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摩托罗拉做广告,登顶世界最高峰,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活得极其潇洒。过去,他"卖掉万科";现在,他禅让权位,这就是王石,创立并领导着一家优秀的地产公司,但他本人并非公司的所有者。
王石,1951年1月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毕业。1988年中心改组发行股票,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王石历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2月辞去总经理职务。
王石 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在郑州铁路局工作,其母是锡伯族。曾有人怀疑,王石是王震将军的孩子。其实,老王的家庭背景很普通的,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家庭差不多,平平凡凡、勤勤恳恳的双职工。1968年,那是个军人吃香的年代,老王能顺利入伍,多少说明家里还有一点关系。在新疆做了五年的汽车兵后,王石被推荐上了兰州铁道学院。那学校在西北也算还不错,所以老王参加工作时也是个大学本科。
1980年代初期王石到深圳发展。王石的第一桶金是靠做饲料中介商,通过倒卖玉米得来的,这让他赚了300万元。用倒玉米赚来的钱王石开办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经营从日本进口的电器、仪器产品,同时还搞服装厂、手表厂、饮料厂、印刷厂等等。用王石的话来说,“就是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基本万科都涉及到了。”
1983年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工作,1984年组建“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任总经理。
1988年,企业更名为“万科”。那时候,王石正忙着对“万科”进行股份化改造,忙着倒腾家电、忙着生产录像机配件、忙着折腾遥控电气开关。1988年的11月,万科参加了深圳威登别墅地块的土地拍卖。拍卖场上,万科经过白热化争夺,终于胜出。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负责拍卖的官员望着王石,劈头就是一句:“怎么出这么高的价?简直是瞎胡闹。”按照拍卖的价格计算,楼面价格已经高于周边地块的住宅平均价格。就在这一刻,目前的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未来有可能成为世界最伟大企业之一的万科,就这样懵懂、鲁莽地冲入了房地产行业。其黑马姿态,一点不比后来高价拿地的顺驰差。这一年王石37岁。
1989年初,万科完成了企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步,完成了股份化改造,成功募集到了2800万元资金,这一步的重要性此后怎样抬高也不为过,须知没有当年敢为人先的股份化改造,就没有今日的地产龙头。
1991年1月29日,万科正式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代码0002。由此拉开了万科万亿市值的伟大征程。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众多地产大腕的众多公司中,万科是最早完成股份化、完成上市的。在1991年的环境下,这么早能做到这一点确实具备一些高瞻远瞩的意味,也正是因为万科这样早地完成了上市,才保证了以后在发展过程中,能有一条宝贵的资金渠道,这对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来讲,其重要性怎样强调也不为过。但在当时,王石也未必有这样的认识。当年万科是深特发的下属公司,深特发看王石不顺眼,觉得王石不听话,王石也觉得深特发这个婆婆烦人,万科之所以这样早的股份化上市,多少存着王石计划通过股份化,跳出原大股东深特发控制的意图。可喜的是,他得手了。王石跳出了大股东的控制,万科获得了宝贵的资金渠道。
1994年王石荣获“深圳市第一届优秀企业家金牛奖”。
1998年1月王石受到国家总理朱镕基接见,朱总理对王石对房地产的市场走势和看法给予充分肯定。
1998年12月王石入选《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年所拍摄的大型电视人物传记片----《20年、20人》节目。
1999年4月参加世界经济论坛----“99中国企业高峰会”,并代表中国房地产业界在论坛上做专题发言。
1999年5月参加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99中国住房发展论坛”,在论坛上第一次提出“城市空心化”概念。
1999年9月应邀出席“‘99《财富》论坛”,并作专题演讲,呼吁21世纪的中国房地产企业走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适应新世纪、新市场的挑战。
1999年发起组织“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并被推举为首任轮值主席,致力于重建行业秩序和公信力,推动中国城市住宅产业的良性发展。
2000年6月,发起组织“新住宅论坛”上海大会,倡导和推动“新住宅运动”。
王石现兼任中国房地产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住宅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房地产协会副会长以及深圳市总商会副会长等职务。
到了2000年前夕,王石的底气积累得差不多了。他开始更加广泛地走进公共平台和频繁登陆大众媒体。随着入选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20年所拍摄的人物传记片《20年20人》和2000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王石的名声迅速溢出业界,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甚至摩托罗拉也找上门来,请他为一款手机做形象广告。
从那以后,五年过去了,这位“房地产行业的****”(2000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上,央视主持人的串讲词)已经成为媒体上的魅力明星。他有登山、滑翔、出书等等足够吸引人们眼球的事件,他的每一个动静,都不会被媒体遗漏。他一身名人风范,行走在聚光灯下,他有足够多的粉丝。
更为重要的是,21世纪的中国天空,企业家成为最为闪亮的庞大星群。
“超级男声”及“媒体宠儿”
今年新春刚过,王石携他的新著《道路与梦想》到全国十多个大城市巡回演讲和签售。
这是少有的图书推广盛况。全国十多个大城市的主流书店,一时之间都耸立着印有王石大头像的巨幅广告,媒体的追捧更是不遗余力。本刊记者见证了2月21日成都购书中心的签售现场。读者的热烈与崇敬,堪与时尚娱乐明星煽情场面相比。不同的是,围绕王石的,既有时尚青年,也有成熟男人和知识妇女。
到成都前,他已经马不停蹄地穿梭了三个城市。头天晚上从昆明赶来,已经是晚上9点多,跟集体预约的媒体见面后,又接受专访,凌晨才得到休息。第二天,他应该有些疲倦,但是,面对记者,王石依然保持着他平常带给媒体的习惯笑容。
早就预定了下午1点从成都双流机场飞上海的机票,那边的活动正在等待他。但是,演讲结束已经11点了,签名的行列还在书店四楼大厅站成一个大大的S型。
活动组织者有点慌张了。但是,王石镇定地坐在那里,始终带着不变的微笑,一个一个地签,遇到熟人,抬头笑笑,寒暄两句。他绝不把“王”字写成连笔看上去像个“五”一样,一定是横平竖直的四个脱笔组成,紧紧地靠在“石”字的那一撇上,使两个笔画简单的字成呼应之势。显然,即便误机,也不能成为他把“王石”二字马虎写下的理由。
签完了最后一本,还差5分钟到12点。他又微笑着摆一个姿势站在那里,满足了要求合影的几个人的愿望。最后皆大欢喜。王石抓起风衣,大步离去。
他要到十多个城市重复同一过程,甚至重复演讲内容。
检点王石这一路巡讲后各地媒体的报道,发现他所到之处,抛出的每一个话题,都被媒体全面笑纳。因此有媒体根据去年的一大热词,给王石演绎出一个新的封号:“超级男声”。据说这个比方的妙处在于,它可以令人想像到王石行走在一个无形的PK台。
他追求完美,滴水不漏,“不说错话的能力”叫人叹服。有时,他会紧抿着嘴唇,选择词语,脸上会掠过一层沉思。这时,你既会看到他的审慎,也会看到一个拼搏了二十多年的企业家的沧桑。有时,他会用一大段话来回答一个问题,使你需要从这些语言背后去过滤答案。他的话充满弹性,即便在目前,“房价”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面对“房地产是否是暴利行业”这样敏感的问题,他也能讲得比较温情。最后,无论你问任何问题,他整个回答下来,都会把他原先准备发布的内容贯彻进去。
他出席不同的场合,不断变幻他的“LOGO”:他是一个一丝不苟,西服笔挺,仪态潇洒的老帅哥兼酷老板;他是一个戴遮阳帽,穿登山服,胡子拉碴——每天都是一样长——坐在嘉宾席上的发言人。
“百度一下”王石,结果是约10,300,000篇网页,排除其中的重复和夹带的不相关内容,这个数量也是很大了。而在所有这些信息里,均难以找到一句对他明显负面的内容。5年前,有新浪网友问他“如何看待媒体”,他简单地回答:“很少有媒体说我的坏话,我还没有做什么坏事。”——在表明他跟媒体有善缘的同时,也不忘记说,他的实际操行没有愧对媒体的褒扬!
看着他在媒体上的表现,很难设想他的真实性格会是他自述的那样:由于军人出身,比较严肃、生硬,有时爱发火。他说他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率性到“不适合”做大企业首脑的程度。他说他曾经因为公司早年的一次裁员,让他的员工失去了工作,而“背了很多年的心理阴影”。
他的一位“驴友”说,在他们登山期间,他曾“偷”过两瓶王石的好酒(王石的部下送来的),跟朋友们正在喝得热闹,王石出现了,他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如此而已,没有多话。他的“驴友”介绍对王石的印象,是一个亲切而不失城府的大哥。
“先按抢答器”的“地产哲人”
王石是一位探险运动家,他登山,滑翔,他还要航海,这些都给他带来了大众名声并且还将继续带来,但是,最具真实分量的王石,却是在这一切活动的后面,一个全身心融入企业的王石。
在他们那一代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环境里,从最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里,王石是很容易分辨的。他的那一代同行们面对中国不太明朗的经济环境,绝大多数刻意地“低调”着,聚集财富,韬光养晦,只做不说,特别不对公共事务表态。而王石在他的整个历练过程中,关注大气候,考虑那些看来还“不属于”他考虑的问题,而他并不把他的想法藏起来,在中国急剧变化着的大环境里,他不断地表达他的观念。
他不会放过表达机会。1998年1月,正在蕴酿“房地产新政”的国家总理朱镕基去深圳。市领导召集部分企业界人士参与会谈,安排他们每人都有发言。其他几位的发言没有调动起朱总理的兴趣。轮到王石,他开始根本不谈他的本行,而是把朱总理“税务调整”以来,万科公司的缴税情况全盘汇报,因为他猜想总理一定想验证他的税务政策的效果。果然,朱镕基深感兴趣,跟他讨论起来了。他趁势把他关于房地产业的判断和建议推到了总理面前。朱总理高兴之下,甚至当场“聘”他做“免费”的房地产顾问。
次年,即1999年,王石有如下表现:4月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之“99中国企业高峰会”,代表中国房地产业界做专题发言(他是“中国房地产协会”常务理事);5月,在中国房地产协会主办的“99中国住房发展论坛”上提出“城市空心化”概念;9月,出席“‘99《财富》论坛”,做专题演讲呼吁21世纪的中国房地产企业走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这一年,他还发起组织“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并做首任轮值主席,致力于“重建行业秩序和公信力”。2000年6月,发起组织“新住宅论坛”上海大会,倡导和推动“新住宅运动”。
王石把房地产融入城市文化,《万科周刊》发了不少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文章,多次被公开发行的刊物转载。王石像一个哲学家一样不断构筑他的概念。他知道哪些概念即将被社会买账,他率先把它描绘出来,例如上文所言的“重建行业秩序和公信力”,“新住宅运动”和“关注普通人”。
他把“资本家的问题”转由“普通人的角度”来提:呼吁城市建设要“关注普通人”。他关于“普通人”的定义是,“不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的白领、蓝领、自由职业者和中小工商业主。”这正好呼应着某种正在萌动的社会情绪。而“关注普通人”是指:随着城市居民的贫富分化,开发商开发的别墅、高档住宅和未改造的老住宅区突现出两个极端,城市规划者、有责任的开发商,应该考虑这种差异会造成社会紧张,应该使不同收入层次的人们能够和谐共处、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
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时,主持人要求现场每一个企业家写下“你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最重要的信条”,其他人的答案都是“诚信”,只有王石写的是“社会责任”。这样的回答使他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获得了“加分”。事实上,王石的所有活动都有附加值。他把登山跟慈善等公益内容链接起来,称为“公益攀登”。他的新书推广演讲主题是“做负责的企业公民”。他并且说,在过去,他还不知道“企业公民”这个词的时候,他的追求即与它的内涵相暗合。而未来,这将是万科的发展目标。当前,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第一个“社会责任”,是跟政府合作,建设惠及中低收入者的廉租房,据称,万科的第一批廉租房明年将交付使用。
在思维观念和话语方式上,王石把和他同样出身的新一代资本家甩开了。当他的那些同行们开始在公共领域发言,要么“说不圆”,要么甚至被视为“挑衅公众”时,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活动家”了。房地产这个最强势的资本集团,从来都是全社会的关注中心,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他们,王石总比他的同行先按抢答器,并且他处处政治正确,处处被媒体选中。
王石从来不安分。用他的话说,他是继承了母亲的民族血液里的勇敢成分。他的母亲是锡伯族,一个在历史上曾经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他喜欢法国作家斯汤达的《红与黑》,有着“于连那种不甘于平庸,以个人之力奋斗拼搏的野心”。他的《道路与梦想》开篇第一节,标题五个字:“野性的精神”。
他不是那种为积累财富而积累财富的企业家。当财富多到一定程度,他就不安分了。攀上了“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里,最大的行业——房地产的最成功机构的最高总裁”(张五常语)的高峰,他辞去了他亲手缔造的企业帝国的总经理,背上了行囊,飘然远行,攀登那需要用体力一步一步去丈量的高峰去了。他成为“中国的企业家中,登得最高的人”,已经年过五十。他是中国年纪最大的探险家。他毅力超群,本刊记者辗转结识了一位西藏自治区的体育界人士,在他看来,王石完全是凭毅力登上珠峰的。
就这样,王石成就了一段现代传奇。
于是,他稳稳地占据了新一代资本家最耀眼的中心。他被称为“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企业领袖”。他的传奇一直是正面的,他几乎没有经历过负面的考验。从而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代明星。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当天,万科曾宣布捐款220万元。
在捐出款项的同时,万科就引发了网友对于捐款数额过低的质疑。
5月15日,因其“慈善负担论”身陷舆论漩涡,遭到更多网友的质疑和炮轰,许多网友认为王石在其心里的形象“一落千丈”。
21日万科董事会宣布将在净支出额度1亿元内参与灾区重建 在未来3至5年内逐年支出。
“双子星”的新世纪 王勇蜂与李致新 上世纪90年代,于王勇峰和李致新是个人一生中的上升期。他们俩被媒体誉为“登山双子星”,因为他们是中国内地第对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登山者(1999年)。虽然如今在“阿尔卑斯”好手看来,七大洲最高峰的登顶,是种数字游戏抑或“登山的金钱游戏”,但在当时的年代,无论是从登山观念、信息,还是登山技术和成绩探索,他们的脚步是“危险的脚步”,开创了中国登山的一面窗。
1984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玛卿岗日,王勇峰与李致新开始共同登山,之后几经波折,一同进入中国国家登山队,最终搭档完成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登山前辈曾曙生评价他们为:“李致新多次在8000米的‘孤独感’使他的性格更加坚忍,王勇峰一贯的‘不拘小节’使他丢三落四,但成就了他大事不糊涂的个性。”
2001年,李致新40岁,王勇峰39岁。进入了新世纪,“双子星”继续着他们的人生。
在这个时代,这个进入登山户外运动普及的新时代,“中国登山协会”及各地的官方登山协会与机构,也进入了个新时代。伴随着民问普及,体制内的从业人员也在探索他们的生存、发展之路,不管怎么说,登山协会也在技术、活动方面组织开展各类的工作。
中国登山体制的变化如同其他机构体制一样,承袭了旧时代的编制,在新时代市场经济、信息时代观念的变迁下,变革甚微,王勇峰、李致新在体制内承担着自己的工作。这边是难以说清的“体制”因素,但这边是日行千里的“民间”、“群众”的登山及户外运动的飞速普及……王勇峰和李致新见证了这10年未中国登山的飞速变化,也是其中的一员。2001年,玉珠峰的国家登山队带队民间登山攀登者,王勇峰作为总指挥。同年7月,组织体制外(民间)登山者的第一次准商业高海拔攀登的总指挥,他个人也登顶了新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这也是中国第一次规模性的7000米以上的“群众性”高海拔商业登山,它是成功的,也是一种探索。
王勇峰个性沉稳、冷静,作为一个登山项目的富有经验的领队和指挥者,在2002年,他带领民间登山者成功登顶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5963米),他也同时登顶。同在2002年,他又承担了同样的角色,成功带领民间登山者完成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峰(6195米),作为总指挥,他也登顶了该山峰。
2002年8月,北大山鹰社在希夏邦马西峰(7292米)登山,有五人遭遇雪崩遇难,王勇峰带领国家登山队等前去救援和搜寻,担任前线总指挥。
2003年,这是中国民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一个起点。以中国登山协会为核心,组织了一次商业攀登,攀登队员皆来自“民间”,王勇峰担任总指挥,这年4-5月,王石、陈骏驰等中国民间登山者,第一次规模性地实现了珠穆朗玛峰之梦。
到2008年,中国体育界的“奥运”和“登山”又紧密联系在起――在此之前,登山是体育。传统中国体育的体制、风气,使这两个领域似乎很遥远。这次,中国登山协会的李致新、王勇峰等,将中国登山界带入了这一时代中国的体育盛宴。2008年5月8日,李致新作为总指挥,王勇峰担任珠峰火炬传递登山队队长,实现了奥运火炬登顶与点火仪式。此时,李致新已是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
姑且不提体制、观念这些因素,单看2008年珠峰火炬点火及传递事件,这是“中国登山”的个历史性的时刻。李致新、王勇峰,在此成就了他们人生中的另一个高峰。他们是时代的一个符号,也是时代的参与者。
今天,李致新是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登协主席。王勇峰,则是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交流部主任、常委、副秘书长。李致新对外的身份则强调“现从事我国登山户外运动的管理工作”,”力主还山于民,鼓励民间大众开展登山活动”。王勇峰则在体制内外继续奔走。他们付出了很多,时代也给予了他们很多收获。时代下的他们,在新的未来,也将和时代下的中国登山、户外密不可分。
喜马拉雅的现代马帮 藏队与尼玛校长
2010年9月,西藏登山队在拉萨举行50周年庆典。队长尼玛次仁发言回顾:“在50年的登山历程中,几代登山运动员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向高峰挑战,向极限挑战,一次次创造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一次次把五星红旗插上雪山之巅,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新中国登山事业的辉煌篇章,为祖国争得了光荣,为民族争得了荣誉。”
中国登山尤其高海拔登山的实力评定,国际上是以西藏登山队为代表,国外高海拔登山者甚至只知道西藏登山队,而非“中国登山队”或“中国登山协会”,毕竟,从高海拔攀登成绩、荣誉历史、队员技术体力的素养,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些方面堪称“喜马拉雅山的梦之队”。诸如:2007年,次仁多吉、边巴扎西、洛则登顶世界第十一高峰加舒布鲁木峰(8068米)。西藏登山队的14座8000米登山队,成为登山历史上第一支整体完攀14座8000米高峰的队伍。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其他高峰的登山,无论是商业登山还是藏队自主探险(如2003年的中国民间第一次集体登顶珠峰、后期的多次中国商业珠峰攀登、2008年的奥运火炬传递),西藏登山队及其西藏登山学校都提供了中国最强的实力成员与组织,也只有他们具备这样的优秀能力。
西藏地区是雪山的海洋,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民间户外及登山的普及与发展。从中国及地方的“登协”、“登山队”,体制内外的人们都希望挣脱某种枷锁,体制内外的人们都共同面对美丽的雪山。过去的辉煌、政治性的 口号 ,人们或时还难以完全祛除那些务虚和空荡的内容,或在场面之上,还要临时被语言及口号所挟持。
存在即合理,体制、商业、民间等这些词眼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残酷而逼真的现实下,不去与那些空洞而巨大的“束缚”博弈,而是真正去做事……
尼玛校长,内心是一个清醒的领路人,他更多带有康巴商业人的那种管理头脑,实际上,尼玛的故乡就是康定。尼玛校长是藏队下属的西藏登山综合培训中心(登山学校)校长。西藏登山学校,也是中国特色――融公益(学员基本为农牧区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免学费)、体制(隶属西藏登山队)、商业与管理(培训中国的登山向导,实现高山商业服务,奥索卡品牌提供赞助)为一体。不看珠峰,不看高峰,单就草根或“民间登山”的推动,藏队乃至西藏登山学校,也是先行者。2001年10月,姜桑那姆峰,海拔6536米。“2001年姜桑那姆峰中国西藏首届登山节”成功举办,多达百人的 民间登山者报名参加,数十人成功登顶,这是中国国内第次大规模的商业登山、登山节,也只有藏队能提供这么多这么强的协作及技术保障。藏队的这种“国营单位”“体制内”的身份,是时代中国的缩影。但藏队领导到成员的这种集体实力与魅力,保持着诚朴,所以,2001年的姜桑那姆及之后启孜峰等多次登山节,虽远在西藏,但影响中国,是中国登山历史上群众普及型的一个里程碑。
踏实做事,潜移默化。――这是这个时代日渐稀少的一种现象,西藏登山队、尼玛和他的学校,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当然,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突破那一天,这不是喜马拉雅的登山技术问题,那是体制与思想、现代革新的问题。这个需要时间,留给尼玛和他身后的西藏登山队。这是时代的另种现实……
生于这个时代 王石和张梁
2001年左右,当时的万科“游山玩水”还在深圳及广州,聚拢了相当的人气。那时十一郎等组织山友活动频频,我曾参加一次深圳东海岸的活动,从东冲徒步礁石岸与山地,走两天到鹿嘴。那时我第一次在户外与王石相逢:对比年轻的我,他步伐略慢,但从不停息,我们则快跑一阵后于沙滩嬉戏。王石则专注着徒步,这样的个徒步旅程,他的体力分配、节奏则按照登山的认真严谨未操作。所以,最终他比我和一些年轻人还要早到终点……
王石与张梁,是民间身份的深圳登山协会的两个高海拔登山先锋。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农业银行深圳中高层。在既有的职业层,已为成功人士,在爱好层,则也是业余登山者中高海拔成绩的“先锋”。尤其张梁等,后面还有梁群等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热点,当时也是珠峰等高海拔民间登山者最集中的城市。作为企业家的王石,自身在中国相当有名。“2001年,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运动健将称号,2002年当选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石颇有点美国房地产大亨特朗普的“跨界”“时尚”“明星”色彩。无论如何,单就爱好层面,王石是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家里,最早彰显个性的一个,似乎西方世界的那种自由洒脱经营生活与企业做到两全其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的王石身上成就了第个。
2003年5月,王石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创造者。2004年7月,澳洲最高峰科修斯科峰,海拔2228米,登顶,2005年4月,滑雪抵达北极点;2005年12月,顺利抵达南极点,2006年12月,印度尼西亚查亚峰,海拔5030米,登顶。2009年9月,马纳斯鲁峰,海拔8156米,登顶。2010年5月,珠穆朗玛峰南坡,成功登顶。2010年5月,60岁的王石也改写了中国人最大年纪登顶珠峰的纪录。
张梁高海拔成绩颇为斐然,他定位目标为“14+2”即完成14座8000米及南北极。到2011年7月,他已经完成了六座8000米高峰。外界社会也赋予他们颇高的荣誉,鲜花、掌声、横幅、大运会旗帜……张梁成为农行的一个形象代表,他的攀登壮举还担负了慈善的使命。这个6月,洛子峰的成功登顶,是张梁个人的第六座8000米高峰,作为深圳登山协会的副会长,把深圳大运会会旗带到峰顶。
云南金飞豹也是这种类型的登山者,是属于将个人形象包装、单位支持或商业赞助,结合个人登山爱好,成功地融合的登山者。他们三人,基本作为商业登山队的客户身份去参与。不过金飞豹更多偏重于“7+2”这样的“探险”。张梁的14座8000米,显然对于登山体力、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尤其,14座8000米最难的安纳普尔娜、南迦帕尔巴特与K2,还在那里,而且商业登山般不涉足。
姑且不谈被一些媒体所冠以的“登山英雄”,张梁直认为是他自己内心的热爱,对于登山的个人追求才是真正的驱动力。其实,于王石、金飞豹,也是如此。而王石,在其社会光环之外,在这样年龄的活力保持,或还是种生活态度的标尺。
生于这个时代,他们是属于50年代、60年代的层企业家、中产阶层登山者(年龄分别为60出头、50上下)。年轻代,尚无他们这样的社会资源积累,更多的人们还需要在自己道路上发展。时代在前进,属于王石,属于张梁,也属于新一代的登山者。
巅顶上的女人 王秋杨与王静
在王石之后,中国多少起来了一点商界明星登山的热潮。这里的明星人物,可谓有三王。除了在明星舞台颇为活跃的王石之外,商业明星的登山者里,还有两个略显低调的女企业家:王秋杨、王静。王秋杨为北京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在登山及探险方面:王秋杨是第一位到达“地球三极”(地球三个坐标:南极点、北极点、珠穆朗玛峰)的华人女性、首位完成“7+2”探险活动的中国女性(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及徙步南、北极极点)。虽然这些活动在整体上都是属于比较完善的商业体系,但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尤其在中国这样的以物质占有代表成功的个人评价标准下,在伪善与假装成为一种风气的商界形象下,王秋杨的本真、吃苦、坚定,也是无数美貌、有钱女子根本做不到的。登山的辛苦,就算是商业登山的话,那种辛苦、恐惧、风险,也不是一般女子所能承受的。对于王静来说,也是这样的。王秋杨、王静,对比民间登山的最早期人物(1999年左右),历史尚不算长。但因自身经济基础、个人生活经营平台的好条件,这几年的登山成绩进步飞速。
王秋杨在2003年10月第一次与登山“亲密接触”,登顶哈巴雪山(5396米)。之后有西藏启孜峰、四姑娘山二峰、厄尔布鲁士、慕士塔格峰、乞力马扎罗、卓奥友峰等。2007年5月,她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成为首位到达“地球三极”的华人女性。2010年7月登顶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峰(海拔6193米)。
王静是中国第家上市的尸外企业“探路者”的女老板,她的登顶8000米名单有:马纳斯鲁峰、希夏邦马峰、珠峰、卓奥友等,是中国内地登顶8000米山峰最多的汉族女性。她在滑雪方面也有不锚的成绩:2009年2月,以业余选手名义参加“全国滑雪登山竞赛”,获女子个人赛第四名,并进入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2009亚洲滑雪登山竞赛”取得了第九名的成绩。王秋杨、王静都是孩子的妈妈。王秋杨则早早把10岁的孩子带到四姑娘山去攀登四姑娘山二峰,2007年2月则携两个儿子登顶乞力马扎罗。
王静认为:“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如果从来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如果有人给你很多钱,你愿意去登山吗如果你真的愿意,没有钱你也可以去。或者说这个梦想足够强烈,你为着这个梦想去努力去挣钱,直至你达成梦想。”
王秋杨社会关怀力更多关注在藏区的发展:她创建苹果基金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面向藏区的慈善基金会。2003年10月,她向阿里地区捐款1000万,修建四所“苹果学校”,成立“苹果慈善基金会”并每年投入500万元。迄今,设立了“苹果赤脚医生工程”等多个公益项目。经济、事业上的成功,在中国内地已经有不少女企业家可以做到。但能在登山、生活、慈善方面,走“反熵”
(王小波语)效应的王秋杨、王静这样的女老板,真的很罕见。这个社会,需要更多这样内心强大坚定、外在朴素低调、做事踏实的女企业家登山者。她们是时代的风景,她们是高山顶上的女人,她们是妈妈,她们也是时代的印记……
“钱,不是我人生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我也不太清楚我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可是我清楚我不该做什么。”这是在“万科三十年 王石面对面”现场交流时,王石给到现场三句颇具哲理的话。
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领跑者,王石是广为人知的中国企业家中,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是哈佛、剑桥名校的游学生;是香港科技大,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等知名学府的客座教授;是从88年开始放弃自己股权,成立万科公益基金会的万科董事会主席;也是今年9月24日,以投票方式选出的新一届亚洲赛艇联合会主席……每一个身份,每一个经历,单独提出来讲,都足矣获得各界称赞,更何况是这些都集齐于一人之身。反问王石是如何可以做到“不安分的成功企业家,玩跨界同样不失彩”问题时,王石给出的答案仅仅是源于“自尊”二字。
2003年王石52岁时首次登顶珠峰,成为中国企业家中首位登顶珠峰的同时,也被誉为中国登珠峰年龄最大的人。而王石自己对于这个“中国登珠峰年龄最大的人”很不以为然。“就在我登顶之前两个小时,上去了一个日本人,名叫三浦雄一郎,人家当时年龄71岁。知道这个消息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到我72岁的时候,要再登顶珠峰。但是可想,到了08年北京奥运会时能再登珠峰,当时已经75岁的三浦,再搭了两次心脏搭桥手术之后,再次登顶了珠峰!不过早三浦两个星期,上去了一个尼泊尔老头谢尔占,差25天满77周岁…当时知道这个消息对我刺激不小,于是我将目标改为78岁时要再登珠峰,去破这个登珠峰年纪最大的人的世界纪录。但13年时,郁亮也登上了珠峰。从珠峰下来之后,郁亮还跑了个马拉松比赛。虽然我登顶了两次珠峰,但没跑马拉松啊!这个对我形成了一个小刺激。而大刺激则是三浦这个老头,在80岁时,再次登顶了珠峰!估摸着自己要破这个记录,就要81岁的时候登顶珠峰,考验不小。人的时间和经历也是有限的,才将经历转到了攀登学术的山峰上,但这几年学习下来看,学术的山峰才是更难攀登的高峰。”现场听王石分享登山故事的上百名万科员工及媒体记者,已经被他“不甘心,不服气,又带着谦虚的自嘲”故事逗的笑声不断。
王石:登顶的秘诀
两年前,一支由7名业余队员组成的登山队发布攀缘珠穆朗玛峰。央视对此全程直播,而且中国挪动公司还为此专门做了一个网站,海拔6500米以上能够通过海事卫星电话上网。在媒体的火上浇油下,此次攀登珠峰引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热忱关注,一时光盛况空前。
在7名队员中,有两个人尤为惹人注视。一个是深圳万科团体董事长王石,鼎鼎大名的地产泰斗。在房地产界,没人敢猜忌他的才能,然而对登山,他充其量只是个业余喜好者,何况他已年过50。年纪是致命的弱点,要想驯服世界第一高峰,谈何轻易?人们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另一个是比王石小10岁的队友,身材素质和状况都特殊好。在北京怀柔登山基地练习时,个别人登山负重最多只有20公斤,他负重40公斤依然行走自若;别人走两趟,他能走三趟。于是人们纷纷猜测。这名队员应当是第一个登顶的。天然他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依照预约打算,登山队如期踏上征程。全部登山过程中,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员身兼数职,一路上他要接受记者采访,天天还要抽空上网,看看网友发的帖子,回复人们的关怀和祝愿。不仅如斯,他还要全程跟踪拍摄登山过程,并把一些相干按时发给故乡的电视台。
王石原来就是个财产名人,加上他的春秋特别,按常理来说,他确定是最受媒体和人们关注的队员。可是偏偏相反,他表示得极为低调,当时商定不接收记者采访,不面对摄像机,只是默默地一心登山。
在海拔8000米营地宿营时,金色的夕阳倾注在白雪皑皑的珠峰上,景致秀丽壮观无比。队友们个个高兴异样,纷纭跑出去观赏美景,只有王石不为所动。有人立刻召唤他:“王总,快出来看看,风景如许壮观啊!”他躲在帐篷里没吱声。多少分钟后,不见王石出来,又有队友提示他,“王总,你再不出来会懊悔的,咱们登了这么多山,还从没见过这么美的风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那样的高度看世界,能不美吗?王石丝绝不疑惑队友的好心,可是他仍然保持闭门不出,执拗得像一块石头,几乎货真价实。
第二天,登山队达到海拔8300米高度。家喻户晓,越是濒临高峰,危险跟挑衅也就越大。当晚,大家开端稳重地抉择是否登顶,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友却不得不废弃了登顶,此时他的膂力已耗费殆尽。终极,7名队员中只有4人胜利登顶,包含王石,而且从头至尾全队只有他一人没受伤,近乎完善地登上了世界第一顶峰。
最具实力的队员没有登上=顶峰,而最不被看好的王石竟一举登顶,这样的终局大大出乎人们预料。下山后,王石怅然接受采访,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真没想到!”接着又问,“王总,岂非你有什么登顶的秘诀吗?”此刻他开心肠笑了,“哪有什么秘诀啊?自从第一脚踏上珠峰,我的心中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登顶。任何与此无关的事件我一律不做。”
果然不秘诀?实在,王石已经画龙点睛天机,那就是两个字——专一。
人生的进程何尝不是一次瑾山。
人人都在尽力往上爬,可是真正登顶的却只有寥寥数人。
起因无它,由于有人被名利羁绊了脚步,有人被路边美景吸引了眼光,还有人被无关琐事牵扯了可贵的精神,到头来竟忘了此行的真正目标,中途而废也就难能可贵了。
人生的途径上,最终能成功到达顶峰的,往往就是对事业最专注的人。由此我们也就不难懂得,为何20年前白手起家的王石能有今天的成绩了。
山仍是那座山,人也是同样的人,都是一个脑袋两条腿,既然别人可以登顶,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条件是——看准目标,聚精会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