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里的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德馨表现在哪

陋室铭里的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德馨表现在哪,第1张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分别是:

早年因参加变法而得罪当权派,被贬谪到安徽和湖北等地。

政治革新遭到失败,再次被贬谪。

晚年重新得到重用,但不久后再次被贬谪。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一生经历了起起落落,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最终在晚年重新得到重用,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刘禹锡三起三落,革新失败,仕途坎坷,诗文卓越。

1、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并自称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2、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3、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大唐,是诗的国度。诗人,是天下间最浪漫的灵魂。最浪漫灵魂间的碰撞,成就绝世的基情。

李白与杜甫,王维与孟浩然,他们的情谊大家耳熟能详,但在另一对诗人面前,缠绵的光芒就黯淡了许多。

这对就是“刘白”。

刘禹锡和白居易,一个是诗豪,一个是诗魔。

开始,刘禹锡并不认识白居易,他的好基友是柳宗元。中学时候,刘柳二人就经常讨论诗歌,一起参加新概念诗歌竞赛,又一起拿一等奖。

年少成名的他们,曾在诗坛并称“刘柳”。

直到高中毕业,一个去玩赛车,一个办杂志。渐渐疏远了。

柳宗元去了偏文艺的散文圈,发展的很好,同时与刘唱和渐渐变少。而刘禹锡却留在诗坛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由于才气纵横到乱窜的地步,没多久就做了中唐诗坛武林盟主。

刘禹锡一得意,就写了这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

刘禹锡这个人,有个毛病,嘴上没有把门的。狂傲起来,很多人受不了。比如上面这首诗,就把同事和上司得罪个遍。

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个意思:满朝尽是些拍马屁的白痴,要不是我当年被贬让了位置,能有你们今天?

刚被贬了十年,从偏远的湖南山区奉召回京的刘禹锡,遭到了圈子里人的一致白眼,立马贬去更偏远的广东山区凉快了。

哥虽已不在江湖,但江湖到处是哥的传说。就算被贬天涯海角,刘禹锡诗界一哥地位仍然无人撼动,这让那些对手非常不爽。

不服气的人很多,组团要跟刘禹锡掰手腕,一定要在才情和事业上全面打垮刘禹锡这个大唐的毒舌傲娇男。

然而搞了半年,愣是并没找到一位能与之匹敌的人。就在大家失望的时候,一个人出现了。

有一天,有人给反刘禹锡联合会递上一摞诗稿,其中有一首震惊四座: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大才啊,打败刘禹锡就靠此人啦!

你叫啥名?

白居易。

其实白居易并不是来约架的,相反,他是来找个机会认识刘禹锡的。

这次之后,白居易京城扬名,他终于有资格和刘禹锡搭上话了。随后,耿直如郭靖的白居易便抛了一百首诗给刘禹锡。

旁人以为能砸倒刘禹锡,可是刘禹锡看的嗨着呢——此人,正是我喜欢的类型。

他越看越高兴,一拍桌子就给白居易回一百首。其中就有这首:

吟君遣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弛。

玉琴清夜人不语,琦树春朝风正吹。

郢人斤斵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斵,读作zhuó,当砍,削讲)

翻译过来就是:你的一百首诗伴我度过了一个浪漫的春宵,它们就像仙人的衣裳,那么缥缈美丽毫无瑕疵。人间哪有这样的惊才绝艳?你一定是上天派来拯救我空虚的灵魂的!

从此二人互粉,交换了微信,常在朋友圈互动。你发发感慨,我发发心得,当然都是诗歌。

不过虽然两人互动很多,但相隔千里,从未有机会碰面。

No!

这这种卿卿我我、眉来眼去,完全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剧情好吗!

大家是来看热闹的,刘白必须开撕!

这件事落到了反刘这会手上。策划一场对杀并没什么难度。

于是江湖传开,天下第一刘禹锡,绝世天才白居易,即将巅峰对决。

机会来了,刘禹锡被调去当苏州市长,恰好白居易在附近的杭州当市长。两人头一回挨得这么近。这场热闹的PK终于付诸现实。

巅峰双雄会,老大会是谁?

江湖反响热烈,一票难求。

最开心的要算是刘禹锡的那些反对者们。他们弹冠相庆,一同高喊口号:

“怼倒刘禹锡,惊喜又刺激!”

这场见面会,观众激动,刘禹锡和白居易更激动——毕竟这是他们网聊了这么久,线下第一次见面。

那天,白居易亲自把箸击盘,慷慨悲歌。他是这么写的: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再明白一点换成歌来唱,就是:你在哪万人中央,感受那万丈荣光,看不见你的眼睛,竟然闪着泪光……

白居易这哪里是对决,这是赤裸裸的表白!

听了知音的表白,刘禹锡感动万分,即席回赠白居易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都是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既然你送的是一首歌,我就回两首:往事不用再提,人生几多风雨。而你在这里,就是生命的奇迹。

白居易缓缓拱手:“刘梦德大才啊,棒棒哒!”

刘禹锡拉着白居易的手:“白乐天大爱啊,么么哒!”

好了,撒花,两人礼成。结为安达。

搞活动的人,你们失望不失望?尴尬不尴尬?

酒席最后只剩两个人……这晚夜色很美……

自此以后,二人不管同居长安、洛阳,还是分居两地,诗文交往从未间断过。

大和五年(831年)十月,刘禹锡在赴任途中遇到了在河南上班的白居易,两人朝夕相对,终日喝酒吟诗。

二人度了15天的蜜月,临别时难分难舍,白居易冒雪为刘禹锡饯行,席间白居易吟:

刘郎刘郎莫先起,

苏台苏台隔云水。

酒盏来从一百分,

马头去便三千里。

刘禹锡立即答曰:

洛城洛城何日归?

故人故人今转稀。

莫嗟雪里暂时别,

终拟云间相逐飞 。

白居易抹泪,来来来,喝了这杯还有三杯,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刘禹锡拉着手宽慰,离别只是暂时的,下次相见,我们再“云间相逐飞”。

细想一下,这个画面简直太美……后来的李商隐很可能是听了他俩的故事才写出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但是他们的恩爱还没秀完。

刘禹锡知道白居易爱鹤,到苏州后设法弄到一只华亭鹤寄给白居易。

那时候快递不如现在发达,估计送这礼物花了一个团队。

白居易非常高兴,随即写诗感谢刘禹锡,说这只华亭鹤“一只重千金”。

刘禹锡知道白居易爱喝酒,又身怀酿酒绝技,还从苏州专门寄来上等糯米。白居易见到这件东西高兴得手舞足蹈,写道:“惭愧故人怜寂寞,三千里外寄欢来。”

白居易喝着自酿的糯米酒,跟刘禹锡视频聊天跳热舞,那情那景着实让人眼热口馋。

你俩这么亲热,刘夫人、白夫人知道么?

在见不着刘禹锡的日子,白居易每天都整理二人的聊天记录。《刘白唱和集》前三卷完成,每卷几百首。

山水相隔,这些聊天记录就是就是他们下班后睡觉前的精神食粮。与之相比,陪老婆才是荒唐。

长期两地分居,刘白很受伤。

什么时候能在一起上班就好了。还要买一个小区的房子,住对门!刘禹锡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不用多久的,老刘。白居易常宽慰他。

终于,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调回洛阳,与白居易相聚。

二人不用再天涯各一旁,终于可以一同买宅子。一个居履道里,一个居集贤里。隔窗相望。

这下爽了,酝酿了好多年终于做邻居,上班可以同路拼车,下班还能并肩看话剧。

二人见面方便,唱和频繁。这一年,《刘白唱和集》第四卷也完成了。

这是二人基情的最好记录。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真的很爱把他俩的故事写成诗。

短短相守了七年,刘禹锡与世长辞。风烛残年的白居易闻听挚友谢世痛心不已,挥泪写下《哭尚书刘梦得诗二首》:

四海齐名白与刘, 百年交分两绸缪 。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生一死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曹,文章微婉我知秋。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这是白居易对刘禹锡唱的最后一支歌: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几年后,白居易也去世了。大唐的诗豪和诗魔,终究会在另一个世界重逢吧。

诗人虽走,感情长存。那些留下了诗和故事,还有经久不散的情谊。穿越千年,像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他就是你的白居易,你就是他的刘禹锡。男的叫兄弟,女的叫闺蜜。有时候比你老婆都亲,有时候比你父母更了解你。能深夜听你吐槽,懂得你的难过,记得你的欢喜。

小学的时候,一起玩弹弓,上树掏鸟窝。

初中时候一起攒游戏卡,交换小说。

高中时候一起泡吧,逃课。

大学时候,帮你追妹子。

毕业了再听你上班创业的那些吐槽和苦水。

危难时救你性命,失落时给你动力。

你说啥他都懂,甚至你不说话他也能直到你的心理。

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可能没人能概括清楚,但是想起他,心里会莫名的感动,会一阵欢喜。

除了父母伴侣,他陪你走过人生大半春秋。仿佛是上辈子的刘和白,洗涑记忆重新来到人间继续相聚。

这样的朋友,每个人都有,而且有一大堆的回忆。

所以没事儿跟你的朋友写写诗。友谊之诗,那将是你们自己的佳话。

唐代是一个高歌的时代。

他,不是最顶尖的歌王,却以豪气雄霸千古。

他,以浪子之身被朝廷流放至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却依然高歌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时代最强音。

他,以达天知命、笑看人生的不凡气度,展示自己的坚毅高洁、铮铮傲骨。

他,以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难,走向未来。

他,就是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生于公元772年,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称刘白。并被白居易称赞为诗豪,意思指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后人便也据此而称之。

刘禹锡的一生,在政治上,是斗争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击中不断反击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立门户,不断创新,写出大量雄浑苍劲的诗歌。同时,他又以诗歌作为武器,无情地嘲讽和打击着他的对手。他虽然不断地被排挤,被打击,被流放,但从没低头认输,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万千。

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刘禹锡,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诗文辞赋。在青年时代,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较之其他诗人要幸运的多。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后又当上监察御史,23岁授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虽说刘禹锡仕途一帆风顺,二三十岁便位极人臣,但他是个有为青年,梦想着治国平天下,便与数名有志之士一合计,搞了个大事情:永贞革新,誓要彻底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恢复唐王朝的兴盛。

结果只是螳臂当车,宦官权贵以及手握兵权的藩镇军阀一反扑,不仅逼迫皇帝禅位,还将他们纷纷贬官。带头的王叔文被赐死,王_被贬后病亡;剩下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是轰动一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突然从人生巅峰跌到了谷底,之后他一被贬就是长达23年之久。

人生能有几个23年?但凡谁都会抱怨,但刘禹锡最让人佩服的就在于,不管遭遇什么,他都能乐呵呵地面对,并且不改初衷,归来仍是少年,简直是唐朝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虽然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但刘禹锡从不颓废,始终充满乐观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在诗中,他表达的是一种不屈不挠、奋发自立的情怀,给他人以启迪,给自己以激励。

秋词1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公元815年2月,刘禹锡奉召回京。十年之后,再回京城,已经是物是人非了。看着这十年之间由于投机取巧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再看看到处都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刘禹锡很不以为然,于是借游玄都观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明眼人一看,此处桃树千株,不是暗指十年来在政治上投机取巧而得意起来的新贵么?要是我老刘当年没被贬,哪还有这些小人得志的机会?

于是,这首诗一出来,刘禹锡再次被光荣下放。他何尝不知道后果,但揭露了这些人丑恶的嘴脸,也算大快人心,又乐呵呵地上路了。

经过讽诗一事,对手们对刘禹锡甚是照顾,将他贬到偏远的广东连州,又辗转到四川夔州,十年后,刘禹锡才从巴山楚水凄凉地来到还算富庶的安徽和州。不过他又在这里遇到一个小人。

策知县虽比刘禹锡低一级,但有实权,而面对贬官,地头蛇更不会客气。按规定,他应住在衙门三间三厦的标间,可知县偏让他住到城南门,不仅远离市区,而且面朝大江,一片荒芜。

就在知县为自己的下马威窃喜时,刘禹锡家门口却贴出这样一幅字: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有江可望,有帆可看,水天相接,去哪里找这样可以安静思考的江景房?

知县知道后恼羞成怒,又让他从城南搬到城北。刘禹锡环顾新房,房间缩水了一半,旁边只有一条小小的德胜河,但一到春天,河边杨柳依依,满眼春色。此情此景让他仿佛身在长安,于是又写道: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又把他转移到城中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里。面对知县势利小人的嘴脸,刘禹锡反倒觉得滑稽可笑,淡定从容地写下让他名垂千古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在此山,此山即昆仑;我在此水,此水就是长江黄河;在此陋室,这里便是世间天堂。没有标间、江景柳色又如何?被小人刁难又如何?你剥夺的只是身外之物,却永远无法触及我的内心。

被贬13年,刘禹锡又被召回京城。但老母去世,好友柳宗元病故令他悲痛交加,他扶着母亲灵柩入京,派人料理好友丧事,收养他六岁的儿子,一路北上,途径扬州,终于见到了唱和已久,却素未谋面的白居易,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于是旧地重游,观里的桃树已经无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睹今忆昔,感慨万千,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的高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斗争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想到这里,他就又写下了一首诗,来抒发心中的感慨。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比较前一首诗,讽刺更为辛辣,态度更为倔强。这就是刘禹锡。

这首诗一出,他留在京城的职位又黄了,被打发到苏州、汝州、同州当刺史的闲职,但他游山玩水,填诗作赋,交友唱和,早将名利置之度外。

836年,65岁的刘禹锡因患足疾,向朝廷上书辞官。三起三落,就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仕途坎坷,但其晚景并不凄凉,最终以正三品的虚职退居洛阳养老,与好友白居易,裴度等诗唱往合,名满天下。

回望此前,刘禹锡一生曲折皆因永贞革新而起,很多人都觉得刘禹锡太傻了,逞一时意气,误一生大计!如果他圆滑世故一些,凭借自身才华和朝中多位宰相的青睐,完全可以青云直上,封侯拜相。

是的,这个分析完全没有错。

但是如果你读过他高中进士之后写就的华山歌,你就会明白他为何要走这样一条荆棘遍布的路,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大丈夫如果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坐拥富贵也不过是庸碌之辈!——这正是刘禹锡秉持一生的志向,也是破译他一生选择的密码。

从科场才子到钢铁战士,只因为一件东西——信仰。

刘禹锡最终将他对永贞革新的忠诚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退居洛阳6年后,他自知大限将至写下绝笔自传子刘子自传,其中没有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做任何夸耀,没有为自己坎坷的一生做任何哀鸣,却花了接近一半的篇幅为永贞革新的***物王叔文倾情辩护,最后一次为革新事业振臂高呼!

永贞革新历时只有100多天,刘禹锡却用了一生来坚守。

一次一次的希望,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和打击,他却从未向命运和权贵低下高贵的头颅,更不曾对自己的理想有过半点质疑。

自传收笔后,刘禹锡于842年在自己倾情歌颂的秋日里带着对理想的缅怀驾鹤西去,终年70岁。

在高手林立,风起云涌的中唐诗坛上,刘禹锡或许不是才情最盛的,却一定是最倔强最乐观的,他以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斗士情怀和另辟蹊径,自成一家的豪迈诗情让我们相信: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而刘禹锡选择的是:坚守信念,永不言弃。

豪情一生若此,恰似碧霄一鹤,吟啸千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344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4
下一篇2024-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