白银收购,其余的可以在民间互市,但不许官府抽税。外国贡使由于有利可图,来华的人数和私货便越来越多。永乐时有一年,暹罗贡使带来了一万斤胡椒和苏木,一时间堆满了朝廷的仓库里,以至于,五品以上京官官俸中的七成竟要以胡椒和苏木折算支付。

 虽然明朝对朝贡国有分别的贡期和人数规定,但是,实际上从来就少有遵守贡期的。朱元璋时规定,朝鲜、占城、安南、暹罗、爪哇等是三年一贡,日本十年一贡。研究者统计,洪武三十一年间,朝鲜朝贡60次,平均一年两次,明成祖二十二年间朝鲜朝贡91次,平均一年四次。因为沿海有倭寇出没,对日本的限制又严一些,为10年一贡,限制人数在200人以内,船只两艘以内,事实上也是一纸空文。永乐元年日本遣使300多人来贡,后来的7年之内,日本有8次朝贡,平均一年一贡还多,所使贡船通常多达5至6艘。景泰年间有一次日本派来1200人的使团,乘9艘贡船而来。据余英时考,那些带着所谓贡品来的人其实并非官员或贵族,而是来贸易的商人。这些贸易不过都被明朝冠以朝贡之名而已。

 朱棣在位的22年是明朝的朝贡贸易最盛的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最多一次有18个朝贡使团同时来华。由于贡使和贡物数量大增,明成祖重开了宁波、广州、泉州的市舶司。但这个市舶司与宋朝时的职能很不一样,宋朝的市舶司不仅有接待来使的使命,也有抽分收税的职能,而明朝的市舶司更主要的职能是管理朝贡货物,定价抽分的贸易功能并不是它的权力。

 有西方学者分析,朱棣是因为对贸易收入的财政需要,才促使其屡次派遣巨大的船队去扩大海外贸易。吴晗在1936年所著《16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中也曾持同样的意见,他认为,“从明太祖的消极的保境安民政策,突转而为明成祖的积极经营海外政策”,内在的原因是“自太祖建国后,连年征战,北征蒙古,东南防倭,西南番蛮迭次叛乱,加以宫室城庙的营建,诸王就封的王府兴造,国帑空虚,民生凋瘁,到建文帝继位以后,国家财政已经到了没有办法的地步,不能不改变政策,掉转头来向南洋发展,从国际贸易的收入上来解救当前的难关”。他引证了明代《殊域周咨录》中的记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诏谕海番,贡献迭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同样引证《殊域周咨录》也有相反的解释,所谓奇货重宝、充溢府库的,多是宫廷所用的奢侈品,给京官支付俸禄被迫以胡椒、苏木折算就是一例。它与财政收入无关,并且与其赏赐相比就更没有经济价值。

 永乐年间,有大臣请示,应对这种贸易抽分收税,成祖不准:因为“不仅所得无几,而且有损国体”。到1508年,正德年间,广东省布政使吴廷举对来广州的贸易船只实行抽分征税,才打破了明朝朝贡贸易的严格体制,凡是没有勘合或不到贡期的船只,只要愿意纳税就被允许在当地贸易,这使得“番舶不绝于海澳”,即使如此,此时的泉州已经不比宋朝时的繁荣。没过几年,布政司的另一名官员提出“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舰,私置兵器,纵横海上,勾引诸夷,为地方害”,结果1514年,礼部决定禁止番舶,非贡期而至的贡船不能接受,也不许抽分,以免起事端。此后数年,时而恢复抽分,时而不许抽分。

 海禁与怀柔

 今天的史学家回顾这个朝贡盛况时往往把海禁和怀柔作为它的两项前提。辉煌的远航是在海禁背景下进行的,省略这个背景就很难理解郑和远航和朝贡贸易的历史困境。

 明朝所接替的元朝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社会,而政治上的等级则以人种论高下。经过百年的异族统治和等级低下的民族压迫感之后建立的明朝,倍感华夏中土长久地受到“膻腥的污染”,急欲营造一个华夏正统的社会。

 在这种正本清源的冲动下,文化的内在一致性被空前强调。为此朱元璋请来儒士做他的文化顾问,学习礼仪。重农抑商也是正统的儒家观念,明朝秉承这个观念对内陆的贩货商人制定了复杂的规定,外出贩货要申请人数行程路线,货物种类数量。1367年朱元璋还没有登基就于太仓州黄渡镇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名义上允许中国海舶的出海贸易,事实上处处限制。一般出海贸易的船只,通常申请不到准许出海的“票号文引”,不仅如此,明朝把对外贸易中的若干重要的输入品(如香料)和输出品(如铁货、铜钱、纺织品等)一概列为“禁榷”,除了 能经营这些禁榷品,别人一概不允许。商人们在对外贸易上还要负担一笔很重的赋税,即所谓“报官抽分”。朱元璋在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了禁海令:沿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10年后,禁止沿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9年之后,再次“严申交通外番之禁”,到了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甚至严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强调内在一致性的另一面是阻止外夷“膻腥的污染”。朱元璋主要外部压力所在是北面的蒙古势力,所以他要重新整修长城,分派诸子统重兵驻守,形成所谓的“诸王守边”防线,沿海和西部地区则设置军事“卫所”。

 对中心与外夷的关系朱元璋极端地拒绝元朝武力平天下的蛮夷手段,对诸国政治上不侵其 ,经济上不夺其利益,只需通过朝贡礼仪。“四夷宾服,万国来朝”也是儒家衡量一个帝王是否贤明,王朝是否太平的标准。所以宋朝每次打了败仗后,都要四处遣使,广招贡使,“柔远人以饰太平”。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按照这个传统派使臣赴朝鲜、日本、越南、爪哇等地,洪武三年派使臣到暹罗、三佛齐、真腊(柬埔寨)、文莱等地,携带皇帝诏书及金银、瓷器、丝绸、典籍,赐赠各国国王,让诸番知道,他登基后,仿前代帝王,望各地百姓各安其所,共享太平,还明确列出了15个“不征之国”。各国也随即有使来朝,以朝贡的名义带来各种方物,如孔雀、龙涎香、火鸡、五色鹦鹉、犀牛、象、象牙、水晶、玛瑙、狮子等。朱元璋的回赠一定要坚持“厚往薄来”的朝贡礼仪,如洪武十六年,给占城、暹罗、柬埔寨各回赠了织金文绮32匹,瓷器19000件。

 朝贡礼仪始于汉朝,到唐代盛世,建立了朝贡关系的有七十余番。朝贡带来大量外国商人沿途贸易,所以唐代广州就成了一个繁忙的贸易港。到了宋代,除了有官方的朝贡贸易,民间贸易国家多达56个。按照传统,朝贡体系的首要目的是政治性的,为了获得天下各地的政治拥戴而建立良好的地缘政治关系,所以朝贡贸易总是要以厚往薄来的方式对待朝贡国。朝廷在朝贡贸易中不能获得利益,民间贸易就变得更加重要,宋朝的民间海外贸易的税收曾达到朝廷财政收入的3%,可见民间贸易的巨大。元朝的海外贸易基本沿袭宋朝模式,规模更大。马可·波罗说,运到亚历山大港以供应欧洲的胡椒只有运到泉州的胡椒的百分之一。有统计说,元的贸易国有140个之多。

 明朝在民族认同上是对宋朝的复辟,但就朝贡体制来说,有研究者评价,唐、宋的朝贡体制是相对理性的,在礼仪之外都留有大量的空间允许纯粹的贸易,而明朝把朝贡体制完全礼仪化,把中国与外部的全部往来都收拢在朝廷管理之内。

 这时的世界就在大航海时代来临的前夜,海上贸易经千年发展形成的海上力量已经成为新问题,明朝在为抵御蒙古力量的同时,又有了东南沿海的海上困扰。朱元璋预想中国或在海上也要有所动作,所以在南京植树数万,以备造船之用。出于对海防的严守,也有维护华夏文化的心理。

 朱元璋和朱棣秉承同样理想的两代皇帝,他们开创了极端被动的拒外守边和浪漫的开疆远航两种截然相反的历史空间,在短短的50年之中形成的巨大反差留下的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

 远去的郑和

 郑和的航海因朱高炽即位当上皇帝而废止。郑和在南京心情压抑了7年后,第七次在宣德五年(1430年)再次奉命出使,历西洋十七国。这一年宣德帝因外番贡使很多都不来了,再次派遣郑和诏谕诸国,并命令郑和赍送诏敕给暹罗国国王,要求他停止骚扰满剌加。郑和带领船队穿过马六甲海峡之后,把舰队分成若干个分队,遣往印度、锡兰、 各国,并且到达了麦加。郑和还发现了从苏门答腊起航、采取向西的直线到达非洲东岸的新航线,这是前人从没走过的,也是地理上的一大发现。

 郑和之后,远航停止了,怀柔远人的朝贡贸易并没有停止,只是明朝回赠的礼物不那么厚了,朝贡国也越来越少了。永乐年间占城的朝贡次数超过规定2倍,而到了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以后它就再没有记录了,那些来朝贡使的行径及身份则越来越不清晰。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人奉国王之命来到广州,也是在遣使进贡的名义下进行的,但无论葡萄牙国王本人还是使者的信函都是平等语气的文书,目的就是要来华贸易,而华人翻译为了能顺利成事,在翻译信函时添加了葡萄牙愿为藩属的话。广东的官员从来没听说过葡萄牙,即使有愿为臣属的表白也觉得不可信。礼部接到通知后所做的处理是,给价收买下他的货物,然后赶他回国。但这个人没回国,而是多方寻找机会,通过贿赂镇守此地的太监,1520年得以入京。但入京那年武宗晏驾,世宗继位后下令驱逐了葡萄牙使团,这次交往等于并没有进行,在罗列朝贡国的档案中却把葡萄牙列在其中。明朝对葡萄牙的极端态度并非是因为从未所闻,而是因为葡萄牙东来侵占了马六甲。

 海禁也没有停,只是随着时势的变化海禁时紧时松。明朝历代不断地申明海禁,从侧面显露出民间贸易并没因海禁和朝贡贸易的垄断而完全停止,反而因海禁而变商为盗。位于浙江普陀县的双屿港,在海禁的围困中成为一时著名的走私大港。1522年葡萄牙商团被驱逐后,立即有中国海商将他们引到了福建,1526年福建人又把他们引到了双屿,在此地贸易。此后金子老、李光头这些著名的海盗也纷纷从东南亚把各地商人引来贸易,有些因不合贡期的朝贡使团在遭到官府拒绝后也被引到这里,双屿就成了中国私商的最大基地,原本荒无人烟的小岛在这个时期有3000人常住。当时任刑部尚书的唐枢已经意识到海禁与倭乱的某种联系,他说,“寇和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海禁被迫解除。

 而在这种历史困境中,英雄一时的郑和已经不再被人们提及。郑和的前六次出使在《明史》本纪都有详细记载,而第七次出使的往还年月却都不见于《明史》本纪,只在《明实录》和《郑和传》里记着出使于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八年(1433年)使团回京的时间也只记在当年吴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的书里。而郑和是在返回的船队里,还是客死在印度古里,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

 郑和下西洋40年后,宪宗年间有太监迎合上意,再次提及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宪宗命兵部尚书项忠去找出《郑和出使水程》。这份档案记录了郑和出使的详细经过和航海图,但是在档案库里却查找不到。项忠再次命令小吏再查,查了三天也没查到。有传闻说这个档案被兵部郎中刘大夏私藏起来,刘大夏不仅不说出实情,却对项忠说:三宝下西洋,劳民伤财,即使得了一些奇物回来,于国家有什么好处?即使那些档案还在,也应当销毁,以拔其根,更没必要追究它有没有了。此后,朝廷中再不见这份档案。

 郑和的壮举渐渐被淹没,关于他的正史《明史·郑和传》连标点通篇只有不足千字,记录郑和航海的文字主要来自随行使者和通事的游记。《瀛涯胜览》是最为详细和重要的一部,清修《明史·外国传》的主要史料来源《西洋番国志》的作者巩珍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的幕僚,在明宣宗继位之后随郑和往海外遍谕诸番时所记录的各地风土人情,所经之地从越南到 有20国。此书的传本竟失传多年,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史学家向达在天津发现。

 《郑和航海图》有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史家考证这张图绘于郑和之时,成书于宣德五年(1430年)之前,也就是郑和郁郁在南京时期。这份图册在消失近百年后,被茅元仪编辑在《武备志》中才得以保留下来。

 明代小说,罗懋登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则是一本不太入流的神怪小说,有猴精、夜明珠、女儿国之类的渲染烘托,充满各种传闻逸事。清末文人俞樾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推崇为和《封神榜》、《西游记》一样的经典,在主流文化中并不形成影响。

 

 郑和航海的历史被遮蔽了400多年,只有沿海的民间杂剧和东南亚流传着郑和的传说,直到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的历史被放入一个开放、和平、进取的解释框架,其立意则在于启蒙国民意识,这篇开风气的论文基本上奠定了直到今天历史学对郑和研究的基调。

是的 岁试前由县府二级进行予试过关的称“童生”,再岁试过关者称“秀才”。秀才进入县、儒学读书后称"生员",因学校又叫庠故又称"庠生" 。 生员又有分廪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廪生,增生有名额限制,凡初入者皆是附学生员凡生员经科试后,均可参加省城三年一次乡试,中式者称"举人"举人[辰戍丑未]第二年可进京参加会试与殿试,中式了就进士。

白民国的学馆先生,详见原著第二十二回 遇白民儒士听奇文 观药兽武夫发妙论。

先生道:“原来你们三个都是俗人。”因指林之洋道:“你既同他们一样,为何还要求我荐馆?可惜你枉自生得白净,腹中也少墨水,就是出来贸易,也该略认几字。我看你们虽可造就,无奈都是行路之人,不能在此耽搁;若肯略住两年,我倒可以指点指点。不是我夸口说:我的学问,只要你们在我跟前稍为领略,就够你们终身受用,日后回到家乡,时时习学,有了文名,不独近处朋友都来相访,只怕还有朋友‘自远方来’哩。”

…………

唐敖道:“今日这个亏吃的不小!我只当他学问渊博,所以一切恭敬,凡有问对,自称晚生。那知却是这样不通!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多九公道:“他们读的‘切吾切,以反人之切’,却是何书?”唐敖道:“小弟才去偷看,谁知他把‘幼’字‘及’字读错,是《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道奇也不奇?”多九公不觉笑道:“若据此言,那‘永之兴,柳兴之兴’,莫非就是‘求之与,抑与之与’么?”唐敖道:“如何不是!”多九公道:“那‘羊者,良也;交者,孝也;予者,身也’是何书呢?”唐敖道:“这几句他只认了半边,却是《孟子》‘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并且书案上还有几本文稿,小弟略略翻了两篇,惟恐先生看见,也不敢看完,忙退出来。”

先秦儒士的别称:方士和术士

本文属于我来自周朝系列丛文,作者宗伯正曜。

什么是先秦之儒(古儒士)?

秦朝之前的儒者是指宗伯学弟子,或者叫做宗伯国子,宗伯学就是先秦儒学,又称古礼学。

古儒者与后世的儒家之士并不相同。简单的说就是“外讲礼仪第一,内讲克己修德”。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把忠信当作甲胄,把礼义当作干橹,戴仁抱义,不惜赴死。

宗伯学弟子不能追名逐利,必须严守“博学笃行,幽居不*”等修身原则,那些外儒而内商的“儒商”并不是儒者而是大企业家,两者并不是同一类人。

什么是方士?

秦朝之前的方士就是指古儒者,并不是指那些研究卜筮和命理的学者。

“方”的意思是指国家,辨方正位,省方观民,省视万方,都是指通过教育、法令等来管理国家。

方士就是指身怀治国之才的儒者。

什么是术士?

术和方、国都是同义字,意思就是国家,如《说文解字注》的解释是“邑中道也。邑、国也。引伸为技术。”

术士就是具有治国之术的人,泛指贤者,先秦时期一般指儒者或者方士。

汉儒之后的学者误以为方士和术士都是“术数之士”,所以引发了一些歧义,以至于后人完全误解了《史记》中记载的“坑术士”的意思。

请各位读者详察而仔细辨别。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

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已近尾声。项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不免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但在最后一战中,他孤身奋战群敌,“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倒退)数里。”可以想见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阳遭犬欺”,终究摆脱不了受围困的处境,故有乌江边赠马亭长之举,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以自刎之举成全急欲领赏的汉军将领。一代英雄,自我毁灭。死得坦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也不禁赞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项羽,岂不是将整个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英雄,只是一个悲剧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

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他坑杀秦军降卒20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举,岂不是要将历史车轮拉回到战国时代?

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负英雄,说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他政治上优柔寡断,目光短浅,不屑于耍弄权术,又怎能玩得过年长他24岁又极有心计极有野心的刘邦呢?

总之,项羽能作一员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屠洪刚在一曲《霸王别姬》中唱道:“问世间谁是英雄?”后人却更感慨于他生离死别时表现出来的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为作了最好的注解。

《雪中悍刀行》经典语录不少,每一句摘录出来,都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最霸气的五句语录,一人一句,那句语录是你心目中的最爱。

徐骁:你想要江湖,我便给你一座。你想要天下,我就给你一个。而我呢,就想要个儿子,你给不给?

赏析:这句话是北凉王徐骁对王妃吴素的表白,真诚而不失霸气,和他的身体相匹配。北凉王徐骁,在外人眼中是个大魔头,是恶名在外的“人屠”,可是在家里,他是一位慈祥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当年为了追求王妃吴素,人屠徐骁这个糙汉子可没少下功夫,而王妃吴素,为了徐骁叛出吴家剑冢,与吴家恩断义绝。夫妻俩举案齐眉,在外杀伐征战的北凉王,在家一向怕老婆。王妃离世后,徐骁不再娶妻,每日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着当年王妃亲手种的枇杷树,独自思念。平凡而温馨的爱情,在徐骁和王妃身上完美体现。

轩辕敬城:轩辕敬城请老祖宗赴死!

赏析:徽山大雪坪,风雨如晦,暴雨将至。读书人轩辕敬城做了多年的窝囊废,终于不再沉默,他为了妻女平安,一步入儒圣。窃取天地之力,要与老祖宗轩辕大磐拼命。莫道书生无胆气,敢叫天地沉入海,这样一位读书人,为了妻女,为了一扫大雪坪的尘埃,毅然请老祖宗赴死!“天垂千象,地载万物,皇天后土,轩辕敬城跪天地,以求死!”回声不止,天地异变。天劫一闪而过,两人同归于尽,尸骨无存。这是全书最经典的片段之一,前有轩辕敬城入儒圣,请老祖宗赴死;后有老剑神触景生情,大雪坪上喊“剑来”。

曹长卿:春秋之中,风雨飘摇,有人抱头痛哭,有人檐下躲雨,有人借伞披蓑,唯我大楚,绝不避雨,宁在雨中高歌死,不去寄人篱下活!

赏析:曹长卿曹青衣,西楚亡臣,四大宗师之一。他是武道宗师中活得最累的一个,从不把自己当做江湖人,也从来没有真正走出过西楚庙堂。大楚亡国,天下人将亡国之罪归咎于一个可怜的女子。“这个天下说是你害了大楚亡了国,我曹长卿!不答应!”,为心中的女子正名,这是曹长卿唯一的目的。太安城下,尽是铁甲,全城等一人,青衫儒士棋待诏,黑白落子太安城。他是读书人的楷模,也是大楚的风骨。

李淳罡:天不生我李淳罡,剑道万古如长夜!

赏析:这是全书中最让读者难忘的经典语录了,作者烽火戏诸侯引用“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改编的,用在一生为情所困的老剑神李淳罡身上。这句话不是老剑神李淳罡自己说的,而是出自他的粉丝阮京华,当年崇拜李淳罡,弃文从武,写了本诗《三尺》,全文如下“无匣也无鞘,暗室夜长明。三尺木马牛,可折天下兵。预知天将雨,铮铮发龙鸣。提剑走人间,百鬼夜遁行。飞过广陵江,八百蛟龙惊。世人不知何所求,那袭青衫放声笑:天不生我李淳罡,剑道万古如长夜!”

隋斜谷:天上剑仙三百万,见我也需尽低眉!

赏析:这是吃剑老祖隋斜谷的语录。当年和老剑神李淳罡一臂,虽然当时剑神李淳罡跌境,但也能看出隋斜谷的剑术不凡。吃尽天下名剑,不输李淳罡,这是隋斜谷的两个心愿。拒北城十八宗师抗北莽,隋斜谷将满腹剑气化为剑阵,临终前只说了一句“李淳罡,你在广陵江一剑破甲两千六,我隋斜谷不愿输你……”随后含笑而终。

儒士,指崇奉 孔子学说的人,汉 以后亦泛称读书人、学者。儒生;孔子信徒;学者,读书人。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当时的知识分子--儒士,是新朝官僚机构所需要的官僚的主要来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310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1
下一篇2024-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