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王安石诗歌赏析

卜算子王安石诗歌赏析,第1张

王安石没写过卜算子,卜算子·咏梅为陆游作品,王安石写的是梅花

卜算子·咏梅

朝代:宋代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①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②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③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④寂寞:孤单冷清。

⑤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⑥更:副词,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⑦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⑧苦:尽力,竭力。

⑨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⑩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⑪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⑫妒(dù):嫉妒。

⑬零落:凋谢,陨落。

⑭碾(niǎn):轧烂,压碎。

⑮作尘:化作灰土。

⑯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梅花 / 梅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注释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第1副对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春节诗词,《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而上面这一副春联,显然是根据王安石的诗词意思,加以改编,变成了一副妙趣横生的春联。

虽然对联是在王安石诗作的基础上加以改编,但是也体现了改编之人的才华,让人感受到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和热闹非凡的春节气息。

第2副对联: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

这个对联的作者是元代文人杨瑀。上联写的是杨瑀对读书一道的喜爱,体现的是文人的雅致。

所谓东壁,根据《晋书·天文志》记载:“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所以后人用“东壁”代指皇宫藏书之所。

显然,这个杨瑀十分喜爱西湖的风光,所以下联特别提到了西湖的山水。

熟悉古文的朋友,肯定能够发现,下联是根据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名句改编而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只不过,欧阳修在乎的是滁州的山水,而杨瑀在乎的是西湖的山水。

总而言之,上联写读书,下联写爱好,体现了文人的生活,具有浓浓的读书人风格,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还是挺不错的一副春联。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青苗法的故事。

  “青苗法”是由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施行,其主要内容是:诸路以见存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石钱各为本,如是粮谷,即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以现钱贷给广大乡村民户,有剩余也可以贷给城市里的各户。民户贷请时,须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

  “青苗法”为什么会从立竿见影到昙花一现

  第一、“青苗法”为什么可以立竿见影

  土地兼并是各朝各代都有的事情,而且各个朝代都严厉禁止,但唯独宋朝对土地兼并不再抑制。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宋人王明清解释:“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续资治通鉴长编》上记载: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到嘉祐六年(1061年)统计数字的平均计算,这个期间全国平均总户数为10515万户,其中主户平均为65627万户,客户平均为3952万户,即大约有376%的农户失去了土地。

  从上述数据统计就能看出,宋朝的土地集中度极高,主户中的前三等在总户数中所占比例低于10%,占有的土地资源却超过三分之二,有30%~40%的农民没有任何土地,从这里也能发现,州府之中,失去土地的百姓已经十分之四了。

  宋仁宗时期失去的土地的百姓已经占了四成,剩下的百姓所有的土地各户也不会有多少,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民百姓的土地只会慢慢的变少,绝对不会增加,从宋仁宗赵祯到宋神宗赵顼之间差不多有十年时间,完全失去土地及逐步失去土地的百姓会更多,那么”青苗法“真正能够惠及的百姓能有多少,恐怕十不存四了,这个时候土地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在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之下,世家豪门土地越来越多,那么“青苗法”实施起来,这些钱都会落入这些世家豪门手里,因为田地都在他们这群人手里,众所周知,宋朝商业发达,这群人就会拿这笔钱做生意,或者再次放贷出去。

  这些都是一些地主豪强或者勋贵,拿着朝廷的钱去进行各种商业活动,所获得的利益远远要比朝廷所收的利息更多,这个时候,所有有资本进行接口的肯定会一拥而上享受“青苗法”这道大餐,那当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这些人肯定会缴纳足够的利息,因为他们赚取的更多,而且还不用本钱,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熙宁变法”为什么昙花一现

  严格上来讲,“青苗法”一直贯穿着整个“熙宁变法”,直到王安石的整个“熙宁变法”失败才废除“青苗法”,其实是整个“熙宁变法”昙花一现,“青苗法”只是陪着“熙宁变法”昙花一现。

  众所周知,王安石的变法内容最后一条是“免行法”,这又是一条什么样的变法内容,导致王安石彻底失败的呢

  王安石的“免行条贯”在开封商行中实行之后,各行按照收利多少交纳免行钱,免除行户对官府的供应。也就是说,商户们缴纳免行税之后不再向官府和权贵免费供应任何商品,官府那怕是皇宫之中买商品,都要由当时的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

  要知道“免行法”之前,大宋皇宫和权贵们的一切采购,尤其是在开封城的采购都是不花钱的,各商行必须为官府和权贵们无条件地奉上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官吏们就有机会上下其手,索取财物,各行所费钱财往往在官府所需物资的十倍以上,不仅如此,官府和权贵们还肆意勒索这些商行提供远超采购需要的商品,倘不如意,即恃权惩治,小商贩多因此失业,多出来的供应就被各个皇族、后族、勋贵瓜分,历朝历代这些人都是既得利益者。

  “免行法”确实为朝廷增加一批收入,同时对商人也较为有利,但是皇族,后族,以及其余勋贵们不这样看,因为他们这一群人是被打击的对象。从恣意勒索和从中渔利局面变成要花钱了,“免行法”实行,这些人群必定反对,所以反对王安石越来越多,直到充满了整个朝堂,这种情况之下,不要说只是宰相的王安石,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将变法继续下去了。

  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已然失败,从公元1069年至公元1085年期间,短短十六年,确实算得上是昙花一现,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也彻底成为了一句空话,这里面少不了反对派阻挠的原因,但更多还是王安石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君臣关系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因此才会有伴君如伴虎的寓语。大臣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君要臣生,臣不得不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将复杂的君臣关系描绘的淋漓尽致。然而凡事总有例外,在中国历史上,有皇帝将大臣视为兄弟,视为朋友,甚至与自己视为一体,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君臣佳话。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最亲密的三对组合。

第一组:宋太祖与赵普

赵普是 至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出生于922年,幽州蓟县人。

赵普很早就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而且结为兄弟(不能称之为异性兄弟,他们同姓)。北周时期,赵匡胤在前线打战,父亲赵弘殷病重,是由赵普每天忙前忙后的煎药伺候。赵普对家人说,我和赵匡胤是兄弟,他的父亲就是我的父亲。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对赵普礼遇有加,任命其为宰相。而赵普此人武不能上阵杀敌,文只是粗通笔墨,以至于有了"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千古名言。赵匡胤将赵普当成了亲弟弟一样看待,大雪天去看望赵普,君臣就围在赵普家的堂屋里烤肉喝酒。而且直呼赵普的妻子为嫂夫人,并不避讳。

宋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以前的旧事。

赵普三任北宋宰相,直到992年在洛阳去世。宋太宗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悲痛,对侍奉的大臣说:"赵普侍奉辅佐先帝,和我也有旧交情,他果断能决断大事,之前和我有些不愉快,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我即位以来,常常待他优厚礼遇,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我,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我失去他非常痛惜。"于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

第二组:宋神宗与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宋神宗和王安石相差了28岁,并且素未谋面。但是宋神宗还是皇子的时候,在皇宫的文献档案里看到过王安石写给宋仁宗和宋英宗的奏折,对王安石的才能和人品早于赏识。故而才当上皇帝,就把王安石召到京城来委以重任。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就一见如故,以至于谈话时间过长而错过了吃饭的时间。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变法时,中书省5个人有"生老病死苦"的诙语。正说明了宋神宗对王安石的宠爱和信任。宰相曾公亮无奈的和反对变法的人说:"上与介甫(王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

熙宁年间,司马光等人陷害王安石,宋神宗竟然说:"这些事是我决定的,与介甫无关。"帮王安石背了黑锅。王安石被反对派逼得数次辞职,宋神宗亲自给王安石写信道歉,数次挽留。以至于后世贤君清高宗乾隆皇帝不为妒忌的说,那有皇帝给臣子低头道歉的,王安石这是犯上!

1079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宋神宗为了表示歉意,送了一匹宝马给王安石代步。1085年宋神宗英年早逝,听闻噩耗的王安石伤心过度,不久也去世了。

第三组:乾隆皇帝与和珅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绅初次遇见乾隆的时候,还只是个三等侍卫。但是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有了共同语言。而且和绅此人特别的精明能干,老于世故,很对乾隆皇帝的胃口。乾隆皇帝就不止一次的和其他大臣表示,和绅与他不但是君臣,还是朋友。可以当皇帝的朋友,什么概念。

乾隆皇帝和和绅的关系亲密到什么程度?君臣两人经常躺一张床上通宵达旦的谈论国事,乾隆皇帝多次出宫私游,也是由和绅作陪。乾隆提拨和珅做了首席军机大臣不说,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和绅的儿子为妻,结成儿女亲家。就冲这份恩宠,又岂是刘墉呀、纪晓岚之辈能够比拟的。

和绅贪赃枉法,买卖官爵,这些事情乾隆皇帝早就心知肚明,只是出于对和绅的宠爱和友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1799年乾隆皇帝去世以后,继位的嘉庆皇帝抄了和绅的家,并让其自尽。故而历史上才有:和绅跌倒,嘉庆吃饱的寓语。

然而抛开和绅的所作所为不说,单单论他与乾隆皇帝的私人关系,纵观满清近300年统治史,也是没有谁可以比拟的。

因为王安石当政变法,让各大重臣罢黜的罢黜,回家的回家。苏东坡一走,朝庭上更是平静了,但随着事态的发展,神宗皇帝也觉得这个王安石的新政离人心越来越远了。

古时当政得不得民心,顺不顺利,都能和开象或自然界的灾祸相关联,神宗见华山山崩,且天下大旱,便问王安石如何调解,可王安石却说:“旱涝乃是天灾,吾只是力行善政而己”。皇帝随口说,这正是我担心的啊,我们恐怕所行的不是善政啊。这时的王安石其实想压下事瞒皇帝己经不可能了。

就在这关键的时候郑侠上场了。郑侠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往往最不起眼的一个细节就决定了重大事情的成败。他是画难民图的皇宫门使,各大臣纷纷上奏折,还写上千万字,也没有一幅画直观。画的是戴着脚镣的难民在砍树挣钱,以此来还官家的青苗贷款。还写上“陛下观臣之图,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政欺君之罪”。

第二天王安石罢相,皇帝决定把商法,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八种新法都中止推行,说来也巧,天就开始下雨了。

王安石身边有两个同僚,吕惠卿和邓绾。因为王安石一倒台,此二人就反手向皇帝告发王安石的罪行,可以看出知面不知心,小人难防啊。吕惠卿也借此当了宰相,而这时期,吕惠卿、曾布、王安石这个曾经一派主张的人开始了内斗互咬。邓绾是看谁上台和谁好,和王安石的儿子勾结控告吕惠卿,而吕惠卿也有一手,把当年王安石见不得光的信件给了皇上,皇上大怒。王安石的儿子因自己的过失让父亲失宠深悔自责,暴病而亡。而王安石也因丧子之痛,彻底顿悟。在公元1076年辞官。

人一辈子都应该行善事,王安石的才华也一心想为百姓做好事,但事得其反,不得民心,使得百姓受苦于新政,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互相利用,又互相迫害,贪欲太多,必有报应,真是如此。

王安石赠太傅

《王安石赠太傅》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封诰命书,写给王安石的。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政治家及文学家,在他66岁那年病逝(1086年),去世后司马光等人追赠其太傅称号,苏轼则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所以王安石的诰命就是由苏轼一手起草的。

王安石赠太傅作者苏轼画像

《王安石赠太傅》这篇制词中,苏轼给了王安石很高的评价。太傅这个称号在春秋时期是朝廷大臣的称号,但是汉朝之后这个称号就无实质性内容,是对朝廷大臣的加衔。

《王安石赠太傅》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圣旨:朕纵观古今,灼见天命,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重大的事情发生,一定会出现一个才子奇人而且才华稀世。他的名气会在当时流传很久,其文采也会流芳百世;其智慧是他意识的最佳表达方式,其辩才风格是他言行的达标标准;世间万物可以用华丽的文章来修饰,一个人的行为可以惊动一整个国家。在有生之年他能将他的才能展现,那么这种行为一下就会被世人所学习,成为一种习俗。

王安石年少时期勤学苦读,学习孔孟之道,老了后依然拜在老聃、瞿门下,学习知识。王安石将六艺中有疏漏的文章进行整编陈列,然后用自己的见解将其批注。在这一批斯人中是属于较有作为的,在这一批贤良中是属于顶尖人物。对于其本人是信任有加,而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论是在建功立业之时还是在建立皇宫都需要着他。浮云到处有,当脚不需要鞋的时候就可以随意遗弃了。(王安石)能多次被封太傅之位,遇事沉着冷静,做事进退有度,深受他人的赞扬。

朕刚开始治理国家,哀伤愧疚无限。关注三朝的老,远在长江之南。景观规划研究,想象风采。难道说结束的问题,在我居丧期间。为什么不百年,为的一个流。生死取舍的时候,谁能违背天意?赠送哀荣的文章,难道不属于我!陈宠认为老师我的位置,蔚为儒家的光。也许有人知道,服从我美好的使命。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是一本大32开的书,邓广铭创作,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印刷的一部作品,已于2007年9月1日正式发行。现在各个书店均有销售,可以全面的了解一个真实的王安石。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封面

邓广铭是山东临邑人,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宋史方面的大师,1937年,发表学术著作《〈辛稼轩年谱〉及〈稼轩词疏证〉总辨正》受到了广泛关注,此后不断研究并完成了3部书稿,从而在史学界名声大噪。其中他的学术专著中《王安石》、《岳飞传》等是其重要著作之一,这两部专著对于研究王安石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这部作品从1950年开始就开始创作,这个版本是最终版,前面还有三版。本书主要以王安石为主角,从而铺排讲述其一生生平事迹。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明星人物,不仅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安石作为一个改革家,其推行的王安石变法对政治经济 会这四大块进行了大变革,使整个国家都富国强兵。

作者在编纂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史料,剔除糟糠取其精华,去伪存真,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全面的角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王安石。在描写王安石的时候,将其人格,业绩,胆识等进行了描写,更是清除对于王安石的流言蜚语,帮其正名声,背了千古骂名的王安石终于被还原了真相。不仅如此,还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深入剖析。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是王安石的名片,也能让后人了解一个真实的王安石。

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

要论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历史对于王安石可谓是褒奖不一,王安石确实为北宋王朝的经济做出了杰出贡献,王安石的新法让整个北宋的财政得到了提升,但是王安石却也加速了整个北宋的灭亡,究竟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呢?

王安石塑像

王安石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他的拗脾气可是出了名的,从好的一面讲这是一个人的原则,不论外界因素怎么样都不改变立场,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讲王安石不听人劝,一味的坚持错误的原则也不止悔改,从而酿成了大错。王安石是一个不听人劝的人,而且在他的世界中容不得反对的声音。变法推行后,许多反对者站出来弹劾新法,弹劾王安石,上书新法不利民。王安石知道后,就向神宗拿了一份反对者名单,按照这份名单王安石做了一个举措就是党同伐异,不同意变法的人都被流放出了京城,拥护新法的人在王安石的举荐下得到了重用(不论此人人品如何,能力如何,只要同意都能平步青云)。

当百姓上书抱怨新法时,王安石则信誓旦旦的告诉神宗:民言不足畏,意思就是老百姓的话可以不用听,他们讲的都是废话。变法变法就是以民为本,民的需求都可以不考虑了,王安石就是在自己认定的事情下,不允许别人对其做法的半点怀疑与反对。

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结局是国家富了,老百姓被压榨穷了,这从本质来说变法就已经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内容

王安石变法主要从两方面开始变法,一方面是理财,一方面是整军,最终达到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抑制官僚地主的特权,从而达到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理财:

均输法:

青苗法:民户可向 贷款, 以20%的年利率贷款给农户用来补助耕作,面向对象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用官方贷款方式代替民间的高利贷行为,不仅让百姓生活有了出路,更是增加了 的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主要是大力兴修水利,有效的开垦荒地,鼓励农业的发展。

免役法: 当差的差役们不再用民户人员服役,而是采用雇佣的形式。不仅如此,各户民户,按照贫富等级缴纳不等的免役钱,之前那些官僚地主的特权被罢免。这种形式不但减免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同时还增加了 收入。

方田均税法:土地由 统一分配,并且按照土地面积大小及收益缴纳不等的税,有效的防止了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等新法对整个官僚地主,富商进行了打击,严重限制了这些群体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剥削农民的行为,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整军:

保甲法:通过将农户编排组织,10户人家为一保,50户人家为一大保,10个大保组成一个都保,然后在从每户人家中找一个保丁,农忙时劳作,农闲时练兵,以便国家战事来临能上战场杀敌。

设军器监,将兵法和保甲法这种做法都是用来加强军事力量的,以便用来巩固边防。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其出发点是好的,他最终要打到两个目的,就是“富国”和“强兵”,在王安石的坚持不懈下,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好的效果,加强了北宋封建专制统治,巩固了北宋政权。新法推行以来,大力兴修水利,共修建了17000多处,开垦荒地,垦田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更是针对理财和整军颁布的新法不同程度的抑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及恶势力,为百姓谋得了福利。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 的财政收入,也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王安石

但是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创新型的全面社会改革活动,处于封建社会的人们因循守旧,很难接受新事物,新想法,而且这次变革严重的干扰和触犯到了官僚地主的经济利益,所以他们想方设法攻击变法。守旧派与新法派双双对决。

王安石为人刚愎自用,党同伐异,不听取老一辈改革家范仲淹,司马光等人的意见,最终遭到了严重的抨击,让新法的推行难上加难。王安石则深陷变法中,不能自拔,他急于求成,对于各方面的考虑欠缺周到。不仅如此,王安石在用人方便有着严重的问题,只要同意王安石变法的人他对认为是一派的,不问其人品,从而引狼入室,培养了一批奸臣小人如曾布,魏继宗等人。

王安石只知理财和整军,却忽略了行政改革,北宋朝政千疮百孔,王安石在其伤口上继续撒盐,这显然是不可为的。新法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与缺点,种种内因外因最终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南京王安石故居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王安石故居

南京王安石故居在清溪路附近的半山亭,今南京海军军事学院内。明代亮山国划入皇宫禁地范围内,清道光时两江总督陶澍在半山国故址重建半山寺。咸丰时被毁,同治九年(187年)重建,宣统时重修。

王安石(1020—1086)生在江西,却与金陵有着不解之缘。他在金陵度过青年时代后,又来此两度守孝、三任知府,前后生活了20年,逝世后葬于钟山脚下。

1076年,56岁的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不久,与保守派发生争端,遂于是年10月复求罢相,赵顼应允,给王安石一个“判江宁府”的官衔。回到金陵后,王一直没去衙门视事,第二年六月辞官,在城东门到钟山途中的白塔为自己建造了这所居室。因主塘距江宁城东门7里,距钟山主峰也是7里,所谓半途上处,故将居室命名为半山园。在园内,王安石结交了许多高逸之友,包括米芾、李公麟、欧阳修和苏东坡等。有一次苏东坡乘船经过金陵,王安石特地骑着驴子,穿着粗布服到江边去迎接。苏东坡也不冠而敬揖,日:“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既而两人说佛吟诗,王安石还邀请苏东坡同游钟山,并各自赋诗纪游。可见两个人政见虽不同,但私交和诗文之谊还是非常深厚的。王安石的文章峭拔深刻,卓然自成一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诗词,也“与众颇异。要之渊源风雅,洗削浮华,可谓无邪者也。”经粗略统计,他有关南京的诗词作品达三百首左右。

1084年,王安石得了一场大病,神宗派国医到江宁府给他治病。病好以后,他-皇帝请求以自己的住宅改建寺院,神宗赐额“报宁排夺”,又称半山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帝国首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王安石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03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