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校园的诗句大全集
关于校园的诗句大全集 1赞美学校的古诗词有哪些
1、盛誉遥惊四海骇,
2、慕名学子五洲来。
3、学风玉律无形树,
4、校纪金科有影台。
5、万卷园丁书满腹,
5、千盘桃李志夺魁。
7、科研春色难关住,
8、一地芳菲汗水栽。
9、郑板桥《道情十首·其五》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 许多后辈高科中。 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 一朝势落成春梦。 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诗歌一:校园
踏入校园
书香弥漫
一阵暖风,
吹拂身边
校园是诗,
校园是画
校园是一条历史长河,
校园是香山红叶似火
这里是诗的海洋,
这里是花的乐园
我们在这里耕耘,
我们在这里收获
我们的校园,
是梦的天堂!
2关于校园美好诗歌
1、《校园晨曲》 凌晨的思绪 陷入纠结的线团中 无路可逃 校园里琅琅的书声 浇铸着梦想的梯子 垂柳深处未明鸟错乱的节拍 直抒郁结的惆怅 漫长的苦旅 让我疲惫得如一匹古道上的廋马 我在花丛中搜寻 意象的蓓蕾 石榴树露出了火红的笑容 那些含苞欲放的精灵 正如一双双期待的眼神 我的书桌上杂乱无章 蒙尘的稿纸 如宋朝幽怨的女子 伶仃的歪躺着 失魂落魄的我 需要一只天竺的飞鸟 引领或唤醒 天空布满少女的羞涩 云朵开始典雅的装修 四围一片大亮 我隐隐约约听到奋进的号角 2、《美丽的校园》 校园的春, 像是娇嫩的花蕊, 睡醒过来的花朵,吐出了芳香。
漫长的冬眠,积蓄了能量, 让春天的校园, 有了生命的气息。 校园的夏, 像是绽开的花朵, 经过了雷雨的洗刷, 变得更加坚强。
春雨像是少女, 呵护了花朵, 让夏天的校园, 有了跳跃的音符。 校园的秋, 像是成熟的硕果, 收获着成熟的果子, 快乐在校园回荡。
风雨让这朵花, 经历了坎坷, 让秋天的校园, 有了甜美的微笑。 校园的冬, 虽没有春那么柔嫩, 虽没有夏那么欢快, 虽没有秋那么甜蜜, 但却有宁静的气息。
这漫长的休息, 可以让朵朵花儿, 在明年再绽放。 3、《美丽的校园》 正值青春的我们如花儿 生长在这样美丽的校园 青春的美丽在美丽中绽放 在如此美丽的校园 花香铺满了从宿舍到教室的小径 阳光撒满了绿油油的草地花苞上 晶莹剔透的水珠盈盈欲滴 翠绿跳跃的林荫道 勾住轻飘飘的过往 在如此美丽的校园 树木花草呼吸着青春的气息 空气里飘忽着丁冬作响的琴声 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呦 洋溢着理想自信勇敢和欢乐 在如此美丽的校园 一棵翠松甜蜜地弯起腰 它有思想有血肉有灵魂 它是我们校园的精魂 它象征青春永远的方向与使命 从脚跟开始歪向那面国旗 下身歪斜 上身却同旗杆一样笔直 它与那面血红的国旗肩并肩 一同迎接朝阳的升起 一同目送夕阳的远去 它抚摸亲吻着那片血红 体内就沸腾起火浆似的热血 燃烧了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 燃烧了莘莘学子赤诚的心 不要错过眼前的美丽吧 不要等到有一天如此哀怨: 等到离开你的那一刻 才开始后悔不曾仔细看过你 你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和那 满院沐浴的书香 我只有在心底模糊地寻找 那朦胧的青春足迹 等到离开你的那一刻 才开始后悔不曾真正与你亲近 你的肤色你的皮肉还有那 永远蓬勃不衰的朝气 我真想重回到你的怀抱 亲吻你那绿色的红色的 每一处的皮肤 我真想对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道一声感激留下一个微笑 等到离开你的那一刻 才开始后悔不曾全心地爱护过你 不曾为你轻轻拭去眼角的泪珠 不曾陪花草谈过心 不曾静静欣赏它们的美丽 现在才发现你如此的美丽 才发现青春一直被你默默装饰 原来幸福与美丽已悄然逝去 才发现自己活在自己的阴影里 而你——美丽的校园 ——一直阳光灿烂 为何一切总是后知后觉 在如此美丽的校园 有漂亮的女生 有年轻的教师 有人吟诗 有人歌唱 还有我们欢乐的舞蹈 这样的校园 让我如何不爱她 4、《美丽的校园》 满怀热忱, 走进支教学校的大门, 我把真诚的微笑, 撒满美丽的校园。
你看,你看, 校园盛开的鲜花, 是我童年记忆的摇篮, 那是母校曾经的芬芳。 你听,你听, 鸟儿欢唱的歌谣, 是我耳畔熟悉的教导, 那是恩师谱写的骄傲。
噢, 美丽的校园, 我要撒播知识的种子, 装扮你美好的明天。 5、《美丽的校园》 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着 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美丽 小草探头带出泥土的芬芳 紫荆把全身涂满嫣红 垂柳枝头摇摆春天的舞姿 玉兰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即便花落 也只能带走你所有的忧伤 剩下果实快乐的成长 即使叶黄 也只能感谢秋天 秋去冬来孕育下一次的梦想 满眼都是朝气蓬勃 入耳皆是琅琅书声 和年轻的孩子们在一起 生活 一直充满春的呼吸 美丽着幸福着 在我的春天我的校园 扩展资料 1、校园,指大学、学院或学校校园中的各种景物及其建筑;凡是学校教学用地或生活用地的范围,均可称作校园。
2、校园又分为幼儿园,小学校园,中等学校校园,高等院校校园。 3、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所有在校内从事的一切活动皆属于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大多以学习为主,课外活动为辅,遵循教育部颁发的素质教育大纲,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知识分子。 4、校园生活里包括学习、情感、娱乐、社团等等方面。
参考资料:
3描写校园的诗
校园诗篇 初识丁香 璨然一树白花涌于眼前,方打听这是何花?朋友答曰:“此乃丁香”。
这就是丁香吗?这就是雨巷诗人咏叹的那幽怨的丁香吗?我惊叹自己的少识,更惊异这洁白的小花竟会那般迷人。 和朋友一道沉湎在校园的花圃中,赏识着百花盛开的景色。
海棠、虎刺梅、山楂花、牡丹、芍药争相斗艳,唯有丁香的洁白与纯净,显得格外诱人…… 朋友用手指了指丁香说:“你仔细闻过她吗?”我摇摇头。心想,凡花总有香味的,何况丁香。
顺手拉一枝丁香置到鼻前,“有苦味”,我说。朋友笑道:“丁香花苦于自身而散香开外,也不起吧?” 我无言。
细细品味友人的话,便想起读过的那首诗,似乎明白了为什么雨巷诗人借丁香把相思的凄苦与美丽写得那样动人,那样耐人寻味。也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间有苦亦也乐,我们就是在苦中求乐,化苦为乐,写作如此,人生各业亦如此。
你说呢? 黄金隧道 我们来行往于宿舍和食堂的那条甬旁,开满了迎春花。那黄黄的黄蕾,缤纷于我们行走的左右:斜出路面的花枝像伸延的屋檐,我们来来去去,都要在这屋檐下弓一弓身。
这真像一条黄金隧道了。 不是吗?宿舍是我们学习和休整的地方;食堂呢?食堂就像生命的回油站。
一天六次来往于这段路上,我们可以演绎多少故事啊……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无声的搏斗,那么,我们既要与大自然与客观环境搏斗,又要与自己搏斗。我们来这里读书、学习,不仅要面对课本,面对一道道难题,还要面对家庭、孩子、老人和我们这个年龄的种种考验。
身为人父人夫人子,肩上的责任,生活的角色,使我们不单单要考虑学业,还要兼顾我们无法兼顾的其他。难,看来只是一不易写的方形字,但究竟有多难,只有身处其境,才会明白吧。
遗憾的是,我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却蹉跎于这条黄金隧道上,他们把睡觉、吃饭当做人生的头等大事,来来去云,如行尸走肉。这种活法,轻松吗? 一切有作为的人生或许都是在痛苦中展开的。
应该说,人与时间的搏斗是一场残酷的斗争。这场斗争虽然没有刀光剑影,没有鲜血淋漓,然而,失去的时光将永远无法追回。
一切想在平安中求得宁静的自在,实则是对困难的逃避。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正视生活,真面人生。
不管前途有多少艰难和困苦,只要我们珍惜现在,就会拥有将来。 黄金隧道,我记忆中的飞翔跑道! 窗前桐树 与窗齐高的桐树,去秋披一身绿叶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甚感它的情谊。
难怪在冬天的寒冷中,我会立于四楼的窗前,担忧雪会压损它的枝杆。然而几场雪后,它依然高高地挺立于我们的窗前,当春天一来,它的枝杆由灰变得紫翠。
有一天, 我居然发现它的枝头上结出了雪清的花蕾,没几日,便乍然盛开,结成片片淡紫的云霞。 桐花是那样别致,光秃秃的树枝上结一串又一串花朵,清秀而又淡雅。
立于窗前,细看那花散于枝间的美丽真如读诗一般,情趣盎然。 先开花后长叶的大概只有桐树了吗?干枝梅开花而不长叶,无花果结果却不开花,桐树的别致,就在于它先开花,花开之后,叶才从枝缝间叶露。
我们常说:“红花配绿叶”,而桐花的美丽不需任何点缀。正如高尚的人格,它纯真质朴而又与众不同。
桐花不仅有卓然群外的淡雅,更有一种义无反顾的先锋精神。它的这种精神,来自于桐树坚强的树杆,来自于桐树那伟岸的身躯。
桐树,我窗前的桐树。 墙上柳树 高墙上独出了一枝弯柳,在风中摇摆,让我担心了很久。
每每从这堵墙边走过,我都有一种生命被压迫的感受,因为那柳,因为那墙。 我奇怪,这里怎么会长出一株柳树呢?走过细看,才发现它的秘密,原来在柳树根部,有一截短短的雨水槽伸出来,水槽经年历月,已腐烂破损,雨水流下来,正好经过柳树的根底。
这柳因了那墙,因为那水,才得以一日发达一日。 看着这株柳树,我晃然明悟,凡事都有自己的因和自己的果,这柳的存在是一件奇事,也含有一定道理。
但我深信,这柳终究长不成大树,虽然它能如此别致地风流于墙头,可是,它终究又有多少能奈呢? 2 校园诗篇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美学中的问题,纯粹的艺术,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为艺术而艺术,只能走到穷途末路,只有把艺术植根于大地,植根于丰沃的土壤,才会有繁茂的百花齐放的景色。 雨 中 大雨滂沱,在雨中漫步,一定很有诗意吧? 可是,我们生活得很累,闲情雅趣又不常往来于心间,冒雨在园中闲步,即使不顾自己的心境,难道也不考虑别人的眼光吗? 今朝的雨中校园,却不能不去走走,虽然雨很猛,雨点很急,但是,被雨水冲刷的绿树是那般青翠,确实值得去消受。
没有雨伞,也没有雨具,头发淋湿了,薄衫也淋透了,行走的脚步声加重了雨的剧急。草坪上跳跃的雨点,被不断更换,叶脉的清新让人感到这世界真快乐。
雨不停地下着,树枝上串起了许多雨珠,花蕾纷纷跌落,让人看了可惜。 这新春的第一场雨,冲刷了一冬的残尘,又打落了无数萌芽的新翠。
若没有这雨许多新芽会长大,但是没有这雨,也不会长出更多的新芽,这就是自然的规律。 功利地吕评这雨,似乎有些不该。
凡事怎么能完全合乎人意的呢?再好的事情,与谁都不会达到最终极的。
4关于校园的诗句
踏入校园
书香弥漫
一阵暖风,
吹拂身边
校园是诗,
校园是画
校园是一条历史长河,
校园是香山红叶似火
这里是诗的海洋,
这里是花的乐园
我们在这里耕耘,
我们在这里收获
我们的校园,
是梦的天堂!
校园四季歌
金色的校园
我们喧闹而来
年轻的胸怀
溢满无限的期待
素裹的世界
我们尽情宣泄
火热的情怀
放射生活的多彩
绿色的校园
那些懵懂少年
张扬生命的光鲜
领略知识的无限
炽热的校园
那些年轻容颜
满载收获的知识
期待新的学年
四季的校园
多彩的一年又一年
转眼间
我们长大
于是
带着成长的愉快
我们默默离开
一片纯洁的沃土上
孕育着我们对明天的希望
我们渴望未来变成矫健雄鹰
翱翔于这苍穹之上
是你
让我在人生中有了好的开始
是你
激起了我对知识的渴望
是你
助我成材,助我飞翔。
你教会了我
赠人以鲜花,手留余香
你教会了我
增人以微笑,心留愉悦
今天
我要将最美的鲜花
今天
我要将最甜美的微笑
赠予你
我最亲爱的学校
我心里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一条大路旁,
记得有座小学堂。
清晨传来读书声,
琅琅:
人人都是真栋梁。
任凭风雨狂,
天南地北自翱翔。
而今含泪望故乡,
茫茫:
何日向你诉衷肠?
5关于“校园”的诗词有哪些
关于校园的诗词列举如下:1、冬季校园 我亲爱的兄弟 陪我逛逛冬季的校园 给我讲讲 那漂亮的女生 白发的先生 趁现在 没有人 也没有风 我离开的时候 也像现在一般落叶萧瑟 也像现在 有漂亮的女生 白发的先生 几个爱情诗人 几个流浪歌手 记得校门口的酒馆里 也经常有人大声哭泣 黑漆漆的树林里 有人叹息 那宿舍里的录音机 也天天放着爱你爱你 可是每到假期 你们都仓皇离去 这冬季的校园 也像往日一般安详宁静 也像往日 有漂亮的女生 白发的先生 只是再没有人来 唱往日的歌 记得校门口的酒馆里 也经常有人大声哭泣 黑漆漆的树林里 有人叹息 那宿舍里的录音机 也天天放着爱你爱你 可是每到假期 你们都仓皇离去 我亲爱的兄弟 陪我逛逛冬季的校园 给我讲讲 那漂亮的女生 白发的先生 趁现在 没有人 也没有风 作者:高晓松,1969年11月14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
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2、樱花美丽,樱花灿烂,晴笑的樱花,情深的校园,悻悻学子,代代花赏,成功回望,不忘校园春花烂漫,四月的春天,四月的情怀,樱花发笑,孩子成长,知识的传播,美德的传颂,历史的画卷,幸福的春展,樱花的见证,友谊的延顺,百年的酒醇的芳香,千年的古韵流芳,朴实无华的文化画廊,四月茂盛的樱花绽放,年年岁岁青春流淌无限美好灿烂的春光!作者:刘德梁,笔名,梁飞梦絮,Billliu ,花哥。
男,1965年6月14日出生。安徽省太湖县人。
中学英语高级教师,从事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教研近三十年。已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163网,腾讯QQ,写家网,微文学网,凤凰网,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等博客空间发表原创作品四千多篇。
已入选王舒主编的《中国博客大全》和《中国作家辞典》以及李厚安主编的《中国教育界名人大辞典》,梦花体诗歌就是诗人梁飞梦絮命名而作。3、校园秋菊 校园的秋菊开了 花的彩云,花的波涛 带着月色宁静的妩媚 带着阳光热烈的欢笑 带着春的深情嘱托 带着秋的殷殷期盼 映着孩子们甜美的笑脸 托着老师们凝重的希望 白的,像一片冰冷的火苗 红的,好似是一丛柔嫩的玛瑙 象嫦娥飘拂的裙带 象少女烫卷的发梢 象夕阳照耀的云朵 象孔雀展开的翎毛 株株有不同的姿态 棵棵有独特的风貌 它们在炫耀色彩的豪富 它们在比赛形体的窈窕 人们来到这宁静美丽的境地 个个都愿与花合影 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永恒的微笑 人们来到这纯净和谐的境地 心情也象花样般美好 作者:李兰花,笔名兰馨,青海省民和县人,中学英语教师,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青海省民和县旅游文化季刊《桃花源》、《青海盟讯》。4、校园,美丽的银河 校园是美丽的银河 琅琅书声是 银河上回荡的清波 老师踏着清波 把希望的种子点播 希望就从这里升起 无数的明星 汇成汩汩的银河 无数的明星呵 在汩汩的银河中闪烁 这无数的明星里 有一颗就是你 有一颗就是我 数不清的你你我我 光耀了我们可爱的共和国 作者:金枪,苗族,笔名金枪、寻珣,1978年12月生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漂城贵州施秉,在《青年时代》、《新世态》、《中国校园文学》、《散文诗》、《当代教育》、《施秉文化》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
出版有散文随笔集《遇上你是我的缘》、诗集《生命在这里栖息》。5、校园的书香 教室门外的书香,飘摇着,走在一条长长的走廊上,闻着这些书味,似是从酒坛中逃出的香气,时不知已被我深深闻醉。
不仅如此,那满校的院子里,又有多少人正在醉醺醺的呢?还有开满紫藤的阁院,紧紧的缠绕在一处,始终分不开,看样子,也是醉的不轻。连枝头栖息鸣叫的鸟儿,也是似乎听不到它的鸣叫,能听到的,也就是打着鼻鼾的呼呼声,我猜:是不是闻醉了自己,醉的已经入迷而睡?每个角落,每个走廊,还有每个紫藤院,哪里闻不着这些醉酒的书香呢,也许只是自己闻醉了其中,才变得没有那些酒香。
作者:闿燚,本名彭钊,自号梧桐先生,山东临沂人,在读学生,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费县作7a64e78988e69d8331333431353865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渌水诗社社员,现任《渌水诗刊》编委。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网、青藤文学网、诗词吾爱网等平台及《渌水诗刊》等。
出版作品:散文《带着探索眼睛去旅行》,诗歌《黑夜中的你,有一盏灯》、《你是我的牵挂》、《你让我勇敢的面对》。
6歌颂学校的诗词有哪些
1、《七律·校庆感怀》——佚名踌躇满志出黉堂岁月峥嵘梦启航母校华辰同聚首门生庆贺共擎觞欣闻学妹兴基业喜见师兄作栋梁晤别依依情无限桑榆藻绘著雄章2、《清溪颂》——佚名踏进校门就认识了你,你的名字叫清溪。
清溪呀,清溪,我永远的母亲,从此与你心连心。清溪呀清溪,79岁了,你依然年轻。
79年的风风雨雨,你历经3次成长,终于长大成人。3、《远岫晴云图》——佚名小草青青,小河弯弯,小路长长。
蓝天白云下,小鸟飞过,暑色未浓,稻麦已黄。淡淡风中,阵阵歌声走着几个读书郎。
田野上,送走了晚霞,迎来朝阳。留恋小小学堂,教会我从此去远航。
4、《校园》——佚名踏入校园,书香弥漫。一阵暖风吹拂身边。
校园是诗,校园是画。校园是一条历史长河,校园是香山红叶似火。
这里是诗的海洋,这里是花的乐园。我们在这里耕耘,我们在这里收获。
我们的校园,是梦的天堂。5、《学校》——佚名每天把你的名字挂在胸前,我能感受到你博大的爱。
你永远是我的一片森林,我是一粒微小的种子,我的思想在你的呵护中发芽。每次仰望你的时候,你的肩膀就像一座木头房子,容纳了蓝天和白云。
我曾想象我们能永远站在一起,所有美丽的清晨和夜晚,在你的脚下默默地醒来、睡去。
7关于校园的诗
其一:作业
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今夕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恶语似毒箭。无限凄凉情,真想离人间。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但愿天开颜,从此无作业。
其二:周末
宿舍人走绝,校园灯火灭。无颜回故乡,独对天边月。
其三:落榜
游戏房里寻常见,足球场上比输赢。考试前日仍潇洒,落榜时节又逢君。
其四:出考场有感
前不递答案,后不传纸条。悔平生之碌碌,独怆然而交卷。
其五:无奈,无奈
晨起浑身乏力,课上酣然入梦。试问同窗人,已是掌灯时分。无奈,无奈,考试又是红灯。
其六:师将降大任于我辈
师将降大任于我辈也,必常常考试,给我“红灯”,斥我无能。唤我父母,扇我耳光。才能
脱胎换骨,收心养性,增益己所不能,才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其七:何时才能脱苦海
今天作业一大堆,大家个个都皱眉。前望后看想拷贝,可惜没有一人会。回到家中成宝贝,但说作业并不难。挑灯夜战过难关,天生是个倒霉鬼。已是十点眼皮坠,爸妈爷奶都已睡。让我到底去问谁,你说可悲不可悲。现在学生真正累,说是减负那是吹。度日如年岁月催,何时才能脱苦海?
8描写校园的诗歌
《校园即景》 作者:山水相依 走近校园 我的脚步落叶般轻轻 一颗绿色的头颅用阳光的汁水润染、滋长 母乳喂养的土地上 搜寻一些澄澈的诗行、远去的光和花朵 此时,我们相对默默无语 相互观望却依旧用自己的方式幸福 你用最淳朴的方式 一口一口地,喂养 我逐渐长高的童年 我用目光将你,举过头顶 穿过村头那条 不停变更路途的河流 却永不迷路 你的涟漪,至今 依旧荡漾着 我绵亘不断的温暖 温暖桌椅 依旧是那些旧友 陌生而又熟悉 依旧是那些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的 桌椅 儿时的小名,一些叫的土腥味很重的外号 乐颠颠地在桌面疯跑 跑着跑着,花儿就开了 叫着叫着,爱情就长大了 那块高挂不语的黑板 指指点点的教鞭 耳畔一些熟悉的声音传来 模糊又清晰 指点的文字返璞归真 停泊在细节深处 泊成光阴中抹不去的 生命之痂 我们的钟点 一枚穿过风雨的弹皮 把自己瘦瘦的岁月 伤成刻骨的 印记 高挂在我们的记忆里 不能忘记 也不敢忘记 只需轻轻敲击 经过钢铁锤炼的洗礼 一枚枚文字幻化成 浴火的精灵 抚慰我们整个 曾经受过伤的土地 半块橡皮 目光触及已够遥远 但依旧不够抵达 让一只归鸟攀爬老去的窗棂 和默不作声的桌椅 一片树叶为了表白自己 完成了回归的飘落 一群蝶 在季节变换之前 进行一场自我救赎的转移 半块小小的橡皮呢 可以擦亮从此明媚的生命 也可以装点,美丽如昨的 嫁衣 土地之上的感动 草的心事已经长到半腰 一些花朵也擦亮了阳光 由风指导 做着当年熟悉的广播体操 样子亭亭玉立 我们的姿态美好 一只母鸡 将一群鸡仔集合在草场 不厌其烦地唤叫 我们听不懂的语言 时光的镜头也被翻译的 时而聚焦 时而拉长 花朵的思考 窗台之上 你的身姿依旧葱绿娇美 发育的叶子虔诚的落坐 我的诗文每诵读一边 你的气质如花 是的,即使千里之外 一张玻璃也无法阻挡阳光 请打开这一扇窗 不要惧怕穿越而来的风雨 包括小小的忧伤 只要自己拥有 盛装阳光的心房 心灵举过头顶 微笑,只需微笑 阳光就会涤荡脸庞 ﹍﹍﹍﹍﹍﹍﹍﹍﹍﹍﹍﹍﹍﹍ 《飞扬在校园里的诗》 作者:国斌 总是在失去以后 才懂得拥有 就象校园里 每个遗落诗句的角落 那一株株带露的小草 我们曾一起在他叶尖拂摸 当那滴露珠无声掉落 有一个故事也随他化进了泥土 还有围墙根那朵莆公英 圆圆绒绒 晶莹透亮 你我同时伸出手指调皮一碰 放飞了一个个如莆公英的梦 最是老师们 午夜窗前 明亮的灯光 如一首首沉睡的诗篇 从来没有用心去把它读懂 时间总跟开着遗憾的玩笑 把少年时光象玻璃珠一样乱抛 走过了回头望 青春的草坪到处都散发出调皮的莹光 惹得我们梦里感伤 现实更惆怅 最无情是那年轻的时光 只让我们做了一个昙花样的梦 就从芳香的校园迎来了外面的阳光 校门边对你轻轻一挥手 青春就开始了各自远航 望着你的背影 那首诗从此散落在你回家的路上 最美是你那转角处的含笑回首 长长秀发轻萦如柳丝一样飞扬 撒落诗句一行行 远远的最后一次挥手 写下一首没有结束句的诗篇 你我从此没有回头望 ﹍﹍﹍﹍﹍﹍﹍﹍﹍﹍﹍﹍﹍﹍﹍ 《校园特写》 作者:亦梦青青 虽非参天乔木 根深蒂固了 就不会萎蔫 无数次拓展 作为一种心跳 定然不会在艰难中静止 并非总在老地方摇摆 一片叶就传递了信念 在黑夜在荒漠在所有的梦中 有脚的走得更远形同山岳 有翅膀的飞得更高宛若星辰 空间之外 许多花朵在呓语 当初的警句 ﹍﹍﹍﹍﹍﹍﹍﹍﹍﹍﹍﹍﹍﹍﹍ 《校园晨曲》 作者:飞天骆驼 凌晨的思绪 陷入纠结的线团中 无路可逃 校园里琅琅的书声 浇铸着梦想的梯子 垂柳深处未明鸟错乱的节拍 直抒郁结的惆怅 漫长的苦旅 让我疲惫得如一匹古道上的廋马 我在花丛中搜寻 意象的蓓蕾 石榴树露出了火红的笑容 那些含苞欲放的精灵 正如一双双期待的眼神 我的书桌上杂乱无章 蒙尘的稿纸 如宋朝幽怨的女子 伶仃的歪躺着 失魂落魄的我 需要一只天竺的飞鸟 引领或唤醒 天空布满少女的羞涩 云朵开始典雅的装修 四围一片大亮 我隐隐约约听到奋进的号角 ﹍﹍﹍﹍﹍﹍﹍﹍﹍﹍﹍﹍﹍﹍﹍ 《绿色校园行》 作者:欣颂歌 油青的大道上 有我闲暇的诗情 在蓝天里游 在草埂上睡 音波的书音 曲曲萦绕在云心 开怀彤光的热 畅游自然的风 袅袅情蜜的蝶语 像是远古里的幽泉 饱含红豆的芽 流绽清芳的香 高立丛荫的伟像 大理石攀挺的精真 思想追求的翼 真理无穷的金 绿园讴响的春歌 朝露似的泅泅在 少男少女的青心中 放飞着黎明之光 ﹍﹍﹍﹍﹍﹍﹍﹍﹍﹍﹍﹍﹍﹍﹍ 《校园的窗》 作者:宋杰 在寂静的校园, 有一扇小小的窗。
这扇窗, 开向太阳, 却被蓝紫色的窗帘遮住了, 连着他的凝望。 少年, 眼神忧伤, 在窗的一旁。
迷惘了, 拉开窗帘, 对着窗远望。 然而, 日子短短的, 禁不起整天的忧伤。
他也试着淡忘, 凝望, 只是在偶尔心冷时, 推开窗, 晒晒 暖暖的阳光。 ﹍﹍﹍﹍﹍﹍﹍﹍﹍﹍﹍﹍﹍﹍﹍ 《校园之青春飞扬》 作者:黎明之前 校园人才济济的殿堂里 到处都洋溢着青春气息 而况我们半军事化管理 西服领带皮鞋,一声口号一阵气。
当然要表白啦,并不是说非得她喜欢你才可以,只要她肯给你机会,自然而然的就会差生感情了,如果你现在不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我想这个新年你也不会太好过吧 所以,一定要表白,哥们支持你,祝你幸福~-~
大唐诗人中,他是一个“另类”。
年少成名,位极人臣,仕途光明,一时风光无限好。
人到中年,被逐京城,颠沛流离,历尽沧桑志不移。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不屑与蝇营狗苟之人为伍。
在他眼里,尊严和自由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他百折不挠,铸就了一身傲骨。
二十一岁金榜题名,他就是那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才子。
中年贬谪,重召入京,他戏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得罪新贵,再遭放逐。
十四年后,再回长安,旧事重提,“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我意志不屈,你奈我何?
二十三年,浪子生涯,仍然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矢志不渝,积极乐观,从未放弃理想。
年逾花甲,不忘初心,依然唱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他倔强的走着,面对打压和迫害,不妥协不退让,屡遭贬谪,像一位斗士,矢志如一。
他就是朝堂上的一股清流,也是大家眼中的一个“异数”。
但他却唱出那个时代最强的音符,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活出来自己的骨气。
他就是有着“诗豪”美誉的——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父刘绪为避安史之乱,举家南迁,刘禹锡就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江南嘉兴。
战乱中,举家南迁,家境必是殷实,非富即贵,饱读诗书应是理所当然。
和刘备一样,他亦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由汉至唐,虽过八百年,贵族遗风犹存。
据记载,寓居嘉兴时,就跟着父亲,经常去吴兴拜访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
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少年时代的刘禹锡,就已经才学过人。
唐朝时期重视科举,读书人以科举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为人生目标,少时的刘禹锡自不例外。
公元790年,年仅十九岁的刘禹锡在洛阳、长安学习,此时的他,天赋显露,声名传京城。
公元793年,和好友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升到吏部取士科,官拜太子校书。
20多岁的他,仕途看起来一片光明,就是那个“春风得意,看尽长安花”的少年。
公元802年,又升到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也在御史台任职,三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结为好友,成就大唐时期的一段佳话。
刚过而立之年,就已经行走在了权利的最高层。
如果说,此时的刘禹锡一帆风顺的话,中国历史上就少了一个铮铮傲骨的诗人。
血气方刚、宁折不弯、又不愿随波逐流,毫无政治经验,就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盯上了。
他们想,怎么能让你“小人得志”,他们等的就是一个机会。
君子坦荡荡,怎奈小人常戚戚。
站在人生巅峰的刘禹锡,还在想着怎样实现政治抱负的时候,体会到了从高高山顶摔下来的感觉。
公元805年,唐顺宗继位。
新官上任都想点“三把火”,何况一国之君,唐顺宗本就是一个有想法的皇帝,他也想证明自己。
但此时的大唐,早已不是那个盛世,安史之乱以后,天下表面虽太平,但外有藩镇割据,内部宦官专权,内忧外患之下,皇帝也处处受制,想要打破固有的利益,谈何容易!
此时的刘禹锡33岁,满腔热血,在积极为革新奔走。此时的刘禹锡,想着通过革新,再造一个大唐盛世。
一个支持的领导,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改革就这样展开了。
唐肃宗以王叔文、王伾为首,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为主将,进行政治改革。
改革,就没有一帆风顺过,改革,总会有人倒霉,流血、掉脑袋的事情也难免,这就是代价。
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历史的走势,皇帝被迫退位,为首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死于被贬之所。
支持变革、参与变革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位主要官员,全部贬谪到南部蛮荒之地。
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先贬连州刺史(今广东清远),后又加贬司马,等待他的,将是漫漫贬谪之途。
公元805年,刘禹锡和妻子薛氏带着年逾古稀的母亲,踏上贬谪之路。
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以这样的方式收场,刘禹锡虽心有不甘,但徒增无奈。
自己被放逐也认了,家人跟着自己受到牵连,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也因为儿子的事情,奔波千里。
出行不久,一纸诏书,由连州司马改任郎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比起连州,郎州也好不到哪里去。
历经安史之乱,沿江两岸,很多地方十室九空,没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美景。
看到的是芦蒿满天,豺狼出没,一番破败不堪、生灵涂炭之象。
司马本只是州府刺史的助手,官阶低微,又无实权,何况作为贬谪之人,有怎会受到特别照顾。
刘禹锡来到以后,郎州地方官连最基本的住所都没有安排,一家人暂时只能借住在府衙。
一切要从头开始,刘禹锡自食其力,盖了几间茅草屋,江南梅雨之地,房舍阴暗潮湿,但至少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虽是贬谪之身,但刘禹锡意志从未消沉,没有自暴自弃,依然是那个为国为民的革新家。
自古以来,文人和政治结缘,就是一个矛盾的组合,文人多怀有鸿鹄之志,想通过政治来实现平步青云,但结果,往往多是四处碰壁。
而一旦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又将满腹牢骚、怀才不遇的情绪通过文章发泄出来,反而成就了一段段的经典。
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走上仕途。转眼间,贬谪千里,从万人追捧到落魄而走,落差是何其大,梦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郎州十年,远离权利中心,虽有万千抱负,却也只能一声叹息,朝堂之上,顽固派掌权,想要重新被启用,谈何容易。
天不遂人愿,祸亦不单行,妻子薛氏突然病故,留下了三个孩子,大的七岁,最小的才一岁。
自己真的要老死郎州吗?
刘禹锡不甘心,想到自己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想到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他需要站着。
他怎会向命运低头,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放弃、没有低头。
很多人认为他在屡遭打击下,会一蹶不振,从此心灰意冷。
但一首《秋词》横空出世,让人看到,那个一身傲骨的刘禹锡一直都在。
自楚人宋玉《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秋天,就和悲凉挂上钩了。
悲,成了秋的一种色调,悲,成了秋的一种情绪,愁,就成了心上的秋。
那些文人士大夫在遭受打击后,多以悲秋来宣泄失意之情,但此诗却一改旧调,唱出了新声。
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排云直上,直冲云霄,让人感到奋发向上,豪情万丈,虽遭贬谪,依旧旷达乐观。
尽管此时的刘禹锡,遭到命运的不公,但诗中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豁达洒脱的情怀。
写景写意独树一帜,把自己矢志不移的傲骨,“鲲鹏展翅”的远大志向,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吧,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刘禹锡向世人宣告,他依然倔强的站着,这是一种高扬的气概,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十年一觉郎州梦,人间已是三重天。
刘禹锡这一贬就是十年,此时的他,已经四十四岁,青丝已经变华发。
十年的时间足够改变一个人,也足够毁灭一个人。十年的贬谪生涯,却没让他磨去岁月的棱角,反而愈发弥坚。
十年里,面对民生疾苦奔走,忧国忧民之心,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得意而改变。
得失之间,他坦然面对,这份豁达又岂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公元814年,在郎州已经十年的刘禹锡奉旨入京,一同接到诏书的还有好友柳宗元等当年被放逐之人。
回京预示着朝廷要启用这些人,天性乐观的刘禹锡也是这样想的。
想到重回长安,能再拾未竟的事业,心中信心满满。
情之所至,忍不住赋诗一首:
他以卧龙自居,想要干出一番惊天伟业,看得出,十年的时间,抱负仍在,傲骨犹存。十年楚水枫林下的艰难困苦,都已经过来了,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一颗滚烫的心。
然而,现实又给了他当头一棒,在京等待召用期间,他看到,上至王孙权贵,下到泛泛小吏,尽是一些蝇营狗苟、趋炎附势之辈。
虽被贬十年,但嫉恶如仇的性格未曾变,一身正气的傲骨不曾丢。
一日,和好友柳宗元去玄都观赏花,终于忍不住赋诗一首:
借桃花讽权贵,连带捎着皇帝,这些被提拔的权贵,基本是宪宗皇帝在永贞革新后栽培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对这些革新人物再度召回,朝堂上下就意见不一,这下保守派终于抓住了把柄。
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些人又岂会错过。
此诗呈到宪宗面前,各种曲解,煽风点火,添油加醋。
皇上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为刘禹锡刺痛了他的深处。
想当初,宪宗以逼宫方式登上皇位,后害死自己父亲,为了打压革新派,巩固自己的统治,提拔了大批新贵。
本来就对革新派抱着芥蒂的皇帝,怎能不恼火。
好一个刘禹锡,召你回来,不但不感恩,还来讽刺打击,朝廷怎能容得下你。
也不顾朝令夕改了,一纸诏书贬到播州,其他革新旧臣,在长安还没有坐热乎板凳,又踏上了贬谪之旅。
这是要把刘禹锡往死里整呀!
播州(今贵州遵义)离京千里,崇山峻岭,路途艰难,乃是不毛之地,户不过千,根本就非人所居之地。
上有八旬老母,下有三个年幼孩子,这一去可谓凶多吉少。
好友柳宗元虽一同被贬,但心疼刘禹锡,要求“以柳易播”,替代刘禹锡到播州,患难之间见真情。
朝中正直之士积极奔走,特别是御史中丞裴度在皇帝面前积极为其争取,最后改判连州(今广东清远)刺史。
连州、播州,路程虽相差不远,但经济、文化却是天壤之别。
不管怎样,再度被贬是跑不了了。
好友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他们从长安出发,有一段路程可以结伴而行。
公元815年3月,刘禹锡再一次踏上贬谪之路,此时,玄都观的桃花开得依旧灿烂。
刘禹锡昂着头走出长安,他要让那些人看到,他是打不倒的,他要让有志之士看到,这个国家还有希望。
他不是不知道后果,是因为他不屑。
虽千万人吾往矣,刘禹锡能做到。
从长安出发,一路跋山涉水,不觉来到衡阳,与君千里,终有一别。从此以后,就要各奔前程,天下虽大,不知何日再见。
离别之际,柳宗元想到前程未知,想到刘禹锡不服输的性格,又不禁为他担心。
遂作诗一首:
十年贬谪生涯,身心俱疲,今召而复贬,放逐岭外,实在是无比悲愤,令人心寒。
诗中还含有规劝之意,字字句句满含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往事历历在目,刘禹锡又怎会不明白朋友的一片苦心,不由得悲从心生:
你的痛就是我的痛,这些年的患难之情,我怎能不明白你的心,当年金榜题名时,哪料事事如此艰。
柳宗元想到这些年,聚少离多,实在不舍。
心中不由感慨:
是啊,如若不被国事累,当做邻家一老翁,你我一壶老酒,吟诗作赋,该是何等逍遥。
听到柳宗元的真情流露,刘禹锡思绪万千,想起年少相识到相知,一路风风雨雨走来:
兄弟所想,亦是我想,无奈心念苍生,又怎能为一己之私,而忘初心。
当年的满腔热血,早已化作无尽的期盼。
临别之际,有千言万语,既为前程担忧,又对来日相见充满期待。
句句发自肺腑,字字饱含深情,几十年的仕宦浮沉,从年轻气盛到饱经沧桑。
柳宗元深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何止柳宗元这样想,刘禹锡又何尝不是。
两人一吟一诵,情真意切。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成千古佳话,而今天,两人以诗互诉衷肠。
这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表白!
两人谁也未曾想到,此地一别,竟成永诀,从此再无相见之日。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果他看到此情此景,肯定会说:“交友当交柳子厚”。
柳宗元对于刘禹锡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人,两人从十九相识,一同进入仕途,一同参加革新,一同被贬,一同召回,再一同被贬谪,两人可谓惺惺相惜。
公元819年,刘禹锡母亲去世,携母灵柩回洛阳为母亲守丧,途经衡阳,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悲疼欲绝,饱含血泪写下了《祭柳员外文》,追溯两人二十五年的友谊。
柳宗元死后,一双遗孤由刘禹锡抚养成人。他留下的大量文稿,刘禹锡花了三年的时间,增删削减,费劲心血,编订成册《柳河东集》。
有朋如此,夫复何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刘禹锡锋芒收敛了许多,但是他却没有向现实妥协。
既然远离朝堂,那就做好地方的事情,在连州他考察吏治、亲力亲为。
连州处于岭南之地,少数民族多,刘禹锡在任刺史期间,积极恢复民族关系,发展当地经济文化。
虽远离朝廷,但他时时牵挂着朝廷。
而他那个朝廷,俨然成了宦官和朝臣争斗的场所,皇帝成了摆设。
终于,在公元820年,皇帝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宪宗被杀,穆宗继位。
奸佞当道,皇帝昏庸无能,朝局动荡,世风日下。
身在洛阳服丧的刘禹锡,却一心渴望复出,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哪怕朝廷让他一次次的失望,但他从来不曾放弃。
面对逆境,他遵从自己的内心,依然保留着万丈豪气,不卑不亢。
他有他的格局,他知道什么是大是大非,什么是他想要的。
公元821年,刘禹锡出任夔州(今四川重庆一带)刺史。
夔州是《竹枝词》的故乡,处理政务的同时,他创作《竹枝词》,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十一首,篇篇都是佳作。
其中又以爱情诗最受欢迎。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题材的诗,有景有喻,多情总被无情扰。
如同自己的境遇一样,一心为民,却不被朝廷所用,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看似写景,实乃写情,写出来少女含蓄的爱。
友情、爱情、家国情,谁又能明白此时的刘禹锡,万丈豪情,面对此情此景,化作一声叹息。
贬谪生涯,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创作,而他的诗,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成熟。
公元824年,一纸诏书,刘禹锡又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贬谪之人,又怎会受人待见,不过是“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水遭虾戏”。
当时的和州知县,按理本是刘禹锡的下属,但对刘禹锡却三番五次的刁难。
刺史又怎样?强龙不压地头蛇,来到和州就听我的,城南门外临江边,三间小房算客气。
此时的刘禹锡哪里还会计较这些,面临大江,江面白帆点点,心旷神怡:
策知县一听,心想,本想给你个下马威,你倒好,吟诗作赋来了,江边别待了,河边两间草屋待着去。
德胜河边,山清水秀,刘禹锡更是怡然自得,挥笔而书:
策知县听闻后,更加恼怒,这次把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破旧小屋,一桌、一椅、一张床,看你还能有多狂。
刘禹锡没有计较,把破屋修葺一番,美其名曰:陋室
就这样,一首千古名篇《陋室铭》,就在策知县的屡屡刁难下诞生了:
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乐观,名与利此时在他看来都是身外物。
公元826年,刘禹锡接到诏书,让他回洛阳等候任用,途经扬州,和因病回洛阳的白居易不期而遇。
多年未见的老友,把酒言欢,情到深处,白居易感慨两人的遭遇,提笔作诗一首:
白居易这是在为刘禹锡鸣不平,也是在为自己鸣不平,抱怨怀才不遇的同时,又在感叹,命运让人无可奈何。
二十三年,真的失去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二十三年,真的会让人意志消沉下去的,
二十三年,我的青春,我的理想今何在。
刘禹锡却是这样回答白居易:
是啊,这些年,历经千辛万苦,但算得了什么呢?
他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在感慨自己的伤往过去,又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
白居易一直奉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刘禹锡不管何时,一直心忧天下。
就这样,两人一唱一和,结伴而行。
途经金陵,刘禹锡写下了《金陵五题》
……
其中《石头城》和《乌衣巷》这两首,成为咏怀古迹中不朽的经典。
哪里有什么不朽,不朽的是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
他就是一名斗士,如果说回到长安以后的刘禹锡认命的话,他就不是那个一身傲骨的刘禹锡了。
老了老了,性子也该收收了吧,可他偏不,年少的时候,他不怕,现在更不怕这些蝇营狗苟。
于是乎,绝不屈服的性格,又让他重蹈覆辙。
公元828年,刘禹锡再次来到玄都观,当面的盛景已不在。
是啊,二十多年的漂泊不定,历经沧桑,连皇帝都换好几个了,当年盛景已不在。
他触景生情,写下:
《离骚》云:
尊严、自由就是我所爱,即使为他献出生命,我亦无怨无悔。
十四年前因我写诗被贬,十四年后我又回来了,赋诗明志,我就是不屈服,我就是不妥协。
吃一堑,长一智,那得看对什么人说,面对这些蝇营狗苟之辈,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我就是要告诉你们,有本事,放马过来!
再回长安,因为倔强的性格,刘禹锡依然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朝廷,早已经不是当初要为之奋斗的朝廷了。
已经变成了党争的工具,正直的人受到排挤、冷落,趋炎附势之人,受到重用、提拔。
朝廷不是那个朝廷了,但百姓还是那个百姓。
只要一息尚存,他就要战斗不止。
回想半生,从永贞革新开始,身边的挚友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从王叔文,到柳宗元,再到韩愈。
坚持的,早已经看透了这宦海沉浮,白居易、裴度等已经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唯有刘禹锡,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希望有朝一日再展报国宏愿。
朝中朋党专权,宦官嚣张,政局险象环生,积重难返,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白居易洛阳闲赋,开始了颐养天年的日子。
但刘禹锡却不一样,在他写给白居易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好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
不消极,不悲观,这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正如他在《自传》中,为自己写的铭文:
终其一生,他也没有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又能怎样?
他却活的有滋有味,活出了自己的乐趣,活出了自己的境界。
很多人活着活着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那是因为活成了别人希望的样子。
但刘禹锡不一样,他年少成名,出走半生,却从来不改初衷,晚年归来,豁达乐观,少年心性从未改。
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人,他的灵魂该是多么有趣呀!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起步于80年代。
最初拍摄的都是单本剧,比如《白纱巾》、《大地的深情》、《黑魂》等。后来由单本剧发展到连续剧。
早期的连续剧多为四五集的规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电视艺术的成熟,到80年代中后期,长篇电视连续剧已经成为主流,这时候诞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济公》等。在现实主义农村题材领域,则诞生了《篱笆·女人和狗》这样的经典之作。
现在30岁往上的观众,应该很少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的:《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后来被称为《农村三部曲》,曾经在全国轰动一时。而由3部电视剧所带来的的"副产品"——它的插曲和主题曲:《篱笆墙的影子》、《不白活一回》、《命运不是辘轳》,更是达到了传唱全国,成为流行歌曲,至今都是卡拉OK里的热门演唱曲目。
由此可见这部电视剧的轰动效应。
那么,这部电视剧是怎样拍出来的?
故事里那些经典人物:葛茂源老汉、"苦情媳妇"枣花、"恶媳妇"巧姑、"糊涂媳妇"马莲的扮演者后来都怎样了?
本文将带您回顾经典。
01
为拍出一部好电视剧,大连电视台从北影厂里抢项目
《篱笆·女人和狗》是大连电视台拍摄的。
在此之前,大连已经拍摄了多部单本剧,比如《师生之间》、《赵镢头遗嘱》等。不久之后,又拍摄了5集电视连续剧《黑十字架》,曾在全国轰动一时,并获得了电视剧"飞天奖"。这部电视剧也是继中央电视台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之后,国内较长的一部电视剧。
随着大连电视剧品牌的在全国叫响,也随着电视技术手段和设备的更新,大连电视台成立了电视剧部门,专门用来制作电视剧,并在后来拍摄了《竹林街五号》、《野草坡》、《远方有绿灯》等中篇电视剧。这些作品都在当时获得好评,得到各种奖项。当时大连电视台的领导层认为,应该有拍摄长篇电视连续剧的打算。但那时候与现在相比,无论文学作品还是剧本作品,合适进行改编得比较少,于是电视台就发动大家去寻找剧本。当时的文学编辑唐浩与辽宁省很多作家都很熟悉,可联系来联系去,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剧本。于是唐浩便一头扎进图书馆和书店里,看能不能找到一部小说来进行改编。他认为,改编小说是获取剧本的捷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唐浩很快找到3部好小说。其中有一本是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命运四重奏》。
小说是由韩志君创作的,他当时也是长春**制片厂的一位编剧。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东北农村里的故事:茂源老汉、小媳妇枣花、马莲、巧姑、金锁、铜锁……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呈现在眼前,情节也很引人入胜。于是唐浩决定,把这部小说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当经过不断地推荐和改编后,最后主管副台长同意了组稿的意见,让电视剧制作部立即与作者联系。
这时候已经是1988年的冬天。
为了尽快与作者取得联系,1989年大年初八,责任编辑唐浩,导演陈雨田、电视剧部主任金和智一行三人便登上了北上长春的火车。第二天抵达长春时,天空还下着小雪,几个人便直扑韩志君家。
但是,当韩志君听说三人来意后,告诉他们一个不幸的消息:北京**制片厂的一位导演已经给他打来电话,要把他的小说拍成**。韩志君已经答应人家。这对于热心把《命运四重奏》改编成电视剧的3人来说,不亚于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因为他们的剧本已经打磨成熟,改编工作也进行了很长时间,现在却白忙活了!虽然内心紧张,但三人还是尽量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三人不断给韩志君讲解:拍摄电视剧比拍摄**的好处更多。目前已经决定拍摄12集,按照每集800元稿酬计算的话,12集就是小一万块钱了。这比一部**给的3000块稿酬可高多了。韩志君当然明白这个账,但他已经答应了北影厂,此时也有些为难。思考了半天后给出一个意见:他这部小说已经给了北影厂,现在他正创作另一部小说,完稿后可以给大连电视台。
唐浩等人并不满意,还是决定改编《命运四重奏》。
韩志君左右为难。
眼看谈判无果。电视部主任金和智干脆转移话题,说一大早就往这赶,还没有吃饭,问韩志君家里有饺子吗?
韩志君说大过年的哪能没饺子。
于是,四个人就着饺子喝起了小酒。
几杯酒下肚,大连电视台的人又游说起了韩志君,并说大连电视台已经拍摄过什么作品,在全国如何有影响力,还拿过好几个奖项。导演陈雨田更是跟韩志君说起电视剧的人物设置,尤其是葛茂源这个人物,要当做男一号来写。唐浩再进一步说,5月1日就在大连讨论剧本的事,8月中旬就可以开机拍摄,争取把这部作品拍摄好。看到大连电视台的人如此热心,韩志君不好说什么了。于是有感于三位客人的诚意,他虽然有些无奈,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合作。
在80年代,拍摄一部十几集的电视剧已经是一个大项目。首先是剧本不好找;找到剧本后开拍更是面临一步步挑战。其中最头疼的是资金。于是全台上下开动脑筋,到处去拉赞助。
1989年中旬,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正式在瓦房店开拍。
02
田成仁把茂源老汉演活了,演话剧的他,第一次扮演农民
《篱笆·女人和狗》历时5个多月制作完成。
在拍摄时主创人员就认识到,这部电视剧要想获得观众认可,必须在创作理念上有所突破。于是经过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剧情要反映时代的变化,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人物表演要自然。
田成仁是《篱笆·女人和狗》里的男一号。
但最初定的茂源老汉并不是他,而是另一位演员。
那时候田成仁已经是老演员了。1945年中学毕业后就加入辽宁省庄河文工团。50年代,他又与欧阳山尊、阿甲等戏剧名家一同接受培训,系统学习了苏联的表演体系。他的主业是话剧,长期活跃在话剧舞台上。60年代他主演了话剧《黑奴恨》,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当年周总理观看过他主演的话剧,还与他合过影。他也多次为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演出过。
毫不夸张地说,田成仁在扮演葛茂源老汉之前,就已经在话剧舞台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可当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开拍时,原先定的那位演员还没到场。当时田成仁正值拍片空档期,所以一向"好脾气,好人缘"的田成仁"临时救场"接受了这个角色。原本是想暂时"顶替"一下,可在看到剧本后,田成仁被深深地吸引住,再也放不下了,他说:"茂源老汉是一个朴实的农民。我虽没有扮演过农民,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又经常下乡为农民演出,这些都为我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了演好茂源老汉,田成仁特意回庄河老家体验生活,并跟随农民到地里劳动。因此当开拍时,在话剧舞台上帅气的田成仁,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
除了这些,他积极向导演提出自己的观点。一开始,导演让茂源老汉的发型设计是光头,他根据生活经历,向导演建议茂源老汉留寸头,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留着花白寸头的胶东农民老汉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加之他精湛的艺术表演,以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电视观众心目中。
《篱笆·女人和狗》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很快引起轰动,观众反响热烈。剧中的情节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茂源老汉、枣花等人物的命运让观众牵肠挂肚。电视剧插曲红遍大江南北。
由于第一部的成功。在后来6年里,大连电视台又推出了姊妹篇《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为《农村三部曲》画上了圆满句号。
田成仁记得,《篱笆·女人和狗》播出后,他无论走到多么偏远的乡村里拍戏,都会碰到热情的村民百姓,夸他戏演得好,还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送给他茶叶。村民的真诚朴实让田成仁很感动。
田成仁生于1926年,几十年来,他在表演艺术的道路上成绩斐然。年轻的时候他主演话剧,到后来出演《农村三部曲》,他多次获得飞天奖,十大演员等称号。但他从不张扬,也不看重名利。
2020年1月30日,田成仁去世,享年94岁。
03
枣花扮演者吴玉华,两段婚姻后过着幸福生活
在《篱笆·女人和狗》里,除了茂源老汉的命运令人唏嘘外,女主人公枣花的命运同样令人唏嘘。
枣花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因为娃娃亲而嫁给茂源老汉的三儿子铜锁。铜锁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农村混混,因此结婚后,百般刁难枣花,枣花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铜锁。于是每日以泪洗面。枣花的处境牵动着茂源老汉的心,于是在他的支持下,枣花离开了葛家,过上了新生活。
在出演枣花之前。演员吴玉华就已经小有成绩。她出演过多部**。从最早的《逆光》,到后来的《五号机要员》、《通天塔》等作品。但真正让吴玉华红遍全国的就是《篱笆·女人和狗》。
枣花性格内向,被铜锁各种欺负,她饰演的完全是一个"苦情戏"的女主形象。但是在现实生中,吴玉华的性格却与枣花完全相反。
吴玉华出生于山东,成长于杭州。因此她性格里既有山东姑娘的豪爽,也有江南姑娘的温婉。
她从小性格活泼。读书的时候,她不愿意在工厂做那种机械的工作,便主动下乡,在农村工作近3年时间,每日下工后,她就对着大山拉小提琴,过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吴玉华是个有主见的人,从少年时就立下志向:要么当一个演员,要么当一个外交官。1979年她终于实现愿望,考上了艺术学院。3年后,成绩优异的她出演了**《逆光》和《起诉》等作品。
1989年,她因出演《农村三部曲》里的"受气媳妇"枣花而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也让她真正为观众熟知。
紧随其后,她又在电视剧《渴望》里出演王沪生的前女友肖竹新,再次让观众记住了吴玉华。
吴玉华有过两段婚姻。
第一段婚姻是与导演汪俊。这是她的大学同学。90年代两人离婚,理由是性格不合。汪俊是那种安静的人,而吴玉华则是闲不住的人,想法多,主意多。后来吴玉华认识了画家莫大风,两人结为连理。
如今的吴玉华生有一儿一女,过着幸福的生活。
04
"恶媳妇"巧姑扮演者刘莉莉,现实生活里的"孝顺媳妇"
《篱笆·女人和狗》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制作部找到了一个好剧本,以及平实自然的叙事理念,更在于演员们出色的演绎。扮演葛茂源的田成仁是第一次在电视荧屏上扮演农民,枣花吴玉华也是第一次扮演农村媳妇的角色,把一个"受气媳妇"的形象演绎地令人同情;在这其中,同样是扮演农村媳妇的刘莉莉,则把"巧姑"——葛茂源老汉的二儿媳——这一角色演活了。
你瞧巧姑那拿腔作调的刁蛮口吻,风风火火热热辣辣的火爆性格,都充分显示着这个人物鲜明的个性。
刘莉莉出生于北京。
她父母都是铁路文工团的工作人员,因此她从小在一种艺术氛围中长大。后来她也成了宣传队的一名舞蹈演员。
但刘莉莉有更高的志向。
1979年,她与吴玉华一样也考进了艺术学院。
刘莉莉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很难想象这样的性格能当一个好演员。但事实恰恰相反,刘莉莉的学习成绩很好,每隔一天学生们都要排演小品当做作业。别的同学常常犯愁,因为找不到素材。这对于刘莉莉来说却很轻松,她不但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业,还给别人出谋划策。
《篱笆·女人和狗》是她第一次在电视屏幕上饰演角色。
"巧姑"是她的成名作。
这是一个"刁钻的媳妇",属于那种没占到便宜就算吃亏的主,刘莉莉将巧姑的泼辣演得非常到位,让观众一下记住了她!
这也是她第一次饰演农村题材的作品。
把一个"农村媳妇"理解地这么深刻,对于从小生长在北京大都市里的刘莉莉来说,实在不简单。
继《篱笆·女儿和狗》之后,90年代和新世纪后,刘莉莉出演过很多影视剧,比如《家有九凤》、《媳妇的美好时代》、《唐山大地震》等。
《农村三部曲》里的巧姑是个"恶媳妇",但是在生活中,刘莉莉却是个孝顺的,她曾获得过"中国十大孝顺演员"的称号。
05
糊涂大嫂马莲扮演者张英红,与丈夫有过一段美好爱情,后来带着痴呆丈夫去拍戏
葛茂源老汉家里有4个儿子:金锁、银锁、铜锁、铁锁。4个儿子都各有家业。银锁的媳妇是巧姑,铜锁的媳妇是枣花。金锁的媳妇马莲则直呼为"大嫂"。大嫂是个性格木讷的人,她的扮演者张英红虽然没有像枣花、巧姑那样引人注目,但也把一个厚道而糊涂的农村妇女演活了。
继《篱笆·女人和狗》之后,张英红先后在《喜满堂》、《黄花铺》等多部影视剧里饰演角色。
别看张英红在《篱笆·女人和狗》里扮演的马莲那么憨厚糊涂,可在现实生活中,她与丈夫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
1986年,齐齐哈尔市话剧团女生宿舍的大门口,刚刚参加完排练的青年演员张英红被灯光师赵志捷喊住了。
赵志捷递给张英红一封信,说道:"三姐,你等一下,这……这有你的一封信。"
张英红没多想,接过信就回到宿舍。
晚上洗漱完毕,当张英红准备上床休息时,忽然被一个尖尖的东西扎了一下,张英红拿过那个尖东西,才知道是赵志捷给她的那封信,原来她早就忘了这回事。她打开信。信是赵志捷写来的:
"三姐,来话剧团这么多年了,你一直像个大姐姐一样照顾着我。可是现在我想告诉你,我很喜欢你,请你答应我的请求,做我的女朋友吧!"
从16岁来到话剧团,张英红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他对赵志捷的照顾只是出于乐于助人的天性,并没掺杂别的感情。她悄悄藏起信,像往常一样上班、工作,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
痴情的赵志捷忍不住了,他等了一天又一天没有收到回信,没出半个月人已经瘦了一圈。
这天,他终于鼓起勇气,拦住张英红,说道:"三姐,我是真心喜欢你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表白,性格爽快的张英红还是脸红了,说道:"小赵,我真没想过恋爱的事儿哩,我现在一门心思就是想着要拍戏学习,真没有时间恋爱。"
赵志捷说:"我从没想过耽误你的学习和表演,我只是想,之前都是你在照顾我,现在我想照顾你一辈子。"
张英红被赵志捷的诚实和憨厚打动了,两人于是确立了恋爱关系。
婚后的赵志捷果然像承诺里所说的那样,张英红一门心思地扑在她所热爱的表演事业上,赵志捷把家庭打理地井井有条。
一晃20多年过去,他们也有了儿子和儿媳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赵志捷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张英红焦急地在急救室守护了10多天,最后赵志捷的命终于保住了。但这却产生了一个后遗症,赵志捷痴呆了,谁也不认识。
当张英红听到这个消息时,不由痛哭不止。
在医院住了大半年,眼看恢复无望,医生告诉张英红,不如回家休养。
于是,张英红把丈夫接回家。
2013年春天,当张英红和丈夫回到家时,看到家中近40盆花草还有30多盆顽强地生存着,张英红不由大为感动,对丈夫说:"哥们儿,咱们从头再来。"
从那后,这个在《篱笆·女人和狗》里扮演糊涂"大嫂"的张英红,就担负起照顾丈夫的重任:往常每天早晨,都是丈夫做好饭菜等她,几乎什么都不用她操心。张英红记得,90年代她拍完《农村三部曲》最后一部《古船·女人和网》回家时,丈夫赵志捷手捧鲜花欢迎她,那天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随着时间的流逝,丈夫对他的爱有增没减。可现在一切都变了。每天早晨醒来张英红做饭做家务,丈夫只会跟在她身后,智力只有三四岁小孩子的水平。她看着身边什么都不懂的丈夫,流着泪道:"哥们儿,什么时候你清醒过来,再说一遍你爱我!"
有一次,剧组找她拍戏。张英红想到无法照顾丈夫,犹豫了。朋友劝她:"你俩以后的生活也需要你继续拍戏啊,你放心去吧,我已经跟那帮老伙计说好了,他们这段时间帮助你照顾老赵。"
张英红听了感激不尽,于是决定出去拍戏。
当天晚上她收拾行李,仿佛知道她要出门一样,丈夫拉着她的衣服喊了一句:"三姐!"
这声"三姐"让张英红泪如雨下,她抱着丈夫说:"我带着你去,我不扔下你……"
那次,她带着丈夫在剧组一呆就是两个多月。每天她在拍戏的时候就给丈夫规划好路线:"你从这棵树走到那棵树,就只能在这两棵树中间走动,哪里也不能去!"就这样,每次拍戏她都带着丈夫。
剧组的同志都见证了他们的夫妻情深。
因为丈夫的缘故,张英红后来接受一家艺术学校去教授表演课,学校在得知她的情况后,同意她带着丈夫来学校。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张英红表示,将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青年学子们。空闲之余,她也会继续带着丈夫拍戏。
就像她说的:"这辈子,我都和他相扶相伴,一直走下去。"
结语
《篱笆·女人和狗》已经播出30多年了。不仅戏里的故事令人感动和唏嘘,戏外的故事也颇令人动容。田成仁后来也拍过很多影视剧,但观众记住的还是茂源老汉;吴玉华在演出枣花之前就拍过多部**,但让她红遍全国的还是"枣花";刘莉莉出演的"恶儿媳"巧姑,让观众对她恨得牙根儿发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似乎成了刘莉莉的标志,有很多影视剧都让她出演"恶媳妇"的角色,后来都被她推辞了,直到她出演了《媳妇的美好时代》才算翻身。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大连籍作曲家张黎、徐沛东为《农村三部曲》创作的《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不能这样活》、《不白活一回》、《命运不是辘轳》,至今仍是传唱的经典。
这些插曲不但捧红了毛阿敏、孙国庆、刘欢、韦唯、杭天琪等歌唱家,也与整个剧情水乳交融,相映成趣。
《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不愧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一部经典之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赏析: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诗人以行路之艰难比喻世路之艰险,抒发作者在坎坷仕途
上的苦痛和忧烦;然而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绝不放弃
突破艰险以实现理想的信念。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又称谢公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蓬莱:指东汉时藏书的东观。建安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清新,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简析:
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游宣州,恰遇李华以监察御史身份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报国无门之苦闷情怀。通过对蓬莱文章、建安风骨、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的赞美,在历史的深处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精神范型。而以此与烦忧现状作鲜明对照,更激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那样的无从消解的情感冲突高峰。此外,诗中采用时间穿插的艺术结构,强化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效果,而且对于“昨日”、“今日”之时间阶段性特征,皆以“弃我”、“乱我”为衡量标准,尤可见自我中心地位。
望岳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③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⑤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⑥眦入归鸟。
会当⑦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联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句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浑欲”,简直要。“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评解
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全诗不过四十字,但读来耐人寻味。
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其中的颈联,因道出了当时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解: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韵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评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
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
“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
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
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还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赏析: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 753年)春天(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十一月为右丞相),旨在讥刺杨国忠兄妹骄奢*乱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这一切作者没有直接点出来,而是通过场面描写和情节叙述,让读者清楚地意识到,这正是艺术上成功之处。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开头到“称身”是第一层次,泛写上巳日曲江边游春丽人之多,以及她们意态的娴雅,体态的优美,服饰的华丽。此诗本刺杨家兄妹,开头反从一般丽人写起,实际上丽人的服饰“金雀”、“麒麟”,已暗示非一般丽人所能服,这是诗家含蓄的作法。从“就中”到“要津”为第二层次。笔锋一转,点出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也包括韩国夫人),因上文已盛言丽人的体貌服饰,所以这层就着重写饮食车马的豪华,以及明皇宠赐的优厚,趋炎附势者的众多。从“后来”至末句为第三层次,写杨国忠威势煊赫,炙手可热,并暗示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乱行为,末句用反跌法结出“丞相”的骄横,含意深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