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文乃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所请重修岳阳楼所做,写于北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此时的范仲淹刚刚主持庆历新政失败,正值壮志难酬之际,借此机会以抒己志。《岳阳楼记》不仅是范仲淹的自我表白,同时也为历代先贤志士树立了一个标杆。
范仲淹
就在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两年后,赵仲针出生,二十年后他将继位称帝,掀起一场新的改革。
赵仲针后改名赵顼,是后来的北宋神宗皇帝,也是电视剧《知否》中赵策英的原型。在剧中,赵策英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年轻人,他痛陈实弊,渴望整顿朝纲,收复边疆、振兴朝政。在现实中赵顼也是这样一个意气风发之人。
赵策英
赵顼为宋英宗(《知否》中赵宗全原型)长子,一直深得英宗喜爱。赵顼16岁时被授予安州观察使,封安国公,17岁时晋封颍王。
赵顼成长的年代社会矛盾变得日益尖锐,宋初以来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愈演愈烈。仁宗朝时,宋朝的财政亏空达1750万,财政已入不敷出。他自小便“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所以他从小立志收复边疆,以血祖宗之耻。宋仁宗时,宋朝的军队已增加到125万多人,但战斗力却很差,在对辽、西夏的战斗中常有败绩,从那时起他便立志要改变现状。后来他读了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其中王安石的改革思想深感认同。
宋神宗
公元1068年,21岁的赵顼正式继位,当年四月便召见王安石。第二年,宋神宗便命王安石主持变法,史称“熙宁新政”。王安石从富国、强兵和改革科举制度三个当年出发进行变革,先后推出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多法进行变革。
由于变革触动了当朝既得利益者,因此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很多朝臣纷纷指责王安石,反对新法,就连司马光和韩琦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臣也反对新法的实施。
熙宁新政的实施可以说是步履维艰,之所以能够推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宋神宗的一力支持。宋神宗虽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但他也不得不从大局出发时不时的迎合高太后和朝中老臣的反对意见。
王安石
在变法期间,王安石曾被两度罢相,这都是宋神宗不得已对反对派的妥协。公元1076年,王安石被二度罢相,出判江宁府,历时7年的熙宁新政以失败告终。
熙宁新政的失败固然因保守派的反对,但也有变法急于求成和用人不当的原因。不过,王安石的离去并不代表变法的终止,王安石走后,宋神宗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自主持变法。
公元1078年,宋神宗改年号为“元丰”,亲自主持裁撤冗员问题。他对现有官制进行改革,励图精简机构,提高 办事效率,史称“元丰改制”。
宋神宗影视形象
此外,宋神宗还对外用兵,先后对交趾、西夏发动战争,试图改变宋朝长期以来在军事上受制于人的状态。不过,宋神宗虽胸有大志,但在对外战争中却受挫不小,尤其是对西夏的战争,最终惨败而归。这对神宗造成了沉重的精神打击,最终一病不起,38岁便含恨而终。
宋神宗在位18年,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变革的决心从未动摇。历来变革多有阻挠者,但如神宗这般步履维艰者也实乃少数。神宗去世后,年仅10岁的儿子继位,史称宋哲宗。宋哲宗年幼,由宋神宗母亲高太后临朝听政,一时间神宗的变革之法多有废除。
元丰通宝
不过,神宗的努力并未付之一炬,神宗新法实施后开垦出大批良田,全国耕田超过七亿亩,城市商品经济也得到空前发展,使得宋朝国力有所恢复。
后来,他的儿子宋哲宗亲政后又恢复了高太后废除的新法,直到北宋灭亡一直沿用。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颗明珠。它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世界
文明和进步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第一,中国茶文化是“和平友谊”与“高雅情操”的结晶。
从三国时代开始,中国社会上层出现以茶宴代替酒宴的风气,表白中国古代执政者
的清操绝欲的德行,民间也逐渐形成以茶会客的风俗习惯。茶宴,不但能表达亲友间的
纯情厚谊,而且又符合节俭雅致的精神,更富有养身修德和高雅的悄趣。凡嗜茶者多长
寿,日本人称 108岁为“茶寿”。因为“茶”字的“十十”为二十,加其上下“八十八”,即为
108岁。宋代以后社会风气讲究茶道与茶德,提倡“俭清和静”,直至当代,发展为“廉美
和敬片,窝意是廉俭育德,美其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隋代,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后,至1168年、1187年日本“茶祖”荣西禅师两次来华留
学著《吃茶养身记》,体会出饮茶是一种美的享受,于是讲究茶道,提倡“和敬清寂”四字
精神品茶法,以交流思想感情,直至提出了“一碗茶中的和平思想”,这和佛教禅宗思想
是一脉相承的。孙中山先生曾指出:“中国人发明茶叶,至今为世界之一大需要,文明各
国皆争用之以茶代酒,更可免了酒患,有益人类不少"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与日
本好友内山完造在上海山阴路合作施茶的故事,是中国茶文化结出的崇高友谊。现在
茶话会已风行世界,饮茶成为国际上的一种风俗,随之和平与友谊传遗全球,在欧洲有
人称茶为“玉液琼浆”,英国人盛行午后茶,美国人嘻喝速溶茶,土耳其人品尝热茶,泰国
人习惯冰茶,埃及人嗜甜茶,北非地区推祟薄荷茶,南美各国好饮马黛茶等等。饮茶,
不但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促进了和平友好思想的交流。
第二,中国茶文化的西传,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中国茶的西传途中,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行为,一度成为民族独立战争与反抗斗
争的导火线。16世纪茶叶从中国经印度西传后,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消费茶叶最多的
国家,1637年,英国第一次直接从广州购运112磅(41776克)茶叶后,中国茶叶便源源
不断地输人英国。1773年,英国国会通过《茶叶税法》,规定每磅(当时每磅等于5760格
令或373克)茶叶征收三便士(英国最小额的辅币单位)茶税,于是激起英国殖民地人民
的强烈反对,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市民化装印第安人攀登英国运茶船,把
价值约一万五千英镑的茶叶全部抛人海中,借此抗议茶税英国颁布了五项镇压法令,
6月1日起封镇波士顿港口,企图用饥饿迫使波士顿人民屈服,结果成为美国独立战争
的导火线。18世纪后期,英国为了改变茶叶输人、白银拍出的不利地位,采用以鸦片来
掠夺中国的茶叶和财富,结果导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1 求描写古代民间艺术的文章如核舟记,口技等,要文言文
武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 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 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名,邀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 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2 描写民间艺人的文章为了收集湘西奇门异术资料,我特意到永顺老司城,访到一老药农,他以采药、治伤为生,世代相传捉蛇治伤医术,只要蛇、虫咬伤不怕各种奇毒,一经他医治必好无虑。
但医术从不外传,老农说祖上曾有招聚蛇虫之法,有上下两册和奇毒配制解毒之法,也分上下两册,明清时期为争奇书家族内乱变故。奇书流失不知去向,只有祖上口传常用医药解毒方法,和捉蛇秘诀。
我问这驱赶聚蛇之法可有之,他回有之。祖上传说这聚蛇之法不敢传,因口传念出有声,百里之内蛇闻听必来,如无鸡血鸭肉喂之,蛇必伤人。
学聚蛇之法前必先学会驱赶蛇法,不然不能自保,在这学法之前还必学治伤疗毒医术,没有十年以上医术实践,是不能学驱赶聚蛇之法。 他还说祖上曾有兄弟俩,医术都有精辟之处,老大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向师求学专治世上奇毒解毒救死还生之术。
老二奸诈心术不正向师求学世上奇毒配制施毒秘诀。师父传他们兄弟二人,医术精髓后各赠一本书,老大是驱赶蛇、毒虫之术上册。
老二是聚蛇、毒虫之术下册。并对兄弟二人叮嘱;俩人务必团结,造福一方百姓。
这俩人是苗疆有名之二怪。 历经几代后,此书传到他祖辈时,这聚蛇驱赶之法一书,都已成为世人争夺之宝书,这书持有者必遭灭门之灾。
后传说有人抢得聚蛇一书后,晚上对灯夜读念念有声,天亮时发现桌、椅、柜、书架、窗、门、墙檐四壁全是各种奇蛇,个个昂首吐舌望着念蛇书之人,念蛇书之人惊觉止语,望眼四周全是毒蛇,又无驱散蛇之法。惊慌之中被蛇群吞咬吃之,一家大小数十之众全被蛇吸血食肉灭之。
后书传到土司王门客异士手中,养奇虫、毒蛇为害一方。 我与老农谈得正浓,他儿子上山采药回来,他们把各种草药清理,分类后晒干,再捣碎碾成粉上集市上卖。
一年下来也有万元收入。见我向他父问捉蛇异术,问我怕蛇乎,我说怕,但好奇。
他说他明天要去捉蛇,问我如去愿带我去看。 第二天他背一竹篓,拿一只大公鸡,和一根长笛上山,临行前叫我喝一碗药汤,是排毒药,一防毒虫侵咬,二可排身上热毒清火良药。
我们翻爬两座大山,来到一处青山峡谷边,这峡谷好似神仙用利剑把一座石山辟成两半,山溪流水从峡谷中潺潺流过,青翠绿藤错结盘绞在石缝中向谷顶攀登。在石缝中生长的树枝向对岸互伸,,向上望去只留下一米宽的兰天。
就像碧兰色玉带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上。花枝招展的蝴蝶在峡谷边花草丛中翩翩起舞,景色美丽锈人。
捉蛇人叫我坐一巨石之上,不准走动,并在我坐巨石下四周用石灰雄黄粉散划一圈,说毒蛇嗅到石灰雄黄气不会侵入,我好似西游记中唐三藏,被齐天大圣用金箍棒划一圈被定在其中。 捉蛇人把大雄鸡杀掉,用木盆接鸡血放在一块空地上,把大雄鸡放在旁边。
只见他坐在青石板上,手拿竹笛放在口边,吹出一曲尤如青蜓戏水似的小调,在这青山峡谷中飘拂飞扬,忽然曲声一转发出丝丝长鸣,好似雄鹰展翅冲天而起之姿。伴着笛音只见草丛晃动,好似狂风呼啸而来。
数十条长蛇迎声而至。捉蛇人把笛音一转吹出一曲,好似仙女散花似的舞裳曲,只见群蛇虽声起舞。
捉蛇人把长笛对准选中的蛇头,蛇顺长笛而上,捉蛇人把蛇引入竹篓中,他这样捉了三四条蛇后,喊声去吃吧!长笛往空地血盆雄鸡一指,这些蛇如听命令般的朝血盆鸡肉处窜去。我在巨石上观看他奇异表演,惊之奇异不可思理。
回归途中捉蛇人说,他们从不把蛇卖掉,表演完后放回山里让蛇回归自然,下次又可请蛇出耒表演,。就好象蛇是他喂养式的。
还说蛇报复性特强,如打蛇未死,其蛇复活后会千方百计找打蛇人报仇,他或家里其他成员都会被蛇咬死。 还说蛇复活再生力也特强,把蛇身尾打断两三断,不一会蛇会自动首尾接好如初。
蛇常把小蛇吞吃掉后再吐出,大蛇会出去找些不知名草叶咬碎后喂入死去小蛇口中不一会死蛇复活还生龙般游走离去。如找到这味草药,给死去人吃死人服之也能复活。
我听了大为惊奇,真想拜他为师,学艺找这味复生奇药,普救天下众生。 在集市上人头拥挤,围观这奇异卖药人。
只见他用竹笛吹出美妙奇音,蛇在他指挥下翻滚游戏,昂头摆尾,做出惊险奇异动作。然后拿出配制蛇伤,跌打、风湿奇药卖之,四方百姓争购买之。
不一会药材全被买光,卖药人致谢众人,收起蛇篓物具,迎着西落的太阳。在晚霞照射着起伏群山,碧水山谷中把蛇放回自然。
放回到人与动物和蔼共处地自然环境中去。那奇异动听的笛音一直留在耳边,留在青山峡谷中回响……。
3 关于古代文言文的~吴起,是卫国人,喜欢用兵。曾向曾子求学并臣事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鲁国人怀疑他。当时吴起为了成就功名,竟杀了自己的妻子,以表白自己与齐国没关系。鲁国终于任他为将,率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国。
鲁国有人说吴起的坏话:“吴起的为人,属于猜忌残忍之人。他年轻时,家有千金,出外求仕不顺利,弄得倾家荡产。乡里人都笑话他,吴起竟杀死毁谤自己的三十多人,出卫的郭门东去。临行向他的母亲告别,咬着自己的胳臂发誓说:‘我吴起不做卿相,决不再回卫国。’这样吴起求学于曾子。但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去世,吴起却始终也没有回去。曾子看不起他,而与吴起断绝关系。吴起只好去鲁国,学习兵法,求事于鲁国国君。鲁国国君怀疑他(与齐国有关系),吴起又杀妻求将。像鲁国这样的小国而有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就要打鲁国的主意了。而且鲁国和卫国是以兄弟相称,我们的国君若起用吴起,那么就等于抛弃卫国。”鲁国国君因而疑心,辞退吴起。
当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投靠他。魏文侯问李克说:“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克说:“吴起贪财好色,但用兵即使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因此魏文侯任吴起为将,进攻秦国,拔取秦的五座城池。
4 关于古代神话故事的文言文有哪些关于神话故事的文言文有:
1《盘古开天辟地》(出自《三五历纪》)
2 《女娲补天》(出自《淮南子》):
3,《刑天》(出自《山海经》)
4,《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
5,《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
6,《后羿射日》(出自《淮南子》):
7,《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
《盘古开天辟地》:原文: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翻译:
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浑浑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变化,比天、地都要神圣。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额长得非常高大。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天皇、地皇、人皇。数字开始于一,建立于三,成就于五,壮盛于七,终止于九,因此天距离地有九万里。
《女娲补天》: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苍天补,四极正; 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译文:
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来把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翼州太平(了);狡诈的恶虫(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5 求一些关于人物列传的古文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 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 “可。”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
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於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滑稽列传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
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
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於前。
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缣帛,檐揭而去。
徒用所赐钱帛,取 於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
所赐钱财尽索之於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
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任其子为郎,又为侍谒者,常持节出使。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
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於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於深山中。”
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於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
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东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
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於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
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义,困於衣食,或失门户。
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於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侍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菑,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诗曰:‘鼓锺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於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上观许由,下察接舆,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常也。
子何疑於余哉!”於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伯夷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 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 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 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 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 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 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 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 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 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
6 有关江西古代名人的文言文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 邓家巷)人。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父亲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
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 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 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 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
北宋嘉佑三年 (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 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 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 朝廷的重视。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 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 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 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 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 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
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 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 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 王荆公。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 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 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 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 横。
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 为纪念这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人民 在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该馆于1986年冬建成之后,前往 参观、游览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 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清运道人。
明代杰出的 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被誉 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家山(今临川区)。
汤显祖 从小聪明好学,二十一岁时中举。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虽博学多 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
后历任太常博士、詹 事房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 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 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 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 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 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派的主要人物罗汝芳,受到了反 正统宋学思想的熏陶。在南京为官时,又受到李贽、达观等人反 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加上他对当时腐败社会的深刻认识,使他 成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文人,这也是他在文学事业上获得 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 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 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我国历 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 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此外,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 庙记》也是我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 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汤显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 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 卷。
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关部门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认真 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汤显祖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
7 关于古人成功的文言文《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刚刚到一家新公司,瞅到一摊难账,没有领会何如处置,干没有佳还要背锅,报告你5个办法,处置烂账,提防干账细节,教你势力“甩启锅”。
第一步:
先干佳里面情景领会,领会公司的体验、里面构造、股权构造等情景,干佳本人处事的底线,跟直交引导勾通领会,赢得引导的扶助,更加须要举行规定轨制的刻意降名。
第两步:
直交跟引导勾通,让其领会自己的艰巨和工作。 把负担分别领会,对于于这一摊这烂帐,是没有是由你来整治。那么这些混账究竟安排仍旧没有安排呢普遍皆是直属引导道了算。名际情景常常是:许多功夫烂帐便从来烂着。
第三步:
接收处事安置,而且留住证明,有些证明须要留住来,或者者由你其余复印生存等。上一任的接交清单,亮确了你是何时启初处事,接受到哪些消息等。交手的账目情景,以你接交的功夫的截至日期为准,须要接交两边皆签名,最佳公司引导也签上字。
第四步:
即使名在是烂帐太多,倡导创造新的帐套,取之前的账原举行辨别。创造新的帐套,是为了反面的核算明显亮了为主,也是对于本人的处事量及处事功效,举行表白。瞅你能没有能在这个公司干佳百般规定轨制的完备修设,闭键须要引导扶助你,共时也须要共事共同你。常常指示要里面轨制修设。不规则没有成四周。不然交停来的新的帐套,保持是凌乱的,特殊假的。
干账时提防这8个小细节
细节一:每月月尾结账之前确定要把本初凭据粘在黏贴单上。汇总干帐,如许的佳处是干帐大略,不妨俭朴凭据也有利于查账。
细节两:在凭据上即使干错了便沉新干一份凭据,牢记凭据上没有不妨展示赤色的陈迹。
细节三:在登帐时要用到呈上页、转停业、原月乏计、原年乏计、即使是第两年交着上一年的账干便写“上年结转”。
细节四:登帐时,即使碰到用度、收进结转的帐户,即使该账户没有干凭据直交登帐的话便直交用红笔在账簿上填写和结转,即使该笔交易干凭据的话便没有须要用红笔在账簿上干帐。
细节五:每月把凭据汇总佳,把汇总的金额计划二边,以保护该计划是精确精确的,把凭据汇总佳之后,而后往银行拉对于账单,依照对于账单在取凭据汇总表核查一遍,已确认能否一切取银行相关的入出金钱皆没有生存欠短局面。
细节六:在干凭据时,要先领会借贷方的精确运用科目,和精确的金额。干佳凭据之后要查看凭据记录的科目和金额能否精确。
细节七:结账之后,要把丁字账搁在凭据的最上头,以即于税务等相关部分查看要装订凭据有单元控制人签名,而后有管帐部分保存。
细节八:即使当月公司某个凭据干错,且当月的账已结了,再次月时不妨用红笔写个如出一辙的凭据用于冲销,再干一个精确的凭据。
根源:厦门邦税微传播、老三管帐
管帐有几个没有干兼职的,可背地的税务危害你领会吗
在万众创业的后台停,跟着企业数目没有断增加,兼职管帐背地湮没的税收危害日渐突显,亟待相关方面采用应付办法。
兼职管帐是企业聘请的非正式管帐职员,效劳对于象多为范围较小、产物简单、管帐核算大略的企业,重要处事是为兼职企业记账、创造财政报表并向税务构造报税、申领发票等。这类职员不必坐班,最大特性是蒙聘功夫欠、隐蔽性强、兼职多家企业、仅依凭据核算。
在山东潍坊市,管帐中介机构皆供给代劳记账效劳,多的效劳企业上百家,少的也有几十家。别名兼职管帐多的效劳企业50多家,少的也有五六家。
兼职管帐之以是获得兴盛,一方面是因为少许企业既要按照税务处置规则,又没有愿花大价格雇用博职管帐;
另一方面是由于少许企业对于博职管帐没有搁心,怕其向相关部分告发企业的如实筹备情景。
兼职管帐的特性确定其背地湮没诸多税收危害:
兼职管帐普遍运用休憩功夫助企业记账,普遍兼职管帐成天或者几天即干一个月以至几个月、一年的账,导致企业当期的消费筹备情景无法精确、准时反应。
企业申诉征税时只可采用预缴或者预算当期出卖额和盈利情景,以致应缴税款难以准时脚额申诉进库。
兼职管帐常常仅按照企业东家供给的凭据干账,对于企业的筹备情景知之甚少,有的以至按企业东家企图干假账,助企业遁税。
巩固兼职管帐处置,成为急迫的实际须要。
倡导从几个方面筹备:
1、财务部应出台管帐职员处置方法
该方法应付企业的财政轨制、管帐职员聘请步调等作出亮确规则,并贯串《管帐法》规则相映的不法负担,使企业聘请管帐有章可循。在此前提上,举行兼职管帐备案轨制。比方,每年备案管帐职员的兼职情景,承诺称职管帐职员连接兼职,对于不法渎职管帐职员则赋予废除管帐资历等处置。
2、税务构造应监视兼职管帐处事
巩固对于雇用兼职管帐企业的涉税事变监视,诉求企业在涉税交易处置方面干到庄重精致,账务处置必需准时、完备。对于没有适合规则申诉征税的兼职管帐,搜集消息反应给财务部分。
3、举行企业聘请管帐查看轨制
企业取聘请管帐要签署负担书,亮确法令负担。企业聘请管帐职员必需经税务构造查看,囊括管帐资历和办税资历的查看。对于企业的财政及征税情景也要按期查看,把禁锢企业管帐归入税收处置员的禁锢范畴。
添大兼职管帐常识革新力度。税务构造要常常构造兼职管帐培训,准时革新他们的管帐和税法常识,使他们在从业进程中领会何如干才正当合规。
根源:华夏税务报
意思: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释义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三、注释
1、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2、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3、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4、明灭:忽明忽暗。
5、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6、”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西北。
7、天台(tāi):山名,在浙江天台北部。
8、”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9、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10、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11、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州南面。
12、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13、渌(lù):清。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4、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15、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6、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17、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8、”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míng),日落,天黑。
19、”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yǐn),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20、”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21、青青:黑沉沉的。
22、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23、列缺:指闪电。
24、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一作“扇”。
25、訇(hōng)然:形容声音很大。
26、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27、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8、风:一作“凤”。
29、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30、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四、作者朝代
唐代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二、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
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享年不到50岁。著有《柳河东集》等。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柳宗元与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则或峭拔而又峻洁,或清邃而又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永州八额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其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苏轼。
苏洵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年(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州永丰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诗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神宗熙宁二年(1066),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居不去,江宁成为第二故乡。幼随其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青苗法”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宁。由江宁知府改任翰林学士,应神宗之召,力主变法。熙宁二年(1069)二月,出任参知政事,入主制置三司条例司,准备变法。吕惠卿亦于同时被任为条例司检详文字,成为王安石变法行政副手。是年颁行均输法、青苗法与农田水利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神宗罢制置三司条例,权归中书。颁行保甲法与募役法(先在开封府试行)。此后三年内渐次颁行贡举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与置将法;免役法在开封府试行次年即推行至全国。熙宁七年(1074),因外有文彦博、司马光,内有三后(仁宗后、英宗后与神宗皇后)激烈反对新法,郑侠献《流民图》危言耸听,又加新法要员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是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曾巩(1019年-1083年),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