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知识的简介

中国航天知识的简介,第1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见“东方红”1号),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扩展资料:

中国航天的研发任务:

1、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2、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

3、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4、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5、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中国航天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众多优秀作品中的沧海遗珠。书中选取了12个历史特写,向我们展示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关键性的12个瞬间。按照作者本人的话来讲,这些辉煌的时刻宛如黑夜里璀璨夺目的群星,跨越时空,点亮宇宙的角落!

本文在详略取舍之间,按照传记中不同人物的职业背景进行梳理和分类,然后对这些事情进行比较,让读者更清晰地仰望漫天星斗的风采,在万丈光芒中感受和捕捉每一个震撼人心的历史转折点。

第一组:三位探险家的传奇经历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巴尔沃亚——1513年9月25日——发现太平洋第一人。

黄金国的发现 ——苏特尔——1848年1月——加利福尼亚。

南极争夺战 ——斯科特——1912年1月16日——南纬90度。

第二组:一位商人的执着情怀

跨越大洋的第一次通话 ——菲尔德——1858年7月28日。

同样身为富可敌国的有钱人菲尔德和苏特尔,一个耗尽毕生积蓄,不惜一切代价,几乎凭一己之力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就为了顺应电气革命时代的来临和发展,在两大洲之间横跨大西洋铺设电缆。这与以往我们在马克思笔下所看到的“贪婪无情的资本家”形象大相径庭。暂不论其中的困难和打击,光是在这项工程上的巨额投资我们就难以想象,却绝对足以使这位富商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并负债累累。而后者,苏特尔在自己的地盘发现黄金后,曾经试图阻止这个天大的秘密向外传播,世界上哪有不透风的墙,随后遭到世界各地淘金者疯狂地抢夺。在这场淘金抢夺战中,苏特尔的三个儿子先后丧命,辛苦经营的庄园全被毁掉,往日的辉煌景象瞬间付之一炬,灰飞烟灭。金矿成为了亲人的坟墓!家人死后,苏特尔为了向政府讨回公道,试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乞丐的形象在华盛顿法院大楼徘徊游荡,申诉了20年。最终因心脏病猝死于国会大厦台阶上。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和渴望永远没有极限,对财富的贪婪和不甘心甚至凌驾于生命之上!尽管对苏特尔来说这是他正当的利益,然而很大程度上的不甘心和欲望的驱使最终演化成苏特尔的悲哀,又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悲哀和局限。

话又说回来,造成苏特尔这种不甘心的心理状态,通过与富商菲尔德再次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菲尔德在开始铺设电缆前,已经是一个成功成熟的资本家,他对自己的财富已经“占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按照书中的说法,菲尔德除了有钱,整天百无聊赖,空虚寂寞,无所事事。所以在机会来临之前,他似乎已经对物质财富没有最初那么的渴望了,已经过了那种迷恋和深陷于金钱的热情了。 或者更确切地说,他认准了新目标 ,向自己值得一生努力的新事业迈进一步,转移了注意力。而苏特尔却恰好相反,本来到口的肥肉还没闻上一闻就被别人抢走了,到手的金矿还没捂热就被别人开采完毕,对淘金的热情和疯狂才刚刚开始就被当头泼了冷水,这又如何让任何一个像他一样的人能甘心?能咽下这口气?不弄个鱼死网破、家破人亡,就不是苏特尔及大多数人的正常心理状态。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某种危险环境的边缘时,笔者认为,一定要适可而止,关键学会转移注意力。

村上春树在小说《挪威的森林》里写道:“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大概足以概括菲尔德与苏特尔的命运。

对于一位探险家来说,生命中最高的荣誉莫过于成为 世界第一个人。 那么,对于巴尔沃亚来说,他无疑可以获得这份荣耀——发现太平洋第一人!然而,很多人并没有像记住哥伦布、麦哲伦的大名一样记住巴尔沃亚的名字。继发现太平洋之后,他又进一步发现黄金,比苏特尔的运气稍好,与苏特尔的结局差不多。巴尔沃亚发现秘鲁的黄金后的一段时间,引起西班牙朝廷的注意和忌惮,朝廷派一支舰队前往秘鲁,设法将他斩首,“ 望见太平洋的第一双眼睛永远闭上了” ,很快就被后世遗忘。

相比之下,英国的斯科特队长,在前往南极点的征途中历经九死一生,为了祖国的荣誉,他和团队立志要做到全世界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然而,最后的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挪威的国旗已经早他们一个月插在了南极点,并留下一封信,让后来者向世人作证。斯科特永远只能成为历史上的老二。折返途中,斯科特队长边走边写日记和书信,最终还是难逃厄运的降临。“ 他在最后一篇日记里写下遗愿'请把这个日记本交给我的妻子',然后他又满含悲情,毅然决然地将'我的妻子'划掉,补上可怕的字眼'我的遗孀'” 。茨威格以他一贯大气磅礴的语言对这次死亡之旅做出至高的赞美和评价,读来令人感动不已。在一段生死交替的文字里,我把它进行改写和扩充,借鉴作为了话剧中的一段台词,以此说明,无论世界第一还是第二,他们留给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同等重要。

第三组:三位政治、军事领袖的戎马生涯

攻陷拜占庭 ——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

滑铁卢的一分钟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

封闭的列车 ——1917年4月9日——列宁。

伊斯坦布尔,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如同一座高山横亘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两个世界里。穆罕默德二世取得胜利后,允许他的士兵在这座城市里连续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大肆烧杀抢掠,全城最大的圣索菲亚教堂改为清真寺,给人类的文明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和不可估量的破坏——“ 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在那如此紧要关头敞开的凯尔卡门,给人类带来了究竟多么深重的灾难;在罗马、亚德山大里亚和拜占庭遭受野蛮的浩劫时,人类的精神文明遭受了多么惨重的损失” 。那个第一眼看见太平洋的巴尔沃亚,也曾经在和印第安土著人作战时,用惨无人道的屠杀玷污自己的名声,与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一样,“ 就在名垂青史的前夜,他(们)却用一场令人不齿的屠杀在自己的人生和历史的记录上留下败笔 ”。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不管是攻陷拜占庭的胜利,还是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对当今人而言,都已成定局和历史。不论其中包含多少精彩瞬间或惋惜, 我们都不应该再美化战争 ,诚如俄国著名话剧《1914》中的台词“ 人类总是将战争反复的浪漫化,从而一再重蹈覆辙” 。

https://mpweixinqqcom/s/xK8FXM7F4-kj3KIuWUOcGg

几乎所有的历史课本中都会提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茨威格正是把列宁回国的列车比喻成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炮弹—— “ 然而这一刻,还没有哪一发炮弹像这辆列车一样射得如此遥远。这辆列车载着20世纪以来最让人害怕、意志最坚定的革命者,穿越德意志全境,朝着彼得堡飞去,在那里,他将要摧毁那个时代的秩序!时隔不久,这一炮命中并摧毁一个帝国、一个世界” 。 读完列宁坎坷的回国之路,我又想起了“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回国之路。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钱学森美国留学获得火箭(航天)、导弹领域的博士学位。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后,他迫切希望回国工作,可是从他迸出这个念头的那一刻开始,就遭到美国当局者百般阻挠,监禁钱学森长达五年之久,他曾经也想尽一切办法向祖国求救。美国当局认为,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他的回国,将对美国构成巨大威胁。在国家领导不断地交涉和谈判后,钱学森艰难地乘船回到祖国怀抱。按照茨威格的思路, 这艘回国之船应该如同战斗力巨大的航空母舰,他将用自己深厚的学识和扎实的功底,去奠基和构建新中国最牢固的科学技术防线和最强大的军事国防战线。所以,在这里,列宁与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对中国的命运变迁乃至世界的格局重组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和作用。

第四组:三位文学家的勇气

英雄的瞬间 ——陀思妥耶夫斯基——1849年12月22日。

玛丽恩巴德悲歌 ——歌德——1823年9月5日。

逃向苍穹 ——列夫•托尔斯泰——1910年10月末。

“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是歌德被世人熟记的名句之一,而这句话正出自他的代表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位终其一生有着浪漫情怀的文豪,他的才华与名望,都被年龄的负担所压垮。我们无法用追逐情欲、晚节不保等罪名来指责一位74岁老人对一位19岁少女的爱慕与追求。爱情这位伟大的魔法师,唤醒了歌德晚年生命的又一春,也唤醒过诸如徐志摩、白居易、陆游等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心中所爱。

俄国文坛两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都深深地扎根于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社会土壤中。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有过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亲自参加体力劳动——耕地、缝靴、为农民盖房子,持斋把素。在茨威格为托尔斯泰专门写的另一篇传记中,他俨然就是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不愿意再过着奢侈的贵族生活来写作。话剧中的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试图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这一点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似,他也正是在经历枪决前与重判流放的这个重大变故时刻起,逐渐摒弃社会主义理想,转而倾向宗教和唯心主义,主张让革命走向妥协和非暴力道路,并试图用宗教和道德力量代替革命。

两位文学家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是作家的 局限 。他们 一方面 通过文学作品反映了农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愤怒,为劳动者鸣不平, 另一方面 接受了作为作家因政治上的不成熟而产生非暴力态度抵抗邪恶统治者的思想。列宁剖析这种惊人的 矛盾 :作为一个发明 救世新术 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对列宁的评论换句话讲,批判的武器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笔杆子也代替不了枪杆子。

对于托尔斯泰试图离家出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方式,是传记中表现的另一个重点。作者以标题“逃向苍穹”预示着托尔斯泰完成了自我救赎,按照本心决定彻底结束和告别过去奢侈的贵族生活,开创新的局面来进行文学创作,即便在逃离的途中因病逝世,也要遵从自己内心的追求,为此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莎士比亚说,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缩影。现实中有万般无奈,戏剧里就有一万种释怀。应该说,这是茨威格替托尔斯泰的无奈所做出的唯一一次释怀!以话剧作传,直叩心灵。英国诗人王尔德说,“我认为戏剧是最伟大的艺术形式,是一个人能够与别人分享关于人之为人感受的最直接的方式”。

第五组:两位作曲家的灵光乍泄

亨德尔重生记 ——亨德尔——1741年8月21日。

一夜之间的天才 ——鲁热——1792年4月25日。

对于两位同行而言,他们创作各自作品所经历的过程完全不同。简单来说,亨德尔创作《弥赛亚》的时候几乎是一直处于窒息和压抑的情绪状态,艺术创作使他心如死灰、筋疲力尽,也使他经历痛苦地挣扎后凤凰涅槃,重获信心。作曲既折磨他,也拯救了他,既打击他,也成就他。在艺术创作生涯里伴随着身体每况愈下,先期中风偏瘫(后康复),后期又双目失明。 “他在世俗面前取得的成绩愈见辉煌,他在上帝面前就愈加谦恭” 。 1759年复活节逝世。而鲁热创作的不朽名曲《马赛曲》,据说是1792年4月26日凌晨时分的神来之笔,创作时间极短,歌词韵律一挥而就。从那以后,终其一生,鲁热再也没有其它作品传世,颇有此曲一成“江郎才尽”的味道。另外,按照传记中的介绍,《马赛曲》虽然形成的时间很短暂,但曲子和歌词都是根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朴素的爱国情怀、同仇敌忾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以及对自由幸福的无限向往。鲁热只是机缘巧合,在人民心声成熟的时候,做了忠实的记录、总结和提炼。其中包含的精神,虽几经强权者的限制,仍然不能阻挡人民群众对它的认可、拥护和喜爱,最终成为法国国歌,传诵至今。当然,鲁热的名字随着《马赛曲》的创作结束也同时销声匿迹。

我国著名作曲家 许镜清 先生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曲作者,其中包括主题曲《云宫迅音》和《敢问路在何方》,插曲《女儿情》、《猪八戒背媳妇》、《取经归来》等一批经典音乐。对于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根据许镜清的回忆,他是在1983年一个冬天,坐在车上看到窗外人们忙忙碌碌为生计奔波的情景时,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番番春秋冬夏”歌词,后面的词曲由此应运而生。片头曲的诞生更是离奇,灵感来自午饭时间农民工敲打饭盒的声音,于是他找来笔和一个烟盒,当即作曲,前后20分钟左右,经典名曲《云宫迅音》就此诞生! 许镜清说:“艺术创作不是靠痛苦的折磨,而是要抓住脑海里瞬时的灵感。感觉来自生活,灵感来自环境,意义在于敲击人生。” 然而,即便这些旋律已经红遍大江南北,许镜清的生活仍然很拮据。 多知歌唱者,少知词作者,无知曲作者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况。当许镜清自己想办一场关于《西游记》为主题的大型音乐会时,出于资金的问题,愿望一拖再拖,几经周折筹集资金,数年后,终于在2016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上演第一场《2016西游记主题音乐会》。

到此为止,我们应该知道,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远远不止这些。譬如当苹果砸到牛顿的脑袋上时,就在那一刻,人类开始审视宇宙运行的本质和奥秘;当爱迪生的灯泡点亮夜晚的那一刻开始,同时也点亮了整个世界;当第一个发现磁生电的科学家没来得及观察实验现象时,被他的竞争对手发现,从此在物理的世界黯然失色;当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创造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时,一切都被记录在他们的时代………时间仍在流逝,闪耀仍然不停。

虽然这些动魄人心的时刻还有太多太多,但是,《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当中的这12个人物,他们或被命运高高地举起,送入英雄的殿堂,或被狠狠地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他们身上所沉淀的意志、凝结的智慧、锤炼的品格、包含的精神,流露的情感足以概括和体现人类历史上最丰富多彩的画卷!作者茨威格以他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感情、冷静的评语、磅礴的遣词还原了每个星光闪耀的瞬间,这些瞬间,用大气、深邃而富有智慧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历史瞬间的感怀。

                     

                                  古国行

                              2018年8月

                                  西安

中国载人航天如何大胆跨越如下: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是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的收官之战。

意义:

1、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载人航天技术源于国防和军事需求,是冷战时期前苏联和美国军备竞赛的产物,最初目的是提高军事威慑能力,保持军备竞赛优势,维护国家传统安全与现实利益。

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视野不断延伸,国家安全边界得到拓展,利益空间范围得到扩大,宇宙空间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客观上为载人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持续增添新的需求和动力。

相信同学们观看完《天宫课堂第二课》太空授课以后,对太空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在心底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 观后感 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

如果说,太空授课是一份荣耀,它首先属于中国的航天事业,证明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航天事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个盛大的国家场景。建国初期,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两弹一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打开局面,浸润其中的执着、激情、奋斗,至今还带给人美好的印象。从神一到神十三,中国航天事业“三步走”稳步推进,开启中国壮丽问天路,使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共同分享荣耀。中国正处在一个需要高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时期,中国的航天事业的进步轨迹,几乎可以说代表着一种纯洁、端正、干净的精神力量,是国家所积蕴的一份独特的精神财富。太空授课只是本次“神十三”任务的一项内容,只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片段。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2

“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这是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的一番话。每一次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水下训练,体能消耗都相当于跑一次“全马”,累到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但他们累并快乐着。每次离心机训练都要最多承受8个G的过载,脸部会变形、胸部会因受压而呼吸困难,但航天员大队成立20多年来,从未有人按下“暂停按钮”。这种身体可以“过载”,信仰和精神永远“轻装上阵”的状态,诠释的是一种信念、一种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今天的中国航天人身上穿越时空、力透纸背,焕发出震撼人心、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样的高度。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不断以爱国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铸魂补钙、淬炼成钢,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3

今天,我们在教室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太空“冰雪”实验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液桥演示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水油分离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太空抛物实验演示天地之间抛物区别。

“天宫课堂”让科学更容易走进人心,也让科普课被重新定义,展现了中国科技的自信,让科普之花绽放,不仅点亮了青少年航天梦想,也让“中国 故事 ”在太空宣讲,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4

2022年3月23日15:40,“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 教育 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5

“天宫课堂”第二课3月23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天宫课堂”第二课,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众所周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航天人不畏艰辛,勇于攀登、奋发图强,他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队伍,由此形成了“航天精神”。要想把航天精神传承下去,必须靠广大青少年接好班,因此,“天宫课堂”正是青少年航天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展现航天精神的好平台。

“天宫课堂”通过三位航天员惟妙惟肖的讲解,更能使青少年近距离深入了解航天知识,直观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奥妙之处。观看完“天宫课堂”第二课,我受益匪浅,不仅认识到了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对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更加强烈了。“天宫课堂”使我从小树立起了崇高理想,在我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激发了我无尽的探索欲望!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6

启迪心智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 科普知识 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就像科幻小说或**的功用一般,“天宫课堂”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对外宣传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天宫课堂”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用航天事业“夹带私货”,早已是世界强国们做 广告 宣传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罗斯就曾在索契冬奥会和世界杯期间将奥运圣火和 足球 带上太空造势。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天宫课堂”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仪式感”。把课堂搬上太空并非浮于表面的科学作秀和形式主义,而是因为它同科学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补,用一种说服力的方式,向每一个崇尚科学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验证理想的契机。这样的“仪式感”值得再多“亿”点。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7

本月,我国空间站自主推出的“天宫课堂”上线在即,由航天员亲自担当的“太空教师”仪式感满满。传道授业天上来,千万学子齐聚一堂的科普大讲座令人期待。参与其中,宇宙专属的魅力跨越时空,于浩瀚太空某处把科学的片刻身影呈送在你我面前。这种用科学讲述科学的科普仪式,如果能再多“亿”点,谁又会拒绝呢

早在20_年,我国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首课就在无数“零零后”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理想。事实上,太空课堂展示的实验完全可以在地球上模拟并复刻还原,甚至效果会更加完美。从这个角度来看,太空开课显然不是因为有什么科普知识只能在太空中才得以演示和传播。偏要在条件复杂,变数更多的空间站中授课讲解,看重的就是教学之外的奇妙“仪式感”。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8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9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 文化 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0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5]。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飞行里程已超过45亿公里,距地球约17亿公里。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按计划将在轨驻留6个月,在这6个月时间,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一起配合进一步验证。

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1

2021年10日16日0时3分,神舟十三号在酒泉发射中心精准点火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进入空间站,并且要在这个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住上6个月。2021年12日9日举行了《天宫课》第一课,时隔3月后的今天,《天宫课》第二课如期举行!

在这次课堂中,主讲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做了各式各样的小实验,每一个都新奇而有趣,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的小实验是“点水或冰”与”油水分离”了!只见老师轻轻挤压小水袋,在太空浮力作用下,水并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喷涌而出,而是像一条懒洋洋的虫子,慢悠悠地从水袋里爬出来,形成一个悬浮的小水珠。此时,老师轻轻的用玻璃棒一点,整个小水珠就像被魔法师施加了魔法似的,迅速冻结成为一个小冰球,令人意想不到的还在后面,小冰球的温度居然在不断升高,却并没有融化。

在日常生活中,当冰在加热时会直接融化,没想到太空中竟然不会化,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展示完“点水成冰”后,老师们又做了个“油水分离”的实验,在太空中油和水是混合的,老师们将小瓶子像陀螺一样转动,油水又分离了,太神奇了!!时间飞速流逝,很快课堂在大家的惊叹中结束了。天宫课堂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宇宙的奥妙,还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别样课堂学习的乐趣,真是一举两得!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2

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因为天宫课堂第二课就在今天上课了!

本次的课程,还是由神舟13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配合进行授课,在3点40分的时候,天宫课堂第二课终于开播了!

因为这一次的课程还是天上和地上配合着上课,所以开始前,地面上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知识,终于可以见到航天员老师们了。

本次的实验有四个,分别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这里面都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这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教学的方式来上课非常的有趣,让我难以忘怀。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空冰雪试验了,在太空中可以让液体迅速结冰确实很有趣,以前我有见过饱和液体,但是不知道这种液体还有那么大的乐趣,直接航天员们把饱和液体装在袋子里,再一点一点的挤出来,由于在失重环境下,饱和液体挤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球,一挤出来的时候,饱和液体就迅速结冰,变成了一个冰球,没想到一瓶液体就可以玩那么多的花样。

还有太空抛物实验,连在前几个月很火的冰墩墩也上场了,平常我们在地面上扔东西时就会掉在地面上,而在失重环境下不会,扔冰墩墩的时候就可以很自然的扔过去,这个动作让我印象深刻,原来,在太空中还那么好玩,我真想上天看看啊,体验一下失重的感觉!

这次的课程让我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对航天的学习兴趣,真希望在未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到天上去,感受一下宇航员的感觉!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3

天地互动积极踊跃,学生探知航天奥秘、学习航天知识的热情持续高涨

在本次“天宫课堂”中,还有人气“顶流”前来助阵——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出后,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掉落,而是仍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

“简单的平抛运动,在著名科学家牛顿的脑海里被放大到宇宙尺度。既然在地面上抛出物体的速度越快,它就能落到更远的地方,那如果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它是否能成为环绕地球的卫星”“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张健解释道,这个思想实验也被称为“牛顿的高山大炮实验”,由它引出的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成了发射人造卫星、空间站的重要依据。

“天宫课堂”互动性强,做的小实验也非常生动、神奇。虽然相隔屏幕,同学们却仿佛身处空间站一般,踊跃与航天员们互动。“空间站里的时序是如何设置的”“太空里看到的月亮和地球上有什么不同”“空间站里能把水烧开吗”在天地互动的环节中,地面上的同学“脑洞大开”,问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一一得到解答。

收看直播的不仅有课堂里的学生,还有许多网友,他们提出了许多接地气的问题。有网友发问:“没有重力,皮肤会不会变好”

“提问的人大概是一位爱美的女孩子。”王亚平笑着回答,“空间站没有太阳光照射,温度和湿度也都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另外在微重力环境下,体液会向上分布,皮肤也会随之向上提升,所以我感觉在空间站里皮肤状态很不错。”

这些有趣又生动的太空课程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记者了解到,整个“天宫课堂”授课实验的内容,都由一个科普专家组进行负责。

“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提出了一些实验的建议,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再由专家组来遴选,最后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来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参与此次授课活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专家组除了遴选项目之外,还要对每个项目的具体方案进行精心策划,编写脚本,确保验证展示的效果,以及学生们能够看得懂、感兴趣。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4

中继卫星、空间站、地面测控完美配合,让太空“网课”不卡顿

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信号畅通是课程顺利进行的关键。为了保证“上网课”视频高清晰、零延时、不卡顿,“天链”中继卫星、空间站、地面各个测控站密切配合,为天地互动提供技术护航。

“航天员给地面的信息依次通过空间站中继天线、天链中继卫星、星地下行链路等传输到地面站。”天链二号01星副总设计师李向阳将中继卫星形象地比喻为太空数据的“中转站”。天链中继卫星可以为中、低轨道航天器提供天基测控、数据中继服务。这相当于把地面测控站提升到几万公里的轨道高度,依照各类航天器、飞行器不同的数据,应用部门把它们产生的各类数据分别进行实时转发,这样既提高了数据回传时效性,又增强了应急协调联动能力。

据介绍,天链一号03星和天链二号01星接力保障太空授课,舱内的多台高清摄像机拍下的高清视频,通过中继高速链路实时传送至地面,地面上行两路高清图像传送至舱内的 显示器 ,从而实现高速双向音视频传输。

2003年,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第一次进入太空。其间,他数次与地面控制站进行天地通话,但每次都有着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那时,中国境内的观测站有效保持通信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后来,“天链”系列中继卫星诞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今,我国中继卫星系统换代升级,太空授课等需要长弧段、强信号支持的重要活动也因此开展得更加从容。

“2013年太空授课,我们当时天上只有3颗星,都是一代星。现在我们天上有5颗星,除了天链一号04、05星,还有天链二号01星,二代星比一代星在传输速率和其他能力上更高。”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总工程师单长胜说。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5

“天宫课堂”展示的是梦想,彰显的是国家实力

2021年12月9日,我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作为国家重要的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太空科普教育基地,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和航天事业的热爱。

随着“天宫课堂”第一课、第二课的大获成功,是否可以期待以后常态化的太空授课“以后的空间站上会持续有航天员在上面工作、生活、开展实验,天宫空间站的条件,以及天地通信的保障条件都很好,所以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飞行的过程中,与地面进行互动交流、开展一些科普活动,这以后是会常态化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

一堂“太空课”牵动国人心,它的意义远不只课堂上展示的内容。令孩子们长久回味的,不仅是那些奇特的太空失重现象,还有对遥远宇宙的无限遐想。通过天地对话,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精神,进而点亮他们的科学梦想。

“天宫课堂”展示的是梦想,彰显的是国家实力。一堂科学课,无疑也是一堂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课。当前,我国是除美国外唯一一个进行过太空授课的国家。从“嫦娥”探月、“长五”飞天、“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永攀高峰的拼搏与进取。而蕴含着得天独厚丰富教育资源的中国空间站,正为无数中国青少年打开思想的天窗。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一堂堂“天宫课堂”,正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向浩瀚星空不懈探索的梦想种子。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相关 文章 :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通用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启发(精选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心得(精选11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作文(通用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通用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精选10篇)

★ 央视“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优质范文十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300字(精选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精选7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718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4
下一篇2024-03-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