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有感:用信念筑成的铁血意志

《攀登者》有感:用信念筑成的铁血意志,第1张

2019年,祖国七十华诞来临时,影视为我们献上了三部大作。

《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

三部作品成功的赚取了观众的眼泪,并让爱国之心植入心田。

而《攀登者》更像一个信念一般落地生根,激发着我们的爱国热情。

珠穆拉玛峰高8848米,是一座难以征服的高山,很多人为了登山山顶,冻坏了四肢,甚至是丢了生命。

没有**的呈现,我们很难想象攀登珠穆朗玛峰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它是惊险,恐惧,地狱的代名词。

观影中,我们心疼方五洲的忍辱负重,为他不堪服输,不上珠穆不死心的决心而捏一把汗。

欣赏徐樱放下爱情,远走他乡求知的勇气,却也为她回国报效,爱情难续的悲剧而遗憾。

佩服李国梁的帅气果敢,大胆进取,却也为他存大义牺牲自我而悲痛。

一幕幕的画面,一次次的镜头,一次次的风雨袭击,我们的心被揪起,放下,又揪起。

我们难以想象,中国会有如此不惧困难,敢于挑战的登山者 。

然而当了解登山背景,我们便知道,这是一次国与国较量的体现,是一次爱国拯救计划,那些逝去的,或者正在进行着的登山者都是祖国的英雄。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人就已经有人登山山顶,这件事轰动了全世。遗憾的是,由于当时队长为了救一个队员,摄像机被迫扔下去了,所以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于是一些西方国家便不承认中国首次登顶。

影像丢失,意味着1960年的登山成果付之一炬。

当时尼泊尔对中国的珠穆拉玛峰也是虎视眈眈,决定独占。

就这样,十五年过去了,中国人就这样在嘲讽、猜疑、委屈中煎熬了十五年。1975年,中国人想要证实自己,并获得国土主权的完整,于是再次北登珠穆朗玛峰!

但中国想要登山困难重重,那是用鲜血和生命铺成的坎坷之路。而当时中苏关系决裂,苏联不想资助中国,于是中国只能靠自己前进。

有关部门也挤出宝贵的时间,采购重要物资并派专机运输上去。为了帮助登山队节省路途上的体力,日喀则修筑了一条向珠峰的现代意义上的行车公路(虽然很简陋),但登山活动并不太平。

由于当地叛匪出没,登山队由一支150人的军队保卫,所有登山队成员都携带防身,因为登山行动前夕刚刚有一批解放军的医务人员遭到匪军袭击牺牲。

接连的恶劣天气和意外遭遇重创。多名冲顶种子选手受伤,2名随行进行冰川研究和气象观测的青年科学家遇难,于是登山陷入重重困境。

的确如影片所述,珠峰天气变化多端,难以预测,有时还是风和日丽,微风徐徐,有时就已经是狂风骤雨。**如实还原了这一切,让我们为之唏嘘。

登山路上,一路上是尸体,一路上是白雪皑皑掩埋的不幸身躯。

幸存者也只能是那个走到最后的人。

《攀登者》是有原型记录的。就如**呈现的一样,1960年,三个攀登者登上上峰,即将拍照留念,可因为队员的受伤,队长出于人道主义,革命情怀,选择弃照片救队友,结果中国的登山成果化为乌有。

15年后他们就是要去寻找那个结果,证明中国人的意志。

偏偏命运总是造化弄人,十五年前的悲剧再次重演。但这次,李国梁为了能留下让世界承认的中国登顶的证据,在命悬一线的时候,放弃自己的生命,把摄影机递到队友手中后,便割断了生命的绳子。在他眼中,他的命是很轻的,远不如一台照相机的分量 。

李国量用他的宝贵生命换来了影片的长存 。

当他用力甩上照相机,用剪刀剪断绳子,弃自己于悬崖时,他的生命便永远停留在了此刻,而他的精神生命将就此长存。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之旅开拓了一条攀登之路。

带回的影片给了科学家很大的价值,随着考究的深入,科技的发展,很多人借着开拓之路登上了珠穆拉玛峰。

2020年4月30日,我国开展了2020年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为此,中国国内的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都在珠穆朗玛峰完成了5G基站的建设。我们即使站在珠穆朗玛峰的顶端,也能享受5G快速的网络。

中国登山队以及中国国家测量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了本次测量计划在2020年5月份展开。对比46年前的测量,本次测量的技术手段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使人类更加了解珠穆朗玛峰。

如果没有英雄的探路和付出,我们很难征服珠穆朗玛峰,更没有力量能够夺回我国的领土。

国庆之际,向为了中国崛起的攀登者们致敬!

齐帆齐2021年9月IP年度进阶营第8篇(第三周主题打卡),共1660个字,累积13235个字

1、《攀登者》是由李仁港执导,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的剧情冒险**。影片以1960年与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事迹为背景,讲述方五洲、曲松林等中国攀登者怀揣着最纯粹的梦想集结于珠峰,肩负时代使命于世界之巅的故事。该片于2019年9月30日在中国上映。

2、剧情简介: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冲刺珠峰,临时担任队长的方五洲(吴京饰)在救助同伴曲松林(张译饰)还是保住曲松林手中的摄像机之间,选择了前者,这让中国登山队虽然成功从北坡登顶,完成了世界登山界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但因为缺少环绕山顶拍摄的360度影像资料,这一壮举并不为国际所认可。1975年,为了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登山队再度集结。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章子怡饰)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我最欣赏这部**中曲松林和方五洲之间的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个人经验可靠性有多少带给我的思考。

1960年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在攀登过程中,登山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有三名代表登上峰顶,埋下登山纪念物,但因摄像机在途中遗落,缺少影视资料得不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这让三名登山队员很遗憾,为此三人心中也都藏着各种不痛快,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次登上珠穆朗玛成为三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因时局转变,国家队解散,三人各奔东西。在基层,三名登山英雄做着不起眼的工作,放羊,烧锅炉,守护基地,但他们在工作之余,谁都没有放弃对身体的锻炼, 十五年内,他们的身体素质一直保持着一名登山队员的专业水准,准备随时出发。

身体的能量可以锻炼,可以保持,但是精神层面的各种思绪确实很难把握和平衡,队长方五洲处于对生命的尊重,当年丢掉了相机,救了自己的战友曲松林,战友活了下来,但因丢失摄像机,没有记录登山的照片而不被世人承认这一事实, 让活下来的曲松林一直活在遗憾之中。

15年后,三人再次相见,曲松林酒后面对面斥责方五洲为啥把相机丢掉而救自己,凭啥替自己做决定丢弃相机。曲松林认为方五洲当时应该保护相机而不是救自己,应该让登山队圆满完成登山任务,而不是让自己带着遗憾苟且的活着。······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一方面是鲜活的生命,一方面涉及国家荣誉,作为一名国家登山队的一员,曲松林愿意牺牲个人的生命来成就国家荣誉,为国争光的,所以,十五年来他一直活在痛苦之中。

做为队长方五洲,保护队员的生命和完成使命同等重要,所以,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是保护相机还是救自己的队员,他毫不犹豫的救自己的队员,这是就是现实的矛盾。

这也造成两名老队员在新的登山行动中出现意见分歧,指挥员曲松林,想弥补当年的遗憾,想尽快完成登山任务,在指挥过程中显得有点激进,启用不成熟的新人,在没有受到气象组准确信息的情况下,贸然下达前进命令,牺牲了年轻队长李国梁的生命······当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在曲松林指挥下牺牲后,他变得稳重了,体会到当年队长方五洲的心情。

曲松林和方五洲之间的情感隔膜融化了,曲松林承认在前期指挥中的激进行为——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才能深刻认识自我。

人就是这样奇怪,本来是通过自己的过往吸取经验教训,到头来却发现这些经验教训是错误的。自己的亲身经历也会欺骗自己,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事实。

观后感 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兜圈子,那么一篇好的观后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2021关于《攀登者》观后感4篇,以供参考。

   《攀登者》观后感1

   冲着吴京去看的点映,看完了在打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平心而论这片子不算烂片,它要是不叫攀登者叫珠峰之恋之类的名字也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吴京站立于大地之上(人形高达是这样的)。但它是根据饱含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真实故事改编,这片子拍得对不起那些伟大而坚韧的原型人物们。编剧绝对跑偏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这样一个献礼片要加这么多基本无用甚至拖后腿的感情戏。这些感情戏非但没能丰富角色的性格,而且还给人物塑造造成了打击。

   在影片中这种严酷的环境下,满脑子粉红泡泡是很不合时宜的,甚至可以说搞不清状况。而这些角色,按理说接受了严格训练和专业培训的角色,不观察周遭就贸然行动导致自己和意中人遭难,攀登至关键地段为了和恋人通信更加清晰擅自离队,通知气象的变化时哪怕自己已经不适合传达了还要在可能误传的情况下和恋人通话到死。我不明白导演和编剧是出于什么考虑让人物形象和剧情设计为了感情戏做出这种牺牲的。整个叙述的重点就是偏的。60年的攀登完全可以加重戏份。现实原型的留氧气瓶最后奇迹生还的事迹不够好吗不够感人吗这种情谊和意志不够动人吗

   曲秋林和方五洲两人的嫌隙也没有用心地处理,他们解散了,重聚以后就开始生分。在没有解散前应该就给他们一个因为摄像机冲突的戏份,成品的铺垫我个人觉得不够。这条线如果用心拍了是可以作为影片的骨子的。两个演员都演的很好,应该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但这个矛盾匆匆就结束了。

   我觉得很关键的一个部分,人员的选拔导演和编剧居然提都没提。只能说他们根本搞不清重点。训练部分也是沦为了感情戏的背景。70年代3次登峰,第一次的作用仿佛就是刷刷感情戏,让杨光能有个出场场合和退场理由。我无法理解那个烫伤。水在那种地方沸点是不高的。我甚至无法理解杨光这个角色的意义,他在故事里先是一副重点人物的样子上场,然后莫名其妙的下场。请问这个角色是来干嘛的因为需要把演员塞进去所以设置的角色吗听说他的原型是夏伯瑜先生,老先生为了帮助一位丢失睡袋的藏族同胞而导致小腿截肢。又是一位辜负了原型的角色。编剧显然缺乏这样的同情心,无法理解这种牺牲精神和动人关怀。要给人物找理由,上珠峰是为了爸爸,让睡袋是因为不小心导致队友受伤。

   何必呢!你不能理解,难道就不能接受它,尊重它吗

   第2次登峰明明到了第二台阶,李国梁都说了继续,然后半点没交待他们怎么没有登顶成功。说起李国梁,我怀疑他和编剧有仇。他顶着这么个名字,跟老一辈说该我们接棒了。结果临门一脚突然就牺牲了,还是要方五洲来。太讽刺了。编剧写的时候没觉得哪里不对吗

   另外一个问题是画音不同步,大部分口型是对不上的。这使得我观影时有点出戏,因为并不是所有演员的台词处理得都很好,杨光因为老喜欢说一些偏书面的台词,又不同步,给我一种轻浮感。

   唉,一路写下来,我国是多么缺好导演和好编剧啊!这影片的演员不差了,题材也非常好,最后出来的却是这幅样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攀登者》观后感2

       今年的国庆节即将到来,而在国庆档将有多部**上映,也是竞争激烈。在这其中,有吴京出演的两部**,一部是《我和我的祖国》,还有一部就是《攀登者》。相比之下,《攀登者》更为大家所关注。

   **《攀登者》由吴京、张译、胡歌和章子怡等主演,有了这些实力派演员加盟,这部戏自然是看点很多。不过,这部戏多少受到了题材的限制,使得一些人并不看好其票房。

   对此,吴京在接受采访时称自己出演这部戏就像《流浪地球》那样,主要还是重在参与,其实只要参与了这个过程,自己也就值了。可见,对于这部**的票房如何,吴京本人还是很有信心。

   最近,这部戏的国际版预告曝光,据说将在北美和英国同步上映。吴京在转发时,还以“攀登,用实力说话”给自己打气鼓劲。

   很多网友看了新的预告后,认为吴京的确是与众不同。此前的《流浪地球》一开始也不为大家所看好,但上映后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以至于跻身于票房前几名的行列,更被誉为开创了科幻题材的历史等等。

   此次吴京主演**《攀登者》,虽然主要将攀登者的事情,相信依然会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票房和口碑还是会有很好的保证,让我们拭目以待。

       《攀登者》观后感3

        最近吴京又上了热搜,与其他的艺人不同,他这次上热搜跟结婚、走红毯之类的活动都没有关系,他是因为自己的拍戏过程上了热搜,为了拍好即将上映的这部片子,他戴上了夹板拍戏。吴老师算不上什么小鲜肉,但是却永远有一批自己的"死忠粉",毕竟他的演艺实力让人不得不佩服。

   最近他正在忙一部九月底就要上映的大片《攀登者》,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一个为国攀登珠峰的故事,为了可以还原出**最真实的感觉,拍摄过程中他甚至戴夹板拍戏,这些小小的细节让更多人开始期待起了这部片子的上映。

   不过这些年里,吴老师的作品一直都不算特别多,但是只要是他的片子,都是精品。曾经很多人以为他会像很多从影多年的老演员一样,慢慢的就转型了幕后,不再像以前一样在荧幕前那么拼,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实力像大家证明,只要自己有能力,那么就可以得到认可。为了拍摄到自己想要的片子,他敢倾家荡产地投入,就凭这一点,他也比别人更配得上如今的这份荣誉。

   很多观众都在吐槽,太多的流量型艺人在拍戏时候让人感觉看了十分麻木,根本没有代入感。而且很多片子的剧情也是越来越相似,让人感觉一点新意都没有。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局势之下,吴老师抓住了观众的心。大家觉得没有新意,他就自己导演选择剧本;大家觉得演员不行,他就亲自上场自导自演。

   正是因为可以把握住观众的需求,所以他的抗票房能力越来越强,只要演员表里有他,观众们都很愿意买单,因为大家都很信任他的实力。比起那些从一开始就泡在演艺圈大染缸的演员们不同,吴老师原来居然是武术班出身,他的家庭氛围也离不开武术的影响,所以他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武术了,后来还参加了很多与武术相关的活动,甚至还拿过不少在国际上都很有名气的大奖。

   后来还进入了市区里的武术队。本以为他的人生应该是成为一个武术界的奇才,为国家的武术行业注入新血液,可是没想到最后兜兜转转他却意外进入了演艺圈。那个时候的他在师傅的推荐下,第一次参演了一部**。正是这次神奇的体验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其实武术和影视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在当时很多武打类的片子,很多导演都一直在寻求合适的替身演员,毕竟演员们都是没有武打的功底的,所以只要跟武打有关的片子,一般都需要寻找合适的武打替身。

   吴老师那个时候就是利用了这个市场需求,得到了很多的片子的参演机会,虽然别人觉得他那个时候很顺利,但是其实他背后的心酸却很少有人知道。那个时候的他作为替身,虽然说薪酬的确是不低,但是他每天都在受伤,为了拍出片子里最真实的搏斗的各种高难度场面,他都是一点不含糊亲自上阵,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甚至为了拍好一个镜头,他可以一直被别人用木板打,最后自己动都动不了。

   很多人觉得他的成功似乎来得有些突然,可是一切鲜花掌声哪里会来得那么容易。那些年受过的伤,全身上下的医院证明,都是他一路走来不容易得最好的见证了。虽然说早期他的粉丝群体真的不够强大,数量也不够多,但是近几年按照他的热度来说,他可以说是已经拥有全民粉丝团了。作为一个男人,他拥有自己的妻子的支持,在家庭上,义无反顾的付出;在事业上,他从不屈服。这样的男艺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人。比起那些利用自己的黑料以及各种花边炒作的艺人来说,他的确是不一样的,也的确是一个正能量的楷模。

   希望吴老师可以一直坚持下去,一直用自己的正能量来影响更多后生演员,这样观众们才可以源源不断地看到更多优秀的国产好片子,才可以让国产的片子在国际舞台上收获更多的好评。不过这次的片子也是吴老师的大作,所以这个九月,相信吴老师一定不会让喜欢他的观众们失望。期待吴老师在这个九月让我们感受属于他的深厚爱国情怀以及独特的登珠峰经历的奇幻之处!让我们相约九月底,拭目以待!

   《攀登者》观后感4

   国产主旋律**《攀登者》讲述了两代登山者与暴风、冰裂缝、雪崩等各种艰难险阻作斗争,最终完成登顶珠峰使命的故事。当今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新时代年轻干部要想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就必须向“攀登者”那样学会斗争。

   学习《攀登者》顽强的斗争精神。剧中攀登者们在攀登过程中不断遭遇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多次命悬一线,却未曾妥协,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回想我们的革命历程,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作为党员干部,要善于发现矛盾、敢于直面矛盾、勇于解决矛盾,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与一切危害我国发展的风险挑战进行坚决的斗争;要顽强奋斗,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坚持到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学习《攀登者》高超的斗争本领。攀登者需要平时艰苦卓绝的训练,才能换来最终登顶的成功。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斗争是门艺术,增强斗争本领要注意策略方法。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不断增强理论方法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定政治立场,夯实敢于斗争的思想根基,使斗争有底气、有力量。必须真抓实干,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工作落到实处,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锻炼斗争本领。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经受住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

   学习《攀登者》正确的斗争方向。“中国人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在领土陷入争端的危急时刻,两代攀登者誓死登顶,捍卫主权。***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这就需要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在中国***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人民根本利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受到威胁和挑战时,提高清晰辨识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旗帜鲜明,做出清晰而准确的判断,牢牢把握斗争的大方向,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

   攀登者**观后感

   周六,爸爸带我去看了一部**叫《攀登者》。

   它主要说了:在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可是,队长方五州因为救人,却把相机弄丢了。这时西方国家就说:“没有照片,怎么能证明你们登上了珠峰呢?”这让我们被嘲笑了15年。终于在1975年,国家重组建了一支登山队,向珠峰发起了冲锋!

   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是:一名队员在登上珠峰北坡6800米高处时被瓶子砸中了脑袋,滚下了山。因为他们身上都绑着绳子,一个人往下滑,所有人都受牵连,往下滑。一名队员眼疾手快用冰锹扣住了冰面,才使登山队没有全军覆没!但一名队员被挂在悬崖边,而相机在他手里。队长要去救他,却被他拒绝了,他坚定地说:“不要为了救我,而又一次登峰失败!快把相机拿走!”说完就把绳子割断,掉下了悬崖。还有一个地方就是:登山队第一次登珠峰时遇上了雪崩。他们立马往回撤,但人怎么跑的过雪崩呢?不久,他们就被追上了,虽然他们躲在岩石后面,也躲不过雪崩。其中副队长就被吹跑了!队长方五州为了救他,却把相机弄丢了,就连自己差点也被雪崩吹走了!

   看完这就**,我对登山队队员十分敬佩。他们为了国家而不惜自己的生命,这值得我们学习!

   攀登者**观后感

   珠穆朗玛峰(俗称珠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影片开始便看到中国国家登山队员遭遇了雪崩,许多队员都长眠于皑皑白雪之中,影片主角方五洲为救曲松林(兼职摄影师)而丢掉了摄影机,最终中国登山队于1960年5月25日登顶珠峰,并在峰顶留下证物。由于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我们遭到了国际登山界的质疑,西方登山界有人拒绝承认我们登上珠峰。

   影片中的一幕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个学生问方五洲人为什么要登山方五洲回答道人类是注定要走向未来的,我们就要在这个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走向未来。显然这个解释不足以让我冒着生命危险去像中国登山队员那样登顶珠峰,但当我了解到当时的背景后便不这么想了。当时新中国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来,许多国家都想在我们身上谋求利益,中国与尼泊尔在珠穆朗玛峰领土划分上无法达成共识。因为从人类历史上来看,一直有一个天然的法则:谁先到达一片无主之地,谁就拥有这片土地的主权。这次登顶让中国在之后的谈判中占据主动权,从此珠峰北面属于中国。这次登山关系到我国的领土主权与民族尊严,中国登山队员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土地与尊严。

   人为什么要登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登山,我们登上的山名字叫做生活,我们可能并不像中国登山队那样勇敢与坚强,但我坚信,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即便是一只乌龟我们也能走到终点。

   攀登者**观后感

   今天和朋友一起观看了影片《攀登者》。该影片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1960年,国家组建中国登山队,决定从困难重重的北坡登顶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在经历雪崩、队长的牺牲后,只剩四名队员向最艰险、也是最难逾越的“第二台阶”发起冲击。在攀爬途中,高度不够,四人搭起了人梯,鞋上有冰太滑了,情急之下登山队员只能赤脚登上去,牺牲了自己的半个脚掌。

   成功登顶后,四人在山顶激动的升起了五星红旗,并把红旗装在手电筒里,埋在了珠峰顶上。由于登山途中为了救人,把摄影机弄丢了,因此没能够留下影像资料,因此,不被外国人所承认,被救的队员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

   15年后,国家又一次组建登山队,准备测量珠峰的高度,一大批人从全国各地赶来,进行紧张的训练,这一次,专门选了一个有登山经验的摄影师。在登山途中,又一次的遇到了雪崩和暴风雪。为了保住摄像机,登山队员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长眠在皑皑白雪中。

   进过重重的困难,登山队员终于又一次的登上了山顶,顺利的测量出来珠峰的高度——884813,在山顶鲜艳的五星红琴又一次升起,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中国人,永远不怕困难!

   攀登者**观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播放了**《攀登者》。

   这部**讲了中国登山队勇攀珠峰的故事。主角方五洲和杰布、曲松林在1960年登上了珠峰,却因未能用摄影机拍下360度影像,一直不被认可。

   所以在1975的时候,重新组建了登山队。但第一个窗口期提前结束,导致大风口风力加大。幸好方五洲想到法子,用绳子拴上石头,才平安无事,但方五洲却受了伤。

   第二次上珠峰,也出了意外。来了一阵强风,松林建议赶快在风暴来临前上山,五洲建议稳扎稳打,因为松林是副总指挥,所以采取了他的建议。但是雪崩了,然后李国梁带领的突击队没能登顶,他还牺牲了。

   最后气象组徐樱发现了短暂的窗口期,但因突击队有危险,为了告知突击队员,她牺牲了。最终,方五洲领着突击队登上了珠峰。

   在**里,我最感动的杨光和李国梁。

   杨光在第一次登山时不幸犯了病,他的右腿截了肢,但他说“我还能跳上去。”就为了上去,和爸爸说一说别后悔。他装上了假肢,在大雪飞舞的花絮里,攀上了珠峰。

   李国梁在第二次登峰时,作为队长在第一个人滑落时,本能地帮忙,但不幸被东西打中,滑了下去。在滑落的过程中还不停地用工具缓冲。到了最后,他顶着一头血,却把摄像机给了其他人,亲手割断了绳子,留给队友生的希望。

   这部影片告诉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攀登者》剧情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故事。该片于2019年9月30日在中国上映。

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 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 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为了塑造好角色,章子怡在开拍前特地进行学习和体验生活。吴京在2019年1月初就进抵达岗什卡雪峰,进行了半个月的极寒训练,亲自上阵爬雪山,冻得鼻青脸肿,中间经历了缺氧、生病等。《攀登者》是中国第一次尝试登山冒险题材 。在进组前,吴京曾去青海体验生活,想去登一下青海岗什卡雪峰。由于他当时得了感冒,在登山第二天,就被登山队劝退,回到了出发地。该片在拍摄过程中每一位演员都要背着行囊与氧气瓶等装备登山,大概一共有17公斤重,但在高原上感觉会比正常还要翻几倍重。戏里六七十度的雪坡都是要演员自己去爬,为此吴京专门去学了攀冰,怎么使用冰镐、怎样刨冰壁爬雪坡 。张译赤脚拍摄搭人梯的戏是因为曲松林的鞋上有冰太滑了,情急之下张译只能赤脚登上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003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6
下一篇2024-03-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