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那些事(一)

晋国那些事(一),第1张

上回讲到周成王桐叶封弟, 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右边链接: 三首诗经拉开了大周建国的序幕(十二)

其实,事情未必真如此儿戏。叔向曾对晋平公说:“从前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一箭就将其射死,用其皮制成大铠甲一副,故被封于晋国。”

且不说,叔虞是否真的箭术高超,但故唐国地理微妙,位于周朝的北部,周公与周成王在经历一次叛乱后,当然希望有一个靠得住且有能力的人来坐镇此处,才能保证周朝的安全。

于是,平定叛乱后,成王选择有明德的人进行分封,将他们作为保卫周朝的藩篱屏障。而鲁公、康叔、唐叔都是天子的兄弟,且德行广袤,故成为分封之不二人选:分赐鲁公大路、大旂、夏后氏的璜玉、封父的良弓、还有殷朝的六个家族,并授诫书《伯禽》,将其封在少皞的故城;分赐康叔大路、少白、綪茷、旃旌、大吕,还有殷朝的七个家族,作诫书《康诰》,将其封在殷朝的故城;分赐唐叔大路、密须的鼓、阙巩的甲、沽洗,还有怀姓的九个宗族,五正的职官,并赠诫书《唐诰》,将其封在夏朝的故城。

由于唐国地处夏朝故墟,西面、背面皆为戎狄部落,时局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故成王命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即用夏政去教导夏民,以戎人的制度来划定疆土。此制度有别于鲁、卫等国,他们将按照周朝制度来管理自己的封地。而唐叔虞则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从本国国情出发,尽可能维护夏代原有的传统制度,暂缓实行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同时按照戎狄习俗来分配牧地,暂不实行周朝的井田制。

一年后,逐见成效。农牧业得到显著发展,唐叔虞政绩斐然可观。后来,天又降福瑞,叔虞得到嘉禾,异茎同穗,周成王便命叔虞将嘉禾送往东土馈赠正在平乱的周公旦。

历史证明,“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后来成为晋国的传统国策,从而形成尚公、尚法、尚贤的独特三晋文化体系,对后来晋国及韩、赵、魏三国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叔虞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创世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唐叔虞去世后,其子姬燮继位,后来迁都于晋水旁边,故将国号改称“晋”,故称为晋候。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在位时,旦作为人子就很孝敬,行事仁义,很不同于其他公子。周武王继位后,旦作为其辅佐,所出的谋划非常多。周武王组织盟津会盟时,周公也作为辅佐。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和商朝军队大战于牧野,周公辅助周武王,写成战前动员的《牧誓》。周军击败殷纣,进入商宫后砍掉纣王的脑袋示众。在入城仪式上,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左右护卫周武王。祭祀社稷时,周武王把纣的大罪报告给上天和商朝的百姓,下令释放箕子等囚徒。周武王封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命令管叔和蔡叔辅佐他,以便延续殷朝祭祀。周武王遍封功臣同姓亲戚,封旦到少昊的故地曲阜,他就是鲁公。周公没有到封地就职,而是继续留下来辅佐周武王。

周武王克殷后的第二年,天下还没有彻底平定,周武王却患病久治不愈。群臣很是担忧,吕尚和召公想命人占卜。周公说:“这时不能让我们的先王忧伤。”周公以自己作为人质,设立三坛,他面向北面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和周文王祈祷。史策朗读祝辞,说周公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周武王的性命。做完这些后,周公再命令进行占卜,得到吉卦。

周公大喜,就去面见周武王祝贺:“大王没有什么病。旦我刚刚受命于三王,让您只管专心治理国家,上天为您考虑的很周到。”也许是心理作用,听到这话后,周武王的病果然痊愈。

后来周武王去世,继位的周成王还在强葆之中。周公担心天下人听说周武王去世的消息后会出现叛乱,他就登位取代周成王摄行国政。管叔和其他子弟就在国中散布流言:“周公这是趁机抢夺周成王的君位。”周公向吕尚和召公奭解释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而摄行国政,只是害怕天下叛周,那样就无法告慰太王、王季和文王。三王为天下忧劳多年,才取得现在的天下。周武王英年早逝,成王年少,必须有人稳定住大周基业。这就是我这么做的原因。”

周公辅佐周成王稳定了局面,派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封地鲁国就任。周公告诫伯禽:“我是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我现在的位置在天下已经算很尊贵了。但我却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无比恭敬对待贤士,时时担心埋没天下任何一个贤良之才。你到鲁国后,千万不要因为有封国而骄傲自大。”“周公吐哺”是说周公多次把吃到嘴中的饭吐出来,先去迎接贤士,后世代指礼贤下士。

管叔、蔡叔和武庚等人果然联合淮夷人叛乱。周公奉周成王命令兴师东伐,写成《大诰》。经过激烈战斗,诛杀管叔和武庚,流放蔡叔。把原商朝的遗民集中起来居住,封康叔于卫国,封微子于宋国,以便管理这些人,同时也延续殷朝的祭祀。周公继续率军进攻东方淮夷各部,用了两年时间才安定下来。从此之后,诸侯都服从周朝管辖。

这时天降福祉,唐叔得到两茎共生一穗的奇怪粟禾,亲自到京献给周成王。周成王命令唐叔赶到正在东方的周公军队中,把禾苗赠送给周公,写了《馈禾》。周公接受后,很感激称颂周成王之命,回写了《嘉禾》。东方安定后,周公返回后报告周成王,作了《鸱鸮》献给周成王。周成王平时对周公言听计从,从不敢责备周公。

公元前1036年二月乙未日,周成王在镐京拜完周武王庙后,步行到达丰地,派太保传令周公先到洛地勘测地形地貌。这年三月,周公负责到洛邑营建周朝新都,占卜得到吉卦,于是就把洛邑作为东都。

周成王成年后亲自执政,周公还政于周成王。当年周公代替周成子执政时,一直是面南处理诸侯所奏政事。他还政于周成王后,面北站在臣子的位置上,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当初时,周成王年少有病,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扔到河中,向河神祈祷说:“周王年少,不会有什么自己的主张,冒犯神灵的只是我周公旦一人,愿上天有责罚就降临我头上吧。”周公把祝告的文册藏在自己府中,恰好周成王的病很快痊愈了。

周成王正式执政后,有人在背后说周公的坏话,周公逃奔到楚地。周成王命人查抄周公的府邸,看到周公祈祷的书册,感动得大哭,赶紧命人召回周公。

周公返回后,担心周成王年轻气盛,会骄奢*逸,就专门写成《毋逸》和《多士》。

《毋逸》中说:“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本,以亡其家,作为人子怎么能不小心谨慎!所以当年殷王中宗,严谨恭敬畏天命,自我约束后再治理民众,常怀恐惧之心不敢松懈,所以中宗享国七十五年。到了高宗时期,他久在民间吃苦受累,继位居丧三年从不敢言语,但一开口就得到臣民拥戴。他为政从不敢荒*逸乐,使商朝国家安定,大臣小民均无怨言,所以高宗享国五十五年。殷王祖甲,感觉自己并非长子,所以长时间逃避在民间,深受人民拥戴。他执政后方施恩惠于民,从不欺悔鳏寡孤独之人,所以祖甲享国三十三年。”

《多士》中则说:“从商汤直到帝乙,殷代诸王无不遵循礼制,施行大德,谨遵天命,按照时节祭祀。到殷纣时荒*无道,全不顾天意民心,人人都认为他该被杀。周文王经常忙到日落时分还顾不上吃饭,所以才享国五十年。”

成王都城在丰邑,这时天下已经安定,只有周朝的官政次序还很混乱。周公就写成《周官》,明确官职差别;写成《立政》,以利百姓,百姓很是高兴。

周公在丰都病重,将要离世时,他说道:“你们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永远不敢离开成王。”周公去世后,周成王也很谦虚,命人安葬周公在毕邑,以便能够陪伴周文王,也表明作为晚辈,绝对不敢把周公当成自己的臣子对待。

黄其军

    作于2020年3月11日(古历庚子年二月十八)

齐太公世家(九)

齐太公世家(八)

齐太公世家(七)

齐太公世家(六)

齐太公世家(五)

提到周公,就要分析一下周公解梦了。

说到周公解梦,大家肯定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周公平生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执政六年之后,还位于周成王,实现了权力的和平交接。他受任于动荡之时,还位于稳定之期。周公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已经受万代颂,而且也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解梦人”。然而正是因为他受万代人称颂,所以也引发了后人对其让位的正义之举的质疑。

周公想要的其实想要夺取天下的。至于周公为什么没有取成王而代之,其实是受当时朝廷局势的无奈之举。当时国家举足轻重的昭公、太公,已经开始对他有了怀疑;而成王此时也对周公也起了疑心。

周公的两个兄弟:管淑鲜和蔡叔度已经和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起兵,因此关中的局势动荡不安形势对周公非常不利,所以周公不得不还政于成王,用来平息众怒。此番质疑已给我们世人的心目中,周公那大公无私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很多人仍然坚持认为周公在周朝危难之时辅佐成王,终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最后还位给周成王,便可看出周公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这样爱国忠君爱国的人应该不会去做出僭越多位的事情。

至于周成王还位是迫于无奈,还是真心还位。都看大家的想法了。

朝三暮四

源于《庄子·齐物论》。宋国有一个名叫狙公的人,非常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一长,他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意思。狙公宁可省下家里人吃的粮食,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渐渐的,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就改喂橡实给猴子吃。后来,连橡实也不多了,他便对猴子们说给你们“朝三暮四”,猴子们大吵大闹起来;狙公灵机一动,换了一种说法对猴子说,给你们“暮四而朝三”,所有的猴子听了都非常高兴。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暮四朝三”,都指的是早上给猴子三个橡实,晚上给猴子四个橡实,数量是一样的。后来,人们用“朝三暮四”表示用诈术骗人。现在用来比喻反复无常。

守株待兔

源于《韩非子·五蠹》。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正在田里耕地,忽然看到一只兔子从田间疾奔过去,碰在一个树桩上撞死了。于是这个人立即跑过去,把兔子捡了起来。他心里非常高兴,在回家的路上想,这真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从此以后,他就放下手里活儿不干了,专门在那个树桩旁等待着,希望能够再得到碰死的兔子,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不但一只兔子也没有得到,而且连田地里的庄稼也耽误了。后来,人们用“守株待兔”来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知道变通,也用来嘲笑那些不分时间、地点、条件,而墨守陈规办事,招致失败的经验主义者。

鸡鸣狗盗

源于《史记·孟尝君列传》。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仰慕齐国孟尝君的才能,准备聘用他做秦国的相国,于是预约孟尝君到咸阳会面。秦国原来的相国非常嫉妒,于是就在秦王面前大进谗言。秦王听信馋言,不但不让孟尝君做相国,反而打算杀掉他。

可是孟尝君是个好义之士,甚至墨守成规的秦王的弟弟泾阳君也成了他的至交。泾阳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把它告诉了孟尝君,还要他以重礼贿赂秦王的爱妃燕姬,让他请求秦王释放孟尝君回国。燕姬答应帮忙,但提出要一件与孟尝君送给秦王一样的白狐皮袍子,孟尝君无法弄到同样的袍子。这时有一位食客自愿为他解忧,这位食客有会学狗叫的本领,当夜潜入秦宫的衣库,装着狗叫的声音,混过了看守人员的耳目,顺利地把那件白狐皮袍子偷了出来,送给了燕姬。后来秦王果然答应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赶紧离开咸阳,他担心秦王一旦后悔,到时候他再也离不开秦国了。可是跑到函谷关时,鸡还没叫,按照秦国法律,不到鸡叫的时候,关门不能打开。正巧孟尝君有个门客会学鸡叫,于是他学起鸡叫来,引得所有的鸡都叫起来。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认为开关的时间到了,便开门让孟尝君一行走了。不出所料,秦王知道孟尝君逃走了,赶紧派人去追,等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他们早已走了。后来,人们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不正当的小伎俩称作“鸡鸣狗盗”,也把使用这种小伎俩的人称作“鸡鸣狗盗之徒”。

涸辙之鱼

“涸辙之鱼”源于《庄子外物篇》。这个典故源于一个寓言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著名学者庄周家庭生活非常拮据,经常向别人借粮。有一天他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是一个既吝啬又爱面子的人,他假惺惺地对庄周说,不用说借给你粮食,就是借给你三百金都可以,但是要等到秋后我收到租子后才能借给你。庄周听后非常生气,他讲下面这个故事。

庄周说他在来监河侯处所的路上,听到呼喊声,回头一看,发现在地上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他好奇地问鲋鱼为何呼喊。鲋鱼说他是东海龙王的大臣,不幸落难于此,想让庄周给他一升半斗之水,这样就可以救他一条命。庄周听后说:“可以,我将要到南方游说吴、越国王,到那边后引来长江水救你,好吧?”鲋鱼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水就无法自下而上,这是你所知道的。如今,我只求你一点点水,而你却许诺这样的大话,等你引来江水,我早都渴死了,你还不如把我送到干鱼店里让我等死吧!”监河侯听了非常尴尬。

后来,人们就用“涸辙之鱼”来表示身陷困境,急待援救。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桐叶封弟

“桐叶封弟”又可称作“剪叶”,出自于《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分封之意。唐代李峤《攀龙台牌》里引用了这个典故:“亦有御兰感梦,皇天之命伯倏,剪虽开封,上帝之名太叔。”

南辕北辙

源于《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互相攻杀兼并,都争着想当霸主。有一次,魏国的安厘王准备去进攻赵国都城邯郸,魏王的大臣季梁正在旅行途中,听到这个消息后匆匆赶了回去。他来不及弄平衣服上的皱痕,也来不及除掉头上的灰沙,就去劝说魏王。他对魏王说:“我这次回来,在路上遇到一个人说他要去楚国,可是却驾着车子飞快地向北方驶去。我听了后非常奇怪,就问他到梦民国去为什么不向南走而向北,因为楚国在南方而不在北方。谁知他却说:'我的马儿跑得快。'我说:'你的马虽然路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却说:'我的路费很多。'我又告诉他:'路费多,方向不对,也不能去楚国啊!'接着他又说:'我的车夫驾车技术很高明。'您看,方向错了,马跑得越快,路费越多,那样走下去,离开楚国的是越远吗?”

接着他又对魏王说,现在大王想要成为一个有名的霸主,一举一动都应该让人信服,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郸,借以扩充土地,树立威望,那就离你想做诸侯领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这正像要到南方去的楚国人却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那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安厘王听后,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后来,人们把那个要去楚国的人的行为称为“南辕北辙”,用它来比喻背道而驰、目的同行动相反的行为和做法。

与虎谋皮

源于《符子》一书。相传周朝有一个人非常糊涂。有一次,他想弄一些美味的祭品来祭祀神灵,所以就去找正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商量,想借用羊身上的肉。羊听了后,大吃一惊,急忙跑开了。他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家。后来他又想做一件暖和的皮衣,以便冬天御寒,于是跑去和狐狸商量,想借用狐狸的毛皮。狐狸一听,也吓得跑到深出里去了。后来,人们把上面的故事概括为“与狐谋皮”,表示一种做不到的事情。因为“狐”与“虎”音同又同是动物,它们的毛皮都非常珍贵,所以也把它写成“与虎谋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巧取豪夺

源于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宋代襄阳的米友仁既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又长于作画,非常喜欢模仿古人的作品。他为了弄到古人的真品,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有一次,他在涟水发现了一幅真品牧牛图,于是就向主人借来描摹,后来他把真品留下来,却把摹本拿去还给主人。过了几个月后,主人才发现米友仁还来的不是真品,于是就去向他讨要。开始米友仁还想抵赖,最后主人说他的真品牛的眼睛里有牧童,而模仿的这幅却没有。在事实面前米友仁不得不把真品还给了人家。即使如此,米友仁的欺骗手段还是屡屡得手。他惯用的手法之一是借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经过精心描摹后故意把真假本混在一起让主人选择,因为他临摹得非常逼真,别人时常把仿本当作真本而收下来。通过这样的手段,他骗到许多古代的书画。除此之外,他还采取蛮横的手段去夺取。有一次,他在船上看到另一位喜欢收藏书画的人,手里有一幅王羲之的真品,他提出用一幅画同这个人交换。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大喊大叫,以投河自尽来威胁。这个人没有办法,只好与他交换。他依靠巧偷豪夺,所得甚多。后来,人们把“巧偷豪夺”改为“巧取豪夺”,用来表示用卑鄙的手段去骗取,用蛮横的手段去掠夺。用于贬义。

一字之师

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买椟还珠

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相传楚国有个商人想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用名贵的香木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盒子,盒子上面不但刻着精美的图案,而且还用香料熏过,这样一来,更加香气扑鼻。他把珍珠放到盒子里,又用玫瑰、珍珠对盒子装饰了一番,盒子看起来更加美观,有个郑国人看到盒子非常好看,于是花大价钱“买椟而还其珠”,买了盒子,而把珍珠还给了他。后来,人们用“买椟还珠”比喻舍本求末,取舍不当;或者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到事物的本质。

一箭双雕

源于《北史·长孙晟传》。长孙晟是南北朝时期洛阳人。他不仅聪明,而且很有军事才能,尤其擅长射箭。他出使西北突厥族时,突厥王非常佩服他的箭法,常和他一起出外打猎。当地人听见他猛烈发箭的弓声,都惊异地称作“霹雳”;看见他飞快跑马的姿态,又夸奖地称作“闪电”。有一次,他又和突厥王外出打猎。突厥王看到空中有两只雕,正在争夺一块肉吃,准备搭弓射箭时,只听得“嗖”的一声,两只雕一齐直落下来,突厥王跑去一看,原来一箭射中了两只雕。从此更加佩服长孙晟的本领。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箭双雕”,用来比喻采取一项措施同时收到了两种效果。

一诺千金

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始终捉拿不到他。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东太守。当时有一个人叫曹邱生,专门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间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季布一见曹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名诺言。”接着曹邱征又说:“你的名声如此之大,难道与我到处宣扬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话后非常高兴,认为他的名声之所以这么大,原来与曹邱生的宣传有关。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重视诺言,说话算数。

亡羊补牢

源于《战国策·楚策四》。战国时期,楚襄王整天*逸享乐、不理朝政,奸臣州侯、夏侯等又不离其左右。当时有一个名叫庄辛的大臣劝谏楚襄王,如果再这样下去,楚国一定会灭亡的。可是楚襄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庄辛大骂一通。庄辛于是率领全家到赵国去了。果然没过多久,秦国就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内部空虚,无力抵抗,最后楚襄王被迫逃到城阳。这时他才意识到庄辛的话不错,于是派人到赵国去请庄辛。

庄辛回来后,楚庄王内疚地对庄辛承认了错误,问庄辛现在应该怎么办。庄辛诚恳地回答道:“我听见人们说,看见兔子而回头招呼猎犬,还不算太晚;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楚襄王听从了庄辛的建议,果然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失地。后来,人们用“亡羊补牢”来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如果及时补救还有希望。

周成王。汉族,姓姬,宋,西周中国第二个国王,谥号为王。夏周断代工程把国王的统治时间定在1042年到1021年。

王武登基后已经执政四年了。当他成为国王时,他太年轻而不能负责政治事务。摄政王周引起了蔡叔和霍叔的不满。忽周欲篡位,遂与武庚起兵。赵对此也表示怀疑,史称“三狱之乱”。周公率领他的军队东进。三年后,蔡叔自杀后下狱,夺取了商、魏、高、高的封地。

当周成王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他的弟弟虞书一起在宫殿里的一棵梧桐树下玩耍。他和自己关系很好。

突然,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下。风过后,地上留下了许多梧桐叶。我突发奇想,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用刀切成“筐”状,递给我。他开玩笑地对他说:“我要在这里给你封一块地,——。先拿这个!”余大爷听了,便高兴地拿着这块梧桐叶做的“簋”跑去跟他们大爷说这件事。

周公仍然代表年轻的王成掌管国家大事。听到禹叔的话,他立刻穿上衣服赶到宫里向王成道喜。王成不解地问:“叔叔,你为什么穿上衣服来这里祝贺我?”面对周公的祝贺,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的王成不禁感到困惑。不知道为什么,周公笑着对王成解释道:“我只是听说你把你弟弟的称号给了于叔!这么大的事,我怎么能不祝贺呢?”“哦,那个东西!”这才想起这件事的成功,不由得笑着说:“我刚才不过是在逗宇叔玩,真的没想把他当圣人!”

没想到,王成话一说完,周公马上收起笑容,对王成说:“不管你是谁,都要讲究‘信任’;作为天子,不能随便说话,好像在开玩笑。这样,你才能获得人们对你的信任!如果你总是无视自己的信仰,随意把自己说的话当成笑话,你还有资格做一国的皇帝吗?”周公的话让王成觉得很惭愧于是王成很快决定让宇叔做一个唐!坚持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为了使周成王尽快成长为一个有前途的君主,周公也加强了对他的教育。然而,周成王毕竟是位高权重的皇帝。周公虽然是他叔叔,但毕竟在封建社会,王权重于一切,有很多地方不方便直接教育和惩罚。因此,他带着儿子白禽为伴。每当周成王做错事,他就把周成王的教训和惩罚传给儿子,这给了周成王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他的教育下,周成王终于学会了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为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公对洛邑的占卜调查,完成了洛邑的建造。周公回到西土,向王成报告了洛邑的修建情况。经过反复协商,两人想迁都洛邑。周公曰:“洛邑新都已建,可为君为民先。在那里,你将第一次追求隆重的礼仪,在罗伊举行祭祀仪式,这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王成曰:“幼时勤助我,教我承文、之功,答天命之问,慰万民,居洛邑,行大典。我会服从你的一切教导。”

不久,王成来到洛邑,召公从四面八方派诸侯来祝贺他。他把张羽和一个大弓献给了周公和王成。召公对王成说:“上帝希望你成为人民的领袖。请接受你神圣的职责。兖州没有出路,大家都在哭。神怜悯万民,把天下托付给贤德的文王。今天,王思维应该鼓励道德管理,祈祷它不会辜负上天的重托,不会废除前人的成就。国王虽然年轻,但他是一国之主,希望与人民保持联系。如今,王搬到罗邑居住。他支持政治,沉默寡言,一定很严肃。他应该尊重美德,进行道德教育。上帝会赐予智慧,赐予好运和厄运,根据皇帝的德行享受国家的期限。按照新都的说法,我王应该是崇尚美德,祈求统治世界的永久使命。今天我带领各国王公进入朝鲜祝贺,不是为了安慰国王,而是为了向天献上礼物和祭品,让皇位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周公,名曰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武王伐纣做出贡献。本文是周公吐哺的典故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周公吐哺的典故1

 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因此被称为周公。他的父亲周文王在世时,他就以孝行著称,在兄弟中显得十分突出,卓越超群。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即位,他又尽心竭力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大业。

 周武王把鲁地封给周公,但他没有去鲁地就封,留在朝中继续辅佐武王。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的年龄很小,无法执掌国政,加上天下刚刚平定,周公怕有人发动叛乱,对周朝产生威胁,就和召公一起总摄国政,管理朝廷中的一切事务。

 周公为了代成王管理好国家,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国家也一天天强盛起来。然而,劳苦功高的周公却受到其他兄弟的猜忌。受封于殷地的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对召公和太公望姜子牙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成王管理国政,是因为成王年纪还小。我决无异心。不然,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再过几年,成王成年,我便会还政于成王。”

 于是,周公不顾流言蜚语,继续摄政,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自己去鲁国就封。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受命辅政,可以说是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可是,我却常常在洗头时,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一顿饭有时要三次吐出吃在口中的饭食,匆忙起身,去接待来访的人,生怕错过了天下的贤士。因为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切都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拥有封国,就傲慢而不尊重人才。”

 伯禽连连答应,动身而去。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兴兵伐罪,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周公实践自己的诺言,还政于成王。

 后来,“周公吐哺”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执政大臣求贤若渴,招请人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2

 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需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并发誓辅佐太子姬诵继承王位、管理朝政,武王郑重地说:“那我就把姬诵拜托给你了。”说完便气绝身亡了。

 周公尽心国事,虽然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可他任劳任怨。一天,召公和姜太公向周公提出要到封地去。周公大吃一惊,忙问二人原因。二人答:“外面早已议论纷纷,说你独揽大权,只等有朝一日自立为天子。既然如此,我们还留在此地干什么”周公一听,悲从中来,这话如果别人说,他可能只觉气愤,但是出自这二人之口,他就非常伤心了。他流着泪向召公和太公表明了心迹,第二天又为15岁的成王举行了“冠礼”仪式,然后将一切事情安排妥当,带着几名随从离开了镐京。

 纣王的儿子武庚见周室内讧,忙侍机做反叛的准备,和东夷首领以及一些边远小国加紧联系,周密筹划反叛之事。年轻的周成王得到消息不禁心烦意乱。也不凑巧,镐京一带连降暴雨,淹没了很多地方。无奈的成王决定到祖庙祈祷占卜。无意间,成王发现了周公藏在祖庙柜子里的那篇祷词,上面记录着他甘愿以自己的性命代替武王的性命、情愿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精力的话。成王感动极了,知道自己错怪了周公,忙将周公召回,请他重理朝政。

 对于此次叛乱,周公早有准备,奉命回王室后,他授权姜太公征讨所有不服周朝管辖的各个诸侯国,自己则带领一部分人马,对付“三监”和武庚。

 三年后,周公终于平定了叛乱并将武庚斩首。管叔鲜见大势已去,无颜见周公,上吊自杀。周公念蔡叔度、霍叔处无知,只把他们流放贬职。

 周公辅佐成王执政七年后,见朝政已稳,一天上朝时他便对众臣说:“我代理朝政已有七年,如今成王已长大成人,我已经完成了他父亲拜托给我的事情,了却了先王的心愿。从今天起,他要亲理朝政。如有不服者,从严惩处!”

周公吐哺的典故3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著。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辅助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吐哺的意思

 形容在位者礼贤下士。

 周公吐哺造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的道理

 周公位高权重,且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成王二十岁时,他功成身退,还政于诵。从政期间,他礼贤下士,重用贤能之人,赢得了天下人的心,为周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公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成为后世从政者的典范。甚至还有人评价周公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的耶稣的话,那么周公就是中国的摩西。周公的魅力与作为可见一斑。

周公吐哺的典故4

 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因此被称为周公。他的父亲周文王在世时,他就以孝行著称,在兄弟中显得十分突出,卓越超群。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即位,他又尽心竭力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大业。

 周武王把鲁地封给周公,但他没有去鲁地就封,留在朝中继续辅佐武王。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的年龄很小,无法执掌国政,加上天下刚刚平定,周公怕有人发动叛乱,对周朝产生威胁,就和召公一起总摄国政,管理朝廷中的一切事务。

 周公为了代成王管理好国家,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国家也一天天强盛起来。然而,劳苦功高的周公却受到其他兄弟的猜忌。受封于殷地的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对召公和太公望姜子牙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成王管理国政,是因为成王年纪还小。我决无异心。不然,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再过几年,成王成年,我便会还政于成王。”

 于是,周公不顾流言蜚语,继续摄政,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自己去鲁国就封。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受命辅政,可以说是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可是,我却常常在洗头时,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一顿饭有时要三次吐出吃在口中的饭食,匆忙起身,去接待来访的人,生怕错过了天下的贤士。因为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切都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拥有封国,就傲慢而不尊重人才。”

 伯禽连连答应,动身而去。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兴兵伐罪,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周公实践自己的诺言,还政于成王。

 后来,“周公吐哺”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执政大臣求贤若渴,招请人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5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著。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辅助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吐哺的意思

 形容在位者礼贤下士。

 周公吐哺造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的道理

 周公位高权重,且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成王二十岁时,他功成身退,还政于诵。从政期间,他礼贤下士,重用贤能之人,赢得了天下人的心,为周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公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成为后世从政者的典范。甚至还有人评价周公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的耶稣的话,那么周公就是中国的摩西。周公的魅力与作为可见一斑。

周公吐哺的典故6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辅助周武王消灭了商纣。周武王死后,周成王还是个婴儿,他又辅佐成王管理天下。

 周朝把鲁地封给周公,周公派自己的儿子伯禽前去管理。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要中断洗澡,多次吐出口中的饭,赶快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不要以自己的地位骄人。”

 “周公吐哺”形容礼贤下士。

 (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原文]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吐哺的意思是:《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公吐哺的典故7

 周公吐哺文言文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①摄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武王蚤②终,成王少,将以成周③,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翻译

 后来武王驾崩,成王年少,正在襁褓中。周公唯恐天下的人听说武王驾崩而背叛,于是登临天子之位,代替成王处理国政。管叔和他的弟弟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便向太公望、召公表白心意说:“我之所以不回避而代成王摄行国政,是恐怕天下反叛周室,那将无法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王为天下忧劳已经很久了,到了今天才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少,为将来完成周的大业,所以我才这样做。”于是始终辅佐成王,而让他的儿子伯禽代替他到鲁国就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整个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了。但是我常常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频频起身接待贤士,还怕失掉了天下的人才。你到鲁国之后,要谨慎处事,不要因为有封国而傲慢待人。”

 成王长大,能临朝听政了。于是周公就将国政交还给成王,由成王亲自处理朝中大事。周公面朝北,处在臣子的位置,态度恭敬谨慎,像是有所畏惧的样子。

 周公吐哺的典故

 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因此被称为周公。他的父亲周文王在世时,他就以孝行著称,在兄弟中显得十分突出,卓越超群。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即位,他又尽心竭力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大业。

 周武王把鲁地封给周公,但他没有去鲁地就封,留在朝中继续辅佐武王。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的年龄很小,无法执掌国政,加上天下刚刚平定,周公怕有人发动叛乱,对周朝产生威胁,就和召公一起总摄国政,管理朝廷中的一切事务。

 周公为了代成王管理好国家,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国家也一天天强盛起来。然而,劳苦功高的周公却受到其他兄弟的猜忌。受封于殷地的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对召公和太公望姜子牙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成王管理国政,是因为成王年纪还小。我决无异心。不然,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再过几年,成王成年,我便会还政于成王。”

 于是,周公不顾流言蜚语,继续摄政,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自己去鲁国就封。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受命辅政,可以说是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可是,我却常常在洗头时,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一顿饭有时要三次吐出吃在口中的饭食,匆忙起身,去接待来访的人,生怕错过了天下的贤士。因为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切都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拥有封国,就傲慢而不尊重人才。”

 伯禽连连答应,动身而去。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兴兵伐罪,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周公实践自己的诺言,还政于成王。

 后来,“周公吐哺”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执政大臣求贤若渴,招请人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8

 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需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并发誓辅佐太子姬诵继承王位、管理朝政,武王郑重地说:“那我就把姬诵拜托给你了。”说完便气绝身亡了。

 周公尽心国事,虽然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可他任劳任怨。一天,召公和姜太公向周公提出要到封地去。周公大吃一惊,忙问二人原因。二人答:“外面早已议论纷纷,说你独揽大权,只等有朝一日自立为天子。既然如此,我们还留在此地干什么”周公一听,悲从中来,这话如果别人说,他可能只觉气愤,但是出自这二人之口,他就非常伤心了。他流着泪向召公和太公表明了心迹,第二天又为15岁的成王举行了“冠礼”仪式,然后将一切事情安排妥当,带着几名随从离开了镐京。

 纣王的儿子武庚见周室内讧,忙侍机做反叛的准备,和东夷首领以及一些边远小国加紧联系,周密筹划反叛之事。年轻的周成王得到消息不禁心烦意乱。也不凑巧,镐京一带连降暴雨,淹没了很多地方。无奈的成王决定到祖庙祈祷占卜。无意间,成王发现了周公藏在祖庙柜子里的那篇祷词,上面记录着他甘愿以自己的性命代替武王的性命、情愿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精力的话。成王感动极了,知道自己错怪了周公,忙将周公召回,请他重理朝政。

 对于此次叛乱,周公早有准备,奉命回王室后,他授权姜太公征讨所有不服周朝管辖的各个诸侯国,自己则带领一部分人马,对付“三监”和武庚。

 三年后,周公终于平定了叛乱并将武庚斩首。管叔鲜见大势已去,无颜见周公,上吊自杀。周公念蔡叔度、霍叔处无知,只把他们流放贬职。

 周公辅佐成王执政七年后,见朝政已稳,一天上朝时他便对众臣说:“我代理朝政已有七年,如今成王已长大成人,我已经完成了他父亲拜托给我的事情,了却了先王的心愿。从今天起,他要亲理朝政。如有不服者,从严惩处!”

周公吐哺的典故9

 今天我读了一篇使人记忆深刻的小故事——《周公握发吐哺》这篇小故事,使人难忘,值得我们学习。

 《周公握发吐哺》讲的呢,就是:在西周初期,有一个叫“周公姬旦”的杰出政治家,曾为攻伐殷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周公这个人呢,他有一个极好的优点,那就是“敬业”,据说,有一次,周公他在洗头发时,有个人要求见于他,他便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出去会见这位客人,洗了一半,又有客人来见,他便又握着湿头发出去了。不仅如此,周公在吃饭时也常常会有人来求见,那时,他便会把自己的口中的饭菜吐出来,只要有客人来访,他必定会如此做。再加上,那时的周公被朝廷委任着重任,所以在周公一顿饭的功夫,至少会有三位客人来求见他,他便要连吐三次饭菜,真是太不容易了!但也正是因为周公的贤能、才干与敬业,周王朝才得以昌盛。

 读完了这篇故事,我不禁心中感慨万千,我想对周公说:“周公;你真敬业!是你的贤能、才干与努力造就了周王朝的兴盛。你做了无比的贡献,你那种忠于职守,不辞辛劳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所敬佩及学习。”

《周公诫子书》原文: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

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书》翻译: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警告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由于被封赏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而且又有辅佐天子的重担,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可说是低贱的了。

可是,我还(时常)洗一次头发,要经常停下来,握着自己松散的头发,接待来客,用一顿餐,要好几次停下来,接待来客,还生怕(因怠慢)得不到人才。我听说,用尊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性,就会得到尊耀;用勤俭来保有广硕的土地,就一定会有安定;用谦虚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

用警惕之心来保存人丁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聪睿,就是明智;用肤浅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智慧。这六点都是谦卑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性。不谦卑谨慎从而失去天下,从而导致自己去世,桀纣就是这样的结局。(你)能不谦卑谨慎吗?”

扩展资料:

《周公诫子》写作特点

一、文章言简意赅,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逐层深入地论证论点。

本文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得逞结论。“起、承、转、合”的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层递式结构的一种引申,是古代论说文的章法。“起”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如本文“诫子”第一句;

“承”即承接开头,对论述的问题加以阐述,如本文证明论述部分:“握发吐哺”,六种“谦德”;“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如本文的反面论述部分;“合”即最后进行归结,如本文最后用反问句总结问题,起深化中心的作用。

二、语言生动,词语脍炙人口。

如:握发吐哺,博闻强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等。

三、观点鲜明,让人容易接受。

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睿智的语言,谆谆的长者的教导,让读者深有启发。

—周公诫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00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9
下一篇2024-04-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