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是2000年面世的一部武侠题材影片,曾夺得第73次奥斯卡奖十项提名中的4项大奖。该片由台湾著名导演李安执导。李安希望通过这部**表现东方古老文明的美妙与神秘,打造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视听奇观。在影片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中国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各种景致:戈壁荒漠,雪山冰峰,激流溪谷,苍翠竹海,皇城宫阙,市井庭院,镖局作坊,……,加 上武侠功夫,刀光剑影,飞檐走壁,丹青书画,等等,让人置身于非常“中国化”的氛围中。李安说希望这部**能产生“一种经典的中国水墨画的效果”,他特别 使用低反差的胶片拍摄,布景与灯光也都追求中间色调,大部分舍弃了蓝色,造成半现实半抽象的空灵效果,以及“介乎像与不像、真与幻之间”的那种神秘的感 觉。建议学习这一课时,能结合观看**《卧虎藏龙》,体验这种艺术效果。 武 侠片一般都是靠武打设计和传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卧虎藏龙》虽然具有武侠片的一般特点,但更注重人性描写与心理刻画。李安说他要拍的《卧虎藏龙》是 “武侠版的《理智与情感》”。也就是说,影片关注人的生存中理智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以及两者矛盾冲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文化取向。我们阅读《卧虎藏 龙》时,应当格外注意这一点。而且这也可以引发思考:欣赏娱乐化通俗化的文艺作品,包括**电视,也有一个文化品味高下判断的问题。 **《卧虎藏龙》是根据现代武侠小说作家王度庐的同名小说改变的。本文是《卧虎藏龙》节选,包括影片的高潮与结尾两部分,即竹林打斗、山洞顿悟和山崖忏悔三场戏。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卧虎藏龙》全貌,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故事剧情。 大 侠李慕白欲退出江湖,将自己的青龙剑委托红颜知己俞秀莲带去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他以此表明要远离江湖恩怨。不料当日夜里有一伙人就来**宝 剑,俞秀莲奋力阻拦并与盗剑人交手,青龙剑还是被抢走。俞秀莲没有马上把情况报告李慕白,她独自暗中追查青龙剑下落,从蛛丝马迹发现可能是王府**玉娇龙 一时意气所为,俞秀莲为免伤和气,想用旁敲侧击办法迫使玉娇龙归还宝剑。 没 想到节外生枝,玉娇龙归还宝剑时,跟李慕白发生了正面交锋。而李又由此发现玉娇龙和自己一直追查的碧眼狐狸有关系,碧眼狐狸杀害了李的师傅,是李不共戴天 的仇敌。原来玉娇龙自幼拜碧眼狐狸为师傅,学习武当上乘功夫,早已青出于蓝。玉娇龙在新疆曾瞒着家人与当地大盗罗小虎私订终身,其父发现后强要她另嫁他 人,玉一时性起,冲出家门,浪迹江湖。玉娇龙在江湖上任性使气,对江湖规矩毫不在意,为了自己的爱和江湖的梦,到处闹事。俞秀莲和李慕白都爱惜玉娇龙的才 能,苦心引导,终不见效。 李慕白得知碧眼狐狸踪迹,要雪恨报仇。交手中,李慕白为救玉娇龙,被碧眼狐狸的毒针射中而死。玉娇龙在俞秀莲指点下来到武当山,与罗小虎见上最后一面,却终究无法面对自己造成的悲剧,从山崖纵身一跳,跳入茫茫云海幽谷。 影 片中两对情侣互为观照,代表两种人生态度与道德追求。李慕白和俞秀莲彼此相爱多年,只因俞的未婚夫是为救李而死的,他们一直克制自己的感情。这是一对恪守 传统道德,以“侠义”作为至善追求的情侣,他们的人生态度是克制、压抑与内敛的。不过李慕白自有能宽慰和调节自己的哲学,他认为“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 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他闭关修炼,几乎就达到悟道的境界了,却始终放不下心中那份感情,而且感受不到悟道的乐趣,虽然受到江湖人士普遍的景 仰,却失去了个人的幸福。直到生命结束前,他才向俞秀莲表白了情感。而玉娇龙代表另外一种人生态度,她无视任何规矩法则,肆意妄为,一切都要为她个人欲望 的实现让路,这当然体现了人对青春和自由生命的追求,但由于是非不分,结果伤害了自己的亲人与朋友,导致李慕白的死。最后她选择自杀,是一种忏悔。 影 片使用了各种**语言,衬托表现两种生命状态。整个影片的主色调比较平和宁静,画面反差不大。但在表现玉娇龙与罗小虎沙漠恋情一段时,却在大面积沙漠** 背景下,大胆运用了一些浓重的红色,同时镜头切换也节奏加快,跳跃奔腾,呈现激情的调式。《卧虎藏龙》对不同生命状态的表现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不偏至某 一端,而是表现各自的矛盾。这才真是复杂丰富的人生。 本文节选部分有三场戏,其中“竹林打斗”是最精彩的。欣赏时注意**剧本是如何设计表演与拍摄的,其中人物的行为动作,以及对话所体现的不同性格、心理与风范,又是如何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基础与发挥的空间的。
卧虎藏龙2000年公映,至今已过去了十多年。期间,林林总总看过多遍,但大多都是利用碎片时间,随便一个镜头就看了起来。也有时候单纯为了听听**的配乐,塞外的黄沙,大提琴的沧桑,像一座小小的花园,可以兴之所至,随时游览。
表面上看起来,《卧虎藏龙》表现的是刀剑江湖,实际上,其内在的张力却不是来自于立身江湖的武功,而是每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世界 ——这或许才是李安所要表现的“江湖”。 这些情感其实是可以放到现代社会的,李安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只说故事,而不是讲道理,把现代的种种困扰,生活的、情爱的,化作塞外的黄沙,化作竹海上的舞蹈,化作虚无的纵身一跃。李安的**,什么都有,什么都在,只是一隐一显,一张一弛。比如说色彩,李安也用大块的。《卧虎藏龙》里,江南是绿的,塞外是黄的,京城是黯淡的,最终的窑洞是黑色的。功夫也是,点到为止,透出骨子里的飘逸与克制。
武侠是中国人的浪漫,是成年人的童话。金庸的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被封为圭臬,而在《卧虎藏龙》里,所有人都是平凡人,有欲望有压抑也有儿女情长爱恨情仇。
李慕白淡泊,温润,眉头如锁,手指作剑,细说江湖醒人事,微微一笑万山横,更像是古龙作品中诗意的江湖人物。影片开始时他说:“这次闭关静坐的时候,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但他认为自己没有得道,“因为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的,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超过了我所能承受的极限。我出了定,没法再继续。”于是李慕白破戒提早出关,因为他“需要想想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其实他心中无非有两大放不下:师仇和对俞秀莲的爱。而后者是更难放下的,因为李已准备将青冥剑赠人,退隐江湖,这或许算是对秀莲的暗示。两人因为伦理纲常,总是压抑着感情。李慕白虽然“无法阻止自己的欲望”,但总是提醒自己:“把手握紧,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了一切”。秀莲说“压抑只会让感情更强烈”。李俞的结局,是他们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不仅是爱情的失败,也是人生的失败。当李慕白还剩最后一口气时,俞秀莲说:“用这口气,练神还虚吧,解脱得道,圆寂永恒,一直是武当修练的愿望。提升这一口气,到达你这一生追求的境地,别放下,浪费在我身上。”李慕白说:“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一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李慕白放下了这口气,也是放下了大半生施加在自己心头的沉重枷锁。如果李慕白在人生中早一些释放他的温柔,两人或许能幸福地生活下去。尽管他们最终承认自己的人生是一场愚蠢而并不绚烂的浪费,但值得安慰的是,到最后的时刻,他们终于真正抵达了对方的内心,俞秀莲愿意让位给得道境界,李慕白愿意放弃得道而向俞秀莲表白,他们最终消除了彼此间的隔膜。
玉娇龙人如其名,如飞龙在天,难被世情俗物所约束。在大漠狂沙中的策马奔驰,抵死缠绵,在酒楼上的惊鸿之剑,天外飞仙,让这个敢爱敢恨的女孩子,即使做了那么多搅乱一池春水的傻事,也让人恨不起来。比起李俞的压抑,玉娇龙简单的多,热烈地爱,热烈地追寻江湖梦。而这在她成长的环境是禁忌的。玉娇龙出身名门,身怀绝技,为父兄官誉不得不嫁给鲁翰林,却始终深爱大盗罗小虎。她偷了李慕白送给贝勒爷的青冥宝剑行走江湖,却因为心高气傲、不懂江湖规矩,处处受到江湖人物的围攻堵截,最终惹下大祸,目睹了李慕白的死和如刀剑般伤人的人心后,江湖梦碎了,也意识到不可能挣脱家庭社会的束缚,便选择了跳崖。玉娇龙跳下去是生是死?是不是到了云的另一端?是不是一点伤都没有,还漂流到了远方再也没有回来?这都不重要了。因为她没有许愿,也没有诚心,她跳下去的时候什么也没想,她堕入的是虚空,就算故事里的奇迹真的实现了,她得到的也是无限的虚空,其实也就是死。
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传达了什么价值观?或许就是经历一番生离死别、大彻大悟的俞秀莲对玉娇龙说的:“一定要真诚地对待自己。”而其实这正是玉娇龙一直在做的,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虚无。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归根结底,这**在讲“道”。道非万物,是触摸不到的永远。如果非将道拟物的话,那么道也就是路,和行路的人。编剧是聪明的,所以李慕白在影片的最初没有得道,如果看透了红尘,那么一切矛盾故事或许都没了,而结局处玉娇龙终身一跃,跳入滚滚红尘,人和故事一起归于虚无。
而看完**的人怀着自己的道,存之于心,忘言于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