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听的豫剧十大唱段

最好听的豫剧十大唱段,第1张

最好听的豫剧十大唱段有:《朝阳沟》、《铡美案》、《常香玉》、《花木兰》、《对花枪》、《三上轿》、《抬花轿》、《三哭殿》、《大祭桩》、《穆桂英挂帅》。

1、《朝阳沟》

《朝阳沟》的问世,无疑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再加上豫剧三团各位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使得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名闻全国。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朝阳沟》中的大部分唱腔在中原地区仍还在广为传唱和流传,这一切都证明了《朝阳沟》所具有着的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2、《铡美案》

《铡美案》,又名《铡陈世美》,是一个豫剧剧目。河南省戏剧研究所存有赵锡铭口述本。这部戏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经典剧目,在众多剧种中有相关剧目。近年来,该剧还被改编为现代戏剧和影视作品。

3、《常香玉》

《常香玉》是由李利宏执导,韩枫、杨林(执笔)、李利宏编剧,王惠领衔主演的现代豫剧。讲述了豫剧大师常香玉在2004年6月1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弥留之际,开始对自己八十一年人生历程的回望。

4、《花木兰

《花木兰》,1951年6月由陈宪章创作的豫剧剧目,1952年又由陈宪章、王景中合作对剧本进行了进一步加工。移植自马少波的京剧剧目《木兰从军》。该剧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受朝廷册封的故事。

5、《对花枪》

《对花枪》又名《花枪缘》,是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剧情取自瓦岗寨传说的故事。另有同名京剧《对花枪》。

6、《三上轿》

豫剧《三上轿》是由豫剧陈派艺术的创始人,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于上世纪30年代就唱红中州大地的剧目,其中的许多声腔,更是风靡中原大地,广为传唱,该剧也奠定了陈派声腔艺术的基础。

7、《抬花轿》

豫剧《抬花轿》,早期又称《文武换亲》、《香囊记》,是豫剧花旦的看家戏,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一出戏。尤其是到了农村娶亲的时候,大喇叭里总少不了《抬花轿》里面的精彩唱段。

8、《三哭殿》

《三哭殿》是豫剧著名经典折子戏,又名《贞观家事》、《斩秦英》、《乾坤带》。故事出自《少西唐》,讲述大唐贞观年间驸马秦怀玉之子秦英,在彩仙桥钓鱼,适逢太师詹洪纪经过,道锣惊散鱼儿,秦英失手打死太师。

9、《大祭桩》

《大祭桩》,豫剧传统剧目,系常香玉代表剧目之一。《大祭桩》原名《火焰驹》,讲述的是宋代朝臣李绶之子李彦贵与黄璋之女黄桂英自幼订亲。李绶遭陷被抄,含冤入狱。时年其长子李彦荣奉命边关御敌,次子李彦贵则流落街头。

10、《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豫剧传统剧目。又名《老征东》、《平安王》、《杨文广夺印》。事见明《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河南省戏剧研究所存有抄本。为马金凤代表作。剧本由宋词整理出版,获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剧本一等奖,并拍摄**。

中国戏剧五大剧种我都听过。然而,对于京剧、越剧、昆曲、评剧这四大剧种我只是“听过”,并没有怎么欣赏过,而最让我如痴如迷地欣赏的还是河南豫剧。

对戏剧的喜欢是从小就开始的。记得上小学时父亲买了一个小小的收音机,每天晚上收音机里都会放一些经典豫剧,不管是整场的还是唱段,我都是从头听到尾。像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对花枪》、《花打朝》,常香玉的《花木兰》、《五世请缨》、《白蛇传》、《烤红》等等经典剧目,我都能倒背如流。下一句该说什么、该唱什么、鼓点怎么打我都是了如指掌。当然,也会听着收音机一边唱一边表演了。

也许是从小生活在河南农村的缘故,我对河南豫剧情有独钟。小时候山里最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就是唱大戏。有一年山里下了大雪,一个二十多人的戏班被困到了我们那里。山里人心地良善,就纷纷向他们捐献食材让他们不至于忍饥挨饿。而戏班的人知道山里人爱听戏,为了报答大家的恩情,就不顾严寒天天为大家唱戏。小小年纪的我天天踏着冰雪跑三四里路去听戏。虽然脚被懂得又红又肿,但我仍一直一瘸一拐地坚持去听戏。十几天以后,戏班子走了,我的脚却根本走不了路了。

豫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觉得主要是它那种豪放、质朴的特征让老百姓非常喜欢。豫剧口语化比较明显,唱豫剧一般都是大本腔,声音高亢,唱起来酣畅淋漓。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跟老百姓很贴心。

比如《朝阳沟》里的《亲家母》一段:“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这句话一下子就拉近了跟老百姓的距离。“出门没有带被子实急慌忙离开家……”,“在家生来好喝水,一天三遍都不离茶……”,“在家没有种过地,一次锄把都没有拿……”这些句子表现出了银环妈对女儿到婆家后的不放心,唱出了多少母亲对嫁出去的女儿到婆家后生活的牵挂呀!

豫剧那种欢快的节奏,流畅的唱腔,接地气的唱词,让人越听越“得劲”,越唱越过瘾。

最好听的豫剧十大唱段梨园春如下:

1、《十面埋伏》

豫剧大师陈素真演出的《十面埋伏》,原名《困乌江》。

2、《春秋配》

豫剧《春秋配》是豫剧大师陈素真的代表剧目,是豫剧传统剧目。

3、《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为豫剧作品,原名《老征东》或《杨文广夺印》;1954年,经宋词改编,更名《穆桂英挂帅》,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剧本于1956年出版,收入《戏曲选》第3卷(1959)。

4、《打金枝》

《打金枝》为豫剧传统剧目。由豫剧刘派创始人刘忠河扮演唐王。

5、《三哭殿》

《三哭殿》是豫剧著名经典折子戏,又名《贞观家事》、《斩秦英》、《乾坤带》。故事出自《少西唐》。

6、《花打朝》

《花打朝》又叫《七奶奶》、《程咬金拔桩》是一出传统剧目,讲的是唐初石建王犯上作乱,唐王命罗通挂帅出征,罗通刺死石建王凯旋。

7、《五世请缨》

《五世请缨》原名《十二寡妇征西》,又名《百岁挂帅》。讲述的是北宋时期,西羌作乱,元帅杨文广边关被困,孟强突围回朝搬兵,兵部主和,杨府主战。

8、《花枪缘》

《花枪缘》是根据豫剧传统老戏《对花枪》改编的。《花枪缘》是豫剧五大名旦(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之一马金凤的代表剧目,其中的唱腔可以非常明晰的凸显马派唱腔的明亮纯净,清脆圆润,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的特色。

9、《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冤报冤》,简称《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

10、《大闹天宫》

《闹天宫》,中国京剧传统剧目名,其故事情节选取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五、第六回;《西游记》中有诗曰:天产猴王变化多,偷丹偷酒乐山窝。

《红娘》、《花木兰》、《破洪州》、《五世请缨》、《秦雪梅吊孝》等。

1、《红娘》

豫剧《红娘》,取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说的是唐贞元年间,西洛书生张珙进京应试,在河中府普救寺邂逅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二人一见倾心,红娘从中搓合,最终结成眷属。

2、《花木兰》

豫剧《花木兰》是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剧目,自1951年上演至今,已有三代艺术家领衔主演,继承传扬,久演不衰。

3、《破洪州》

豫剧《破洪州》主要讲述的是北宋时,辽军入侵边境,杨宗保单骑突围回朝搬兵,朝中无人挂帅出征。八贤王和寇准奉旨到天波杨府调兵遣将,佘太君以杨府没有兵将可调推辞。寇准带八贤王溜入演武厅击鼓鸣钟,穆桂英全身披挂,威风而出。

4、《五世请缨》

《五世请缨》是河南豫剧院一团的保留剧目。该剧原名《十二寡妇征西》,又名《百岁挂帅》。 

5、《秦雪梅吊孝》

豫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五大名旦之一阎立品的代表作。她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对《秦雪梅吊孝》的故事结构和立意进行了大幅度地调整。

电视剧《兰桐花开》大结局是二爷二奶奶百岁寿诞,正值后牛村即将搬进新村之际,所以后牛村举办了隆重的贺寿大礼,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给他们二老贺寿。在所有人贺寿之后,王大翠又披挂上阵,为大家唱一曲豫剧,陈新豫看到王大翠,终于忍不住上台跟王大翠表白。陈新豫再次向王大翠许下了,当年在小树林里许下的诺言,然后当众拿出戒指,让全村人为他作证,向王大翠下跪求婚。王大翠想着他们的一点一滴,开心地流下了眼泪,在激动过后她才用力地点点头,答应了陈新豫的求婚。

终于到了后牛村要搬迁的日子,孙桐花看到所有人都准备好了,忍不住要求刘保印,跟大家再说两句。刘保印还是老样子,一开口就后牛的土地红旗飘飘,让大家听了又想笑,可笑过之后还是忍不住想要掉眼泪。孙桐花看到大家要掉眼泪,马上又提醒大家,他们从小的梦想就是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今天他们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他们都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开开心地奔向好日子。

在离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一步三回头,舍不得地望着那个生他们养他们,他们活了一辈子的后牛村,虽然是搬去新居,却还是让所有人心里都感慨万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486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9
下一篇2024-03-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