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为何威名显赫?

海明威为何威名显赫?,第1张

老实地说,谈论海明威,我有点胆怯。如果你听说过冰山理论,那么你就能多少理解我的心情。就像谈看到的冰山一样,我对海明威作品的浅见不足八分之一。尽管如此,我还是乐于把我的这点收获写出来,获得一种如把衣服叠整齐的快乐。

迷惘的一代和冰山理论是海明威身上的两个显著标签,使他成为时代的代表和写作上的典范,是他威名显赫之所据。

“你们这些在大战中服过役的年轻人都是,你们是迷惘的一代。你们对什么都不尊重,你们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这是女作家斯泰因对海明威说的话。女作家的这几句盖棺定论的评语,其流传程度远胜过任何她的作品。

海明威身上体现了十足的牛仔气质,年轻时是年轻牛仔,老了就是老牛仔。这么富有激情的人,愣是叫战争给弄成迷惘的一代,可见战争的破坏力。我觉得迷惘一代更适用于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对于他自己,我总觉得他没那么迷惘,至少他有心心念着的写作这个事业。

《流动的盛宴》中描述了他在巴黎饿肚子写作的经历,居然他觉得在饥饿状态下,有利于写作。只要有利于写作的事情,他都愿意付出努力,比如尽可能少喝酒保持大脑清醒。不像他的好哥们菲茨杰拉德,在写出《伟大的盖茨比》后,迷醉在酒精里不能自拔。

《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小说是迷惘一代称谓的由来,太阳虽然照常升起,可是年轻人的热情却提升不起。书中的人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换着地方喝酒,动不动就要来上一杯提提神,高兴时来一杯,不高兴时也来一杯,正如女作家所说总是喝得晕乎乎。

巴恩斯被战争夺取了性能力。迷惘一代被战争阉割了激情。即便前者不是后者的隐喻,这两者也具有类似的症候。

巴恩斯有爱的欲望,无爱的能力,身边却伴着一个漂亮风骚姐儿勃莱特。巴恩斯和勃莱特之间的关系,是这部小说最耐人寻味的部分。

“就是这样,送一个女人跟一个男人出走,把他介绍给另一个男人,让她陪他出走,现在又要去把她接回来,而且在电报上写“爱你的”。事情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对于一个男人可不容易。巴恩斯体现了那种让你疯让你去放纵希望你某天会感动的精神风尚。相较小伙伴们身上体现出的迷惘,巴恩斯保持的优雅风度是这部小说最动人的精神特质,也是海明威最想要呈现的力量——他是一个被命运“打败”的人,但是他“败而不垮”。

有评论说,这部小说是冰山理论的初显。我不这么看。这部小说是海明威第一部有点分量的小说,的确体现了海明威的简洁写作风格,但是并不是有很多留白,不能说那个时候他就形成了冰山理论这种写作观念,但可以说一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了。

这部小说叙事结构简单,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主要人物就是男女主人公,即便是女主角也属于从属地位,其个性上也是服从男性的意志,为塑造男主角服务。实话说,海明威身上凸显男性意志,他对于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缺少兴趣。

小说的名字就能说明作者对于战争所持的态度,这部作品不仅描述了战场上的残酷性,其破坏性还弥漫了到战场之外战争结束后。在审判和枪杀奸细以及失职军官的描述中,叙说不拖泥带水就如杀人不拖泥带水那般,简洁而富有张力的呈述让人觉得个体的生命在战争中是何等渺小。

亨利放下了武器,从意大利逃到瑞士,可战争在他的心头留下无法消除的阴影。 “战争对我个人来说,已经结束了,但是我又并不觉得有真正结束了的感觉,我的心情就好比一个逃学的学生,正在思量学校里在某一个钟点在搞什么活动。”

远胜于此的是战争的伤害还在继续,女主角凯瑟琳因为难产而死去。如果不是战争,男女青年可以过着如书中描述在瑞士乡居那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即便是海明威本人,战争对他生理心理的伤害也是伴随他的终生。他尽管没有死在战场,但是死在自己的枪下,这跟战争给他造成的伤痛不无关系。

作品的反战主旨迎合当时世人的普遍情绪,是作品成功的一个要素。另一个要素是小说中的爱情有动人之处,硝烟里爱情总被赋予格外的魅力。不爱武装爱红妆,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最后痛失吾爱。历程艰险,过程浪漫,结局悲惨,具有感情戏所有勾人的要素。

《永别了,武器》出版后,海明威名声大噪,从文坛新星成为了明星。

这部作品的素材是来源于一个真实故事,海明威在1936年就写了一篇报道。一位老人捕到一条大马林鱼,鱼将老人和船拖了60多海里,返航时却多次遭到鲨鱼袭击,老人与鲨鱼搏斗两天两夜,鱼被鲨鱼吃掉一半。最后人们找到 老人时,他正在船上哭泣。

在写这个报道的时候,海明威就觉得这将是创作一部小说的很好的题材,不过直到1952年《老人与海》才问世。实话说,如果没有《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海明威是一个好作家,但是还不足以被称为大师。

用福克纳的话说, 在《老人与海》之前海明威所有的作品,都是用自己的泥土自我塑造成的,他们的胜利与失败也都掌握在每一个对手的手里,仅仅为了向自己、想对手证明他们做到何等的坚强,可这一回,他发现了上帝,发现了一个造物主。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时间会显示这是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我指的是他和我的同时代人)所能写出的最优秀的单篇作品。 要知道福克纳是相当自负的人,不过他名副其实拥有自负的资本。

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是因为在两个方面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其一是精神层面有很高的喻意,其二是写作手法的高超,就是说既有精神内涵也有表达技巧。

精神层面的内涵,它阐述了什么叫: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不仅有这种不被打败的精神,小说中还体现了爱和怜悯。老人爱小男孩、爱海龟、爱海鸟、爱飞鱼、甚至爱他要捕捉的那条马林鱼。这是上帝才有的情怀,这个高度足够高了吧。

当游客们好奇地围观大马林鱼的白骨标本时,他们为渔夫惋惜,甚至嘲笑他的失败,却没人赞美他的勇敢,因为他们想象不出这其中经历多少战争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我们读书时,或许嘲笑这些游客的无知,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过是游客中的一员。我们喜爱围观,却不善于思考,而且把少动脑子当作幸福生活的一种标准。

我们用一帆风顺来表达祝愿,但是没有人真正能万事如意。我们如何面对八十四天捕不到一条鱼?如何对付人生中的风浪和出没中的鲨鱼和暗礁?当我们耄耋之年,我们摊开双手,我们想要一条什么样的鱼骨?

写作手法的高超表现在用词的简约。几乎都是用短句,一个一个短句,精干、简短、强悍有力,就像作品里人物的气息一样。这样的一种文体里面,你会看得到它几乎删掉所有的形容词,多余的副词,尽量只用名词跟动词,少数的冠词去组成一个一个句子。 正是这种简约不简单的写作风格,才使得海明威成为作家们的老师。

我认为海明威并不是一位优秀的长篇小说家,而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海明威没有一部严谨的长篇小说,他们都写得松松垮垮。相反,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却是同类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他的任何一篇短篇小说在任何地方都应该是同类作品中的样板。——马尔克斯

《丧钟为谁而鸣》算是海明威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虽然篇幅长,但是全部故事发生在三天之内,这么短的时间内的故事,偏偏写出他最长的小说。

虽然不能确定马尔克斯说的长篇指的是这部小说,但是我认为用他的话评论这部小说是适用的。

这部战争小说一扫先前的迷惘了,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主人公乔丹明明知道在几乎必死的情况,仍然矢志不渝排除万难完成炸桥的任务。这短短的三天之内,乔丹还发展了一段爱情,他的爱情拯救了受到战争蹂躏的女孩——玛丽亚(战争中被性侵)。他们的爱情如同刑场上的婚礼般,浪漫又悲壮。

乔丹死了,玛利亚活下去。他们俩合体后,玛利亚带着乔丹的意志和愿望活下去,成为生命共同体。乔丹的死这样就不显得那么让人难过了,对于玛利亚让人放心她会好好地活下去。

小说中描述爱国者在屠杀法西斯分子时的情景,令人震撼。在某种情绪的鼓动下,原本老实善良的人都可能成为残暴的凶徒,人一旦失去理智是多么可怕和疯狂。

小说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来丰满人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令人感兴趣,如果大幅度精简,效果会好很多。

最受争议的算是《过河入林》。当时美国著名评论家马克斯韦尔·盖斯马尔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发表文章写道: “这是一部不幸的小说,不论哪一个尊重海明威的才华和成就的人来评论它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这不但是海明威最糟的一部小说,也是集他所有以前著作中坏的一面之大成,从而对未来投下了阴影。这部小说的意识形态背景是‘真实风流韵事’‘超人’和‘最后边界’的混合物。”

这样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这部小说的立意并不富有新意,而且也不太站得住脚。

正是受到质疑和批评,说他再也写不出好小说,海明威写出了《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响亮地怼了回去。

这样想来,批评使人进步不无道理;还有,文学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毛姆就说过, 写作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荷马也有精力不集中的时候,莎士比亚写出的句子也有许多没有什么内容。

想要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最好的办法是读一读《白象似的群山》,这个短篇小说是对这一理论最好的诠释。

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来推进故事,但是他们的对话都没有把事情说透,让读者去想象。想象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说到的问题,他们所持的观点,他们的未来等等,不同的读者可以个人化去设定和想象这些,这样就产生了无数的可能性,使得小说充满意犹未尽的意味。

冰山理论就是说一篇看是很简单的短篇小说并不是由你看到的那些成分支撑起来的,而是由它身后的那部分提供营养。水面上看到的冰山只是八分之一,淹没水中的是八分之七,这八分之七是支撑,是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的。

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持有类似的观点,他有一种主张,就是把小说的头尾掐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所以他的朋友常常问他要小说的手稿,以防他把小说删得不成样子。

在文字上的节简上,没有人比海明威在这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也没有人做得比他好,所以他的短篇成为典范是实至名归。

海明威的威名不仅是他的作品受到读者的热爱,还因为他的写作技巧和习惯受到很多作家的追捧和跟随。

海明威在创作上极有纪律,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一直到十二点半就写作,哪怕写不出一个字也得站在那儿要写,每天像上课、上班一样的逼着自己要写。

他后来还培养一种站着写的习惯,单腿站着写作。他自己跟人说,那是因为站着写太累了,于是让自己有一种紧张感,让自己不能够太放肆地去写,必须寻找一种最经济、最节约的方法来写。

“我总要工作到干出一点成绩方始罢休,我总要知道了下一步行将发生什么方始停笔,这样我才能有把握在第二天写下去。我已经学会决不会把我的写作之井汲空,而总要在井底深处还留下一些水的时候停笔,并让拿给井供水的泉源在夜里吧井重新灌满。”

固定时间写作对于大部分专业作家来说,是自然能做到的,但对于什么时候停笔,海明威不把写作之井汲空的习惯启发很多作家,我所知道的就有马尔克斯和村上春树。

马尔克斯承认自己的写作泉源是福克纳、海明威和其他外国作家,他曾是海明威的超级粉丝,他曾记录下和海明威唯一一次的相遇,我们可以重温一下那个画面。

“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那是1957年巴黎一个春雨的日子,他和妻子玛丽·韦尔什经过圣米榭勒大道。他在对街,往卢森堡公园的方向走,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惟一看起来跟他不搭调的是一副小圆金属框眼镜,仿佛很年轻就当上祖父似的。

当时我和现在一样,说得一口幼稚园英语,也不清楚他的斗牛士西班牙语说得怎么样。为了不要破坏这一刻,我两样都没做,只像人猿泰山那样用双手圈在嘴巴外面,向对街的人行道大喊:“大——大——大师!”

海明威明白在众多学生中不会有第二个大师,就转过头来,举起手用卡斯蒂亚语像小孩子似的对我大叫:“再见,朋友!”

后来,马尔克斯也被人称为:大——大——大师!对于海明威为何威名显赫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最好的回答了。

港名:玛莉.海明威

英文名:Mariel Hemingway

性别:女

地域:欧美

所属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61-11-22 0:00:00

个人简介: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最小的孙女。1976年在其姐姐玛葛.海明威主演的《朱唇劫》中出演角色而第一次登上银幕;此后在由伍迪.艾伦拍摄的影片《曼哈顿》中出任角色,获得了最佳女配角金像奖的提名。此后,她相继出演了《个人最佳记录》等影片。

http://baikesosocom/v6787307htm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读《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有感1

 寒假里,我读一本名叫《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它让我爱不释手,因为它教会了我坚持。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拥有这种精神,你才会成功。毕竟没有“功”,哪里来的“成”?总之,无论你是在哪个岗位,在干什么,都离不开坚持不懈。

 世界上有太多的事,都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做成。学会了坚持不懈,就有好像推开了成功的大门。美国女宇航员麦考利夫就诠释了这个道理。她为了圆自己成为宇航员的梦,面对长达4个月的严格训练,丝毫没有胆怯。今天在“呕吐彗星”中被颠得吐清水,但明天照样昂头登上飞机。那些宇航教员都等着她来打退堂鼓,可最后却都向她伸出了大拇指。终于,她凭借着自己的大毅力,成功地登上了“挑战者”号。是什么力量使她能克服这重重困难?我想,是为了成就梦想的坚持!

 无独有偶,我国运动员刘翔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少时的他,喜爱跨栏。但是,看和学不是一回事。每天别人放学回家,他却还要在操场上练习跨栏。膝盖内侧几乎一直为破损状态。但他毫不放弃,永不言败,终于在奥运会上大放异彩!这,就是坚持!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坚持,去努力,这样才会成功。

读《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有感2

 有这样一本书,记录了一位影响世界的人;有这么一个人,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走上文学的道路;有如此一段人生,充满了曲折……《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这本书中,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乐观执着的作家——海明威。

 海明威,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也许,没人想到18岁的海明威只是《堪萨斯星报》的一名实习记者,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出版了《故事四则诗三首》,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海明威没有因此灰心,而是默默地坚持理想。也是,谁的人生没有几次失败呢?1924年1月,《在我们的时代》才真正让他打开了文学的大门。这更给海明威十足的信心,让他能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远:《春潮》《太阳照常升起《战地春梦》……最后《老人与海》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次又一次咬牙坚持才使他获得如此多的成就。虽然在此之间他经历了婚姻与家庭的变故,可他依然是如此乐观向上。

 坚持是难能可贵的,我想起那年学游泳的事。因为当时正赶上夏天的尾巴,水很凉,我也并不是很喜欢,毕竟每天都会喝上好几口凉水。于是,我向妈妈提议明年再学,理由是:太冷。于是,我学游泳这一事就半途而废了。现在回想起来,一丝遗憾便在心里弥漫开来。坚持,谁都懂得,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人生中总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困难,阻挠着你,如果无法坚持到底,那就一事无成。海明威坚持了一生,坚持自己的志向,不管人们的否定和冷嘲热讽,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才最终成全了那个最好的自己。

 再次回想起来,我确实有些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半途而废,为什么不像海明威一样乐观执着。也许,当初我要是坚持下去的话,就不要来年重新来过了。海明威坚持了一生,乐观了一生,我何尝不能坚持游泳这一件小事呢?更何况,海明威面对的不只是这一点小事,而是更大更大的困难。我们要学习海明威这种坚持乐观的 精神,不要担心自己这艘小船经受不住前面的大风大浪,而要担心自己的心灵能不能经受住,能不能坚持下去。要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前面的风浪,不管你们有多猛烈,我,也会坚持!

 海明威的一生像风雨中的一艘小船,不修边幅,却有着他独一无二的一份坚持和乐观。

读《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有感3

 放下手中这本《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我深有感触,它既让我了解了海明威,也让我了解到更重要的一点——写作不能闭门造车。

 海明威曾经说过,写作不能闭门造车,作家要深入体验生活,才能创造出鲜活的人物。他热爱生活,游历欧洲各地,到西班牙看斗牛,到奥地利滑雪,到中国战区采访新闻,到非洲狩猎,到墨西哥湾捕鱼……这都为海明威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和海明威出发去非洲打猎时,他用羡慕的口气对海明威说:“我的作品城市味太重了,也许我应该学学你,到处走走,见见世面。”你看,永远活力充沛、精神奕奕的海明威就是这么具有感染力,让身为知名作家的乔伊斯也觉得自己有所不足。

 什么叫闭门造车呢?原来,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公子,明明很笨,却自以为聪明。有一次,他想参加马车设计比赛,但他没坐过马车,就关着门在家里设计他想象中的美丽马车,由于花了很多钱来装饰,所以他做出来的马车很漂亮。比赛开始了,这位自以为是的公子造出来的马车,居然马一拉就散了一地,全场所有的人都笑了。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求发展,单凭主观想象处理问题等。

 其实写作真的和造车一样,要多观察,多体验的。就拿今年寒假来说吧!因为天冷,我一直宅在家里,为了应付作业,只能乱写,妈妈说要重写,我头都大了。爸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趁着年初二去乡下外婆家拜年时,带着我和表弟出去疯玩,在田野里散步、嬉戏,教我们爬路边的大树,甚至爬上了房顶……一篇《上跳下窜过猴年》的习作让同学们看了捧腹大笑,让老师看了连连点赞。这不正好印证了海明威说的那句话:“写作不能闭门造车”吗?

 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我们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项活动,如校内的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春游活动等等,我们亲身体验积累起来的素材更富有情趣,在写作文时更容易抒发情感,写出自己的感觉,写出自己的风格。

 写作不能闭门造车,让我们学学海明威,到处走走,见见世面,再也不用为写作文而烦恼!

读《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有感4

 这个寒假,我读了《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一书,被海明威传奇的一生深深吸引,更深深感悟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海明威十分喜爱生活,这的归功于他的父亲——爱德。童年时代,海明威的父亲带领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而海明威也总过着快乐、冒险的生活。长大后,童年的休闲活动,成了他写作的主要素材。他爱钓鱼,有了传世佳作《老人与海》;他曾从事战地记者,有了《战地春梦》……他将这种冒险与生活、写作合而为一的精神,深深受到人们的崇拜。他曾经被乔伊斯所羡慕:也许自己真该像海明威一样多体验生活。海明威自己也这么说:“作家要深入体验生活,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人物来。”

 的确如此,这个“文学硬汉”笔下每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物都十分精彩,都是源于他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由想到了自己,记得五年级开学初,老师布置大家写一篇《暑假记事》,我抓耳挠腮,怎么也想不到题材,憋了半天,才胡乱写了一篇交差。还有一次要写《妈妈,我爱你》的作文,回到家面对妈妈,我硬着头皮,纠结了很久,也说不出“我爱你”这句话,最后只好编造了一篇……现在想来,写不出文章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根本没有用心体验生活。再看看海明威,他到西班牙看斗牛,到奥地利滑雪,到中国战区采访新闻,到非洲狩猎,到墨西哥湾捕鱼……他跋山涉水,体验了许多,感悟了许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要在家中用功读书,而且也要更多去体验生活,去旅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我无法像海明威一样周游世界,但我也应该像他一样,仔细观察、用心体验自己的生活。哪怕是平凡的回家小路上,也会有许多故事发生:春天来了,有鲜艳的花儿在开放;一个小女孩正被妈妈拉着小手,一边蹦跳着,一边快乐地吃着棒棒糖;几个大妈聚在路边的小屋前一起聊天晒太阳……我的世界虽不大,但我可观察的东西很多,我可以用我手中那支神奇的笔记录下来。只要我有一颗与海明威一样热爱生活、乐于观察的心,我相信,我的作文水平一定能不断进步!

 作文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往往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琐事往往能给予人以启发、想象、灵感。

 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

读《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有感5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它的作者也更让人敬佩,让人赞叹,这个人就是海明威。在寒假里,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关于他生平的书,《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更了解他,并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精彩在于坚持自我。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喜欢旅行,观看西班牙的斗牛……通过各种方式来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他18岁那年就参战,他一生中还创作了好多作品,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著。有一次,海明威正在战壕里分发巧克力,一颗炮弹在他附近爆炸,使他震昏了过去。当他恢复直觉后,看见了一个意大利人伤得很重,无法再动。它便立刻把这个人背在背上,送到了急救掩蔽部。此时,他全身都是鲜血,鞋上被打了两个窟窿。经过医生检查之后,他身受227处伤,幸运的是,没有一块在髋关节以上,所以他幸存了下来。伤好后,他又冒着生命危险再次来到战场上采访,这种忘我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像这样的例子可是还有很多的呢!中国足球队在与外国足球队比赛的时候,有一位中国的足球队队员不慎跌倒,膝盖上擦破了一块皮,可以想象,当时他的伤口上肯定很疼。可是,他并没有像我所想象的那样:退出比赛,在场外休息,而是勇敢地站了起来,不顾伤的疼痛和连累,坚持完成后面的比赛,最终为我们中国又增添了一个荣誉,这可真让我感动。

 再说说海明威吧!他那时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去做记者。刚开始,他投稿屡次失败,这让他自己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他仍然独心不羁,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他写的《老人与海》出版,让他荣登诺贝尔奖。当然,他的成功并非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而是以其高度的创造性,在人类文学史山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持之以恒,可我妹妹却不是这样的——她在这一学期报了钢琴,这是她自己要报的,说她很喜欢,可是,过程却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开始的几天是挺“勤奋”的,但是,过了几天之后,她就不想学了,她在上钢琴课时,不是做小动作就是睡觉,让她练习的时候,她什么都弹不出来,老师也向妈妈反映了好几次,妈妈听了之后很急,再三劝导、教育,妹妹却把妈妈的话当作是耳边风,理都不理,继续任性下去……哎!就这样,我妹妹半途而废了。

 海明威,一个作家,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真正的时代英雄。是他让我知道了如何塑造自我、塑造未来;是他激起了我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是他让我懂得了如何面对人生!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尽管人生充满着凶险和痛苦,但是我们都要以斗牛士般的“硬汉子”精神去面对人生的苦难,更是海明威让我明白了,生命因坚毅而铿锵。

读《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有感6

 梦想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梦想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我的梦想是到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读书,将来成为一名在硅谷工作的出色的信息工程师。这样一个伟大的梦想,常常令我想入非非,却又那样遥不可及,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当我读完《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这本书后,眼前豁然开朗,海明威的传奇经历,让我知道——只要有梦想,并不断努力,就会有实现的一天。

 海明威是一个经历特别丰富的作家,他生于美国一个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就热爱大自然,酷爱打猎、钓鱼、音乐和绘画;酷爱写作,起初投稿屡次失败,让他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他仍然独立不羁,坚持不懈的努力。两次世界大战中,他一边做战地记者,一边写作,后来出版了许多作品,最后荣登诺贝尔奖台,获得了万人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的成功绝非昙花一现、过眼烟云,正如他自己说的:“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正是有着这样坚强的意志,在残酷的世界大战中,他身上留下了200余处伤疤,却依然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以其高度的创造性,创作了《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影响世界的一代文学巨匠,在人类文学史上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迹。

 海明威离去了,但他卓越的作品仍使我们看见他。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生活的条件也非常优越,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梦想,不能失去奋斗的目标而安享幸福。我们还是一把把未开封的宝剑,如果没有经过上百次的打磨,怎能在出鞘前,带起一片凛然的锋芒?海明威的传奇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并逐渐找到努力的方向。要走进麻省,走进硅谷,首先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于是,我开始疯狂地学习英语。原来我的英语学得不怎么扎实,那一个个小蝌蚪一样的单词,总是与我“捉迷藏”,今天认得它,明天就模糊一片了。所以英语成绩也一直是徘徊不前。假期里,我规定自己每天要熟记三十个单词,阅读两篇英语短文。一大早,我就逼着自己离开了温暖的被窝,开始与单词的较量,常常是背得口干舌燥。但一想到我将来能利用流利的英语来进行软件编程,那种自豪与向往带给我无限的力量,一个个单词也显得特别亲切与熟悉了。不到一小时,我就完成了顺利完成了目标。我还试着用英语大洋彼岸的表哥对话,让他来训练我的英语口语。听着我们“叽哩呱啦”的对话,奶奶特别好奇:“咦?你这阶段怎么这么用功呢?”我俏皮地回答她:“因为我的梦想在麻省!在硅谷!”

 海明威,一个作家,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真正的时代英雄。他让我知道了尽管人生充满了困难与挫折,但是我们都要以斗牛士般的“硬汉子”精神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塑造自我,塑造未来。

海明威

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享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享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享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埃尔内斯托• 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澳亚克帕克。1961年7月2日在维西亚小庄园自杀身亡。在他生命的最后22年,一直居住在哈瓦那郊外的维希亚小庄园里,仅和哈瓦那相距半小时的汽车行程。在那里,海明威创作了著名的小说《为谁敲丧钟》(1940年)。当他饮弹身亡永久离开这个家时,作为一名作家,他已经誉满人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于是,在那个小庄园里留下了海明威的“罗亚尔”拍手提打字机、狗坟、50只猫和他漫长人生旅途中创作的9000部不朽名著。许多年以后,拉丁美洲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 马尔克斯参观海明威的庄园后惊叹:“这是一个多么少有的图书馆”。

《春潮》,不知道是译者的问题,还是海明威文字本身的问题,或者说两者都有问题。这小说我几乎是在自我折磨中度过的,一个小中篇,我放弃了四次,完全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唯一坚持看下去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完成这篇小书评。

先来说一说翻译,从文字来看,这个翻译应该是建国前后甚至更往前的古板僵硬式的保守派译者,虽然我英文不是很好,但是我读译者的文字,感觉像是在看一部国语版的外国**,表情和语言明显是分离的。这一点,前两天在读《孤儿列车》时并没有明显的感受。但翻译相较于整部作品的失败,最多也只占三成。

小说本身,阅读感受最大的就是阴暗晦涩,开篇介绍这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小说里作者的几处注释也明显的感觉到他对这部小说的信心和自我感觉良好。作为一个读者,我的确是抱着浪漫主义的定位去看的,但是在这长达几万的文字中,我并没有看到所谓的浪漫主义。我看到的是爱情里的无厘头,故作强调的印第安人,黑人的笑,奇努克风等等这些强硬的植入式场景和词汇。

前半段在叙述斯克里普斯的时候,反复提及他口袋里无用的四百五十元钱,斯克里普斯无厘头般的爱情,闹剧般的表白,后半段瑜伽和两个印第安人的出场以及故事叙述。

这些费力的描写和叙述无一不令人莫不着头脑,最后海明威在某一章节后的致读者语里莫名其妙的论点和解释。看完以后简直怀疑这是否是一部大师的作品。

海明威说这是他花了十天写成的作品,但是我觉得他应该是把大多数的时间浪费在了打字机上。许多海派把这部作品说是海明威讽刺安德森的戏作,但既然发表成说书,我们就应该去正视它。作品平庸就是平庸,叙事僵硬就是僵硬。我们不能因为他后期的作品地位,而连同其前期的平庸之作一通认定是经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485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9
下一篇2024-03-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