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些好看的穿越小说

推荐些好看的穿越小说,第1张

  扶摇皇后不错!文笔不错 女主角语言诙谐 强烈推荐

  好看的穿越小说推荐

  《蔓蔓青萝》(全)-桩桩著

  主角

  李青萝(程箐),刘钰,子离,王燕回

  内容简介

  女主程箐灵魂穿越到6岁的宁国右相之女李青萝身上,李相无子,只有三女,所以每三个月都要测试三女的诗词歌赋、琴棋诗画等技艺,妄图日后三女嫁入王室,以巩固权势。阿萝为幺女,母亲七夫人曾是宁国名妓,嫁入李家只生得一女即遭冷落,七夫人即不希望女儿因功课落后而遭李相杖罚,也不希望女儿锋芒毕露遭人记恨,对阿萝极是疼爱,将一身技艺教与阿萝,而拥有22岁现代灵魂的阿萝也决定韬光养晦默默无闻的过日子。

  宁国 风城五公子:太子刘鉴,四皇子刘绯,安清王之子刘珏,新科状元成思悦,左相之子顾天翔。

  2、《牵情》[全集]|言同书库

  文章类型:言情-穿越时空

  作品风格:正剧

  主角:雪泠,司空清 ┃ 配角: ┃ 其它:穿越

  他,清冷淡漠,魔教之首,更有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

  她,带着异于常人的能力,以新的身份,落在新的时空中重生。。。。。。

  两人相遇,将谱写出怎样的情曲?

  她是否能融化他心中的冰冷?

  他是否能让她丢开能力的桎梏,摆脱碰触的梦魇?

  3、《清宫情空净空》(全)-晓月听风著

  内容简介

  从英国留学回来的23岁女硕士罗静茹在一次完全没想到的意外中穿越时空回到了清朝顺治末年,在机缘巧合顶替他人进入清宫当了一名普通的宫女。其时,顺治因为爱妃懂鹗氏去世,正有出家的念头,而静茹(顶替后名字叫曦敏)在与小宫女聊天的时候,无意撞上了8岁的三阿哥玄烨,由于静茹聪敏的个性,很快成为了玄烨身边的贴身女侍。由此展开了她与未来的康熙大帝命运相连的一段故事。 <F7g;s'q9

  中间,静茹被赶出宫廷,但是她凭借着自己MBA硕士熟练的销售金融知识,在当时推行了很多有效的商业操作,开设了当时最大的连锁饭店,并在出游的途中结实了台湾郑经的四公子。康熙皇帝的亲哥哥裕亲王福全对静茹有一种特殊的情愫,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将静茹带会宫廷去,这其中的是非曲折都在书中一一解答展现。而康熙擒螯拜、平三藩、远征葛尔丹的辉煌历史,也在这位留学英伦的女硕士的陪伴下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4、《异时空情恋之清水漪澜》(全)-苍痕鸢陌@闪闪小说下载网

  内容简介

  率真至情的轻灵少女岳添翎受了情伤,无奈躲入古镇,企图忘却那一份最纯真的爱恋,找回从前快乐开心的自己。不意遭遇神奇古物紫衣蝶梦,带她穿越到异度时空盛景皇朝。

  在异度时空盛景皇朝,岳添翎几度与华衣俊朗的宇印沉轩、白衣似仙的津平佩笙和红衣似火的荆野冥河三位绝色男子不寻常相遇,他们就如那淌过心里的风,她则是那一池静静清水,风滑过水面,荡起了涟漪、漾起了波澜……

  纵然拥有了傲世女侠飞仙恋雪和商界巨贾暮云陵少双重身份的她,情之归处又何如?一切又都由得了她吗?

  5、《歌尽桃花》

  内容简介:

  作品关键字:主角:谢昭华,萧暄,宇文弈 ┃ 配角:耶律卓,宋子敬,谢昭瑛

  暗恋了数年的温柔英俊的邻居大哥哥即将结婚,失恋的谢怀珉同学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思,借着同乘电梯的档儿开口表白。可是人生就是那么奇妙,下一秒,电梯失重了。

  当小谢同学再度张开眼睛时,她的世界已经完全颠覆。镜子里黑瘦的小女孩是她的新身份。神仙说,命格君系统有误,你就再等等吧。

  这可要等到什么时候?

  百无聊赖的小谢同学,就这样开始了她啼笑皆非的穿越之旅——

  结局是喜剧哦!很好看的。

  6、《红颜凝眸处(清穿)》

  [内容简介]:讲的大概是女主穿越到清朝救了四爷,然后就跟着几位爷有了一些情感的纠葛啦,也不可避免地秀了秀才艺。 可当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老四后,竟发现自己在历史中 的身份是刺杀了雍正的吕四娘~~~

  7、《跨过千年来爱你》

  内容简介:白敏,一个现代女子,无意中回到了千年之前的大兴王朝,以慕容枫的身份嫁给了当朝的四太子司马锐,一个顽劣不堪的男子,相识相知相恋,冥冥中注定的天意可否让真爱不悔,能否不枉这千年而来的约定……

  8、《清云梦悠悠》

  内容简介:

  现代单亲家庭长大的二十五岁女孩刘云澈,因为一场意外而穿越时空到了康熙三十八年的紫禁城,灵魂附在与她同名的安亲王小外孙女,十三岁的郭络罗云澈的身上,命运也就在那一瞬间悄然改变……

  偶遇十四阿哥,邂逅十二阿哥,偷遛出宫遇上四阿哥和十三,为救奴才甘愿自己受伤,终于引起了康熙的注意,颇具才情的她被康熙留在宫中,成为康熙身边的红人。

  八阿哥与四阿哥同时向云澈表白,云澈却选择了十二阿哥,八阿哥无奈之下娶了云澈的姐姐梦娴,四阿哥也只好放手。

  9、《若爱只是擦肩而过》

  若爱只是擦肩而过的内容简介……

  原以为只是一场游戏,却种下了痕,在漫漫时间中,发了芽,再回头,已是花开,不敢爱,却遇到了爱,伤了的心分不清真假,若人生只是一场戏剧多好,若爱只是擦肩而过多好…

  10、《此心无垠》

  她神秘地穿越,竟莫明成了另一个时空的自己。她天性散漫,随遇而安,只喜欢吃睡二字。不料一场帝王选妃的百花盛宴,将她推向宿命的深渊。

  在男权至上、妻妾成群的天下,她曾经一朝得尽宠爱,更妄想得到坚贞的爱情;却不料百转千回之后,成了权利斗争中,一枚小小的棋子。

  经历了阴谋、背叛和绝望之后,她终于把心磨练成铁,设下瞒天过海之计,只为此心,能自由无垠……

  这部小说的结局是好的哦!很好看的

  11、《潇然梦》

  那时的他,只是个初涉万丈红尘的善良少年。那时的我,只是个初入异空世界的迷惘过客。现代女子水冰依在一次意外绑架中,穿越到另外的时空——天和大陆。遇见了冷面步杀和美少年祈然。此时身上中有血蛊的祈然和冰依互生爱意。可是冰依被杀手打落悬崖。女主角是生是死?男主角会不会生死相随?

  初遇时,他毫不在意地将覆在脸上的面具摘下,对着我笑。我被惊呆了,不为面具下绝世的容颜,不为他驱散我不安的温暖笑意。却只为那双望着你时灿若星辰的蓝眸,隐藏了多少痛楚亦沧桑,竟仍清澈地如一汪秋水。

  再见他,是很久以后。我震惊了。为那张仿佛成为他身体一部分的月牙形面具,为他浑身散发出的清冽死寂。更为那双明明映着世间颜色,却仿若空无一物的清蓝眸子。

  那时的我们,恐怕谁也没有想到,再相见……

  最后男女主人公在一起了啊!

  12、《醉玲珑》

  她向往自由,

  他厌恶束缚,

  偏偏天不从亻愿,

  月老的一根红绳将彼此萦系。

  竹林寂寂,

  箫声幽然。

  一缕清音拨动了彼此心中埋藏最深的那根弦,

  不由扪心自问:他和她,挣得开吗?

  夜天凌:昔日的皇四子。冷冽、傲然、勇敢,却也温柔。这样的性格是矛盾的,但似乎同样出现在每一个

  男主角的身上,当然了英俊的容貌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外要功成名就,在内要成全爱的所在。从他敢只身闯

  入内殿获得王位,便能将他的性格体现……他对凤卿尘的爱在作者的手下一一体现了……

  凤卿尘:现代的宇文清,夜天凌之贤妻。温柔、睿智、坚韧。就像每一个小说中帮助丈夫夺取天下的女主

  角一样,性格中的睿智、果敢与偶尔一显的天真柔和在了一起,加上姣好的容貌,很令人心动

  最后那女主人公在一起了,这篇真的很好看!

  13、《步步惊心》

  十年来,你可曾被一段爱情感动?可曾为一段爱情落泪?全年龄段言情主义大作,感动所有女性的爱情读本。带着言情界沉寂十年的感动席卷而来,索要你深埋心底的那一滴爱情泪,若曦是倔强的、任性的女子,和阿哥斗嘴、和格格打架,连康熙都笑说她是“拼命十三妹”。这样一个女子原本是繁华都市的一名白领,却因一脚踏空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她带着对清史的洞悉进入风云诡变的宫廷。她知道自己不该卷入这场九王夺嫡的争斗中,可心不由己,因为这里有她所爱的,也有爱着她的……

  结尾处真是触目惊心的惨烈,若曦和雍正这对好不容易相守的恋人,最后却因为中间隔着的血泪而决绝,从此生死两茫茫。

  结局不怎么好,是悲剧,但是很感人的!!

  14、《独步天下》

  父母双亡的女摄影师步悠然,在一次古墓探险中意外跨越了四百年时空,进入了努尔哈赤时代,灵魂依附在女真第一美女——东哥的身上。当一个四百年前的神秘女性拥有了一个现代人的灵魂,她的生命和爱情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个现代女子突然介入已是定局的历史,她能适应自己的新身份吗?她会如何对待趋之若鹜的感情攻势?她在其短暂的余生里会引发何等别样传奇?

  15、《穿越之若轩格格》和《福晋不乖》这是上下部,还蛮好看的,是讲的清朝的。

  简介:《穿越之若轩格格》穿越为了完成未了的情!穿越还你千年的爱!弘普:“第一眼见到你就决定要得到!即使付出生命亦要得到!”弘历:“为了你我不当皇帝!三千宠爱只为你一人!”哥哥:“你是我最爱的妹妹!唯一的最爱的妹妹!”

  《福晋不乖》讲的是若轩和弘晋婚后的生活,但是还是有波折,最后两个人离开京城(弘晋战场诈死)结局是好的,很好看的哦!

  16、《兰陵缭乱》

  这本不是穿越 但不比穿越差 也蛮好看的

  绝对有智慧 而且荡气回肠 (女主角是武功高但基本无心机,男主角个个心机颇深,有那种智斗感)

  男主角与女主角 是从小一起长大 男。女是经过很多的磨难到最最最后才走到一起 是我看过最感人的一部小说

  你可以看见 男女主角是在慢慢成长 在亲人死去 乱世当道时

  他们一家一代忠臣的大爱 不再是单单男女之情 特别是女主我打心底里佩服她

  还有一看点是文笔真的很好 特别是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气氛渲染很是到位

  另一看点是体裁很新 女扮男装 征战沙场 成为大名鼎鼎的兰陵王

  我很是欣赏里面的真情感 推荐你们看哦!!

  17、《拈花一笑醉流景》

  内容简介: 你用尽千年的痴恋,守候我的归来。

  我散落流水的光阴,遥望你的风华。

  千年后的重逢,我茫然的看着你,那双倾城紫眸里漾出盈盈笑意:“我已经等你很久,很久了。”

  浮生一梦千重变,繁花落尽方觉醒。

  再回眸处,流景如梭,旧游伤怀。你在天地另一端,笑看风云。遥看那张早已刻进心里的绝美容颜,一如那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福,我淡淡一笑:“除了他,我谁都不要。”

  18、《且试天下》 架空、完结★★★★★

  下部中恢宏的战争场面令人难忘!!言情文中是少见的,架空!强推!!!

  19《穿越,没有理由》★★★★★ 穿越、完结

  穿越前是凡人,穿越后依然一凡人。

  没有诗歌舞蹈,因为我不会;

  没有战争商业,因为我很笨;

  一生一世一双人,相思相望且相亲。

  20《淡极始知花更艳》★★★★ 穿越、完结

  淡淡的、缓缓的、令人回味无穷的~!! 女主的身份一下子的大转变~绝对令人想象不到!

  21《皇后重生》★★★★ 穿越、

  呵呵~这是我看的第四部穿越文。。。。。还是很有感情哒~推荐给大家咯~~ 就是一点郁闷。。。在我看了2/3之后我还没明白哪个是真正的男主。。。。= =|||

  22《怜香惜玉录》★★★★★

  穿越、完结 哈~~又是一部我很喜欢的文,这个作者写了2部怜香惜玉录,我觉得其实2部都很好看。。。但是网评比较偏爱穿越版。。。。。其实没差啦~~

  !

  。。

  23《有缘千年来相会》★★★★★ 穿越、完结

  这文不错~~! 小搞笑~~穿越过去有2人,一男一女,此文写的是女,男那篇还在连载中~~

  御苍。

  24《遇见》穿越、完结★★★★

  25《诛颜》穿越、完结 ★★★★★★

  其实一般我不建议大家看未完结的小说。。。。一入大坑深似海阿~~~

  26《破》穿越、完结★★★★★

  照作者(司空破晓)的话说——女主就是一小白眼狼~(没心没肺的那种)不过,酱紫真的活的很潇洒~!强推!

  27《帝王画眉》穿越、完结★★★★★★

  这个是我很喜欢的那种!

  28《花容天下》 穿越,耽美、完结 ★★★★★

  作者在写续《十里红莲艳酒》) 这书也是让我热血沸腾的一部小说!!是天籁纸鸢的~!可以说是我看的第一部耽美文。。。真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从此踏上了耽美的不归路阿~~

  29,《独钓寒江雪》 穿越、完结 ★★★★★

  不错的文!!推荐看,男主一开始是属于冰雕那型的貌似。。。。

  30《何处金屋可藏娇 》 穿越、完结 ★★★★★

  完结了,女主是穿成了汉朝金屋藏娇的中的阿娇~~~写的很不错哦~!引经据典的。。。汉穿中不可不看的文!! 但是我还是不喜欢刘彻。。。很不喜欢。。主要是他对待女人的态度!真的就是把女子当成那什么了。。最后为了避免外戚干政竟然在他死前把和他有过关系的所有女人全部杀了!!NND

  31《若相惜》 穿越、完结★★★

  比较有名的一部清穿了,清穿。

  32《红颜乱》 架空、完结 ★★★★★

  架空文中的好文阿~!虽然女主倾国倾城的有点不现实,但是随着小说做一场梦不是也很好吗?PS,结局。。。那绝对不能算结局!!!745了。。看的我郁闷死了!

  33《梦落繁花蓝雪》 穿越、完结★★★★★★

  这书很精彩!强推哦~~

  34《樱花红破》 作者:樱花红破 穿越、完结 ★★★★★★

  昨天刚刚看完这书。。在我手机不灵光的情况下真的很不容易啊!姐弟一起穿。作者真的是小寒的亲妈啊~~最后是HE,大大们可以放心的去看。我很喜欢小寒的性格,温柔、老实、对女主非常非常非常好!我最喜欢他们在小镇里过年的那段时间~暴温馨!!看我的小心肝儿啊~~一颤一颤的~~

  35《满朝文武爱上我》穿越 完结 ★★★★★★

  故事情节还是满新颖的,女主聪明却不是万能,两个男主各有千秋,不能取舍。

  36《芙殇》穿越 完结 ★★★★★

  有些虐但是也是唯一一本看了不会觉得悲伤的虐文了,甚至有些畅快,文字很轻松,女主经历了背叛时也很开朗,勇敢,很喜欢女主的性格。

  37《我的皇后》 穿越 完结 ★★★★★

  很喜欢女主的执着和坚强。

  上部宫廷斗争,下部江湖恩怨。

  38《凭风舞》 穿越 完结 ★★★★★

  她的书不用说了,美人殇很多人都很喜欢阿~~

  推荐这本也很不错哦!!

  刚开始的利用慢慢变为了爱,情节紧凑,充满悬念,让人不自觉地深入其中。

  39《白衣传》 穿越 完结 ★★★★★

  很感人的一篇文章,颇有武侠意味。

  男主虽然是一位杀手,但是爱上了聪明坚强的女主,为了她不惜任何代价,深情不悔。

  女主很聪明也很懂得隐忍。

  故事不似其他那种宫廷文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但有着耐人寻味的悠远流长。

  作者文笔很好啊

  40《雨梦迟歌》 穿越 完结 ★★★★★

  朝廷斗争,她在波云诡谲中沉浮。

  她在世外寻寻觅觅,

  最终碰到他翩翩若惊鸿的身影,云朵一般洁净,碧波一样清澈。

  从此驻足孽海红尘,每一生都甘愿为之等待。

  这文给我吸引的能力并不太,但它就是有能力能让你继续的看下去。

  27《大漠谣 》 穿越 完结 ★★★★★

  女主角敢爱敢恨的个性很吸引人。!洒脱、爱了就是爱了、不顾一切的付出、坦率勇敢、发现对方不爱自己,勇敢地走开,不会自怨自艾,也不会怨恨他人,不爱了就不爱了,很棒的女主角

  《月沉吟》 穿越 完结 ★★★★★★

  经典!作者文笔很好,感情也很细致,女主很可爱,男主超有魅力。就是结局不太出彩,居然扯到前世今生去了,不过看在前面的份上可以忽略不计。

  《寻爱上弦月》 穿越 完结 ★★★★★

  跟上一篇一个作者写的,前面真的很不怎么样,但是后面挺感人的,特别是男女主分开以后的部分

  《兰陵缭乱》架空 完结 ★★★★★★

  不是穿越的。文笔很好》超好看!!

  《我自望星朝天歌》★★★★★★

  很好看。男主很冷漠。不过女主很搞笑。笑得我眼泪都出来了。推荐啊! 真的蛮好看的O(∩_∩)O~。

  《帝王妻》很好看

  《玥影横斜》

  《雨梦迟歌》

  《有凤来仪》

  《叶飘零》

  《绾青丝》

  《宛如雪》

  《时空异恋》

  《若爱只是擦肩而过》

  《情醉千年》

  《清云梦悠悠》

  《清宫梦萦》

  《倾城美人泪》

  《慕慕涵雪》

  《泪飘香》

  《跨过千年来爱你》

  《君心泪》

  《红颜凝眸处(清穿)》

  《凤萧吟》

  《凤舞京华》

  《恶魔王妃》

  《多多益善》

  《大漠谣》

  《到处是秘密(纯古代の)》

  《美人劫》

  《美人殇》

  《三生三四,十里桃花》

  《浮世绝香》(纯古代の,还可以哟!)

  《原也意外》(这本还可以哟,和三救姻缘有点像!)

  《除了我你还能爱谁》

  《凤求凰》 猗兰霓裳

  《青山接流水》

  纯古代小说:

  《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

  《无心神医》

  《苦滋味》

  《十里红妆》

  《月儿圆》

  《有子万事足》

  《非君不嫁》

  《就爱你的痴》

  《三世守护》

  《情迁君心》

  《娘亲我最大》

  《风烟引1和2》(这篇真的很不错哦!呵呵)

  《浮世绝香》(有点纠结)

  《流光夜雪》(蛮好看,很温馨)

  《离雪若依》(一场意外,一个机缘巧合使她成为她,一个简单的动机,却引发久远的恩怨,引起一场感情,亲情,爱情的较量…到底是… 江湖恩怨)

  《与艳少同眠》(⊙o⊙)………除了名字囧了点,文还是不错的

  《最禛心》清穿的,四四的。轻松好看的文,女主一穿过去就是孩子她妈,没涉及到什么宫斗什么的,很轻松的清穿文……

  《君生我未生》清穿的,九九

  《无尽相思风》很温馨的文,没有第二男主,女主也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就是看了很舒服,不过文写得很慢

  纯古代“苏浣儿系列小说”中俄个人觉得欢喜姻缘系列还不错

  《尊龙弄影》《龙王抢亲》《小气千金》《戏凤》

  好看三部曲:《若爱只是擦肩而过》《跨过千年来爱你》《终难忘》

  不过我个人觉得 还是前两部好看些 《终难忘》没有前两部写得好O(∩_∩)O~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雨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料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第一节生平政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西)。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凡近。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在这期间,曾巩也结识了王安石,还曾向欧阳修推荐。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说:"巩顷尝以王安石之文进左右而以书论之,其略曰: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这是追述前此一封信中的话,可见曾巩对王安石曾经非常器重。在这封信里,他不仅推荐王安石,还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

后来,在《与王介甫第一书》里曾巩又说:"巩至金陵,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由此看来,在这期间曾巩同欧阳修已有相当亲密的交往。

曾巩是在嘉佑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时考中进士的。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这样的前辈,结交了王安石这样的朋友,而且已经同当代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如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不过,曾巩所写的这些书信,不同于寻常的"干谒“,不是请求荐引。例如,他在《上杜相公书》中说:"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并书杂文一编,以为进拜之资。蒙赐之一览焉,则其愿得矣。"这封信大概就写于庆历五年(1045)杜衍、范仲淹等被黜离职之后。曾巩于此时写信并投献文章,正好说明他的为人和政治态度,政治上同杜衍、范仲淹一致,绝不趋炎附势。

曾巩既中进士,便被调任为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又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

在这期间,曾巩对于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对于历代图书聚散以及学术源流多所论述,写过一些叙录,如《新序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等,还有《梁书》、《陈书》、《南齐书》等,也都写有"叙录“。

曾巩虽推崇欧阳修,但他的学术观点和欧阳修亦有所不同。例如,他在《筠州学记》中说:"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刑名兵家之术,则狃于暴诈,惟知经者为善矣,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以其私见妄(一本下有"臆"字),穿凿为说,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氏而已。"他对扬雄如此称赞,这看法与韩愈比较相近,与欧阳修则颇相反。

此外,曾巩还有《答王深甫论扬雄书》,对于扬雄屈事王莽以及作《剧秦美新》,都有所辩解,并引王安石的看法,以为"雄之仕合于孔子无不可之义“,而且认为"世传其投阁者妄"云云。曾巩对扬雄的看法,涉及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扬雄的政治态度和学术成就,对曾巩都有影响。

曾巩离开馆阁,又作了十几年的地方官吏。最初是通判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其后又知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徙襄州、洪州,知福州。史称曾巩在这几州都有政绩,主要在"荒政"和"平盗"两个方面,而后者并非真是政绩。

曾巩移徙洪州时,曾有《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诗云:"忆昔江西别子时,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飞光如转烛。"他这时似乎已有倦于转徙的感叹。此后便多次表示为了养亲而不愿远仕。

在赴福州之前,曾巩有《辞直龙图阁知福州状》。到福州后又有《福州上执政书》,书中说:"转走五郡,盖十年矣,未尝敢有半言片辞求去邦域之任而冀背朝廷之义。此巩之所以自处,窃计已在听察之日久矣。今辄以其区区之腹心,敢布于下执事者,诚以巩年六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师,而巩守闽越,仲弟守南越,二越者,天下之远处也,于著令:有一人仕于此二郡者,同居之亲当远仕者,皆得不行。……"据此,他请求"或暂还之阙下,或处以闲曹,或引之近畿,属以一郡,使得谐其就养之心,慰其高年之母。“此书之外,曾巩还有《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也是请求朝廷照顾养亲的。大概正是因为他一再申请,朝廷曾一度下令,"召判太常寺“;可是当他离职上路以后,又有诏改知明州。为此,曾巩又有《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希望朝廷允许他"暂至京师迎侍母赴任“。但未能如愿,所以后来移知亳州,又继续申请。他在《移知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中说:"臣昨任福州,已系远地,迎侍不得,即今老母多病,见在京师,人子之谊,晨昏之恋,固难苟止。二者于臣之分,实为迫切。……只乞对移陈蔡一郡,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今臣幸蒙恩诏移守亳州,如臣所请。况亳州去京不远,欲乞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元丰三年(1080),曾巩又徙知沧州,有《沧州乞朝见状》,说:"窃念臣远离班列十有二年,伏遇陛下神圣文武,当天受命,……而臣曾未得须臾之间进望清光,窃不自揆,愿奉德音,犬马之情,固非一日之积。今将至京师,他望圣慈,许臣朝见。"于是神宗召见了曾巩。召见之后,他曾请求登对,有《乞登对状》,说自己被召见时,"不敢率然以对“,可是"退而伏念“,还是希望"上殿敷奏“,以便"披腹心“,"当天心“。此后曾巩便被留在京师,"勾当三班院“。

元丰四年(1081),有诏书说:"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于是便"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史称"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者“,于是曾巩入朝辞谢说:"此大事,非臣所敢当。"并有《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表示谦让。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这时曾巩又有《辞中书舍人状》,述说自己"齿发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选贤能。还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但这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一带),终年65岁。著作有《元丰类稿》等。

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在京师作官的时间不多。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看,如《唐论》、《书魏郑公传后》、《熙宁转对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等,并没有突出的政治见解。其主要观点是泛称三代之制,称赞后周和唐初的贞观之治,而对于宋代的政治却没有多少条陈和建议,与范、欧诸公不同。他在《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中对于宋朝的现状还是相当称赞的。他说:

盖远莫懿于三代,近莫盛于汉唐,然或四三年,或一二世,而天下之变不可胜道也。岂有若今五世六圣、百有二十余年,自通邑大都,至于荒陬海聚,无变容动色之虑萌于其心,无援桴击柝之戒接于耳目。臣故曰:生民以来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又说:

今陛下履祖宗之基,广太平之祚,而世世治安,三代所不及,则宋兴以来,全盛之时,实在今日。

由此可见,曾巩对于当时的政治不仅没有任何不满,而且推崇备至,当然也就不曾提出改革的意见。

在这以前,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当时曾巩出守越州,其后转徙六郡,在外十二年。对于熙宁新法,也没有发表过具体意见。只是在《过介甫归偶成》诗中说过:"心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直道讵非难,尽言竟多迕。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观此,则两人过去言谈之间,可能有过意见分歧。还有,其《与介甫第二书》也说:"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足下无怪其如此也。"又说:"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虽然,致此者岂有他哉?思之不审而已矣。"由此看来,在政治上二人是有分歧的。

总的看来,曾巩一生,政治表现不甚突出。《宋史》本传说"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这话可能有些根据。

第二节文学成就

曾巩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在当代和后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的。他的成就虽然不及韩、柳、欧、苏,但有相当的影响。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在《答李沿书》里他说:

辱示书及所为文,……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而予之所爱且畏者也。末曰其发愤而为词章,则自谓浅俗而不明,不若其始思之锐也。乃欲以是质乎予。夫足下之书始所云者,欲至乎道也;而所质者,则辞也。无乃务其浅、忘其深,当急者反徐之欤?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天下国家而已,非汲汲乎辞也。其所以不已乎辞者,非得已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此其所以为孟子也。

此外,在《与王向书》、《回傅权书》中也有类似的见解。先道德而后辞章,这是曾巩的一贯主张。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曾巩的文章同韩、柳、欧、苏各家相比,便显得质朴少文。韩、欧诸公虽也说过先道后文一类的话,但他们毕竟还是重视文采,曾巩则不很讲求文采。

当然,曾巩虽然不讲文采,而文章却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这是曾巩文章的特色。这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

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例如《赠黎安二生序》一开始说: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然后说,读了他们的文章,认为:"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再说下去,便说到黎生将行,求曾巩赠言,以"解惑于里人“。于是曾巩乃大发议论如下:

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之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像这样的笔墨虽然不及韩愈的赠序那样纵横变化,故作姿态;却也写得曲折尽意,很有波澜。而且语出自然,无造作之迹,这一点又近似欧阳修。

再有,曾巩的文章又是善于记叙的,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例如《越州赵公救灾记》,写知越州的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云:

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这段文章叙赵公救灾的考虑,真可谓有条不紊。再往下写,也是条分缕析,头绪分明。备灾救灾之事,本是纷繁杂乱,头绪众多的,但曾巩信笔写来,却简洁如此!

还有,曾巩为文,一般说来,是长于记叙、不多写景的,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几乎不写景物。但有的文章也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即是一例:

其路在闽者,陆出则厄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土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上下,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豪分,辄破漏。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势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

这段文字是写道山亭所在之地的山川之险的,形容刻画,可谓精工。同柳宗元山水诸记相比,自有特色。

由此看来,曾巩为文虽少景物描写,却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偶一为之,也能臻于极妙之境。

此外,曾巩还有一些论及学术、艺术的文章,例如《战国策目录序》、《宜黄县学记》、《墨池记》等,纵论古今,更多学者气息。

《宋史》本传论及曾巩的文章:"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这一评语,比较切合曾巩文章的实际。"纡徐简奥“,概括了主要特点。

曾巩生前与身后,都不曾以诗见称。但他一生作诗也并不少。而且有些诗中还抒发了不见于文的思想和情感。在文章里,曾巩不像欧阳修那样指陈时弊,而在诗中却有所涉及。例如《胡使》诗云:

南粟鳞鳞多送北,北兵林林长备胡。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还来里闾索穷骨,斗食尺衣皆北输。中原相观双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九州四海尽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

这样的言语,在曾巩的论政之文中不曾有过。"斗食尺衣皆北输“,"胡骑日肥妖气粗“,这是对北宋朝廷刮民髓赍盗粮的苟安政策的生动概括。剥夺百姓的衣食,养肥入侵的军马。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曾巩循循儒者,于此也不能不慨乎言之。

曾巩还有《追租》一诗,其中有句云:"赤日万里灼“,"禾黍死硗确“。"饥羸乞分寸,斯须死笞缚“。"公卿饱天禄“,"每肆诛求虐“。这是说天旱民饥,而官方不恤。曾巩在这里颇有为民请命之意。最后说:"试起望遗村,霾风振墟落“,面对民间疾苦,曾巩是无能为力的。

曾巩一生,历任地方官职,鞠躬尽瘁,似乎没有什么抱怨。几次上书,皆以侍亲为言。但在诗中,有时也微露不满。例如《东轩小饮呈坐中》云:

二年委质系官次,一日偷眼看青山。念随薄禄闲垂首,似见故人羞满颜。及门幸得二三友,把酒能共顷刻间。海鱼腥咸聊复进,野果酸涩谁能删。谈剧清风生尘柄,气酣落日解带镮。瑰材壮志皆可喜,自笑我拙何由攀。高情坐使鄙吝去,病体顿觉神明还。简书皇皇奔走地,管库碌碌尘埃间。功名难合若捕影,日月遽易如循环。不如饮酒不知厌,欲罢更起相牵扳。

又如《人情》诗云:

人情当面蔽山丘,谁可论心向白头!天禄阁非真学士,玉麟符是假诸侯。诗书落落成孤论,耕钓依依忆旧游。早晚抽簪江海去,笑将风月上扁舟。

在这样一些诗里,曾巩流露了更真切的情感。曾巩不是诗人,但在诗里却更体现了他的"全人“。

①曾巩:《元丰类稿》卷15《上欧阳学士第一书》。

②《宋史》卷319《曾巩传》。

③《元丰类稿》卷51《墓志》。

④《元丰类稿》卷17《学舍记》。

⑤《宋史》卷319《曾巩传》。

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骈文的最高成就。

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赋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自唐以来,骄文无论作为表达形式,还是作为一种文体,一直受到种种指责。

有的人认为骄文是“宫廷文学”、“贵族文学”,“是一股逆流”;有的人认为“骄文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都持否定的态度,这些看法值得商榷。 骄文产生于魏晋,经南北朝的发展、繁荣直至唐初。

“四杰”续六朝文学传统,屡有优秀作品,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骄文的最高成就。 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变流行的装演粉饰为抒写真情,脱离“宫廷文学”的樊笼,拓展了骄文的艺术境界。

内容简介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都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开头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直接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真挚,二联写离情的缠绵,三联时间已晚离别到来,“何”后会难期,隐隐的哀愁,没有长吁短叹,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意态从容,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作者谪居岳州,梁知微经此入朝,送客。征帆远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写简淡的秋景。孤——由峰而转向人,神话传说使君山缥缈,浮——迷离扑朔之感,三句写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致。

7、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8、李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兑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气象,寒不可见树色可见。催,生动有感,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9、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11、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2、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13、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朴素秀美。前二句点明时间,后二句写归去情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归意,诗人形象隐于诗外,表露寄托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借助眼前的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诗人此时的空虚寂寞之情。五六句写诗人心随友人远去,直到目的地。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首句写氛围,声音、情状、时间、地点,显得黯然销魂。二句用两个自,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三四句用同病相怜来写依依惜别,通篇基本上直陈其事的赋体,紧扣江边使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4、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开篇造成特殊的背景,烘托李副使毅然前行的气概,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三四句明写友人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五六句化惆怅为豪放,末句直抒胸臆,气贯长虹。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语言口语化,亲切洒脱,声调悠扬流美,奔放明快,韵律自由活泼,节奏跌宕有致。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少行人,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季节和所向,写行程之难,次句写李判官的过人之勇。马之快,原之阔,身手矫健。尾句有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使诗脱却一般私谊的范畴,升华到更高境界。此诗只就此地与彼地的情景略加夸张和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可说独具一格。

15、贾至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诗人先从自己离别洛阳时写起,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以物候的变化表达时间的变换。深得采薇遗韵。开首两句洒脱飞动,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三句的世情含意极丰,世事如浮云,更觉离情难遣如流水之悠长。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而又依依不舍的深情。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多,且各尽其妙,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写得沉郁苍凉,一结有余不尽。

16、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此诗开始从上次的分别说起,接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上次别后相见不易,此间相思自在言外,正因如此,才相见如梦,加深了惜别和伤感的心情,前两联构成因果关系,翻疑梦,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神态尽在其中,各问年,不仅在叹息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后两联写深夜长谈,但太多的话说不完,故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来渲染映衬,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多么凄凉,不仅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境,也象征人事的飘浮不定。既描写了实景又虚写了人的心情。结句表面上写劝酒,实际上总写伤别。综观全诗,中四句极工,写尽悲喜伤感,不可收拾,末二句却能轻轻收结,略略冲淡,可见诗人能运笔自如,具有重抹轻挽的笔力。

17、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愁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18、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虽是送别诗,却重在写景。起句点雨次句点暮切题,暗中还写了送,并且绘出了一个压抑的场面,为后文做铺堑,中间四句构成了一百万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深和远又染上一层迷蒙暗淡的色彩,无不染上离愁别绪,形成浓重的压抑的氛围,诗人置身其间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结尾一联直抒胸臆

19、卢纶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21、权德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饰,在平淡中蕴含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前两句一别一逢十年岁月,引发人事沧桑之感,平淡的叙述而别有情致。此诗不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再一次分别的情味。三四句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寂静而略带荒凉,有黯然神伤的意味。前路漫漫四顾苍芒,忽逢又别,使人想到人生离合,别逢总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预料。

22、薛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25、柳宗元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此诗写监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静中却蕴藏着深沉的激愤和无限的感慨。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经历和人世沧桑,现在又共同遭难,感到难以再会,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后二句看似平淡却自然流露出讥讽与无奈。此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现,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首联开篇点题写惜别之情,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末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在远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梦。烟字确实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真意浓,十分真切感人。二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26、元稹

《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V0W;

——首句提到唱诗,把读者引进离筵的环境中。首句休遣,次句解释,筵上唱离歌本已添别恨,何况是自己与友人的赠别之作,不免让人引起回忆,更加伤感。三句从眼前写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穿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是想象中分别的情景,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此诗说到分手和分手的时间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读后却有无穷余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7、韩琮

《暮春泣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历来送别多言离愁别恨,而此诗匠心独运,重写古今情,不落俗套,别具新意。首句选用暗稀二字以暗渡的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次句化用,想到李杜深情,以都城的繁华衬离别的惆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从中透出,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三四句抒情,行人指远行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有才之人、有志之人、有为之人跨过这道水,这水流走了他们的大好年华,也流走了大唐五朝的国运。此诗写得含蓄蕴藉,凝重深沉诗意深广、韵味悠长。

28、许浑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首句写友人乘舟运去,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二句写友人走后的江上景色,以乐景写哀情,急字透出诗人水流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三四句写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心情也怅惘空虚,凄暗孤寂。四句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更含蓄更具感染力

2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是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写景上很成功,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捷交代时间、环境、渲染气氛,三四句展示了两幅美景点明地点,富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色,透出对远行友人的关切和惜别之情,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三联写行者与送行者不同的心境,行者乐观开朗,送者空虚无着怅然若失。最后两句写只身回京更加寂寞。诗前半部分的景与后半部分的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用反衬。

30、温庭筠

《送人东归》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首句以哀景写离情,次句却出人意料,有浩然远志气象格调不凡。颔联两句是互文,展示辽阔雄浑的境界,为友人壮行色。颈联有两层诗意,一与目送友人消失开际,一想亲友望眼欲穿,既写了对友人今后的关切,也写了自己的怀念。此诗逢秋而不悲,送别而不伤,无论送与行都不引起更深的愁苦

31、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存?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胜殿前军。

座中醉宾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首联点出离席,反问有力除感叹外,还有安慰意。颔联纵笔千里,气象阔大,非常简洁地写出边地隐含的危机,饱含对国事的忧虑。颈联由远而近正写离筵,尾联化用,典故措词深婉,表面上是赞美实是讽刺。此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将抒情与叙事溶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风格苍劲雄迈顿挫有致。

32、李频

《湖口送友人》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全诗大半写景,将离情融入景中,一二两联写所见,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第四句点题,使景语成为情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三联由洞庭湖而引发想象,流露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怀。最后一联写了诗人的自伤,也表现了念友之情。此诗作者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这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连起来。

33、崔橹

《三月晦日送客》

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

——全诗始终把送别和送春联系起来写。首句写野酌的情景,次句把惜别与伤春结合起来,表现出双重的怅惘之情,大大加强了这种离愁别绪。接下去把难舍之情化成美好的希望。这里不写送别而写叮嘱表现了友情的真挚。

34、韦庄]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

——全诗只在送归上落笔,体现了异国友人的关心与惜别。前两句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藏在诗中。三四句祝朋友顺利逗出行中的美妙之景、舒畅之情。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贵州),自缢死。有诗三首。

  ---------------------------------------------

  两朝良佐——长孙无忌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刘敏

  贞观朝功臣济济,仅唐太宗图形于凌烟阁有特殊贡献的就有24位之多,长孙无忌被列在首功之位。不过,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绝对算不上突出,但从与唐太宗的关系看,却是太宗的腹心。由于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赖,长孙无忌不但在贞观朝发挥了特殊作用,且受托辅佐高宗,成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一

  长孙无忌的先祖,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有殊功,改姓长孙氏。长孙氏是北魏以来的士族高门,属于军事贵族。但长孙无忌本人,在军事方面虽有一定谋略,但并不善于统兵打仗,用唐太宗的话说:“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总兵打仗,非其所长。”〔1〕这种情况与他早年经历有关。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较早,他与妹妹一同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长大。高士廉本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2〕,很有才华和名望。在这样一个文化素养高的家庭中,长孙氏兄妹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无忌“好学,该博文史”〔1〕,妹妹也是“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3〕。高士廉识人很有慧眼,早在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之前,就发现李世民是个非常之人,把长孙无忌的妹妹聘与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做皇帝,册封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的年龄与李世民相仿,二人从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给李世民后,两人关系更加亲密。

  从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统一天下,长孙无忌一直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但却没有什么显赫之功。他在政治舞台上显露头角,是在玄武门事变中。唐朝建立后,李渊集团发生分裂,最突出的矛盾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争夺皇位继承权。李世民的才能。威望和接踵而至的显赫军功,不仅使其本人产生了觊觎皇位的野心,也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妒和不安。开始是李建成想对李世民下毒手,但没成功。李世民问秦王府的僚属们:“阽危之兆,其迹已见,将若之何?”〔4〕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国家。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长孙无忌说:“吾怀此久已,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5〕于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同劝李世民先发制人,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转危为安。

  此时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也在加紧活动,用重金收买李世民部将尉迟敬德,遭拒绝后,又对李世民行刺,仍未得逞。李建成对李元吉说:“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5〕于是,向李渊谗毁二人,将之逐出秦王府。这样李世民最为心腹之人只有长孙无忌仍在府中。长孙无忌坚决支持房玄龄政变的动议,与舅父高士廉和秦王部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李世民诛杀太子与齐王。李世民仍犹豫不决,与灵州都督李靖商议,征求行军总管李世绩的意见,二人都表示不愿意于。正在此时,突厥南下侵犯,按惯例应由李世民督军抵御,但此次在李建成的推荐下,由李元吉代李世民督军北征,并调秦王府将领尉迟敬德等同行。他们的目的很明显,想借机抽空秦王府的精兵猛将,并计划在为李元吉饯行时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得知,立即与长孙无忌等商量,又派长孙无忌秘密召回房玄龄、杜如晦,共同谋划了玄武门兵变。六月四日,李世民亲率长孙无忌等十人,在玄武门成功地伏杀了李建成、李元吉。

  二

  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1〕

  李世民成了皇太子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渊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长孙无忌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唐太宗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一再说:“妾备位椒房,家之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复执国政。”〔6〕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汉朝吕氏、霍氏等专权的教训,长孙无忌自己也要求逊职,但太宗不听,拜长孙无忌为宰相,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为唐太宗夺取皇位,长孙无忌确实立有殊功,但担任宰相,他的才能似乎还不够。不能说长孙无忌不喜欢权势,但他为人谨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不像历史上许多外戚,依恃女儿或姐妹“椒房之宠”,肆无忌惮地攫取权力。他以盈满为戒,恳请太宗批准他辞去宰相要职,长孙皇后也为之请求,太宗不得已,让他辞去了尚书右仆射,而拜开府仪同三司。这一年,唐太宗在文武大臣的陪护下,亲至长安西郊祭祀,起驾返回时,特令长孙无忌与司空裴寂二人升用金辂以示宠幸。贞观五年(631年),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以元勋封每人一子为郡公。贞观七年,太宗册书,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坚决推辞不受,太宗不准,还特意写了一篇《威凤赋》,赐给长孙无忌,追思创帝业之艰难和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

  唐太宗认为把朝廷要职授予长孙无忌,不是因为他是皇后的哥哥,而是鉴于他的才行。长孙无忌在玄武门兵变中表现出不凡的才能与胆识,太宗即帝位后,在一些重大事务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贞观元年时,突厥因天灾人祸,内部矛盾激化,多部反叛,实力大衰,朝廷中许多大臣请求乘机出兵攻打突厥,但唐与突厥不久前刚订立盟约,太宗有些犹豫。长孙无忌说:“虏(突厥)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6〕认为“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1〕。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放弃了马上出兵的打算。又如,唐太宗十分仰慕周代的分封制,不顾许多大臣(如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的反对;贞观十一年,诏令以荆州都督荆王元景为首的二十一名亲王为世袭刺史,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唐太宗正式下诏,一般大臣不敢再谏,但侍御史马周和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仍冒死谏诤,唐太宗根本不听。最后,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被封功臣呈递了抗封的表文,长孙无忌又通过自己的儿媳长乐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请求,说:“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唐太宗才不得不“诏停世到刺史”〔7〕。

  可见,长孙无忌是有一定胆识和才能的。但他在贞观朝权重无比、恩宠无匹的特殊地位,是否与他是唐太宗的妻兄有关,对此历史学家纷说不一,可以肯定的有两点;一是在唐太宗内心深处,长孙无忌最可信赖,在这一点上,不但被提拔于仇敌手下的魏征不能与之相比,就是秦府旧人、名相房玄龄也稍有逊色;二是长孙无忌身兼外戚和元勋的双重身份,比较注意避嫌,与历史上某些骄横外戚绝不相同。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亲幸长孙无忌府第,十六年,拜长孙无忌为司徒,十七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有特殊功勋的大臣图形于凌烟阁,以彰其功,长孙无忌排在第一位。综观,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推心置腹的忠臣良佐,是对贞观朝有特殊贡献的人物,这是他的主要方面。但是,他在对待君主、处理与唐太宗的关系上,也有明显的局限。

  贞观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魏征多次提出批评劝告,唐太宗口头接受,行动难改,许多大臣都阿谀奉承,歌功颂德,这些人中也包括长孙无忌。贞观十八年四月,唐太宗幸临太平官,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臣顺旨者多,犯颜者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这应该是劝谏唐太宗的良机,但长孙无忌等人却违心地说:“陛下无失。”〔8〕当时,只有刘洎和马周谈了太宗的过失。同年八月,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人苦不自知其过,卿可为朕明言之。”又一次令长孙无忌谈自己的过失。长孙无忌说:“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唐太宗当即就指出这是“曲相谀悦”〔8〕。唐太宗晚年不好直言,难得征求大臣们意见,长孙无忌却以阿谀代替忠谏,这是他作为名臣良佐的缺陷。

  三

  晚年,唐太宗最烦心的是太子问题。贞观十七年四月,李承乾被废,之后,最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是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两人相比,李泰的条件更为优越,首先他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比李治年长九岁,唐太宗对他思宠逾制,令其在王府中置文学馆,听任其招揽贤人学士,赏赐甚至超过太子,还不时在言谈中暗示要立李泰为太子,待承乾被废之后,又“阴许立泰”。李治是长孙皇后的三子,唐太宗的九子,不论从年龄还是父子感情看,均处于劣势,但舅父长孙无忌却大力支持,“固请立晋王治”〔9〕。李泰、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长孙无忌为什么弃太宗所宠,而要立李治呢?这并非私人感情,而是有重要政治背景的。

  唐太宗统治后期,长孙无忌在朝臣中权重无比,为了在太宗之后仍维持这种局面,长孙无忌希望未来的皇帝,即今日的太子,应该由一个仁孝听话的外甥充当,这样,自己会得到尊重,权势会得到保障。因晋王李治生性懦弱,成为他极力支持的对象。而魏王李泰则不同,从小聪明绝伦,稍长善作诗文,成人后喜好经籍、舆地之学,从贞观十一年开始置文学馆收纳士人,文武官员也纷投门下,形成一股政治势力。李泰恃才不恭,上品官员不放在眼里不说,关键是不去争取舅父对自己的支持。长孙无忌知道,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党羽,绝不是他这个舅父,所以不愿李泰立为太子。

  两子争立,一边是才华出众的李泰,一边是懦弱少能的李治,按理说,立李泰是自然的,但唐太宗不能。李泰集团的主要成员是功臣子弟,他们靠祖上资荫,身处高官,奢侈放纵,希望通过李泰当皇帝,达到驱逐元老,自己掌权的目的。李治的支持者则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其中包括李绩、褚遂良等。长孙无忌既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是贞观政治的忠实执行者。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贞观政治依然坚持下去,只能靠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辅佐,而绝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帮纨绔子弟。为此,他不得不舍爱立李治为太子。由于李治仁弱,不像自己,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后,思想仍在动摇反复,一度又向长孙无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英果”似己的三子吴王李恪,被长孙无忌挡了回去,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王,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君乎?〔10〕唐太宗只好作罢,临终前,将辅佐李治的重任托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长孙无忌以回天之力促成李治继立,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立即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长孙元忌辞去了知尚书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唐高宗即位初年,实际执政的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忠实执行唐太宗的遗训,继续推行贞观政治:贯彻均田今,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贯彻以诗赋取士,增加进士科人选,扩大统治基础;亲自组织编写《唐律疏义》,并将之颁行全国,进一步完善了贞观法制;又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有力地维护了大唐王朝的统一;特别是恢复执行唐太宗晚年曾一度中断了的休养生息政策,终结了长期对高丽的战争,顺民情,得民心。高宗统治初年,即永徽年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各方面都比贞观时期有所发展,被封建史家誉为“永微之治”,常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这一成果的取得,有赖于长孙无忌的忠心辅佐,有赖于股肱大臣们的齐心协力,特别是受顾命之托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二人“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1〕。唐高宗对二人也是格外尊重信赖,“恭己以听之”,尤其是长孙无忌,“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无不嘉纳”〔12〕。

  四

  高宗朝最大的政治事件,当属废立皇后之争,这不是单纯的妻妾之斗、后宫争宠,而是有着深刻政治背景的。长孙无忌是这一事件的主要参与者,这场斗争的结果,使他及其家族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但王皇后无子无宠,萧淑妃不但生有一子,而且天资聪慧,深得高宗喜爱,为此,王皇后十分憎恨萧淑妃。高宗为太子时,太宗卧病,太子入侍,结识了太宗的才人武氏(武则天),很喜欢她。太宗去世后,武才人随众宫女到感业寺做了尼姑,太宗祭日时,高宗去感业寺行香,遇到了武氏,二人相对而泣。王皇后闻知此事,暗中让武氏蓄发,劝高宗将其纳入后宫,想用武氏离间萧淑妃之宠。不久,武氏便备受宠幸,被封为昭仪,又为高宗生下一子,王皇后与萧淑妃同时失宠。武则天并不以昭仪之位为满足,还想当皇后,不惜掐死自己刚生下的女儿,以嫁祸于王皇后,迫使高宗要废王皇后,立自己为后。高宗要废王立武,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重臣们极力反对,以许敬宗、李义府为代表的一批臣僚则全力拥护,在元老重臣中只有李绩一人称病而不表态,经高宗再次询问,则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的回答,给了实际上的支持。但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太宗顾托掌权之臣,所以,他的意见特别重要,开始,武则天幻想争取长孙无忌的同意和支持,但使尽种种伎俩拉拢,均遭严词拒绝,这才丢掉争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下决心与这些“老朽”进行一场生死的搏斗。

  武则天的父亲去世很早,所以,她同许多后妃不同,在外朝没有根基,要对付长孙无忌是不易的。于是,她就拉拢一些政治上失意、对长孙无忌等不满的人,让他们为自己说话、造舆论。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袁公瑜等人就成了武则天的心腹。这些人,都是卑劣无耻之徒,但武则天急需有人为他办事说话,特别是表请高宗,立她为后,充当耳目,监视长孙无忌等人,也就无法顾忌了。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终于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因谏净,褚遂良等人被远贬蛮荒,武则天最忌恨长孙无忌,但他不同于褚遂良等,不但是佐命元勋,更是高宗的元舅,要将之搞垮,需要时机。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关于韦季方交待与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懦弱昏庸,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或者他需要不进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元舅的照顾,对当年为其争得帝位的报答。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唐高宗仁弱听话,是长孙无忌执意要立他为太子的主要原因,有讽刺意味的也正是这昏庸懦弱,最终致长孙无忌自己于死地。长孙无忌的结局冤屈而悲惨,但似乎又难以避免。他死保王皇后,反对立武则天,主要原因就是一个:王皇后出身名门(是西魏大将王思政的孙女),而武则天出身低微。不论王皇后,还是长孙无忌,都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掌握国家大权的关陇门阀士族的代表,他们关注的是关陇门阀的私利。长孙无忌在辅佐唐高宗时提拔了六名宰相,全部是周、隋大臣之后,关陇门阀成员。这种自魏晋以来门阀政治的残余状态与大唐帝国的繁荣发展是相舛的。到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追复长孙无忌官爵,令其孙长孙元翼袭封,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诏其裔孙钧为猗氏令〔11〕。靠“浩荡皇恩”才得以为令,这与长孙无忌于唐初的显赫,怎可同日而语。故长孙氏虽然得到平反,但终究是衰落了。长孙家族的兴衰,是与中国中古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大势相合的。

  〔收稿日期〕2O02年7月

  〔作者简介〕刘敏,女,1951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2〕《旧唐书·高士廉传》。

  〔3〕《旧唐书·后妃传》。

  〔4〕《旧唐书·房玄龄传》。

  〔5〕《资治通鉴》卷一九一,武德九年。

  〔6〕《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贞观元年。

  〔7〕《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贞观元年。

  〔8〕《资治通鉴》卷一九五,贞观十三年。

  〔9〕《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贞观十八年。

  〔10〕《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贞观十七年。

  〔11〕《新唐书·太宗诸子传》。

  〔12〕《资治通鉴》卷一九九,永徽二年。

  《历史教学》2002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741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