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各修辞手法的作用?

语文中,各修辞手法的作用?,第1张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高考修辞手法复习

高考修辞手法复习

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

⒉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对于修辞的认识,其实绝不仅限于修辞方法。它的内涵远比修辞方法大得多,而且也都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

二、研习内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复习,应从下述三方面着手:

一熟悉八种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

《考试大纲》限定考查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作比较)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表猜测)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列举) 

⑶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四周的山把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⑷比喻的注意点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用“子曰诗云”代四书五经之类)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用“华尔街”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

⑶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⑶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⑵对偶的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自问自答)

  又如: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问而不答)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可用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例如: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再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⑵问而有答的反问。例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其次是特别注意和强化易混修辞格的辨析。

  ⒈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⑴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⑵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⒉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

⑴借喻重在比方,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不能换成明喻。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例①“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例②“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

 代中国***。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⑵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⒊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⑵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⑶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⒋设问与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⑴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但是答案已十分明确。

⑵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感情强烈,可以用叹号。

再次不能忽略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往往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形式可以分为套用、连用和兼用三种:

⒈套用——一种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辞格。例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排比中套用暗喻)

⒉联用———个语句中连续运用几种辞格,既不彼此相融,也不互相包含。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连用了引用、比喻)

⒊兼用——一种修辞方式又兼有两种或几种辞格。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对偶、夸张、比喻)

  二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

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下: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⑻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而培养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三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四提高思维能力,加强修辞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高考的命题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趋势。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即不在修辞术语上的纠缠,而要明确各类修辞的特点,理解各种修辞方法不同的表达效果。只有掌握了这八种修辞方法的要点才能在语言表达时灵活运用。

综观近六年来的高考试题,修辞的考查多以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综合性。它不仅涉及修辞,也涉及句式;不仅在仿写句式中考查,也在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中考查;甚至高考作文中如果用上一些恰当的修辞,会使文采飞扬,赢得高分。

一、探究命题方式

修辞方法的考查重在运用,下面就近年来常见的考查方式加以分析。

第一种类型:客观选择题

运用修辞的基本知识,辩识辞格或判断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这类题型近几年出现并不多。

⒈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

●研习1 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的能力。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必须写出物所具有的特征,这个特征和人是相通的。“杨柳弯腰逢迎”这个拟人句没有抓住风暴来临时杨柳的特征,杨柳本来就是弯腰的;风暴来临时,江河不可能寂然无语,逻辑上讲不通。正确答案为C。

课堂练习

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孙淑伟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绘出一连串从容的曲线。

B.日记是心的轨迹,是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C.笑,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答案] D

分析] “万道霞光”与“含苞欲放的鲜花”缺少相似点,不能构成比喻。

⒉分析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研习2 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分析本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比拟修辞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修辞作用的判断错误,混淆了比喻、借代与比拟的作用。该项中的“直截了当”与后文的“激发读者的艺术联想”矛盾。另外“比拟”可分两种——拟人和拟物,它的表述不具体,原句是把长城当作人去写,应是“拟人”。正确答案为B

课堂练习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运用拟人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此句运用了借代的方法,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答案]B

[分析]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第二种类型:主观表达题

就是提供语境,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仿句及变换句式等,或者在现代文大阅读和诗歌鉴赏中考查。

⒈在仿写变换句式中考查

与这类题结合起来的考查的最多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对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这一类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形式,估计在2007年的高考中还会重现。

●研习3读下列文字,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使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四海光芒。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排比句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原文段的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而且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一、三两空所填的事物,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从句式上看,第二空所填,应与上面相应句式照应;第四空所填,应与其下面相应句子的句式一致。以上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答案(l)月亮,我坦露的心灵万里明。(2)海鸥,我搏浪的人生一路壮观。

课堂练习

另举两个例子填入下面的空格内,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庄子是先秦乃至传统中国的最伟大的批判者,正是他的逍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

化;      ,,;     ,,。

无论是逍遥,呐喊还是抨击,他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和批判者。

[答案]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力的批判者,正是他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国人;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最杰出的批判者,正是他的抨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种种丑恶。

[分析]要注意分析例句的隐含要求,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⒉在现代文大阅读中考查修辞方法,多是考查其表达效果

做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在答题时必须点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回答它的表达作用。

⒊在诗歌鉴赏中考查

多是判断所用的修辞方法和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二、总结命题规律

⒈通过分析高考试题,修辞方法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⑴从命题角度看,本考点试题主要有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达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旨单一,眉目清晰,有利于减小审题难度;主观表达更能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修辞性语言的能力,更能区分出考生的语文灵性差异。

⑵从试题取材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料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以作为修辞题材料,说明性的语段一般不进入修辞性试题。

⑶未来的修辞性试题有可能不囿于已经面世的题型,“连贯”性修辞题、“扩展”性试题、词语选用型试题等也有可能在高考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考生只有全面掌握各种修辞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素养,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⒉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考题,大致可分两类,其解法也不相同。

⑴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一是从辨格入手,然后根据该修辞格的规则,对各题支逐一进行审查,从中得出合乎题干要求的答案;二是从修辞效果方面审查,表达效果好的就是正确的,效果不好的就是错误的。

⑵运用相应的修辞方法书写句子: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在充分考虑内容和形式相应称的前提下,展开必要的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述出来。

特别强调的是,不论哪种题型,都应该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显性和隐性要求。要像诗人咏诗一样,进入角色,最大可能地激活思维细胞,占领思维空间,发掘思维潜力,找准做题角度。

三、修辞解题提醒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必须做到三点:

⒈了解八种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易混淆修辞格可用分组比较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⒉明确各种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平时练笔或作文时,能够有意识地较熟练地运用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表情达意。

⒊具体做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捕捉有效信息,深入分析语境。

提高修辞方法运用的水平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广大考生带着激情阅读,开阔阅读视野,掌握一定的修辞知识,背诵一些名篇名言,在写作中加强修辞运用。那种企图做几道试题就能奏效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4069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7
下一篇2024-02-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