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从小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他的作品表现出乐观、阳光、富于歌唱性的音乐音乐风格,但其实他却有中忧郁的情绪,特别在小调的作品中这种风格会更加突出。他的器乐作品主题完整,轮廓鲜明,单位之间有着精密的联系。"魔笛"是他著名的的歌剧作品,吸收了许多德国的传统名歌,而且还借鉴了正歌剧和意大利喜歌剧等体裁的创作特点。然而,莫扎特最喜欢的是歌剧。他在歌剧方面还有其他的代表作品《唐璜》和《费加罗的婚礼》等。然而,在莫扎特40多部交响乐作品中,通常被人们演奏的是第31《巴黎》、第38《布拉格》和第41《朱比特》交响曲。不可否认,莫扎特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少有的音乐加。更重要的是在受到了那么多现实生活的打击的情况下,他从没有退缩和屈服过。从流传下来他的优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就是由于他的个人品质,才使得他的作品知道今天还保持原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莫扎特:魔笛MOZART: Die Zauberflote
这部《魔笛》,Kb20,2幕21曲,作于1791年,该年在维也纳首演。由J E 席卡内德(Johann Emanuel Schikaneder, 1751-1812)据当时诗人维兰德( Christoph martin Wieland, 1733-1813)所编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中的《璐璐或魔笛》( LuLu, Oder die Zauberflote)撰脚本。故事描述王子塔米诺(Tarnino)受夜后(Konigin der Nacht)请求与夜后的捕鸟人帕帕基诺(Papageno)一起,带着一支魔笛,去埃及祭司萨拉斯特罗(Sarastro)的伊里斯和俄赛里斯神殿营救女儿帕米娜(Pamina)的故事。这部歌剧的序曲为慢板引子,降E大调,转主部快板。第一幕第一场,森林深处,夜后宫前。第一曲:塔米诺与3位侍女的重唱《救命呵》。穿日本猎人装的塔米诺被蟒蛇追逐着,叫着救命登场后昏倒,宫中出来3位侍女,杀死蟒蛇,惊叹王子的漂亮,3人的三重唱,都不愿离开塔米诺,最后只能一起告别他,向夜后报告。塔米诺醒后,见帕帕基诺上场,忙躲在树后。第二曲:帕帕基诺的咏叹调《我是捕鸟人》(De vogelfanger bin ich ja)。他唱,所有鸟都属于我,塔米诺与他对话,两人互相介绍,帕帕基诺谎称是他杀死的蟒蛇。3位侍女从宫中出来,指责帕帕基诺说谎,表示要用锁锁住他的嘴。3位侍女对塔米诺说:救你的是我们。她们拿出帕米娜的肖像给塔米诺看,说你若看了画像动心,就可以得到幸福。第三曲:塔米诺的咏叹调《多美的画像》(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表示了对画像中的帕米娜的爱恋。3位侍女又出现,告诉塔米诺,夜后已听到他的话,说是画像中的帕米娜已被魔术师拐走。塔米诺说,可怜的姑娘,他担心她不会再是处女,3位侍女听了大怒:“即使在险境,她也会坚守贞操。”塔米诺表示,若这样,一定要将她救出。这时雷声隆隆,侍女说,女王驾到。山崖向左右分开,变成庄严的大厅,夜后坐在布满星辰的王座上。第四曲: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然后唱《我的命运充满痛苦》(Zum Leiden bin ich auserkoren)。她告诉塔米诺,如你救回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就永远属于你。夜后唱完,带着侍女消失在黑夜里,只留下发呆的塔米诺。大厅消失,恢复了森林的景色。第五曲:塔米诺、帕帕基诺和3位侍女的五重唱。帕帕基诺上场,以“姆姆”声,要求打开他嘴上的锁,塔米诺表示,“想救你没办法”。3位侍女上场,取下帕帕基诺的锁,要他发誓永不再说谎。侍女交给塔米诺魔笛,说这支魔笛可以使人得到爱,遇危急时可使人脱离险境。5人就一齐赞颂魔笛。侍女告诉帕帕基诺,夜后令他帮助塔米诺营救帕米娜,给他一个银铃,摇响就会化险为夷。两人准备启程,唱“告别五重唱”。第二场,萨拉斯特罗城堡内大厅。两名奴隶正整理大厅,一奴隶报告萨拉斯特罗的黑人奴仆莫诺斯塔托(Monostatos)要强暴帕米娜,被帕米娜挣脱。传来莫诺斯塔托让奴隶拿锁链的喊叫。第六曲:莫诺斯塔托、帕米娜和帕帕基诺的三重唱。莫诺斯塔托唱“美丽的小鸽子过来吧”,帕米娜唱“我的命好苦”,莫诺斯塔托唱“你的命在我手中”,帕米娜唱“我不怕死,只是母亲太可怜”。这时帕帕基诺赶到,与黑人相遇.两人都以为见到鬼怪,逃走。后帕帕基诺回来,告诉帕米娜,有一个看到她画像的王子已来救她,帕米娜认定这王子一定是自己情人。帕帕基诺感叹“我连一个帕帕基娜都没有”,帕米娜说,上帝不会负人。第七曲:帕米娜和帕帕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有一颗温柔的心》(Bei mannem, welche liebe Fuhlen)。第三场,萨拉斯特罗城堡所在的圣林。有3个门可以进入神殿,从右到左分别为睿智、理智和自然。第八曲:终曲。3位童子引塔米诺到达这里,告诉他要镇静、忍耐、沉默,然后退去。塔米诺走右边的门,里面有声音传出:“退去”,走左边的门还是这样,他走向中间的门,出现一位辩者。两人以宣叙调问答:“萨拉斯特罗拐走帕米娜是真,但从此事你无法辨清真相,你不要听信女人的话。”“那么我怎样才能知道事情的全貌?”“当友谊之手引导你走向圣殿,所有谜解开,也就是你们俩结合之时。”塔米诺感叹道:“呵,永远的黑暗,你何时消失?”这时门内传来声音:“如不这样,就永远也得不到智慧的光明。”塔米诺问:“帕米娜是否活着?”回答;“帕米娜安然无恙。”塔米诺的魔笛吹出“长笛咏叹调”,动物们都出来聆听,他说,“笛声呵,把我带到帕米娜那里”,于是听到了帕帕基诺吹的排笛声。帕帕基诺拉着帕米娜向塔米诺的笛声方向逃走,被莫诺斯塔托带的奴隶追上。莫诺斯塔托伸手要捕捉时,帕帕基诺突然想起身上带的银铃;拿出来摇动。莫诺斯塔托和奴隶们居然边唱边舞,不久就失去踪影。帕米娜与帕帕基诺二重唱,赞美银铃。这段二重唱被进行曲打断,萨拉斯特罗打猎回来,合唱高喊着:“萨拉斯特罗万岁。”帕帕基诺想逃走,帕米娜却说:“我们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他。”萨拉斯特罗上场,帕米娜跪下说:“我企图逃走,因此犯了罪,但这是由于黑人想强暴我。”萨拉斯特罗宽谅了她,但仍禁止她与母亲见面。莫诺斯塔托拉着塔米诺上场,塔米诺与帕米娜相见,两人拥抱在一起。莫诺斯塔托愤怒地把他们拉开,要求惩罚他们。不料萨拉斯特罗却命令打莫诺斯塔托77大板,命令将塔米诺与帕米娜蒙上眼,带往考验的圣殿,众人歌颂正义和德行的合唱。
第二幕第一场,长满椰子树的森林。第九曲:祭司进行曲。进行曲后,萨拉斯特罗与众祭司的质询。萨拉斯特罗:“塔米诺王子走进圣殿北门,要求在那里修行,各位有何高见?”众祭司:“他的德行如何?”“有无正义感?”“善良吗?”萨拉斯特罗一一回答。萨拉斯特罗:“我早就预知此事,因此我把帕米娜与她母亲拆开。我准备让这两个人结为夫妻,但塔米诺必须先接受考验。”辩者问:“他是否是王子?"萨拉斯特罗:“这并不重要。”“他是否会贪生怕死?”“我想,当他知道要为伊里斯和俄赛里斯神效劳时,一定会勇往直前。”萨拉斯特罗令把塔米诺与他的随从带上来。第十曲:萨拉斯特罗向神祈祷,希望塔米诺能通过考验,他的咏叹调《伊里斯和俄赛里斯神呵》(O Isis und Osiris),其间穿插祭司的合唱随和。第二场,神殿中的小院,夜,有雷声。塔米诺与帕帕基诺接受修行,辩者与另一位祭司:“你来这里追求什么?”“友谊与爱。”“你敢以生命打赌?”“愿意。”辩者解开蒙眼睛的布退去,帕帕基诺诉说牢骚,他不愿接受考验。辩者举着火炬又卜场,问塔米诺是否想接受进一步的考验,塔米诺答愿意。转问帕帕基诺时,他答说:“我只要能睡觉、说话与喝酒。”辩者说:“成功的清晨,会赐你一位美丽的少女帕帕基娜。”帕帕基诺这才表示愿意接受考验。辩者宣布现在起要考验沉默。第十一曲:辩者与祭司的二重唱《小心女人的诱惑》。祭司走后,一片黑暗。帕帕基诺忍不住说:“带来亮光”,3个侍女随即上场。第十二曲:3位侍女与塔米诺、帕帕基诺的五重唱《为什么到这可怕的地方》。3位侍女给予诱惑,帕帕基诺想开口,被塔米诺制止,他对救命的3位侍女表现得冷如冰霜。侍女们指责他忘恩负义。祭司们合唱,喊着“快掉进地狱”,雷声大作,侍女们掉进深渊,帕帕基诺也昏倒在地。侍女们走后,辩者与祭司上场赞美塔米诺,弄醒帕帕基诺,重新蒙住他们的眼睛,带他们到另一场所。第三场,花园之夜,月色中,帕米娜在亭中月色中熟睡,莫诺斯塔托上场。第十三曲:莫诺斯塔托的咏叹调《恋爱时,任何人都情不自禁》(Alles fuhlt der liebe freuden),他说,他无权谈情说爱,因为他又黑又丑,他让月亮躲起来,然后走近帕米娜想亲吻她,被一声雷鸣打断,夜后出现,把他驱走。第十四曲:夜后的咏叹调《心中燃烧着怒火》。夜后先以宣叙调告诉女儿,因为她父亲死去前,把太阳的七重盾交给了萨拉斯特罗,所以她无力保护自己女儿。她交给帕米娜一把短剑,要他杀死萨拉斯特罗,夺回那七重盾。因为帕米娜抗拒这指令,她愤怒地说,“如不杀死萨拉斯特罗,你就不是我的女儿。”在阴暗处见到这情景的莫诺斯塔托上场再次想要塔米娜,塔米娜以短剑卫护自己。这时萨拉斯特罗上场,莫诺斯塔托溜走。第十五曲:萨拉斯特罗针对帕米娜替母亲求情,唱咏叹调《在这神圣的殿堂》(In diesen heil' gen hallen)。他说,你母亲要报仇是错的,在这神圣殿堂里,无人想到要报仇的事,每人都要爱人爱己。第四场,大厅。塔米诺与帕帕基诺被带进大厅;祭司要求保持沉默,但帕帕基诺还是忍不住要说话。他要水,有一个老妇人拿了一大杯水上来,帕帕基诺喝了水问她年龄,她回答:“18岁又过两分钟,我有个情人叫帕帕基诺。”一声响雷把她赶走了。这时3个童子坐在船上上场,他们是夜后的人,现在成为萨拉斯特罗的使者。第十六曲:童子的三重唱。童子欢迎他们来到,并把魔笛和银铃还给他们。塔米诺吹起魔笛,帕米娜出现,但塔米诺牢记沉默的考验,挥手要她离去。第十七曲:帕米娜的咏叹调《啊,我知道了》(Ach ich fuhl's)。见塔米诺对她冷淡,她唱“我的幸福永远不再回来”。塔米诺要帕帕基诺与他去接受另一种考验。第五场,金字塔地下室。第十八曲:祭司们的合唱《感谢伊西斯和俄赛里斯神》。萨拉斯特罗称赞塔米诺这以前的努力,宣布将进入最后的考验。他让把帕米娜带来,要塔米诺向地告别。第十九曲:帕米娜、塔米诺与萨拉斯特罗的三重唱《不能再相见吗?》。帕米娜以为塔米诺抛弃了她,塔米诺回答:“不要放弃希望,将会有相见的日子。”萨拉斯特罗说:“神会保佑你们。”这时帕帕基诺赶来,到处寻找塔米诺,他找不到塔米诺想出门,却被雷轰回来。这时辩者告诉他:他所受的考验完全失败,将被永远关在地下室中。帕帕基诺要一杯酒。第二十曲:帕帕基诺的咏叹调《如果有个爱人多好》(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他说:“吃的喝的都有,世界上漂亮女人多的是,就是没有一个肯爱我。”这时那老妇人拄着拐上场,她对帕帕基诺说,如你不举起你的手发誓爱我,就永远走不出这房间。而当帕帕基诺发誓爱她时,她竟成了年轻的少女,帕帕基诺高喊着“帕帕基娜”要去抱她,可辩者却把帕帕基娜带走。第六场,小花园。第二十一曲:终曲。3位童子从天而降,宣告考验即将结束,黎明的阳光将要照耀黄金之路。帕米娜走来,他们躲在树后,她举起短剑要自杀,被童子们阻止。童子们答应把她带到塔米诺身边,4人唱爱的颂歌。第七场,深山,一边是瀑布,一边是火山。两位带塔米诺到这里的武士,用圣咏曲调念铁门石碑上的字:“要走入这条充满苦难道路的人,可接受火、水、空气和大地的洗礼。当他克服了死亡的恐惧,就能从人世走向天堂。到那时,伊西斯的奇迹,会彻底清洗你罪恶的身躯。”帕米娜在此时出现,一对情人拥抱在一起,两人互诉多么幸福。然后帕米娜就告诉塔米诺,他手上的魔笛是父亲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用千年樫树最深处的木质,施魔法制成,只要吹起它,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惧怕。于是两人决心凭着爱与魔笛的力量赴汤蹈火。他们携手走进铁门,音乐先描写火焰,再描写水声,他们从瀑布下出来,是通向神殿的一条光明大道,在有力的合唱下走向神殿。第八场,小花园。帕帕基诺到处寻找他的帕帕基娜,他唱着“帕帕基娜你在哪里”,因找不着,准备上吊,因周围看不到可救他的人,只能放弃自杀。3个童子提醒他使用银铃,他边摇铃边唱,帕帕基娜终于出现,两人拥抱在一起,唱爱的二重唱。此时夜后、3位侍女与莫诺斯塔托拿着火把鬼鬼祟祟地上场。夜后把女儿许给了莫诺斯塔托,但突然雷声大作,终于把他们赶入黑夜之中,最后阳光普照,萨拉斯特罗宣布,黑夜过去,阳光普照,大家合唱,赞美美与智慧而剧终。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这部《费加罗的婚礼》,4幕28曲,喜歌剧,K492,作于1785-1786年,1786年首演于维也纳布尔格剧院,是莫扎特创作的歌剧中的巅峰。这部歌剧由蓬特(L da Ponte, 1749-1838)据博马舍(P A C de Beaumarchais, 1732-1739)的同名剧撰脚本。故事发生在17世纪中叶,塞维里亚附近的阿马维瓦(Almaviva)伯爵府,描写为阻止阿马维瓦伯爵取得费加罗的未婚妻苏珊娜(Susanna)的初夜权,费加罗、苏珊娜与伯爵夫人合作,战胜伯爵的故事。4幕分别为:第一幕,阿马维瓦伯爵府内。伯爵分配给费加罗与苏珊娜的房间,就在伯爵卧房旁边。第一曲:苏珊娜与费加罗的二重唱。费加罗丈量房间,准备布置新房,苏珊娜试戴一顶帽子,问合不合她脸型。第二曲:两人的二重唱,苏珊娜告诉费加罗,伯爵对她不怀好意,费加罗唱:“如半夜夫人叫你,你两三步就可前去,如伯爵半夜叫我,我也可以两三步前去。”苏珊娜唱,“如果一大早伯爵让你远去,然后魔鬼把他引到我这里,也只要两三步。”此时夫人叫苏珊娜,只留下费加罗在屋里愤怒地踱步。第三曲:费加罗的小抒情调《伯爵如果要跳舞》(Se vuol ballare signor contino),决心战胜伯爵对苏珊娜的妄想。费加罗退场后,老医生巴托罗(Bartolo)与伯爵府的老女佣玛切丽娜(Marcellina)一起上场。玛切丽娜爱恋着费加罗。因费加罗向她借过一大笔钱,所以现在玛切丽娜要求按事先签订的契约,还不起钱就要与她结婚。巴托罗则因费加罗让他失去心爱的罗吉娜而怀恨在心。第四曲:巴托罗的咏叹调《要报仇》(La vendetta),巴托罗下场后,只剩玛切丽娜,苏珊娜上场,彼此挖苦。两人下场时,差点撞在一起。第五曲:苏珊娜与玛切丽娜二重唱,玛切丽娜唱“请先走,漂亮的夫人”,苏珊娜唱“谢谢,爱讽刺人的老夫人”。第六曲:伯爵的侍从切鲁比诺(Cherubino)的咏叹调(男中音),诉说他与园丁女儿巴巴丽娜(Barbarina)在花园幽会时,被伯爵发现了,希望苏珊娜转告夫人让伯爵不要开除他。他说他暗恋着伯爵夫人,唱《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Non 、piu cosa son, cosa faccio)。这时,伯爵突然进来,切鲁比诺躲在椅背后。伯爵对苏珊娜调情时,音乐老师巴西里奥(Basilo)进来,伯爵钻到椅后,苏珊娜用便服把切鲁比诺盖起来。巴西里奥说,切鲁比诺在爱伯爵夫人,伯爵生气地站起来。第七曲:苏珊娜、巴西里奥、伯爵的三重唱。伯爵愤怒地唱《我听到了什么》(Cosa sento),巴西里奥与苏珊娜非常尴尬。伯爵拿椅上的便服,发现了切鲁比诺,于是更暴跳如雷。第八曲:费加罗带一群村姑进来,给伯爵献花,赞颂伯爵高贵的心。这是费加罗的计谋,逼迫伯爵无法恢复已经放弃的初夜权。伯爵表白自己不会改变原意。第九曲:合唱,《快乐的姑娘们,为高贵的伯爵撒下鲜花》。村姑们退去后.伯爵令切鲁比诺去当兵。第十曲:费加罗幸灾乐祸地对切鲁比诺唱有军队进行曲风格的咏叹调《花蝶不能再飞》(Non piu andrai, farfallone amoroso),说“你不能再窥视女人的睡姿,在你的帽子上不能再插漂亮的羽毛……”
第二幕,伯爵夫人的居室。第十一曲:伯爵夫人的小抒情调《神请垂怜》(Porgi amor qualche ristoro),请求神解除痛苦,给予爱与幸福。苏珊娜进来,告诉伯爵向她调情。费加罗也进屋,他想了一计,请夫人写一封和匿名男人约会的信,故意让伯爵发现,以激怒他。另一方面让切鲁比诺化装成苏珊娜与伯爵幽会,把丑事揭开。切鲁比诺来向伯爵夫人辞行,苏珊娜让他唱一唱早上给她听的情歌。第十二曲:切鲁比诺的小咏叹调《爱情的烦恼》(Voi che Sapete che cosa e amor)。苏珊娜锁上门,与伯爵夫人一起为切鲁比诺化装。第十三曲:苏珊娜的咏叹调,她让切鲁比诺跪在伯爵夫人脚下,唱《来,现在跪下》(Venite, inginocchiatevi)。化装完后,苏珊娜去别的房间拿缎带。伯爵回来,见门上有锁,拼命敲门,伯爵夫人忙把切鲁比诺藏进化妆间。第十四曲:苏珊娜、伯爵夫人、伯爵的三重唱。伯爵听到化妆室里有响声,夫人说是苏珊娜。伯爵喊苏珊娜出来,苏珊娜躲在窗帘后,注意动静。伯爵要夫人交出化妆室钥匙,夫人不从。伯爵想去别的屋拿工具开锁,他为防止有人出屋,把门全部上锁,然后才带着夫人一起出屋。第十五曲:苏珊娜与切鲁比诺的二重唱。切鲁比诺慌张地从窗口跳进花园,苏珊娜只能接替他,把自己锁在化妆室里。第十六曲,终曲。伯爵夫人见躲不过去,招认刚才在给切鲁比诺化妆。伯爵愤怒地拔剑,要杀掉切鲁比诺,不料化妆室里走出的是苏珊娜。苏珊娜与伯爵夫人反过来攻击伯爵吃醋,伯爵拿出密告夫人有外遇的信出来质问,夫人在追问下承认信乃费加罗所写。这时费加罗进来,表示婚礼己准备好,但伯爵不准他马上举行婚礼,责问他告密信一事。费加罗不知事情败露,一口否认。这时园丁安东尼奥(Antonio)报告,有年轻人从窗口跳下去,踩碎了他的花盆。费加罗说花盆是他不小心踩碎的,但切鲁比诺的辞呈被安东尼奥捡到,费加罗无法再掩饰。这时玛切丽娜、巴托罗和巴西里奥一起进屋,玛切丽娜宣布,因为费加罗还不起钱,必须与她结婚。巴托罗帮她辩护,而巴西里奥为证人。费加罗、苏珊娜和伯爵夫人一下子都被击败。
第三幕,府内大厅。伯爵在回想发生的事情,夫人告诉苏珊娜,费加罗的计划改变,改由她自己穿上苏珊娜衣服去花园。苏珊娜于是假骗伯爵,她愿意顺从他。第十七曲:伯爵、苏珊娜虚假的《爱的二重唱》,伯爵邀苏珊娜晚上去花园。苏珊娜退场时,在门口告诉费加罗,告诉他“诉讼将获胜”。第十八曲:伯爵的宣叙调《我是胜利者》和咏叹调《当我叹息时》(Vedro, mentr' io sospiro)。他说这时他的仆人却在幸福,表示“只有复仇的愿望,才是我心灵的安慰与幸福”。玛切丽娜、巴托罗、费加罗与法官唐·库尔乔(Don Curzio)一起进来,他们请法官判决。第十九曲:苏珊娜、玛切丽娜、库尔乔、巴托罗、伯爵、费加罗的六重唱。费加罗无法摆脱玛切丽娜只得声称自己出身贵族,婚姻须双亲认可,并说自己手臂上有奇特的痣。巴托罗与玛切丽娜终于明白,费加罗就是他们亲生儿子,当时玛切丽娜是巴托罗的女仆。三人于是抱在一起,苏珊娜进来见到费加罗与玛切丽娜相抱,给他一记耳光。知道事情真相后,加入欢乐的六重唱。伯爵和法官下场后,巴托罗、法官和玛切丽娜,与儿子一起举行婚礼,切鲁比诺拉着巴巴丽娜上场,他女装打扮,想混在姑娘中向夫人献花。第二十曲:伯爵夫人的宣叙调与咏叹调。她在宣叙调中表示不接受献花,唱咏叹调《那快乐的日子哪里去了》(Dove sono i bei momenti),安东尼奥和伯爵一起上场,安东尼奥告诉伯爵,切鲁比诺未到军营,伯爵愤怒地说,一定要把他找回来。第二十一曲:伯爵夫人与苏珊娜二重唱,伯爵夫人口授情书,唱《今宵微风吹拂》(Che Soave zefiretto)。信写好后,夫人从头上拔下别针把信封好。第二十二曲:农家姑娘给伯爵夫人献花,合唱。巴巴丽娜与乔装打扮的切鲁比诺也在其中。夫人发现切鲁比诺,给他额上一个吻。伯爵认出切鲁比诺,但巴巴丽娜说:“伯爵每次都说我要什么,就给我什么”。她要求伯爵把切鲁比诺赐给她当新郎,伯爵当众只能答应她。第二十三曲:终曲。两对新人在众人簇拥下上场,称颂废弃初夜权的伯爵是贤君。两对新人于是接受伯爵祝福。苏珊娜在仪式中把信交给伯爵。伯爵着急看信,手指不慎被别针刺伤手指。伯爵读完信说,今晚要举行盛大婚礼,大家合唱。
第四幕,夜,府中花园。第二十四曲:巴巴丽娜的小抒情调《失落了》(L'ho parduta me meschina),她在寻找苏珊娜的别针。费加罗与母亲一起上场,见巴巴丽娜寻找别针,向母亲要了一枚给她。从巴巴丽娜那里,他听说苏珊娜要与伯爵幽会,非常生气。第二十五曲:玛切丽娜的咏叹调《公山羊和母山羊相好》(Il capro a capretta),比喻爱情。费加罗与巴托罗、巴西里奥上场,来监视伯爵与苏珊娜幽会。第二十六曲:巴西里奥的咏叹调《年轻时不明事理》(In quegl' anni, in cui val Poco),他说年纪大了,是女人教会他稳重。第二十七曲:费加罗的宣叙调与咏叹调,他以为自己被苏珊娜抛弃,先是宣叙调《我已准备好》,然后悲哀地唱咏叹调《现在该睁开眼睛了》(Aprite un po' quegl' occhi)。互换衣服的苏珊娜与伯爵夫人,在玛切丽娜陪同下上场。玛切丽娜与夫人先后走进小屋。第二十八曲:苏珊娜的宣叙调与咏叹调。宣叙调为“不必恐惧地投人情人怀抱的时候已到”,咏叹调为《爱人呵,快来这里》(Deh vieni non tardar, o gioja bella)。费加罗以为在呼唤伯爵,无比愤怒。终曲,切鲁比诺上场,拉起伯爵夫人的手要亲吻,夫人闪避后,切鲁比诺竟抱起冲过来的伯爵亲吻,被伯爵打了耳光溜走。伯爵把夫人误认为苏珊娜,拉住她的手给她钻戒,费加罗出来,被打扮成伯爵夫人的苏珊娜叫住。苏珊娜与费加罗的二重唱。苏珊娜以夫人的声音,劝费加罗不必为妻子的背叛耿耿于怀,费加罗识破,还说“请伸出你的玉手”,被苏珊娜打了一耳光,费加罗说出知道她就是苏珊娜,两人消除了误解。伯爵发现自己妻子与费加罗相抱,大声呼叫要惩罚妻子,真相大白后,终于跪在乔装打扮的妻子前痛悔。夫人宽恕了他,大家以庆贺一切圆满解决而合唱。
莫扎特:唐璜MOZART: Don Giovanni
这部《唐璜》,2幕26曲,喜歌剧,K527,作于1787年,亦由蓬特(L da Ponte)撰脚本。蓬特据贝尔塔蒂(G Bertati)的脚本《石客记》(Il Convitato di pietra)改编。首次把唐璜这个人物写成戏剧的是莫利纳的《塞维利亚的*棍和石客》(Ei burlador de Sevillay eovidado de piedra, 1630)和莫里哀的《石宴》(Don juan ou le festin de pierre, 1665)。14世纪西班牙传奇人物唐璜用意大利语被称为唐·乔万尼。蓬特在撰写此剧时,强调了唐璜追逐女性的失败。序曲为行板,D小调序奏转D大调,快板。
舒伯特小夜曲(音乐随笔)
齐凤池
仅仅在世上行走了三十一年的舒伯特,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随意即兴谱写的音乐小品,却成了世界小夜曲之经典,一直在世界传唱。
舒伯特创作的《小夜曲》,是偶然的。
一天,舒伯特的一个朋友,为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过生日,他为姑娘创造了一首短诗。也请舒伯特创造一首,并请舒伯特为诗歌谱支曲子。
舒伯特对这位漂亮姑娘一点也不了解,就随便写下几行简约的音符给了他的朋友,然后抱歉地说:“对不起,眼下我没时间写更严肃的东西了。”
舒伯特的朋友把这支乐曲带回家,在钢琴上试弹了几遍,感觉非常好,非常喜欢。于是,他重新做了安排,请舒伯特和很多朋友,在另一位朋友家里给音乐爱好者亲自演奏。
到了约定时间,所有的人都到了,惟独舒伯特没来。女主人简直快要急疯了,她马上派舒伯特的一个好友到舒伯特经常喝酒的小酒店去找。终于,在小酒馆里找到了舒伯特。当时舒伯特正在喝酒,就被朋友拽到客厅里。舒伯特十分抱歉的对大家说:“我完全忘记了”。然后,他坐了下来,弹奏那支随意写成的曲子。弹完之后,舒伯特不禁热泪盈眶的说道:“我不知道它是这么美。”这支曲子就是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
小夜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它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全世界很多音乐家都创作过小夜曲,如勃拉姆斯、莫扎特、肖邦、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德彪西等大师创作的小夜曲都是经典之作。
我听后感觉,莫扎特的《小夜曲》开始是急速的小快板,之后,是舒缓委婉轻柔的抒情慢板;肖邦的《小夜曲》抒情味道更浓,每个音符似乎都包含着浓浓的爱情成分,甜蜜的味道用反复连音呈现出来,之后更加抒情,似乎把心要掏出来给情人的感觉;巴赫的《小夜曲》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往外蹦,接着是一句一句的诉说婉约的情感。简约明快,富有浪漫色彩,最后是急速的小快板,一下把内心的情感全部倾吐干净;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完全是一股浓浓的俄罗斯风情味道,激昂,明快,是翩翩起舞的画面感;勃拉姆斯的《小夜曲》是一种独特的诉说慢板,就像他深深爱着克拉拉的感觉。不张扬,不动声色,只是默默地爱恋着克拉拉。每个音符都是情,每个音符都是爱,每个音符都是心血,让人听了有一种凄楚酸甜的美;海顿的《小夜曲》是弦乐四重奏,风格独特,更像是表达爱情的一种绝妙方式,在姑娘的身边,起舞求爱,用浪漫的情调诉说表白真情。
这些大师的《小夜曲》都是世界的经典,都是献给人类的精神极品,让人听了咀嚼回味,让人听了浮想联翩。这些大师的小夜曲和舒伯特的小夜曲相比,就像红酒、葡萄酒,香槟、白兰地一样,各有各的品味各有各的味道。
舒伯特的《小夜曲》是他短暂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经典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歌词是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
“我的歌声传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皎洁月光照耀大地/树梢在耳语/没有人来打扰我们/亲爱的别顾虑/亲爱的别顾虑/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吻你亲你我的歌声/带来幸福爱情/带来幸福爱情/你可听见夜莺歌唱/他在向你倾诉/他要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他能懂得我的期望爱的苦衷/爱的苦衷/用那银铃般的声音/感动温柔的心/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歌词优美情感真挚,画面感极强。使人听了心情激荡,有一种愉悦,渴望,期盼的感觉。
舒伯特的《小夜曲》在钢琴的导引和烘托下,呈现出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倾诉。随着感情逐渐升华,曲调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是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
在抒情而安谧的间奏之后,音乐转入同名大调,“亲爱的请听我诉说,快快投入我的怀抱”,情绪比较激动,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后是由第二段引伸而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小夜曲的旋律中回荡。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青年所期望听到的回响。
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他被称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一位学校教师,母亲是厨师。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1813年他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1814年10月19日他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这是舒伯特的第一部歌曲杰作,从此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的《小夜曲》在世界流传后,各种乐器演奏家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这支曲子,他们用小提琴,单簧管,小号,钢琴,萨克斯,口哨,二胡等乐器演奏,再现了《小夜曲》的魅力。同时,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和中国的廖昌永,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也用真情演唱了舒伯特的《小夜曲》。
音乐评论家认为,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伯特最崇敬贝多芬,他曾把创作的四首钢琴变奏曲,题献给贝多芬。1827年3月1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
如果说,贝多芬是西欧古典乐派的登峰造极者,那么舒伯特就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
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患伤寒,因没有钱医治,离开了人间。他的亲朋好友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的近旁。在他的墓碑上镌刻上这样的字句:“死亡把丰富的宝藏,和更加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在白色的大理石墓碑上,还雕刻着缪斯女神正给舒伯特的头象戴上桂冠,小天使向他敬献花蓝。
舒伯特是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作曲家,人们称誉他为“歌曲之王”。
诗人艾略特说,我不希望我的生命走的多长,但我希望我的诗歌比我的生命走的更远。一个人的生命不在长短,关键是他给世界留下了什么。
尽管舒伯特在世上仅仅行走了三十一年,但他的音乐却比他的生命走的更远,而且会一直走下去。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1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寒假,我在学校任务与自身好奇的驱使下加入了读书人的行列。阅读了不算多的五本书籍,在其中,我还是想说说看完《傲慢与偏见》之后的想法。
《傲慢与偏见》写于现实主义小说作家简奥斯丁笔下,被毛姆列入十大著名小说之一。它属于简奥斯丁前期的作品,初稿写于1796年10月到1797年8月,最初取名为《初次印象》。1813年1月30日,《傲慢与偏见》经
历些许波折后终于问世。简奥斯丁于1811年至1818年期间,先后刚发表了六部小说,分别为《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以及《劝导》。虽着六部小说均是以男女青年
的恋爱及婚姻为题材,而与其余五部小说所不同的是,《傲慢与偏见》的主线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共计描写了四起姻缘,是简奥斯丁最富于戏剧素材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
文章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贝内特的家庭是以一个顾家、温文尔雅却又不愿被麻烦事缠身的乡间老绅士为父亲和一个只想着叫女儿们嫁个有钱人家为母亲以及性格个性均不相同的五姐妹组成的,大女儿简贝内特是一
个乐观、思维缜密、温柔、漂亮、善解人意却又比较内敛的女孩,深得大家的喜爱,二女儿也就是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贝内特是一个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且会为他人考虑的女孩,是老绅士贝内特一
直最喜爱的孩子,三女儿玛丽深深扎住在学习的海洋里,四女儿凯瑟琳与小女儿莉迪亚经常在一起,所以她们有相同的观点和想法,而小女儿由于从小不受约束,养成了放荡不羁、贪慕虚荣、轻信盲从的不良性格,并且这种
性格导致了她失败的婚姻。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2早就听说《傲慢与偏见》是本极好的书,一日,偶得此书,即迫不及待地翻下去了。如果说开始是抱着猎奇的态度来看此书的话,那么到了后来,便是迫不及待地想翻下去了。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贝内特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描写,反映了几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在爱情中,究竟是应该把美貌、金钱、地位还是爱情本身放在第一位呢作者并没有死板地采用说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几桩不同的婚姻描写,让读者自己去琢磨……
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的人物尽管很多,但作者安排得很巧妙,显得有主有次。虽然这里面的人除了简·贝内特和伊丽沙白·贝内特以及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外,其它的人几乎都存在很多缺点。但正因为对这些小人物的描写,更让我们觉得它的真实,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其实或多或少地也在扮演着这些并不光彩的角色,不是吗扪心自问,无论是贝内特太太的自私、势利、放荡;威克姆的恩将仇报;柯林斯的虚伪愚蠢、奴颜婢膝还是凯瑟琳夫人的独断专行、自私自利;以及其它人的……,我们是不是都能从自己或周围人的身上找出些原型来
当然,《傲慢与偏见》中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都那么猥琐。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她美貌而又性格温和,甚至有些天真,从来都不会把别人往坏处想——哪怕她明知别人在欺骗她!其实这样的人虽然看似完美,但我觉得,她似乎缺少应有的是非鉴别能力,倘若她生存当今的中国,只怕被人骗得连东南西北都不知道了!其实做人不仅仅要有宽容之心,还要有起码的判断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该退!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3书中的主人公是一种产阶级层的农场主人柏纳特先生的五个女儿,见钱眼开的母亲一见到富家公子宾利与达西入住附近的纳塞菲尔德庄园,便立刻安排女儿们去参加宾利先生家的舞会,温柔善良、美丽可人的大女儿姬安与性格软弱的宾利一见倾心,可宾利的姐妹却瞧不起愚笨的柏纳特太太与其他几个女儿,便几次阻挠宾利与姬安。
而不善言语的达西对伊丽莎白一开始很不礼貌,后来却发现伊丽莎白身上独立坚强、不图富贵是的可贵品质便生爱慕,几次求爱终于成功。宾利也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姬安再次相见团聚,冲破门第观念,结成眷属。生性轻浮的丽迪娅主动追求外貌漂亮,但生活放荡,好赌博、赊账的军官威肯,最终导致一段失败的婚姻。
在书中,我可以明显感受到不同阶级地位的双方有着一条无可回避的鸿沟。有身份、有地位的**们瞧不起地位低等的人,在背后恶意中伤他人来少激起意中人对别人的厌恶。讽刺了以女主人公的母亲为例的那些人,一个个势利眼,见钱眼开,只要一有关于有财产的单身汉的消息就马上开始打起自己的如意算盘。
拥有美丽外表的人会让人惊艳,拥有才华的人会让人敬佩,而丽迪娅虽然十分美丽,但却缺乏智慧,才会跟了威肯,造成了一生的悲剧。
一段真正的感情是可以超越一切界限的,达西与伊丽莎白;宾利与姬安,这两对年轻人之间有着他们看不见的地位的鸿沟,可是他们并不在乎,他们追求自己的爱情,打破了英国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传统观念。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4《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它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作品描写了中产阶级男女的与婚姻。奥斯汀在此书中运用喜剧手法表达对生活的严肃批评,探索女主人伊丽莎白从恋爱到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这部小说中通过班内特家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也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在恋爱婚姻过程中,究竟应该把什么放在首位:是美貌、金钱、地位、感恩、还是爱情?《傲慢与偏见》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没有爱情的婚姻是绝对不会幸福的,只追求美貌,满足情欲,不讲道德情操,感情就不能持久,其结果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痛苦,而且还会使家人焦急,受到牵累,给社会造成负担(如莉迪亚与魏肯的婚姻);只有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彼此坦陈心曲、真心相爱、患难与共、保持高尚的情操,才能获得美满的婚姻(如达西和伊丽莎白)。恋爱结婚不仅要使自己幸福,而且还要承担家庭责任,对社会有益,才是令人称道的。
《傲慢与偏见》虽是一出闪烁着斗志意味的爱情轻喜剧,实则说明了人必须通过行动和自省才有希望,人的尊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行动和自省中淬炼获得。即使知识儿女私情的往来,人本身的行动却深具意义。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5以前当无聊或者烦躁时就会看书,调整一下自己情绪,勇敢的人。
仔细回忆一下,发现自己看过的书不少,也挺杂的,当然也买了不少书。
但《傲慢与偏见》绝对是最特殊的,不仅因为是最早看的一些书,也是记忆很深刻的一本,高中时同桌无聊让我讲一些看过的书,当时冲入脑海的立马就是她。
也许是当时看了几遍了,将故事和主要人物性格都有一定的把握,记得当时为了让同桌更好的理解,在解释书名时就说,傲慢说的是达西,偏见说的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
对于经典,总是有些害怕,不敢看**或电视剧,害怕会让自己失望,也是因为越来越浮躁了,只是偶尔拿起来历史相关的书来翻翻,很少想以前那样隔段时间就买本书仔细看上一遍,
也是突然又看到了**版的,就想着来看看,看影评有好有坏,着实担心一把,但不管对于别人如何,反正这两个小时我觉得很值,**中虽然有了些改动,
但对白大都参照书上的,尤其是最后加的一些段关于Mrs Darcy的(书中的达西其实在她面前还有一些畏惧,没有说太多话,作者解释为爱)
每个人的感受都只有自己才确切知道,简爱、飘(这本书因为太厚上课时看不太好隐藏,还被老师没收一次,幸亏成绩比较好,又要回来了。
还有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都是勇敢的人,但伊丽莎白又是一个不同的人,调皮中带着一些固执,和达西一样的固执,也许会受到伤害,但宁愿免除不了这些伤害也不能缺少自己的性格,
不光有自己的想法,她也是一个敢于表露自己观点和承认自己错误的人,这样也才能真正有主见。
也许自己太浮躁了,该清静一些了。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6英伦风在柔和的小提琴声中缓缓流淌,各式折扇、小礼服在舞会上随处可见,衣香鬓影,绰绰约约,酒杯中醇厚浓郁的味道弥漫着草场。
伊丽莎白,洋溢着勇敢、美丽、坚强的女孩子,姣好的身姿更凸显其明艳不凡。但她不似妹妹的轻率,对于爱情,伊丽莎白有种近乎执着的独立,她虽热情但绝不多情,在她的内心世界里,爱情并不是由物质需要组成,这和当时社会上许多女孩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尽管这草场上的舞会算不上入流,甚至是在上流人士所鄙夷的乡下。达西,男主人翁,还是像18世纪众多贵族绅士一样,卓尔不凡,英俊多金,更重要的一点,单身。就在这场舞会上,他遇到了伊丽莎白。有过这样的际遇么那一双明眸绽放出的光彩,恍若一下照开达西心头的乌云,但……美好的一瞬总是很快幻灭,他的傲慢让伊丽莎白无法忍受,同时对于这个男人的身份,伊丽莎白也产生了反感,一颗名为“偏见”的种子悄然发芽……一切似乎还未开始便已经被迫终结。
伊丽莎白的骄傲矜持是达西无法用往常对待女人的办法,用金钱、漂亮衣服所能征服的。只会让伊丽莎白对他更加讨厌。“伊丽莎白需要一个能给她提供优越生活的男人,但并不意味着她会接受那个男人的不可一世”。
达西无法不承认,他是真的爱上伊丽莎白了。他的眼里也已窄得只容下一个影子。
误会接踵而至,一次次的误解,让读者也跟着揪心扼腕。直至最终伊丽莎白明白过来,那仅仅是误会。后来的后来,伊丽莎白才从零碎的相处间知道,达西的隐忍以及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7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傲慢与偏见》。虽然这本书里的故事是关于婚姻的,但在我眼里,这根本不是一个浪漫的故事。相反,现代人有很多缺陷,原因也很丰富,值得读完之后深思。
奥斯汀生活的18世纪末,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英国贵族和中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社会障碍。那时英国农村的生活非常轻松。这篇文章的主角是一个有五个女儿的中产家庭。势利的母亲看到这个有钱的男孩,迫不及待地安排女儿去抓金龟。大女儿的感情开始一帆风顺,但关键时刻出现了波折。二女儿伊丽莎白对傲慢的达西有严重的偏见。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一直用言语刺痛。好在误会终于解决了。五个女儿都有不错的成绩。我最喜欢伊丽莎白。她率真的性格打动了我。
这本书告诉我,每个人都有骄傲,这的确是人性带来的心理疾病。只有当我们有一点点力量时,我们才会感到伟大。但是骄傲和虚荣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本质不同。骄傲是一种自我感觉,虚荣则涉及到要求别人高估自己。所以,一个人有骄傲没有虚荣心是无可非议的。小说的文字清晰、丰富、细腻,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同时表达了婚姻是建立在爱情而不是财产和地位的基础上的观点。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8傲慢与偏见无论是曲折的爱情还是丰富的人物性格都让我意犹未尽。
傲慢、偏见,是我们很常见的弱点和毛病。每一个人其实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印象所驱使,因而容易对别的人下不正确的注解,进而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误会。
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对男主达西的看法一样,这是个曲折但也美丽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中产阶级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对达西先生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尊敬,再到爱慕为线索,也穿插了在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女人生活与爱情的理想与期望。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达西就是不顺眼的,加上男主角个性的傲慢,继而对他有了偏见。
达西代表着“傲慢”,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他们一开始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接着一连串对达西不利的流言,更让伊丽莎白对达西反感。达西没有为了讨好伊丽莎白,而改变他的傲慢性情。伊丽莎白也表现了很真实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营造给人的印象,表现出了最真实的一面。而开始的时候,伊丽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实的真相,经过达西的解释和自己的判断,才最终找到幸福的归宿。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9傲慢与偏见,两个人的认识让对方把自己的缺点都在改正趋向于好的方向发展,让对方的性格互补变成更好的人,我觉得这也是结婚的双方应该是互补的比较好,就像伊丽莎白的舅母说的,达西是一个好人就是缺少了一些生活的情趣,这一点伊丽莎白完全给填补了上去。作为父母,当对于自己的子女教育不放在心上时,就出现像丽迪雅这样的孩子(母亲的放纵,父亲懒得去管)。作为男人一定要做到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能选择自己想选择的事情,得到好的结果,同样要有冷静的思维,毕竟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像达西这样可以控制对方的情况下还是为朋友着想的人(可能是错误的判断)。作为女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加重要的要用自己的真是了解去看人,而不是被外在所欺骗,威克汉姆就是很好的例子,丽迪亚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当然这时候借鉴长辈的意见很重要(伊丽莎白听了舅母的话),像吉英对世界充满希望和善良,像伊丽莎白一样有自己的见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10我最推崇的是伊丽沙白——贝内特家的三**。她美丽、热情、聪明、自尊自信、面对权势绝不低头。当她看到达西的傲慢行为时,即使知道他是一个年薪上万英磅、并且地位颇高的少爷,她也绝不因此而强迫自己去巴结他。舞会上,当整个朗波村的人都对他趋炎附势时,她只是鄙夷地坐在一边。后来,她知道自己错怪了达西时,也敢于表白歉意。
宾利是一个和简差不多的“老好人”,尽管他也很有钱,但他却那么平易近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和简能走到一起,我想,这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至于达西呢,前面说过,他是一个“傲慢的家伙”,尽管他外表很高傲,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很善良,他虽然有钱有势,但对佣人们却那么慈悲,对朋友也那么真诚、无私。其实他高傲是因为他有资本——试问一下,一个从小就生长在权贵家庭的少爷,一个一直被父母宠着的独子,能不养成自高自大的坏毛病吗开始,他也存在着很深的门户之见,但是,在伊丽沙白的影响下,他慢慢地开始接近那些“和他身份很不相称的”小老百姓了。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11《傲慢与偏见》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成儿戏,比较强调感情对于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小说的情节曲折,富有喜剧性,语言清新流畅,机智幽默,这是奥斯丁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
这部小说主要写伊丽莎白的性格外向、活泼可爱。伊莉莎白的妹妹莉迪亚真心喜爱威克姆,最终于威克姆结了婚,却无幸福可言,她单纯追求外表,不问其他,尽管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美男子,却与幸福绝缘。威克姆除了空有一副外表一外,其他却一塌糊涂,开始时迷惑了包括伊丽莎白在内几乎所有的姑娘,但最终上当的是莉迪亚。究其原因,是莉迪亚的虚荣心太重了。
伊丽莎白父母的婚姻又有其特殊性。他们有一定财产,但没有爱情。伊莉莎白的父亲年轻时以为漂亮的女子能给他带来幸福,也如愿以偿的娶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婚后却发现与貌美而不聪明的女人共度人生索然无味。他生活宽裕,却感情空虚。
所以我明白了感情是爱情的基础,而爱情又是婚姻的基础,婚姻则又是幸福的基础。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12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
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13暑假中,我看了一本书——《傲慢与偏见》。这本书里面讲的虽然是有关婚姻的故事,但在我眼里,这完全不是言情故事,反而里面有许多现代人拥有的毛病,蕴藏了丰富的道理,值得我们看完以后深思。
在奥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纪末期,英国贵族阶层与中产阶层见存在着由经济条件差别而引起的社会隔阂。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十分令人悠闲自在。本文主角是一中产阶级家庭是五个女儿,势利眼的母亲一见富家公子便迫不及待安排女儿钓金龟。大女儿的感情开始一帆风顺,但在关键时刻产生波折。二女儿伊丽莎白则对态度高傲的达西存在严重的偏见。两人明明相爱却不断在言语中刺痛对方。幸好最后误会冰释。五个女儿都有了好结果。我最喜欢伊丽莎白,她那率真的性格打动了我。
这本书告诉我骄傲之心人皆有之,这的确是人的天性带来的一种心理病。只有我们拥有那么一点长处,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其中的骄傲和虚荣虽含义相同,却实质不同,骄傲是种自我感觉,虚荣则牵扯到要别人高估自己,所以,一个人拥有不含虚荣心的骄傲,这也是无可非议的。小说言语清晰,华美,细腻,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婚姻以爱情而不是以财产与地位为基础的观点。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14这个寒假,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傲慢与偏见》,当我翻开这本书后,便立即被书中精彩的内容和丰富的形容词吸引住了。
文题是《傲慢与偏见》,文中的主角达西和伊丽莎白分别代表傲慢和偏见。这本书的上文和下文具有极大的连贯性,人物的个性十分明显,字里间处处体现出文中人物特殊的性格。比如说:文章开篇时贝内特太太和贝内特先生的对话,从贝内特太太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看出贝内特太太的过分自信,而从贝内特太太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她十分爱显摆,也为后文发生的一些情节埋下伏笔。
书中两大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一个偏见,一个傲慢。代表偏见的伊丽莎白一开始便因达西的傲慢而对他产生偏见,随着人们口口相传的谣言,偏见越积越深。后来在达西的傲慢之下伊丽莎白说出了自己的偏见,达西因这个偏见改掉了自己的傲慢,而伊丽莎白则得到了达西的解释,偏见与傲慢相互抵消。
这本书的核心也许就是傲慢与偏见的关系,也极有可能说是两个事物中有极大的关联,可以相互抵消,我也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偏见与傲慢会共同存在,当然也可以相互促进,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促进,才能成就更好的对方和自己。
歌剧《卡门》赏析 [摘 要]《卡门》是一部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的作品,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文章通过对比才及其作品的分析阐述了歌剧《卡门》的音乐特色。
[关键词]歌剧 比才 卡门 音乐
作曲家比才的代表作品——歌剧《卡门》,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并且久演不衰的作品。作为法国杰出的作曲家,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
(一)内容介绍
四幕歌剧《卡门》是梅拉克和阿莱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歌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之一,也是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它以其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丰富巧妙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发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卡门》是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它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相异的人物形象,并且集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所有这些音乐又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组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一部伟大作品。这部歌剧还包含了许多首在音乐会最常见的选曲,最著名的是序曲和“哈巴涅拉舞曲”,重要唱段如“米剀拉的咏叹调”、“花之歌”和“斗牛士之歌”等都是歌剧文献中最精彩的部分。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二)作品分析
《卡门》虽然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但因为剧中有大量的对话,所以它的体裁是喜歌剧,可见当时的歌剧和喜歌剧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从内容来考虑,而完全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比才的最大优点,也是他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然后,悲剧因素再渐渐主宰整部歌剧,最后并吞了其他两个因素。从序曲开始,这个极富特色的主旋律就预告了卡门的命运。
《卡门》的旋律紧凑,节奏充满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写逼真细腻,因而造成许多戏剧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性。比才的和声也很富想象力,音域也很宽广,很能表现卡门紧张、激动的悲剧情绪。这部作品的音响结构也很完整,它的丰富感来自于配器法与伴奏中精致的对位材料。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然后突然把A大调转到F大调,突出了第二场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在短小的序曲的最后27小节中,作者引进了卡门,用她的一个具有增二度音程特点的主题来加强观众对她的印象。随着增二度音程越来越清楚地成为减七和弦的一部分,这个减七和弦往往使人联想到剧中邪恶的事物。最后序曲在一个加倍的ff减七和弦结束。
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中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然后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出现,这是一段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多情的卡门、性感的卡门。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在塞维利亚老城墙边上》,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第二幕中,我们看到了比才作为一位音乐戏剧作曲家确实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对动作中的任何一个细微变化,他都能运用恰如其分的音乐加以表达。
(三)音乐特色
1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
《卡门》的主题是由爱情到毁灭,剧情发展迅速而深入,歌词简洁而紧凑。比才在音乐创作中,力求体现现实主义的原则,以丰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了多彩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卡门温柔、直率、热情、残忍、诱惑、傲慢、放荡、狡黠等多面的性格;塑造出卡门、何塞、斗牛士等多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营造出对比和冲突十分强烈的戏剧氛围,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第三幕中的《纸牌三重唱》,是全剧中最精彩的场面,也是最精彩的歌曲。重唱的音乐和剧情融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不祥之兆。比才在《卡门》中,还采取了分曲编排的结构方式,灵活运用主导动机,在调性上做到连贯统一,使音乐推动了剧情的深化和发展。
2强烈的民族音乐色彩。
《卡门》的音乐热情、狂野,令人着魔,其中《哈巴奈舞曲》、《塞吉迪亚舞曲》、《阿拉贡舞曲》、《吉普赛之歌》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
当时比才受到了法国相异习俗的影响,他笔下的卡门与梅里美小说原著已经有了不少区别,他所刻画的歌剧人物总是与地方民族风格的模仿紧密相连的。在刻画人物方面,他运用了纯粹的西班牙风格的音调、节奏来刻画主人公这个热情坦率、酷爱自由、敢做敢当的吉普赛女郎,并专为卡门设计的“哈巴涅拉”、突出响板节奏的“赛吉迪亚舞曲”或欢快撒脱的“吉普赛歌曲”,以及卡门每次出场时,无论是与霍塞女伴的对话还是重唱都是一系列集聚民族特色的片断。
歌剧的重要环节还贯穿了西班牙典型的“斗牛士”和与之相配的风格性歌曲。这使得歌剧情境更加真实,色调更加浓艳和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具有独特的力、强烈的戏剧真实性的音乐戏剧作品,其抒情的部分散发着一种轻柔温和的感伤情绪。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造作的东西,一切都是带着粗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现出来的。音乐紧凑而爽朗,带着炽热的南国气质,吸引力极强。
总之,因比才的改革,使得法国的歌剧更加有力、热烈而且戏剧化,在世界的舞台艺术中也占据一重要席位。尤其他能够将人性的善恶与冲突描绘得真实贴切,对后辈写实派颇具影响力。而《卡门》粗犷的自然美,充满了强烈的民间特点,热情、奔放、独具特色的音乐,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卡门》不但对法国歌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直接促进了19世纪末真实主义歌剧的兴起。
参考文献:
[1]周世斌中外经典音乐欣赏[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2]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欧美部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4]外国歌剧卡门音乐分析脚本·选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
摘 要:威尔第是19世纪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被誉为“意大利歌剧之王”。歌剧《弄臣》是威尔第创作中期的一部杰作,其音乐具有强烈感人的力量,他用这部歌剧再次证明了“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这一思想,成为上演率极高的传世巨作。
关键词:威尔第 《弄臣》 重唱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歌剧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他的歌剧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40年代,当时意大利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纳布科》《伦巴第人》《厄尔南尼》《列尼诺亚战役》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此获得了“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第二阶段是50至60年代,《弄臣》《茶花女》和《游吟诗人》《假面舞会》标志着威尔第的歌剧从表现历史人物的业绩转向现实生活和强烈的人性冲突上,这些作品奠定了威尔第歌剧大师的地位;第三阶段,70年代至威尔第去世。这一时期,威尔第创作了精品之作《阿依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威尔第的创作代表了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历史,但是这位作曲家之所以能扬名于世,主要还是由于《弄臣》的成就得来的,这一作品标志着威尔第已是一位可与瓦格纳并称的歌剧改革者。在创作上,《弄臣》不再使用那些枯燥无味的宣叙调,而是在贯通一体的管弦乐中进行歌唱,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画剧中人的欲望、内心世界,音乐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弄臣》之故事梗概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和脚本作家皮亚维笔下的《弄臣》,取材于法国大文豪雨果受查禁的浪漫主义话剧《国王行乐》。《弄臣》是威尔第创作中期的一部杰作,他把利哥莱托和吉尔达两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物推向歌剧舞台的中心,对于他们的不幸遭遇给予深切同情,并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嘲讽和批判。这部歌剧是作曲家为威尼斯歌剧院专门创作的,完成并首演于1851年。
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曼图亚,风流倜傥、纵欲好色的公爵是位猎艳冒险家,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外表畸形残废的利哥莱托是位专门帮助公爵寻乐的弄臣并常常嘲讽被公爵诱骗了妻女的朝臣。歌剧开始映入眼帘的是曼图亚公爵府中豪华的客厅,当公爵向朝臣博尔萨大谈其最新的艳遇时,美丽的切普拉诺伯爵夫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便上前向她求爱。正在众人狂欢之际,蒙特罗内伯爵突然闯进来,声色俱厉地指责了玩弄他女儿的公爵,为此遭到了利哥莱托无情的嘲笑。蒙特罗内憎恨地诅咒公爵和利哥莱托必遭报应。利哥莱托相濡以沫的女儿吉尔达是他苟活人世的唯一精神动力。然而她被乔装成学生的公爵骗取了爱情,诅咒开始得到报应。朝臣们为了对利哥莱托进行报复,设计将吉尔达绑入宫内交给公爵。利哥莱托一直努力设法逃避的事情发生了——女儿被公爵玷污了。这让他万分痛苦,恼羞成怒之下雇了杀手谋刺公爵。然而对公爵又爱又恨的吉尔达,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她那不忠实的爱人。在歌剧结尾时,利哥莱托欣喜地等待杀手送来自己梦寐以求的麻袋时,发现了自己的女儿早已成为屈死鬼,他愤怒而绝望地喊道:“吉尔达,你是我的命根子,不能死。啊!这老家伙的诅咒呀!”利哥莱托失声昏倒在女儿身上,全剧在诅咒主题阴森的轰鸣和充满戏剧感染力的气氛中结束。
《弄臣》之人物性格
丑陋、善恶交织的利哥莱托 利哥莱托是具有双重性格的歌剧人物形象,不仅是戏剧的主要承担着,而且承担着揭示主题“诅咒”的重任。他既是貌丑背驼供公爵娱乐的宫中小丑,又是内心敏感慈祥、对女儿充满关爱的慈父。利哥莱托是整个悲剧事件的中心,悲剧后果的最大承担者和悲剧内涵的主要载体。威尔第通过各种音乐手段,将自己的全部同情投向这个人物,并用变化多样的音乐手法对利哥莱托这个内心畸形阴暗人物的复杂性格和矛盾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刻细致的刻画:用附点音符连续地奏出同一个音,阴暗而悲惨的代表诅咒的音乐动机真实地描绘了利哥莱托内心的痛苦,丰富的旋律性和强烈的戏剧性相互结合在一起,促成了音乐形象的贯穿发展,增强了音乐的戏剧表现力,从而使利哥莱托成为歌剧文献中最令人难忘、最具深刻人性的男中音角色之一。
轻浮、玩世不恭的曼亚图公爵 公爵是风流倜傥、多情善变、纵情声色的花花公子,以玩弄女性作为自己生活的乐趣。他凭借自己高贵的身份和潇洒的外表赢得他所倾慕的女人的芳心,得到之后又随意丢弃。在第一幕一开场,他满不在乎地用叙事曲《这位**那位太太》唱出了他那轻浮的感情。歌中唱道:“今天的微笑,明天又投向别的女人,如果心里只装着一个人,那该是多么愚蠢,不管别人怎样议论,只要是我中意的女人,我一定要得到。”这就是他的爱情哲学,同时也暗藏了吉尔达日后悲惨的命运。公爵是全剧恶势力的代表人物,从公爵的“浪漫曲”到对吉尔达表达爱情重唱“爱情是心灵的阳光”,到“女人善变”,对公爵这样一个反面的角色,威尔第将优美动听的旋律赋予他,在音乐上侧重于抒情。
痴情、善良纯真的吉尔达 在整个悲剧色彩的笼罩下,剧中的吉尔达是唯一让人感到温暖阳光的一个角色,养在深闺的吉尔达是一个纯洁、深情,富于诗意的年轻女子,威尔第将她写成轻盈而略带幻想色彩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亲爱的名字》旋律优美动听,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形象地描绘了吉尔达对伪装成穷学生的曼图亚公爵深深的爱。揭示了初恋的吉尔达那温柔多情、热烈而狂喜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透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她的天真、痴情、善良与轻浮、玩世不恭的公爵形成强烈的对比。她的被欺骗、被蹂躏和最终被毁灭的事实,无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关于爱的虚伪性及其杀人的本质。
《弄臣》之音乐魅力
《女儿!—啊,爸爸!》由于蒙特罗内的“诅咒”在利哥莱托的脑海中忽隐忽现,一直缠绕着他,他担心自己的女儿遭报应。在第一幕第二场第七分曲,利哥莱托忧心忡忡地走进家门,女儿吉尔达飞快地跑来迎接他,并扑向父亲的怀抱。父女相见时的喜悦与激动在利哥莱托与吉尔达的二重唱中得以充分的表现,利哥莱托用甜美的曲调真挚地诉说着女儿是自己唯一的慰藉。此时利哥莱托在观众的心目中已经逐步发生变化,他已经不再那么面目可憎,而俨然成了一位慈父的形象。
这是一首典型的抒情二重唱。第一部分是再现性单三部曲式,音乐以切分节奏进入,紧接着八分音符跳音以颤音级进下行,音乐形象表现了青春、活力,和声织体用C大调主属和弦交替奏出明亮、轻快的音乐色彩,这种色彩预示了吉尔达的出场。利哥莱托深沉而悠长的旋律是中心音调,他的旋律在重唱中得到了完整的持续的展开,歌唱性强,音调的性格相当鲜明;而吉尔达声部的旋律则明显地带有从中心音调派生发展而来的痕迹,装饰性强,独立性较弱,“亲爱的女儿!”“爸爸!”“能够紧紧拥抱你是我最大的愉快,你是我的命根子!”两人歌颂着崇高美好的父女之情。紧接着是利哥莱托对往事的痛苦回忆的宣叙调和连接段,此时歌剧音乐主题“诅咒”的音乐元素,双附点节奏型再次出现,使人物的悲剧色彩显得更浓重。
第二部分是两人的二重唱。二重唱先现部咏叹调主题先是父女两人的声部两次完整出现,让观众听清两人各自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然后运用节奏模仿的卡农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再把两个声部交织起来,乐曲在道别声中结束。“啊,我托付给你的这朵鲜花,温柔美丽,贞洁无瑕,你要特别爱护她。”“啊,多么深情,多么关怀,不必为我担心爸爸。”在这段比较复杂的二重唱中,展现了利哥莱托这位丑陋弄臣性格的另一个——对女儿深深的关怀和挚爱。
正在思恋之中的吉尔达通过歌曲《爱情是心灵的阳光》向保姆表明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公爵一看时机已到,走过来向保姆使了个眼色让她下去,然后跪在吉尔达面前表明自己的爱情。吉尔达认出眼前这个大胆的青年正是在教堂遇到的那个梦寐以求的意中人,于是二人唱起爱慕的二重唱。
唱段从公爵向吉尔达表达爱慕之情的场景,以降B大调、3/8拍开始有三个主题。首先由公爵用优美动听的旋律向吉尔达表白他虚伪的爱情,唱出主题A:“爱是心灵的阳光和生命,使我们心中常充满激情。一切荣耀和权势都不能使我动心,若有了爱情,连天使们也羡慕我们。”公爵的声部以三拍子摇曳的节奏,极具歌唱性的民歌风的旋律向吉尔达抒发着他那“虚伪”的爱情,显示出慷慨激昂的炽烈情感,透露出一种风流、潇洒而又轻浮放荡的气质,十分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出公爵那种对女性、对爱情玩世不恭的戏剧形象。吉尔达的旋律引用了公爵旋律的素材,唱出了主题B:“啊这是我梦中听到的声音,它是多么亲切又多么温存!”接着两个声部运用了对比复调手法完美交织,公爵的旋律是主题的变化发展;吉尔达的声部以连续级进的变化音旋律,表达了初恋的吉尔达那温柔多情、热烈而狂喜的内心世界。接着公爵和吉尔达在互相表达完爱慕之情后告别的重唱运用了卡农模仿手法唱出主题C,随后两声部重合运用平行三度、六度二声部复调手法,并不断分裂展开,表明此时两人感情达到一致。在结束时,主和弦与属和弦交替,最终落到降D大调主和弦上,在两人发誓相爱后,公爵随保姆匆匆离去。在这首重唱中,吉尔达的纯真、温柔与轻浮、伪善假意、风流多情的公爵形成对比,而正是吉尔达的纯真和对爱情的充满幻想与诗意的激情,才造成了她悲剧性的命运。
《弄臣》之塑造悲剧人物形象的重唱
《弄臣》中有大量真挚深刻,并起着推动剧情发展的重唱,尤其是第三幕达到戏剧冲突高潮的四重唱,更是脍炙人口。重唱所抒发的情感冲突是引发悲剧的主要原动力。利哥莱托与吉尔达之间的亲情以及他与公爵、大臣们之间的仇恨,也大都是通过重唱来完成的。尤其是主人公利哥莱托与吉尔达的四次重唱构成歌剧矛盾发展的脉络,层层递进地走向戏剧高潮。
第一次重唱出现在第一幕第二场中,那段感人至深的利哥莱托与吉尔达的父女间的抒情二重唱,不但展现出了吉尔达单纯、善良,而且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向观众展现出这位丑陋弄臣性格的另一面——对女儿深深的关爱。然而,正是这种浓浓的父爱之情反而加重了主人公利哥莱托最终悲剧命运的程度,为最后父女生死离别的高潮部分做了重要铺垫和准备。第二次重唱出现在吉尔达向父亲描述她与公爵从认识到被拐的过程。仇恨再一次在利哥莱托心中升腾,一段富于进行曲风格的二重唱表达出利哥莱托复仇的决心,这就大大推动了悲剧的发展进程,为悲剧高潮的来临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但天真善良并对爱痴迷的吉尔达却劝慰父亲放弃复仇的念头,被利哥莱托拒绝了,这是父女出现的第一次间接分歧,并为后面吉尔达为爱献身埋下了伏笔。第三次重唱出现在第三幕公爵和玛达琳娜在屋里,吉尔达和利哥莱托在屋外,形成两组用不同感情唱起的四重唱。不了解内情的公爵向玛达琳娜诉说虚伪的爱情,吉尔达大失所望,利哥莱托则发出愤怒的复仇誓言。在这看似宽松的气氛中,却蕴含着紧张因素,并为结尾悲剧性高潮的到来做了必要准备。当剧情推进到最后一场戏——父女离别。此时各种戏剧性冲突汇集在一起被发展到了顶点,作曲家用了父女二重唱将悲剧推向了最终的高潮从而利哥莱托这一悲剧性人物的形象也得以塑造完成。
在歌剧《弄臣》中,重唱的这些安排使戏剧情节发展逻辑严密,使利哥莱托的悲剧命运得到细致的阐述和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独具魅力的重唱,使这部歌剧的艺术魅力真挚完美,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 。雨果在看了歌剧后感慨道:“话剧中,不可能让四个不同的角色,同时表达四种不同的感情,而威尔第的这首四重唱证明了只有歌剧能做到这一点。”威尔第用这部歌剧再次证明了“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这一思想,使其《弄臣》成为至今魅力未减的传世之作。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朱德九歌剧《弄臣》的剧情及音乐[J]音乐爱好者,1981,(02)
[4] 高阳歌剧《弄臣》中悲剧性人物利哥莱托的形象初步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
[5] 居其宏大师威尔第与中国歌剧——纪念威尔第逝世100周年[J]人民音乐,2001,(0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