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故事的名字

袁隆平故事的名字,第1张

袁隆平的故事有些什么?

有奖励写回答共24个回答

盐海岸只有你

2021-10-17

关注

成为第1位粉丝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2、游泳夺冠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

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

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平,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96年,中国农业农村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后者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近年来,袁隆平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记者曾多次在长沙与袁隆平面对面采访,老人每次都表示要向更高产的育种目标进军,“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演讲稿# 导语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以下是 为大家准备的悼念袁隆平演讲稿五篇,供您参考学习。

篇一悼念袁隆平演讲稿

 大家好!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古以来饱受饥饿的威胁。

 就在这时,袁隆平站了出来,他用他的心血给人们带来了香喷喷的饭菜……

 袁隆平为我们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的祖籍在江西德安,1953年毕业于西安农校!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还得过“科学奖”,“杰出发明奖”,“金质奖章”,“世界粮食奖”等十项国际大奖。

 现在,家家户户都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了,这些都离不开袁隆平的心血,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国之脊梁,国士无双。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名垂千古,万世流芳。

 弥留之际,正值正午。华夏大地千家万户传来午饭香喷喷的味道。

 一个声音说道:“袁老,该走了”。

 袁爷爷说:“再等等吧,我要看孩子们吃完午饭。”

 袁爷爷待全国人民吃完午饭后,静静的离开了……

 一日三餐,好好珍惜。袁爷爷,我们记住了,以后一定好好吃饭……

 袁爷爷其实从没有离开,他只是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谢谢大家!

篇二悼念袁隆平演讲稿

 大家好!

 第一次了解袁隆平爷爷是在学校楼道的宣传展板上。当时,还没有太多印象,只是觉得他和其他的科学家一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次见袁隆平爷爷,是在国庆70周年阅兵典礼前,袁隆平爷爷要去参加颁奖典礼的一个视频,第一眼看见他时,只觉得他是一位瘦瘦弱弱的、脸上爬满了皱纹的老人,根本看不出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不知道的还会以为他就是平常百姓。他穿上平时不怎么穿的西服(这还是因为他经常出席各种场合,大家劝他买件好点的西装,他才花800元买了件打折的西装。)出席。他因为经常在田里跟泥土打交道,根本穿不着西服。他笑着说:“要去参加颁奖典礼,见习主席要穿西服打领带庄重一点。”他身上那股朴实劲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内心。身价过亿的袁爷爷,心里装的,都是温饱天下的大事,对于个人的穿戴,却是如此不在意。

 前几天我又看了一段视频,视频里记者问袁爷爷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爷爷笑着说,他现在最关心的当然还是杂交水稻。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有其他更好的追求。袁隆平爷爷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其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袁爷爷一生躬耕于稻田,不辞辛苦地研究着杂交水稻,1960年一场自然灾害饿死了好多人,袁爷爷亲眼目睹了当年的饥荒,他下定决心研究水稻,让老百姓不再挨饿。经过多年的研究,1974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在全国大规模推广,但他没有停下研究水稻的脚步,一直在不断地研究更新,直到今天他还在带领他的团队研究着杂交水稻。

 妈妈说,我们肯定也吃过袁爷爷研究种植出来的稻米,没有他,好多人还饿肚子呢!这更增加了我对袁爷爷的敬佩。

 可他,就在5月22日当天,离我们而去了。

 湖南长沙当地的群众自发前去殡仪馆哀悼,看直播画面里,医院门前,淅沥的小雨挡不住人们缅怀的脚步,当载着袁老先生遗体的车出现时,群众围堵着车辆,不舍离开,人群中一声声“袁爷爷,一路走好!”此起彼伏,让屏幕前的我也泪流满面,不禁哽咽。

 各地网友们以订购鲜花,派人代劳送到殡仪馆,门口花海一般,前去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同学们,你们觉得,你们能用什么行动来纪念或者告慰袁爷爷呢?

 对!好好学习,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希望每位坐在餐桌前的你,能想起国士无双——袁隆平。从此,碗中有米,心中有您!

篇三悼念袁隆平演讲稿

 大家好!

 不容置疑: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决祖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上谁的贡献呢?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标准答案:袁隆平。

 看了央视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为他的两个梦想深深地震撼,感慨着:这才是伟人的梦想,这才是追梦的伟人!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当我深入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后,再一次瞻仰他的仪容,袁隆平爷爷,瘦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满脸皱纹,慈祥可亲的笑容,一副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然而在这朴素的外表下却有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因为他的科技研究让中国老百姓实现了吃饱饭的梦想!

 一粒一饭,当思之不易,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时,要懂得感恩,更要懂得珍惜。

 谢谢大家!

篇四悼念袁隆平演讲稿

 大家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人,我也不例外。每当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一个解决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袁隆平爷爷。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每次在实验中,袁隆平爷爷都会根据研究人员的汇报,对每亩田地的各种数据进行一一检查核实,是一个对工作严谨而且一丝不苟的人。对比袁隆平爷爷,一想到我平时做题经常粗心大意,丢三落四,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问妈妈,我就很惭愧。

 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小学生,但我也应该努力学习袁隆平爷爷的崇高品质和精神。我暗自下决心,以后要多思考,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但我一定不会退缩。我会坚强面对,朝着梦想和目标而努力。

 这位老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在他离开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人主动的去送老人,为老人留下想念的泪水;他一次次向人民交出了漂亮的成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终于放心的离开了。

 袁隆平爷爷,对您我们有太多的不舍,您一路走好!

篇五悼念袁隆平演讲稿

 大家好!

 我知道,您一直有个“禾下乘凉梦”:试验田里,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一阵风吹来,稻浪此起彼伏,您就躺在稻穗下乘凉……

 这个学期,为了让我们认知劳动的意义、享受科技创新的快乐,学校决定将校园里的“梦泉”——一个水泥喷泉池进行改造,并提供给我们种植水稻。我们已经从郊外拉了3车泥土填到喷泉池里了。上周星期四,我们把水灌好,全班20多名男生集体跳进池子翻土,并撒上了肥料。

 正如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说的那样: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后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您真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爷爷,您放心的休息吧,我们这一代人将接过您手中的科研技术,来实现您的禾下乘凉,米如珍珠的美好愿望。

 一路走好,我最敬爱的袁爷爷!

 谢谢大家!

你不能把钱看得太重。

在某些人眼里,似乎袁隆平很有钱,但他是拿国家工资的科学家。他每月的总收入,包括工资和补贴,总计超过4000元。他乐呵呵地说,收入不低,够我花,于是把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奖项都捐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表彰和支持那些为农业科研做出贡献的人。此外,他还在教育方面做出了贡献。

他对钱的看法,一是不小气,二是不奢侈。在袁隆平看来,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他说,“钱是必须的,我们需要生活和生存。没有钱,我们就不能没有食物。”但是钱足够一般日常生活开销,有积蓄就够了。你不能把钱看得太重。如果你太看重金钱,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你就很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自私自利,对社会和他人漠不关心的人。如果人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袁隆平对人生、金钱、地位甚至家庭都有透彻的理解。他对自己一直很吝啬,但对别人却很热心肠,很侠义。只要他能,他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别人。他是博士生导师,带了很多博士生,其中一个是农村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有一次,这个学生给他打电话,说他爸爸病重住院,急需用钱。他非常同情这个学生,从他的工资收入中给了他两千美元。

回复一个盲童。

作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自然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会收到很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一封上海盲童的来信,信中既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也透露了孩子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看着孩子们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写道:

生活是美好的,我们的世界是美好的,而且会越来越好。虽然看不到,但是心里能感受到。爷爷,你身边的叔叔伯伯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孩子。好好学习,长大后你会比别人有更光明的未来。我想知道你是否听说过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故事。虽然双目失明,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从小就努力工作,在钢琴的键盘上创作出了美妙的乐章,使音乐伴随人类达到了一种史诗般的痴情状态。努力工作,儿子。虽然你是盲人,但你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可以看出,袁隆平对这封信的回复充满了真情实感。对于一封从未谋面的远方来信,袁隆平能够认真对待,动情而真诚地写了一封信。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这位科学家的心是多么善良,他的社会责任感是多么强烈,他的情操和人格是多么美好。

为小报做顾问

2001年8月21日下午,《致富快报》的记者走进袁隆平的办公室。袁隆平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沙发上,让秘书给来访者泡茶,递上香烟。他知道来访者是江西老乡,也是一家服务三农的实用型报纸的记者。他向农民传播党的惠农政策,为他们提供信息和可操作的技术。方向很对,农民喜欢。长期坚持,报纸才有生命力。

他说:目前农民朋友的生活还不是很富裕。相当多的农民朋友渴望脱贫致富,却暂时找不到门路。你们这些高级职员肩负着沉重的负担。据说《致富快报》的价格全年不到50块钱,一天不到一包美雀烟。我觉得农民朋友买得起。你的报纸是给穷人和弱势群体的,所以你注定也是穷人。也是媒体中的弱势群体。在现阶段,这是正常的,但不是很正常。在我看来,我们不能低估穷人。毛主席有句名言:卑微的人最聪明,因为富人和城里人是由亿万穷人养活的。

当他意识到记者大热天千里迢迢代表报社来请他做报社顾问,请他题词时,他欣然同意:好。反正我有60多个头衔,多一个也无妨。但是,头衔太多,累到反而成了负担。但是你的报纸是给农民朋友看的,我愿意当顾问,没有军衔。

然后,他伏在桌子上,很认真地在白纸上写下了两个字:祝农民朋友们早日富裕,祝《致富快报》有更好的未来。

随后,在记者的要求下,袁隆平和参观人员在办公楼前的台阶上合影留念。

一位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多次辞职,卸掉了许多著名的头衔,却欣然为一家默默无闻的小报担任顾问。这个故事很快作为美谈流传开来。

中国最富有和最贫穷的人

接近袁隆平的人说,袁隆平穿着随便,根本没注意。

有一段时间,他购物的欲望非常强烈,每个周五下午,他都会去商场购物。但是他有一个怪癖。他只买便宜的东西,对贵的东西不感兴趣。有一天,他和妻子邓哲逛街,看到集装箱里有打折到10元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元,每个12元。售货员笑着说,你是个奇怪的同志。人家讲价要东西,你就增加,不讲理,不讲理。他笑着回答,一口气买了10多块。这件衬衫很好,所以去田里的时候很容易穿。不用担心弄脏。笑着对妻子说。对生活习惯了如指掌的邓哲不多说,只是微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也不会超过800元的;他不可能买200元以上的皮鞋。他穿着这些昂贵的奢侈品,比如意大利老人头,鳄鱼牌,感觉不舒服,不舒服。但国内某权威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身价超过1000亿元。所以,就个人物质财富而言,除去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最穷的人。

而最富最穷的人,对自己漠不关心,对社会却极为慷慨,有极大的忧患意识。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将125万美元的世界粮食奖捐给了由他发起的科技奖励基金会,用于帮助新人。

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

由于工作需要,学院几次决定给袁先生一个大点的办公室,装修一下,但袁先生不同意,说,这个办公室挺好的。习惯了,有感情了。况且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我们打不过他,只好算了。他是袁隆平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每年拿着几千万。按理说,为了公私目的,弄个更大更装修的办公室是合理的,但他就是不同意,让人在一开始不理解之后恍然大悟。这才是袁隆平的本色。梅花高洁,香自苦寒。

骑摩托车去试验田

袁隆平手握数千万美元的科研经费,生活却异常简朴。

长期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埂。一有时间,他就去试验田里观察,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去试验田的交通工具从最初的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他认为它又轻又快。没想到,玩摩托车和赛车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地里的幼苗正在枯萎、抽穗、开花和结果。他骑上摩托车,冲到马路上,拐进小路,溜上山脊。他矫健的身影闪现在绿色或金色的稻田里。十几年来,他换了八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现在,虽然他已经70多岁了,但他仍然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野里转悠。

2001年底,在朋友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家用车。一个朋友告诉他,骑摩托车是铁裹肉,开车是铁裹肉,还是开车比较安全。他渴望学车,感觉很好。有时,他把车开到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驾照。

在钱上好商量的人

2001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刚刚结束对委内瑞拉的应邀访问,飞往香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的仪式。通常,他根本不打领带。为了出席正式场合,他和同龄人一起逛街买领带。他的同伴都建议他买一条金利来领带。他嫌太贵,拒绝购买。他带着他的同伴到小摊上买了一条100元的领带。他接过领带,在胸前试了试,笑着说:

挺好看的。怎么样?精力充沛。这叫物美价廉。比名牌差不了多少。来,来买吧。

不,不,当然是袁先生?身份不一样,就算穿在你身上最差的东西,都成了名牌,我们做不到,还得靠名牌撑场面。

看到同伴不愿意买,他只好自己买了一些。他调侃道,哦,原来如此。不买就舍不得付钱。我是个大方的老袁。送别人一个免费的怎么样?

当时,袁隆平的三儿子和三媳妇都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听说这件事后,他们在街上买了一条金利来领带,晚上在爸爸住的酒店给他系上。他们让爸爸明天参加典礼的时候买这件,但是第二天他就把在地摊上买的那件绑好了,去了香港中文大学。事后,他把媳妇买的领带留给了儿子。

可能有人会说,花自己的钱疼,但是花公家的钱不一样。这个说法差!应该说他对公家的钱比对自己的钱更吝啬。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2006年2月25日,他飞到北京,为3月3日召开的一年一度的两会开了个头。临行前,他沉下脸告诉买机票的人:

不买头等舱,只买经济舱。就算买了头等舱也要退。

原来有个买机票的同志,曾经考虑到自己工作好几天,为了能在飞机上舒服地休息,买了头等舱。登机前,他发现是头等舱,就逼着他的秘书退头等舱,改经济舱。上飞机后,头等舱有一个空座位,空姐很了解他,也很尊重他,所以几次邀请他去头等舱。因为没花什么钱,他就去了。事后身边的同事都嘲笑他坐免费头等舱。他说空的时候浪费资源很可惜。

中心主任袁隆平坐飞机花钱很小气,审批费更是小气。当初中心给分子实验楼装修铺地砖的时候,经理给他提交了一份购物清单。他一看,一块600x600的地砖单价50元,太贵了,就仔细问怎么回事。经理回答说,分子实验楼的实验经常用到化学溶液,而这种地砖耐酸、耐碱、耐腐蚀、防滑,材质不同,所以价格贵。袁隆平同意购买。

农民米菩萨

曹,1960年出生,湖南郴州市北湖区花塘镇踏水村农民。他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因为他出生在粮食饥荒的年代。自从改革开放的春风温暖了大地,有着一副活泼脑瓜的曹率先在村里种上了杂交水稻。他家责任田的粮食产量年年丰收。此外,他的蔬菜和水果比其他人更好,他培育了无籽苦瓜的新品种。90年代后,他把地里的活交给妻子,自己改行养蜂,口袋渐渐鼓了起来。不久,他被郴州地委表彰为科技致富典型。

怀着对袁隆平的感激和敬意,他萌生了自费为袁隆平雕刻一尊汉白玉雕像的想法。为了得到袁隆平的照片,他给袁隆平写了一封信。收到曹的亲笔信后,袁隆平让他的同事回信。袁隆平在回信中说,你和农民的心愿,在我看来,比诺贝尔奖更光荣。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我为人民为国家做一点贡献也是应该的。因此,请不要浪费你的钱为我雕刻任何石像。我真的受不了你那种爱。请尊重我的意见,原谅我没有给你发照片。

后来,曹为了表示对这位米菩萨的敬意,拿出自己的五万元积蓄,请袁隆平雕刻了一尊真人大小的汉白玉雕像。工程完工时,村民们放鞭炮,跳秧歌,并在雕像前献上象征长寿和祝福的桃子。在村民眼里,袁隆平是恩泽村的米菩萨。袁隆平听后很不高兴。但后来,当我听说曹家因为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时,袁隆平很快就找人给他送去了2万元。由于日晒雨淋,曹无力维护雕像,老实的农夫只好再次来到长沙,希望袁隆平能给它一些支持,但这一次碰壁了。袁隆平听说要钱维护雕像,他坚决不肯出一分钱。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中国。

袁隆平拿了很多奖回来后,有媒体记者问他: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贡献?

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领导,一个学科的代表。我给你讲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国际研讨会,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来自6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12名来自中国。因为签证的原因,我晚到了两天,在典礼的第一天下午就到了。当我到达时,来自中国的12个人欣喜若狂,说:袁**,你终于来了。我们很焦虑。你来了以后,我们的地位提高了。因为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5人中,剩下的4人都是美国人。那一刻,我深深地意识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中国。

一位坦率而直率的科学家。

2004年10月下午,袁隆平应邀为爱荷华大学的师生做了一场

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问:“虽然我们在国外,但我们总是关注国内的新闻。我们早就听说你为我们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也知道你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知道,你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平乐呵呵地回答:小时候很贪玩,爱好很多。我学习,认真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考试得高分;如果对课程不感兴趣,只需要三个好点,通过即可。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评价——爱好:自由;特长:慢。散散步,我一个人。至于学农业,是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的。小学一年级,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一个私人园艺场。我看到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串的,花儿很美。当时看的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正在上演。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窗外有葡萄,两者的印象是叠加的。感觉真的很田园,长大了想学农业。如果当时老师带我们去的是真正的农村,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去学农业。

观众哄堂大笑,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坦率和坦诚鼓掌。他毫不掩饰自己人格的长处和短处,让中外大学生感到更加可敬可亲,完整真实地展现了伟大与普通科学家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970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