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笑黄巢不丈夫
是水浒传中宋江再浔阳楼上题的一首诗。名字叫做《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说的是自己从小就攻读经史,大了后又精通权谋之术,你们当官的会的我宋江也都会,我宋江的本事一点也不必那些当官的差。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但是时运不济,混了半天不过一个小吏,好比虎落平阳,忍气吞声。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则是进一步的感叹自己目前的潦倒,想我宋江这么一个经世之才,竟然成了囚犯被发配到江州。老天实在是对我宋江不公啊。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两句的意思是,再这样下去,我就豁出去上梁山了,既然官府不给出路,老天又对我宋江不公,我宋江就自己来找回公道,定要叫这浔阳江血雨腥风一番。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说的是我人虽然在吴地,但心却在山东,飘零江湖真是蹉跎岁月,早知如此不如就在梁山就落草了。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要是我宋江上了梁山,哪天如果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凭我宋江的驾驭能力,黄巢又算得了什么。
扩展资料:
宋江题反诗的故事:
宋江在琵琶亭与众人喝酒,回到牢城营就发生了腹泻,病的还很厉害。戴宗、李逵、张顺得知消息,纷纷来探视,让宋江好好养病。宋江安静修养了十来天,宋江感觉差不多好利索了。宋江些想朋友了,就进城找戴宗喝酒,结果找戴总不见人,找李逵也不见影,找张顺也没找到。宋江一个人就出了城们来到浔阳江边。
朋友找不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因此闷闷不乐,沿着江边就走到一座酒楼前,宋江抬头一看牌匾是“浔阳楼”,只见门前红柱子上左边写着世间无比酒,右边写着天下有名楼。浔阳楼有很名气,宋江在郓城县时就听说过,今天到了哪能错过,宋江上了酒楼找了个靠江边的雅间坐下,点了酒菜自斟自饮。
宋江想的挺好,一个人喝点小酒,看看风情多美。可是真喝上了发现不是那码事,要不说心烦不能喝酒呢,宋江本来一个人就郁闷,自己再一喝酒也没人说话,自己就胡思乱想,这一想宋江就苦闷起来:人这一辈子过的可真快,自己现在都三十多岁了,也不小了,俗话说三十而立,自己立了没有!
是,自己曾经在郓城县混的不赖,江湖上也有一号,但是自己到现在混到什么地步呢,什么也没有,功不成,名不就,自己远在他乡不说还反倒成了罪犯,尽忠尽孝都做不到,宋江你真是失败啊。想到这里宋江禁不止潸然泪下。宋江是个文化人,趁着酒劲就填了一首词《西江月》,提笔刷刷点点,一气哈成就把这首词写在雅间的墙上了。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很满意自己的文采,趁着酒劲又添了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写完还落了款自己的名字郓城宋江题。正是这后四句就差点要了宋江的命。
宋江题完诗,酒也不喝了离开了浔阳楼。宋江刚走,浔阳楼来了一个人,无为军的通判黄文炳,黄通判。通判是个什么官呢,这个官是宋朝创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做大控制不了,属于州郡的副职,具有监察的职能,地方政务处理需要通判联署才生效。通判黄文炳今天没事,自己也出来溜达,无意中就到了浔阳楼。
黄文炳是个文官无意中看到了宋江题的诗,就上前准备欣赏一下。黄文炳开始还赞赏作者的文采,等读完仔细一琢磨,黄文炳就感觉这诗宣扬的是造反思想,这不是危机朝廷吗?这是谁写的呢?
于是叫来服务员一问,服务员说:“不认识,但是脸上有刺字,应该是是牢城营的罪犯。”黄文炳一看落款是郓城宋江,心里有底了。于是就把诗抄了下来,告诉服务员,这首诗要保存好,不能毁了。自己立即就找来知府蔡知府。
黄文炳见了蔡知府随意问:“你家老爷子太师最近来信没。”蔡知府说“前几天来了一封信。”黄文炳问不知现在京城有什么动向。蔡知府说家父来信叮嘱我说司天监夜观天象有天罡星到我这辖区来,如有不法人员作乱,立即镇压。京城的街头有童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家父叮嘱我提高警惕。黄文炳说,太师提醒的有道理,知府大人,你来看,就递给蔡知府自己抄的诗。蔡知府一看就说这是反诗,你哪里来的?
黄文炳就向蔡知府解释了事件经过。并对宋江的四句诗进行了深刻解读。蔡知府大惊,取来牢城营犯人花名册一查果真有郓城县宋江,立即吩咐戴宗马上抓人。
戴宗一听大惊,趁集合的机会,自己先做法,施展神通找到宋江问明情况,宋江一听戴宗来意脑袋也大了,没有办法二人研究让宋江装疯。戴宗带领差官到牢城营捉拿宋江,到牢城营找到宋江,宋江疯了。众差官纷纷表示,这不是那我们打叉吗,疯子属于精神病抓什么啊?戴宗正好借机说大家说的对。于是戴宗回报蔡知府。宋江是个疯子。最终宋江装疯卖傻躲过了惩罚。
黄巢《不第后赋菊》
不第后赋菊
朝代:唐朝作者: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赏析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黄巢古诗
诗意: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出自:《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
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原文:
不第后赋菊
唐代: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赏析:
第一句“待到秋来九月八”,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是写自己已经迫不及待,希望革命风雨早日来临。
第二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在说“春桃秋菊”的自然交替规律,展现了菊花傲霜独自开的顽强生命力,另方面也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就等着灭亡吧。
第三句“冲天香阵透长安”,“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
“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无所不至。以此来形容革命军是一个强大的、有组织的军团。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尽”二字,写出菊花夺魁之时,金菊盛开整个长安的盛况。
此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披甲胄,手擎长剑,带领革命军,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
背后故事:
黄巢起义
874年,全国各地发生水旱灾,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唐王朝用兵不息,赋税又多,百姓流殍。于是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
875年六月,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数月之间,义军达到数万人。之后在中原地区不断的攻打各个城市:河南禹县、汝州市、河南邓州市、陕县、陕西潼关、原阳。
河南鹤壁、河南唐河、湖北京山、湖北沔阳、湖北随县、河南信阳、河南潢川、湖北安陆、湖北黄冈等地,所过之处大肆烧杀抢掠,路上几乎没有活人。人数也迅速发展到30万人。
不久,唐僖宗招降王仙芝,封他为“左神策军押牙”,王仙芝欲放弃斗争,但黄巢恨朝廷没有赏赐自己,于是责骂王仙芝,义军也强烈反对,于是继续起义。
877年,王仙芝在攻打洪州时候,兵败被杀。黄巢被推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878年,黄巢巢攻打叶城、阳翟,欲进攻东都受阻。879年挺进岭南。
由于他采用避实就虚的战术,880年攻占了潭州,九月攻占洛阳。十一月进攻长安,十二月,登基称帝,进入太清宫。
但黄巢观念狭隘,缺乏经济政策,靠破城后洗劫屠杀百姓获得经济来源,没有稳定的支撑,当重兵围攻长安之时,只好弃城而走,最后连连兵败。
884年黄巢与唐军“殊死战,其众殆尽”,其外甥林言见大势已去,“惧追至并命”,于是便乘机杀了黄巢及其兄弟妻子。黄巢从子黄皓在进攻湖南时,也为当地土豪邓进思所伏杀。
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加速了唐朝灭亡和潘镇割据局势,之后便迎来了五代十国时期。
他年我若为青帝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从字面上直译为“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一种平等和自强的思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题菊花》。
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扩展资料:
原文
《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白话译文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飒飒:形容风声。
蕊:花心。
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参考资料:
他日若遂凌云志
这首诗出自《水浒传》中宋江于江边“浔阳楼”所题“反诗”,作者为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
原文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译文
我人虽然在吴地服刑,但心却在山东,飘零江湖常常感叹蹉跎岁月。如果以后我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我可以嘲笑黄巢的行为不是大丈夫所为!
注: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反贼,而宋江还有一片忠义之心,这也是其后来受招安的思想基础。
宋江题反诗的故事:
宋江在琵琶亭与众人喝酒,回到牢城营就发生了腹泻,病的还很厉害。戴宗、李逵、张顺得知消息,纷纷来探视,让宋江好好养病。宋江安静修养了十来天,宋江感觉差不多好利索了。宋江些想朋友了,就进城找戴宗喝酒,结果找戴总不见人,找李逵也不见影,找张顺也没找到。宋江一个人就出了城们来到浔阳江边。
朋友找不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因此闷闷不乐,沿着江边就走到一座酒楼前,宋江抬头一看牌匾是“浔阳楼”,只见门前红柱子上左边写着世间无比酒,右边写着天下有名楼。浔阳楼有很名气,宋江在郓城县时就听说过,今天到了哪能错过,宋江上了酒楼找了个靠江边的雅间坐下,点了酒菜自斟自饮。
随园少年因编修宜兴孝思堂谈氏宗谱,九江始迁祖为谈希文,是唐僖宗时期光禄大夫,唐昭宗时期谏议大夫。九江谈氏与白居易有姻亲关系。因涉及唐代末年的历史,特别是涉及秦宗权僭位,故翻阅研读《新唐书》,在《列传第一百五十逆臣下》里面找到黄巢的传记。
随园少年本来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已经通读二十四史,并因为在南京工作学习数十年,有意识地钻研《明史》和南京地方志。并做了大量读书笔记。
我们毕竟从初中到大学一直讲唐末黄巢农民起义,但是对黄巢这个人并不是很了解。那么就让随园少年依据正史对黄巢这个人解剖一番,因篇幅较长,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表述,并进行评点。黄巢是曹州(今山东菏泽)冤句人。据说黄巢蜂目豺声,蜂目就是眼睛瞳孔竖立像马蜂或黄蜂,豺声就是类似于豺狼的声音,可能与非洲草原鬣狗的叫声相似,讲话嗡嗡的,好像从鼻子里发声。据说这种人生性残忍,而且阴险狡诈。
他家世代贩盐,家境富裕。这个经历与明代张士诚贩盐出身经历相似。黄巢善于击剑骑射,稍通文墨,能言善辩,喜欢结交江湖义士,豢养亡命之徒。这个习惯为日后组织起义打下人脉基础。唐代咸通末年,由于连年遭遇饥荒,饿殍遍野,盗贼兴起于河南山东一带。
乾符二年(僖宗年号,875),濮阳名贼王仙芝首先在长垣叛乱,拥有兵力三千多,残害曹、濮二州,俘获万人,势力得到扩张。
王仙芝属于武装土匪。他自封大将军,向诸道府县发出檄文,宣布自己是合法的统治者,是替天行道,说自己起兵是因为官吏贪污腐败,苛捐杂税太重,不顾百姓死活,执法不严赏罚不公。企图从政治上找到起义的合法性。
宰相郑畋为此感到羞耻,唐僖宗却麻木不知。起义军高级将领尚君长、柴存、毕师铎、曹师雄、柳彦璋、刘汉宏、李重霸等十余人,大肆掠夺财物和人口,扩充势力。
黄巢唯恐天下不乱,即与同党八人,出资招兵买马,得到数千人,以响应王仙芝,接着率领这支部队转战河南十五州,又获众数万人。
很多老百姓并不是真正愿意起来造反,而是迫于饥饿,毕竟填饱肚子是第一要务。唐僖宗命令平庐节度使宋威和副使曹全晸多次联手击败盗贼。宋威官拜诸道行营招讨使,给卫兵三千、骑兵五百,诏河南诸镇皆受其节制,又以左散骑常侍曾元裕辅助之。
王仙芝抢掠沂州,宋威败贼于城下,仙芝逃跑。宋威因谎奏朝廷说大头目王仙芝死了,并擅自带领旗下兵力归还青州。朝廷上下君臣相贺,弹冠相庆,论功行赏。
但是过了三天,各州县上奏盗贼依然故我。当时各路将士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开始休整,但是朝廷突然下诏必须重新打仗,将士都很愤怒,意图叛乱。
盗贼乘虚直入,到达郏县,十天不到,破获八县。皇帝担忧起义军迫近东都洛阳,监督诸道兵力围追堵截,于是下令凤翔、邠宁、泾原兵力守卫陕西、潼关,曾元裕守卫东都,义成、昭义守卫皇宫。
王仙芝攻打汝州,杀其守将,州刺史逃走,汝州靠近洛阳,东都大震,文武百官慌不择路出城逃命。贼兵进而击破阳武,包围郑州,但是没有攻陷,蜂拥蚁集于邓州、汝州之间,伺机而动。
由于盗贼属于流寇,作战并无规律可循,官军无法准确判断他们的动向,疲于奔命。同时各州县自有兵力很有限,个个胆战心惊。
函谷关以东各州县,大都畏惧贼兵,婴城固守,所以盗贼四处抢略,残害郢、复二州,到处烧杀抢掠,千里无鸡鸣,百里无噍类。官军急起直追,盗贼故意把财物丢弃在路上,士兵争夺,光顾抢夺东西,哪里还有心思作战,所以前进速度缓慢。
盗贼乘机转入申、光二州,又抢劫隋州,执其刺史,盗据安州,逍遥自如。又分出部分兵力作为奇兵,围困舒州,攻击庐、寿、光等州。一时烽烟弥漫,民不聊生。
官军士气低下,有的军官玩寇自固,对剿灭贼军并不上心。当时宋威年老暗昧,根本不能胜任,暗地里与曾元裕商议说:过去起义军庞勋被消灭,负责围剿的康承训照理应该赏赐,但是反而得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一条规律。我们即使取得成功,就一定能免祸吗?我们还不如采取玩寇战术,留着盗贼,让皇帝惶恐不安,我们还有事干,还不失为功臣。
所以他们紧跟盗贼猛赶三十里,突然停下来,也不发动进攻,保持队形观望而已。
皇帝也知道这件事,采取措施剥夺作战不力军官的指挥权。于是任命陈许节度使崔安潜为行营都统,任命前鸿胪卿李琢代替宋威,右威卫上将军张自勉代替曾元裕。
贼军出入蕲、黄二州,蕲州刺史裴渥为贼军请求官职,妄图招安起义军,并相约互不交战。王仙芝与黄巢整天饮酒作乐,好不自在。不久,下诏拜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衙,并派遣太监予以抚慰,赏赐很多钱物。王仙芝大喜,但是黄巢愤恨不已,赏赐全部被王仙芝独吞。
黄巢愤怒责问王仙芝说:你招安了,唯独你得了官,领了赏,我们五千部下怎么办?快点把我的兵力还给我,你也不用挽留我。我们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吧!
黄巢用兵器击打王仙芝,把王仙芝的头都打破了。王仙芝生怕触犯众怒,当即表示不能受命,朝廷使者逃跑。
贼兵内部开始产生分裂,贼首之一的尚君长进入陈、蔡二州。黄巢向北抢掠齐、鲁,聚众近万人,进入郓州梁山水泊,杀死节度使薛崇,进陷军州,军队遂至数万,贼势更盛。当时起义军柳彦璋又攻下江州,抓获刺史陶祥。黄巢出于战略考虑,引兵再次与王仙芝汇合,包围宋州。正好张自勉救兵到达,斩获贼首二千余级。
王仙芝领兵南下,度过汉江,进攻荆南。于是节度使杨知温婴城固守,贼军纵火焚烧楼堞,杨知温怕死龟缩于城内,坚决不出来应战。朝廷下诏以高骈替代杨。但是此时高骈尚在四川,高骈急急忙忙以四川兵一万五千人,并自带干粮,紧赶慢赶三十天到达,但是当他们赶到的时候城池已陷落。杨知温逃走,官军不能守。于是朝廷下诏左武卫将军刘秉仁为江州刺史,带兵乘坐小舟进攻贼军栅栏,贼军恐惧,接连投降,于是杀了贼首柳彦璋。
与此同时,黄巢带领军队进攻和州,但没有成功。王仙芝包围洪州,取之,派徐唐莒坚守。进而击破朗、岳二州,包围湖南潭州,观察使崔瑾拒却之。起义军转向浙西,搔扰江南富庶之地宣州和润州,但是不能达到目的。王仙芝和黄巢暂时留在江西,并派遣部队再次进入河南进行骚扰。唐僖宗诏崔安潜归忠武,并重新起用宋威、曾元裕,仍然担任招讨使,杨复光为监军。杨复光派遣其下属吴彦宏携带诏书企图招安贼军。
王仙芝派遣蔡温球、楚彦威、尚君长前来投降,意欲诣阙请罪,又写信给宋威恳求节度一职。宋威假意答应了,唐僖宗命令乘机抓住尚君长。杨复光固请其降。命侍御史与太监驰驿来问讯,不能决断。于是斩尚君长等人于狗脊岭。
王仙芝愤怒,进攻洪州,进入城市外围。宋威亲自带兵前往救援,在黄梅击败王仙芝,斩贼五万级,抓获王仙芝,传首京师。
至此,黄巢起义的发起人已经被剿灭,这是对起义军的沉重打击。此时,黄巢正好包围亳州未下,尚君长之弟尚让请求自己带领王仙芝残部归附黄巢,并推举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署拜官属,驱赶河南、山南之民十多万抢掠淮南,确定年号为王霸。
曾元裕败贼于申州,死者上万人。唐僖宗责怪宋威擅自杀死尚君长是错误行为,而且讨贼无功,诏还青州。任命曾元裕为招讨使,张自勉为副。黄巢击破兰考县城,攻取濮州,元裕驻扎荆、襄,援兵被阻,重新任命张自勉为行营招讨使,负责东北方面军事任务,监督诸军急捕叛军。
在官军的四面夹击下,黄巢处境极为不利。
此时黄巢正在攻取襄邑、雍丘。朝廷下诏滑州节度使李峄坚守原武。黄巢寇叶县、阳翟,意欲窥取洛阳。正好左神武大将军刘景仁领兵五千增援东都,河阳节度使郑延休领兵三千阻击于河阴。黄巢在江西的兵力,被镇海节度使高骈所击破。进攻新郑、郏县、襄城、阳翟的兵力,被崔安潜赶走。在浙西的兵力,被节度使裴璩斩杀二官长,群龙无首,死者甚众。
由于损失惨重,黄巢极为沮丧恐惧,于是他决定亲自到天平军住地请求投降。朝廷下诏授黄巢右卫将军。但是黄巢贼心不死,估计各籓镇态度不一,目前还不能节制自己,当即决定叛去,转战浙东,抓住观察使崔璆。于是高骈派遣手下将领张潾、梁缵进攻贼军,大破之。贼军继续收众进攻江西,击破虔、吉、饶、信等州,一路披荆斩棘,开道七百余里,直趋建州。
当初,军中有歌谣唱道:“逢儒则肉,师必覆。”意思是如果滥杀读书人,不得人心,必然失败。
黄巢进入福建,俘民只要谎称自己是儒生,都被释放,时为乾符六年(880)。各路军队包围福州,观察使韦岫不胜,弃城远遁。贼军占领福州,焚毁室庐,杀人如麻。经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下令:“此是儒生家,赶紧灭了火炬不能烧。”又四处求得处士周朴,黄巢对他说:能跟从我吗?周朴回答:我连皇帝叫我做官都不去,怎么能跟从贼军呢?黄巢大怒斩杀周朴。
当时福建诸州皆被攻陷,下诏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以抗拒贼军。
黄巢进攻广州,写信给节度使李迢,求职做天平节度,又威胁崔璆向朝廷报告,宰相郑畋意欲许之,副宰相卢携、田令孜坚执不可。黄巢又请求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这两个职位。右仆射于琮建议:南海市舶司利润不少,贼军得之会更加富足,国用会变得匮乏。
于是任命黄巢为府率,实际上就是警卫队长。黄巢见到诏书大骂,下令急攻广州,俘虏了李迢,自号义军都统,发布公告说即将入关,并诋毁朝廷宦官当权,朝纲混乱,指责诸大臣与太监勾结收受贿赂,中饱私囊,人才报国无门,民不聊生云云。
唐僖宗惩罚宋威失计,撤职查办。宰相王铎请求自行前往剿贼,官拜王铎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率领诸道兵力进讨起义军。王铎屯兵江陵,任命泰宁节度使李系为招讨副使、湖南观察使,先锋驻扎潭州,两地军队烽驿相望,互为犄角。
正好碰上贼军大疫,死伤甚重,遂引北还。自桂林编制大船,沿湘江下衡、永二州,击破潭州,李系走朗州,官兵十余万全军覆没,尸体堰塞江面。贼军进逼江陵,号称五十万。王铎兵少,立即据城坚守。李系兵败消息传来,王铎魂不附体,立即弃城走襄阳,官军秩序大乱乘乱纵掠,碰上雨雪,人死沟壑甚众。
当年十月,黄巢占据荆南,威胁李迢草表上报天子。李迢说:“断吾腕可,表不可为。”黄巢大怒,杀之。并进而企图从后面袭击王铎,正好江西招讨使曹全晸与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驻军荆门,派沙陀以五百匹马安好钌辔藻鞯,赶往贼军阵地而去。贼军以为官军胆怯,赶紧把这些马匹据为己有。第二天,诸将乘势而战,谁知那些马匹听得懂沙陀语,一呼唤它们就奔官军而还,怎么都禁不住。官军埋伏于树林中,故意逗它们向北,贼军急追,埋伏突发,大败之,俘获贼军首领十二名。
黄巢恐惧,度江东走,大军追赶,又俘获十分之七八,王铎招汉宏降之。有人劝巨容穷追,巨容回答:“国家经常辜负我们,照理危难不吝赏赐,事平还可能得罪,倒不如留贼以冀后福。”停止不追,因此黄巢能东山再起,攻陷鄂州。曹全晸将度江,正好有诏书下达以段彦枌代替他的职务,只好停止了。
黄巢实际上处于漫无目的的状态,被官军追赶犹如惊弓之鸟。官军采取心理战术吓退起义军。此时黄巢担心被袭,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转掠江西,再入饶、信、杭州,部众二十万,进攻杭州。守将董昌兵少,不敢出战,所以采取疑兵战术,埋伏数十骑于草莽之中,等到贼军到来,伏弩射杀贼将,剩下的吓得屁滚尿流逃跑了。
董昌进而屯兵一个叫八百里地方,见到一个农妇,并给她一些财物,对她说:“有追兵到来的话,你就告诉他们我们官军带领杭州兵驻扎八百里了。”
贼军到达,四顾无人,见到只有一个农妇,询问官军到哪里去了,农妇以前言相告,贼军惊恐万状说:“前面只有几个骑兵就能困住我们,况且驻军八百里啊?”他们吓得赶紧逃跑,转而残害兵力薄弱的宣、歙等十五州。
随园少年曰:从黄巢起兵到王仙芝被杀,可以看出这支农民军队基本属于流寇,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漫无目的,到处杀人抢劫,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远大目标,而且组织涣散,见利忘义。还不时地想获得政府认可,获得官职。这就注定要失败了。
(待续)
晚唐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他在人们的印象中可以说是一个敢于反抗暴政、英勇豪壮的英雄形象。他的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农民军太过于势力单薄。所以尽管最后他的抗争失败了,但他经过他的抗争,唐朝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了,所以他敢于反抗的精神还是应该值得颂扬的。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假如我们抛开这些已经形成的固有认知,认真的在史料回味这一段 历史 时,还是会发现这个可歌可泣的“英雄”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一面。当拨开笼罩在真相表面的迷雾后,我们不禁会感到莫名的困惑甚至是惊骇:这个立志解救苦难人民于水火、最终却壮志未酬的义军首领,怎么看都更像是一个杀人魔王!
史书记载黄巢的军队在攻城拔寨时掠食人肉,称军队日食死尸三千具,合骨而食。黄巢及其士兵吃人,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是对农民起义者的恶毒攻击,而是从众多的史料中反映出的一个残酷事实, 历史 上的黄巢确实犯下过如此滔天大恶,并且还流毒后世。
其实,黄巢的军队滥杀百姓的现象,早在他还在南方流窜作战时便已经开始出现。公元879年,黄巢成功占领了广州,但攻占广州的过程中广州军民的顽强抵抗让黄巢的军队吃了不少苦头。进城后黄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屠城,目的仅仅就只是为报复。
在这场浩劫中,被屠杀的无辜百姓多到无法统计,据中世纪阿拉伯商人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仅仅是死于屠刀下的回教徒、基督教徒、犹太人便有12万人!而根据阿拉伯学者马素第的《黄金草原》则称遇难的光外国人数就高达20万人!当然这些描述明显是有故意夸张之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黄巢的残忍让不少人成了他的刀下亡魂。
公元880年,黄巢由南向北,一路转战最后攻占了长安,随后黄巢称帝,改国号为大齐。从长安被攻破开始,黄巢的军队便进行了烧杀抢掠,昔日繁华的帝都一夜间哀声遍野,血流成河,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不仅滞留在长安的王公贵族,就连普通的富贵商贾也都难逃厄运。
《新唐书》中有这样的描述:甫数日,因大掠,缚棰居人索财,富家皆跣而驱,贼酋阅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火庐舍不可赀,宗室侯王屠之无类矣。”换句话说就是能抢的都抢,能杀的都杀了,整个长安都笼罩在巨大的恐慌之中。 黄巢登上皇位后,便沉溺于酒色之中,奸佞之人争权夺势,朝纲一片混乱,再加上义军的烧杀抢掠,百姓对新政权失望透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刚夺得天下就已经失去民心,这或许才是他真正失败的原因。后来小股唐军偷袭入城后,百姓们一片欢腾,当黄巢杀回到长安后,对城内百姓欢迎唐军一事恨之入骨,于是便又开始了他疯狂的报复,残存的民众几乎全部惨遭屠戮。
《旧唐书黄巢传》中写道: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这一次城内被屠杀的百姓据说达8万余人! 883年,唐将李克用大破齐军,黄巢被迫退出长安向东逃窜,这个时候黄巢便开始魔鬼般的行径!流窜途中,一为泄愤,二为解决军粮奇缺问题,黄巢竟然大规模的屠杀河南、山东的平民,并建造巨碓,采用机械化方式,将活人辗碎充作军粮。据最保守的数字统计,在围攻陈州近一年的时间里,被黄巢的军队吃掉的民众可能达30万之巨!
根据《旧唐书黄巢传》记载: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河南、山东本是人口稠密的地区,然而黄巢经过之后便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884年,黄巢最终兵败泰山虎狼谷,被外甥林言杀死,当然也有另外的一些说法,反正他罪恶的一生在这里算是被终结了!
从这些史料来看,黄巢不仅不是解救百姓于水火的英雄,而且更像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黄巢开创的专业化的食人工厂,规模庞大到令人胆寒。黄巢毒害了多少人,史书上也难有确切的记载,我们只知道他开辟了一个疯狂的吃人时代,流毒后世。
或许这才是所谓的农民英雄黄巢的本来面目!
历史上的黄巢的确算是非常狂的一个起义者了,他在起义成功之后直接大开杀戒,烧,杀,劫,掠样样都干,就连那些普通老百姓们黄巢他也不会选择放过,可见黄巢的残暴,他的所作所为不说现代人,应该是历朝历代的认都会感到不齿吧。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不在少数,最早的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的刘邦,朱元璋,李自成等等,可是这些人无论成败世人都不会太过于贬低他们,可是唯独黄巢。黄巢在很多人心中就是恶魔一般,可想而知他当时的所作所为有多可恶了。
当时他攻下长安之后,直接大开杀戒。灭国之后杀人这事也不是没有人干过,就比如李自成,但是他只针对前朝的那些贵族官员们,可是黄巢却不管这些,只要你是长安的人,不管你是什么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不能逃离黄巢的毒手。一时间曾经繁华无比的长安瞬间就沦陷为了成为了地狱。
他建立大齐之后,对于唐朝的那些高官们全都没有放过,在他眼中只要是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是高官,这些官员全都被黄巢给杀害了。而且不光是杀这些高官们,就连他们的家人也没有放过,用血流成河来描述此时的长安是一点不为过。
在好好的劫掠了一番之后,黄巢就开始享受自己的生活了,他的享受就是美女和美酒。也是因此黄巢之后被偷偷潜进来的军队给赶走了,可是黄巢却又杀了进来,而这次黄巢做的事情就更加恐怖了。他为了防止之前的事情再次发生,直接将长安城中的成年男子屠杀干净了。
而黄巢的暴行不光只发生在长安之中,只要是被黄巢攻陷下来的城池都遭受了类似的遭遇,屠城已经是常事,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最为残暴的一个人就是这时的黄巢了,人们对他不耻也不奇怪。
黄巢被谁杀的
关于黄巢的败亡。
1、不得人心
黄巢势力增大,一方面是因为唐廷内部对于剿匪意见不一,另一方面的是地方军阀相互扯皮。这才导致黄巢最终攻克了长安。
但进入长安后的黄巢,暴露出掠夺的本性,“各出大掠,焚市肆,杀人满街”,长安居民遭遇了地狱般的恐怖。烧杀抢掠无所不作,这样的军队怎能得到人们的支持?
2、不思进取
黄巢占领长安后,手下日夜杀人掠物,享乐至上,在还没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情况下就称帝了,似乎是报复唐廷。就进城的几日后,黄巢在含元殿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3、孤军作战
这是黄巢败亡的最根本原因。此时的黄巢,只是长安周围地区的“皇帝”,其势力范围东不出同州、华州、西不过兴平。长安很快就成了孤城,粮饷很快就成了问题,而逃到蜀地的唐僖宗号召勤王。于是,沙陀李克用与河中、易定、忠武三道唐军合兵击败黄巢军队,而部将朱温以同州向唐廷投降。黄巢大势已去。
那么黄巢到底怎么死的?
逃出长安的黄巢四处打游击,直到弹尽粮绝。关于他的死也有几种说法。
其一,《新唐书》所载黄巢死于自刎,黄巢兵败狼虎谷后,穷途末路之下,对他的外甥林言说,你可以拿我的头颅去换取荣华富贵,而林言不忍杀害黄巢,于是黄巢自刎而死。
其二,《旧唐书》的记载黄巢死于自我处决。
其三,在后世的考证发现一份《肃州报告黄巢战败等情况残卷中》,明白无误地记载着黄巢兵败的死因,上面写道:“其草贼黄巢被尚让杀却,于西川进头。”也就是说黄巢被手下尚让所杀。
其四,宋代文人笔记《邵氏闻见后录》说黄巢最后出家了,而《南部新书》又说黄巢躲在一个翁姓村民家中,最后死在那里了。
黄巢是谁转世
目楗连罗汉为了救他的母亲,来到阿鼻地狱饿鬼道,看到母亲再吃,作为大孝子的目连好难过。他就带饭给母亲吃,小鬼就抢去吃了,于是,目连就把饭用植物染成了乌饭,这样小鬼就不抢了,他母亲就能吃饭了,从那以后,人们为学目连这个孝子,就有了三月三鬼节吃乌饭的习俗,为了救其母亲,趁看门人熟睡之际,偷偷将母亲放了,母亲去了天堂变成了天狗,从此就有了天狗食月天狗食日却不料误放了地狱中的八百万恶鬼,因此被贬入凡间转世为黄巢,并肩负着将误放的八百万恶鬼全数招回地狱的任务。于是,便有了的传说。
安禄山和史思明谁厉害
提起安史之乱,我们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安禄山,而不是史思明。在名气上,安禄山比史思明名气大很多,这并非说史思明不如安禄山,而是安禄山的风头太大。
安禄山长得又肥又胖,经历也很传奇,从一个偷山羊的小贩,经过多年努力,化身为大唐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且深受唐玄宗信赖。
史料记载:
“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不可否认,安禄山是权力游戏中的佼佼者,满朝文武,他连皇帝都不放在眼中,只怕一个李林甫。别看安禄山是个三百多斤的胖人,肚子都能没过膝盖,但安禄山跳起胡舞却能流转如飞。
除此之外,杨贵妃、唐玄宗还曾给安禄山过生日,杨贵妃还给安禄山举行过三日洗澡的仪式。所以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的戏份最重,也最能吸引眼球。史思明同样老奸巨猾,只是他表现得相对委婉,在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拿来接力棒,开始了下半场。
狡诈多端,假意归降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发小,他们曾经一起偷过山羊,一起参军,一同在朝廷身居高位。天宝年间,史思明屡立战功,任知平卢军事,唐玄宗曾经亲自召见史思明,予以重用。天宝十一年,在安禄山的帮助下,史思明升任为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
唐玄宗待安禄山不薄,对史思明也不错,但狼就是狼,不论为喂他们多少肉,他们也没有满足的那一天。等到羽翼丰盈,安禄山果断举起大旗造反,而史思明是其手下头号悍将。
公元755年,史思明攻克饶阳州郡,公元756年,攻克常山,史思明长于统兵,手下部队精锐善战,在中原大地上几乎所向披靡。大致也只有郭子仪、李光弼才能暂时阻止他的前进。
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着手派兵遣将抵御叛军。公元757年,安禄山疾病缠身,眼睛也瞎了,被次子安庆绪所杀。此刻,唐军和叛军处于胶着状态,李亨派出郭子仪和李光弼,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
安庆绪接替安禄山成为伪燕的第二位皇帝,叛军不同于官军,本身就是叛乱分子,加之安庆绪水平有限,很多将领不服安庆绪的管束。史思明就是其中一位,安庆绪见史思明兵力强盛,还不听调度,就有意干掉史思明,接管他的军队。
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奉安庆绪命令,率五千骑兵到达范阳,准备废掉史思明。史思明摆下酒宴款待阿史那承庆、安守忠,而暗地之中,史思明命军兵解除这五千军兵的武装。并给他们穿资路费,打发这些军兵回家,如果不想回家,就编入史思明的军中。明显,姜还是老的辣,安庆绪不仅扳不倒史思明,还被其吃掉五千人。阿史那承庆、安守忠还成了史思明投降李唐的投名状。
史料记载:
“李光弼使衙官敬_招之。遂令衙官窦子昂奉表,以所管兵众八万人,及以伪河东节度高秀岩来降。”
为了暂时的利益,史思明放下身段,投降了唐军,实际上,这只是史思明的缓兵之计。
风云再起,史思明自立为帝
皇帝是为九五至尊,上天的儿子,这至高无上的宝座,在数千年年间,无数争端都因其而起,史思明作为一位枭雄,自然也想尝尝做皇帝的滋味。
公元758年,局势稍有安定,唐肃宗着手想废掉史思明,因为双方都很清楚,此时是乱世,先下手为强。只有杀掉史思明唐肃宗才能安心,而史思明也断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史思明手下近十万人马,兵强马壮,想要解决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暗杀,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名为乌承恩的人,因为他原来就是史思明的旧部。
老奸巨猾的史思明,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端倪。乌承恩的小儿子还留在范阳,这天晚间,乌承恩叫来儿子,告诉了其来的真实目的:
“吾受命除此逆,明便授吾节度矣!”
意思只要杀掉史思明,那么我就是节度使了。只是他不清楚,床下,还有两人在偷听,而这两人正是史思明安排的。很快,消息传回史思明耳中,旋即史思明将乌承恩父子抓住,乱棍打死。
史思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告诉天下人,他史思明没有做错什么,他再二次背叛是被逼的。史思明的这一招,不仅找到了再次反叛的借口,还将口实踢给了唐肃宗和李光弼。公元759年四月,史思明自立为帝,是为伪燕的第三位皇帝,而在此之前,他已经用计将安庆绪干掉。
黄巢杀贵族
黄巢能势如破竹的攻入长安,为何还是最终失败?概况起来,就两个原因!
其一、坐失良机,未建立起根据地。黄巢起义,选择的时机很对,由于唐僖宗的荒*,导致了民不聊生,与其饿死,不如一搏。所以,这才是黄巢能成功的根由,历史给了他这个时机。
而同时唐末时期,由于各节度使拥兵自重,谁也不愿意死拼黄巢。故而义军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遇到硬仗!所以,初期黄巢这才能势如破竹直捣长安,吓得唐僖宗出逃四川!
这时,黄巢犯了一个大错,没有趁势追击唐僖宗,更没有赶紧建立根据地等,而是开始称帝等,坐失良机,这就等于给了唐僖宗喘息之机,开始反攻黄巢,导致黄巢又逃出长安。
其二、陈州之战,赌徒心思太重,失去了民心。黄巢遭遇到的最大失败,就是陈州之战,大军围困陈州百日不克!因为陈州刺史,世代都是陈州的大地主。自然他要跟黄巢玩命,岂能跟黄巢遇到的其他势力相提并论?
这是黄巢遇到的一次大硬仗,最检验军队战力等了。结果暴露出来了,黄巢大军存在的问题太多,比如黄巢的指挥问题、粮草周济问题、攻坚能力问题等等,都不及格,致使伤亡惨重。
且由于此战中,黄巢竟以人为粮,这就注定了他尽失民心!同时,唐朝各路大军也趁机集结,围拢而来。
陈州之战,其实就等于宣布了黄巢起义的失败。大军士气尽失,损伤严重,最要命的还是失去了民心。如此情况下,就注定了四处逃窜,被动挨打了!此刻没有根据地这个因素,就显得更为关键了。
所以,黄巢起义虽声势浩大,一时风头无双,是跟唐朝的腐败和各节度使的观望有关。可惜黄巢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一不建立根据地,二又赌徒心思过重,失去民心支持,只能走向失败了。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宋太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年轻时曾经在少林寺学习武术。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死后葬于郑州巩义宋陵之永昌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