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红用赤代替,那么白用什么代替

古文中红用赤代替,那么白用什么代替,第1张

  古文中,赤并不代替红。古代这两个字的字义与今天不同,分别解说一下。

  赤:

(甲骨文)大在火上,“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今天的红色。

  红:本义是粉红色。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因此,古人说“桃红柳绿”,“其色赤”,两种颜色不同。

  又,“赤者,心色也。”引申为“赤诚”:“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1 文言文中白的意思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

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2 古文中的“白”的几种意思

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2、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例子: 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 ——《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又如:雪白(像雪一样的洁白); 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pure;stainless] 例子: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5、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静;指洁白明静的心) 亮;明亮。与“暗”相对 [light] 举例: 雄鸡一声天下白。

——李贺《致酒行》 6、又如:东方发白;白日鬼(指日间公然招摇撞骗的人) 一无所有 [plain] 举例: 白手起家成业。 ——《杂纂新录》 7、又如:白文(不附加注解的书本正文;俗称“阴文”,碑文或印文虚白的部分); 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没有任何凭藉依恃而创建家业);白社(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 白大人(没有功名的人); 白战(徒手相搏); 一穷二白 8、[汉字的] 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 如:念白字;写白字 9、显著 [remarkable;marked;notable;outstanding] 举例: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

——《荀子·天论》 10、真诚;坦白 [honest;frank] 举例: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11、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reactionary]。

如:白军;白匪 12、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 [wine cup] 举例: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13、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spoken part in opera]。

如:独白;对白 14、地方话 [dialect]。 如:苏白 15、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vernacular]。

如:文白夹杂 16、姓 举例: 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7、清楚,明白 [know;realize;understand]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18、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 表明;说明 [demonstate;show;explain] 举例: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19、又如:自白(自我表白);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禀告;报告 [report] 20、禀告;报告 [report]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21、上告;控告 [appeal to the higher authorities;accuse;charge]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22、使…白 [turn white]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23、白白,平白 [in vain;for no reason]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

——《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睢景臣《高祖还乡》 24、又如:白死;白活;白等;白瞪(白瞪眼,束手无策的样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戏 25、单单;只是 [only]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26、竟。

与“不”连用 [just;simply]。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3 求短篇文言文带译文要求原文60字左右译文100字左右准确说字越少越

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水而水乌戏於岸间, 惧物之窥己也, 则响水以自蔽海鸟视之而疑, 知其鱼而攫之呜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灭迹以杜疑, 为窥者之所窥哀哉! [翻译] 海中有一种鱼,名叫乌贼,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变黑有一次,它爬上岸边游玩,它怕别的动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隐蔽起来海鸟看到了乌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乌贼在里面,就毫不犹豫地往水里把乌贼抓了出来 1、弈秋诲弈 原文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 下棋在众技艺中,只是一种小技巧,但不专心致志,就没法学会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向弈秋学习,全神贯注地听弈秋的讲授;另一个人虽然也坐在弈秋面前,但心里老想着会有天鹅飞来,想着张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说是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远不及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赶不上前一个人聪明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2、豚子食于死母 原文 仲尼日:"丘也尝游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晌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庄子·德充符》 译文 孔子说:"我曾在去楚国的时候,在路上正巧遇见一群小猪在一头死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便都惊慌失措地逃跑了因为它们看到母猪不再用眼睛看它们了,不像一头活猪的样子了小猪们爱它们的母亲,不仅是爱母猪的形体,更主要的是爱充实于形体的精神 3、巫马其买鸩 原文 巫马其为荆王使于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日:"所以鸩人也"于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已得之,尽注之于江 ——《尸子》 译文 巫马其作为荆王的使者出访巴国在途中,他遇见一个肩挑毒酒的人,于是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那人答道:"是用来毒害人的"于是,巫马其就向他买那毒酒,带的钱不够,又押上随行的车马买来后,全部都倾倒到江里去了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醉翁谈录》节选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嘴对鼻子说“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说:“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子对眼睛说:“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说:“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说:“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说:“我也不愿与诸君相争,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们四个都有灵性一天,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识别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鼻子对眼睛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说,:"我能观察善恶美丑,遥望东方和西方,我的功劳不小,所以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说,"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说,"我不能和各位相互争辩比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脸放到哪里?" 未尝一遇 昔周人有仕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少年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主君好用老用老主,后主又用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翻译:从前周国有个想当官总当不上的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在大路上哭泣,有的人就问他:“为什么哭啊?” 回答说:“我几次想当官都不被看中,自己可怜自己年老了没有机会了,所以就哭啊”别人说:“求官怎么就一次都没求到呢?”回答说:“我少年的时候,学的是文,道德文章学好了,准备去当官,国王喜欢用年老的人用老人的国王死了,后来的国王又用武将(等我)兵法武功学好了,用武将的国王又死了少年的国王刚刚登基,喜欢用年轻人,我又老了,就这样没求成一次官”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 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

白灿 白旃 白槌 白经 白侯 白彗 白间 白检 白木 白民 白区 白泉 白蕲 白契 白霓 白漠 白骐 白舞 白鼍 白宿 白视 白士 白直 白纸 白意 白语 白波 白榜 白撞 白足 白班 白背 白报 白撰 白车 白学 白帻 白题 白团 白卫 白乌 白酦 白沫 白腻 白嫩 白锵 白酋 白壤 白乳 白蒻 白媒 白蜡 白老 白镣 白后 白粳 白胶 白琯 白环 白愣 白纩 白空 白绵 白米 白麦 白乾 白气 白藕 白柰 白蒲 白土 白幍白金 白象 白皙 白虎 白练 白痴 白袷 白丁 白露 白雪 白昼 白描 白鸟 白芷 白云 白桦 白日 白衣 白苹 白身 白章 白字 白眼 白垩 白徒 白水 白石 白屋 白杨 白羽 白驹 白话 白粮 白纻 白社 白傅 白马 白色 白术 白费 白帝 白鹭 白螭 白粲 白瞎 白首 白珩 白鼠 白虹 白鸥 白头 白翳 白门 白狐 白道 白茅 白絮 白枣 白藏 白菜 白鱼 白眉 白华 白琥 白眚 白圭 白绫 白萍 白文 白鹤 白匪 白天 白简 白带 白搭 白鹿 白脱 白翎 白袍 白刃

襟怀坦白 苍颜白发 素车白马 三复白圭 浮白载笔 风清月白 东方将白 红颜白发 三清四白 注玄尚白 云中白鹤 知白守黑 红白喜事 明明白白 不分青白 两头白面 辽东白豕 不问皂白 冯唐白首 须眉交白 须发皆白 过隙白驹 粉白黛绿 粉白黛黑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空谷白驹 取青妃白 富埒陶白 织白守黑 怀黄握白 取青媲白 数白论黄 沉冤莫白 唇红齿白 半文半白 空口说白话 郢中白雪 批红判白 平白无辜 天清日白 凭白无故 汗青头白 黑白混淆 冯唐头白 混淆黑白 望断白云 嘴清舌白 驻红却白 以白诋青 论黄数白 数黄道白 以黑为白 牙白口清 苍白无力 白发红颜 白圭之玷 一清二白 白袷蓝衫 白首一节 白首为郎 白叟黄童 白璧三献 白面儒生 白云亲舍 马角乌白 财不露白 白眼相看 白兔赤乌 月白风清 不分皂白 白骨再肉 白日见鬼 白头到老 白首齐眉 黄茅白苇 齿白唇红 白往黑来 白云孤飞 白衣公卿 白纸黑字 白首不渝 白浪掀天 白发青衫 丹书白马 白蜡明经 真相大白 白鱼登舟 苍狗白云 颠倒黑白 白屋寒门 黄童白叟 青天白日 一品白衫 乌头白,马生角 平白无故 不明不白 不问青红皂白 浮一大白 苍狗白衣 黑白分明 青红皁白 死乞白赖 白头迭雪 虚室生白

  黯 形声字。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常泛指黑色。

  2,赫 会意字。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 形声字。从黑,代声。《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黱”也写作“黛”。锴本作画眉墨。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后来泛指“青黑色 ”,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 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 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 ”,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 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8,朱 指事字。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如《韩非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 。

  9,丹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蓝 形声字。从艸,监声。本义是:“蓼蓝”。《说文》:“蓝,染青草也。”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指“暗蓝色”。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

  11,绿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说文》:“绿,帛青**也。”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色”。如《楚辞·橘颂》:“绿叶素荣。”后也用来表示“乌黑色 ”,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

  12,白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本义是:“白颜色”。如《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13,黄 象形字。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是:“蝗虫。”后常指:“**”。《说文》:“黄,地之色也。”《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14,褐 形声字。从衣,曷声。《说文》:“褐,编枲袜。”(枲:粗麻。)本义是:“用粗麻织成的袜子”。后表示“黄黑色” ,如白居易《三适赠道友》:“褐绫袍厚暖。”现在仍有“褐煤,褐铁矿”等词语。

  15,灰 会意字。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说文》:“灰,死火余烬也。”本义是:“火灰”。后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

1 文言文中的“白”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白”的意思有: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雪白。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白文。显著。

真诚;坦白 。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

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清楚,明白。

白 拼音[bái]部首:白结构:单一结构笔顺:撇、竖、横折、横、横释义: 1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 2明亮。

3清楚。 4纯洁。

5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 6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

7没有付出代价的。 8陈述。

9与文言相对。 10告语。

11丧事。 12把字写错或读错。

13政治上反动的。 14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

15姓。组词: 1白色恐怖[bái sè kǒng bù] 白:惨白。

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2白日绣衣[bái rì xiù yī] 绣:用丝茸或丝线在布上刺成花纹图案。

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3白黑颠倒[bái hēi diān dǎo] 颠倒:错乱。

指白黑不分、是非颠倒。 4白黑不分[bái hēi bù fēn] 比喻清浊混乱,是非不明。

5白发红颜[bái fà hóng yán] 颜:脸色。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

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

2 文言文中白的意思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

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3 "白"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

——李贺《致酒行》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

——《荀子·天论》 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岳飞《满江红》。

4 古文中的“白”的几种意思

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2、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例子: 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 ——《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又如:雪白(像雪一样的洁白); 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pure;stainless] 例子: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5、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静;指洁白明静的心) 亮;明亮。与“暗”相对 [light] 举例: 雄鸡一声天下白。

——李贺《致酒行》 6、又如:东方发白;白日鬼(指日间公然招摇撞骗的人) 一无所有 [plain] 举例: 白手起家成业。 ——《杂纂新录》 7、又如:白文(不附加注解的书本正文;俗称“阴文”,碑文或印文虚白的部分); 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没有任何凭藉依恃而创建家业);白社(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 白大人(没有功名的人); 白战(徒手相搏); 一穷二白 8、[汉字的] 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 如:念白字;写白字 9、显著 [remarkable;marked;notable;outstanding] 举例: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

——《荀子·天论》 10、真诚;坦白 [honest;frank] 举例: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11、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reactionary]。

如:白军;白匪 12、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 [wine cup] 举例: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13、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spoken part in opera]。

如:独白;对白 14、地方话 [dialect]。 如:苏白 15、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vernacular]。

如:文白夹杂 16、姓 举例: 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7、清楚,明白 [know;realize;understand]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18、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 表明;说明 [demonstate;show;explain] 举例: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19、又如:自白(自我表白);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禀告;报告 [report] 20、禀告;报告 [report]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21、上告;控告 [appeal to the higher authorities;accuse;charge]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22、使…白 [turn white]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23、白白,平白 [in vain;for no reason]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

——《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睢景臣《高祖还乡》 24、又如:白死;白活;白等;白瞪(白瞪眼,束手无策的样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戏 25、单单;只是 [only]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26、竟。

与“不”连用 [just;simply]。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5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 白随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白 bái 形容词义 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4、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5、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6、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名词义 1、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地方话。

如:苏白。 4、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姓 白起,小竖子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义 1、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2、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

——《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3、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义 1、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

——睢景臣《高祖还乡》 2、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3、竟。

与“不”连用。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随suí 动词义 1、形声字。从辵( chuò)) 随,从也。

——《说文》 随无故也。——《易·杂卦》 随山刊木循也。

——《书·禹贡》 无纵诡随。——《诗·大雅·民劳》 凡庭实随入。

——《仪礼·聘礼》。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 列星随旋。

——《荀子·天论》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韩非子·杨权》 子行而我随之。

——《韩非子·说林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依顺;依从。 随,顺也。

——《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北齐书·陆法和传》 3、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4、接着;随即。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狱中杂记》 5、按照;依据。 名词义 1、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 2、中国周代国名。

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

地在今湖北随县。

基本字义

1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白色,白米。

2 明亮:~昼。~日做梦。

3 清楚:明~。不~之冤。

4 纯洁:一生清~。~璧无瑕。

5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卷。

6 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忙。~说。

7 没有付出代价的:~吃~喝。

8 陈述:自~。道~(亦称“说白”、“白口”)。

9 与文言相对:~话文。

10 告语:告~(对公众的通知)。

11 丧事:红~喜事(婚事和丧事)。

12 把字写错或读错:~字(别字)。

13 政治上反动的:~匪。~军。

14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族。~剧。

15 姓。白姓16京剧中的白脸:心很狡诈的人,丑角。

17、白席人。一种盛行于民国以前的职业。其功能第一:宴会开始后,为主者吃鱼,他就会喊到:××吃鱼,请大家现在吃鱼。第二:宴会中吃客分等级。如果开始上鸡,白客人就会喊:300钱以下的客请退出宴席。18、白,指银子,泛指钱财。露白:在人前露出自己所带的钱财。

详细字义形容词: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丿,从日。“丿”意为“不”,写在“日”的左上角,表示“在前的不算(日出前的天色不算)”,转义为“开始(从日出开始)”。“日”指太阳。“丿”与“日”联合起来表示“从日出开始(到日落前)的天色”。本义: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说明:1)汉字里面有三种颜色概念是根据天上的事物确定的:白,是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红,是彩虹外层色带的颜色;紫,是彩虹内层色带的颜色。2)“白”与“百”两字形音义皆相关联。“百”本义指“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这一时刻系列的头和尾都在日出时刻,即从日出开始计刻,到下一个日出时,正好计满100刻。由于“百刻制”的起终点都在日出时刻,而“白”的本义正好是“从日出开始”,因此就利用“白”字创造了“百”字。显然,这两个字是同时隶定的一对相关字。观察甲骨文的“白”与“百”,两字同样具有形状的相似性,因此判断“百刻制”在商以前就有了,可能是在黄帝时代(2337 BC-2307 BC,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就有了,因为古文献记载黄帝时代“漏箭计刻”。)

2 同本义 [white]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举例: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说文》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白昼大都之中。——《汉书·贾谊传》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须眉交白。——《庄子·渔父》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皎如白日,知公者宜莫如昌。——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目辨白黑美恶。——《荀子·荣辱》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白首完节,尔尚念皇祖养士之仁。—— 明·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3 又如:雪白(像雪一样的洁白);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pure;stainless]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5 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静;指洁白明静的心)

6 亮;明亮。与“暗”相对 [light]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7 又如:东方发白;白日鬼(指日间公然招摇撞骗的人)

8 一无所有 [plain]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9 [汉字的] 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 [wrongly written or mispronounced Chinese character]。如:念白字;写白字

10 又如:白文(不附加注解的书本正文;俗称“阴文”,碑文或印文虚白的部分);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没有任何凭藉依恃而创建家业);白社(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白大人(没有功名的人);白战(徒手相搏);一穷二白

11 显著 [remarkable;marked;notable;outstanding]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12 真诚;坦白 [honest;frank]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13 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reactionary]。如:白军;白匪

名词

1 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 [wine cup]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虞初新志》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 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spoken part in opera]。如:独白;对白

3 地方话 [dialect]。如:苏白

4 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vernacular]。如:文白夹杂5 姓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

1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

2清楚,明白 [know;realize;understand]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

3 表明;说明 [demonstate;show;explain]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4 又如:自白(自我表白);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5 禀告;报告 [report]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6 上告;控告 [appeal to the higher authorities;accuse;charge]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turn white]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副词

1 白白,平白 [in vain;for no reason]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睢景臣《高祖还乡》

2 又如:白死;白活;白等;白瞪(白瞪眼,束手无策的样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戏

3 单单;只是 [only]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4 竟。与“不”连用 [just;simply]。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引申字义[1]

白,象征着无比的高洁、明亮,在森罗万象中有其高远的意境。春风夏日,朗空的白云,高旷而悠远;秋夜澄空,月白风清,幽静而清凉。春日的白玫瑰,夏时的白荷,秋天的白菊,冬季的白雪,千样的洁白,万种的风情,巧妙地为大地点缀出净洁明亮的光彩。生活中,一碗白饭,一个白馒头,入口的刹那,是否曾触动过我们感恩的心?想起了老母亲一辈子为我们做三餐,想过妻子做饭的辛劳,想到天下美味,养育着万千的生命!我们是否会燃起感恩大地的孕育,感谢阳光雨露的滋养,感谢同胞的付出,感谢这来之不易的食物。餐前若能感恩点滴,或许品尝起来,就更有番甜美的滋味了。白,代表着纯洁。荷塘中莲花朵朵,清纯素雅,蕴意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洁净剔透的白玉,蕴润着纯洁,有如君子之风。品德的恪守,犹如净白的花朵与白玉。故先贤警示「细行不矜,终累大德」,正是对人品风范的垂勉。「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朝于谦那慷慨激昂的气概与正义凛然的态度,是清白高超骨风气节的显现,这宁可粉骨碎身亦要保持清白的正气,正是激励后世子孙,坚守正道的典范。白,亦有明亮之意。东方发白,太阳冉冉升起,大地万物勃然生动;夜幕低垂,洁白的月光,带来了宁静与温馨,驱散了暗夜的阴沉。在我们的心中,也需要这样亮敞的胸怀,一生清白,才能点燃智慧心光,照耀人生,走向光明大道。白头偕老,是夫妻携手的最初心愿,踏上红地毯的那刻,内心喜悦幸福,有情人终成眷属!然生活中,总有些磕磕碰碰,此时,更需彼此互相体恤、宽容,相互珍惜,才能共同幸福地走完人生,这白发的相守,也是对一生珍爱承诺的兑现。在外的游子,每当回乡看到父母那满头的白发时,内心总会涌起深深的伤感。丝丝白发,包含多少辛酸,多少血泪,多少汗水,又有多少的关怀与呵护,这份至情厚爱,哪怕用我们一生,都难以报尽,又怎能做出让父母伤心之事呢?白色,还有突显的效果,尤其在深浓的色彩间,一道白色,几滴白点,就能起极大的鲜明对比作用,难得的是白色有极大的包容度,任何颜色皆能与之相溶搭配。素白的奇妙作用,在生活中,一景一物,仔细观察,方知白色的运用何其宽广巧妙!而适当的留白更是高远的艺术境界,人生也一样需要一点留白,让自己有回旋余地。白手起家,显出不凡的能力,但又是何等艰辛奋发。范蠡在越王句践复国后,知其可共患难不能同甘甜,于是急流勇退,到海边结庐而居,经商劳作,因经营有道,没几年便积累数千万家产。一介布衣白手起家,能成就一番事业,其智慧能力必超于一般,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亦非常人能及,故当我们不幸跌入人生谷底之时,亦应有这样的信心、能力、坚毅,重新踏出人生步伐,迈向新的成功起点。白,还有白费力气、白忙一场的意思。在人生的道路上,精神体力有限,对于盲目驰骋于钱财名利、或感情等的追求,应认清方向,才不致于沉迷堕落,到最后白忙一场,空留遗憾!尤其在年壮时候,不能忽视了健康,或违背道德,或贪赃枉法,或不顾家庭。人生最不能错过的是孝养父母与亲情的温暖,当我们洗尽人生铅华,蓦然回首,不能再为失去的亲情唤回来时,一切的遗憾将永难挥去!何不及早悬崖勒马,脚踏实地,安守本分,自 然会有果实结成。晚年忆往事时,才能畅然道:这辈子没白活!同样的一张白纸,可以画上不同的图案,犹如每个人,虽然都是一生,却可以走出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尽管纸上的一笔没画好,可能毁掉一幅画;人生踏错一步,也可能造成遗憾。然《弟子规》云:「过能改,归于无」,虽不小心会画错,但愿意将它涂白重画,还是可以画出美丽的风景。虽然做错了,但愿意回头自新,也还能重新迎向幸福光明的人生!《弟子规》教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3文言实词

①白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白首不见招 《咏史》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

②清楚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训俭示康》

③下对上告诉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传》

④洁白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

⑤明白,昭雪然使君冤未白 《书博鸡者事》

 

 

文言文的“白”字:

1白色

2洁,净,纯“竦心白意”

3(天)亮“雄鸡一唱天下白”

4明白,清楚“罪白者伏其诛”

5显著“威功白著,为世使表”

6下对上陈述、告诉“烦三老为入白之”

7空白“时谓之曳白”(曳白,唐玄宗时张奭殿试一字不写,空白卷的故事,交白卷的起源)

8[白衣][白丁][白身]无功名平民

文言文中的“白”的意思有: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雪白。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白文。

显著。

真诚;坦白 。

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

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清楚,明白。

拼音[bái]

部首:白

结构:单一结构

笔顺:撇、竖、横折、横、横

释义:

1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

2明亮。

3清楚。

4纯洁。

5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

6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

7没有付出代价的。

8陈述。

9与文言相对。

10告语。

11丧事。

12把字写错或读错。

13政治上反动的。

14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

15姓。

组词:

1白色恐怖[bái sè kǒng bù]

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2白日绣衣[bái rì xiù yī]

绣:用丝茸或丝线在布上刺成花纹图案。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3白黑颠倒[bái hēi diān dǎo]

颠倒:错乱。指白黑不分、是非颠倒。

4白黑不分[bái hēi bù fēn]

比喻清浊混乱,是非不明。

5白发红颜[bái fà hóng yán]

颜:脸色。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38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1
下一篇2024-03-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