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瓜田什么四字词语
瓜田李下 guā tián lǐ xià [释义] 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跟;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语出] 《北史·袁聿修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正音] 瓜;不能读作“zhuǎ”。[辨形] 瓜;不能写作“爪”。[近义] 瓜李之嫌 [用法] 常常构成“有……之嫌”的格式;故有“瓜李之嫌”的说法。一般作主语、定语。[结构] 联合式。[例句] 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英译] in a melon patch or under a plum tree in suspicious circumstances or surroundings[成语故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是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与“瓜田李下”相关的成语:
豆剖瓜分瓜熟蒂落滚瓜烂熟顺藤摸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破瓜之年匏瓜空悬绵绵瓜瓞沧海桑田解甲归田求田问舍买田阳羡蓝田生玉李下瓜田龙德在田海水桑田桃李满天下张冠李戴浓桃艳李卖李钻核门墙桃李李代桃僵李白桃红李广难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兵临城下不耻下问不相上下不在话下谄上骄下城下之盟承上启下
2 瓜什么拖什么的四字成语
没有这样的成语。
所有以瓜开头的成语: 瓜瓞绵绵 瓞:小瓜;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
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 瓜李之嫌 瓜李:瓜田李下。
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瓜剖豆分 象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一样。
比喻国土被人分割。 瓜熟蒂落 蒂:花或瓜讥埂罐忌忒涣闺惟酣隶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
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瓜田李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瓜字初分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
多用于女子。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比喻避嫌疑。
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之嫌 犹瓜田李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瓜分鼎峙 比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瓜分豆剖 瓜被剖开,豆从筴中分裂而出。比喻国土被并吞、分割。
瓜葛相连 瓜、葛:都是蔓生植物,其藤能攀随在别的物体上。①比喻辗转攀连的社会关系。
②比喻两件事或两个人相互牵联。 瓜连蔓引 比喻人事上辗转牵连。
瓜皮搭李树 根本搭不上。指强认亲族。
瓜区豆分 犹言区分有序。
3 瓜田什么四字词语瓜田李下瓜田李下 guā tián lǐ xià [释义] 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跟;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
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语出] 《北史·袁聿修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愿得此心;不贻厚责。”[正音] 瓜;不能读作“zhuǎ”。
[辨形] 瓜;不能写作“爪”。[近义] 瓜李之嫌 [用法] 常常构成“有……之嫌”的格式;故有“瓜李之嫌”的说法。
一般作主语、定语。[结构] 联合式。
[例句] 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英译] in a melon patch or under a plum tree in suspicious circumstances or surroundings[成语故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是工部侍郎。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
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
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与“瓜田李下”相关的成语:豆剖瓜分瓜熟蒂落滚瓜烂熟顺藤摸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破瓜之年匏瓜空悬绵绵瓜瓞沧海桑田解甲归田求田问舍买田阳羡蓝田生玉李下瓜田龙德在田海水桑田桃李满天下张冠李戴浓桃艳李卖李钻核门墙桃李李代桃僵李白桃红李广难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兵临城下不耻下问不相上下不在话下谄上骄下城下之盟承上启下。
4 瓜四字成语大全抱蔓摘瓜 顺藤摸瓜。比喻扩大案情,牵连无罪的人。
沉李浮瓜 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豆剖瓜分 象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一样。比喻国土被分割。
浮瓜沉李 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甘瓜苦蒂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瓜瓞绵绵 瓞:小瓜;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
瓜李之嫌 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瓜剖豆分 象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一样。比喻国土被人分割。
瓜熟蒂落 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5 形容"甜"的四字词语甘之若饴,香甜可口,甜香四溢,新鲜甘甜,甜蜜无穷 ,香脆可口,甘脆爽口,清爽可口,质嫩爽口,芳香四溢,甘甜鲜美。。等等
甜:[tián]
笔划:11
五笔:TDAF
部首:甘
结构:左右结构
五行:火
笔顺:撇、横、竖、竖、横折、横、横、竖、竖、横、横
释义:像糖或蜜的滋味,喻使人感到舒服的,与“苦”相对:~品。~食。~菜。~瓜。~美。~润。~适。~爽。~言蜜语。
详细释义:〈形〉(会意。从甘,从舌。舌头能品尝甜味。本义:味甘)
像糖或蜜的味道
甛,美也。——《说文》
甜,甘也。——《广雅》
草木不复抽,百味失苦甜。——韩愈《苦寒》
又如:甜物(甜的食品);甜酒(甘甜的米酒);甜雪(甘甜的雪水);甜酸苦辣(指种种不同的味道);
甜香比喻幸福;快乐。如:甜沃沃(形容幸福愉快)美好。如:甜差(美差);
甜冤对(俏冤家);
甜淡(柔和淡雅);
甜俏(柔和娇媚);
甜俗(软熟媚俗);
甜软(甜蜜温柔)形容睡得酣畅。如:甜睡;甜乡(梦乡)指美言。如:甜口儿(善于说奉承话的嘴);
甜句儿(甜言);
甜言(美言;好话);
甜言软语,
甜言媚语(温柔体贴的话);
甜话儿(甜言蜜语);
甜嘴蜜舌(甜言蜜语)〈动〉
酣睡,熟睡一枕余甜昏又晓,凭谁拨转通天穷。
——明·汤显祖《邯郸记》
近义词:甘
反义词:苦
相关词语:甜差,甜静,甜乡,甜净,嘴甜,甜水,甜头,甜软,酣甜,甜冰
6 瓜果的四字成语瓜果的四字成语有沉李浮瓜、干鲜水陆、歪瓜裂枣、顺藤摸瓜、投桃报李等。
一、沉李浮瓜 [ chén lǐ fú guā ]
释义: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出处: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译文:在清凉的泉水里放入甜瓜,在冰冷的水中沉入红色的李子。
二、干鲜水陆 [ gān xiān shuǐ lù ]
释义:干:干菜果品;鲜:新鲜水果蔬菜等;水:水产;陆:陆产。各种山珍海味干鲜瓜果都有。形容宴席丰饶。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里面自是山南海北干鲜水陆的酒馔果菜。”
译文:里面都是各地的各种山珍海味和干鲜瓜果。
三、歪瓜裂枣 [ wāi guā liè zǎo ]
释义:比喻相貌丑陋的人或物。
出处:殷谦《殷谦杂文集》:“真才实学是关键,外表上的东西很浮浅,艺术这个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更需要含蓄和节制,从个人审美情趣上看出郑钧喜欢的是纯粹和真实的东西,否则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比如中国一些演艺人士,别看长得歪瓜裂枣,他们的演艺才能却令人赞赏。”
四、顺藤摸瓜 [ shùn téng mō guā ]
释义: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
出处:《人民日报》1982630:“由此顺藤摸瓜,很快破获了这起盗窃案。”
五、投桃报李 [ tóu táo bào lǐ ]
释义:比喻友好往来。
出处:《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译文:他送给我桃儿,我拿李子回送他。
7 形容东西很甜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形容东西很甜的四字成语有:甜甜蜜蜜、甜蜜动听、心甜意洽、苦尽甘来、沁人心脾。
1、甜甜蜜蜜
拼音: tián tián mì mì
解释: 指人内心感到幸福、愉快、舒适。
出处: 王朔《空中**》:“再后面是一大串喃喃的、甜甜蜜蜜的表白,算是打了一巴掌后的几揉。”
举例造句:小王夫妻结婚二十年,日子一直过得甜甜蜜蜜。
2、甜蜜动听
拼音: tián mì dòng tīng
解释: 悦人的甜美。
出处:
举例造句: 我喜欢她那甜蜜动听的歌声。
3、心甜意洽
拼音: xīn tián yì qià
解释: 心里甜蜜,意气融洽。形容美满愉悦的心情。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
4、苦尽甜来
拼音: kǔ jìn tián lái
解释: 艰难的日子过完,美好的日子来到了。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忘餐废寝舒心害,若不是真心耐,志诚捱,怎能勾这相思苦尽甘来。”
举例造句: 贫遭富欺,不道富有贫日,贫有富时。苦尽甜来,泰生否极,只道常如是。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金印记·婆婆夺绢》。
5、沁人心脾
拼音: qìn rén xīn pí
解释: 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出处: 宋·林洪《冷泉亭》诗:“一泓清可沁诗脾。”
举例造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鲁迅《呐喊·社戏》。
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第五十三集:宋太祖
综述: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从公元907年起,中国历史又步入一个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乱世。梁、唐、晋、汉、周,五个割据政权前后仅存53年,皇帝却更换了13个,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五代所有开国之君全是前朝重将,他们靠政变和杀戮夺取皇位,却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本领,于是很快又被别人赶下台去而身死国灭。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大小统治者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激烈角逐,兵荒马乱,生灵涂炭,这是黎明到来的前夜,老百姓急切盼望着一位能够结束乱世、救他们于水火的英雄出世。
这是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手工技艺:汴绣,在北宋时期被誉为“宫廷绣”,又叫“官绣”。宋太祖赵匡胤就专门在京师设立绫锦院,生产汴绣。《双龙戏珠》是汴绣中的传统题材,展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的传奇故事。但由于年代久远,原先的图案早已失传。对于郭宁来说,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郭宁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经过两个多月的选料、上绷架、画稿、劈丝、绣制,这幅《双龙戏珠》绣品即将完成。在她看来,现在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在编织着赵匡胤传奇的一生。
公元927年三月二十一日夜里,在洛阳一个叫夹马营的驻屯军营里,传出婴儿响亮的啼哭声。这个婴儿,正是后唐禁军军官赵弘殷的儿子——日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据传赵匡胤出生时,屋内红光漫天,跟着了大火似的。更不可思议的是,赵匡胤生下来浑身散发着扑鼻的香气,夹马营因此香了三天三夜。因为这个缘故,赵匡胤小名叫做“香孩儿”,夹马营后来改名“香孩儿营”。在中国历代开国帝王的传记中,像赵匡胤这样神奇降生的传说并不少见,然而,在宋太祖赵匡胤身上,有一段传奇却是绝无仅有的,这段传奇源自嵩山少林寺。
这座天下第一名刹,因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在历代传习的少林拳术套路中,有一种神秘的拳法,被称为“太祖长拳三十二式”。出身军人家庭的赵匡胤自幼喜欢骑射和练武,随后,他来到少林寺学习拳法,很快便表现出过人的武术天赋。这套以赵匡胤命名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式,更是融合了少林寺武术的精髓。一直流传至今。释延奥承袭了先人的衣钵,如今,他是少林太祖长拳的重要传人。
解说词:
(一)
释延奥:相传赵匡胤年轻时曾进少林寺,练习的时候,他把这套拳练的是出神入化,他比较喜欢这套拳,他把这套拳练的很精。所以以后大家为了尊重他,取名太祖长拳。
赵匡胤不仅长拳打得出神入化,他还精通多门兵器,其中最拿手的铁棍,同样来自少林寺。宋代一直有“太祖一根哨棒打下四百州江山”的说法。赵匡胤之后的北宋皇帝出外巡行,专门有人扛着一根铁棍跟在后面,据说那就是赵匡胤当年的兵器,上面还有他的指纹。如今到少林寺来学习棍法和拳法的人越来越多,但想要达到赵匡胤的境界,在释延奥看来几乎没人可以做到,即便是他自己每天都要不停的顿悟太祖长拳的真谛。
释延奥:学武是一个修行的方法,然后修行里面的禅学,每一个干大事的人,他缺乏的首先就是冷静的心,赵匡胤进少林寺,他在这深造的就是有禅心,禅心一修定,他能更好地思考大的问题。
要成就出一番大事业,必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21岁这一年,赵匡胤离开少林寺的时候,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接下来,练就一身武艺的赵匡胤将开始演绎他人生的“三十二式”。
但他似乎还没有找准人生的方向,赵匡胤起初往南走,一天,他走到襄阳,住进一家寺院,寺院住持帮他重新确定了人生的坐标。住持是一位百岁高僧,高僧指点他,汉水以南各个政权比较稳定,只有乱世才能出英雄,他应该北上而不是南下。赵匡胤觉得老僧说得有道理,便听取了他的意见,径直往北而去。此时的北方地区正是一个风云乱世,那里一直在等待着有一个英雄去收拾残局,现在,这个英雄已经踏上征程。
(二)
邓小南:北方是在53年的时间里,更换了5个王朝,当时历史上有个说法,说是8姓13君,就是更迭非常频繁的一种状态,实际上还不止有13君,应该说至少有14个皇帝,北方确实是经过战乱,长期以来相对来说比较动荡。
公元948年,赵匡胤觅得良机。当时,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正奉命讨伐河中节度使李守贞。赵匡胤投到了郭威旗下,两年后,郭威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赵匡胤成为一名禁军军官。不久,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赵匡胤很快成为柴荣身边的要臣。但作为一名军人,他的进一步升迁还需要更多的资本。而眼下最缺少的是,赵匡胤亟需打赢一场战争,来向周世宗证明自己真正的价值。
机会很快到来,周世宗即位不久,公元954年二月,北汉联络契丹进犯后周。周世宗亲征,赵匡胤随驾出征。三月,两军在高平展开激战。战斗开始,北汉军队即占上风。后周几员大将见势不妙,竟临阵脱逃,后周军队立即阵脚大乱。此时,赵匡胤临危不惧,他果断按照周世宗的部署,将禁军分成两部,一部压住敌人的进攻,亲率另一部左翼包抄,直扑北汉敌营,一举扭转了败势,几乎全歼北汉军队。赵匡胤一战成名,他不仅救驾有功,更重要的是,他替周世宗保住了后周的江山社稷。
(三)
李晓:那么这一战的作用,还不单纯表现在这一方面,更加重要的,还是他赢得了周世宗柴荣对他的极大赏识,如果没有周世宗柴荣对他的信任和欣赏,也就不可能有后来赵匡胤快速升迁的故事了。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着手整顿禁军。同时,为了削弱地方军阀的势力,周世宗把天下勇武之士召募进京,再严加挑选,编成一支新军,称为“殿前诸班”,使之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最精锐的禁军部队,负责这支禁军部队的选拔和组建工作的正是赵匡胤。
公元959年,周世宗在北伐契丹途中身染重病,被迫返回大梁,半个月后驾崩,年仅39岁。周世宗英年早逝。他刚满六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史称恭帝。建立才九年的后周政权随即陷入“主少国疑”的动荡之中,岌岌可危。周世宗病危之际,对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产生了怀疑,于是解除了他的兵权,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似乎是冥冥之中命运注定,重整山河的历史重任,实际上提前落到了赵匡胤的肩上。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正是七岁的小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然而,天下并不因为新年的到来而太平无事,前方传来消息:北汉勾结辽兵进犯后周。据后来考证,这很可能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所谓的北汉进犯纯属子虚乌有。仓促之间,符太后令宰相范质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商议派人带兵前往御敌。讨论的结果认为,赵匡胤带兵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这样的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见。
就在赵匡胤出征的前一天,即正月初二,“点检作天子”的传闻弥漫京城。禁军殿前都点检,正是赵匡胤当时担任的官职。“点检作天子”,意思是赵匡胤将要谋反,夺取后周天下。谣言有的往往就是未经披露的真相,传闻甚嚣尘上,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赵匡胤此时进入到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如果手握重兵的赵匡胤随即在京城发动兵变,将会触犯众怒,导致人心向背。临危不惧才能成就大业,对于赵匡胤就不仅体现在战场上, 对于出征前的准备,赵匡胤一直在有条不紊的部署,他没有受到谋反之说的影响。
史载,正月初三这一天,相传开封府上空同时出现了两个太阳。赵匡胤军中有个叫苗训的小军官,首先发现这奇异的天象之后,找到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说:看来又要出一个新天子了。
陈桥驿,地处距开封市50公里的封丘县,虽然这里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但由于地处偏僻,如今已鲜有人来这里参观。李宗堂已经在这里守候了大半辈子。每年正月初三,李宗堂老人都要给这里供奉的主人赵匡胤敬上三杯酒。这是历来看门人都必须遵循的一个传统,因为谁都知道,在这一天,赵匡胤不能没有酒。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这一天,赵匡胤带兵出征,夜宿陈桥驿,当天晚上喝的大醉。第二天清晨,忽然外面喊声四起,醉梦中的赵匡胤急忙跃起,刚一出门,一伙人便拥上前来,将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还没等赵匡胤反应过来,眼前已经跪倒一大片,大家高呼万岁。
就在梦境与现实交接之间,赵匡胤变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陈桥兵变”,事件的主角就是赵匡胤。如今,在陈桥驿显烈观里供奉的赵匡胤塑像,依旧是黄袍加身。
(四)
邓小南:在官方的史籍里通常都这样讲,但是,我想如果我们去看看当时历史材料留下来的蛛丝马迹,而且把这样的一些内容,把他拼叠在一起,实际上我们还是比较能够把握到事件的全貌。陈桥兵变的这个整个的过程,我想还是在赵匡胤和他的一群周围的一些谋士,包括智囊人物,在他们的总体策划之下,一步一步地进行的。
兵变计划的周密部署是在正月初一开始实施的,当赵匡胤接到御前会议让他带兵出征的命令后,他先支开并非亲信的慕容延钊,让其率领前军提前一天出发;让侍卫亲军司的高怀德、张令铎随己出征,抽空京师侍卫亲军的兵力;将两位爱将兄弟石守信、王审琦安排在开封城内,以便内外策应。同时,就连家人的安全问题赵匡胤也早有考虑: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记载,出军时,赵匡胤的家人全都躲进名叫定力院的寺庙藏经楼,以防不测。如此看来,赵匡胤并不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赳赳武夫,他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完全是依靠他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周密的部署。
不过,事情假如只是到此为止,那么,赵匡胤的行为跟五代时期所有依靠叛乱夺取权力的军阀毫无区别。然而,赵匡胤接下来的做法,却真正显示了一个开启伟大王朝的政治家风范。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率军杀回京城开封,逼迫幼主柴宗训让位。然而,这位兵变的主角却下达了一道特殊的命令:要求所有将士回到京城之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许抢掠国库,服从命令者重赏,违反命令者诛灭满门。一道似乎简单的命令,却把赵匡胤与五代时期的所有政变者区别开来。
(五)
李晓:其他的那些政变者为了获得政变的成功,甚至是放纵乃至鼓励手下的将士们大肆抢掠,所以杀死前任的***,大臣弑主,犯上作乱的情况是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带来的是社会更大的动乱。
正月初五,赵匡胤带着他的叛军回到了京城,果然军纪严整,秋毫无犯,但仅此不足以顺利登上皇位,他只剩下最后一个阶梯,就是让后周大臣诚服于他。面对后周大臣的严厉谴责,赵匡胤一边哭诉一边自责,这是马上就要篡权登基的赵匡胤十分尴尬的一刻。此时,必须要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将历史往前推一把。作为赵匡胤的贴身侍卫,罗彦瑰从赵匡胤身边走出,按剑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就这样,一声呵斥终结而来后周的历史。赵匡胤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封后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因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的任所在宋州,新的王朝便以“宋”为国号,定都东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的消息传到华山隐士、“易学大师”陈抟那里,这位老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下从此平定!”
李晓:从安史之乱以后,一百多年当中,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一百多年了,兵连祸结,苍生涂地,老百姓乱都乱怕了,所以渴望和平,渴望安定,这是时代之方向,社会之潮流,人心之所向。
对赵匡胤而言,“黄袍加身”意味着开始,因为,陈桥驿只是他17年帝王生涯中的一个小驿站,要给五代以来的乱象彻底划上句号,开创一代盛世王朝,赵匡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赵匡胤首先面临的是,唐末以来军阀混战后四分五裂的江山,统一版图和复兴中原的使命在召唤着他。但统一序幕尚未拉开,就有人举起了造反的大旗,这是赵匡胤始料未及的。
赵匡胤登基不久,李筠和李重先后在山西潞州、泽州和江苏扬州起兵反宋,宋太祖御驾亲征,很快将叛乱镇压下去。剿灭“二李”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揭竿造反,天下归于平静,然而,宋太祖却为此失眠了。他认定,五代乱局的恶性循环到自己手上并未根绝,相反,还有继续蔓延下去的可能性。每次失眠的赵匡胤,都会想到跟随自己征战几十年的患难兄弟—如今的当朝宰相赵普。
(六)
游彪:不管是在他打江山的过程中,还是说他后来建立宋朝后,在治国安邦的过程中,一直很重用赵普,他为什么很重用他(赵普),就是因为赵普的确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他的政治、谋略上,还有其它的方面,他的确有过人之处,所以宋太祖才会重用他。
这是一个雪花飘飘的夜晚。宋太祖冒着大雪,敲开了赵普家的大门。关于这天晚上的谈话,在北宋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有详细记载。四个月之后,发生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这又为赵匡传奇的一生写下了一笔。
即便是到了现在,开封人依然对此津津乐道。作为扮演赵匡胤的专职演员,李保田也记不清楚二十多年来,他演绎了多少次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公元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设宴款待跟随他立下赫赫战功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一批高级将领。酒过三巡,太祖显得愁眉不展,石守信等人忙问其故。太祖说:做皇帝真是太难了,因为谁都想做皇帝。石守信等人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自己决无异心。太祖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但要是你们的部下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不得不做皇帝啊。众将一听,吓得一起离席叩头,请求指示一条生路。太祖就给他们出主意,解甲归田,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置下永久产业,再买些歌儿舞女饮酒相欢,以终天年。众将终于明白太祖的意思,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便都称病辞职,请求解甲归田,太祖顺水推舟,把他们调到外地当官,一举收回了禁军兵权。
(七)
李晓:赵匡胤能够当皇帝,靠的是陈桥兵变,他不是一个地方实力派,而是一个中央的高级将领,他凭借这样一个殿前都点检的位置,成功地发动了一场政变,而他的成功之处,也恰恰意味着最大的危险是在哪个地方。所以杯酒释兵权他解决的,是中央禁军的高级将领的新老交替。
自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到五代时期,社会窜窃成风,兵变似乎成为一道无解的难题,虽然同样得益于兵变,但赵匡胤知道,必须改变这种局面,不然北宋也将成为继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朝代。杯酒释兵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不想成为历史的过眼烟云,宋太祖必须要更为有效地打出他的长拳三十二式。
五代时期,节度使权力无边,中央失去控制。针对这种状况,宋太祖取消了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兼领支郡的制度,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职,直接对中央负责。宋太祖还利用节度使调任、致仕、入京朝见等机,会解除他们的权力,将他们投置闲散,使他们再也没有威胁中央的可能。
为削夺藩镇兵权,宋太祖将骁勇之士选送京城,编入中央禁军。这样,各地军队中的精华都集中到京师,地方上再无精兵壮勇。但兵变不是只出于藩镇,陈桥兵变正是源于禁军,对禁军的控制更是至关重要。
宋太祖确立了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共同统领禁军的“三衙”鼎立体制,使禁军将领之间相互牵制,确保了皇帝作为全军统帅的地位。
(八)
邓小南:这个三司也就是三衙,他们是有握兵之重,但是呢他们没有发兵之权,所以这样呢,把发兵权和握兵权分开了,就从制度上形成一种制衡,这样的所谓的三衙和枢密院的统军体制,就使得宋代它的禁军发动兵变的可能,几乎是被消弭到一种不可能的状态,那么这样呢,也为后来宋代的平稳的发展铺下了一条道路。
宋太祖将二十余万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使京师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并起来能够制止京师可能发生的变乱。宋太祖还推行“更戍法”,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同时,军队将领也须经常更换,防止将帅与士兵之间形成牢固的渊源关系,避免了骄兵悍将犯上作乱。
宋太祖的举措不仅只体现在军事制度上,同时,还形成了以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的中枢分权格局,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与宰相共同参决朝廷政务,这种格局分散了宰相的制权,防止个人权力的过度膨胀,造成宰执群体内部的相互牵制和平衡,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宋太祖在政治、军事、财政各方面,通过推行一系列措施,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遏制住兵变,终结了历史的轮回。
邓小南:就赵匡胤个人来讲,在这个十六七年的在位期间,他从一个军阀成功地转变了角色,成为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成功的一个君主。那么,就他统治下的这样的一个政治局面来讲,也有效地从那种动乱转向了比较安定,用当时的人的话来说呢,就是抑乱为治,把这个混乱改变成了一个相对治理的这样一个时期。那么我想呢,赵匡胤他的这份政治遗产,不光是对于北宋来说,对于宋代是很重要的,而且对于后来的历代君主,其实都有启示的意义。
下面,宋太祖该祭出他一生中最重要而又最富历史性争议的招式了,这就是:文人治国。
众所周知,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武人最为专横的时期,文人的地位落到了历史的谷底。
宋太祖本人虽然行伍出身,却十分喜爱读书。赵匡胤早年随周世宗远征淮南,返回京城时,带回几个大箱子,有人诬陷他搜刮金银珠宝准备私吞。周世宗十分生气,派人搜查,结果全是书籍。
他说,五代时武人把百姓害苦了,他现在就用读书人,找百十来个文人管理天下,就算这些读书人再混账,再贪赃枉法,造成的祸害也不及一个武夫。他教育手下的大臣:“今之武人,亦当使其读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
其实,英明的帝王都明白一个道理:武力可以夺天下,文治才能迎来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为了压制武夫悍将,宋太祖提拔了一大批文臣官僚,将他们放到重要的岗位,并一再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为了培养崇文好学的风气,宋太祖不但率先垂范,而且时时督促手下文武大臣认真读书。在太祖的大力倡导下,好学之风愈来愈盛,与五代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整个宋朝一代,中国文人的地位被抬到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太祖留下了一条“祖宗家法”:不杀士大夫和言事之人,北宋每一位新君即位之前,都要在宋太祖留下的“誓碑”上发誓,其中一条是凡上奏章的士大夫,不管他写的奏章言辞有多么尖锐激烈,也绝对不能杀。
然而,改革讲求平衡,过犹不及都将遭受沉重的教训。由于片面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宋朝社会以习武为耻,以学文为荣的风气越来越盛。由于过分注重政务部门和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严重影响了行政效能的发挥,造成了宋朝政治的诸多弊端,其隐患在以后的岁月中渐次展开、凸显,给宋朝统治带来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和危机,造成宋王朝武功不振,严重削弱了王朝抵御外侵的能力,这导致宋太祖之后的北宋皇帝大多寝食难安。
即使消除了来自政权内部的政变威胁,赵匡胤晚上还是睡不着觉。又是一个飞雪之夜,赵匡胤再次敲开了赵普家的大门,一同前来的还有他的弟弟赵光义,这一次问题在于,赵匡胤觉得自己睡觉的床太小。赵普很快明白,皇上不是嫌自己睡觉的床太小,而是嫌宋朝的地盘太小。
宋太祖夺取后周政权后继承下来的只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各地,广袤的中华大地,大多仍为五代十国的残余政权所占据。这种形势,用赵匡胤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卧榻之侧,全是呼呼大睡的敌人。
(九)
李晓:赵普他就讲,陛下您现在的疆域虽小,但是,开疆拓土统一全国,也正在此时,赵匡胤就问,那你有什么意见呢,赵普就讲,这个北汉仗着后边有契丹的支持,所以一直与我们为敌,该打,打呀也能把他打下来,但是一旦解决了北汉以后,我们就跟契丹全面接壤了,契丹可是个劲敌,仗着燕云十六州,不是很好收拾的,所以呢他主张先向南打。
于是,一个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建议被赵普提出来,这与赵匡胤的想法不谋而合。从公元963年正月起,赵匡胤开始了他统一中原的霸业,他先后消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江南,用13年时间,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除吴越、北汉外,大体实现了国家统一。
赵匡胤一生与雪有缘,他两次雪夜访赵普获得治国良策,他生命的最后还是以雪为伴。
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开封城中风雪弥漫,这是这一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来得要早。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地上的银白世界,赵匡胤心情很好。他派人将弟弟赵光义请来喝酒。兄弟俩喝到酒酣耳热之时,不知为何,宋太祖将旁边侍候的太监宫女统统支走。
关于这场夜酒,史书记载:遥见烛影之下,赵光义时不时离开席座,看样子似乎有谦逊退避之状。禁漏三鼓之时,这场夜酒终于喝完了,这时,院子里的积雪已经下了数寸,宋太祖拿着一把玉斧在地上戳雪,一会儿回屋,解衣上床,鼾声如雷。当晚,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时年仅50,宋太宗继位,宋太祖时代宣告结束。
宋太祖之死,烛影斧声留给后人一个千古谜案,有人说赵匡胤死于谋杀,有人说,赵匡胤死于常年饮酒过度,或突发脑溢血。时间之河奔流不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考证这位宋朝开国皇帝的死因已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就像这幅汴绣上穿云破雾的龙一样,赵匡胤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用他的卓越智慧和超人胆识,终结了乱世,给天下百姓带来而来久久期盼的和平,书写了宋太祖的传奇一生。
达兰台与陈友谅通谋,打开城门,令朱元璋失安庆。达兰台一家被抓待斩,达兰台之女达兰,求陈友谅前去解救。朱元璋凭刘伯温妙计,除掉陈友谅帐中悍将赵普胜。达兰台一家获救,达兰以身相许陈友谅。
陈友谅中计,池州一战失利,遂向朱元璋求和。九华山杀降,令朱元璋震怒。蓝玉将军托人向郭惠求亲。画师李醒芳为达兰画像,令达兰心生爱恋,向李醒芳倾诉伤心事。宁国县令胡惟庸亲押粮草面见朱元璋,献上醒芳为达兰所作之画像,并夸口将达兰献予朱元璋。蓝玉兄长长将军向朱元璋为蓝玉求亲,朱元璋借口郭惠以许配人家,为兰玉选定他亲。蓝玉得知心中不快。李醒芳向达兰表白心意,达兰虽早已心仪醒芳,却仍无法接受。 李醒芳与达兰同处一室,深夜,达兰向醒芳倾诉爱意,二人却只可相濡以沫,无法长相厮守。 胡惟庸张贴陈友谅殡天的告示,陈军军心大乱。达兰邀李醒芳一同远走,却被婉言拒绝。胡惟庸途中截获达兰,欲献予朱元璋,以讨其欢心。胡惟庸“凯旋而归”,灭陈友谅、得美人令朱元璋大悦。
胡惟庸欲极力促成朱元璋宠幸达蓝。为使达蓝移船就岸,胡惟庸向朱元璋献计,欲将生米成熟饭。胡惟庸在茶中下谜药,达兰中计,朱元璋夜宿达兰住处。胡惟庸软硬兼施,达兰饮恨胸中,从朱元璋之意。李善长等人联名上书请朱元璋称王。
身怀陈友谅之子的达兰一心要将此子诞出,令朱元璋以为其身为己出,他朝继承皇位,圆陈友谅生前心愿。朱元璋终日与达兰厮混,令宁莲心生醋意。马秀英百般劝慰,宁莲稍有缓和。
云奇无意中看到达兰沐浴之景,被乱棒打出,达兰要朱元璋严惩云奇,并以腹中之子相要挟,由此引出其身怀有孕之事,此事发,令不知真相的朱元璋大快。朱元璋听取马皇后建议,不仅赦免钱万三,更赐其“为富而仁”四字金匾,并赐其亲题东安门牌匾。朱元璋约马妃商议立达兰为“达妃”一事,并告知马妃,达兰已有身孕,马妃震惊之余,只得同意立达兰为妃。朱元璋终在达兰的蛊惑下终将云奇逐出后宫。
在朱元璋的纵容下,达兰越发放纵,刁蛮,不可一世。
真妃达兰诞出小皇子,朱元璋为其取名朱梓,真妃力主朱元璋登基为帝。
李醒芳后宫为谭王作画,与达兰相见,达兰欲再续前情,却怎奈李醒芳不为所动。胡惟庸向李醒芳暗示,谭王即陈友谅与达兰之子,令醒芳吃惊不已。
为报复朱元璋辱身之仇,为圆陈友谅生前之愿,达兰欲求胡惟庸助其子谭王上太子之位,并以美色引诱胡惟庸就范。达兰向胡惟庸道出谭王身世,并显陈友谅传国玉玺,胡惟庸大惊失色。
在胡惟庸的帮助下,朱梓被朱元璋派往长沙。胡惟庸要真妃帮其暗中打探麻太医入宫一事。二乙被处死,胡惟庸深感大事不妙,遂加紧策划谋反一事。朱梓以死相胁逼真妃说出自己身世,达兰情急之下吐露实情。朱元璋将麻太医藏入宫中,麻太医如实招出胡惟庸威逼自己毒害刘伯温一事。胡惟庸命林贤东瀛联合倭寇一同弑君。胡惟庸亲自情李善长出山,李 善长默许其谋反一事。胡惟庸成“谢罪表”并招其令麻太医在刘伯温药中做手脚之事。
因胡惟庸当今权势如参天之树根深叶茂,为此朱元璋并为处分胡惟庸,并将其稳住。“一叶落而识天下秋”。朱元璋疑真妃私藏大汉皇帝玉玺,遂派人夜盗仁和宫,只盗得乘玉玺之匣。朱元璋从陈友谅之子陈理口中得知玉玺确在真妃手中,遂摆驾仁和宫。真妃力保胡惟庸,朱元璋言辞中试探真妃。胡惟庸以为躲过此结,可高枕无忧,真妃软硬兼施,要胡惟庸力挺谭王朱梓,以保其命。
胡惟庸亲请廖永忠出山一同谋犯,廖永忠因小明王一事早已对朱元璋痛恨的入骨三分,遂欣然应允。马皇后将达兰与陈友谅恩怨告知朱元璋,更令其对朱梓身份心存疑虑。朱元璋亲临仁和宫,假意废太子另立他人,再探真妃用心,达兰中计,得知真相后,朱元璋勃然大怒。南京城内一夜之间贴满咒骂朱元璋的告示,原是如悟所为,胡惟庸将其接入府中。真妃自知性命不保,欲借天子寿诞之时,弑君。如悟被打发回皇觉寺,向长老未净讲述南京之行,而长老未净却正是李醒芳。
胡惟庸亲临皇觉寺请李醒芳,邀其写讨朱元璋之檄,引楚方玉一事,李醒芳对朱元璋恨之入骨,遂应允胡惟庸所托。朱元璋寿诞将至,达兰也在为仁和宫的寿诞宴上毒害朱元璋做着最后的准备。寿宴之上,歌舞升平,喜气洋洋,众人贺寿,而朱元璋已安排好的太监在仁和宫搜出陈友谅传国玉玺。真妃敬上毒酒,被朱元璋识破,胡惟庸为灭口,寿宴之上将达兰斩首。朱元璋废朱梓,并疑心胡惟庸与达兰弑君有涉。歌舞升平的南京城杀机暗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