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一个衾,死亦一个椁”,这句词的出处是哪里?

“生亦一个衾,死亦一个椁”,这句词的出处是哪里?,第1张

生亦一个衾,死亦一个椁”这句词出自《我侬词》是一位年过四旬的妇人给自己丈夫写的词,写了他们二人两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后依然可以相守的不容易,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珍惜这段感情。

自古才子皆多情,江南才子赵孟頫也不例外。年轻的时候可能沉浸在对诗词歌赋的研究中,再加上妻子也非常貌美,所以无暇顾及其他婀娜多姿的女子,到了垂暮之年时,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同时他才发觉自己的妻子早已年老色衰,于是就想纳几个年轻美丽的小妾陪在自己左右。古代人都比较含蓄,有了想法有不明说,赵孟頫就想纳妾这事给妻子写了一首词。

词的大意内容是王羲之、苏轼等这样的大学者都有美丽的姬妾陪伴,现在你也老了,只需要主持好家中一切事物,做好你的主母位子即可。她的妻子看到以后就写了这首《我侬词》,被后人奉为经典,赵孟頫仔细阅读后就放弃了纳妾的想法,自此过后对妻子更为尊敬。赵孟頫的妻子也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学者,她名叫管道升,非常喜欢画画,最擅长画竹子,她作的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并且著有《墨竹谱》。

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会面对感情危机,对于此事的处理方式也各有各的不同。不得不说管道升情商非常高,她不仅没有正面去指责自己的丈夫,反而是通过二人的经历来让赵孟頫知道这段感情的不容易,而赵孟頫也是一点就透。同时管道升还借“生亦一个衾,死亦一个椁”这句词向丈夫表白,说生前愿意和他盖一条被子,死后也愿意和他躺在一口棺材里,这怎能不叫赵孟頫感动。这件事过后,两人比以前更尊重敬爱对方了。

给个网址:http://hibaiducom/%B7%C5%CB%C9%D0%C4%C7%E9aa88_/blog/item/a17f51e73746842eb838204fhtml

竹 子 精 神

张兴旺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然而,梅必竟有“花”。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 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暑尽寒来, 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 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 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 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 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 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竹影

丰子恺

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 “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

“管夫人是谁?”“她是一位善于画竹的女画家。她的丈夫名叫赵子昂,是一位善于画马的男画家。他们是元朝人,是中国很有名的两大夫妻画家。”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夜渐深了,华明就告辞。“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大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我们送他出门。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己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着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 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因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耍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

盯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他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

青春玉竹园

江南水乡滋润了婷婷的玉竹,造就了一个人心中遥远而美丽的梦。可亲可敬的修篁翠竹点缀了江南多情的水乡,向喜欢清静之人呈现上了点点的诗韵,浅浅悠扬的风声。散步于香风阵阵的玉竹园,满心收获到的是悠悠的清醒和悦耳动听的鸟鸣。玉竹园中含情楚楚的青色瑞竹悄悄的议论着夏天特别的美丽,精致小巧玉色浅浅的竹叶儿在清风中轻轻地摇曳,如水的晨风缓缓的吹来,问候你平静的心灵,梳理顺喜欢赏竹的你飘然绵长的思绪。竹林中欢快的小草为你唱响一首竹林幻想曲,将无比幸福快乐的祝愿悄然的传送给寂寞的你。

雨不经意中点点滴滴地下起来了,晶莹水润的雨珠儿串起来潇潇地淋湿了每一棵玉竹,玉竹欢喜地感受夏雨的清凉,悄悄欣喜之中脉脉地感谢天公的眷顾,冷雨畅快地洗濯着玉色天然的修长翠竹,酣畅淋漓地将无尽的忧伤洗涤的干干净净。雨爽快的下着,偶尔可以听到竹叶快乐的歌唱,沙拉拉沙拉拉地美妙和弦带给竹园中的你许久许久的沉醉。

雨落竹园洗芳心,玉竹可爱敬圣人。潇潇夏雨常含情,竹之品质喜清风。竹园里上演的故事还在继续,几度红尘中相思的旅人将行装带好,还要坚强地去追寻理想的梦。

散步于青春玉竹园,心情似乎也变得格外的悠闲宁静,熊猫为什么总喜欢偏爱竹子也许真的是因为竹子确实非常的朴素而清丽,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记得来竹园看看,细数玉竹园美丽的竹景,将记忆中的青春玉竹园珍藏在心中!

说 竹

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江南不可无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破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十里竹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荫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摇风弄雨,铿然有声。无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臣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便是有九分的素洁,也还有一分娇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不然,汉字“朴”何以用“木”表意?并非贬低。草自有草的优势。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无食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中国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便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唯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荫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

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作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真想隐逸山林。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

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濡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卑微的用途中,有着一种质朴无华的奉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东方的竹。

竹的精神 ·佚名·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最喜爱竹。” 我从小就对竹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种超乎寻常的爱。 青青翠竹,亭亭玉立,它有着修长的身躯,好似苗条的妙龄少女;又有着挺 拔的姿态,好似威武的坚强战士。

竹的最大特点是“腹中空空”。把竹子纵向剖开,里面只有横隔的竹节,其 他一无所有。我国有一个成语叫“虚怀若谷”,虚,就是谦虚;怀,是指胸怀; 谷即为山谷。整个成语连起来解释就是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而竹的“腹中空 空”正好形象地表明了它谦虚之至。腹中无物就必须从外界不断地汲取营养,不 断地充实自己,永不满足。

谦虚,这就是竹最显著的精神!

竹不仅如此,它每成长一步,都留下印记。在生命的旅程中,一步一个脚印 地前进。困难不能使它害怕;挫折不能使它畏缩,竹节足以作证,它将竹的前进 过程作了生动详细的记载,这难道不能给人一些启发吗?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 中,做一件事情,学一样本领,均应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前进,切不 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这与我国春秋时 期的那个“揠苗助长”的宋国人有何本质区别呢?庄稼本来应该按自然规律慢慢 地长,人把它拔高后,表面看苗顿时长高不少,但结果是必死无疑。我们干事不 也应该吸取“揠苗助长”的教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干吗?

竹不开花。它没有牡丹的高贵,也没有君子兰的艳丽;它没有月季的引蝶浓 香,也没有茉莉的诱人清香。竹朴素,不炫耀,不卖弄,因而不为人们所注意, 在姹紫嫣红的春天,则更引不起人们的青睐。但它独特的美,却吸引了许多文人 墨客,成为他们的爱物。著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擅长画竹,在生活 中还以竹自喻,他曾在《竹》一诗中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 开花,免撩蜂与蝶。”在这首诗中,郑板桥巧妙地抓住竹不开花这一特点,表白 自己宁愿保持本色,也不愿钻营取宠的态度,这也是竹的品质的写照。

在春天,竹不引人注目,而在冰封大地的冬天,只有松、梅与之作伴,故人 们把松、竹、梅亲切地称作“岁寒三友”。竹能够抗严寒、斗傲雪,它的生命力 强。一首题为《题画竹》的诗中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 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生动地写出了竹的旺盛的生命力。

竹扎根深。郑板桥在《竹石》一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 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干 事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发扬竹的坚劲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竹 韵 ·老弦·

很喜欢竹子,特别喜欢雨后翠竹的神韵。那是一种娇翠欲滴、引人遐思的韵味。

一场沥沥淅淅的春雨,将山乡厚重的郁闷浸化成沁人心脾的清新。久盼滋润的翠竹张开怀抱,尽情地接受暖暖春雨的温柔沐浴。雨点儿很细很小很轻,飘散在空中,看不见单个的雨点,眼前只有一片淡淡的雨雾,人走在雨中,感觉不出雨的力度,但头发上、衣服上却早已是湿漉漉的,浸透了雨水。竹林子已经是好些天没有雨水的滋润了,这时节正是久旱逢甘露,竹枝竹叶都张开了嘴,饱饮着甘甜如饴的春雨。在蒙蒙春雨中,翠竹洗尽了蒙在身上的尘埃,饱尝了雨露,刚才的疲倦一扫而光,涣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万千娇态。

雨雾在翠绿的竹叶上聚凝成珠,清亮晶莹,如翠如玉,积得重了,缓缓地向下滑落,悬在叶尖,光亮如电。微风轻吹,水珠儿轻轻晃动,倏地向下坠去,在翠绿的竹林子里划出了一小道亮丽的细线,直没入土。这水珠刚坠落,叶子上又聚起了新的水珠儿,给本就清翠的竹叶抹上了一道更加清新的亮色。在这清亮水珠的映衬下,竹叶如仙子出浴,娇润圆柔,令人心生爱怜。又如贵妃醉酒,娇态毕现,惹人无限遐思。这时节,在细雨中步入竹林,轻抚竹枝,将那一棵棵水珠接入手中,映着翠绿的竹影,捧着的,就是如幻如梦的翠玉了。

雨中翠竹惹人怜爱,雨后的翠竹更是仪态万千了。春雨过后,漫山遍野透着清新诱人的泥土气息,竹林子里更是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幽香,如丝如线,沁人心脾。这时候的竹叶上大都聚积着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竹叶表面还被雨水浸润着,发出亮绿的光。竹枝儿斜斜地伸展着,托起由绿叶聚成的、可遮天蔽日的华盖。一些聚在竹枝上部的水珠就因了重心的作用,慢慢从上往下滑落,遇上了枝节儿,就阻住了,形成一颗亮白的水珠,垂挂在那里。每根竹枝上总有三五个枝节儿,每颗竹枝上就悬了数个亮晶晶的水珠。于是,整个竹林子里就如悬挂了许许多多晶亮晶亮的明珠一般,在雨后翠绿的海洋中映射出亮白的光芒。这时候太阳出来了,阳光从交相叠盖的竹枝竹叶缝隙里透射下来,形成斑斑驳驳的光网,有的光线碰上了悬在竹枝上的水珠,就折出五彩的光栅,直射入地,在竹枝与土壤间形成一条条绚丽夺目的七色彩线,给原本单调的翠绿色竹林增添了无穷魅力。春风徐徐漫过,竹梢轻轻晃动,竹枝上的水珠儿也就轻轻摆动了起来,那一条条七彩的光栅也就在竹林里形成了一道跳跃的风景。

正是春种时节,布谷鸟在树林子里发出了催种的鸣叫,在布谷鸟的叫声与春风的轻拂里, 竹梢儿轻曳,在这雨后的山乡显露出万千娇媚,甜了大地,醉了天空,温柔了神秘空朦的大山。在这万物竞妍的时节里,雨后翠竹的风姿就更加绰约更加娇妩了。

竹 ·朱闻麟

环绕小村的青青翠竹已和我的童年一样只留在记忆之中了,连片的竹林把古老的水乡小村妆成绿的世界,袅袅婷婷的竹子齐齐伸向天际,似我童年那高不可攀的梦想,似剪的竹叶把春夏秋冬一一剪去,只留下片片破碎的回忆。多情的暖风,把竹的清香送入鼻息,沁人心脾。无比的清纯,溶入深深的记忆,时时回味。

竹影摇曳的日子已成过去,只有那编有美丽图案的竹席依然在夏日里伴着怕热的我,失去生命力的竹子整个被用作了晾衣服的工具,长年的日晒雨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绿色,变成了泛黄的回忆。

也没见竹子的开花,但它却真正地在我的面前消失了,也许是现在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这样的竹林了,他们更多地拥有了昂贵的玩具。已都是独生子女了,父母们也不放心让他们进入竹林,因为竹林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危险,在幽深的竹林里我也曾经遭遇过蛇。

竹子的清高或许是它消失的真正原因,有一日,小村的边上建起了一座小化工厂,从此竹子就走向了灭绝。没有竹的日子,人们一样快乐,那是经济腾飞的结果。然而,竹林在我的心中却占据了很大的一块,在竹林中,有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有过我的欢笑、我的快乐。

鲜嫩的竹笋是我最喜欢的食物,笋衣包成的粽子又是那样的异常清香。日暮西斜时,成群的鸟雀是我追击的目标,虽说手中有的只是一把由几根橡皮筋制成的弹弓,射出的小石子未必能击中鸟雀,但兴奋的心情却是无法形容的。爬竹子、荡秋千、掏鸟窝……竹的清雅高洁,因此与文人墨客产生了不解之缘,以至于到了"不可居无竹"的地步。在院子里种上一丛竹子,它在带给你绿色的同时,也给生活增添了一份雅致,于是就有了"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偏疑粉,萧萧渐引风。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唯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自是子猷偏爱汝,虚心高节雪霜中。"的感慨,元稹与刘兼把新竹的静幽和坚贞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隐在山间的的小舍,那几丛青翠的竹子就是全部的装饰,隐士就像仙者神客,在院间品茗赏竹,这大概就是我们从小就被灌入的世外仙境之美景吧。

文人爱竹,不单是爱它的秀美,更因它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正是文人学者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给予竹的刚正之誉;"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是竹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的坚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竹的清高;"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阴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是竹的可人。能得到如此的美誉,人们自然而然地也就喜欢竹了。

竹的伟大还在于它能制成各色的物品,小巧精致的竹篮能盛放物品;坚实的竹凳、竹椅能让人坐着舒心;精制的竹席又是盛夏必不可少的。竹制的钓杆虽不是金贵之物,但却是实用的。小时就是用它一次次为餐桌上增添了新鲜的鱼汤,在那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这样的日子也就算是幸福了。竹还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秀长的竹节制成一支支竹笛、箫等乐器,随即,天空中就会响起一曲曲动人的思乡曲,竹把我们的情感融化在这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之中。"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这是苏轼对竹的一往情深;"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先娟娟秀,风吹片片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是杜甫笔下竹的娟秀……有了文坛先圣们的赞美,竹子也就更加被文人墨客看好了。

然而就竹的秉性,它容不得半点的乌烟瘴气,一旦身陷其间,宁愿以死亡来面对,于是,家乡的竹林因此变成了一片荒土。

虽已无童年时的竹林,但心中的竹林依旧,带着一丝惆怅,找出横卧于抽屉中的竹笛,那悠悠的思乡曲又一次回荡在耳畔。青翠的竹子,我心中永远的爱。

  罗敷一个无辜的美女,当了千年第三者

  刘琨(270~317),西晋诗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他年轻时就有“隽朗”之誉,以雄豪著名。他听说好友祖逖被任用,曾与亲故写信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晋书·祖逖传》还记载过他和祖逖共被同寝,夜间闻鸡起舞的故事。怀帝永嘉元年 (307),刘琨为并州刺史,但“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晋书·刘琨传》)。后又误信谗言,被□人所乘,败于刘聪,父母亦皆遇害。愍帝建兴三年 (315),刘琨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但不久又败于石勒。败后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相约共同扶助晋室。后因段匹□的部下末波暗通石勒,俘获琨子刘群,并迫使刘群作书约琨为内应反对段匹□。事泄,刘琨被段匹□杀害。《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 9卷,又《别集》12卷,均佚。明代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扶风歌 扶风歌 答卢谌诗 胡姬年十五 重赠卢谌诗

  赵南星(1550-1627) 明高邑(今属河北)人。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明朝政治家、文学家。万历进士,任河南汝南县推官,后任文选员外郎。因直言上疏,陈述时政四大害,触犯时忌,不得已乞归乡里。后再起考郎中,主京察,旋即遭诬陷,被贬斥为民。在乡里与邹元标、顾宪成,同被称为“三君”,为东林党重要人物。光宗即位,任左都御史。天启三年,任吏部尚书。时宦官魏忠贤专政,政治腐败,他与之对抗,革除旧弊,选用贤能。为魏忠贤所嫉,魏忠贤假托君命,发布诏旨,革去官职,谪戍山西代县,不久病死。后被追谥忠毅。所作散曲淋漓酣畅,小曲也有成就。笑话集《笑赞》中多有讽世之作。有《赵忠毅集》、《味檗斋文集》、《芳茹园乐府》、《史韵》、《学庸正说》等。

  赵佗(?-前137年),真定(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人。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后,任为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市)龙川(今广档龙川县

  )令。秦二世时,赵佗受南海尉任嚣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出兵击并桂林郡( 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古城)、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崇左县),自立为南越王, 实行“和揖百越”的民族平等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当地经济文化。汉高祖十 一年(前196年)下诏赞誉赵佗的政绩,封其为南越王,并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 赵佗接受诏封,奉汉称臣。吕后当朝,对南越实行货物禁运,赵佗三次上书,无效 ,遂于高后五年(前183年)愤 然独立, 自号“南越武帝”。 汉文帝元年(前 1779年),文帝下诏修葺赵佗先人墓(在今石家庄市郊区赵陵铺村东南),置守邑 ,岁时奉祀,交如见赵佗故乡亲属,封官厚赐,还亲书《赐尉佗书》,派陆贾持书 赴南越。赵佗遂取消帝号,写了《上文帝书》,表示臣服汉室、治理南越的心迹。 赵佗卒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治越近80年,为开发岭南、 维护多民族国家 统一做出了贡献。

  毛亨,西汉学者,一说是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一说是鲁(今山东曲阜)人。传说其诗学传自子夏,曾作《毛诗训诂传》,简称《毛传》以授毛苌,故世人称他“大毛公”。《诗经》经秦火后,至汉时流传本有齐、鲁、韩、毛四家,自西汉经学家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学毛诗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其余三家先后失传,只有毛诗流传至今,为研究《诗经》提供了重要的古训古义。

  展子虔(约550-604) 隋代画家,渤海(今沧州一带)人。年轻时勤奋好学,酷爱绘画,曾游历了大江南北许多地方。他还在洛阳、长安等地寺院里画过许多壁画。他一生经历北齐、北周,到了隋代,官朝散大夫、帐内都督,但政绩并不显著。绘画方面,擅长台阁、人物、车马,也工画远近山水。他的画细致传神,画马立者有走势,卧者则腹有起跃之势;画山水树木层次分明,比例适当,人称“有咫尺千里之趣”;画人物描法细腻,以色晕开面部,神采如生。他是隋代唯一有画迹传世的画家,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为我国传世最古名画之一,金碧设色,景物秾丽,山峦树石空钩无皴,使人有“人在山中游,马在道上走,岸边有桃花,水中有行舟”的立体感。

  僧一行,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县(今河南南乐)人,唐开国功臣张公瑾后裔,父张擅,曾任武功令。一行自幼聪明敏捷,过目不忘。20岁左右便博览经史,对天文历算尤感兴趣。他曾向长安玄都观道士尹崇借阅扬雄的《太玄经》,不几天,便去还书。尹崇大惑不解,对一行说:此书意义深奥,我钻研积年还不很了解,你正可细加研求,何必急着还书呢?没想到一行竟回答:我已究其义理。说着一行便拿出他新写成的《大衍玄图》和《义诀》。经过一番交谈讨论,尹崇终于相信一行果然已得《太玄经》奥秘。尹崇称赞一行是颜回再世,从此一行名声大振。其时正值武三思专权,武三思出于某种目的,想与一行结交,一行却鄙视武氏作为,躲着不见。不久,一行便出家为僧,师事嵩山沙门普寂。普寂让他四出游学,增长学识。据说,一行曾为了学算术,不远千里来到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隐名大德请教。得其指点后,一行算术更精,声振遐迩。

  景龙四年(710年),唐睿宗李旦即位,睿宗便命东都留守韦安石礼聘一行出山,一行又称病婉拒,随即又回到荆州当阳山,向沙门悟真学习梵律。到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又命一行族叔张洽到荆州,硬将一行请出山。玄宗将一行请入皇宫后,问他有什么本领。一行谦虚说:“略能记览,他无所长”。玄宗便叫宦官拿出一本宫女名册,一行浏览一过,便能掩卷背诵,无一遗漏,玄宗不觉降榻施礼,称赞一行为圣人。

  此后一段时间,一行常留住宫中,玄宗数访以安国抚民之道,一行多能坦率应对。如开元十年(722年),玄宗爱女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主管部门优厚陪嫁,一依皇姑太平公主旧例。一行以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因此厚礼陪嫁,后来太平公主骄奢干政,也终于得罪,所以不应引太平公主为例。玄宗采纳了一行意见,立即收回成命,仍依常礼发遣。一行的谏诤,大都如此。

  一行进京前一年,印度高僧善无畏也来到长安传播佛教密宗。一行进京后便拜善无畏为师,并成为善无畏得力助手之一。一行不仅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日经》,而且还撰写了《大日经疏》20卷。《大日经疏》除了对经中“文有隐伏,前后相明,事理互陈”的地方解释明白,并注明许多事相的作法和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发扬了大乘佛教出世世间不二的积极精神。而一行本身也就是这种精神的身体力行者。

  实际上,一行进京后的主要工作也不是弘法,而是研究科学,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天文历法,并为此做出杰出贡献。

  开元九年(721年),麟德历预报日食不准,表明李淳风编制的历法自麟德二年(665年)起用后历50多年,误差已越来越大,应及早修正。唐玄宗便把这一任务交给一行,要他“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一行受命后不是对旧历进行简单的增改,而是决心在实测日月五星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另编新历。为此,一行受命之初,便要求重造已失的黄道游仪和水运浑天仪。新造的这两种仪器是在当时著名的机械师梁令瓒和一行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这两种仪器虽是分别脱颖于唐初天文学家李淳风所作的浑仪和东汉张衡所作的水运浑天仪,但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他们在水运浑天仪上安上自动报时器:“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这实际上已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钟。在漏壶的制作方面,梁令瓒、一行等使各部件“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这种平行联动装置,实际上也是最早的擒纵器。

  一行主持的天文实测工作中以我国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四海测验”最为著名。开元十三年(725年)、十四年(726年),一行分别派人到北起铁勒(今苏联贝加尔湖附近),南起林邑(今越南中部)的13个地点,测量北极出地高度(即地理纬度),冬、夏至和春、秋分日影长度,以及冬、夏至昼夜漏刻长度,为编造新历提供必要数据。一行等实测的子午线长度与近代测量结果相比虽有一定误差,但它毕竟是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其意义自然不可低估。这一实测工作的意义还在于,它以实测结果再次推翻了《周髀算经》“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从而完全否定了盖天说的理论,进一步确立浑天说的稳固地位。

  不仅如此,一行在天文实测中还发现了恒星的位置与汉代相比较已有一定变化,这比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恒星自行也早了近千年。

  经过几年的准备,一行从开元二十三年(725年)着手编修新历,至开元二十五年完成草稿,同年一行去世。遗著经张说、陈玄景等人整理编定,共52卷。其中包括:专题探讨、评说古今历法优劣的《历议》10卷;研究前代各家历法的论集《古今历书》24卷;翻译、研究印度历法的《天竺九执历》1卷;新历法本身的各种数值表《立成法》12卷;推算古今若干年代日月五星位置的长编《长历》3卷;以及新历法本身《开元大衍历经》1卷。这些论著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多彩、结构严谨完善的体系,为我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创举。

  一行的《太衍历》比过去有许多创新,如一行对太阳视运动情况的描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适日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就是我国古代对太阳视运动迟疾总体规律的第一次正确描述。一行确立的五星近日点黄经进动的新概念与他给出的进动值也是我国古代对五星运动认识的一大进步。一行的“五星爻象历”(五星运动不均匀性改正值表,比起张子信、刘焯的“入气加减”法,也具有更清楚的天文含义和更成熟的计算方法。大衍历还第一次以表格形式给出了24节气的食差值,首创了九服食差的近似计算法,还首次提出九服晷漏的近似计算法。一行确立的不等间距的二次内插公式,也比刘焯发明的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更具优越性,这也证明一行具有很高的数学造诣。

  一行示灭后,有人诬告一行抄袭了印度的九执历,玄宗便命太史令以灵台的历年观测记录考校诸历,结果是“大衍(历)十得七八,麟德(历)亦三四,而九执(历)才一二”,实践证明一行的《大衍历》比过去的《麟德历》与印度传入的九执历更精确,是当时最好的一部历法。故宋朝人编修的《新唐书·历志》也称赞说:“自太初(汉武帝时)至麟德(唐高宗时)历有23家,与天虽近而未密也;至一行,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后世虽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

  由于一行对我国的天文历法研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一行圆寂后,唐玄宗便谥以“大慧禅师”美称,并为一行“制碑文,亲书于石”,又“出内库钱50万为起塔于铜人之原”。《宋高僧传》说,天下释子无不以此为荣。实际上,一行的成就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赵孟俯(赵孟頫)是我国元代最有才华的书画大家,在绘画史,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赵孟俯一门的书画,在元初称誉于大江南北。 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松雪道人,别号欧波,又号鸥波亭,曾号水晶宫等。湖州(浙江吴兴)人。生于南宋理宗宝二年(1254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 (1322年)。

  赵孟俯本系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幼小聪慧,读书过目成诵,为人才华横溢,仪容出众,诗文清远,书画双绝。宋亡后他在元廷当官,“官居一品,名满天下”,不但在艺术上成就巨大,在政治上也荣际显赫。在京期间,也敢与佞臣桑哥作斗,一 时为人称颂。

  赵孟俯多才多艺,对诗词、书法、绘画、音乐均有极深造诣,特别是书画方面成绩尤为突出,从题材上说,山水、人物、竹石、花鸟、鞍马画都擅长;从艺术表现形式上说,无论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也都十分精彩。在山水画方面他可称大家,具有任意用各种方法进行创作的才能,而同时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这一点在中国绘画 史上还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同时还精于鉴定古器物、名书画。 赵孟俯的妻子管道生善于画竹,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画家之一,她的书画学自丈夫。他们的儿子赵雍也是知名画家,并且精于书画鉴赏。

  赵孟俯的书画作品流失比较严重,许多海外大博物馆、私人收藏家均藏有他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幼舆丘壑图》,这是他山水画中的代表作,画的是晋代名士谢鲲放达不拘,优游寄迹于一丘一壑的故事。此图为绢本,大青绿,山石树木细笔空勾填以青绿,不加皴点,吸收了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画法,极为古朴雅拙。可惜这 幅作品已流落到美国,现藏于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1986年,纽约拍卖行中出现一幅赵孟俯的《惠兰图》卷,赵孟俯作品一般由大博物馆收藏,即使私人藏有他的作品,非到万不得以也不会拿出来拍卖。这个消息震动了全世界的收藏界人士,他们都想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此画纳入自己的收藏目录。拍卖中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扶摇直上,最后以33万美元成交,买家是台湾寒舍主人、全岛首富蔡万霖。 赵孟俯的书法作品也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1990年11月28日,纽约佳士 得拍卖行拍卖一幅他的《小楷妙法莲花经》,估价25万美元,当时正值海湾危机严 重之时,战争指日可待,世界艺术市场因受其影响而显疲软,这个估价已显过高,拍卖结果,高出估价一倍,以50万美元卖出。 上述两例说明,赵孟俯书画作品已具有中国古代书画的象征意义,其价格具有典型意义,如果中国书画在世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则赵孟俯作品的价格会再升高一步,但目前由于整个中国书画在世界艺术市场中还未成为主要对象,所以其价格比起欧洲油 画还显低,他的作品价格仅是印象派作品价格的三十分之一。

  李夫人:汉武帝妃李妍,云鬓花颜,婀娜多姿,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其兄李延年为宫中乐师,通过他的举荐而入宫,立刻受到了宠爱。一年以后生下一子,被封为昌邑王。李夫人身体羸弱,日渐憔悴。临终深托父兄,欲擒故纵,不令汉武帝见她。果然,武帝对其思念不已。其兄李广利兵败无能,仍被封为大将军。

  汉武帝喜欢炼金,所以推动了化学工业的进程和发展;喜欢美人,所以推动了房中术的

  发展兼带动求神访仙的风气;喜欢李夫人,意外地推动了戏剧事业的发展。

  武帝听信方士的妄说,嫌旧宫矮小,同时也想使后宫可以容纳更多佳丽,于是在太初元年修了“建章宫”,周长三十里,可容纳千门万户,台阶都以美玉装饰。当时各宫的美女,共有18000人,武帝“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女人。”即使这样,这位刘彻也还不满足,总是想再找一位绝色佳人。宫廷乐师李延年精通音律,能作曲,能填词,也能编舞,是天生的艺术家。某天,汉武帝摆宴的时候,李延年侍宴,在席中一边自弹自做的一首新歌:“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首作曲的首度演出很成功,武帝叹息道:“世间哪有你所唱的那种佳人?”李延年打蛇随棒上,趁势说:“陛下,歌中唱的,就是延年的小妹。”武帝心中一动,立命召李氏入宫,一看,果然是沉鱼落雁、妙丽善舞。武帝遂纳李氏为妃,号为李夫人。于是,春从春游夜专夜,从此君王不早朝。不久李夫人怀孕,生下一个男婴封为昌邑王。

  其实,李夫人也跟她哥哥一样,都是歌坛、舞林、音乐圈三栖发展的演艺人士,不过,武帝向来不在乎这个。戏子,戏子又怎么啦,卫皇后不也一样是流行歌手出身吗?他宠爱的妃子,除了陈阿娇,别说出身公卿列侯,连良家女子都找不到。一天,武帝去李夫人宫中,忽然觉得头痒,于是用李夫人的玉簪搔头。这件事传到后宫,人人想学李夫人的样子,头上都插了玉簪,一时长安玉价加倍。玉搔头一说,从此而来。

  可惜情深不寿,李夫人入宫只短短几年,却不幸染病在身,不久病入膏肓,直至卧床不起。武帝亲自去看她。李夫人一见武帝到来,急忙以被覆面,说:“妾长久卧病,容貌已毁,不可复见陛下,愿以昌邑王及兄弟相托。”汉武帝坚持想看一看,以赏赐黄金及封赠李夫人的兄弟官爵作为交换条件,她仍执意不肯。武帝甜言蜜语说,“你年轻的时候人人都说你美丽,但是和你现在的样子相比,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李夫人只是背着脸,独自啜泣。武帝辛辛苦苦背了一晚上的诗,都没有讨到李夫人的欢心,心里不悦,拂袖而去。

  汉武帝离开后,李夫人的姐妹们都埋怨她。李夫人叹气说:“我本出身微贱,皇帝眷恋我,只因平时容貌而已。现在他如果看见我没有平时漂亮,必然心生嫌恶,惟恐弃之不及,怎么会在我死去后照顾我的儿子和兄弟?”几天后李夫人去世。李夫人拒见武帝,非但没有激怒他,反而激起他无限的痛苦,将李夫人用皇后礼安葬,命画师将她生前的形象画下来挂在甘泉宫。武帝思念李夫人之情日夕递增,对她的儿子钟爱有加,将李延年推引为全国音乐协会主席,又把一事无成尽打败仗的李广利提拔成大将军。

  有时,这些艺人阅人太多,反而看透世态炎凉,颇有识人之明。李夫人就是一例。

  武帝想念李夫人,可惜既没有录音也没有录影,只能召来一个方士,让他在宫中设坛招魂,好能与李夫人再见一面。这个方士在晚上点灯烛,请武帝在帐帷里观望,摇晃烛影中,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纤纤玉手,袅袅腰身,却又徐徐远去。这就是最早的戏剧,只有简单的动作。武帝痴痴的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而汉武帝的诗,则是最早的影评。

  后来美国的诗歌巨擎庞德,也给这位东方的最早的戏剧演员作了一首诗,“丝绸的窸窣已不复闻,/尘土在宫院里飘飞,/听不到脚步声,而树叶/卷成堆,静止不动,/她,我心中的欢乐,长眠在下面:/一张潮湿的叶子粘在门槛上。”歌颂这位戏剧主角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叶子,就成了最佳道具。

  李昉fang三声(925-996) 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宋代著名学者。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书侍郎。他的主要功绩是主编了三部巨著:《太平御览》始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完成于八年(983年),开始叫《太平总类》,因太宗每天阅览,改题为《太平御览》,全书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部,编撰时广采各种书籍一千六百多种。《太平广记》是一部小说总集,因成书于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共五百卷,分九十二大类。内容采录自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保存了大量古小说资料。《文苑英华》是一部诗文总集。全书起自南朝梁末,下至晚唐五代,作家两千二百人,诗文作品约两万篇。全书共一千卷,分赋、诗等三十八类。三部书与《册府元龟》合称宋代四大书。他还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自己有文集五卷,已失传。

元代(1279年—1368年)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央政权的封建王朝,由于元初蒙古贵族废除科举制度,又将百姓分为蒙古、色目、北人、南人四等,南人最贱,从而造成江南文人“学而优则仕”美梦的破产。为吐露胸中的不平,文人以画寄托思想成为风尚,给元代绘画带来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重要转折。同时,元代南北一统,疆域扩大,各民族间的美术交流日益频繁,涌现出一批酷爱中原传统书画的少数民族美术家。

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回族)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文人画大师赵孟頫

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末开文人画风气的当推元代画家赵孟頫(1254年—1322年)了。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二世孙。他生于宋元鼎革之际,在半推半就中入元廷做官,却遭到皇室的猜忌与防范,而又无法摆脱朝廷的笼络与利用。心情十分矛盾和痛苦,乃将精力倾注于对艺术的追求,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已任,诗书画印、音乐文学无所不精,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赵孟頫的书法不拘一格,篆、隶、楷、行、草,皆能运笔自如,潇洒秀逸,有“松雪体”之称。他的绘画,凡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皆墨韵高古,或以书法入画,博采晋、唐、北宋诸家之长,以气韵生动取胜,所绘《鹊华秋色图》,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犷。

赵孟頫除技法全面外,他的绘画讲求表达思想内涵,如所绘马图,乃是借千里马不得志,只能充作皇家禁苑点缀太平的宠物,来抒写自己羁栖元廷、不得重用的尴尬处境。他的墨竹,则表白自己的清高。山水画含有寄趣林泉、向往自由的情感。为了使画面寄托更多的思想,他还含蓄地题诗作跋,将文人画的表现形式推向新的高峰,书卷气更为浓郁。

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赵孟頫的书画作品流传海内外,为各地博物馆和收藏家珍藏,他的名字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而且被国际天文学会用来命名水星环形山。

少数民族美术家高克恭

元初画坛上流传着“南赵北高”的佳话,将南方的赵孟頫和北方的高克恭(1248年—1310年)相提并论。

高克恭为色目人,他曾与赵孟頫同时在北京任职,后来两人又在江南共事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受赵孟頫影响,高克恭对书画的兴趣与日俱增。他悟性极高,善作山水、墨竹。尤其喜爱董源、米芾的画风,卷面云烟流动,淡雅有致,富有诗一般的韵律,生机盎然。

如《云横秀岭图》以大设色绘云山烟树,远处岭高入云,雄伟挺拔,岩壑幽深,气势撼人;山顶青绿横点,莽苍葱郁,龙脉起伏,绵延天际;画面中部的云烟,流布飘逸,充满动感,既增添了山势的奇伟,又具有莫测之势,令人遐思不已;近处孤亭傍湖,溪流潺潺,丛树掩映,动静相宜,颇有情趣。全图笔法粗中有细,墨色层次丰富,立体感与质感皆很突出,与董源、米芾两家技法合参,别开生面。

他的墨竹既重形,又重神,孤高清秀,出人意表,虽是写竹,实是写人,落笔潇洒,秀雅中人,赵孟頫称其人品高,胸次磊落,故所作看似游戏,却能不流于俗格。在元代各民族文化大融合、文人画发展的进程中,他和赵孟頫的美术成就都是足以令人称道的。

元四家

元代中晚期活动于江南的黄公望(1269年—1354年)、王蒙(?—1385年)、倪瓒(1302年—1374年)、吴镇(1280年—1354年),因皆在笔墨技法上成就卓著,画山水以寄托清高避世的情感,对文人山水画典范的形成作出贡献,而在画史上被称作“元四家”。

黄公望出身小吏,所作山水以疏体见长,用笔简远,若不经意,平淡天真之趣溢于画卷,流露清高隐逸的思想。他的《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长约630厘米,村舍隐约,渔舟出没,林峦森秀,笔墨苍简,颇得富春江两岸烟波浩渺、坡峦清润的情趣,被誉为“画中《兰亭序》”。

王蒙出身官员,为赵孟頫的外孙,所作山水以密体见长,布局充实,结构饱满,用笔多变。皴法丰富,厚重繁密。

如《清卞隐居图》,重山复岭,密树流泉,气势苍郁;图上采用披麻皴、斧劈皴、牛毛皴和解索皴等多种手法,层层积累,多至数十重,极富质感,沉郁深秀,苍茫雄浑,将归隐避乱、寄趣林泉的情感渲泄无遗。明人董其昌称王蒙“力能扛鼎”,评此画为“天下第一”。

倪瓒出身富豪,作山水以“二岸一水式”构图见长,善用干笔皴擦,好作折带皴以见坡石的跌宕。他的作品不绘人物,简远平淡,具有超尘绝俗的韵味。如《渔庄秋霁图》近处坡石上植数株枯木,中景不着一笔,空阔平淡,是为湖水,远处山坡如带,境界萧疏,空旷中含有孤傲之气,被视为元画逸品的代表。

吴镇出身清寒,孜孜绘艺,不求闻达。所作山水、人物、花鸟,以湿笔见长,粗头乱服,淋漓浑厚,而淳朴天真,充满野逸之趣,以寄托自由不羁、归隐江湖的志向。作有《渔父图》等。

诗书画印题跋与梅兰竹菊松石

在文人画兴起的元代,绘画已发展成为文人寄托情趣的艺术。才气横溢的文人除画物寓意外,还写诗填词于画上,解释画意,抒发情感,典雅含蓄,意趣无穷;有的画家更为直露,索性摆脱诗词格律的束缚,信笔在画上题句跋文,直抒胸臆。书法或奔放,或秀逸,或朴拙,或工整,与绘画笔墨风格相融,起到图文互补、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此时治印多用圆珠文;闲章、名印,或白文,或朱文;形制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肖像,或形物;有的押脚,有的起首,在素纸绢绫上与书法黑红相映,虚实互见,赏心悦目,给绘画增添了妙趣不尽的书卷之气。

梅、兰、竹、菊“四君子”与松、石也成为文人画家喜爱的题材。梅花凌寒而开,兰花香而不艳,竹子四季长青,菊花傲霜吐香,松树挺拔常绿,石头坚硬难犯,它们皆被文人画家用作坚贞、清高的象征,以喻君子之风,尤其在民族矛盾较深的元代,更成为画家借物抒情的画题。许多画家擅长“四君子”与松石,如王冕的墨梅、管道升的兰花、李士行的竹子、钱选的菊花、曹知白的松树、倪瓒的秀石,都较为著名。在当时的文化界中,这些作品都有不言而喻的效果。此种风气绵延多年,以至形成传统,虽然历代寓意有所不同,但以梅兰竹菊松石象征高风亮节的风气,至今不衰。

富丽堂皇的永乐宫壁画

元代文人画虽属画坛主流,但民间画工画也不寂寞,尤其是元廷宽容的宗教政策,促进释、道、伊斯兰教绘画的发展,其中山西芮城道教永乐宫壁画最为著名。

泰定二年(1325年)完成的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壁画,总面积420余平方米,画了近300位天神在朝见元始天尊时的情景,构图宏阔,场面雄伟。其中8个主像皆作冕旒帝王装,雍容大度,配以仙曹、玉女、香官、使者、力士、五岳、四渎等神象,分三至四层安排;奇踪异状,四合如堵,坐立翘企,浑成一体;人物作重彩勾填,细部采用填金沥粉加以突出,线描飘逸自然,动挫有致。全图红绿相间,富丽高华,而一切众灵莫不风神俊爽,挂壁行云,情采奕奕,充满仙气。

约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完成的永乐宫纯阳殿《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壁画,作连环式介绍吕洞宾一生的活动,依民间传说,共分降生、赴考、得道等52幅,其中《钟离权度吕洞宾图》尤为精彩,钟离权的谆谆相劝,吕洞宾 的反复思虑,皆在眉宇、姿式中得到淋漓地表现,惟妙惟肖。

最后的重阳殿,描写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一生活动,计壁画49幅。

永乐宫三清、纯阳、重阳三殿的精彩道教壁画,其严谨的装饰趣味与浪漫的文学情调,东方宏伟的气魄与细腻的描绘,既是元代民间画工高超技巧的象征,也是十四世纪宗教绘画发展到高水平的重要范例。

不是。莫子谦一家都到岛上来找女主一家了(顺便避世)。那个大汗听世外方丈一言,也不做这个位子了。好像是去游历了。

莫与申两位前期别别扭扭,后来莫向申表白完心意,半真半假地跳崖了,申一念之下也随他跳了。两人最后躲避在崖壁的山洞中,莫向申解释了关于申墨竹惨死的真相,原来是小司徒一手策划的……两人冰释前嫌中……

卓文君

卓文君,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

卓文君丧夫后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长得又帅(《史记》曰:甚都),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的还有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和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凤求凰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首《白头呤》,“……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她的一生,应该是值得的。比如充满浪漫色彩的夜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比如与爱的人携手终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复何求?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事还有一首诗:《望江亭》

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

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 ,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经典名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名言解说人杰:出类拔萃的人物。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生在世,应当树立高洁远大的志向和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因为:目标越远大,前进越努力,人生也就越有意义,越能体味“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勇和豪迈。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的<<声声慢>>就创建在此时,所以诗中,从开头的几对复词,可以看出她的悲伤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作者:乐细巾

5月27日,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第二实验小学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童们身着艳丽服装,尽情地载歌载舞。

学生们在校园艺术节上童声合唱。乐细巾摄

身着节日盛装的小学女生格外引人注目。乐细巾摄

一侧脸庞粘贴国旗贴纸的快乐学生。乐细巾摄

校园艺术节上小学女生载歌载舞。乐细巾摄

天下第一伉俪

 赵孟頫和管道升

赵孟頫和管道升是元代非常著名的丹青伉俪。即使按现在的眼光,管道升也是一个“剩女”了,在二十八岁才嫁与大书画家赵孟頫。但爱情不在乎来的早晚,两人婚后意趣相投,心心相印。

赵孟頫自画像大都会博物馆藏

赵孟頫是元代首屈一指的书画大家,而管道升也能诗词书画,尤善绘梅竹,笔意清绝,曾给太后画过一幅墨竹,太后极为欣赏,封她为魏国夫人。

赵孟頫吹萧仕女图

当然,赵孟頫虽然是才情盖世,可还是免不了普通男人的嗜好,在地位高升后想纳妾,但又不敢之言,便试探妻子。

管道升墨竹立轴水墨纸本

管道升冰雪聪明又立场坚定,回了一首词:“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赵孟頫看后十分感动,于是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管道升梅花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对这两位的婚姻深表羡慕之情,写诗道:“亦有同心人,闺中金兰契,书画掩文章,文章掩经济,得此良已足,风流渺谁继。”

管道升(款) 墨竹立轴

大师身后竟藏着一位临画高手

 齐白石与胡宝珠

一次,齐白石看到画桌上一幅《群鹅图》,竟以为是自己所作,挥笔署款“三存印富翁齐璜作于故都”,并连钤三印。过了一天再仔细品味才发觉是夫人的临摹之作,于是题跋更正:“此小幅乃宝姬所临”。

齐白石与胡宝珠

胡宝珠虾蟹图

本幅齐白石题:此幅乃宝珠初学时作,求予书数字,即可令儿女笑存,老夫应之。丙子四月,白石记。钤印:齐大

后来,宝珠又作了一幅《群虾图》,拿与丈夫品评。白石老人欣赏之余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者夫人有此成就,构图着色无不酷似自己的亲笔;忧者恐人散布流言蜚语说齐白石作画有夫人代笔,连借山馆出来的画也不可靠了。

齐白石作品

宝珠作画原为消遣,她知道丈夫的心事后,从此搁下了画笔。这对相差近40岁的忘年夫妻恩爱可见一斑。齐白石怀着既感激又内疚的心情在《群虾图》上题跋:“此幅乃内人宝珠画,可与予乱真……”题毕觉意犹未尽又加题:“予使宝珠弃画,因恐人猜疑替老夫代作”。时年82岁的齐白石还郑重地写上“当语儿辈珍藏”。

胡宝珠佛手双鼠图

齐白石题:此幅乃予继(屋)室宝珠所画,惜志不坚,未成而弃,且不永年,殊可感也。老夫八十六岁题记,白石。钤印:白石翁、痴思长绳系日齐良迟题签条:母亲画佛手樱桃鼠子,父亲题字。四儿良迟藏。

胡宝珠画齐白石题字老鼠偷书

厮守半生,相爱到老

 张大千与徐雯波

1943年的—天,张大千在家中“大风堂”发闷,却迎来了一位俏佳人。俏佳人是张大千的大女儿心瑞的女同学,名为徐雯波,喜绘画,一直对才华卓绝的张大千仰慕不已。心仪之余,一直要拜师学画,但是张大师却一次次地拒绝了。

徐雯波为张大千理须

据大千解释:“我收门生的规矩十分严格,定了师生名分就不能涉及其他,我没有收她作学生,倒乐意她做我贤慧的太太。我太太有时候想起来了,还时常翻出老话来埋怨我,说我看不起人,不收她这个门生,其实呀!实在是因为我太看得起她了,才不收她作门生的!”1949年,48岁的张大千与18岁的徐雯波正式结婚。

徐雯波兰花镜心水墨纸本张大千题跋

徐雯波在张大千的后半生中,天南地北,一直追随在他左右,悉心照顾,无微不至。由内地到台湾,由台湾到香港,由香港到印度大吉岭,再到巴西的“八德园”、美国的“环荜庵”,最后定居台湾外双溪的“摩耶精舍”,克尽相夫持家的责任。

张大千《双寿》

可以说张大千后半生的成就,就是徐雯波一手促成的!徐雯波多年后对早年伴着大千旅游欧陆的这段岁月,一直怀念不已,认为是他们40年夫妻生活中最亲近甜蜜的一段日子。

张大千荷花

艺坛里的神仙眷侣

 谢稚柳和陈佩秋

谢稚柳,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书画家、书画鉴定家之一。谢稚柳的绘画在近现代画坛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他对于艺术的追求,毫无疑问代表了近现代画坛重现宋元乃至晋唐绘画辉煌的思潮。而在画师唐宋、水墨与丹青并重上与张大千、谢稚柳一脉相承,并将此一道继续发扬光大的乃是谢家夫人陈佩秋。

1970年代,苏庚春(右一)与谢稚柳夫妇留影

陈佩秋是20世纪末“海上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初学山水从清初六家及石涛等大家入手,然后上溯明四家、董其昌,进而学习宋元山水。她学花鸟则是由宋元开始顺流而下,崔白、吕纪、青藤、白阳、八大、恽南田、金冬心等人的范本她都无所不学。

陈佩秋垂柳鸳鸯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的兴趣主要在宋人花鸟画方面,所以,凡是能借到的古人(多为宋人)册页、纨扇、手卷真迹,都一一用心加以临摹,这股热情使得陈佩秋对宋代双钩花鸟画技法有了扎实基础。同时,她对生活深入观察,进行大量写生,将宋人画法融入自己的创作。

谢稚柳陈佩秋合作《鸳鸯嘉藕图》 保利2013春拍成交价437万元

谢稚柳与夫人陈佩秋,俱为书画大家。夫妇同擅书画的虽有,但成就能并称卓著的却十分罕见。谢稚柳与陈佩秋可以说是艺坛里的难得的天作之合,他们俩的合绘作品,在拍卖场上也十分抢手!

谢稚柳作品

陈佩秋金秋

大画家与名媛佳丽的爱情

 吴作人和萧淑芳

吴作人(1908~1997),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更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萧淑芳(1911~2005),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以花卉画作,享名于世,兼擅风景、静物、肖像等绘画。其作高迈行云,渐至化境。

吴作人1956年作品《萧淑芳像》

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时,吴作人才华出众,锋芒初露。北平女孩萧淑芳,作为一名旁听生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油画和素描。吴作人被这十八岁眉清目秀,身材窈窕,举手投足间都是淑女范的女孩儿深深地吸引住了,陷入了暗恋之中……

少女时代的萧淑芳溜冰不忘画画(1932年摄于北海公园)

一天,萧淑芳拿着习作《一筐鸡蛋》向徐悲鸿先生请教,吴作人正好在旁边,便凑了上去看,无数次设想过与她相对说话的机会,这一回终于来了,可说出来的话竟是:你画的这些鸡蛋是买来的吗

萧淑芳白了他一眼,没有答理他。在同窗半年的时光里,他与萧淑芳再没有交往。此后,他们各自读书、学画、留学、结婚。

萧淑芳1929年作品《一筐鸡蛋》

二十年后,此时两人都因为种种变故成了单身,吴作人在一个沪上画展偶遇萧淑芳后,春心萌动,特地作了一首表白诗:

“三月烟花乱,江南春色深。相逢情转怯,未语泪沾襟。”

——《胜利重见沪上》

1946年吴作人与萧淑芳新婚留念

这浓得化不开的情思慰藉了萧淑芳的心灵之创。1948年6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北平,在两人共同的恩师徐悲鸿先生的见证下,吴作人与萧淑芳喜结良缘。那年,吴作人四十岁,萧淑芳三十七岁。

吴作人《池趣》

萧淑芳花卉

情人眼里出西施

 吴湖帆和潘静淑

吴湖帆,二十世纪中国画坛重要画家,书画鉴定家。作为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显赫人物,其妻子自然也是知书达理。

吴湖帆与夫人潘静淑

潘静淑是位富贵人家的千金,她既无金玉纨绮之好,又不喜应酬,从小就在深深庭院接受传统的淑女教育,读书习字,吟诗作画。

吴湖帆《红霞秋霁》

吴氏夫妇是包办婚姻,吴湖帆7岁,潘静淑5岁就定下的娃娃亲。情人眼里出西施,潘虽长得并不出色,但她却是吴湖帆的一生挚爱。步入婚姻殿堂后,俩人的生活更是是充满情趣与快乐的,“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潘静淑也喜欢画画,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每日徜徉在吴家深深的庭院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潘静淑花卉

他们有时同赏着一幅古画;有时摩挲着博古架上的古代青铜器皿;有时共读一篇诗歌,沉浸在诗意的氛围中;有时一起完成一幅画,把它看作两人爱情的表徵;有时为了市场上的一幅古画,潘静淑还质钗售书,凑足了钱去收购,为了闻名已久的心爱之物,潘静淑宁愿舍去一般妇女宝爱的首饰。

吴湖帆人物画

自潘静淑死后,为了悼念亡妻,吴湖帆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自己心爱的一千多方汉印集资,得了四千元,出版妻子画集《梅景书屋画集》,表达了对亡妻寄托了无尽哀思。

潘静淑花卉

看遍了画坛的夫妻恩爱,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温婉绵长、举案齐眉的素淡爱情,他们画苑中相携游艺,给世人留下了感人佳话,直至今日也叫人为之感动惊羡!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懂了,真正的爱情是:时光静好,与君语的如胶似漆;细水长流,与君同的相知相守;繁华落尽,与君老的不离不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193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0
下一篇2024-04-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