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对比,对于国难,和国难下如你如我的普通人是怎样地在生存,非常值得探讨,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金陵十三钗》 观后感 范文合集,以供参考。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
2011年12月24日平安夜,当一部部**名字出现在影城大屏幕前供观影者选择时,我们选择了看《金陵十三钗》,一开始并没有对这部剧抱有任何的幻想,纯粹就是打发时间,同时很久没看**了,也是想看,不过,看完之后我可以说不虚此行,当然每个人看完之后的感觉不一样,我也只是阐述我个人对这部**的观后感而已。在我看来这部**是老某子近几年来拍的最好的一部,也是最值得人们去**院花钱观看的一部。
故事的背景是1937年日本占领的南京城,满目苍夷,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到处都充满了颓废到处都充满了无情的杀戮和罪恶,那时候的南京城陷入的是怎样的境地,死城,地狱之城,无助的哭喊,奔跑,身后那穷凶极恶的鬼子们的咆哮叫嚣。
而故事从一个名为孟书娟的女孩的视觉中讲述她所见过的亲历过的战争年代,李教官带着所剩无几的战友为了帮助教会的女学生们逃回教堂而血战到底,那时候中国的武器非常落后,对付日本的坦克几乎是没有应对的方法的,所以只能靠战士们的血肉之躯,前仆后继的用自己的身体做盾牌,只为了最后的战士能够尽可能的靠近坦克,战士们一个个的倒下,当爆炸声响起时,相信每一个看了这样场景的观众都会为这样的场面给震撼住,不由自主的会升腾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悲悯和悲壮来。
一座已经破败的教堂,同时汇聚了三路人马,第一批是教会的学生陈乔治孟书娟为首的十几个孩子,而第二批是一个叫约翰的美国人,他来教堂的目的纯粹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而第三路人马就是那些秦淮河的十四位妓女们,这三路人为了各自所需而逃到了这座看似平静的教堂内。李教官不属于这三路人,他身为中国军人只是在捍卫他军人的职责,他保护不了那么多人,也做不了什么事,他闯入教堂的目的只是将处于垂死边缘的孩子浦生能够在走完人生路之前是在温暖的地方度过,仅此而已,铁骨铮铮的男儿当走到虚掩的大门前听着孩子们的祷告时泪不由自主的落下,这是他第二次,第一次是亲眼看着自己的战友们当人肉盾牌去摧毁坦克,看着那么多同胞惨死在鬼子的铁蹄下,看着自己的战友英勇就义的壮举,一个男人,一个军人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落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真的是极度的难过了吧。他整晚只是在教堂对面书店的废墟中度过的,当第二天见到那些畜生魔鬼闯进教堂要侮辱那些女孩子时,他开枪射击引出鬼子,他用他的智慧和敌人周旋,但是他只是一个人而已,面对穷凶极恶的鬼子兵的枪林弹雨时,他最后的结局终究逃不开死亡,那炸弹已经将他炸的血肉模糊,当鬼子兵走到楼顶时见到奄奄一息的李教官,他们全体向他开枪射击,他挣扎的起身用最后一口气跳下楼同时扯动炸药和鬼子们同归于尽。何其之悲壮,何其之英勇无畏,他为了保护教堂的女孩子们不被侮辱而暴露自己,用自己最后的一口气血拼到底,他是好样的,他以及他那样的军人是真正的中国军人。
而约翰那个为了钱而来到教堂的美国人,从一个不问世事的酒鬼,从一个吊儿郎当的洋人,当见到鬼子们要侮辱中国的女孩子,做出禽兽不如的事时,他能够勇敢的站出来,阻止鬼子们的行径,他虽然也害怕,但是在他身上可以见到一个人的光辉,也可以见到一个人的最真实的一面,他有自私的一面,但是同时也有同情弱者的一面,虽然他可以离开,但是为了一个诺言,为了一句承诺,为了孩子们称呼他的这一声约翰神父,他选择和孩子们在一起,即使他很渺小但是有他这样的大人在,孩子们会觉得温暖无比,更会觉得有依靠。约翰的光辉和伟大是循序渐进的,但是觉得他真实和可敬。
妓女们的出现是戏剧性的,也是整部灰暗**中的一抹艳丽的色彩,即使国难当头,她们要四处逃难,但是依然打扮的花枝招展,她们叽叽喳喳的站在教堂前敲门要进教堂,只有那位叫玉墨的女人平静的靠在墙边,见陈乔治不让她们进去索性将箱子透过围墙扔了进去,干脆**而入,众妓女全部效仿,她们一进教堂便霸占了地下室,依旧打扮,打麻将,沉浸自己的世界里,似乎外面的兵荒马乱,似乎外面的杀戮和血腥与她们这帮女人真的毫无关系一般。
玉墨看的出那个叫约翰的洋人也许真的会有办法带她们逃出南京,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人们所意外的,总是认为落入风尘的女子又怎么会如此呢,但是她不同,她真的很不同,她有自己的高傲也有自己的矜持,她虽处风尘,但是骨子里的倔强仍在,只是生活的无奈摧毁了很多,唯一保持不变的也许就是她内心仅存的一点点可怜的自尊吧。她恳请约翰帮她们,然而一开始的约翰只是个令人生厌的酒鬼,玉墨恳请未果对酒鬼的约翰也是厌恶至极,然而通过约翰能够勇敢的站出来为孩子们解围帮助孩子们,去城内寻找豆蔻等人她渐渐的对约翰转变了看法,有的只是内心升腾的好感。
当孩子们希望能够在教会的保护下平安无事的时候,那帮鬼子们却并不想放过她们,长谷川大佐在听了孩子们的歌声后尽然让孩子们参加第二天的庆功宴,从一开始进入教堂内的`真挚,以及坐在琴前亲自弹唱的一曲思乡曲,我会误以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日本人,但是我的想法错了,可笑的幻想而已,他终究只是个鬼子,他命令孩子们去庆功宴唱歌,他是那样的无情和决然,约翰的恳请和指责,对他来说只是一句奉命行事,那帮日本人自己没有亲人吗?他们没有女儿吗?他们何其忍心?又何其之残忍呢?就为了一句所谓的效忠,就为了所谓的军令,他们可以泯灭人性,他们可以当侩子手,他们都是畜生,甚至是畜生不如。
书娟为了不让鬼子们糟蹋自己,她带领十几个孩子走到最高的地方准备跳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玉墨为了救她们不惜想出了让她们代替女孩子们去赴宴的想法,孩子们半信半疑,但是看着那些风尘女子的坚决她们动容了,将自己崭新的衣袍拿出来给她们穿,甚至称呼她们一声姐姐,也许搁在平静的日子,让孩子们和风尘之人心贴心的在一起那真的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因为国难当头,更为了保全女孩子们,风尘女子此时体现出来的大义怎么()不令人动容呢。她们最后唱了一曲《秦淮景》悠扬的弦乐,伴随着风尘女子们的动作演唱回荡在教堂之内,她们的行为如何解释呢?或许可以用玉墨说的话“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谁说妓女不知荣辱,她们就要改变世人对她们的看法,她们也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于是她们剪短了头发,穿着学生们的衣袍上车赴宴。谁都知道她们最后的结局,但是她们的大义凌然令人敬佩更令人觉得商女也知亡国恨啊。
然而到后来鬼子点的人数是十三个,而十二位顶替的风尘女子还少一个,于是陈乔治这个男孩子勇敢的站了出来,他恳请约翰为他化妆打扮成女孩子的模样,混入人群中跟着去,原本约翰是拒绝的,但是陈乔治却无比的坚定,其实他也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而已,但是他为了能够给约翰带女孩子离开,他宁愿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他成为“十三钗”。他只是个孩子,内心却异常的成熟内敛,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和重担,为了他人而宁愿放弃自己,他的死却换来了那些孩子们的生,因此他也是伟大的。
当最后约翰急速带着女孩子们离开拿着来之不易的通关文牒的时候,他一路狂奔,飞速的开车,他不想辜负任何人,他会带着女孩子们安全离开,这也是他的使命,夕阳下他泪也止不住的流下。
整部**是南京话,英语为主,同时也有普通话,上海话和日语。当然这是和当时的背景有关,会令人有认同感。这种地方语言融入的方式是不错的。特殊年代,特殊背景。
故事结束,书娟也讲述完毕,**也结束了,但是已经哽咽,很多看过这部**的人都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是的,震撼,感动,愤怒,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时的感觉,只能说,这部**是老某子的代表作是一部好**,没有看过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我对这部**的评价就是:商女也知亡国恨,酒鬼约翰也有爆发的时候,玉墨是个奇女子,中国军人是好样的,但是武器实在是太陈旧,鬼子真不是个东西。虽然在战争年代汉奸走狗不在少数,但是相信只要有人不愿做亡国奴,只要国人还有点良知和血性,中国亡不了,而同时我们只有发奋图强只有更好才不会让历史重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
看《金陵十三钗》时,不仅心情沉重,而神经高度紧张,为那些弱女子含恨毙命流泪之余,胸中充满了仇恨,咬牙切齿的恨!
看到了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南京;看到同胞们惨死在日寇屠刀下;看到无辜的妇女被糟蹋;看到无家可归的孤儿,心如刀绞。
可想,那个年代惨遭不幸的又何止南京一座城市
影片中战争残酷镜头和鲜活的生命历历在目·······
英勇无畏的李教官,用血肉之躯谱写着对祖国人民的大爱。抢救奄奄一息的蒲生,用智慧狙击日寇,给女学生逃生赢得了机会,战斗到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会英语的墨玉与十二个沦落风尘的秦淮河妓女,从人性缺失的见死不救,到毅然收养照顾蒲生,最后替代女学生赴庆功宴的几个情节,让人性光辉得以展现。
以书娟为首,未经历过苦难的女学生,单纯可爱憎分明。当得知赴日军庆功宴的后果时,大家集体跳楼,这种不可辱的精神让人感动。
业余神父约翰,原本是唯利是图的美国人,在日本鬼子的'兽面前唤起良知。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去找香兰和豆蔻,途中遇友有机会逃离,但他选择留在教堂。为了解救女学生,千方百计的修卡车,把生死置之度外,让人性光辉得以升华。
当汉奸的父亲,为了救出女儿和学生们,尽一份有人性的父爱之心,最后还是被自己主子枪毙了。告诫人们,这就是当汉奸卖国贼的应得下场。
伤痕累累的小蒲生,激起豆蔻像亲弟弟一样的精心照顾,临死时还挂念着家里的麦子,被痛苦折磨的情景令人心酸,看到豆蔻临死时流淌在发间不知是血是泪时,含泪的恨在心中燃烧。
男扮女装的小男孩乔治,代替女学生赴会,深知此去无回,可毫不畏惧。可想结果,无辜的孩子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最后日寇的车开走了,带走的,不是一群沦落风尘的女子和一个女扮男装的男孩,而是人性升华的灵魂。
看完后,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我们的祖国要强盛,我们的民族要团结!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警醒民心,激励长志,不忘历史伤痛的好**!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
昨天看了《金陵十三钗》,感想很多,心中的爱国情节又激发起来,日本能发展到今天也是喝着我们的血喂饱它们的,到今天它们也不正视这段历史,不是说自己多么爱国,只是也应该学习一下韩国人。
想一想现在活到现在已年逾古夕的辛存者,哪种心中的伤痛,巨大的伤害,日本政府却不能做出赔偿,特别是慰安妇。她们能活到今天已实属不易,但很多人的生活却很窘迫,不愿回顾原来的一切,一些人因为说出实情后遭受的异样眼光,有些勇敢的人站出来,组成团体要日本政府赔偿却以失败而告终。虽然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不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历史已离我们远去,好像觉得跟我没什么相关,但是我在想,当我以后再买日本产品的时候我要想一想,我不想多花这个钱,让这个野心勃勃的民族再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它们从来就没承认过自己的罪行。反正我要想一想,多支持国货!
这次本来带了板砖,因为谋子前面拍的几部戏都不理想,看来这回是回归了,我眼泪没流多少,心在流血,今天还在难受。上次想起918的时候响警报,居然有个卖衣服小妹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告诉她是918,她说918是什么,我无语!所以历史要经常敲敲警钟才行。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中国 时尚 前沿上海开始流行,后迅速风靡全国。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旗袍最能展现东方女子的身材和气质,能将旗袍穿得好看的女子,气质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宋轶,一个温婉柔美到骨子里的美人。因在伪装者扮演于曼丽而被大家熟知,宋轶在剧中虽然不是女一号,但是她却给观众留下最深的印象。更有人称她为“中国旗袍第一人”,欣赏一下宋轶的美照,看看是否实至名归?
古典、柔美在宋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虽然可能不是第一眼美人,但一定属于那种越看越好看的类型。
清纯而娇媚,宋轶的一颦一笑之间皆是风情。
如果说宋轶的旗袍是古典美,那么倪妮的旗袍装就是风情万种。在《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中,倪妮饰演雨墨,一袭红印花旗袍,一张饱满的大红唇,如水般的双眸,妖娆的形象瞬间带你回到秦淮河边。
亮红色的开衩旗袍,妩媚的脸庞,明亮的双眸如水般,肌肤娇嫩如雪,倪妮这样的大美女真是难得一见呀。
要说旗袍绝对少不了上海,上海人既有南方女子的温婉软糯,又有 时尚 感,且对旗袍情有独钟。在《色戒》中汤唯的很多造型惊艳众人,与传统相反,汤唯的旗袍几乎高开至臀部,极具性感挑逗趣味,这也跟汤唯饰演的角色有很大的关系。
景甜在《司藤》中也有很多的旗袍造型,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眼睛很大很漂亮,长相甜美可人,笑起来特别的好看。《司藤》是一部大女主戏,女主景甜在里面彰显了古典优雅的东方女主的韵味。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毫不夸张就是形容景甜穿旗袍的样子。
除了以上美女外, 娱乐 圈还有陈好、张曼玉、周迅等都有过旗袍角色,惊艳众人,大家觉得谁最好看?
莫妮卡贝鲁奇可谓意大利的国宝级女神,她风情万种的眼神和富有神韵的面孔,傲人性感的身材,绝佳的骨相以及举手投足散发的光彩和魅力,都让人不禁流连忘返。同时她又是一名实力派演员,拥有众多优秀作品。其中,她最让人惊艳和难忘的影片,应该就是她出演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玛莲娜一角也成为许多男人心中女神的代名词。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玛莲娜是一位被误认为丈夫死去的军人遗孀。由于丈夫参军始终杳无音讯,人们都认为玛莲娜的丈夫已经战死,玛莲娜甚至也接受了这一消息,孤独地生活在小镇上。然而,由于玛莲娜出众的样貌和魅力,使得她成为了小镇男人的梦中情人,也因此成为了小镇女人们的眼中钉。女人们嫉妒她的容貌,也因此诞生了许多流言蜚语。
随着越来越多女人的厌恶和谣传,玛莲娜也被公认为是一位不够忠贞私生活混乱的寡妇,小镇的女人们对她极尽羞辱和谩骂。她们会在街上向她投去不屑的神情和侮辱性语言,甚至后来在谣传下将她当街殴打。受尽了屈辱的玛莲娜只能忍气吞声,而暗恋她的小男孩男主和那些痴迷于她美貌的男人,都没人站出来替玛莲娜伸张,甚至都选择漠视。
在莫妮卡贝鲁奇的演绎下,玛莲娜这样一个美丽而又悲惨的女性就这样真实地刻在每个观影者的心上。在剧中,玛莲娜的台词极少,大多数时刻,贝鲁奇都是通过身姿和表情,来诠释人物的一切性格和魅力。故事的最后,玛莲娜丈夫回来,玛莲娜也因为衰老容颜不再,那些女人们也恢复了对她的友好,贝鲁奇演绎的玛莲娜最后选择原谅了她们。影片对于人性的刻画也是非常深刻和具有讽刺意义的。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这部**在网上吵的沸沸扬扬,褒贬不一,各种意见,莫衷一是。正方的意见是老谋子**拍得细腻真诚,内涵深厚,人物刻画丰满,人性的善良与真诚,战争的残酷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反方意思是揭开民族的伤疤,让几个妓女在这里丢人现眼,趣味低级,有辱国体等。
萌猪支持的正方意见,我不因某个职业而歧视某个人,只要不违道德,不害人,正常赚钱养家的行为应都得到尊重,哪怕是秦淮河边讨生的女子。人性崇高与卑微并不因职业成正比,谁能知道那么些光辉形象背后的真相呢,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蝇营狗苟。现今的中国社会就是多了这么些无耻之徒而变得浮华和冷漠,而世风日下。
影片开头就是南京城的断壁坍垣,子弹的横飞,国人的惊慌失措。战争从来不是美的,并不像某些文学作品中那么唯美,只有血肉翻飞,满目苍痍,只有正义与邪恶的碰撞,真正受伤害的是那些无辜的百姓。虽然二战中,中国受到了严重的民族创伤,可我并不觉得中国军人是一群软弱之师,关键的是谁在指挥他们,南京沦陷,几十万人的死亡,唐生智罪无可恕,把他枪毙十回也不为过,只是没有想到,他能善终,蒋是仁慈的,这也正是他仓皇抵台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与影片所展现的故事无关了。影片里面的中央教导队在李教官的带领下,英勇奋战,不惜以弱躯对钢铁与子弹,战到最后一人,还与团团围上来的日本兵同归于尽。这是一群值得尊重的热血军人,枪口对外侮而不是对内的悲壮军人。
约翰是一个殡葬师,来南京投机,主要是想赚点钱,没有想到日本人打进城,无法逃出去,阴差阳错的和两个学生一起来到了教堂,一群在秦淮河卖笑的女子也相继而来,教堂里还有一群年青的中国学生,这些都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因战争聚在教堂,期望得到庇护。
约翰本来无意长久呆在教堂,因为墨玉她们的到来,还因日本兵的兽行,他终于勇敢的站出来,充当神父,保护这些因家园沦陷而陷入困境的女子。一群青涩稚气的学生,一群卖笑女子,注定会产生纠葛,产生纷争,生活的环境不同,造成两个不一样的世界,对年青学生来说,这群卖笑女子是卑贱的娼妓,所以处处歧视她们,连洗澡的地方不许她们进,害怕这里被玷污。而这群卖笑女子生存适应能力极强,可能是她们见惯了太多的人情冷暖吧,反而颇为乐观。麻将桌一摆,自娱自乐,把这里当秦淮河一样。
外敌的紧逼让她们认识了对方,并且容忍对方,接受对方,从书娟她们在日本兵的追赶下,为了不暴露地窖里的墨玉她们,宁愿跑上楼去,另找地方躲藏,我就看出,她们是善良的,情况危急时,人性本善的一面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李教官的帮助下,这些可怜的学生暂时逃离了魔爪,后面来的日本军人长谷川大佐的保证下,教堂里的人保持了暂时的宁静,没有想到,他是有目的的,危机已慢慢逼来。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书娟的父亲,一个可怜的中国人,为了女儿,投身于日寇,还得不到女儿的谅解,我想他的内心是痛苦的吧,本来父女两人都能逃离南京,只是因为书娟放不下同学,而双双滞留南京,后面父亲为了救得女儿生命,不惜散尽家财,最后还被日本人杀掉,遗身于教堂边,我想最后书娟肯定会理解并原谅父亲的吧。
没多久,会弹钢琴,唱家乡民谣的长谷川大佐露出了他的獠牙,原来他是要让那群女学生参加南京入侵仪式,注定要被日军高层蹂躏的。约翰拒绝未果,大家都愁眉苦脸的时候,这群青涩的小姑娘们却表现出他们坚强的一面,爬上钟楼准备集体跳楼自杀,也不要被日本人玷污,那一刹那,我被那些稚嬾坚毅的脸庞而感动,慷慨赴死,不甘受辱,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国人的精神,当年南宋崖山的集体投海,也曾让我叹息不已,只是那些是士大夫主导,而现在却是一群未成年的女学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才能如此,我把这归根于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信仰,这种数千年来的民族精神存入血脉,代代不息。
而更让我肃然起敬的是以玉墨为主的卖笑女子的态度与付出,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这得多么大的付出啊,明知进入狼群的危险,还义无反顾的替代这群女生,生存机会渺茫,很可能无法全身而退,可是她们却勇敢的选择,去面对那些侵略者,这一刻,我很感动,甚至有些心酸,国家的耻辱最后都是底层的人们所承受,最后芳名永传的却是那些台上的人。
这是一群苦命的女子,如果不是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哪一位女子心甘情愿留落风尘,中国自古到今的传统理念对女子的要求是相夫教子,举案齐眉,侍奉公婆,而不是抛头露面,卖笑讨生,做这一行,大部分的人注定无法回头,只能得过且过,一步走到黑。但做这一行的,并不代表着她们就是无情无义之人,平时生活中,可能是看惯冷漠与调笑,因为她们会很狡黠、浅薄,但在最后的危险之境,能做到这一步,那就是大德,真正的义与善。不关风月,不关人情,这是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气概,这种最深层的民族精神,灿烂如花。在玉墨心中,自己已是不洁之人,再进一步又能如何,而那些年青的学生如果这样,那就万劫不覆了,她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书娟她们,危险留给了自己,突然有些苦涩溢于心腔。
01
嘴巴是长在别人脸上的,脑袋是长在他人头上的;别人要怎么想,怎么说,我们根本无法左右,更无法阻。
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然后,放过自己吧!
今天读起了莫泊桑的名著《羊脂球》。
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时期,主角羊脂球是一名妓女。但是却是一名心地善良的妓女,在逃忙的车上,她大方地将自己的食物分享给鄙视她的上等人。同时,她更是一名勇敢的爱国者,曾差点掐死了一个闯入她家中的侵略者。她有道德之心,在托特,她毅然回绝了科尔尼代的要求。她更有爱心与同情心,在普鲁士军官以多人的自由与性格威胁羊脂球献身于他的时候。她开始是毅然地拒绝的,在其它的人动员下,为了其它人的自由,她被迫选择了牺牲自己的身体。
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羊脂球虽然职业低位,却有着真诚善良的心,崇高的爱国与牺牲精神;然而,她作出的种种友善与牺牲,却因为妓女的身份被身边一手将她奉送入普鲁士军官怀里的上等人所不屑与鄙视。
上等人那所谓的道德与伪装的高尚面具,在饥饿与禁锢面前,毫无顾忌地撕开;又在温饱与自由面前,快速戴上。
在刚开始,上等人知道羊脂球是一名妓女的时候,他们不屑地与她拉开距离,甚至在背后对羊脂球窃窃私语。然后,经过了大半年,依然找不到市集,空着肚子发饿的时候,她们却欣然接受了这名妓女的食物,并一扫而空。在旅馆上遇上普鲁士军官的威逼,他们的情操又是如此低下,他们从没有想过爱国,也没有想过屈辱,想到的只是自己的未来。
高贵的上等人们都努力地劝说羊脂球,埋怨羊脂球。正是羊脂球不愿意答应军官的要求,才让他们每天担惊受怕,才让他们的行程耽误。因为羊脂球本来就是妓女,这本来就是她的工作。他们甚至赞美军官的心肠太好了:他要的只是羊脂球这样的妓女,而不是他们的良家妇女。
然而,当羊脂球听从他们的劝说,委身于敌军军官的时候,他们却在背后说着搞笑的风凉话,丝毫没有一点儿的同情与怜惜。当羊脂球用身体牺牲换来大家的自由后,他们不但没有感恩,甚至是更加的鄙视。 在他们的眼里,羊脂球比之前更脏了。
02
在《金陵十三钗》中,我们也看到了与羊脂球一样戴着妓女身份的爱国者——玉墨。
玉墨出身大户人家,懂得英文,懂交际舞,有着平常妓女没有的学识与沉静。在走难当中,妓女们挤进了宁静的美国教堂中,雨墨却遇上了情夫的女儿。情夫的女儿,恨透了玉墨,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为了一位地位低微的妓女而放弃自己高贵的母亲,并选择离婚。因而,从一开始她就带着严重的有色眼镜去鄙视这个只懂得讨好男人的妓女。
然而,在多天的相处中,妓女收留了战场上流血而躲进教堂的男人。放下妓女的身份,即使她们学识不高,即使她们贪图粗俗,但却是一个个善良的人。在日本兵,来搜查教堂的时候,妓女们本可以轻易地出卖这群鄙视她们的学生,但她们却没有,而是帮着学生躲过了劫难。在最后,日本兵要求教堂里的学生去参加他们的聚会。在这样明知道九死一生的决择时,十三位妓女穿上了学生的制服,带着收藏起来的武器,在学生感激的眼光中,踏上了宴会的不归路。
在这一刻,她们洗尽铅华,得到了纯洁的学生的肯定。 善良与爱国的灵魂,没有因为她们的职业而受到遮挡,一切都以最美的形态走进了大家的内心。
03
在人与人之间,傲慢与偏见随处都是,更无法躲避。相同的牺牲,在不同人的眼里换来的结果或者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经常可以在爱情电视剧中,听到女主角说的一句话:“你是喜欢我的外貌,还是喜欢我们内心?”
我们都会说是:是躯壳里面的灵魂。
网上最近又流传着的一句话:“漂亮的脸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然而,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避开躯壳的误导,世俗的目光,了解藏在身体最深处的灵魂呢?
李敖的第一段婚姻,当时被誉为”最聪明的脑袋配最美丽的脸“。然而,这样的婚姻却只坚持了115天。原因,不过是,李敖看到了胡因梦便秘时的痛苦表情。原来女神并非完美。
不按常理出牌的李敖,大胆、真诚地告诉了我们:他爱的并非躯壳里面的灵魂,而是他自己梦想中的女神。
然而,这样的现实我们无法避免,也无法预测。我们不知道,我们真心的付出是否有回报,甚至是否有人看得见。然后,有很多人努力地希望被看到,并得到回报。
有位朋友,他们正在闹离婚,原因是天天听到的婆媳问题,导致家吵屋闭。男方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女方不甘心曾经的付出,死死不愿离。其实在她心底的深处,早已经没有了爱,只是不甘心,因为她付出了青春与年华,付出了身材与金钱。就这样,双方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战争。男方夜夜不归家,在外找了情人;女方天天以泪洗脸,逢人便哭诉她的不幸。
傲慢与偏见我们始终无法躲避,隔着躯壳的灵魂,我们无法猜得透。别人的灵魂,是善良的还是恶毒,根本无法分辨别。别人的嘴巴说的是温暖之语,还是恶毒之言,我们无法控制。与其争斗,与其哭诉,不如放过自己。
当我们不甘心而作贱自己的时候,别人只会觉得你无聊而麻烦,真正感到痛的只有自己。不是你的大脑,而是你身体的五藏六府。它们正在抽泣,正在颤抖,正在发出痛苦的呐喊,只是你麻木地目空了一切。
所以,很多事,不是原谅了,也不是算了,只是放过了自己! 就如羊脂球一样,哭完了,就放过自己,给自己的灵魂打点鸡血吧!
看完该片,我脑子不断重复这个问题,也是这部**带给我最直观的印象。
表现外国人的高尚情怀?我觉得可以,这是本片展现给我的全部内容所能够给出唯一合理解释。但是,**的题目貌似是?我怎么总觉得十三钗才是**要塑造的核心呢?
好吧,或许真的是十三钗!这部**要表现的是妓女们的高尚情怀,这是一个十二个妓女为十二个女孩牺牲的故事。我想说服自己,但发现这更难,妓女们一直唧唧歪歪,**用了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表现他们的自私、放荡不羁的天性、恩将仇报。却从最后20分钟开始,一个个突然成了英雄……
或者,张导的层次早已超出观众的想象了,其实他要表达的是一个时代。没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性中的善与恶!历史背景可是南京大屠杀哟!这个高度可以吧?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部**把地点从南京换成圣彼得堡,好像对剧情木有任何影响。
其实张导自己也说了:“我不会讲故事”。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这是他在20世纪说的话,源于一部叫做《代号美洲豹》的**……现在21世纪了,这么长的时间里,上个剧作进修班、补习班之类的时间还是有的吧?为啥张导的剧本非但没有长进,反而变本加厉的狗血了呢?
为了弥补自己的弱点,张艺谋的**绝大多数都是改编自小说,这最大的便利就是省去了对剧本情节的构思。但即便是改编,时至今日,张艺谋的**依然无法像随便一部90年代的那种一年生产几百部、画面颜色发青的香港**那样,去合理的、完整的、让观众看了舒服的、精彩的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很多人说这部**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一个戏剧高潮,不,我认为这部**有高潮,这个高潮从影片开始时开始,影片结束时,这高潮甚至还未结束。没错,这部**处处是高潮,场场是精彩,可拼起来就进入低谷。
一、关于十三钗。
我和GF边看边议论:这部**正八经的名字应该叫《殡葬师》。因为殡葬师不仅当上了主角,还成了**所表达的核心价值的载体。而事实上,十三钗即便不是主角,那也必须是这部**的灵魂、精神内核、主旨依附的对象……看看导演做了什么吧。在影片结尾处,不断的出现穿越镜头,十二个妓女用风情万种的步伐向我走来,我觉得很别扭,浑身起鸡皮疙瘩,但我很理解张导,他想告诉我,眼前的十二个妓女是烈士!我要让他们变得高大!变得崇高!变得让观众对他们肃然起敬!我尽力了,但我的确做不到,不是因为我能力有限,而是因为这十二个妓女的确没有在**里做出什么让我特别信服的事情,除了女1墨姐,除了那个无厘头的爱上一个贫血状态的小正太,为他冲进地狱的豆蔻。但你要知道,她不是去给他拿药,真的不是,她是去拿琴弦……
不知你是否有同感,至少我在**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里目睹这12个妓女你争我斗,和唱诗班的小女孩打斗间接致使后者被爆头,小姑娘们不计前嫌,在危急关头没有出卖地窖里的她们,而是宁愿牺牲自己险些被强暴,可某钗却在之后的情节中依然恬不知耻的不依不饶,说小姑娘们的坏话,我那时候还真就想让她们出去被xx了,不是出于牺牲,而是出于泄愤。
除了这个情节,剩下的就是卖弄风情、挖苦士兵、调戏洋人、贪生怕死,为了一只猫不惜让小姑娘们陷入危险的境地。甚至有一个钗,导演让她当烈士,她却哭着喊着要回去。
如果要让观众为这些风尘女子感动,是要付出代价的,必须告诉观众,她们虽然身体肮脏,但内心深处却是纯洁。我甚至做好了迎接这种转变的准备,却险些被闪到了腰。这群妓女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烈士。就因为女孩们要跳楼。钗们纷纷表明立场,做出这么重大的牺牲,原来是为了跟着头牌混啊……弄半天不是因为心疼小女孩们那脆弱的心灵啊。也可能是我理解错了,要么就是导演告诉我的方式错了。
其实很多钗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分支,包括琴弦钗、胖钗、高挑钗等等,但他们内心的转变呢?他们或许是有故事的人,都是被逼良为娼,那她们善良的一面呢?我看不见。
是什么促使十三钗完成了这么重大的转变?决定人生命运的转变?牺牲自我的转变?就因为墨姐的一句话?
二、佟大为杯具了。
他到底来干啥啊?我没记错的话,影片开始阶段的战争场面足足有15分钟!好像还不止?我没看表,但我想知道的是,这15分钟对这部**有什么作用?表现士兵的忠烈?张老师做到了,我觉得影片开头那些爆破兵要比十三钗更能感动我。
很难想像在一部**的前20分钟里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角色,既不是主角,也不是配角,而是为配角送鞋的……
佟大为再次杯具了,他到底来做了个啥?早早的牺牲了,为了保护教堂里所有人的性命。还是那句话,对剧情有作用吗?我并不是说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必须和剧情的发展和推动起直接作用,但佟大为这个人物甚至没有和教堂里所有的主要人物产生直接的关系……好像两部**同时播放,一部战争片,一部灾难片,战争片那边的人死光了,灾难片继续着。
更悲催的是,佟大为的死木有引起教堂里任何一个人的注意,除了书绢,真是死在黑影里了。
三、关于高潮。
个人观点,影片第一个高潮完全可以设计在女孩们跳楼的情节中。这时妓女们情节铺垫充分的前提下,产生良心的转变。当然,为了烘托转变,为了让高潮更具戏剧效果,他们可以一个一个的来,比如一开始,墨姐扔下一句话:“我要替他们去!你们去不去,自己考虑吧!”然后,剩下的钗们在思想斗争,每一个钗的内心世界在这一刻集体爆发,一个一个的从地窖里走出来。这样是不是更好?是不是更能自圆其说呢?如果觉得这个情节太俗,没关系,在下只是举个例子。可以在设计一个别的,反正只要别像张导这样匆匆带过就好。
四、关于结局。
期待着贝尔回家种田的时候想起墨姐的屁股,可惜他还在开车,**就结束了。倒不是说一定要加入许多不必要的累赘让结局饱满,而是本片的结局确有头重脚轻的嫌疑。可以带给观众一个惊奇,比如书绢现在在何处?和谁在一起?或者和贝尔成为养父女的关系?又或者,多年后的一条音讯、一个线索让墨姐和十三钗的生死又蒙上一层面纱,引起观众的猜想,或许墨姐会回来呢?是不是都比开着车结束要还很多?
书绢的独白贯穿了整部**,那么说话者是不是可以出现一下?至少交代一下书绢现在的处境,她的生活状态,或者是以一种什么姿态来回忆整篇故事的。至少让这个独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没有,那么最好不要用独白,因为看过成百上千部**的我有一个习惯性的感受,那就是**中一旦有独白,要么就是倒叙,要么就是艺术片。这部**不会是艺术片吧?
五、关于张艺谋。
简单地说,张艺谋就是那种,喜欢玩味低级趣味的人。这话尖酸刻薄,但另有所指,我所说的低级趣味的含义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张导的乐趣在于:如何把十个锣鼓敲响?用木棒根本不够格,至少也得用水!怎么把灯笼点亮是个学问!如何把做足疗和一个时代的人性联系起来?如何宰一头牛?琴弦不够美,沾了血才够美!战争的废墟中,一个士兵捡到了一只小女孩的皮鞋。这些都是很美好的细节,但仅仅是细节,是**中低级别的趣味。
那么高级别的趣味是什么?就是上文所说的,戏剧高潮,合理的、感人的情节起伏。但放眼内地**,能做到这如此简单的一点,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大多数中国导演总是没学会走就想跑,不是长镜头就是晃镜头,鱼眼镜头,跳跃剪辑……
例如,贝尔给墨姐化妆的一场激情戏,细节拿捏的细致入微,但这场戏结束之后,直接切入十三钗正齐的发型和学生装,站成一排,完全可以表现出他们都接受了男1高超的化妆技术的洗礼。为什么还要再拍摄一组男1为其他钗化妆的镜头呢?为了表现钗们的性情?他们的从容?他们的可爱?张导,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吧,在该使劲儿的地方使使劲儿吧。我已经看够了,我知道他们是妓女,也习惯了他们交谈的方式,这没什么新奇的了,这些真的不是那么重要。虽然我还是不能相信他们在那个时刻能睡得着,在他们牺牲的前夜。
归根结底,金陵十三钗就是这样一部**,如同张艺谋导演的其他**一样,想说他好的人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因为细节太多。但大多数观众看完总是觉得不怎么舒服,少了一点什么。实际上,少了的绝不仅是一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