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有什么样的后妃制度

隋朝有什么样的后妃制度,第1张

我国封建王朝,各代皇帝大都三宫六院,所以必须建立必要的后妃制度,才能防止后院起火,但是大多数的后妃制度都比较混乱。隋文帝即位之后,对齐梁以来后妃制度混乱的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当时,他规定唯皇后正位,傍无私宠,所以,在隋朝对于女官的称号,并没有作详细的规定。但是,这也算是对后妃制度作出了一定的改革和管理。公元582年,隋文帝命人参照周礼,著内官之式,而且是省减其数。设嫔三名,主要是教育后宫人员四德,为正三品。设世妇九名,主要担任宾客祭祀,为正五品。设女御三十八名,主要负责女工丝织之事,为正七品。但是,在隋文帝杨坚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曾经答应独孤皇后,只爱她一个女人。于是,在具有强烈的一夫一妻制意识和爱好驾驭他人性格的独孤皇后的坚持下,隋朝初年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防其上逼。自嫔以下,置六十员。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于是,到独孤皇后去世后,隋文帝才开始设置贵人三名,增嫔到九名,世妇二十七名,御女八十一名。这些人主要管理宫闱之务,六尚以下都分别隶属其下,可以说等级也是非常鲜明的。在隋朝初期,后妃制度还是非常先进的,虽然带有一定的个人偶然性。但是一夫一妻在当时还是隋朝最基本的婚姻制度,但在实际的社会婚姻生活中,这只是对妇女的限制,而对于拥有特权的男子来说,除妻子之外,还可以拥有很多个妾,皇帝更是不会去遵循这个制度。所以,在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就是妻妾众多。在隋炀帝时期,贵妃、淑妃、德妃,是为三夫人,品正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是为九嫔,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是为世妇。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是为女御。总一百二十人,以叙于宴寝。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皇帝有三宫六院在当时的社会已不足为奇,而且当时的达官显贵也是姬妾成群,甚至到了数以百计的地步。权贵杨素的后庭妓妾曳绮罗者就有上千位,大臣贺若弼的婢妾曳绮罗者也是上百人。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隋朝的强盛,而且对后妃关系的各个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后妃制度。但是,隋朝上至皇帝,下到群臣都是妻妾成群,很多人都沉迷于酒色犬马之中,忘记了国家大事,更包括当时的皇帝,这也是隋朝只经历了三十几年就归于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古以来,爱情都是人类永恒的母题,是内心最珍视的情感。

诗经中的唯美爱情诗句,穿越千年,依然让我们心动。

来看看古人的浪漫表白心思,有细水长流的温柔,也有缠绵悱恻的相思。

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夭》是祝贺女子出嫁的诗, 完全可以当一首女子婚嫁典礼上的祝福歌来吟唱 。《流沙河讲诗经》一书里,流沙河先生说,他还记得自己的童年时代(也就是 20 世纪 30 年代),在结婚仪式上,有“礼生”(类似现代的婚礼主持人)吟诵这首诗,配合着演奏的音乐,非常专业。

《毛诗序》:“《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致,指王公贵族之女适时而嫁之意。所谓适时而嫁,《周礼》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周朝,桃花盛开的仲春季节,正是姑娘出嫁的最好时节。 诗的气氛欢快活泼,欣喜中充满着对幸福家庭的向往。《毛传》:“夭夭,其少壮也。”若以仲春少女的出嫁,理解《桃夭》为写实之事,最贴合诗境。若只以少女初嫁,少而色盛,气壮而容艳,将《桃夭》看做写意之诗,也可。姚际恒评《桃夭》:“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幸福婚姻的隐喻,可从“桃之”二字的自得中得以体现。夭夭,花朵怒放,桃花的怒放之美,透过“夭夭”之态,将物动之美写到了尽头,也将少女容颜身姿的美艳写到了极致。

《桃夭》最佳之处,是对爱情、婚姻和家室都满怀愉悦的那种欣喜。诗的气象,更高远处,体现着周室初建国家兴盛的征兆。中国文化艺术里创新之力的初声,也鲜明地体现在“桃之夭夭”艳丽跃动的青春朝气里。

植物笔记

桃,蔷薇科桃属,落叶乔木。桃子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水果之一。桃在文学里的形象几经起伏, 《诗经》里的桃,为少女初婚的笑貌,顾盼与羞涩,妖娆与妩媚,乃指女子身处生命的春天之好。 桃在《诗经》里有“夭夭”二字担当,其茂盛、其身健、其美姿,色舞与心动,都达到了一个高潮。

先秦至汉唐,桃一直都被称颂为吉祥美好的植物。中国文化到宋代有过一个极高峰,物质高度富裕,文思又朝向内质的细密柔媚,精神上便生了一种熟烂的腐态,宋诗里的桃,随之变化,常有“妖客”的称谓。明清之时,桃已经逐渐成了“不堪牡丹做清奴”的娼妓的代称。中国文化里,桃的身份经历了如此的动荡和扭曲。现代人,重新理解“桃之夭夭”的桃具有的那种远古的少壮之美,重新理解桃对一个文化带来的多元与祝福,正是必要的新开始。

佩兰、草芍药:春水流觞 花见情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洧》是鲜明的爱情叙事诗,看似采用的是日常对话,却又不是单纯的日常对话那么简单。《溱洧》令人惊讶的地方,在于它已经是一种非常接近现代诗的表达。

作为踏青、游春诗的范例,《溱洧》依托着一个古老又重要的习俗,《太平御览》引韩诗章句:“当此盛流之时,士与女众方执兰,拂除邪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于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除拂不祥。”上巳是三月上旬的巳日。这一节日亦名 “修禊(xì)” 。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可见上巳节的风俗流传很广。

《溱洧》依托这一习俗的舞台,描写了 青年男女借着溱水洧水两岸的烂漫春光,追赶着心上人的脚步,互表衷肠,至为美好的爱情之花在春草中间绽放。 热烈、纯情、直白的情话,从心口溢出,这简明的诗,神奇地兼具了抒情与对话的双重功能,让人想到甜美永恒的爱情,让人想到古老上巳节曾有的盛况。

儒生老夫子看到《溱洧》中女子如此主动热情,邀请中意的男子共赏人生美景,大感不适,礼乐教化的腐朽,显出人性的畸变, 斥责《溱洧》为*诗 ,再正常不过。但在以个体的自由意志与人性之爱重塑现代性的当下,现代人读《溱洧》,感应更深的是爱情里心灵的相知,是对共同经历人生的那份体验的看重。

《溱洧》的叙事里,包容着 平等意识之下更显豁达的理性 。沐浴在爱河里的两个生命,心灵是如此纯净,视野是如此开阔,他们在爱情里的模样,几千年来一直都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植物笔记:

兰: 唐代以前,古人所说的兰草,指的都是菊科泽兰属植物,宋代以后的兰花,才是现代的兰科植物。泽兰属植物为古代著名香草。古人对泽兰并不见特别的细分,但中国古老的兰文化最初依托泽兰的清香而发。 圣人以兰隐喻自己的情操,忠臣以兰的德性自托,文人以兰喻君子,美人以兰显自矜。 上巳节佩戴的泽兰,应该是泽兰属的佩兰,以泽兰植株煮汤沐浴,戴佩兰辟邪祈福。湖南长沙西汉初年马王堆古墓中曾发现有佩兰保存完好的瘦果及碎叶残片,足见佩兰在古人生活里重要的象征。

芍药: 《毛传》:“芍药,香草。”芍药并无香气。《郑笺》以为相别赠芍药,以结恩情。古代, 勺和约同声,芍药为双声词,有情人临别赠芍药,以此表达爱意和缔结良约的期盼。 人工栽培的芍药,自古即是重要的观赏花卉,以花色雍容艳丽著称,“牡丹称花王,芍药称花相”,两者均为花中贵族。

《溱洧》中,上巳节男女约会的地点在河边旷野之上,芍药更大的可能性为成片野生状态下的盛放。草芍药更为确切。

艾草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爱情的主题,有三大永恒的剧场:初逢的惊诧、阔别的相思、永聚的怅然。

《采葛》写到了其中的阔别。牛运震评《采葛》用了两个字:超绝。超的是最难超的时间,绝的是最难绝的心意吧。《采葛》留给中国文学一个钻石般的成语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惊起世人多少诉不尽的情波。

《采葛》里至为神奇的一个字,便是“秋”字,生命里多少神奇与美好都是往着秋的庄严肃穆的世界里汇集而去的。不管怎样春潮泛起,生如夏花, 唯独这秋之静美,终归是爱的向往和情的归宿。 春华秋实原本就是生命本能的追念。

立在整首诗中心的一个“秋”字,代表了手指拨动岁月的琴弦,引得心灵也振颤不已,又像绵延伸展通途不阻的阶梯。正是一个“秋”字,构成了整首诗思念与忠诚的支点。剩下相逢与永聚的另外大半个世界,由《采葛》诗意扩展为空镜和留白的沟壑,全都留给后世一代代的读者,去思、去想,去怀、去念,去哀、去伤,去欣、去喜。

植物笔记:

《采葛》里的“艾”,指的是艾蒿。 艾蒿没有妖娆的形体和芳菲的花,但在古时,这不起眼的艾蒿,却是治病救人的良药。 艾蒿要救治的,《采葛》里就是百病里最难也最怪的病——相思病。

常言说,爱不是幸福的叠加,而是残缺的补全。两个人一旦在这个乱糟糟的世界里分辨清楚,真心把爱的大门向另外一个人打开,两种吸引力的巨大,深海漩涡一般,会搅动起时间的波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爱经历这样的苦渡,就像在经历着一场人生不可少的艰难修炼。

-End-

文字资料及:《诗经植物笔记》,Pixabay

文字整理:小读(如需转载请私信青年共读会获得授权)

延伸阅读

《诗经植物笔记》,韩育生著;南榖小莲绘

诗经植物笔记 ¥74 购买

《后妃》穆府注意事项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后妃》穆府注意事项解决办法,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

兰姐姐:第一次去芙蓉阁,转月让她接受提亲或者进宫。接受提亲后续可开启投资1W年返2000的项目。详情请看菜单攻略。

街道闲逛概率触发帮助姑娘得麻婆豆腐菜谱

白天花园触发祖母剧情三次,开启剧情妃白夜。进宫自动交好。

去狐仙庙进进出出30次可触发狐仙大人的信徒,不耗费次数,加品德和金钱。

12月1月出府施粥一次+10威望-10金钱,是刷威望最快的方式,建议多去。

姨娘1月去世,刷菜谱请在2年1月前。

2年1月晚街道触发温棠珑事件,获得CG以及+10好感。建议触发,她喜欢的东西有点难刷。

皇上有着诺大的后宫,可是诺大的后宫却只有一个皇上,因此 为了更好地获得皇上的宠溺,各宫娘娘们施展了使出浑身解数争宠,就连皇后也不除外。下边大家就来汇总一下《甄嬛传》中,后宫妃子们的争宠专业技能

沈眉庄

眉姐姐实际上并没如何争过宠,唯一的一次便是为了更好地给孩子找一个爹,眉姐姐假称丢失手镯,请皇上去自身宫中饮茶,就是这样顺理成章了。果真,无法得到的便是最好是的。很多人认为沈眉庄在“假怀孕争宠”事儿后对皇上冷漠,心灰意冷不会再向皇上阿谀奉承争宠。其实她是有争宠,而她的争宠目标是太后。她日日存候,晨昏定省,服侍太后周边,深得太后欢喜保护,只不过是奉献太后并不是为自己,只是为了爱情背后的母家权力。

华妃

华妃争宠有四招,第一招就是背诗,余氏投毒事情,太后撤来到华妃的协理六宫之权,让华妃修养身心,华妃为了更好地向皇上说明自身的想念,在温宜公主的生日宴上让曹贵人设计方案,演出了一出记诵《楼东赋》,一瞬间就把皇上打动了。第二招,表白情书。甄嬛第一次流产之后,皇上冷淡了华妃,立即把她囚禁在了翊坤宫,但华妃一天一封小情书发送给皇上,让皇上想到了很多年的情分,懊悔不已。

在华妃入府留念日之时,禁不住又去看过华妃。第三招,温宜公主。华妃有意把温宜抢到自身宫中,表明自身照料温宜的艰辛,还暗示着皇上是由于后宫阴之气过重,温宜才一直又哭又闹不断,有皇上的气血镇殿就会更好许多。果真,皇上就提前准备留有了。第四招,亲哥哥年羹尧。木薯淀粉事情,华妃被冷淡,年羹尧回家后皇上来到华妃宫中

原本皇上内心记了一笔华妃的不太好,可是年羹尧的孩子年富又打过大仗,皇上又来到华妃宫中。甄嬛孕期,皇上原本一直没去看看华妃,可是年羹尧带上三个儿子又在西北打过大仗,皇上就又来到华妃宫中。不得不承认,华妃的荣宠,简直亲哥哥带上侄儿们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甄嬛

说起甄嬛争宠,早期应该是作为纯元的帮人,皇上的错觉,那一句“四郎”,也是让皇上觉得到平时恩爱夫妻的“佳人才子”。早期的甄嬛实际上不信心去争宠,反过来早就用她孤陋寡闻的才思和大局为重的仁义心服口服皇上,皇上全自动向她贴近。甄嬛由于有点像纯元,而且吹箫吹得好受宠,不经意又被皇上发觉琴弹得也非常好,之后倒打一耙,又演出了一段惊鸿舞,就完全让皇上欲罢不能了。

可是受宠如甄嬛,在被皇上冷淡的情况下,也是必须动点问题小心思的。甄嬛最厉害的一招便是跪地祈愿,第一次祈愿是在第一次流产的情况下,在雪天里弄了一大群彩蝶,把皇上迷的五迷三道的彩蝶。第二次祈愿是在凌云峰,一身出家人装清雅素雅,又把皇上迷得如痴如醉。

安陵容

安陵容真的是勤奋争宠的第一人,归属于后宫里争宠花式数最多的妃子,放进如今,真是能够成名出道了。为了更好地皇上的宠溺,也是勤学苦练歌技,也是科学研究香辛料,也是学习培训月琴,乃至为了更好地勤学苦练冰嬉绝食减肥到昏倒。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次争宠,立即怀了个小孩也是够拼的。 安陵容在争宠路面上极具曲折,门第和外貌也不出色的她被王后选用,靠幸福的歌唱打动皇上,喉咙被废妃又勤学苦练清朝皇家最钟爱的主题活动之——“冰嬉”,服食药粒坚持不懈纤美进而伤身体,可以说重重困难,从始至终全是一枚棋盘。

祺嫔

祺嫔受宠就一招,噩梦。抢他人的抢但是就抢欣贵人的,只需皇上去欣贵人宫中,她就发噩梦,皇上每次去,她每次都噩梦,皇上还每次都上当。大家都了解在华妃自杀后,祺嫔这一人物角色有一些像华妃这一人物角色,但也只有是华妃功底的三成,她没事儿也爱耍脾气,家里也是有爸爸这一背靠,但是在她的身上与华妃比或是差劲,可是在甄嬛离去后宫的情况下,这一祺贵人与安陵容分了盛宠她的绝技是什么呢?是装担心!

这一祺嫔在皇上在欣贵人的屋子时,便会装噩梦,装担心,当然是一副受惊吓小羊的模样,作为一国之君自身的嫔妃都担心了当然要看一看,这一看就回不到过去,祺嫔假装离不了的模样,担心无比,还让皇上听一听她的发慌不急,那样的装软弱,装担心,还卖萌,皇上当然是把持不住。

1、制度:

明太祖制定后妃制度的目的十分明晰:一是治天下首先要治理好家,家要管好就必须严守夫妻之道;二是后妃的职责是生儿育女、侍候皇帝和管理宫女,严禁过问宫外之事和参预朝政;三是强化教育,树立典范;四是严格等级,恩宠适度,尊卑有序。

2、等级:

明代后妃的封号按等级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昭仪、婕妤、美人、才人、选侍、淑女等等。

扩展资料

明朝,朱元璋鉴于历代后宫宫女太多,秩序混乱,干预政事,后患无穷,曾进行过整饬。

规定了六宫定制和出入制度。但这也无济于事,嘉靖皇帝,一次选入宫中的有名号的妃嫔就有九人,其他无名号的就更多了。

明朝的妃号有贤、淑、敬、惠、顺、康、宁、昭等。诸妃中以皇贵妃位次最高,仅次于皇后,贵妃为第三。

终明一朝,共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昭仪、婕妤、美人、才人、贵人,选侍、淑女等名分或等级,但各时期有变化,不是一成不变。

明朝统治者吸取前代选妃必出自勋旧,使得“勋而兼戚”、“戚而兼勋”,以至酿成外戚、勋旧祸乱朝政的历史教训,改革了后妃的选配和编制制度。

在后妃的选配上,除注重女德外,明初还规定:凡天子、亲王的后妃宫嫔,必须从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家选取,绝对禁止大臣以各种理由进献美女。

历朝君主都严格遵循这一祖制,未敢违背。查之史籍,明代后妃自仁宗张皇后始,绝无来自勋贵之家的闺秀。相对而言,代宗汪皇后的出身可算最为尊贵,但其父也仅仅是个六品官。

其他如孝宗张皇后、武宗夏皇后、穆宗李贵妃都出身於寻常百姓之家,熹宗张皇后、思宗周皇后更是:家贫甚”。

参考资料:

—明朝后妃

一直以来,由于徐慧是唯二被列入后妃传的唐太宗后妃,所以往往被人夸张成是唐太宗在长孙皇后死后最喜欢的女人。不过历史上的徐慧在唐太宗的后宫中究竟拥有怎样一个地位,在唐太宗的感情世界里,徐慧又是怎样一个存在,而让徐氏一族飞黄腾达的究竟是唐太宗还是唐高宗?我们不妨一起去看看史实真相究竟如何。

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慧因为才名远扬而被召进唐太宗的后宫,被册为正五品的才人。又因“其所属文,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不久便升为了正三品的婕妤,其父徐孝德也因此升了一级官,由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被升为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继婕妤之后,徐慧又被晋为正二品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这便是她在贞观一朝的最高封号了。

不过充容虽然位列九嫔,但仅为九嫔中的倒数第二级,只比最末一位的充媛高一级,也就说仍只算是个下嫔。想想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听闻郑仁基的女儿“容色绝姝”便要聘为充华(即充媛),而郑氏的出身与资历比起徐慧并无任何特别之处,仅仅是因为容貌出众便能一举成为九嫔之一,反观徐慧在后宫十二年,凭借自己的满腹才华才一步步坐到了下嫔之位,也无怪乎徐慧自己也要感慨“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了。

至于徐慧和唐太宗之间的关系究竟能亲密到何种程度,从李治与晋阳公主的事情中便能略窥一二。

众所周知,李治与晋阳公主自幼是被唐太宗亲自抚养长大的,特别是李治,直到被立为太子,唐太宗仍舍不得让他搬出自己的寝殿住到东宫去。所以即便是贞观十八年刘洎上疏,恳求让太子搬回东宫居住,唐太宗也不过是令其与岑文本马周等人“递日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却绝口不谈让李治搬离自己寝宫的事。一直到贞观二十年褚遂良再次上疏,唐太宗这才让李治每隔半个月到东宫一次。

若是徐慧到了能够常伴君王侧的程度,唐太宗又怎么会如此舍不得已经成年甚至都已经当了父亲的李治离开自己的身边呢?更何况如果徐慧真的与唐太宗的关系亲密无间到了一定程度,那么能够在唐太宗发怒时为大臣们徐徐辩解的,能够让朝中大臣多蒙其惠的,就不会是晋阳公主而应当是徐充容了。

而徐慧出众的才华虽然颇得唐太宗的赏识,与唐太宗之间的互动也看似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奉诏应和或是解围之作,比如《奉和御制小山赋》,便是徐慧与许敬宗等人在随同唐太宗游翠微宫时共同奉诏写下的作品。再比如徐慧在挥就《进太宗》一诗时,面对的是唐太宗召她前来觐见时等得十分不耐烦的情绪,所以“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这句诗的本质不过是徐慧为了解围而作。

而说到这首《进太宗》,则又是令人心生好一番感慨。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后宫中同样以文采出名的嫔妃大有其人,比如晋武帝的左贵嫔左芬就是其中一例。只是左芬虽然才华横溢但长相丑陋,而晋武帝本人又十分好色,所以史官直白地记载了左芬因为“姿陋无宠”。但就是这样一个“姿陋无宠”的左芬,光凭自己的文采,就做到了仅次于皇后杨艳和有着亚后待遇的宠妃胡芳的正一品贵嫔之位。而晋武帝纵然不过是个好色平庸的皇帝,但也经常亲自前去拜访左芬,主动到左芬的住处去,再反观唐太宗这里,不过是难得召见了徐充容一次,徐充容不过是稍微来得迟了点,唐太宗都要忍不住发火,以至于徐充容不得不急中生智,当场做了《进太宗》这首解围诗以化解这种难堪的境地。

再看那篇让徐慧名垂青史的《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这篇文章的出现,标志着徐慧已经达到了其一生中最为巅峰的时刻,因为无论是从文章的立论还是辞藻的修饰来看,能够出自一后宫嫔妃之手实非易事,所以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不厌其烦地在徐慧的列传中大段大段乃至整篇收录了这份谏表,然而此文读罢之余又不禁令人为之叹息,这不仅仅是因为徐慧的谏言并未取得任何效果,更是因为从这篇谏疏中所得出的结论。

唐太宗的后宫中,能够大胆上谏的只有长孙皇后与徐慧二人,然而此时此刻看来,这二人又是有着极为明显的差距。长孙皇后的娓娓道来在徐慧这里变成了骈散相间的工整;长孙皇后的言简意赅演变成了徐慧的长篇大论。徐慧与长孙皇后同处后宫,明明可以像她和魏征一样直接进谏,却偏偏选择了同房玄龄那样上表谈论。房玄龄是因为病重无法面见皇帝才上表的,那么徐慧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上表而不是直接面圣进言?

甚至徐慧在上书里重点提到的修建玉华宫一事,实际上唐太宗早在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就开始兴建玉华宫,贞观二十二年四月又下发了诏书反省自己应当更加节俭,而徐慧早不上疏晚不上疏,偏偏要等到唐太宗下诏反思后这才上书劝谏——如果徐慧只是为了劝说皇帝节省民力轻徭薄赋,为何不在唐太宗要建玉华宫时就上谏劝止,而是非要等到唐太宗自己开始反省了,这才跟风上书?

所以徐慧此举一出,更多的是让人感觉到她是意在表现自己的才华以借机搏取唐太宗的注意与赏赐,而徐慧精心挑选在这样时机向给皇帝上书,颇有刻意做作之感。

不过作为一名善于纳谏的皇帝,无论臣子是出于什么目的进谏唐太宗都会予以优容的态度,所以面对徐充容的这篇奏疏,唐太宗是毫不吝惜地表达了赞赏与赏赐,但随后又丝毫不受影响地继续与皇太子李治及文武百官游玩起玉华宫来,甚至兴致还颇为高昂地亲自做了一篇《玉华宫铭》,并令大家应和。

而徐慧通过这样生硬刻意的上书方式进行劝谏,更加让人察觉到只属于君臣之间的那种拘束与拘谨。这也恰恰说明了,徐慧到底还是没能真正地走近唐太宗,更无法以一种自然而亲密的姿态融入到唐太宗的生活中。也正因为如此,唐太宗晚年的诗作中多有流露悲秋伤怀之情,倘若徐慧真能了解到唐太宗这种落寞寂寥的心境,以她的文采与聪慧心性不可能不加以宽慰,然而却不见其诗文中有任何的劝慰之作。

等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徐慧身为无子嫔妃按照惯例被送进崇圣宫出家为尼,自此“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事死如事生。不过这种再无出头之日的守陵生活对于正值盛年的才女徐慧来说打击太过沉重,于是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徐慧在生了重病后拒绝服药,留下“得先狗马侍园寝”——在祭祀所用的狗马之前先去侍奉陛下的陵庙这样谦卑的遗愿后,病逝了。

尽管此时距离唐太宗的驾崩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徐慧也并没有选择在唐太宗死后立即绝食的方式,而是渐渐等到生了重病后这才不喝药,但唐高宗李治依然对徐慧此举大加赞赏,不仅将其追赠为四妃之一的贤妃,还允许她陪葬昭陵石室。

不仅如此,徐慧的家人也就此飞黄腾达起来。徐慧的父亲徐孝德更是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级提拔,被李治擢为了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连升6级,卒于任上时,李治还“优敕令官造灵举,别加赙物,具给傅乘,资送还京”。而徐慧的弟弟徐齐聃也被任命为沛王李贤的侍读,徐慧的妹妹徐氏同样因为才名出众被李治召进宫,封为正三品的婕妤。

纵观徐慧在唐太宗后宫中的境遇,可以得出的结论便是:对比唐太宗后宫中其他只因生子而被记载了一笔的嫔妃,因为出众的文采而拥有更多事迹的徐慧自然算是比较有存在感的。但即便不和宠倾后宫的武惠妃,礼数实同皇后的杨贵妃,嬖幸专房的独孤贵妃这些顶级宠妃相比,徐慧的“得宠”仍旧十分有限。

毕竟徐慧在唐太宗的后宫十多年,受封的最高封号也仅仅只是个下嫔,而徐家除了徐孝德因为女儿文采斐然被升了一级官外,再没有因为徐慧的进宫得到任何好处。直到徐慧在唐太宗驾崩一年多后病逝在了崇圣宫,徐慧本人及徐家的待遇这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所以就更不用说徐慧能对唐太宗有什么影响了,因为通观徐慧的列传以及留下来的诗文,都未见其对唐太宗的思想或决策产生过任何影响。更甚至贞观二十二年四月徐慧刚上疏劝谏过唐太宗要爱惜民力勤俭节约,唐太宗在两个月后就亲自下诏为爱妻长孙皇后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评价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的大慈恩寺。这座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面积之大甚至占据了整个晋昌坊的半坊之地,总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奢华,与徐慧在上疏中所强调的节俭精神完全截然相反——所以又何来“影响巨大”一说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10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6
下一篇2024-03-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