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咸是人,还是乐器﹖

˙※.阮咸是人,还是乐器﹖,第1张

阮咸既是人名也是乐器名

 

阮咸是西晋陈留尉氏人,字仲容。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阮咸是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阮咸也是著名的音乐家,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他生平放浪不羁,精通音律,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作有《三峡流泉》一曲。

 

 

 

 

 

 

 

 

 

 

据说阮咸改进了当时流行的“秦琵琶”,这种琵琶大约为铜质、直项、长颈,有十三柱。唐人在阮咸墓中发现了这种琵琶,不识其名,因称其为“阮咸”。一说因其器形类似阮咸所弹琵琶而得名,后世简称为阮,是月琴、秦琴的前身。

 

 

 

 

 

——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阮咸

4岁跟随俄罗斯的小提琴教师巴赫耶夫学习小提琴演奏,6岁随父冯少先学习月琴演奏。在成长期间参加了少年宫、青年宫等多次比赛和演出,在月琴演奏上一直是个小童星。

197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但因个人原因,延误入学事宜,后考入中央民族乐团。工作期间随团参加了各地的巡回演出,在年少的时候就随团走遍了大江南北。

1982年,19岁经过团里的严格筛选,代表文化部中直团体参加了首届全国民族器乐大赛,获得了表演奖。一起获奖的有吴玉霞、朱家明。成为了团里的独奏演员,得到了更多演出机会和艺术发展的空间。1996年,参加了文化部技术考核,中央民族乐团闭幕考核,获得了中阮第一名的好成绩。2000年,在哈尔滨开办艺术学校,主要教授中阮。适逢黑龙江电视台有一场才艺

冯满天(4张)

比赛,用中阮小试牛刀,顺便检验自己这些年来的成绩,结果取得年度总冠军。比赛强度很大,每周一期,从周冠军、月冠军、季冠军一路走到年度总冠军,弹了几十首自己创编的中阮曲目,所向披靡。1997年为了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深造,2000年顺利毕业并取得本科毕业证。2005年受邀前往香港城市大学讲学,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称赞道“如果我们的民族音乐欣赏课有冯满天来教,相信学生们没有不喜欢上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2006年研发“无品中阮以及演奏法”并首创中阮弹唱,同年7月在北京参加了中央民族乐团

“盛装民乐”演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2006年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特邀为全国民族器乐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月琴专家委员会委员,并协助冯少先完成《月琴考级曲目》教材丛书的编撰。2006年9-10月,应邀与父冯少先在台湾的高雄、台中、员林、南投、桃园五城市巡回演出——“黑土情”冯少先,冯满天父子独奏音乐会,每场返场达到5次,创台湾所有地区民族器乐演出的票房历史纪录。2007年5月,与瑞士巴塞尔音乐学院音乐家在北京21世纪剧院,广东省河源市合作演出,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录播了本场音乐会。2007年11月,应马来西亚邀请,与父冯少先一同出访,并举行了父子独奏音乐会,首演了小阮协奏曲《创业》,开创了小阮协奏曲的先河。2008年1月,应邀与黑龙江省民族乐团合作演出了中阮弹唱《家》,词曲均由本人创作。

2014年4月20日,在“出彩中国人”中,以一曲《乡愁》获得第一季“出彩”总冠军。

自制古阮 人称“阮痴”

“非琴不是筝,初闻满座惊。”这句诗是描述阮的创始者、魏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弹奏的音色。在很多地方阮又叫阮咸,就是直接套用了阮咸的名字来称呼这种古老乐器。

冯满天反复调研发现,当代民族乐队中尽管有阮乐器的编制,但这并非古阮。“他们参照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阮咸样式制阮,却把琴板上的花纹误认为镂空,可真正的中国古乐器是从来不在琴板上开口的。”这些镂空,反而把古阮的音色和音量限制了。从1993年起,冯满天便一头扎进阮的世界,去寻找古阮真正的音色,他也有了“阮痴”的名号。

冯满天寻访了许多制阮琴师,但结果让他失望。“中国的民族乐器制作水平还处于农业社会。做琴师傅都不懂弹琴,而弹琴的人又不会做乐器,不像西方工艺进化很完善。西方制琴师都必须是弹琴的人,对演奏有切身体会。”不甘失落的冯满天决定自己动手制琴。他翻书学习,拆琴观察,又去探访西方做提琴、吉他的琴师。为了去掉琴板上的音孔,冯满天足足琢磨了七八年。虽然音孔去掉很简单,但要保留音量是个难点,最后他从石子入水瞬间找到灵感,在琴侧开了个小孔,找回音色的同时又保持了音量。

最终在《出彩中国人》舞台上呈现的这把“仿唐隐孔中阮”诞生了,而在它之前,冯满天耗费了47把失败品的代价。他将家中积攒的钱都花在制琴上,为此没少得罪家人。冯满天承认,在阮的世界里,自己好像是进入了一种洗脑的状态。“只要街上看见人背着阮,我就会跟着人家问,看看别人的琴。只要有外国人买阮,我都会非常好奇地跟人家解释,凡是一切跟阮有关的都令我着迷,我就是为这事痴狂。”冯满天说。[2]

小八义中,真正是梁山英雄后代的有五个人:老四徐文标,乃是梁山英雄“金枪将”徐宁之子;孔氏三兄弟,乃是梁山英雄“毛头星孔明”之后,最小的小弟弟猴子阮英,也是名门之后,其父乃是当年梁山寨“阮氏三雄”中“立地太岁”阮小二,其师乃是“英雄大八义”中最有名气的“神偷手”赵华阳。

周顺是吏部天官周义之子,徐文标的表弟,猴子阮英的表兄;尉迟肖乃是大唐名将尉迟敬德之后,一身好武艺,是周顺的朋友;唐铁牛是猴子阮英的师兄。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徽宗皇帝赵佶昏庸失政,太师蔡京趁机摄政并阴谋篡权,他诬陷清正廉明的吏部天官周义造反,蛊惑赵佶下旨将周义全家一百零三口绑缚法场斩首,御林军将周义之子周景隆和周夫人秘密放走 。

周夫人和周景隆前去济宁投靠亲翁梁士太,梁士太知周家之祸恐受牵连决意退婚,同时授意指使义子梁滚暗害周景隆。梁府千金梁秀英闻知气愤不已,她和老管家梁忠毅然冒险救出周景隆。周景隆无奈只好远走他乡。

在漂泊途中先后结识梁山后代飞毛腿阮英、孔氏三兄弟、金枪将徐文标、踏雪无痕花云平、无影侠时长青、尉迟肖和猛汉唐铁牛。他们侠肝义肠、扶危济贫,同恶霸和奸臣作斗争。

最终将蔡京阴谋叛乱的武装组织藏兵营打败,斩杀了助纣为虐的恶僧铜头和尚。周景隆也在漂泊途中发奋读书考中状元,为国锄奸。小八义士齐聚汴梁保家卫国,共敌外患,谱写一曲人间大义之歌。

这个发髻是唐朝的双环望仙髻

中国妇女自古以来就讲究发髻的变化,考古学家就商代,周代,秦汉等朝代的妇女发式作出归类,而唐代的发式不单承前朝遗风,更加入外族特色,发挥创意。根据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一书指出,唐代时期妇女对头部的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及发髻式样变化多色多样,头上戴簪钗珠玉宝石及鲜花,既承前代遗风,又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唐代发髻名称众多,有飞天宝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等,我们可以从古墓的陶俑,书画等窥见当代服饰的一二。

发型

浑脱帽

凤帽当时妇女为了美观,以及遮蔽面貌等原因,都会戴上帽子,唐代称为羃离,此种头饰源于西北夷民族,由于北方风沙大,西北夷民族习惯于骑马,于是就以面衣或面帘盖蔽而不受风沙侵袭。我国古代,妇女出门,必蔽其面,先前有面衣,幂罗,以后有头巾、盖头,其意相近。帷帽也是妇女用来遮面的饰布,抵御风沙,其面料是半透明的纱绢等,使外人不可窥见,而自己可以略见其它东西,多数利用藤席或毯笠做成帽的骨架,糊表缯绵,有些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之上,多用轻薄而透明的罗制成,可作为遮蔽全身的帽裙。

双环望仙髻

闹扫妆髻

抛家髻唐代妇女的发髻承袭前朝,并加以创做,如双环望仙髻是承袭秦汉遗风,留传下来的神仙方士之说;不少古墓,如西安唐开元十一年鲜于海墓女俑,或唐代绘画,例如有《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等,都保留大量唐代妇女发型的形象资料。唐代的妇女发型,直接影响五代到北宋年间,此时期的特点是竞尚高,大当时的妇女利用自己以及别人剪下的头发加添在自己的头发之中,或造成各种假发来装戴。而此等发型多为贵族妇女的专利,平民百姓极其只在婚嫁才会如此打扮。

飞天宝髻

簪花髻除了将头发束成髻以外,插上发钗,发簪等也是唐代常见的发型,唐晚期,高髻更与银钗,牙梳相配,据《入蜀记》记载,蜀中少女都梳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其它如鸾凤步摇,簪梳等,亦可在敦煌晚唐石窟第9窟、第10窟以及五代第98窟中的壁画可见。

发饰

唐代发饰可分为发钗,簪,步摇簪,梳篦,宝钗等,自凡魏晋南北朝起,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我们可以从古墓中的遗物,观察当时妇女的打扮。

唐代铜梳,湖南长沙纸园出土,据残物复原

江苏杨州三元路唐代窖藏出土凿花金栉高125厘米,宽145厘米,重65克,杨州市博物馆藏

唐代骨梳,河南陕县出土

上三幅图为唐代古墓遗留下来的梳,所用的材料很多,例如有动物的骨头,铜、银等金属,由图中的花纹所见,雕工精细,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技术来说,是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而图中的几何花纹,亦是由西域传入中土。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外商旅络绎不绝,我们可以由唐代贵族妇女常用的日常用品得知,当时流行的图案式样,是源于波斯、身毒等国,由是观之,当时唐朝的皇帝被称为天可汗(共主),仍与外来文化融合,形成新的局面。

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银钗

属于发钗的一种,隋代时作双股形,呈一长一短,目的是方便插戴于发髻,中晚唐以后,发钗渐趋简单,亦有专供装饰用途,考古学家在江苏,陕西西安,浙江长兴等地的古墓也有发现不同类型的钗,如西妻郊惠家村唐大宗二年墓出土双凤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双凤及卷草纹。上图所示为江苏邗江蔡庄出土,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而成,每式钗朵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分辨左分右分插。

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银步摇

金镶玉步摇簪 1956年11月安徽省合肥市农学阮南唐汤氏墓出土,金镶玉步摇簪,通高19厘米,宽9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四蝶银步摇簪 1956年11月安徽省合肥市农学阮南唐汤氏墓出土,四蝶银步摇簪,通高19厘米,宽9厘米,安徽省博物馆

上三幅图属于步摇簪,是簪的一类,始见于五代十国,从唐代遗留下来的陕西西安书洞墓壁画,以及陕西干县李重润墓石刻中可见插步摇簪的人物图象。《杨贵妃外传》中也有对步摇的描述,书中说到当时唐玄宗命人从丽水取最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亲自给杨贵妃插上鬓上,而"云鬓花颜金步摇"是时人对杨贵妃的描写,可见此类发饰的受欢迎程度遍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宫中贵族,达官贵人为甚。

穿过一条嘈杂的街,越过一座类似护城河上的小桥,眼前是一座五开间的三层城门楼,皆以黑色的火山石堆砌。

进入了古都城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大的广场,近1平方公里,由黑麻石铺就。广场空旷,仅留有一座二层红瓦十二柱的亭子,走近一看原为水泥柱,竟也是仿建。亭东200米处有座古牌坊。四周皆为青峰翠岗,古都好像建于盆地之中。护城河绕广场而行,由东北向西南流去。亭东方为一个不小的村庄,密密麻麻盖满房屋。

小秦指着亭内的用越、汉文写就的新刻石碑碑文说道,广场上原建有丁、黎二朝的宫殿,现均已毁。你看广场北部那几座石础,是中式的古代宫殿建筑立柱搭梁用的基石,原盖有多座宫殿。这空旷之地为古代宫殿区已无疑义。

被称之为“先皇”的,就是在安南10世纪诸侯混战之际异军突起荡平众强梁的丁部领。

说起丁部领,就不得不提起在安南,也就是后称“越南”的独立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的两个人。

一是曲承裕。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中原地区发生安史之乱。八年后叛乱虽被平定,但河北、山东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步蔓延到川陕、河南、两淮和岭南等地区,节度使或部将的叛乱时有发生。中央集权的削弱和藩镇割据的加剧,使显赫一时的唐王朝在经过一段短暂的中兴后又步入没落,从此一蹶不振。各类矛盾的加剧催生了黄巢农民大起义。907年,唐朝覆亡,中原先后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小朝代,平均每个朝廷仅十余年;而南方包括越南地区则建有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等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在云南还先后有南诏和大理政权,整个国家陷入内乱与分裂之中,安南地区也未能幸免于难。从803-880年,安南多次发生兵变或事变,多个安南都护、经略、节度使或被杀,或被逐,如经略使武诨(越南武氏开基祖之一,武元甲为其宗族后裔)曾逃往广州。

经过千余年的中原王朝郡县统治,汉儒文化的强势推行,汉越血统的交融,这时的安南境内已形成一批由汉人与越人融为一体的封建统治阶层。这些人不但熟悉中原王朝的 历史 文化,而且熟知安南风土民情,和当地村社头人或土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西汉时期郡县官吏与雒将雒侯等部落首领格格不入、以至酿成二征夫人起义的状况有明显的不同。在风雨飘摇之际,安南的上层人物开始洞悉内外,野心膨胀,觊觎封建割据大权。

唐后期中原人曲承裕由朝廷入安南仕宦,子孙也随迁,留居当地,后演变成安南鸿州(今越南海阳省宁江县)的富豪世家。曲氏乘机崛起,控制了安南。唐天祐二年(905年),曲承裕得到唐王朝的承认,被授予静海节度使之衔。但由于唐中央王朝之无力远及郡县,何况安南,致曲坐大,曲承裕实际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割据政权酋首,开创了越人上层建立几乎完全割据的政权之先河。

而与此同时,以军功著称的刘谦、刘隐父子先治封州(今广东封开)、贺水(今广西贺州),后因平定端州、广州之乱,唐天复元年(901年)刘隐被荐权清海节度使留后(即岭南节度使),后又被唐之后的后梁朝封为清海、静海两节度使、安南都护,并加封南平王。刘隐故去,其弟刘岩,后改名刘 ,即位之。其谓僚属:“今中国纷纷,孰为天子!安能梯航万里,远事伪庭(指后梁)乎。”遂与中国南方其他九个割据政权一样,刘在广州称帝,号南汉国。这便是中国第二个封建分裂时期,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的“南汉国”之由来。

因隋、唐、梁时,安南地区即今越南北部地区属岭南道,由岭南节度使管辖,循之行政习惯或正统观念,刘氏之南汉国将安南视为其所辖之,更何况刘氏领有清海、静海两节度使,而曲氏仅为唐亡前两年所封的静海节度使。曲承裕于907年去世,其子曲颢即位,颢亡后由其子曲承美继承。曲氏祖孙三代保有安南,计26年。930年,南汉刘 发兵取安南,俘曲承美,命属将李进为交州刺史,南汉仅直接统治交州一年,曲氏旧将杨廷艺于爱州(今越南清化省)发兵围困交州,南汉援军未到,交州即陷杨廷艺之手。杨廷艺虽战败南汉军,但深恐南汉再次征南,为了本身的政权不受威胁,只好臣服,服从南汉诏谕,接受羁縻,任交州节度使。

另一位重要人物也恰逢此时登场,即吴权。

杨廷艺领有交州七年,又被其牙将矫公羡(峰州人,即今富寿越池一带)所杀。次年杨廷艺另一牙将吴权发兵于爱州,北攻矫公羡。矫向南汉求援,救兵未至,身已先亡。吴权即领有交州。

吴权,898年生于河内山西市唐临乡。据《大越史记全书·外记·卷五》记载,吴权身材魁梧,双目如电,龙行虎步,智勇双全,力可举缸,容貌异常,且腰上长有三颗痣,人皆奇之,以为可为一方之主。我们注意到,《大越史记全书》这一时期出现的人物如丁部领、黎桓、李公蕴等均被描写得有异相,且智勇双全,它从侧面反映了安南自力、自主意识的增强。如前所述南汉国主刘 接求救后,派儿子刘洪操率军来攻之。由于轻敌冒进,误入白藤江,被吴权击败,吴于939年春称王,立廷艺之女为后,定都古螺城(今越南英东县)。944年吴权去世,享年47岁,在位仅七年。吴权死后,杨廷艺之子杨三哥(吴权内兄)自立,称平王。950年,吴权次子吴昌文驱逐杨三哥,自称晋王。954年,南汉国主刘封吴昌文为静海节度使。越南史称吴权、吴昌文为前后“吴王”。

继曲、吴之后,安南地区,群雄并起,各据州县,战火连连,更胜以往。吴权之子吴昌文难以驾驭局面,在965年征战叛乱得太平、唐阮二村时,“才入境,止船上战,为伏弩所中,薨”。吴昌文侄儿吴昌炽以“吴使命”名义割据一方。加上矫公罕、阮宽、吴日庆、杜景硕、李圭、阮守捷、吕唐、阮超、矫顺、范白虎、陈览等十一人,号称“十二使君”(汉书称“使君”者,一般为州府级官吏及诸侯)。安南“海内无主,十二使君争长,莫能相统”。时势造英雄,丁部领应运而来。

丁部领是华闾洞人,其父丁公著是杨廷艺牙将,后被杨委任为驩州(今越南中北部的河静省)刺史。丁部领在其父去世后承袭其位。越史书记载丁部领少年时便显现其非凡的勇略,被村中儿童拥戴为首领。后又率其少年部众攻打别村儿童,使人臣服。周围村民得知此事后大为惊诧,纷纷率子弟前往投奔。后丁部领又击败、收服其叔父丁预,成为一方强人。丁部领以桀骜不驯著称。因不向吴王纳贡,“后吴王”吴昌文和其弟吴昌岌征华闾,丁部领势小胆怯,将子丁琏派往吴军为人质,试图与吴和好让其退兵。但吴军继续攻打,丁部领被迫奋力反抗。一个月过去,华闾洞仍未被攻破,二吴竟将丁琏绑在旗杆上,声称若不投降就将丁琏立即诛杀。丁部领大怒,下令十余张大弓一齐射向丁琏。吴军大惊,被丁勇气所折服,立即退兵。

后丁部领看到割据太平的十二使君之一陈览有德无才,势力强大,家产富有,便去投奔,陈览也觉得丁奇异,非为常人,便收为养子。陈丁联合,实力大增。967年陈览病逝后,丁部领率兵3万攻打范白虎,将范收至麾下,成为丁的亲卫将军。吴氏后裔吴日庆、吴昌文见丁部领实力日益壮大,二人惧而投降。丁部领及儿子丁琏分别娶吴日庆之母和妹为妻,还将女儿嫁予吴日庆,不久,丁部领又娶杨三哥之女杨氏玉云为妻,以政治姻亲振声威。

丁部领又率重兵围困杜景硕,杜在战斗中被流矢击中,其部众归降。再亲率军,以阮匐为先锋,黎桓为殿后,统领战象与士卒,同阮超、阮守捷、阮宽的联军展开激战,用火攻打败了他们。随后率军攻打矫顺、吴唐、李奎等部。丁部领以各个击破的办法,历经年余,终于消灭了诸使君,统一了交趾。

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国号大瞿越,建都于自己的出生地华闾洞。969年定年号太平,并以第二年为太平元年。这是越南 历史 上第一个年号。970年,北宋攻灭南汉,丁部领畏惧之,主动向北宋表示臣服。972年,丁部领遣其长子丁琏携带方物,向北宋皇朝请求册封。次年,宋太祖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从此,安南不再是中华直辖领土,成为“列藩”。这对越南而言,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纵观由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收复岭南,建立南海、桂林、象三郡,到968年,即中国五代十国的南汉国时期,越南北部地区(亦称交趾、安南),与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地区始终同属一个大的行政单位,长达1182年之久,这恐怕在世界 历史 上是难得寻觅的现象。两者之间 历史 渊源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索的重大 历史 和现实课题。

我以为,一个明显而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越南由原始 社会 末期,即蒙昧时期,跨越了奴隶 社会 阶段,直接向封建 社会 过渡,即进入了以郡县制为标志的有一定秩序的封建 社会 ,缩短了越南的 历史 发展进程,使越南成了中南半岛或东南亚地区最先开始封建化的国家,其封建化的完成比东南亚其他国家早了数个世纪。同时也纳入了在当时世界处于先进文化地位的儒文化圈,对其 社会 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使安南在其今后的发展中有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与其西、南邻国家相比,居于比较优势和强势的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813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