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代表什么?

莲花代表什么?,第1张

问题一:莲花象征什么? 一、象征

1、在古希腊、古罗马,睡莲与中国的荷花一样,被视为圣洁、美丽的化身,常被作供奉女神的祭品。在新约圣 经中,也有“圣洁之物,出淤泥而不染”之说。

2、睡莲是每年8月5日诞生花,花语:洁净、纯真、妖艳。德国人心目中的睡莲,花语是妖艳(Glamorous)。凡是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天生具有一股异性难以抗拒的魅力,可是却难以和同性朋友和平相处。

3、在古埃及神话里,太阳是由荷花绽放诞生的,睡莲因此被奉为“神圣之花”,成为遍布古埃及寺庙廊柱的图腾,象征着“只有开始,不会幻灭”的祈福。

二、传说

传说从前,有一位姑娘住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那里有一条河围绕着村子。有一天,那条河枯竭了,为了家 人,姑娘整天四处奔波,只为找到少的可怜的水。

在一个有雾的早晨,她一个人沿着河走着,心里满是忧愁。突然,一个声音清清楚楚传入她的耳朵:“你的眼睛真美”就在她回头的刹那,只见河里的淤泥中有一条鱼看着她。那是一条美丽的鱼,他身上的鳞片就像天空那么蓝,他有一双温柔的眸子,他的声音也是那么清澈透明。

鱼对姑娘说,如果姑娘愿意常常来看他,让他看见她的眼睛,他就可以给她一罐水,当然那无非是一个借口而已。鱼儿的心灵和她的心灵一样纤尘不染。于是,姑娘每天早晨都会和鱼相会,鱼也履行着他的承诺。每一天,家人总会不停的追问水的来历,但姑娘只是笑而不答。

他们虽隔水相视,但一种心境却可相通。第三天,姑娘发现自己爱上了鱼。在晨雾里,绵绵情意近乎不真实,最后,鱼对姑娘说希望她做他的妻子,姑娘含情脉脉的答应了。于是鱼从河里出来,到岸上拥抱了姑娘。他们就这样结为夫妻。

终于,有一天村子里的人看到了他们相会的情景。他们认为鱼对姑娘使用了妖法。于是,他们把姑娘关起来,拿着刀叉、长枪来到河边。叫出鱼,用他的妻子威胁他。在他现身的那一刻,他们下手了,鱼在绝望中死去。然后,人们抬着鱼的尸体凯旋而归。他们把鱼的尸体抛到姑娘的脚下。

她幻想着他会醒过来。可那只换来她的心碎。于是她抱起已经冰冷的鱼,向小河走去。倘若时间无法治愈伤痛,那么死亡总是可以的。他们就这样在人们诧异、猜忌的目光中死去了。然而他们的子女却在水中世代繁衍。那就是今天的睡莲。

问题二:莲花象征的意义 简单摘录:(出处皆不同)

莲花象征着纯洁与高雅、清净和超然。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

莲花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至清至纯。藏传佛教认为莲花象征着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

莲花是佛的象征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

莲花的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

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

佛教有宝伞、双鱼、宝瓶、莲花、白螺、如意、宝幢、金轮八种吉祥宝物,

释迦牟尼把莲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

由于莲花在佛教上的神圣意义,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甚至把佛祖释迦牟尼称为“莲花王子”。

莲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

象征我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

其姿挺展,日艳且鲜;其貌熙怡,傲然独立;

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

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

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

更喜莲子,苦心如佛;谆谆教人,往生净土。

莲花有五色:白、青、红、紫、黄,称为“五种天华”。

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

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

故又称“希有之华”。

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为“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

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

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

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

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

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

莲华喻菩萨十种善法

一、离诸染污 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埂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也。(五浊者,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二、不与恶俱 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共俱,比喻莲华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三、戒香充满 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喻莲华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四、本体清净 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清净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喻莲华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也。

五、面相熙怡 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则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华开时,令诸见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六、柔软不涩 柔软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善之行,复于闭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清净,柔软细纱而不粗涩,比喻莲华,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也。

七、见者皆吉 菩萨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华,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八、开敷具足 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华开敷而其华果具足也。

九、成熟清净 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清净,比喻莲华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也。

十、生已有想 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喻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

问题三:荷花象征着什么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荷:君子、洁净无染

以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梗

梅:处士、孤傲坚贞

荷:君子、洁净无染

菊:隐士、淡泊无争

松:斗士、不屈坚韧

以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问题四:莲花是什么意思 如您所说,

佛教用莲花来表示,自性清净无染;触因果同时;

也表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清净、平等、正觉。

问题五:佛教中莲花代表什么 在佛经中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因为它生长于污泥,绽开于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层涵义。而莲花除了莲瓣,还有莲蓬、莲子,莲瓣、莲蓬可观赏,莲子可食用;莲子又可生长,栽培更多的莲花。莲花开放于炎热夏季的水中,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这都是莲花所表征的美德。所以,比喻从烦恼得到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人,都是莲花化生的。 三界的众生,以*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则是以莲花而化身,因此,莲花表示清净的功德和清凉的智慧。对于圣人而言,是无形的,颢现于凡夫之前,便以人间所熟悉的形象来表现。所以,我们所见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中的圣贤,都是以莲花为座;或坐、或站,都在莲台之上,是代表著他们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 客:佛教用莲华是什么意思? 僧:我国用梅花作国花,是象征我们的民族精神,佛教用莲华,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为法性平等,法力无边,其救度众生的功能,如水滋润万物。莲华性习水,且有花则实,好比众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离诸热恼,圆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别的花当然也可以,但有形不应名之过。如用兰花或玫瑰,你定会说,佛法渊博,犹如大海,应用莲花较为合理。我想这是很可能的事。附带的说明一点,我们众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莲花,是弥陀的愿力和众生的愿力所成,好像我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一样,如明此理,就不会感到奇怪。(知义法师著《初机学佛决疑》) 佛菩萨为什么都坐莲花,而不坐其它之花呢? 莲花(学名Nelumbonucifera)表征清净无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为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这种美德与特征,佛陀喜欢拿莲花作譬喻。 众生轮回六道,沉迷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不知决觉悟,越陷越深。慈悲的佛陀就告诉我们说:五欲六尘之欲乐,沾不得,染不得,应该体会五欲六尘空幻不实,如幻如化,要出离五欲六尘才能解脱自在,修学佛法者,要效法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之精神。 莲花在佛门中,为佛菩萨所常拿来作譬喻,表征著清静、无染、光明、自在、解脱之义。其它之花,佛陀就较少比喻,佛陀坐莲花显的很庄严,清净自在,安详无比;假使佛陀坐在茉莉花上,不是显得怪怪的吗?不但不庄严,而且佛陀当下就显锭没有气质了,逊色多了,不是吗?

问题六:莲花象征什么呢? 作为手持器物,最常见的莲花是浅红色或粉色,带有八个或十六个莲瓣,莲瓣的上面有具体的礼器或神灵标识。手持莲花低处莲茎常稍有卷曲,呈莲花根状。神灵或世系大师的拇指和前三个指尖中的一上指尖常放在胸前,呈说法印或施予印,指尖优雅地握着莲花低处的茎。莲茎优雅地向上攀缘,在攀缘到与神灵耳部齐平时莲茎长出叶子,象征佛法像甘露一样得以传承,这种传承将吸引弟子们像蜜蜂一样扑向口传或“口耳相传”之教法发出的绝对纯美的香气上。莲花主茎在攀缘时一般会在每侧的荚果上长出三个芽,主花开在中央,另一边是个含苞欲放的花苞。开花的三个阶段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莲花主要是红色西文佛莲花部怙主阿弥陀佛的标识,其善识一切的特质代表着把慈悲变成具有辨识能力的智慧。阿弥陀佛的主菩萨是金刚手观音,即: 的慈悲菩萨和护法神。梵文“Padmapani”一词意为“莲花手,他手持一朵八瓣白莲花,象征着他的纯洁无暇、仁爱和慈悲。作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历代 喇嘛的化身一般都被画成右手持白莲花,象征慈悲。白度母是莲花部中主要的女性菩萨之一。她手持的十六瓣白莲花象征着其完美的品性,宛如一位十六岁的妙龄少女。据说,水百合[1]只在月光下开放。白莲花[2]是式佛[3]的具体象征。在前一世时期,他坐在这朵精美的小花朵前获得了圆满,白莲花象征着珍奇和瞬间即逝,因为这种花独特的花苞很少开启,在被碰触时,精致的莲瓣就会脱落。 莲花可以开出白色、粉色、红色、**、金**、蓝色、靛蓝色和黑色的花朵。粉色或淡红色莲花的梵文词是“Kamala”,它也是印度教“莲花女神”罗乞什密的另一个名字。梦文“Kamala”一词源自词根“Kama”,其意为爱、渴望、 和 ,在密宗中隐喻为女性的美丽和性感。梵文“Padma”和“ kamala”这两个词都是女性柔软、粉色、有开口的 的同义词,是男性硬挺、能够插入的 (“金刚”)的相反相成的象征物。“金刚”代表“色”,莲花代表“空”,它们的结合象征着佛法和智慧的完美“契合”,或象征着大乐和空性的自然生成。**莲花[4]和金**莲花[5]都是观音和观音和度母几个化身的手持器物,他们一般也都用“莲花”来表示。蓝色、靛蓝色或黑色莲花在印度佛教梵文经文中用“utpala”(夜莲花)表示。由于莲花无法在高海拔的 生长,后来 就用这个词“Ut-pa-la”表示各种品种和颜色的莲花。蓝色莲花[6]。在古代埃及颇受尊崇。当时,人们把莲瓣浸泡在水和酒中或加以蒸馏制成一种精油,也可以制成一种有效的返老还童工和回春的灵丹妙药。梵文“ut-pala”一词的意思是“盛开”或“无肉的”。梵文“utpala-naraka”用来指佛教星相学中的八寒地狱[7]。生活在八寒地狱中的生灵的皮扶因严寒而变蓝并皴裂,宛如夜莲花的瓣隙。蓝色夜莲花是绿度母和许多其他金刚乘神灵的器物。梵文中也称为之为“nilabja”, “nilotpala”, “pushkara”和“nil ina”。 男女菩萨的手持莲花上一般都有特殊的标识,这些标识都放在莲花圆拱形果荚皮上或中间的果荚上。八大菩萨的人[8]神[9]化身手持的莲花上托有如下器物:1)文殊菩萨,宝剑和经书;2)金刚手菩萨,金刚杵或金刚铃杵;3)弥勒菩萨,法轮和净水瓶;4)虚空藏菩萨,宝剑;5)地藏菩萨,珠宝;6)普贤菩萨,太阳;7)除盖障菩萨,月亮;8)观音菩萨,无饰物的莲花。白色智慧波罗蜜女神手持有关《般若波罗蜜多经》的两部经文,经文放在从其左右手掌掌心生出的红白莲花上。 ------------------------------->>

问题七:送莲花代表什么意思? 有三个意思1喜结连理良缘2喜欢你向你表白3如分手的话代表偶断丝连

问题八:莲花的寓意与含义 宗教意义和象征除实用价值外,莲是最常用来作为宗教和哲学象征的植物,曾代表过神圣、女性的美丽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佛教〗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也采取了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敬爱。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莲花自喻。《本草纲目》载:“释氏用为引譬,妙理俱存”。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文学意义和象征〖中国文学与民俗中的莲花〗

莲与文化关系最深的是中国,在中国莲花被崇为君子,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诗人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日本民俗中的莲花〗但有的国家、地区的民俗文化不同,也不可忽视,如日本民俗对莲花并不认为“出淤泥而不染”那么贞洁,而视莲花为“ ”之花。日本人主要把莲与死亡以及幽灵世界连在一起。日本花道的典型办法是:用半枯的莲叶和莲蓬、新开的莲叶和莲花、以及未开的莲叶和莲苞,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

问题九:莲花象征什么人 ①品性高洁的人 出淤泥而不染。,纯洁,高雅。

②象征有着双重性格的人,表面上盛开怒放,内心却有着黑暗。

1,莲花:

出污泥而不染,为花之君子,是高雅纯洁的象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在某些诗词中还是爱情的象征,因“莲”与“怜”同音,是情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州曲》)。  

2,梅花:

不畏严冬酷寒,环境艰难,暗香浮动,即零落亦清香如故,是高洁的志士,也是报春的使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3,菊花:

凌寒傲霜,是高洁的志士,也象征孤高的隐者(如陶渊明的《饮酒》)。  

4,牡丹:

花开热烈灿烂,一片繁华景象,一派富贵气象,是豪华富贵的象征。  

5,杨花:

随风飞扬,轻而易变,是轻薄和不坚贞的象征。  

6,兰花:

有“空谷幽兰”的雅称,是典雅高贵不染尘埃的象征。

扩展资料:

花语(英语称language of flowers)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形成的,为一定范围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

赏花要懂花语,花语构成花卉文化的核心,在花卉交流中,花语虽无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含义和情感表达甚于言语。不能因为想表达自己的一番心意而在未了解花语时就乱送别人鲜花,结果只会引来别人的误会。

参考资料:

花语——

考亭学派文风论略

 朱熹本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对文章之道尤为关注。考亭一派在文章创作上亦不无特色,他们崇尚自然、平易、朴淡的风格,行文质实,不事雕琢,用语但俗,无所润泽。由于禀赋不同,旨趣有所偏重,考亭学者的文风也难免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黄鞣醇正。陈淳笃实,真德秀继承了朱熹的平直之风,魏了翁发挥了朱熹的卓荦之气。

 关键词:南宋;朱熹;考亭学派;散文艺术

 朱熹重视学术思想的传授,一生四处建精舍、创书院,讲学、刻书、立祠,广收门徒。朱熹弟子中,蔡元定、蔡沈、黄棘、陈淳等人对其思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再传或私淑弟子如真德秀与魏了翁等,对朱熹思想走向正统化居功至伟。元朝以降,程朱理学意识形态化,即使一些不仕者私奉其学,但其学派意义已基本消失。要对考亭学派的散文风格有所阐发,朱熹之外,当以黄口、陈淳、真德秀、魏了翁等人为典范。《庆元党禁》沦朱熹一派文章为“对偶偏枯,亦如道家之科仪;语言险怪,亦如释氏之语录”。所谓“偏枯”,其实就是指他们的行文质实,不事雕琢;所谓“险怪”,亦即用语俚俗,无所润泽,异于时文。朱熹一派,大多发挥了儒家平正质实的一面,文风之醇实毋庸置疑。不过,同以平淡、质实、醇和、中正为宗,同样是阐发心性、讨论性天,由于作者禀赋不同,旨趣有所偏重,文章的风格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

 黄干少从朱熹,深受其倚重。后来,朱熹把女儿嫁给他,希望代为讲习。朱熹临终之时,还有以衣钵授之、薪火相传之意。在朱熹诸弟子中,黄棘最能坚守师说,始终不贰,并把师道的传承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黄棘之文,也颇为醇正,态度温和,语气平直,缓缓道来,毫无焦躁之气,故纪昀等评论说:“其文章大致质直,不事雕饰,虽笔力未为挺拔,而气体醇实,要不失为儒者之言。”

 黄干进一步强化了朱熹内省的倾向,把立德放在首要位置。他在《黄西坡文集序》一文中指出:“善学者先立其本,文词之末,达而已矣。然本深者末必茂,不务其本,而末焉是先,未见其能工也。”他所写的文章,触目尽是性理之辨、修身之说,书牍之文如此,序跋之文如此,连历来颇具文学性的记体文字也无例外。如论《杨恭老敬义堂记》论“敬”、“义”对存养省察的必要性,《郑次山怡阁记》论兄弟之谊的重要性,《家恭伯重斋记》论为学之要在用力于“《大学》之道”。至于学记、祠堂记、书院记更是教诲之词连篇累牍。同为写莲,周敦颐的《爱莲说》写得风神卓越,情致盎然。黄干之《郭圣予瑞莲堂记》,直述其事,直陈其理,毫无婉曲,一览无遗,了无情趣,与《爱莲说》在艺术上的距离之大,自不可以道里计。其言时事,也少径遂直陈,为文力求温厚柔和,往往多方铺垫,以转引出所论之事。如其《右门拟与两浙陈运判》述浙西之民困苦之状,以期待有司有所改正。但书信先顾左右而言它,未敢直陈。其后左转右转,牵引到所言之事,又轻轻一笔略过,随即引经据典加以表白,惟恐直露疏狂。南宋文所受的“平弱”之讥,纪昀等所言“笔力未为挺拔”,都由此可见一斑。但黄干深知“致知、主敬两事,相为经纬”。他强调道德修养,也强调践履,强调务实,在南宋诸儒中,又以政务著称,并因此屡受排挤。作为实干家,黄干所论多有的放矢,不为空言。其行文虽平直而不肤滥,虽略嫌板滞而不迂远,虽多缓和之语,间或亦有愤激之时,如其《与李珏书》,连《宋史》本传也以为其言激切。黄干书信、题跋虽多平实,不露声色,但不乏神采飞扬、豪气干云之作,如《复李军使书》称颂对方“陈义慷慨,词气奋厉,如惊湍怒涛,汹涌奔放,不可涯涘”,其信亦仿佛之,顾盼自若,熠熠生辉。

 二

 陈淳是朱熹晚年的高足。朱熹晚年讲学,多次写信招致。陈淳一生致力于训童与讲学,偏居一隅,生活一直极为平淡,其主要精力都用于读书思辨。《宋史》本传称他“无书不读,无物不格,日积月累,义理贯通,洞见条绪。”长期的训蒙生涯和读书生活。让陈淳训练出了极强的概括能力,他对“道之体统,师友之渊源,用功之节目,读书之次序”颇为熟谙,既“叹陆、张、王,学问无源,全用禅家宗旨,认形气之虚灵知觉为天理之妙,不由穷理格物,而欲径造上达之境,反托圣门以自标榜”,所以亦“坚守师傅,不失尺寸”,在朱门中维护师道最为用心。其所著文章,大旨都在辨明儒释之别,以针砭金华一派。“篇篇探心法之渊源,字字究性学之蕴。”即以记、序而论,所作均为《贯斋记》、《仁智堂记》、《韶州州学师道堂记》之类,阐发圣教,从无旁逸斜出。

 在文学思想上,陈淳也最为坚守理学家立场。他曾总结出读书之法,其《北溪大全集·叙述》即认为“须字字句句晓其文义,然后通全章以会其旨归文义。旨归既通,然后吟哦讽诵以玩其底蕴。固不可只皮肤上浅浅猎涉,亦不可就字旁生枝节支离。但虚心玩味,浃洽日久,自然有得。”读书要求循序渐进,作文也注重条贯通达,意思清楚明了。他以传朱子之道、授儒家之业己任,为求随事辨诘,毫发不遗,出语极其直白。如其《佛老》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不褊不躁,平白质实,使人读之一目了然。“训童”的心得,使他认识到经书“字艰而文涩,非幼学之便”,他由此成功地编纂了两部儿童读物《启蒙初诵》与《训童雅言》。他也把这种浅显直露的写作习惯带进书、序、记等诸文体当中。所以王环翁序其《北溪大全集》,认为陈淳所作,不仅是对孟子、程朱之道的承接,而且还是对其“矢口成言,下笔成书”写作方式的发扬。王环翁反复强调:“读先生之文,当如菽粟布帛,可以济乎人之饥寒。苟律以古文驰骤,连篇累牍风形月状。能切日用乎否。”纪昀等^也说:“其生平不以文章名,故其诗其文皆如语录。然淳于朱门弟子之中,最为笃实,故发为文章,亦多质朴真挚,无所眙怖。……是虽矫枉过直之词,要之儒家实有此一派,不能废也。”

 三

 真德秀与魏了翁为朱熹之后南宋最为重要的理学大师。在学术思想上,二人“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独举也”。在文学方面,两人也对朱熹的文学观念各有所承又相互补充。朱熹论文,既以平正为宗,又标举奇伟;虽重道,亦不完全忽视古文艺术。故其文章,从容自适之中,不乏豪宕之气。相对而言,真德秀更强调文章之用,更多地继承了朱熹的平直之风;魏了翁则更具原刨性,更多地发挥了朱熹的卓荦之气。

 真德秀自称于朱学“私淑而有得”,主张“德行天与”、“穷理持敬”,鼓吹朱学,颇孚人望。他认为文章当“发挥义理,有补世教”。以此标准衡文,前代作家也只有董仲舒与韩愈能人其彀中,宋代欧、王、曾、苏等人,也差可与董、韩相仿佛,却不能与二程之文相提并论。因为他所欣赏的是呜道之文而非文人之文。为此他编选《文章正宗》二十卷、《续集》二十卷,并自述其选录宗旨:“夫士之于学,所以穷理而致用也。文虽学之一事,要亦不外乎此。故今所辑,以明义理、切世用为主,其体本乎古、其指近乎经者,然后取焉。否则辞虽工亦不录。”文章本非仅限于“穷理而致用”,“穷理而致用”也不妨为文章的重要功能。但真德秀强调文章之用,趋于极至,走向复古与保守,一切以古圣贤之作为标式。这无疑走向了重道轻文的极端,所以纪昀等也不得不委婉地批评他说:“四五百年以来,自讲学家以外,未有尊而用之者,岂非不近人情之事,终不能强行于天下欤。”

 真德秀主张文章切于世用,自然还与他有能力将文章施于世教有关。宋史载“(真德秀)宦游所至,惠政深洽,不愧其言,由是中外交颂。都城人时惊传倾洞,奔拥出关曰:“‘真直院至矣!’果至,则又填塞聚观不置。”他的资历、声望与政绩,使他能于时政多有所建言,所以在其诸文体中,影响最大、成就最为突出的,就是奏疏。据《宋史·儒林传》说,真德秀“立朝不满十年,奏疏无虑数十万言,(历史论文 )皆切当世要务,直声震朝廷,四方人士诵其文,想见其风采。”真德秀之奏疏,也非浪得虚名。如《庚午六月十五日轮对奏札一》,虽套用汉儒以灾异刺时政的形式,但无汉儒之迂执,急言竭论,锋芒所至,无所避讳。其《对越甲乙稿》中,确实有不少正心诚意等“高远之论”,不过一旦涉及时事,无论言事变倚伏,言人心向背,言疆埸安危,言邻寇动静等,往往能指出问题结症之所在,沉实稳健,论断确凿,颇具远见卓识。所以魏了翁说:“大抵公前后论奏,诚积而气和,辞平而理畅。其于是非邪正之辨,言人所难,而闻者不敢怨;至于敌情之真伪、强场之虚实,盖出于素讲夙定,非剽袭流闻之比。故自嘉定以来,凡所论建,至端平后,炳知蓍蔡之先几,故一言之出,天下望而信之。”

 真德秀其他文体,也大多能“辞平而理畅”。但序记、书跋之类,语辞平直则乏文采,言理过多则文气弱。就选题而言,多为祠堂记、书院记、学田记、厅壁记之类,即使赠序,主旨也不离修养心性;就表述而言,其序、记之作,多叙述,多转引,无所顿挫,而说理亦无所新人耳目,故不足于激发人心。真德秀之文,平直有余而无浑浩之气,无雄奇之势,无顿挫跌宕之美,故不为后人所赏识。有人将其与魏了翁同纳入道学辞章派,似乎未为的论。比较而言,他的题跋文字,随手写来,不乏清新之作。其可爱之处,在于他未全力为之,不无游戏心态,故将他通常写作一篇、一部的感受,寥寥数语引发,就嘎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便与他奏疏中言必意尽而后止、不敢自放于绳墨规矩之外的行文风格迥异,效果也自然不同。

 四

 魏了翁自称与真德秀出处相似,志同气合,海内寡二。不过魏了翁似乎更具有英豪之气,这也就是《宋史·儒林传》所说的“英悟绝出”。他也讲“敷求硕儒”、“开阐正学”、“正心养心”等,但并不墨守朱学,认为“朱氏诸儒之学,纵某言之,亦不过巢说,未敢容易言之”。他还对程朱之学的庸俗化、功利化趋势不无忧虑。他主张“参酌诸经,不一一袭其说,惟是之从”。这使魏了翁的思想相对更为开放,如全祖望所言:“两家学术虽同出于考亨,而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西山则依傍目户,不敢自出一头地,盖墨守而已。”

 鹤山的文学思想相应也更为通达。他也把文学的本质归结为性、命、气、道,把作家的道德涵养放在首位。同时,他又不将文辞与道德涵养判然分开,并不视文辞为无物,肯定优秀的文学家大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其作品都是他们情性的自然流溢。这就与作文害道论区别开来了。他称赞韩愈“为文法度劲正,迫近盘诰,宛然有王者之法”;颂扬陶渊明“有谢康乐之忠而勇退过之,有阮嗣宗之达而不至于放,有元次山之漫而不著其疏。此岂小小进退所能窥其际邪?先儒所谓‘经道之余,因闲观时,因静照物,因时起志,因物寓言,因志发咏,因言成诗,因咏成声,因诗成音’者,陶公有焉”等,都可见出其基本的文学观念。事实上,这也是南宋后期开始出现的义理与辞章相融合的思潮的反映。

 魏了翁以古文家章法传述道学家观念的作品,主要为序记、题跋之类的作品。这些作品承接欧、苏遗风,纡徐宽平,澜翻不穷,反复以致其意,无毫发之遗,明白晓畅。如《雅州振文堂记》述雅安兴学以得人文之正;《彭节斋记》叙彭君守节抗叛,誓死不渝;《眉州新开环湖记》赞临邛政通人和、景美人怡;《眉州戴英堂记》颂眉州群英流芳后世等,无不究悉物情,优柔平易,曲折畅达,或清新俊逸有余味,或纡徐含蓄可深思。此外,他的不少奏议陈风俗之弊,论救世之术,明而不晦,达而不滞,醇厚雍容。四库馆臣所谓“其根柢极为深厚。故自中年后,笃志经术,造诣精粹,所作醇正有法,纡徐宕折,出乎自然,绝无讲学者空口板腐之病”,即针对这些作品而言。

 

 但魏了翁散文的特色并不在于醇正有法。吴渊曾经说过:“公(魏了翁)文视西山而理致同,醇丽有体同,而豪赡雅健则所自得。”魏了翁散文与真德秀等诸多道学家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的慷慨豪迈之气。其序记、题跋之类,虽多平正,但亦有跌宕激昂者。李慈铭曾列举《鹤山集》题跋四十五篇,认为它们“皆足以考证宋事,深裨史学。其文亦多慷慨激昂,往往引《诗》以咏叹之,有周秦之遗风”。所谓“周秦遗风”,便是指行文有个性,有自家在内,而外溢为奇气。这种豪气并非完全由后天训练而成,在某种程度上,与其禀赋不无关联。四库馆臣早就指出:“了翁年十五时,为《韩愈论》,抑扬顿挫,已有作者之风。”后来魏了翁对韩愈的尊崇,包括发挥韩愈韩愈“气盛言宜”之说,宣扬如“辞虽末枝,然根于性,命于气,发于情,止于道,非无本者能”等,或多或少受到他早年禀赋的影响。魏了翁最有个性的文章,也多是渗透了其豪迈慷慨之气的奏疏等。这些作品,雄肆博辩,奔放浩荡,气势纵横,不可羁勒。其早年对策,奇气有所发泄,即被有司视为狂妄。嗣后他“念国家权臣相继,内擅国柄,外变风俗,纲常沦口,法度堕弛,贪浊在位,举事弊蠹,不可涤濯”,故上书建言,无所回避,直述事情,言人所难,溢气坌涌,又被劾为欺世盗名,朋邪谤国。他所遭受的种种打击,实是其文发辞偏宕、义气鼓荡所致。如其《论士大夫风俗》针砭世态,淋漓尽致。至于论救国之术以讲学固本为重,或不失道学家之迂阔,行文也是先引故实,次陈时弊,动辄数千言,能将穷经之旨发于遒劲之辞,故纪昀等人目其为文章大家。

通 tōng

〈动〉

(1) (形声。从辵( chuò),甬( 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2) 同本义 [open;through;unimpeded]

通,达也。——《说文》

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

推而行之谓之通。

坎为通。——《易·说卦》

道远难通。——《国语·晋语》。注:“至也。”

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注:“利也。”

凝绝不通声暂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3) 又如: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通漕(直通水运);通塞(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通水(通水运;能行船的地域);通畅(通行无阻的);通川(有河川流通的地方);通邑(四通八达的城市)

(4) 通往 [lead to]

指通豫南。——《列子·汤问》

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

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通天(通往天界。后用以形容本能非凡);通吊(至丧家吊唁)

(6) 传递;传达 [pass on;communicate]

主簿通语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

信耗莫通。——唐· 李朝威《柳毅传》

(7) 又如:通状(申递各级官厅的上行公文);通信;通消息;通辞(呈递书面意见;传达话语);通化(传达教化);通书(通信);通问(互相致意问候;互通信息)

(8) 沟通;接通 [link up]

阡陌交通。——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始能少通。——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

(9) 又如:通同造意(串通谋划);通脚(跑腿说合);通灵(与神灵相通);通房连阁;通源(源头相通);通属(连接);通同(串通,勾结)

(10) 往来友好 [friendly intercourse]

数通使相窥观。——《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通家至契(世代有交情的好友);通谱(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通正(和畅平正);通关(交往联系);通欢(往来交好);通交(结交;交往)

(12) 了解;精通 [understand;com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不能通其意。——唐· 韩愈《杂说》

诸母皆通文。——清· 林觉民《与妻书》

(13) 又如:通玄(通晓深奥的道理);通方(通达道术);通心(内心通达);通明(洞晓事物的道理);通幽(通晓幽深的道理);通悟(洞达事理,而具有高度的领悟力)

(14) 通报;说 [report;tell]。

(15) 如:通报(通知禀报);互通姓名;通志(表达意趣志向);通呈(通报呈递)

(16) 疏通;开通 [dredge;remove obstacles from;open]

疏之欲其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政通人和。——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7) 又如:通路(开通道路);用泻药通便;通急(排解急难);通堙(开浚堵塞的水道);通沟(疏通沟渠);通瘀(疏通瘀滞)

(18) 通行;通用 [pass through;in common use]。如:通关文牒(通行证);通率(通用的比例);通语(普遍通行的语言);通义(通行不变的道理、法则);通礼(通行的礼仪)

(19) 流通,互相交换 [exchange]

商而通之。——《史记·货殖列传》

通鱼盐。

(20) 又如:通关节(暗中行贿、勾通官吏);通刺(通报名刺;交往)

(21) 陈述 [state]。

(22) 如:通款(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通诚(在神前表白诚意)

(23) 通奸,过非婚性生活 [commit adultery]。

(24) 如:与人有通

(25) 调和 [reconcile]

以通八风。——吕氏春秋·慎行论》

顺 shùn

〈动〉

(1) (会意。从页,从巛。页( xié),头。本义:沿着同一方向)

(2) 同本义 [along;be in the same direction]

顺,循也。——《释名》

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鲁颂·泮水》

曹操自 江陵将顺 江东下。——《资治通鉴》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3) 如:他顺着篱笆一直爬到大门边;顺流(水顺地势而流泻;顺着水流的方向);顺衽(按衣襟的方向顺序);顺领(顺着次序);顺绪(顺着次序);顺数(顺着次序计数)

(4) 顺从;顺应 [obey;yield to]

顺,从也。——《广韵》

顺彼远方。——《礼记·月令·孟秋》

不识不和,顺帝之则。——《墨子·天志中》

顺天之意。

文王顺 纣而不敢逆。 武王逆 纣而不肯顺。——《庄子·天运》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顺情(依顺人情);顺率(顺应天理而统率仁义之师);顺变达权(顺应形势变化而权宜行事);顺风旗(比喻随声附和,一边倒);顺时颐养(顺应季节变化,注意保养身体);顺守(遵循正道而固守之);顺常(遵循常道、常典);顺人(顺从人心);顺天(顺应天道);顺化(顺应造化);顺命(顺从天命);顺俗(随顺习俗);顺时(顺应时宜);顺义(顺从正当的义理);顺天应人(顺承天意而合乎民心);顺脑顺头(顺顺从从);顺行(遵循道理行动);顺机(顺循时机)

(6) 通过润色加以改动或删除 [polish;embellish]。如:文章还得顺一顺;顺朱儿(红仿;描红习字帖)

(7) 通“训”。教诲 [instruct;teach]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孝经·开宗明义章》

民有心而兵有顺。——《庄子·天运》

顺民之经。——《管子·牧民》

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史记·宋世家》

词性变化

--------------------------------------------------------------------------------

◎ 顺

顺 shùn

〈名〉

(1) 道理 [reason]

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汉书》

(2) 姓

◎ 顺

顺 shùn

〈形〉

(1) 合理的 [reasonable]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2) 又如:顺逆(顺正与邪逆);顺政(顺理的政治);顺言(顺理的话);顺成(因顺理而成功);顺备(合理完备)

(3) 事情进行顺利,合乎心意 [go well;be agreeable]

曹公,豺虎也,兵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资治通鉴》

(4) 又如:顺成(顺利成就);顺溜纸(给鬼神烧纸,以求要办的事得以顺溜);顺济(顺利地渡过)

(5) 逻辑上前后保持一致和合条理的 [coherent]

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樊绍述墓志铭》

(6) 和顺 [mild]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诗·郑风·女曰鸡鸣》

(7) 又如:顺女(和顺的女子);顺美(和顺善良);顺气(和顺正直之气);顺顺(服服帖帖的样子);顺亲(相顺相亲);顺慈(和顺慈祥)

(8) 通“慎( shèn)”。谨慎 [prudent;careful;cautious]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易·升》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荀子·劝学》

故君子顺其在己者而己矣。——《淮南子·缪称》

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 顺

顺 shùn

〈副〉

(1) 顺便;趁便 [conveniently;in passing]。如:顺访(顺路拜访);顺劲(乘势);顺会(乘方便会晤)

(2) 依循次序 [successively;in proper order]。如:顺续(顺次接续);顺递(依次递接);顺推(连词顺接前项,而使意思推进一层)

1关于花的诗句及象征意义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5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6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

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李颀《送陈章甫》)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11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道潜《临平道中》)

1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4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白石《除夜自石归湖苕溪》)

15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

16、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1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各种花的诗句以及象征意义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花之君子,是高雅纯洁的象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在某些诗词中还是爱情的象征,因“莲”与“怜”同音,是情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州曲》)。

梅花:不畏严冬酷寒,环境艰难,暗香浮动,即零落亦清香如故,是高洁的志士,也是报春的使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菊花:凌寒傲霜,是高洁的志士,也象征孤高的隐者(如陶渊明的《饮酒》)。

牡丹:花开热烈灿烂,一片繁华景象,一派富贵气象,是豪华富贵的象征。

杨花:随风飞扬,轻而易变,是轻薄和不坚贞的象征。

兰花:有“空谷幽兰”的雅称,是典雅高贵不染尘埃的象征。

桃花:象征美人,“人面桃花相映红”

丁香花:象征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桂花:象征团圆,“八月十五桂花香”

枫叶:象征鸿运 ,枫叶不仅至秋呈红色,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而且因为“枫”与“封”同音,故有“受封”的意思,在许多图画中,画着一个猴子栖在树上,树上有一个蜂巢也是“封”的意思。

杏花:象征幸福美满。“杏”“幸”谐音。

水仙花:象征来年走运 “水仙”字面意思为“水中的仙人”,由于它正好在春节(旧历年节)前后开花,又称作“年花”,因此就成为来年走运的一个合适的标志。

郁金香:爱的表白、荣誉、祝福永恒。

百合:顺利、心想事成、祝福、高贵。

牵牛花:爱情、冷静、虚幻。

桑梓:象征故乡 《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

3关于花的古诗和意义

《雪梅》之二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是写梅雪在“争春”上互不相让。因为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香气飘散,给人以一种春天不久要来临的感觉;而白雪几经降落,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未肯降”即不肯认输。

“骚人搁笔费平章”,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骚人”,即诗人:“搁”,放下:“平章”,评论。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这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逊”,逊色、差一点。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输”,这里作“差”讲。

三、四句意思:(看来)梅花在白的俏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一“色”一“香”,一“长”一“短”,堪称神思巧运:“骚人搁笔费平章”的难题,作者轻轻巧巧一笔即“盖棺”——其实是既“盖”又未“盖”,因为“色”与“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啊!

对于咏物言志的诗,我们要从物中获得启示,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即“由此及彼”)。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4关于花的古诗,以及象征的意义

以松柏象征坚贞 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文艺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以竹象征气节 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以梅象征坚强不屈 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

以菊象征不畏风霜 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它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

以牡丹象征富贵 牡丹花朵硕大,色泽鲜艳,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之王”。人们视其为富贵荣华的象征。

以兰花象征高尚 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以荷花象征清白 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以折桂象征荣耀 据神话传说,月亮中有一桂花树。过去称应试及第为“蟾宫折桂”,比喻十分荣耀。福建地区的古越人还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

以桃李代表门生 人们常以“桃李满园”、“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某名师的门生众多。

以垂柳表示依恋 《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柳与留谐音,因而古时送别友人,常折柳枝相赠,以示依恋之情,故有“杨柳依依”之说。

以桑梓代故乡 《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

以杏象征幸福 因为杏与“幸”谐音,表示“有幸”,杏与花瓶表示“祝您高中”,同时因为杏花非常美丽,常用以象征美丽的少女,杏仁则比作美女的眼睛,俗语常说“柳叶眉,杏仁眼”。

以桃象征长寿 桃是最常见的长寿象征,给老人祝寿便用寿桃。一些人在厅堂中常挂着一幅画有三个桃和五只蝙蝠的画,表示“三桃五福”。

以水仙象征来年走运 “水仙”字面意思为“水中的仙人”,由于它正好在春节(旧历年节)前后开花,又称作“年花”,因此就成为来年走运的一个合适的标志。

以枫叶象征鸿运 枫叶不仅至秋呈红色,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而且因为“枫”与“封”同音,故有“受封”的意思,在许多图画中,画着一个猴子栖在树上,树上有一个蜂巢也是“封”的意思。

5请问各种花在古诗词中的寓意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6关于花木的古诗及象征意义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6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

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8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李颀《送陈章甫》)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11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道潜《临平道中》)

12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曾己《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1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5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白石《除夜自石归湖苕溪》)

16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

17>

“千里莺啼绿映红“

18>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9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花的象征;花的诗句

诗句:咏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咏芙蓉南朝·梁·沈约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古风唐·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燕归梁·风莲·蒋捷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漫腾腾,手双垂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陆游 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梅花绝句之一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卢梅坡 雪梅之一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之二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墨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 居简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墨梅 张臬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墨梅 赵秉文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早梅 柳宗元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梅 齐已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 李公明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蔡襄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红梅 苏轼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红梅 王十朋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白梅 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忆梅 李商隐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新栽梅 白居易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探梅 杨万里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岭梅 张道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梅 王琪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梅 贡性之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梅花 庚信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初识梅花 卢撰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岭上红梅 范大成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观梅有感 刘因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鏊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自入春来无好句,杖藜到此忽成诗。

题梅花图 杨无咎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题画梅 李方膺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圣恩寺看梅 周永年众香国里人来去,花信风中鸟倒悬。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来。

寒夜 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雪后梅盛开折置灯下 曾几满城桃李望东君,破蜡红梅未上春。窗几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

《杂诗》之一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杨柳枝词 刘禹锡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赠范晔 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咏红梅花(红字)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咏红梅花 (梅字)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象征:1野蔷薇の浪漫人工栽培的蔷薇花并不会结果,不过野蔷薇。

8唐诗宋词中的花 诗句 十六首 最好还有寓意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沾衣欲施(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7、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8、(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1、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2、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3、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14、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15、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16、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17、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18、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19、妇姑相唤欲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20、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2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2、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23、(芙蓉)如面柳如梅,对此如何不泪垂 。

24、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25、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26、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27、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28、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29、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1、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32、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桃花源记》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爱莲说》

 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文言词语

 u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

 u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1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陋室铭》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语

 名有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记承天寺夜游》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答谢中书书》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文言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花都象征着什么意义

花都象征着什么意义,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场合适合送的花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喜欢的花更是不同,下面分享花都象征着什么意义相关内容,一起跟随我来看看吧。

花都象征着什么意义1

1、莲花

出污泥而不染,为花之君子,是高雅纯洁的象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在某些诗词中还是爱情的象征,因“莲”与“怜”同音,是情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州曲》)。

2、梅花

不畏严冬酷寒,环境艰难,暗香浮动,即零落亦清香如故,是高洁的志士,也是报春的`使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3、菊花

凌寒傲霜,是高洁的志士,也象征孤高的隐者(如陶渊明的《饮酒》)。

4、牡丹

花开热烈灿烂,一片繁华景象,一派富贵气象,是豪华富贵的象征。

5、杨花

随风飞扬,轻而易变,是轻薄和不坚贞的象征。

6、兰花

有“空谷幽兰”的雅称,是典雅高贵不染尘埃的象征。

花都象征着什么意义2

1、郁金香,爱的表白、荣誉、祝福、永恒。

2、百合,顺利、心想事成、祝福。

3、康乃馨,母亲我爱您、热情、真情。

4、翠菊,追想、可靠的爱情、请相信我。

5、菊花,清静、高洁、真爱。

6、玫瑰,爱情。

7、火鹤花,新婚、祝福、幸运、快乐。

8、风信子,喜悦。

9、爱丽丝,好消息、想你。

10、小苍兰,纯洁、幸福、清新舒畅。

11、海芋,希望、雄壮之美。

12、彩色海芋,爱情、富贵、真情。

13、非洲菊,神秘、兴奋、有毅力。

14、剑兰,用心、长寿、福禄、康宁。

15、向日葵,爱慕、光辉、忠诚。

荷花的寓意为真、善、美,通常用于形容善良美好的姑娘、纯洁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感。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的人品,象征着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还象征着圣洁。荷花是的传统名花,叶面大气,茎干笔直,花朵清秀艳丽,在人们的心里,荷花就寓意着真、善、美。寓意着纯洁美丽的女子,也寓意着“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这样藕断丝连又纯真美好的爱情,古时候,人们也会对着荷花许愿,祈求可以赐给他们一段美好的姻缘。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826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31
下一篇2024-03-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