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作文

甲午战争 作文,第1张

早就想写点什么,关于南京,关于那场灾难,但没有能够,写了多少字,删了多少字,因为心里想说的话太多。后天早晨十点,那警报声又将响起,说撕心裂肺也罢,说是惊心动魄也罢,都一样,都是让人感到战争的残酷、死亡的悲惨。

问题却是,很少有人把那当作什么,因为在这日益冷漠的世界中,人们也正在忽视生命的价值,忽视死亡的本质。忽视战争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二十一世纪未到之前,我们的憧憬是那样美好,二十一世纪到了,却发现一切如常,不同的不过是更多的战争,更多的生命在消失——正常地或不正常地。而在这种生命的消失中,我们更关心的恐怕并非是死亡本身。

就在9.11那天,世界各地有3500名儿童死于贫穷和饥饿,我们关心了吗?《读书》上有一篇文章说得不错,我们关心9.11,不过因为那是在美国。我要加一句,也不过是发生在我们认为是财富、地位和人类发展目标的标志——双子楼。我们已经把一切都歪曲了,歪曲了死亡本身,有歪曲了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

歪曲。其实,我们一直在做着这样的事,所以我们附和着美国去反恐,却很少有人好好反思这后面的根源。今年23期《世界知识》上说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在进行侵略战争。这就可以解释某些国家永远的自以为是,他们可以说伊拉克的报告太长,是要拖延时间,那么好啊,是不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准备三份报告:长、中、短,联合国愿看哪份就看哪份?这种自以为是,导致其对于人的生命的双重标准。他竭力保护本国公民尤其是白人的权利,却可以在别国领土上任意投掷他认为可以投掷的导弹,击中他认为的恐怖分子。

死亡的问题在这世界上一点点消解,或者说发生了某种反映,生成着另一种物质:无色、无味、无形。但的确存在,而且是以可怕的形式存在,在达到燃点或是空气浓度达到某一标准时,以极端的形式爆发。

对于曾经的那场灾难,我已经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心中机器复杂的情感,尤其作为一个南京人。《扬子晚报》曾登过一篇文章,叫做《杨家不吃鱼》,因为1938年长江中的鱼特别肥,因为杨家曾有太多人成了那场战争的陪葬。

死亡的恐怖,只要你到了江东门就可以感受到,白与黑的强烈对比,让这纪念馆更添肃杀。纪念馆的安静是中国公共场合少有的,不管谁到了这里,就有一种自觉的意识,不去打破那极尽的悲凉空气的散播。无言的沉寂呵,让你感到揪心的痛,在这里,什么“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都让你无法接受,那些狂热的笑,和中国人的苦难,多大的反差、怎样鲜明的对比!作为南京人,我也只去过那里两次,因为不敢——我怕见那些鸽子,也怕见那些千纸鹤。

好在改称“国际和平中心”的提案被否决了,否则天晓得我会有什么举动——我相信,作为南京人,一定是极度的愤慨面对这种观点——和平,想和平首先就要人清历史!我们不要狭隘民族主义,可退一万步讲,只要你还是个人,你就应该把对于生命的悲悯融入对于这处纪念馆的所在的理解上去。

生命的消逝只在一瞬,生死的对立,转换是那样匆促。而那至少三十万的生命,又是在怎样的情状下结束的!不能够想象他们面对死亡时的惊恐、绝望——等死啊……

对于死亡,面对死亡的故事,还想说三句话:

珍惜生命。

呼唤和平。

追求平等。

人们应该好好活着,自己是,也让别人是,人之为人,当尊重生命的机会。生之偶然与死之必然,人皆是,何要兵戎相见?不如认真的活着,珍惜现在,而友谊和共同的追求,将比别的更让你感到愉快,充实的,美好的。

谨以此文,献给已经死去的所有无辜的人和为了结束无辜人的死亡而走了的人们,

尚飨。

1942年初,第二航空战队“飞龙”号与“苍龙”号南下支援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作战。2月15日,第二航空战队与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汇合。2月19日,一、二航空战队空袭澳大利亚达尔文港;3月协助攻占荷属东印度群岛。1942年4月,第一、二航空战队与第五航空战队(“翔鹤”号和“瑞鹤”号)汇合,对印度洋英国海军进行扫荡(“加贺”号因触礁致主轴受损,仅能维持18节航速,未能参加行动)。空袭了锡兰的英国海军基地科伦坡和亭可里兰,并击退了前来应战的皇家空军远东部队。

值得注意的是,“飞龙”和“苍龙”还击沉了失去飞机掩护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该舰一年之前曾参与击沉“俾斯麦”号)、“康沃尔”号重巡洋舰等皇家海军舰艇,据统计,上述战斗中两舰的投弹命中率达到88%!

由于“双龙”日军航母等在印度洋上一系列凶悍的进攻,皇家海军的连连失利,最终迫使率救兵驰援印度洋的皇家海军萨默维尔上将撤出印度洋。 1942年5月27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加贺”号),第二航空战队(“飞龙”、“苍龙”号)组成第一航空舰队,以“赤城”号为舰队旗舰,率领2艘战列舰(“雾岛”、“榛名”),2艘重巡洋舰(航空巡洋舰“利根”、“筑摩”),1艘轻巡洋舰(“长良”号,作为水雷战队旗舰),12艘驱逐舰(分属第四、第十、第十七驱逐舰分队),踏上了奔袭中途岛的征途。

谁都不曾预料,伴随航空母舰出行的驱逐舰中,就包括“补枪王”——“野分”号驱逐舰(该舰见证了联合舰队的大部分惨败,并屡次奉命击沉遭重创的友舰,包括“赤城”号)。另外,第四驱逐舰分队的指挥官有贺幸作海军大佐,就是“大和”号战列舰的末代舰长;至于第十驱逐舰分队的司令官,则是后来“信浓”号航母的末代舰长阿部俊雄海军大佐。

1942年6月4日,史无前例的中途岛海战爆发。第一航空舰队清晨放飞108架飞机攻击中途岛,但未能找到美军主力。8点开始,美军鱼雷机群发起了持续不断的反击,令“飞龙”一度左支右绌,但美军飞行员技术拙劣,未能造成伤害。午后,搜索而来的美军俯冲轰炸机群发现第一航空舰队行踪,“赤城”号、“加贺”号和“苍龙”号同时遭到致命打击而被摧毁。三舰分别于6月4日傍晚和次日凌晨沉没。

由于日军仅剩飞龙号可以作战,指挥权移至“飞龙”号,由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山口多闻少将继续指挥作战。1942年6月5日上午,“飞龙”号连续发动反击。尽管飞机所剩无几,但其精锐的舰载机部队仍然重创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命中炸弹三枚、鱼雷两条(后被日本潜艇击沉)。

“约克城”号的舰员尽管经验丰富,在日机两次轰炸的间隙扑灭了大火,虽然此举招致了日军第二次攻击,但无论是幸存的日军飞行员还是“飞龙”号上的山口少将,都误以为已击沉了两艘美军航母。他们认为,美军的三艘航母仅剩一艘,双方已回到1:1的起跑线上,而美军飞机也损失惨重,因此“飞龙”号全舰士气大振。

但是,美军“企业”号的反击尾随而至,“飞龙”号被4枚炸弹击中,彻底丧失战斗力。由于损坏过于严重,尽管没有沉没,但根本无法拖航(然而根据卧烟社提供的资料来看,飞龙损毁并不严重,动力系统完好,能以28节速度行驶,消防系统完好,只要扑灭了大火就可以继续航行,被卷云雷击后4小时才沉没 ),只得由随行的驱逐舰发射鱼雷击沉(此役,两艘护航的驱逐舰“野分”和“卷云”各自击沉了一航战的旗舰“赤城”和二航战的旗舰“飞龙”)。山口多闻拒绝离舰,随“飞龙”号一起沉没。

或许是为了掩盖中途岛失利的惨淡,联合舰队直到1942年9月25日方才将“飞龙”号除籍。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17900吨,公试排水量20165吨,满载排水量21900吨

总长22735米,宽2232米,型深205米,吃水784米

飞行甲板长2169米,宽27米

动力装置:8座锅炉,4台蒸汽轮机,4轴,主机输出功率153,000马力

最大航速343节,续航力7670海里/18节

武备:双联装127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6座,三联装25毫米口径高射炮7座,双联25毫米口径高射炮5座

舰载机:常备64架,一说为58架,满载时可达71架。

舰员编制1101人

莫忘国耻,警钟长鸣!甲午海战110周年年祭 抵制日货!

我也不太会写!摘一段吧!!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

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都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

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16日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16日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17日上午8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1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昌登上甲板了望,判定为日本舰队。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

11时半,吉野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12时20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

中午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

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火炮 鱼雷发射管 总排水量 总兵力 平均航速节

北洋水师 195 27 2126 145

日本舰队 268 36 3916 102

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 依航行次序,日舰配备情况如下:

第一游击队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吉野” 河源要一 4,216 225 150mm速射炮4

“高千穗” 野村贞 3709 18 260mm2

“秋津洲” 上村彦之丞 3150 26 150mm速射炮4

“浪速” 东乡平八郎 3709 24

本队第一群阵: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松岛”旗舰 尾本知道 4278 16 320mm1

“千代田” 内田正敏 2439 19 120mm速射炮1

“严岛” 横尾道昱 4278 16 320mm1

本队第二群阵: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桥立” 日高壮之丞 4278 16 320mm1

“比睿” 樱井规矩之左右 2284 132 170mm2

“扶桑” 新井有贡 3777 13 280mm2

本队左侧: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西京丸” 鹿野勇之进 4100 15 120mm

“赤城” 坂元八太郎 622 1025 120mm

北洋舰队的12艘军舰配备情况如下: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定远”旗舰 刘步蟾 7335 145 305mm4

“镇远” 林泰曾 7335 145 305mm4

“经远” 林永升 2900 155 210mm2

“来远” 邱宝仁 2900 155 210mm2

“致远” 邓世昌 2300 18 210mm2

“靖远” 叶祖珪 2300 18 210mm2

“济远” 方伯谦 2300 15 210mm2

“平远” 李和 2100 145 260mm1

“超勇” 黄建勋 1350 15 250mm2

“扬威” 林履中 1350 15 250mm2

“广甲” 吴敬荣 1296 15 150mm2

“广丙” 程璧光 1000 17 120mm3

另外六艘舰艇为炮舰镇南、镇中和鱼雷艇福龙、左一、右二、右三。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投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日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被北洋舰队截击。

“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郎太当场毙命。“西京丸”也受重伤。

14时15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日“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伊东佑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吉野”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撞沉“吉野”。“致远”舰向“吉野”号右舷高速撞去。日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所中,全舰官兵共252名壮烈战死。

“经远”继续迎战“吉野”,也中弹起火,管带林永升、大副陈策阵亡,随后舰也被敌鱼雷击沉,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殉难。“致远”沉没后,“济远”管带方伯谦、“广甲”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方伯谦等是否临阵脱逃,近年有不同看法)。“靖远”、“来远”因中弹过多,退出战斗,避至大鹿岛附近紧急修补损坏的机器。

“定远”、“镇远”两舰顽强抵抗日舰本队的围攻,虽中弹甚多,几次起火,全体官兵仍然坚持奋战。

下午3时30分,“镇远”舰的305公分大炮连续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二次。“松岛”后甲板四号炮塔中弹后,火焰引发装药,发生了大爆炸。“松岛”船轴倾斜5度,冒起白烟,火灾大作。日军炮塔指挥官海军大尉志摩清直以下100余人皆被击毙。死尸堆积,血流满船,“松岛”败走。

不久,“靖远”、“来远”抢修完毕,重新投入战斗。日舰“赤城”、“比睿”、“西京丸”被“定远”、“镇远”轰得不知去向,旗舰“松岛”已经瘫痪,“吉野”、“扶桑”也受了重伤,不能再战,又见北洋舰队重新集队,伊东佑亨便于17时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战场。

北洋舰队稍事追击,也收队返回旅顺。历时5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到此结束。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以后,由于北洋舰队嗣后不敢再战,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黄海制海权。(北洋水师网站)

聚歼日舰于黄海—探讨北洋水师阵形的真意(图)

图一、北洋舰队拟改犄角鱼贯阵为犄角雁行阵之展开时形势

图二、中日双方舰队进入炮火决战时之阵形

战斗开始后形势图

下午2:40左右形势图

下午4:40分左右形势图

从海军角度看大东沟海战,清军设计的双犄角雁行阵型并不是仓促而为(实战中后来打成了半弧形横队),更不是不通兵法,而是在研究了中日双方的特点以后,周密考虑之下,制订的相当有针对性的打法,在它的后面,是一套完整的富有攻击性的凶狠的作战方案。

北洋舰队的指挥官们已经无法为自己辩解,但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如果作为军人,还可能会相当欣赏它的想象力。

丁汝昌本是淮军宿将,作战中素以剽悍凶狠著称,且作战严谨,深通兵法,李鸿章素有知人之名,不会挑选一个窝囊废来统带他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从开战到大东沟海战的时间足够丁考虑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事实上他也不可能没有一个这样的计划。因此,面对长期假想敌的日本舰队,他绝非仓促应战。

让我们看看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摆下的雁行阵,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这和纳西莫夫打锡诺普海战的阵型多么相似,而这个阵型在战术上的价值就是迅速的分割对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从锡诺普海战看,甚至可以说这是破T字型炮战队形的克星。

丁汝昌的战术思想并非简单的灵光乍现,就象下棋一样他考虑到了几步后手。仔细分析,北洋水师的队形排列,包括谁先谁后,航速的分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规划。

简单地说,北洋水师的想法就是分割包抄。

以“镇远”、“定远”突前领队,形成“八”字型阵列,突向日军的“一”字横队,在最短时间内切割日舰编队,随后转向,实施左右包抄。

“镇远”、“定远”为什么要突前?要完成这个计划,先导舰的任务是最重的,它是刀刃,要承担分割的任务,会受到两面敌军的夹攻,且航向意图极为明显,同时它要完成随后的包抄夹击,战术动作比其他各舰都要复杂,所以北洋海军使用“定远”、“镇远”两条巨舰来担任这个最艰巨的任务,原因是:第一、它们最坚固,能够承受打击;第二、丁汝昌和刘步蟾就在这二舰上,在军舰之间通讯可能被破坏的情况下,它们是最容易完成指挥意志的舰只。而他们后面的两翼“超勇”、“扬威”等距离敌舰远,且仅仅迎击一侧敌舰,中弹概率低,用弱舰就可以完成任务。这样使各舰受到的威胁得到平衡,既保护了弱舰,又能够发挥铁甲舰的优势。

北洋水师航速慢,但日舰是一字长蛇阵,清军这个阵型的优点,就是让日舰队面对拦腰斩来的北洋水师几乎无法机动改变队形,除非它也向右转,形成只有舰首对敌的态势(舰首对敌正是清军阵型挨批评的一个重点)。日舰是单纵队,纵深不足,北洋水师的切割将在一瞬间完成,正是打在日军的薄弱环节上!使用这种办法可以有效的使日舰为了相互救援而必须和北洋水师绞成一团而不能发挥机动优势。按照海战的实况看,北洋水师在开战时指挥的相当出色,切割点正选择在日军本队和第一游击队之间!

预料北洋水师的作战指导思想应该是切割日舰队形后,“定远”、“镇远”分别左右转,兜转至日舰左舷,使日舰本队先导舰同时承受前方、左方、右方的夹击,而第一游击队必定掉头援救本队,此时,它的先导舰也会同样遭到三面环攻。这样的打法对日舰队先导舰的打击后果会是怎样的呢?纳尔逊在亚历山大全歼拿破仑东方舰队的毁灭性战例就是证明。

从全局来看,北洋水师是以“定远”、“镇远”为饵,换取将日舰切割并包围的阵型优势,然后以日军航速缓慢的本队为抵押,逼迫日军高速的第一游击队自投罗网(即使不投,它的殿后舰在三面环攻之下也难逃一死)。然后以“超勇”、“扬威”为砧,以“定远”、“镇远”为锤将日军砸成碎片。

按照这样的作战计划,北洋水师的舰队最终会形成一个躺倒的H型,夹住日舰的两队,使其无法机动,如果日舰突围,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至少先歼其一队。如果日舰拼死合龙集中战力,则位于中央的中国军舰(看看舰艇的排序,正好是灵活的“致远”和“靖远”)可以让开一条大路让日舰完全位于内线,而形成一条长长的海上火胡同,这显然是一个全歼日舰的富有野心的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从军事角度看完全有实现的依据。

首先,日舰没有能够消灭“定远”、“镇远”的武器,对着它们狂轰对中国军队来说正中下怀,用这二者的装甲为其他舰只换取损失,但是根本没法阻止它们的突破(丁汝昌敢于把自己的座舰放到最前面,的确很有勇气,很象他和捻军战斗时亮出旗鼓诱敌攻击的作战风格,但是有轻敌之嫌,也为失利埋下了伏笔)。在实战中,没有一门日军火炮能够穿透“定、镇”的厚甲。

其次,伊东佑亨为了避免被包围,唯一的应手只能是向右转向,它们的打法也无非沿着中国舰队两侧展开,形成“八”字形的两条战线居于外线(很象后来的实战),但这就给北洋水师带来两个好处:第一、日舰在八字顶端有一个固定的转向位置,等于给北洋水师提供了固定打靶的机会,北洋水师在八字顶端的,恰恰是日舰无法击毁的“定远”、“镇远”!这样,能够和中国军舰形成战列对峙的日舰势必已经伤痕累累,越接近八字形的底部,损伤必然越严重;第二、日舰是分成两队,力分则薄,中国舰队则左右逢源——注意,中国舰队两列纵队中间是空的,不会遭到两面夹击,而且呈八字形,日舰两队必然越打越远,位于八字顶端的“定远”、“镇远”在一旦形成八字炮战局面之后就可以变成机动队,可以想象此时北洋舰队以左右翼弱舰拖住日舰队形(所以丁汝昌才不会怕后队速度慢呢,本来就没有准备让后队赶上前队),“定远”、“镇远”象两头饿虎一样从后面扑上来,依次干掉队尾的敌舰(“定远”、“镇远”会不会分开左右翼?我想不会,丁汝昌的阵型之精髓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他必然会把“镇远”、“定远”全部用于日舰旗舰所在的本队方面),没有一艘日舰可以单独长时间抵抗“定远”、“镇远”加上当面其他舰只的合力攻击,而日舰对中国舰只却攥不成拳头,因为中国舰队的队形是两列长墙,如果绕到八字底端去包抄,不说包抄进去也是挨到两面夹击,大概等打进去它队尾的舰只早就让“定远”、“镇远”打成奥运会火炬了。

这是何等考虑周到,狡猾又老辣的打法!非沙场老将不能为也!难怪在作战会议中那些饱读海军经典的将领毫无疑义。

为什么丁汝昌采用这样一个阵型呢?我还有一个猜测的想法,那就是丁汝昌的思路在怕日舰逃掉不能全歼!

所以他要从一开战就死死缠住对方,不和对方打远距离的炮战或少打,拖日舰到悬崖边上决斗,使对方不能抽身而退,否则日舰发挥航速优势,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岂不糟糕。大概丁汝昌还准备把日本军舰揍成火炬以后让港内的镇字号和鱼雷艇来结束最后的战斗吧?他们打机动战当然不行,打死靶正好发挥其威力大的特点,也符合清军打仗战功人人有分的习惯。

收藏在军博的“镇远”舰铁锚

后世对清军阵型的百般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

第一、日军抢占了T字炮战阵位,这一点,其实北洋水师已经有所准备,那就是双方打成的阵位后来更象一个“六”字。众所周知,T型阵位打的就是对方的先导舰,而丁汝昌的阵型先导舰有两艘,可以大大分散对方的攻击,同时两翼左右分开,比纯粹的T字炮战多少能发挥后方舰只的火力,事实上,作为先导舰的“定远”、“镇远”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相反起到了吸引敌军火力的作用,只是让日军一下子打掉了指挥部,是北洋水师最大的败笔。

第二、开战之初,舰艏对敌,各舰只能开主炮,后部火炮无法发挥优势,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这是为了取得阵型优势的必然牺牲,就象对马海战东乡平八郎的阵前回头一样,挨了不少炮弹,换来一个T字炮战的有利阵位,只是丁汝昌失败了,东乡成功了,所以他们获得的评价才如此不同。这两个问题和后面的战斗比较,不能算大的问题——看到一位朋友的评论,有一句话令人茅塞顿开,那就是北洋水师的舰艇前后主炮不平衡,前炮大大优于尾炮,因此正面对敌牺牲的火力并不太大。

那么,事实上北洋舰队的确分割日军舰队成功,这么好的队形,周密的计划,这么高昂的士气,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呢?我认为这主要有六个原因:

第一、计划太复杂

这种“考虑周密”的复杂的作战计划在实战中往往难以实现,简单的计划更好些,因为实战中各舰不可能象平时一样没有干扰的实施计划,就仿佛射门的足球运动员,在拉拉扯扯之下复杂花哨的动作往往难以成功。日本海军最后一场大战:莱特湾大海战,就是败在了一个纵横几千公里的“周密”的复杂作战计划上。

第二、对日军火力估计不足

对日军战斗力和战争的惨烈程度估计不足,可以说只有开战之后北洋水师的官兵才完全明白日军的战斗力,日军密集而准确的炮火、精确的指挥使北洋水师大吃一惊,也严重影响了士气。如果事先知道日舰的命中率那么高,“致远”决不会冲出去独挡日舰全队的炮弹,那本来是只有“定远”、“镇远”才能做的事情。丁汝昌的负伤。从“头面烧烂”等状况看,根本不可能是飞桥断裂,很明显是挨了日军的炮弹,只是清军无法相信日军的炮弹会那么准确!这造成的影响在后面还要叙述,但是可以看出清军对挨上这样凶猛的打击没有思想准备,这就影响了北洋水师实施后面计划的决心,象吴敬荣,肯定没有这种思想准备,于是就此精神崩溃。北洋水师大概抱着狩猎的态度来的,没想到却是一场浴血死战!北洋水师***的思想这时肯定从彻底歼灭敌人向保护自己不被歼灭快速转变,而这在原来的作战计划中考虑不多,仓促改变作战方针,北洋舰队战斗力和计划的优势当然大打折扣,在这种肉搏战中,日军快炮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清军对自己军械的落后和士兵素质的不足考虑不周。

第三、兵力不够充足

按照原来的作战计划,左五右五,没有预备队,哪条船也不能沉才能完成,没有考虑到日军可以在最初的战斗中就给与北洋舰队重大的打击,切割敌编队虽然成功,随着“济远”、“广甲”的逃走,即便指挥健全,这个计划也已经很难实行。

第四、失去指挥

最重要的一点,这个计划需要各舰作为一个整体,协调一致,并加以流畅的指挥才能实现,何时包抄,怎样应对敌舰的反扑,都要从舰队的角度而不是某一条军舰的角度考虑,而清军恰恰是一开战就失去了指挥,又没有指定预备指挥官(“镇远”不是很好的预备旗舰吗?为什么没有指定?大概还是轻敌了吧),造成了后面的大混乱。我看到有关于“致远”升旗问题的讨论,想起马尾海战中参将高腾胜也曾经在“飞云”号上升起龙旗,根据台湾钟汉波将军的解释,那只是表示舰上有高级将领,相当于后来的将旗,在海战中亮出来,表示决一死战的意思,并非接管指挥权。日军的评价是“勇者过勇,怯者过怯”,“致远”的出队和“济远”的逃跑把舰队的八字形阵拆得七零八落,随着丁汝昌的负伤,清军根本就失去了统一的指挥,而这个计划没有指挥是根本无法进行下去的!清军的各舰没有自己的头脑,其思维是由失去控制的旗舰代行的,不乱怎么得了? 想想林彪在打虎山战役中下达了攻击命令后就让各纵队各行其是,那才是最高级的作战计划呢!

第五、指挥官结构有问题

北洋水师内部,大约只有丁汝昌真正是打过仗的(还有显然没有统帅气质的方伯谦),也有指挥全军的能力。次一级的指挥官即使优秀者如刘步蟾都显然缺乏战略的全盘考虑,刘可以指挥一艘战舰打得有声有色,但无力也没有经验指挥全队的战斗,所谓有将才没有帅才,何况他本身也是第一次参加真正的战斗,对他的要求无法过高,所以在丁负伤之后,就没有一个能够有才能和魄力,负责贯彻这一计划的指挥官了。

第六、运气不好

这个计划是典型的中国人崇尚的“后发制人”,所以在前半部分是要注定要吃亏的,而真正分割了敌人,可以自己赚便宜的时候,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去赚,所以看起来清军在整个战役全盘都在吃亏,看不到一点亮点,因此后世对丁汝昌的雁行阵只有批评。

个人认为北洋海军的失利和阵型的关系应该远远比单纵阵和雁行阵那样简单的对比深刻。后人评价,往往把先人都看作老气横秋或窝窝囊囊之辈(他们确实比我们老么),但是实际上当时的人物也都是一时豪俊,必有自己的血气和智慧,丁汝昌为了北洋水师的胜利,可能比谁都要呕心沥血,而他的才干也比评价他的人可能要高很多……您认为我这样的分析是否有一定道理呐?

北洋水师的失败,必然因素以外也有很多偶然因素,简单的举个例子,黄海海战之后本来是日舰先退,结果中方搁浅舰只却被日军回头击毁,否则“广甲”和“超勇”都有挽救的可能(叶祖圭这时干什么去了?追不上日本人还不能照顾自己的伤舰么),加上“济远”撞“扬威”(存疑),其实北洋水师可能把损失轻易降低到2条船,而完全不是5条,“镇远”触礁更是自毁长城了。

以上的拙见,只作山野村言吧,不过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丁汝昌的计划实现,将是哪几艘日舰倒霉呢?唉,凭栏怀古,只有浩叹。

日本

联合舰队本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中将、同参谋长:鲛岛圆规大佐、参谋:岛村速雄少佐心得)

松岛(旗舰、舰长:尾本知道大佐)

千代田(舰长:内田正敏大佐)

严岛(舰长:横尾道昱大佐)

桥立(舰长:日高壮之丞大佐)

比叡(舰长心得:樱井规矩之左右少佐)

扶桑(舰长:新井有贯大佐)

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海军少将、参谋:中村静嘉大尉 釜屋忠道大尉)

吉野(旗舰、舰长:河原要一大佐)

高千穂(舰长:野村贞大佐)

秋津洲(舰长心得:上村彦之丞少佐)

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大佐)

别动队(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同参谋长:伊集院五郎中佐,于西京丸)

赤城(舰长:坂元八郎太少佐)

西京丸(舰长:鹿野勇之进少佐)

清国

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

中央队

定远(旗舰、管带右翼总兵:刘步蟾)

镇远(管带左翼总兵:林泰曽)

右翼队

杨威(管带参将:林履中)

超勇(管带参将:黄建勲)

靖远(管带副将:叶祖珪)

经远(管带参副将:林永升)

左翼队

来远(管带副将:丘宝仁)

致远(管带参将:邓世昌)

广甲(管带都司:吴敬栄)

济远(管带副将:方伯谦)

别动队(北东方向活动)

平远(管带都司:李和)

广丙(管带都司:程璧光)

福龙(管带都司:蔡廷干)

鱼雷艇等

损害

日本

重创

巡洋舰「松岛」、「比叡」、炮舰「赤城」、伪装巡洋舰「西京丸」

巡洋舰「吉野」受损

战死

坂元八郎太少佐等298名

总中弾 131发

清国

损失

巡洋舰「经远」「致远」「超勇」

座礁损失

巡洋舰「广甲」「扬威」

其余舰只多半受损

战死

林永升、邓世昌等700名以上

总中弾 700发以上

分类补充:

日本

铁甲舰:扶桑

防护巡洋舰:吉野 浪速 高千穗 秋津洲 千代田

三景舰(防护巡洋舰):松岛 严岛 桥立

海防舰:比睿

炮舰:赤城

伪装巡洋舰(武装商船):西京丸

清国

铁甲舰:定远 镇远

小型防御铁甲舰/海防舰:平远

装甲巡洋舰:经远 来远

防护巡洋舰:靖远 致远 济远

撞击巡洋舰(无防护):超勇 杨威

鱼雷巡洋舰:广丙

无防护巡洋舰(木壳铁骨):广甲

一等出海鱼雷艇:福龙、左队一、二、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名称: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地点: 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

  时间: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参战方: 大清帝国,日本帝国

  结果: 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

  参战方兵力: 清军630,000人

  日军240,616人

  伤亡情况: 清军31,500人阵亡

  日军13,306人死亡

  主要指挥官: 李鸿章丁汝昌,山县有朋伊东祐亨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军队外强中干。欧美方面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共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大寿,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这场战役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附近海面。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创(管带邓世昌)。  邓世昌

  过程 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16日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16日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17日上午8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1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昌登上甲板瞭望,判定为日本舰队。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 由东乡平八郎指挥的吉野号率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12时20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 中午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 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火炮/门 鱼雷发射管/架 总排水量/吨 总兵力/人 平均航速/节

  北洋水师 195 556 27 2126 102

  日本联合舰队 268 568 36 3916 145

  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依航行次序,日舰配备情况如下: 第一游击队: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吉野” 河源要一 4216 225 150mm速射炮 x4

  “高千穗” 野村贞 3709 18 260mm x2

  “秋津洲” 上村彦之丞 3150 26 150mm速射炮 x4

  “浪速” 东乡平八郎 3709 24

  本队第一群阵: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松岛”旗舰 尾本知道 4278 16 320mm x1

  “千代田” 内田正敏 2439 19 120mm速射炮 x1

  “严岛” 横尾道昱 4278 16 320mm1

  本队第二群阵: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桥立” 日高壮之丞 4278 16 320mm x1

  “比睿” 樱井规矩之左右 2284 132 170mm x2

  “扶桑” 新井有贡 3777 13 280mm x2

  本队左侧: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西京丸” 鹿野勇之进 4100 15 120mm

  “赤城” 坂元八太郎 622 1025 120mm

  北洋舰队的12艘军舰配备情况如下: 舰名 舰长(管带)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定远”旗舰 刘步蟾 7335 145 305mm x4

  “镇远” 林泰曾 7335 145 305mm x4

  “经远” 林永升 2900 155 210mm x2

  “来远” 邱宝仁 2900 155 210mm x2

  “致远” 邓世昌 2300 18 210mm x2

  “靖远” 叶祖珪 2300 18 210mm 2

  “济远” 方伯谦 2300 15 210mm x2

  “平远” 李和 2100 145 260mm x1

  “超勇” 黄建勋 1350 15 250mm x2

  “扬威” 林履中 1350 15 250mm x2

  “广甲” 吴敬荣 1296 15 150mm x2

  “广丙” 程璧光 1000 17 120mm x3

  另外六艘舰艇为炮舰镇南、镇中和鱼雷艇福龙、左一、右二、右三。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7年未修,主炮炮塔起火,丁汝昌烧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日本军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遭到北洋舰队截击。 “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西京丸”也受创。

赤城”号于1920年12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建造,到了1921年,受《华盛顿公约》的影响,建造中的“天城”级面临停工解体的命运。日本海军在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将两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改建成航空母舰。1923在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震坏了放在船台上的“天城”号龙骨,最后只有“赤城”号以航空母舰的姿态面世。由于日本当时只有小型航母“凤翔”号的建造经验,因此在设计这艘排水量比“凤翔”号大近3倍的航空母舰时,煞费了苦心。

“赤城”号在1923年11月重新开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层甲板设计相当特殊:最上层为飞机降落甲板;第二层甲板上有舰桥及2门双联装203毫米口径主炮,故称为“炮塔甲板”;第三层为飞机起飞甲板,长567米,可搭载60架战机(16架战斗机、16架侦察机及28架攻击机)。测试排水量34364吨,航速31节。 1938年,“赤城”号进行了一次大改装,拆除原来的炮塔甲板和起飞甲板,将最上层甲板延长变成飞行甲板,舰载机数量增加到91架(96式战斗机16架、96式攻击机51架、96式俯冲轰炸机24架),运送飞机的升降机也由2座增加到3座,飞行甲板左舷增设舰岛。测试排水量增为41300吨,航速312节。

“赤城”号是日本海军的名舰之一。在1928~1929年,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曾担任该舰舰长,偷袭珍珠港时,该舰也作为机动部队的旗舰,其后,“赤城”号还参加了爪哇海大战和中途岛战役。在中途岛海战中,“赤城”号被美军俯冲轰炸机投下的2枚炸弹命中引起火灾,大火殃及弹药库,连锁爆炸迫使“赤城”号船员不得不弃船,最后日本用自己的第四驱逐舰队发射鱼雷将其击沉。

“加贺”号:关东大地震使它得以顶替上岗

“加贺”号和“赤城”号虽然不是姊妹舰,但2艘航母从诞生到覆灭的命运却惊人的相似。属于“土佐”级的“加贺”号,原始设计也是战列舰,同样也是“八八舰队”计划的产物。正当它受到《华盛顿公约》的影响而准备解体时,关东大地震报销掉了“天城”号,“加贺”号得以被改造成一艘航母来顶替。

“加贺”号于1920年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动工,次年11月下水,1923年11月开始航母改造工程,1928年3月完工。其外观与“赤城”号类似,同样是三层式甲板,排水量33693吨,航速275节,可搭载60架飞机。

1934年,“加贺”号也进行了大改装,于一年后完工。主要是延长飞行甲板,使舰载机的数量增加达到90架(15架90式战斗机、45架89式攻击机及30架94式俯冲轰炸机),航速增大至283节,排水量增加到42541吨,续航力得到提高。

“加贺”号一直与“赤城”号搭配编为日本海军第1航空战队,曾参与侵华战争的所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偷袭珍珠港时战果颇丰,在进军南洋的过程中也出力颇多。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时,受到美军俯冲轰炸机的袭击被命中3枚炸弹而引起火灾,数小时后沉没。成军13年的第1航空战队至此全军覆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913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