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起源和来历和祖先

杨姓起源和来历和祖先,第1张

杨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由“木”和“昜”组成,居住于汤谷的氏族,通过观金文察太阳在扶桑树东西两侧的升落高度变化来记时,称扶桑纪历,以此为原始图腾的氏族就是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氏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杨(yáng)姓源出有:杨姓人群的Y染色体单倍型(父系来源)目前所知的已测出有以下类型:O3a2c1a-M117+(江苏南京杨氏、福建宁化石壁客家杨氏)型,O3a1-M121(湖南凤凰杨氏、四川成都杨氏)型,O3a2b-M7+(湖南芷江杨氏、广西柳州杨氏)型,O1a1-P2031+(贵州黄平杨氏)型,C类型(湖南会同杨氏、湖南凤凰杨氏、贵州黄平杨氏、湖南洪江杨氏),D-YAP(甘肃杨氏)、Q1a1(广东杨氏)、N(广东杨氏)等类型。

复旦杨姓样本资料,父系遗传基因类型比例:D: 4%, C: 4%, N: 12%, O1: 4%, 002611+: 12%, O3a2: 8%, M7+: 15%,M134: 23%, M117+: 19%。M7+明显偏高(M7全称O3a2b-M7,广泛分布于苗瑶民族中,舍族有一定的比例。

源流之一

出自姬姓。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孙)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2600多年。另一说:“周宣王(姬静,也作靖)儿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古代“扬”通“杨”)。”意即宣王小儿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于扬,建扬(诸侯)国。春秋时扬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此说之杨姓起源矩今也约2600多年。另据《史记·晋世家》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顷公灭了势力日益强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为突之孙,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时逃难于原毕国所在地(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孙的封地),复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史载此杨姓为杨氏正宗源头,距今约有2500年左右。其后裔定居于弘农、华阴一带(河南西北、陕西东部渭河下游一带)繁衍生息,故华阴成为杨姓郡望。秦汉以后播迁全国各地的杨氏宗支,许多均源自关西(潼关以西)弘农、华阴。杨姓始出于晋国,春秋末期晋国六卿逐渐强盛,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368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卿(诸侯)瓜分成韩、赵、魏三国地盘,史称“三晋”。故有杨姓“源于三晋,望出弘农”之说。但几说均可证杨姓出自姬姓。

此外尚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黄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杨氏占所有杨氏的主流。

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说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陕西杨家村出土27件青铜器中,有一件后来被称作“四十二年逑鼎”和杨国建国有关。该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铭文,记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这个大臣征伐犬戎的一支“猃狁”有功,而得到周王赏赐土地的事情。其中的75个字很关键:“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汝不艮戎,汝□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聝,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周宣王我把我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你发扬了你的老祖先与猃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与他们交战,追击他们于井阿、历岩、弓谷等地,斩获颇多,你对军事很有的一套啊。“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史实,周宣王确实封了他的儿子在杨国立国,不过这个开国之君名字是长父,后人演绎成尚父。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晋国太傅杨(月八十)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称叔(月八十),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 《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杨氏之所以愿意嫁给李世民无非是家族利害使她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再加上杨氏与李元吉的婚姻本就是政治联姻,因此可能杨氏与李元吉并没有太过深厚的感情,与其死守一生不如自己选一条明路,这样无论是自己还是自己背后的家族都有益处。

杨氏这个称呼乍一看都会以为是嫁给李世民的隋朝公主杨妃,但是杨氏和杨妃并不是同一人,杨氏在李世民的后宫中位置只是一个婕妤。杨氏出身弘农杨氏,出身名门望族的女子之后的人生都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因此杨氏的第一次婚姻就是自己不能左右的。因为家族妄图巴结上李建成,因此将杨氏嫁给了李元吉做王妃,作为一场政治联姻杨氏与李元吉并无太多感情,所以在李世民要求娶杨氏入宫时杨氏答应了。

作为杨氏一族的女儿,杨氏必须为家族考量,李世民之所以一定要娶杨氏正是为了告诉杨氏众人,李世民并无处置杨氏一族的打算,既然李世民已经如此表态,杨氏也只能为了杨家再次嫁给李世民。对于杨氏而言再次嫁给李世民对自己也不是没有好处,作为贵族家庭中出嫁的女儿,一旦这个女儿对于家族没有利益可言时注定会被抛弃,尤其是杨氏所嫁的正是皇帝过去的政敌,如此尴尬的身份杨氏的将来注定不会好过,但是嫁给李世民就不一样,嫁给李世民成为李世民的妃子家族就不会放弃自己,而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变得太差,因此杨氏才会同意嫁给李世民。

但在我看来杨氏还是恨李世民的,因为李世民杀死的不光有自己的丈夫还有自己的孩子,但是为了自己背后的家族与自己的将来杨氏必须放下放下仇恨。

杨氏字辈分编辑

下面是河南安阳的一支杨氏家族的字辈分:

杨氏家谱图集 (4张)

怀自枝文

作德有金玉

春新绍业立

凤景永世同

良善正豪杰

吉祥修贤明

家兴国昌盛

康瑞兆安宏[1]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杨氏字辈:文仪三景京世永方可德胜国民成良协和万帮天生俊伟人主钢常译开后事用银钱广忠正直尚发祺祥。

重庆江津吴市龙凤桥杨氏友銮祖宗族委员会 会长杨恩荣 顾问杨鸿江 秘书长杨福国 副会长杨军、杨鸿健、杨福昌、杨福树、杨福满、杨福彬、杨敬东、吴宣会、杨福洪、杨昭练 会计杨恩敬 保管杨恩对 书记员杨禹铨、杨福映。

友銮祖名派:

友国章志正

登廷青世鸿

恩福昭先泽

诗礼继家风

续名派:

浩远长存智

永震环宇龙

开来创伟业

关西乃吾宗

杨姓名人

杨坚(公元541-604年),姓杨,名坚,鲜卑姓普六茹,名那罗延。

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是位积极、有进取心的人。修筑“京杭大运河”。

杨震:名声最大的古代杨姓名宦。勤奋好学,博览群经,东汉时有“关西孔子”的称誉。

杨杏佛:又名杨铨,最早透露红色中国真相的勇士。

杨虎城:国民党最著名的爱国将领。1908年拉起打富济贫的队伍。1911年辛亥革命时率队加入陕西民军。任营长、游击支队司令。

杨振宁:最早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华人之一。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杨简:杨姓历史名人中寿命最长的人。南宋哲学家。生于1141年,卒于1225年,享年84岁。

杨炯:杨姓成名最年轻的人。唐代著名诗人。幼年聪敏好学,10岁就被选为神童,待制弘文馆。27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官至崇文馆学士。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称“初唐四杰”。

杨国忠:名声最坏的杨姓奸臣。本名杨钊。天宝年间因为他的堂妹杨贵妃深受唐玄宗的宠爱,他由监察御史升为侍御史,赐名杨国忠,身兼15职,权力逐渐大起来。两次出兵征伐南诏,丧师20万。752年,李林甫死,他便代替为右相,兼有40多个职位。他结党营私,贿赂公行,滛纵不法,在私第选定官吏。后来与安禄山的矛盾日渐加剧,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举兵叛乱;杨国忠随唐玄宗逃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被士兵杀死。

杨玉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杨太真,是唐玄宗的贵妃,又称杨贵妃。她体态丰腴,肌肤细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给唐玄宗的儿子李瑁为妃,后因为美貌被唐玄宗召进宫中,封为贵妃,深受宠爱。杨氏一家因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操纵朝政,败坏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马嵬驿,兵士哗变,杨贵妃被迫自缢而死。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名人

杨尚昆: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勇(浏阳籍),开国上将。

杨至成,开国上将。

杨成武(长汀籍),开国上将。任过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杨得志(醴陵籍),开国上将。任过解放军总参谋长。

杨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号称明代博览第一。因得罪嘉靖皇帝被罚到云南充军,其最有名的代表作为脍炙人口的词——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掏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户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万里(1127-1206年),汉族,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勉励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乾道六年(1170年)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十二年(1185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开僖二年(1206年),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杨姓的由来是杨伯侨是杨姓的始祖。杨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杨姓是隋朝和南吴的国姓。杨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杨姓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杨由“木”和“昜”组成。“木”指的是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昜”古同“阳”,指的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所以“杨”是太阳的意思。以太阳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杨。

杨姓的历吏名人。

1、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

2、杨广:隋明帝。

3、杨素:隋朝名臣,诗人,杰出的军事统帅。

4、杨炯: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5、杨国忠:唐天宝年间著名权臣。

6、杨玉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7、杨业: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之首。

8、杨延昭: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第二代。

9、杨文广:北宋抗夏名将,“杨家将”第三代。

10、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

11、杨宪:明初名臣。

杨家家谱字辈排行: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扩展资料:

杨(Yang)姓源出主要有:

源自姬姓:

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

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源于改姓而来: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参考资料:

-杨氏家谱

杨氏和中国许多姓氏一样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了弘农、天水、河内等郡望,弘农杨氏为西汉、东汉的世家大族,因杨震而出名。

新昌县的彩烟杨氏,尊奉杨震为第一世祖。杨震,字伯起,时人尊称“关西孔子”,教育子弟长达二三十年,五十岁后开始始进入仕途,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他以“天知、神知、吾知、子知”的严辞拒绝了以“无人知,不何受”为借口的行贿,因此被誉为“四知先生”。这位四知先生不仅洁身自好,还力图澄清官场贿赂成风的恶习,还说“使后世为清白吏子孙,以吾观之,不以厚乎?”,后来他的子孙有四世三公,都清廉自守,他的“四知”则不断地流传开来,成为古代士大夫愿意推崇的一句箴言。

一般地说,一个宗族奉始居此地之祖为第一世祖,始祖以下为内纪世系,始祖以上为外纪世系。如彩烟杨氏中的上宅派杨氏,尊肇基彩烟的荣王杨白为第一世祖,思存祠杨氏虽属彩烟杨氏中的一支,却尊奉杨震为第一世祖,因为先祖的美德让每一位杨氏后裔引以为荣,杨氏尊奉杨震这位“关西孔子”“四知先生”为先祖是血脉嫡传。

杨氏心中根深蒂固的尊奉意识,很自然地融入到代代相传的遗传基因之中,宗谱中频频出现“关西云礽”、“四知遗泽”等字句,就是这种尊奉意识自觉不自觉的表白。杨氏表白了的尊奉意识还得到了大家的赞誉,明翰林院嘉议大夫金华宋濂为杨震的四十三世孙杨容的画像题写了赞语,道:“噫于龢公,汉尉系延,荣王避乱,肇造彩烟。簪缨家世,阀阅代传。”明大理寺左评事侍读学士姑苏张益,有诗赠杨震的四十六世孙杨信民,云:“关西夫子有云礽,职拜黄门著美称。晓阙喜看摇玉佩,夜窗宁负对寒灯。”

弘农杨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传奇家族,从家族内名人辈出,活跃在各个朝代的历史舞台上,其中有汉朝时期杨敞,杨震,杨炳,杨赐,杨彪,杨修。隋朝则有杨坚杨广杨玄感杨素。而到了唐朝则有杨国忠,杨贵妃。到了宋朝还有一批杨家将等等。

秦末时期楚汉相争,刘邦将项羽困在垓下,项羽率领800骑兵突出重围,来到了乌江边上,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孤身与汉兵厮杀,项羽最后自刎而死。刘邦先前曾有言如能斩杀项羽,则必封其为候。杨喜与其他四人获得了项羽的部分尸体,交到刘邦那里,刘邦实现其诺言,封杨喜为赤泉侯,至此传奇家族弘农杨氏登上历史舞台。

杨喜的四世孙杨敞,在汉昭帝之时成为丞相,并娶了史学家司马迁之女。而后被封为安平侯,是弘农杨氏里第一位宰相,也被后世子孙尊称为弘农杨氏一世祖,弘农杨氏正式登台表演,开始了传奇的世家之旅。

而后到东汉,杨敞的四世孙杨震,在其五十岁之前遍读百书,穷究典籍,有“关西孔子”之称。50岁之后才步入仕途,官至司徒太尉。杨震还有一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名言所以也被称为四知先生。而杨震之后的三世子孙,皆有乃祖之风,且都官拜太尉,是为东汉时期的“四世三公”。

而杨修,熟读三国的我们都知道关于杨修的典故,‘一口酥’,‘鸡肋之说’耳熟能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沿用至今。杨修乃是杨震的四世孙,学问极其渊博,而且本人也是极为聪慧,颇受曹操的器重与信任。但是杨修其父杨彪主张光复汉室,与曹操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所以杨修不幸被杀。

而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乃是杨震第十四世孙,杨坚在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下登上了王座,建立了强大的大一统中原王朝-隋王朝,结束了自西晋后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创新性的设计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等,对后来朝代影响极深的各项制度。

紧随其后的便是隋炀帝杨广,杨广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沟通南北,并完善了之前父亲所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以及科举制等等。而且在军事上东征西讨,扩张国家版图。而且杨广是一名极具天赋的诗人。但是杨广好大喜功的性格缺陷导致了三征高句丽的发生,而急于求成的施政风格,则让民间苦不堪言,最终导致群雄奋起,起兵抗隋,而后杨广横死与令狐行达之手。

唐朝之后的我们便不再赘述,在以后的朝代中,弘农杨氏一直都站在舞台上,或成为主演,或从旁协助。这个传奇的家族,或显赫或蛰伏,但是不会消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577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6
下一篇2024-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