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宿舍条件,宿舍环境图片(10篇)

陕西师范大学宿舍条件,宿舍环境图片(10篇),第1张

陕西师范大学宿舍条件,宿舍环境(10篇)

大学宿舍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来自于天南地北的同学聚集在一个屋檐下,并将在一起度过宝贵的大学时光。人们常说,没有住过宿舍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当然不同的大学宿舍环境条件都不一样。我本文主要介绍关于陕西师范大学宿舍条件、陕西师范大学宿舍环境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宿舍相关文章等相关信息。

一、陕西师范大学宿舍条件

1、不会太差。老校区有四人间和六人间;新校区全是四人间

2、免费师范生理工类一般住六人间,文史类住四人间,新校区好,有四人间,卫生间

3、住宿条件还好,但决不是奢华。男生厕所是没有独立卫生间的,也就是说,你早上刷牙上厕所的比较挤……没电视……历史文化学院,应该不是西平院。是西平院就完了……哈哈,六个人,还是平房,感觉像被学校遗弃的地方。其他的除了大部分女生宿舍都是4人间……上面床,下面是桌子。宿舍晾衣服的话,2楼3楼凉外面。1楼凉水房或者宿舍里头阴着……凉水房注意!是将长就臭了……没阳台!!!除了公寓……不过你住不上公寓了……公寓是学物理化学住的……

4、你好我是师大的在读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老校区)研究生住宿条件都不算好,都不如我们本科学校的,男生宿舍基本都是公共洗漱间和公共厕所,不过女生宿舍是有单独卫生间和洗漱间的。长安校区(新校区)住宿条件较好,无论男女生宿舍都有单独卫生间和洗漱间。其中研究生有机会住上高层宿舍都是两人间,条件相当好。这些都只是硬件条件,不过师大的软件条件还是很好的。

5、新研究生楼只有一栋,所以是男女混住,男生在低楼层,女生在高楼层,现在化材院等老校区的即将读研二研三的已经搬进那栋楼,这次跟以往不同,是按学院分的,也就是哪个学院统一的在几层,像化材院得女生就安排在16和17楼。生一般在雁塔区。公寓四是四人标准间。女生院的四栋楼都是六人间,女生院很多都搬到新校区了,公寓四只有两层是空的。宿舍没有卫生间,空调。大功率的电器也带不起来。但是至少很安全,冬天暖气很足。另外学校环境很好,真的很好(具体你来了就知道了),氛围也不错

6、老校区的条件比较差,只有部分四人间,带卫生间,其它宿舍是六人间且没有独立卫生间。新校区都是四人间,都有独立卫生间。洗澡是都要到学校公共浴室的。

二、陕西师范大学宿舍环境及

新区学生宿舍是4人间,宿舍有独立卫生间,有阳台,采光很好的,上边是床底下是桌子,整体来说是不错的。

尚永亮

尚永亮,男,汉族,1956年生。祖籍河南,长于西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武汉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84、1987年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评为教授,翌年担任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赴北京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早稻田大学、德国特立尔大学、法国巴黎第七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央大学、铭传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

中文名:尚永亮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56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长江学者、武汉大学二级教授

代表作品:《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等

个人简介

尚永亮,男,汉族,1956年生。祖籍河南,长于西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柳宗元研究学会会长、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以及海内外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汉唐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已出版《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等个人专著、合著、译著20部,主编教材及丛书多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译文180余篇,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及在研科研项目多项。有1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学术奖。曾荣获五个一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奖励和称号。

目前职务

现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珞珈学院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人文社科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本京都大学、德国特立尔大学、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会长、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入选五个一人才,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成就与荣誉

讲有《唐代文人生活与创作》等课程,出版专著十余部,主编多部丛书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数十篇被多种报刊转载、评介,亦为海内外学者多次引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曾承担国家、教育部、陕西省、湖北省及211工程社科基金项目以及横向课题多项,其论著先后获陕西省、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三等奖1项,以及武汉_人文社科优秀奖、中南五省区人民出版社优秀图书奖等;其参编的《中国文学史》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主要著作及译著

1980-1989年作品

1、《生命在西风中骚动——中国古代文人与自然之秋的双向考察》,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合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李白诗歌鉴赏》(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990-1999年作品

4、《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5、《唐诗观止》(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000-2010年作品

6、《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7、《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合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8、《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9、《唐代诗学》(合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10、《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合译),中华书局2001。

11、《司马相如传》(合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12、《人与自然的对话》(合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3、《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4、《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15、《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6、《中国文化奇人传》(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7、《李东阳评传》(合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8、《唐宋诗分类选讲》(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9、《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主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0、《柳宗元集》(合撰),凤凰出版社,2007。

21、《唐诗艺术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

22、《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精选》(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3、《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上下卷(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主要论文及译文

1980-1989年作品

1、《论〈哀郢〉的创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陕西师大学报》1980(4)。

2、《刘勰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态度》,《陕西师大学报》1982(1)。

3、《辨〈人间词话〉之真》,《江汉论坛》1983(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3(2)。

4、《庄子研究三十年》,《国内哲学动态》1983(11—12)。

5、《评徐迟〈九歌——古代社会各阶级的画廊〉》,《长江文艺》1983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3(3)。

6、《论孟郊诗的风格及其成因》,《陕西师大学报》1985(2)。

7、《庄子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中州学刊》1986(1)。

8、《闻一多对庄子的礼赞、解剖和扬弃》,《江汉论坛》1986(11)。

9、《天人感应与神秘思维》,《陕西师大学报》1988(增刊)。

10、《悲秋意识初探》,《陕西师大学报》1988(4)。

11、《屈原生年榷论》(合撰),《吉林师院学报》1988(3-4)

12、《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文学评论》1988(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

13、《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江汉论坛》1989(4)。

14、《两种思维的冲突与史学家的苦闷》(合撰),《人文杂志》1989(1)。

15、《古代悲秋文人生命样态综论》,《宝鸡师院学报》1989(3)。

16、《蒋士铨评传》(合撰),《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1990-1999年作品

17、《悲秋意识与忧患意识异同论》,《社会科学》1990(2)。

18、《元和贬谪文学艺术特征初探》,《陕西师大学报》1990(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3)。

19、《冷峭:柳宗元审美情趣和悲剧生命的结晶》,《江汉论坛》1990(9)。

20、《论元和贬谪诗人的后期心态》,《文史哲》1991(3)。

21、《白居易对自然的态度及其内在矛盾》,《漳州师院学报》1991(3)。

22、《孤愤:元和贬谪文学的精魂》,《固原师专学报》1991(4)。

23、《雄直劲健:刘禹锡诗文的风格主调》,《中州学刊》1991(4)。

24、《论元和五大诗人的参政意识和政治悲剧》,《人文杂志》1991(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5)。

25、《元和诗人与贬谪文学》,《文学遗产》1992(2)。

26、《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和模式作用》(合撰),《陕西师大学报》1992(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5)。

27、《元稹品节片论》,《唐都学刊》1992(2)。

28、《关于柳宗元与佛教》,《文学评论》1992(5)。

29、《论白居易对屈原陶潜的取舍态度及其意识倾向》,《中州学刊》1993(2)。

30、《论白居易所受佛老影响及其超越途径》,《陕西师大学报》1993(2)。

31、《贬谪与贬谪文学论纲》,《漳州师院学报》1993(3)。收入《贬谪文学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32、《贬谪诗人生命沉沦初考》,《延安大学学报》1994(1)。

33、《论元和君相与政治兴衰》,《文史哲》1995(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研究》1995(9)。

34、《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论屈原贾谊的意识倾向及其在贬谪文化史上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7(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8(1)。

35、《〈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淮阴师院学报》1998(2)。

36、《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十年来陕西〈史记〉研究之新进境与新特点》,《百年学科沉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7、《柳宗元刘禹锡两被贬迁三度经行路途考》,《唐代文学研究》第7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

38、《现代化进程与自我失落》,《日本学刊》1999(3)。

2000年作品

39、《文学庄子二十年》(合撰),《中州学刊》2000(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6)。

40、《东汉对〈楚辞〉的解读和关于屈原的论争》,《天府新论》2000(3)。

41、《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文学遗产》2000(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9)。收入《贬谪文学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42、《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东南大学学报》2000(3)。

43、《论王叔文集团的革新困境及其失败原因》,《淮阴师院学报》2000(4)。

44、《论柳宗元的生命悲感和性格变异》,《文史哲》2000(4)。

45、《蝉意象的生命体验》(合撰),《江海学刊》2000(6)。

2001年作品

46、《魏晋名士绍庄之作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1)。

47、《司马迁对庄屈之接受及〈史记〉二传的文献价值》,《文学前沿》,第3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8、《矛盾的庄子与庄子的悖论》,《苏州大学学报》2001(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逻辑学》2001(4)。

49、《〈庄子〉在两汉之传播与接受》,《文学评论》2001(3)。

50、《人生困境中的执著与超越》,《社会科学战线》2001(4)。

51、《唐代诗学走势简论》,《光明日报》2001年7月25日。

52、《专制政治压力下的生命体验和心性变化》,《武汉大学学报》,2001(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4)。

53、《庄子与名士风流》,《古典文学知识》,2001(6)。

2002年作品

54、《论庄子的个体关怀和人生思考》,《东南大学学报》2002(2)。

55、《从对屈贾陶的接受态度看中唐贬谪诗人心态》,《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

56、《评陈友冰先生〈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史〉》,《文学评论》2002(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9)。

57、《唐代诗学论纲》,《长江学术》第一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8)。

58、《魏晋名士的注《庄》解《庄》及其误读》,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06。

59、《魏晋玄学与庄学新变》,《中州学刊》2002(4)。

60、《魏晋时期人物特称现象的文化分析》(合撰),《社会科学战线》2002(6)。

2003年作品

61、《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以与杨诲之“说车”诸书为中心》,《江海学刊》2003(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5)。

62、《孤鸿情结:观照苏轼其人其词的一个新视点》(合撰),《词曲研究的新拓展——中国首届词曲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收入《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5。

63、《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五个层面》,《光明日报》2003年7月30日。

64、《论钱钟书对韩愈李贺诗的艺术发微》,《中国诗学》第八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004年作品

65、《柳宗元及其诗文简说》,《古典文学知识》2004(1)。

66、《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合撰),《文学遗产》2003(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2)。

67、《八代诗歌分布情形与发展态势的定量分析》(合撰),《东南大学学报》2003(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3)。

68、《文情诗画间的营构与追求——苏雪林〈灯前诗草〉艺术略论》(合撰),《武汉大学学报》2004(1)。

69、《从接受学角度看钱钟书的韩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9)。收入《古典文献研究丛刊》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3。

70、《王维孟浩然隐逸之辨》(合撰),《江汉论坛》2004(8)。

71、《唐人的后院——从唐诗中的“药”看唐人生活与创作》(合撰),《华中师大学报》2004(5)。

72、《柳宗元研究百年回顾》(合撰),《文学评论》2004(5)。

73、《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合撰),《文艺研究》2004(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1)。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06。

74、《柳宗元诗歌接受主流及其嬗变——从另一角度看苏轼“第一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合撰),《人文杂志》2004(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3)。

75、《皎然诗论及其新变》,《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76、《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两个二十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

2005年作品

77、《“长河”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几个问题》,《长江学术》第7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

78、《开天、元和两大诗人群交往诗创作及其变化的定量分析》,《江海学刊》2005(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7)。

79、《欧梅对韩孟的群体接受及其深层原因》(合撰),《四川大学学报》2005(4)。

80、《日本汉学研究的几个特点及其启示意义》,《中州学刊》2005(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12)。

81、《〈楚辞〉在西汉的传播地域与接受群体》,《中国诗歌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2005。

2006年作品

82、《“元和体”原初内涵考论》(合撰),《文学评论》2006(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7)。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

83、《壶天境界与中晚唐士风的嬗变》,《东南大学学报》2006(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8)。

84、《义堂周信の杜甫受容について》,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七十册,平成十七年十月。

85、《论“元和体”之形成与接受学的关联》(合撰),《福建论坛》2006(6)。收入《古典文献的考证与诠释》,台湾学生书局2006。

86、《选题与视角:古代文学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ISSUESOFTAREASTERNLITERATURES》,SaintPetersburg2006

87、《唐代逐臣别诗中的回归情结、艺术表现及成因探析》(合撰),《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1)

88、《论前期五山文学对杜诗的接受与嬗变》,《中华文史论丛》2006(4)。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

2007年作品

89、《自然与时空——漫议中国古代时空观及其文学表现》,《珞珈讲坛》2,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90、《唐宋贬谪诗的发展嬗变与特点》,《山西大学学报》2007(3)。

91、《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其研究进路》,《陕西师大学报》2007(5)。

92、《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2期转载。

93、《数据库、计量分析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

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转载。《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要。《中国社会科

学文摘》2008年第4期收录。

94、《唐五代文人逐臣分布时期与地域的计量考察》,《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

科学术文摘》第25卷2008第1期摘介

2008年作品

95、《唐五代贬官规律与特点综论》(合),《华中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中国教育报》2008年4

月18日第4版摘介

96、《论白居易的政治体认、人生解悟与独善观——以白氏之贬及其超越意识为中心》,《湖北师范学

院学报》2008年第5期。

97、《论言意、意象及其在中国诗歌中的表现》,《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6期。

2009年作品

98、《20世纪以来刘禹锡研究综述——以生平、作品及文集的文献学考索为中心》(合),《文献》

2009年第2期。

99、《清话的魅力》,《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

100、《元遗山与白乐天的诗学关联及其接受背景》,《文学遗产》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J2《中

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转载。

101、《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接受》,《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

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2期转载。

102、《论王若虚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得失》,《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103、《论方回之崇白及其对白诗的评点》,《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

纪念文集》收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

104、《日本汉诗对王维诗之空寂幽玄美的受容》(合),《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2010年作品

105、《“诗中有画”辩——以王维诗及相关误解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06、《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

第12期转载。

109、《明初选家之唐诗观及其渊源论略——以高_〈唐诗品汇〉对元和诗人之选评为中心》,《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日本《中唐文学会报》第十六号收录。

110、《“白俗”论之两宋流变及其深层原因》,《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111、《中唐乐府讽谕诗之价值评判与元白张王之优劣异同——从接受学角度对清人相关论述的一个梳理

和检讨》,《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12、《20世纪以来刘禹锡思想、文学研究述论》(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13、《明清诗坛论争与元和诗歌选录——以元和十大诗人诗的入选和体裁分布为中心》(合),《社会

科学》2010年第9期。

114、《贬谪文化在北宋的演进及其文学影响——以元_贬谪文人群体为论述中心》(合),《中华文史

论丛》2010年第3期。

115、《从“浅俗”之否定到多元之阐释——清前中期白居易诗接受的阶段性变化及其要因》,《复旦学

报》2010年第5期。

116、《从选本看元和诗歌在唐宋金元的传播接受——以元和十大诗人作品入选率及其变化为中心》

(合),《求是学刊》2010年第5期。

117、《名篇与选本——以元和十大诗人被选诗为中心的定量分析》(合),《学术论坛》2010年第9

期。

118、《论吴梅村对元白长篇的创作接受——兼论梅村体与长庆体之异同》,《文史哲》2010年第6期。

119、《明中后期对白居易诗接受向度的承接与转变》,《人文中国学报》第16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版。

译文

1、《白居易和陶渊明》(译文),《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7。

2、《民间故事的形态学与变形论》(译文),《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师大出版社1988。

3、《中国古典诗中的春和秋》(译文),《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5),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史记〉中所表现的司马迁的因果报应思想和命运论》(译文),《司马迁与史记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5、《读〈刺客列传〉——主题与变奏》(译文),《司马迁与史记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6、《客寓的诗思——认识李白的基准》(译文),《湖北大学学报》1999(6)。

7、《李白的长安体验——关于两度进京说的诸问题》(译文),《漳州师院学报》1999(4)。

8、《“谪仙人”之称谓及其意义》(译文),《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10)。

9、《作者之梦与读者之梦》(译文),《长江学术》第9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编著

1、《楚辞研究集成——楚辞评论资料选》(合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司马迁与〈史记〉论集》(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国古典名著精华》6册(主编),陕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4、《青少年史通》10册(主编),未来出版社1994年版。

5、《明诗话全编》(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宋诗话全编》(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中国古典文学观止丛书》10册(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唐诗观止》(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先秦两汉文观止》(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诸子百家金言辞典》(主编),巴蜀书社1999年8月版。

11、《中国文学史》(参编,撰写隋唐文学卷第六、七、八、九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13、《高等语文》(参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中国文化奇人传》(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主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

16、《唐宋诗分类选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7、《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精选》(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唐诗三百首·男性读本》(合编),岳麓书社2010年版。

19、《大学语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0、《大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此外,分别参加《唐诗鉴赏辞典》、《写作大辞典》、《诗经楚辞鉴赏辞典》等十余部书籍的撰稿工作。

获奖

1、《论〈哀郢〉的创作和屈原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6614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6
下一篇2024-03-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