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忙找几首古诗赏析

请帮忙找几首古诗赏析,第1张

  1\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2\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3\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4\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5\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6\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愁永云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丈夫不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拓跋焘小字佛狸,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8\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复出治旱救灾,到任四月即劳瘁而死。散曲集有《云庄休居小乐府》,多写寄情林泉之乐。间亦有关怀民瘼之作。

  《太和正音谱》说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而这首怀古小令却体现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从哪里着笔呢?只有阿房宫最能引领作者、读者的思绪。可惜的是,它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存在。呈现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萧疏”的“荒草”,“弯曲萦回”的“河水”。这正好触动了作者感时伤怀的情绪,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烟锁迷离的树林,哪里还找得到“列国”中“周、齐、秦、汉、楚”的影子哟!在历史的长河中,隋、唐在这里的兴衰,也同样被无情的冲淡了。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这是多么悲凉沉郁的咏叹啊!读这支小曲,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令我折服,雄浑苍莽的博大胸怀令我感佩。全曲没有艰深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晦涩典故,更没有华词丽句。就是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明白如话,却成了发人深思的警句。

  9、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

  愤慨。

  第一集

  兰溪镇。几个孩子在河边玩耍嬉戏,立秋、继业、灯笼争着要娶梅春做老婆,此时的梅春已被众乡绅定为祠堂孝女。噩耗从天而降,当地大土豪何念祖的瓷窑塌了,梅春爹被砸死。梅春娘和窑工们抬尸上门理论,何念祖当着众人的面,假意送棺材给梅春家,暗地却指使管家高瓜子去梅春家逼债,要人死债清。梅春哥哥春生拚死抗争,被抓走打死。夫丧子亡,梅春娘痛不欲生,为给梅春弄点吃的,沿街乞讨,备受凌辱。梅春娘含羞回到家里,发现送梅春爹和春生上路的粽子不见了,梅春娘冲进祠堂,抓住梅春一阵痛打……

  第二集

  为葬下丈夫和春生,梅春娘把年仅八岁的小梅春卖给人称小算盘的陈天福,给他有病的儿子灯笼做了童养媳。安排好后事,走投无路的梅春娘上吊自尽了。孤身长大的梅春变成了秀美的大姑娘,立秋和继业都对她有爱慕之情,分别表示要为她赎身,娶她为妻。寒来暑往,立秋每天帮着梅春挑水、干活,梅春的心里也默默地爱上了立秋。灯笼娘目盲心灵,梅春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她的意料,她警告梅春不要和立秋来往。灯笼对没圆房的梅春垂涎三尺,经常爬墙偷窥……

  第三集

  何念祖请来郎中给老太爷看病,为了让老太爷延年益寿,他听信了郎中采阴补阳的话,欲找花季少女伺候老太爷。梅春在陈家忍饥挨饿,脏活累活都让她一人干,灯笼却不务正业,玩鸟闲耍,甚至偷邻家母鸡。开镰割稻前,立秋到陈家借米,见灯笼欺负梅春,上前揪住灯笼,被灯笼娘痛骂,并要灯笼当着立秋的面打梅春,米未借到,立秋愤然离去,立秋爹云普只得去求何念祖。继业请求父亲把家中的米救济穷苦佃户,被何念祖拒绝……

  第四集

  继业从家中偷出领米竹签送给奶娘草儿和其它穷人,被何念祖惩罚跪在祖宗牌位前。何念祖到田里察看,见到正在割稻子的梅春,嘴上赞叹她的美貌,心里却打起了她的主意。他巧设计谋,找来陈天福商议合开餐馆,利用陈天福贪小便宜的心理,让其自愿将梅春送入何府当Y环,伺候老太爷。窑工们传言何念祖这头老牛要吃嫩草,立秋闻讯狂奔,欲阻止梅春落入虎口,却被关在门外,眼睁睁地看着梅春走进了何府……

  第五集

  梅春进了何府,立秋痛苦不已,为发泄郁闷与窑工打架,被云普暴打一顿。何念祖对梅春心怀鬼胎,因继业无法得手,于是和太太商议把她的外甥女启蒙接来,与继业完婚。梅春拒绝脱衣服伺候老太爷,遭到高瓜子的痛打。在上海教会学校读书的启蒙来到兰溪镇,她对继业心仪已久。在欢迎启蒙的家宴上,梅春在汤内放入老鼠药,欲毒死何念祖为父母报仇。她见到继业,吃了一惊,失手摔碎了汤钵……

  第六集

  梅春对何家的无理要求进行了一次次反抗,管家高瓜子不让梅春吃饭,试图让她屈服就范。梅春誓死不从,寻找机会要为父母、哥哥报仇。何念祖夫妇要继业和启蒙订下婚事,被继业拒绝。梅春和吴妈上街买菜饿晕,倒在窑前。立秋和窑工们到何府论理,何念祖假意敷衍,却请来了团防局的兵丁将他们赶走。继业和启蒙照料着梅春,心地善良的启蒙为能和梅春做朋友,感到欣喜,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也深深地震撼了她……

  第七集

  何念祖借故到杭州办事,带着继业和启蒙同去,希望他俩相爱。暗地指使管家陷害一心想赎梅春的立秋。立秋中计误入何府,被团丁毒打。为救立秋,梅春被迫答应伺候老太爷。这天夜里,老太爷欲对梅春非礼,梅春拔出身藏的剪刀,还未动手,老太爷已被惊吓而死。何太太大怒,决定将梅春活埋,为老太爷殉葬。立秋闻讯率众赶来救人,与团丁发生激烈冲突。立秋见梅春被活埋在老太爷的棺材旁,怒火中烧,团防局梁队长朝天开枪,一场生死抗争剑拔弩张……

  第八集

  梅春眼看就要被活埋了,立秋和赶回来的继业双双跳入墓坑,救出梅春,老谋深算的何念祖做了让步,放梅春回到陈家。立秋与何念祖的矛盾、继业与父亲的冲突愈加尖锐。启蒙看出总有一天穷苦大众要造何家的反!经过一番打击,继业感到到心中非常压抑,他跑到“天福楼”醉酒大哭,宣泄不满,启蒙见状很痛苦。继业冒着大雨跪在灯笼家院内,替何家向梅春请罪。

  第九集

  何念祖设下阴谋诡计,指使管家高瓜子请灯笼喝酒、逛妓院,虐待梅春,立秋警告灯笼不许再欺负梅春。立秋要赎梅春,陈天福开价五百块大洋,两年期限,否则就给梅春和灯笼完婚,立秋只好同意。何念祖与何太太逼迫继业和启蒙订婚,继业推辞等英国留学回来再决定。继业出国前嘱咐梅春一定不要嫁灯笼,等他回来娶她。启蒙送继业,相约回来后一起在乡下办学。

  第十集

  草儿到码头送继业,给他戴上儿时的长命锁。梅春在远处默默目送继业远行……各地农民革命风起云涌,何念祖一面招兵买马,扩充团防局,一面给窑工们送红烧肉,邀买人心。灯笼染上赌钱恶习,高瓜子向何念祖表功,说灯笼被拿捏住了,何念祖却摇头冷笑。立秋帮梅春干农活,灯笼娘担心灯笼戴绿帽子。灯笼又打梅春,梅春苦不堪言想寻死,立秋要她为了报仇,好好活着。

  第十一集

  大灾之年,百姓的日子十分贫苦,云普家连树叶都快吃不上了,何念祖依然逼债,人贩子乘机做起了生意。为了活命,云普狠心卖掉了女儿英英还债,自己却上吊自尽,幸被窑工救起。立秋被派去给县太爷送粮回来,发现英英已经不见了。各地灾民涌入兰溪镇,饿殍满街。何念祖与梁局长密谋要众乡绅出资,雇人清理尸体,他们乘机从中渔利。

  第十二集

  立秋已攒下十几块大洋了,但梅春知道赎身无望。陈天福有块风水宝地,何念祖垂涎已久,便设下计谋以办学堂征地为名,开大会,看风水,用何家十亩良田去换陈家种什么都不长的荒地,签了永不反悔的契约。人称小算盘的陈天福本以为得了大便宜,没想到却受骗中计,他只得去恳求何念祖,何念祖却避而不见。

  第十三集

  陈天福拱手将自己的良田当作荒地让给何念祖,从此破产了。灯笼娘受不了这种打击,口吐鲜血,生命垂危,灯笼却吃喝嫖赌大把花钱。陈天福跪求梅春,趁灯笼他娘活着能看到她与灯笼成婚,梅春被迫同意了。立秋攒的大洋不足五十块,欲赎梅春无望。新建的兰溪学堂正待开学,启蒙到码头接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归来的继业。

  第十四集

  灯笼一家人忙着结婚准备。梅春跑到窑场来找立秋,让立秋带她到天上去,立秋不愿,二人痛苦异常。婚礼照常举行,轿子抬来,灯笼还在赌场玩得高兴。拜天地时,灯笼娘已是弥留之际。婚宴过后,立秋、继业、灯笼和梅春都没有走,各自倾诉着心事。梅春流着泪看着三个男人大碗喝酒。立秋打开包袱,拿出一大堆钞票,用红烛点燃后放声大笑,那是他用来赎梅春的钱。灯笼将梅春抱起走入洞房。此刻,灯笼娘死了。

  第十五集

  七公公来到云普家为柳叶说媒,遭到了立秋的婉拒。孔县长的儿子孔约翰曾留学日本,他公开追求启蒙,说来兰溪镇教书是为爱而来,启蒙却对他冷嘲热讽。继业送给梅春的金表,被灯笼抢去上了大烟馆。灯笼吃喝嫖赌,夜夜不归,村妇们风言风语。何念祖举荐灯笼当刽子手,灯笼觉得自己当了官,跑回家报喜。丰收年景,人们抬着菩萨,放鞭炮吹喇叭,祈求菩萨保佑。

  第十六集

  启蒙搬到学校去住,孔约翰大献殷勤,他让启蒙为他重新起个名字,启蒙笑着说,就叫媚日愚夫吧。孔县长同何念祖害怕农民团结起来,他们密谈要镇压农民运动。何念祖花钱买官当了乡长,他又增加多项苛捐杂税,盘剥农民。丰收了,稻谷的收购价却一降再降,佃户们苦不堪言。立秋接触赖老大,接受革命思想。老实的云普按往年惯例,收了稻子后请何念祖等官吏乡绅吃打租饭。

  第十七集

  何念祖等吃过打租饭刚走,他们的手下便来抢稻谷抵租税。丰收了,粮食却被抢走了,云普晕倒在地。立秋跟着赖大哥组织群众抗税抗租,团防局开了枪,打死随众抢粮的少普,又去抓立秋。梅春送立秋逃走,云普在何府门前撞死,以死抗争。继业为奶娘家两条人命掀翻父亲棋盘,要他偿命。何念祖大怒,将继业五花大绑押到祠堂,在祖宗牌位前罚跪。

  第十八集

  赖大哥被抓住斩首了,刽子手是灯笼。手起刀落之时,梅春生下女婴。人们传言这女孩是赖大哥鬼魂托生,灯笼很忌讳,要用开水烫死,梅春拼命保住孩子。灯笼偷走女婴扔到路边,被好心人抱养。梅春找不到孩子,手提菜刀到大烟馆找灯笼拼命。乡里人迷信,认为梅春中了邪,便把她绑在祠堂内驱鬼。继业救了梅春。梅春躺在继业床上,昏迷中不停地喊:秋哥,秋哥。

  第十九集

  继业认为梅春应受教育,提出用工资养活她,要她读书。孔约翰死磨硬缠追求启蒙,并离间启蒙和继业的关系,他告诉灯笼,梅春就住在何继业宿舍。梅春又落入灯笼魔掌。启蒙渴望得到继业的爱情,继业的心里只有梅春。灯笼刀劈板凳,警告继业不许再找梅春!孔约翰求继业把启蒙让给他,被继业痛斥。何念祖为了讨好孔县长,劝启蒙嫁给孔约翰。启蒙找到继业诉说真情,继业答应同启蒙结婚。

  第二十集

  新婚之夜,启蒙面对空床,继业失踪了。他去了奶娘家。孔约翰依然对启蒙穷追不舍,启蒙痛苦无处诉说,只得偷偷垂泪。各地办起农会,有的教师辞职了。何念祖召集乡绅研究对策。何太太躲到了上海。何念祖一面盘剥小乡绅们,一面又打起梅春的主意。梅春在“天福楼”干活,何念祖要她陪酒,还对她动手动脚,梅春端起酒坛向他砸去。

  第二十一集

  灯笼犯了大烟瘾,又没钱去抽。何念祖用大烟膏引诱灯笼,要他给梅春下药,将昏迷的梅春送入何府。何念祖糟塌了梅春。梅春醒来,她不想活了,投河自尽幸被救起,救她的人正是立秋。此时的立秋已不是从前那个简单鲁莽的立秋了,他已经加入了***,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回来,到此地来开展农民运动。何念祖得知立秋回来后,深感来者不善,一场暴风骤雨就要来临了。

  第二十二集

  何念祖让高瓜子去查立秋的底细。立秋带着梅春回到陈家,他警告灯笼,不要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立秋对梅春的爱情依旧,但多了几分理智。他到窑工中间,讲解朴素的革命道理,窑工们深感振奋。何念祖听说立秋已是省农会的委员了,便极力巴结。立秋要求何念祖开仓济粮,并召集贫苦农民到只准乡绅去的祠堂开大会,讲革命形势和革命道理。

  第二十三集

  孔县长同何念祖欲宴请立秋。立秋说吃饭就免了吧,当务之急是要开仓济粮,不能饿死一个老百姓。他找到继业和启蒙商议,在祠堂里办起了农民讲习班,教穷苦人识字,学文化。梅春心中燃起对立秋爱情的火焰,她冲破灯笼的阻拦,积极参加学习。群众革命热情高涨,敌人越发加强防范。时代的风暴,促使启蒙在寻找有意义的人生。继业却借酒浇愁,变得消沉颓废。灯笼不赌即嫖,终日鬼混。陈天福哀叹陈家完了,梅春留不住了。

  第二十四集

  立秋通知何念祖,兰溪镇要成立农会了,会址就定在祠堂。今后,一切权力归农会!要废除所有苛捐杂税。何念祖佯作支持,心里另有打算。立秋给妇女们讲课,要她们解放思想,反抗压迫,妇女们群情振奋。立秋要梅春带头参加农会,梅春说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启蒙在农会中找到了感情寄托,她给群众上课,深情的赞美中国。立秋要启蒙起草《农会章程》,启蒙欣然答应,她给立秋念了一篇她写的歌颂农民的文章,得到立秋的赞扬。

  第二十五集

  立秋动员继业一起投入革命,听听劳苦大众的呼声,听听农民兄弟为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声音,可是继业非常消沉,令立秋很失望。立秋给佃户和窑工们讲团结起来的力量,动员大家参加农会。何念祖来到窑场,要和立秋化干戈为玉帛,被立秋严词拒绝。何念祖与众乡绅商量对策,说是擒贼擒王,想除掉立秋。灯笼到立秋家闹事,被赶来的立秋等人制止,灯笼说有人让他干的,立秋原谅了灯笼。

  第二十六集

  立秋准备召开诉苦大会,动员梅春在会上揭露何念祖的罪行。何念祖收买了窑工王老五,刺杀立秋,被受伤的立秋和赶来的群众抓住。王老五说出了何念祖的阴谋。诉苦大会上,梅春强烈的控诉了何念祖的暴行。继业知道真相后,去找何念祖拼命却没有成功。他心灰意冷,启蒙劝他投入这场席卷中国的大风暴之中。

  第二十七集

  继业痛恨他的禽兽父亲,自感罪孽,决定离家出走。他留给启蒙一封信,启蒙追到河边,继业已经走远了。兰溪镇农会成立了,喊出农民万岁和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两位被压迫的妇女做了新娘。农会打造刀枪、焚烧契约、开仓放粮、禁烟禁赌禁嫖、分田分地,夺回了被何念祖偷偷运走的稻种,一派热火朝天景象。立秋率农会会员到何府查帐,何念祖感到末日将临。

  第二十八集

  继业住在悦来旅店写小说,靠烈酒、纸烟强打精神。他偶然间结识了歌女芙蓉,同是天涯沦落人,彼此产生了感情。何念祖突然来看望草儿,送来地契支票,想让立秋手下留情,却被回来的立秋义正词严地拒绝。何念祖又悄悄派人打昏启蒙,欲将启蒙当作人质要挟农会。立秋率农会会员手持大刀梭镖火把冲入何府,抓住何念祖,救出启蒙,攻破了这个封建堡垒。

  第二十九集

  乡绅李拐子、周老三欲掏钱申请参加农会,立秋说:你们只能入另册。在启蒙和梅春的带动下,兰溪镇成立了妇女会,妇女们扬眉吐气。梅春按照农会章程和灯笼离了婚,重新获得了自由。何念祖霸占的良田又还给陈天福了,陈天福又哭又笑,笑死在自家田地里。何念祖被关入监狱,丫环阿朱受高瓜子指使,在酒中下药,看守王老五贪酒失职,高瓜子乘机将何念祖救出逃往上海。

  第三十集

  继业病卧旅店,芙蓉一边为他煎药,一边讲述了她从小被卖,做了妓女的悲惨境遇,继业更加痛恨这个吃人的旧社会。继业的小说《旧时代之死》发表了,他用稿费为芙蓉赎了身。形势逆转,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批评立秋过头了,农民运动落入低潮。立秋巧遇芙蓉,发现她正是妹妹英英。立秋追来,见到了继业和英英。草儿得到消息来看英英,英英恨狠心的爹娘,使她过早受尽人间的苦难,闭门不见。

  第三十一集

  梅春又见到了继业,继业对她说总把英英当作她的影子,梅春让继业好好待英英。立秋介绍梅春、启蒙等人入党。大革命失败了,敌人到处杀戮***人。上级安排启蒙赴苏联学习。何念祖等人回来了,依然骑在农民头上。何念祖又要霸占英英,继业极为气愤,决定先娶英英,当知道自己和英英是一母所生时,他受不了这种打击,投河自尽了,以死与旧时代做最后的抗争……

  第三十二集

  继业坟前的石碑上,镌刻着“旧时代之死”。何念祖带着人反攻倒算,立秋率农会会员与团防局殊死战斗。立秋为掩护农会会员上井冈山,负伤被捕,定为乱党,判斩首罪。刑场上,刽子手灯笼被立秋气势吓死,何念祖下令绞死立秋,梅春唱起山歌为丈夫送行,立秋高呼:农民万岁!英勇就义!梅春在立秋的葬礼上和他举行了婚礼!何念祖娶亲,洞房内他掀起新娘盖头,却惊呆了,原来新娘不是英英竟是梅春。梅春举起柴刀向何念祖砍下,为所有的受苦人报仇。何府一片火海。梅春抱着儿子、英英搀扶着草儿,从火光中走出……

主角叫兰溪溪和薄战夜的小说叫做《九爷霸宠幸孕妻》。

《九爷霸宠幸孕妻》讲述了主角兰溪溪和薄战夜之间的故事,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喻大**,是最新写的一本豪门总裁类型的小说,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

主要讲的是因为一场意外,她和帝城最矜贵的男人有了牵扯,生下孩子被迫远走。三年后,意外再遇男人,她拼命躲他,避他,远离他!谁知他带着萌宝堵上门。

兰溪溪以为他是帝国的王者,人人敬畏的薄九爷,她原以为他们毫无可能,却不想成了他的心尖儿宠,天天宠她,爱她,呵护她,小说还在更新中,可以持续关注。

同类型小说推荐

1、《他站在时光深处》

温景然站在时光深处一等就是十年,十年间应该如约从一个懵懂少女成长为一名麻醉师。十年前应如约暗恋者温景然,十年后温景然向他表白,她却犹豫,徘徊,矛盾重重不敢直面温景然的表白。

十年的等待,温景然终于取回了心仪的女孩。从十六到二十六,从懵懂无知到情窦初开,人生里每个重要的阶段,他一直陪伴着,从未缺席。原来他就在时光的最深处。很美的故事。作者文笔流畅,描写的人物细腻,描写的亲情,友情淋漓尽致。

2、《最美遇见你》

优秀专一情商高男主vs淡定温柔智商高女主,一对一,双处,男主暗恋女主五年后走到一起,从校园生活衍生到工作中都市中,温暖的文字,让人对爱情心生向往和憧憬。

安宁的性格很配她的名字,安安静静的,但是学识渊博,莫庭则是个大神的存在,全能型男友,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关键还温柔可靠,两人绝配,好喜欢这样的平平淡淡温馨的小言。

3、《金粉》

本书古风古韵,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作者并没有只着墨于男女主,而是通过男女主的重生,改变了两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国朝的命运。而围绕着他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也各有各的故事,形成一树非常花团锦簇的画面。

1\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2\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3\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4\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249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7
下一篇2024-03-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