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粒小麦的简介

二粒小麦的简介,第1张

一粒小麦与现在的栽培小麦(Triticum vulgaris)是异源多倍体。大约10000年前,一种有14个染色体(二倍体)的野生小麦,称为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与一种杂草山羊草(Aegilops sp)杂交。这种杂草的正常二倍体也是14个染色体,但是它们与一粒小麦的14个染色体不同(不同源),因此不能配对,所以杂交后代是不育的。但是,由于低温,这个杂交后代忽然染色体加倍,形成了一个异源多倍体,即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二粒小麦具有28个染色体,或14对染色体。约3000年前,二粒小麦与节节麦,即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杂交,二粒小麦有28个染色体,山羊草只有14个染色体,杂交的后代又是不育的。由于低温,这个杂交种的染色体又忽然加倍,形成了具有42个(28+14)染色体的异源多倍体,即现在栽培的普通小麦。 栽培二粒小麦已知有76个变种。多数类型幼苗直立,叶片着生茸毛。株高90-120cm,抗倒伏性不强。穗扁平,长8-10cm,侧面宽于正面;小穗排列紧密,多具长芒,颖脊明显,穗轴较脆,触碰时易断,籽粒较长,红色、硬质。以春性为主,抗锈病、白粉病和散黑穗病,是带皮(稃)小麦在小麦育种中应用较多的种。二粒小麦品种卡普利(Khapli)曾是叶锈病著名的抗源。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最早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地区。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而稻米则排名第三。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蛋糕、面条、油条、油饼、火烧、烧饼、煎饼、水饺、煎饺、包子、混沌、蛋卷、方便面、年糕、意式面食、古斯米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同时小麦也被用于人名,出现在各电视剧、动画、游戏中。也有如舞蹈师等职业的同名名人。名 字 中文名:小麦 学名/拉丁语名:Triticum aestivum Linn 英语名字: Common wheat, bread wheat 学名:普通小麦宝古代麸麦浮麦浮小麦空空麦麦子软粒小麦小麦  小麦 马炜梁拍摄于上海市上海农科院 科属分类 </B>  域: 真核域 Eukarya 界: 植物界 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单子叶植物纲 Liliopsida 目: 禾本目 Poales 科: 禾本科 Poaceae 属: 小麦属 Triticum 种: 小麦种 Triticum aestivum 简 述 1、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叶子宽条形,子实椭圆形,腹面有沟。子实供制面粉,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播种时期的不同有春小麦、冬小麦等。  小麦 王芸 拍摄于 陕西省 秦岭南麓 2、这种植物的子实。 自花授粉禾本科小麦属的重要栽培谷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茎具4~7节,有效分蘖多少与土肥环境相关。叶片长线形;穗状花序直立,穗轴延续而不折断;小穗单生,含3~5(~9)花,上部花不育;颖革质,卵圆形至长圆形,具5~9脉;背部具脊;外稃船形,基部不具基盘,其形状、色泽、毛茸和芒的长短随品种而异。颖果大,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 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从蛋白质的含量看,生长在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的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适宜烤面包;生于潮湿条件下的麦粒含蛋白质8~10%,麦粒软,面筋差,可见地理气候对产物形成过程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面粉除供人类食用外,仅少量用来生产淀粉、酒精、面筋等,加工后副产品均为牲畜的优质饲料。 来源 P 一粒小麦 x 拟斯卑尔脱山羊草 AA BB F1 AB(异源二倍体) 环境突变、染色体加倍 = AABB 二粒小麦 二粒小麦 x 方穗山羊草 AABB CC F2 ABC(异源三倍体) 环境突变、染色体加倍 = AABBCC 普通小麦 习性和种植

都是拟斯卑尔托山羊草杂交

野生一粒小麦(染色体组AA)经驯化演变为栽培一粒小麦(AA)。野生一粒小麦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染色体组BB)发生天然杂交,其杂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组AABB),再经驯化演变为栽培二粒小麦(AABB)。栽培二粒小麦再演化成为其他四倍体组小麦。野生二粒小麦与节节麦(染色体组DD)发生天然杂交,其杂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了普通小麦组小麦(AABBDD)

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小麦最先进入了中国的西北地区。远道而来的小麦进入中国以后,也遇到了水土不服。小麦虽然属旱地作物,但要求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以致古人认为,麦和稻一样,适宜在低湿地种植,所谓“小麦宜下田”,而中国北方农业所面临的最大不利因素便是干旱。

当小麦进入中国南方之后,其所遇到的困难正好相反。南方雨水充沛,地势低洼,厥土涂泥,宜稻不宜麦。特别是在稻麦二熟地区,水稻在收割之后,为了能及时地种上小麦,必须地排干稻田中的积水,因此,排水成为在南方稻田上推广种麦的关键。

不过,对于具有悠久农业历史和先进农业技术的中国人来说,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小麦的生长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和种稻比起来,种麦所需要的技术和劳力也相对简单一些,影响小麦在中国发展的更大的阻力来自于人们的食物习惯。

扩展资料

小麦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1/3以上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中国,其重要性也仅次于水稻。

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今天所种植的普通小麦是由三种野生小麦经过两次的天然远缘杂交和经历了九千多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考古学家在九千年以前中东地区古墓里发现了人类最早种植的小麦,这是一种一个小穗只结一粒种子,所谓一粒小麦。

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的时候,一粒小麦又与一种野生小麦自然杂交,形成了二粒小麦。后来二粒小麦又与粗山羊草发生了杂交。这一结合,不仅可以结出三粒种子,使产量得以提高,而且小麦还可以发面,使得小麦的食用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受到最广泛的欢迎。

-小麦

过去收麦子是用镰刀割断麦子的茎秆,将麦子捆绑起来再统一脱粒,人们将小麦大面积收割的起始点称之为“开镰”。现在收割小麦已经进入了机械化作业阶段,镰刀已经在很多地方被淘汰了,但“开镰”这个仪式依然在存在。

“开镰”意味着小麦能够被刈割。要知道,作物能够被刈割,在人类农业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

一粒小麦

例如,最初的野生一粒小麦,穗轴很脆,成熟后极易整穗脱落,散落在地上很难收集。并且野生一粒小麦的籽粒跟外面的颖壳紧紧地粘连在一起,很难“去皮”。

这种无法刈割的作物使人类很难高效的去利用。

直到有人发现了一些麦穗不容易脱落的植株,并且有意识的将这些麦穗中的籽粒,洒落在固定的地方,让其繁育后代。

如此,在人工选择下野生一粒小麦被驯化成了栽培一粒小麦,栽培一粒小麦的麦穗轴韧性得到强化,并成了稳定的性状,人们对小麦的收获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小麦的分类

我们刚才说的“一粒小麦”是从形态学上划分的,也就是每个小穗上只有单粒小麦,与此相对应的“二粒小麦”,每个小穗上有两粒小麦,我们现在的普通小麦就符合这个特征。

另外,按染色体组分类,则可以划分为“二倍体小麦”、“四倍体小麦”和“六倍体小麦”。

“一粒系小麦”对应“二倍体小麦”,“二粒系小麦”则对应“四倍体小麦”,具体的小麦属分类如下图所示。

小麦属分类

二粒小麦

直到小麦属跟山羊草属开始分化时,小麦属才有了独立的一个种。在小麦进化史上,山羊草属的亲戚们可是帮了大忙的。

大约100万年前,小麦属分化出了野生一粒小麦和乌拉尔图小麦,这两种小麦由于近缘关系,发生了生殖隔离。

为了壮大“小麦家族”,乌拉尔图小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开始了他的“脱单之旅”。大约50万年前,乌拉尔图小麦和山羊草属植物拟山羊草发生了天然杂交,并克服了生殖隔离,产生了小麦家族中极为重要的一员——野生二粒小麦。

这次“联姻”也是小麦属第一次染色体组加倍的过程,即乌拉尔图小麦的AA染色体组跟拟山羊草的BB染色体组杂交形成了可育的四倍体小麦AABB。

在同一时期,二倍体的野生一粒小麦同二倍体的山羊草属拟斯卑尔托山羊草(GG)通过天然杂交形成了四倍体阿拉拉特小麦(AAGG)。

野生二粒小麦在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后,穗轴更加强韧并不易断裂,同时也有了易脱粒的特点,进而驯化成了“栽培二粒小麦”。

小麦属内具有A基因组的物种有野生种2个——乌拉尔图小麦(Turartu)和野生一粒小麦(Tboeoticum),栽培带皮种1个——栽培一粒小麦(Tmonococcum)。两个野生种存在于中东的自然植被中。这两个野生的二倍体种在亚美尼亚和伊朗等地混生,但没有天然杂交现象。同时,根据同工酶和贮藏蛋白分析,容易将它们区分开来。因此,认为它们不仅在核物质,而且在细胞质上均有一定差异。

栽培一粒小麦,在新石器时代广泛栽培于西欧到小亚细亚一带。根据遗传学,同工酶和贮藏蛋白分析,栽培一粒小麦更接近野生一粒小麦。现已公认,栽培一粒小麦是由野生一粒小麦进行人工栽培后演化而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903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5
下一篇2024-0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