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30岁嫁给小自己8岁的荷西,6年后荷西意外身亡,48岁自缢而亡

三毛30岁嫁给小自己8岁的荷西,6年后荷西意外身亡,48岁自缢而亡,第1张

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无论是做人还是写作,笔调自然轻快,不经意间说着最在意的人和事。

24岁那年三毛赴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在那里认识了荷西,并被这个小自己8岁的男孩子表白。临走前,他曾认真地对三毛说让她等他六年,四年大学,两年服兵役。三毛这才意识到,这个一直被自己当做弟弟的荷西,是认真的。于是三毛拒绝了他,看着满含泪水的荷西消失在茫茫雪地里。这六年里,三毛经历了答应画家求婚后才发现对方是有妇之夫、与德国教师订婚后对方却心脏病突发而死等感情打击,回到西班牙时身心疲惫,也早已不记得与荷西的六年之约。然而到约定的日子荷西却如期而至,并且千方百计联系到了三毛。三毛答应了他的求婚。

三毛曾在《大胡子与我》一文中写到:

结婚以前大胡子问过我一句很奇怪的话:“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我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

“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

“也有例外的时候。”我叹了口气。

“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地问。

“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他思索了一下,又问:“你吃得多吗?”

我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就这几句对话,我就成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

那时的三毛各种情伤在身,不见得有多爱荷西,他们的爱是在结婚以后一点一点加深的。在他们结婚六年之后的一个晚上,三毛把荷西弄醒,告诉他她爱他。这是第一次。那以后没多久荷西就出意外身亡了。

荷西死后三毛一度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不可自拔,直到回到台湾,做了大学老师,才慢慢恢复。

三毛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忘年情”。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她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西班牙,带到撒哈拉去唱,一直唱了几十年。当她有机会去新疆旅游时,特地去拜访了这些民歌的原作者王洛宾先生,此时的王洛宾已经70多岁了。

见过之后,三毛却再也不能平静。她为王洛宾的人生和艺术才华倾倒,包含着敬仰,爱慕,同情……三毛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是什么感情,觉得自己的心和这位老人连在了一起,再也难舍难分。她以丰富的想象力,在心中描摹着一位饱经磨难的艺术家的风采,渐渐,年龄的差距模糊了,精神上融为一体。

海峡两岸,鸿雁传书。短短的3个多月,往来6封信件。王洛宾垂暮的心也感到了什么。他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之后,王洛宾延缓了写信的日期。三毛急匆匆来信,责怪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几个月后,三毛再次来新疆时,直接就住在了王洛宾的家里,憧憬着一份美好的生活。然而人生经历,生存环境,观念形态,诸多的不同,使她和洛宾之间,无法疏通30多岁年龄差距造成的鸿沟。三毛明白了:年近80的洛宾,生活给他刻下的伤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颗爱心,远不能抚平这位老人深重的心灵创伤。14天后,三毛提着行李,落寞的回到台湾。

然而不到一年,却传来三毛的死讯。为了永远纪念这段情谊,王洛宾写下了一首感人的诗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三毛自杀的原因随着她的离去成为了永久的谜,或许她天生偏执,或许她为情所伤,或许她真的以为自己得了重病,或许她只是好奇,想要看看死亡是什么样子。无论什么原因,都让人觉得惋惜。无人的深夜,我手捧《撒哈拉的故事》重温那些奇遇和感人的瞬间,那段日子应该是三毛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荷西,就如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三毛一样。

就一次,和荷西,其他都是感情纠葛

她整个的感情经历可以在《经验之谈》的《求婚》一文中全部看到:

从小时候喜欢“匪兵甲”,到十六岁时喜欢她的一个邻居,那个出国了仍记得她的邻居。后来在台湾向喜欢的人表白,未得到应许,自杀未遂。去西班牙留学中认识了荷西,当时荷西是个高中生,三毛当时未和他在一起。在西班牙时还拒绝了一个日本人,那日本人伤心了好久。去德国又拒绝了个人,而且三毛称那人做到了大使还在等她。去美国又拒绝了个堂兄的朋友。回台湾打网球认识了个等国人,都打算结婚了,结果那德国人突发心脏病死了,三毛吞药自杀未遂。(用三毛自己的话概括“在西班牙讲日文,在德国讲英文,在美国讲中文,在台湾讲德文”)再去西班牙正好是上次离开后的6年,荷西兵役期满,向三毛求婚,1973年两人结婚。1079年荷西潜水身亡

书里写的就以上,再后来的就不知到了。。。。。貌似有个歌手来着

女生的安全感很重要的,如果男生年龄比较小的话,会让女生认为你保护不了他,其次就是一个成熟感,男人成长成男人的一个成熟,这就是魅力,女生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法抗拒,最后就是责任吧,女生都喜欢负责的男生,会懂得的照顾对方,但女生会认为比他小的人,心志还不够成熟,贪玩的心很重,缺少应有的责任,搞不好还得自己照顾对方,所以原因还是很多的,看你缺在哪一块。

很熟的,经常一起玩。荷西当时就对三毛表白,让她等自己6年,回来娶她。三毛当时很感动,但是没有当真,因为那时荷西还小。她让荷西6年不要和自己联系。荷西很伤心但是答应了。六年以后。当三毛阴差阳错回到马德里,友人打电话给她让她到家里来有急事。她去了之后被要求闭上眼睛,出现了一个大胡子----荷西。他带三毛到自己家中,三毛看到墙上自己被放大的照片,,非常感动。荷西是当年几个兄弟中唯一对三毛不变的人。非常单纯和执着。当时三毛就问荷西当年他说要娶她现在还来得及吗?荷西非常高兴就抱着她转。。。呵呵

后来三毛给荷西说自己要去撒哈拉,荷西自己就开始默默准备了,在三毛去之前,他就已经到撒哈拉找好了工作。当三毛到撒哈拉时,是荷西接的她。 你说这样的男人能不好吗?。。呵呵

三毛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她对荷西实际上是先结婚在爱的情况,她答应荷西的求婚是因为感动。

三毛的理想情人不是单是文学青年,只是大家在这方面有共同话题可以吸引彼此交流,在我看来,三毛遇见的这些男人都是有非常深的人格魅力的,年龄对她来说是没有局限性的,感觉对三毛来说非常重要,不然三毛就不会有一见钟情的事了。再说荷西爱好潜水等等,在话题上也是能吸引三毛的,我记得三毛说过类似的话。并且像荷西这样的纯真的人是能够让三毛开心并保持一份经久不衰的赤子之心的。

对于恋爱的问题,我的爱情观可能和你大不同,不过男女之事如果你认为男方思考不够深刻不符合你的期望,那你真的有强迫症哦每个人都有,不过表现的不同~呵呵

我觉得你既然选择和他在一起,必定是因为有可以擦出火花的东西在你们之间,你为什么不去看到他身上好的东西?如果你老是认为他不理解你,或思想不够深刻,你有两种选择,第一分;手,找寻另一个可以同你有契机点的人。第二;忽略这些,如果他够吸引你但他思想不够深刻,那就让自己多付出一些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让自己的思想去填补空缺,而不是埋怨他思想不深刻。不然最终是分手,晚分不如早分。呵呵,小小意见。。

三毛:如果有来生,你愿意再娶我吗?

荷西:不,我不要。如果有来生,我要活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三毛打荷西。

荷西:你也是这么想的,不是吗?

三毛看看荷西:还真是这么想的 既然下辈子不能在一起了,好好珍惜这辈子吧!

                  01 初见

三毛,那个打沙漠归来,洗去一身尘埃,走过万水千山,看过天地洪荒的女子。似乎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不会守着一座长满青苔的院落,相夫教子。

在她的身上,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野性和孤僻。她不能循规蹈矩,不肯随波逐流,因此她这一生注定了放逐流浪。她认定撒哈拉沙漠是她内心难了的乡愁,前世的情结。于是她心甘情愿,将自己交付给那片荒凉的土地,不惧尘沙飞扬,风声四起。

都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荷西就是沧海里的一瓢净水,是岩石里的一株青草,千帆里的一叶兰舟。他用一个承诺等了三毛六年,用一份执着与三毛相守七年。整整十三年,竟是他和三毛的一生一世,再无来生。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一种注定,没有人可以知道下一秒,我们会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心情,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然而,该走的总会走,该来的总会来。

她孤身一人踏上西班牙那片陌土,不是为了去异国他乡寻一场唯美的邂逅,而是为了忘却那段令她肝肠寸断,撕心裂肺的初恋。可她却在这段奔走天涯的旅途中,遇到了那个陪她跋山涉水,为她抵抗人世风尘的荷西。

一见钟情,似乎总是夹杂着几份唯美与浪漫。在平安夜,三毛在一位中国朋友家过节认识了生命中的男子,荷西。那时的他只有十八岁,整整小了三毛六岁,却对这位黑头发,黑眼睛的东方女子,一见钟情,再也不能忘却。

然而不是所有的初见,都会有一段惊心。虽然三毛对留着胡子,看上去粗犷,有着忧郁眼睛的荷西有着短暂的心动。但那枚初恋的冷箭依然插在她的胸口,隐隐作痛。所以她不敢有过多的奢望,只是和他成了一对快乐的朋友,他们一起踢足球,打棒球,骑摩托车,到旧货摊购物。可这一切无关爱情,无关风月。

            02  表白、离别、重逢

可三毛却成为荷西心中魂牵梦绕的女子。那时,三毛读大学二年级,荷西念高三。为了爱情,他开始逃学去找他心爱的女子,仅仅是为了请她看一场**。 三毛站到阳台上,看到他手臂里抱着几本书,手里捏着一顶他戴的法国帽,紧张的好像要捏出水来 。三毛慢慢察觉到这个小小男孩对自己的爱意,简单而纯净,让她不忍说破,也无法狠心拒绝。

直到有一天,荷西郑重地对三毛说:“ Echo,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要念,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要娶你。” 面对一个孩子许下的诺言,她心生感动,可是感动不是爱,所以她必须拒绝。六年太长了,足以让他从一个男孩,长成一个男人,也足以让三毛从一个风华女子,到青春老去。这场没有结果的赌局她下不了注,所以她选择辜负。分手的那个夜晚,大雪纷飞,似乎特意为这份感情,做一次美丽而哀伤的结束。“ 从今天起,不要再来找我……因为六年的时间实在太长了,我不知道我去哪里,我不会等你六年。你要听我的话。不可以缠着我……”, 冷漠而决绝,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真正爱一个人,就会放手给她幸福,不成为她的羁绊。而荷西就是这么做的,他爱她所以放手给她自由,给她尊重。就连离别,纵然他心如刀割,可他却依然扮着鬼脸,挂着笑,一边跑一边回头,口中喊着 :“Echo,再见!Echo,再见! ”而他也真的再也没有去纠缠、惊扰他深爱的女人。何等的痴情,又是何等的洒脱。

有些人,无论你怎么躲避,还是会遇到。有些事,无论你怎么强求,终究会失去 。六年后她再次来到西班牙马德里,荷西的妹妹伊丝帖,来找三毛并缠着她给还有一个月兵役的荷西写信,她不好过分推辞,只好写了一份“荷西,我回来了。我是Echo”这样简短的一句话和地址。

世间还有一种相遇叫做,久别重逢。六年之后的荷西,重新见到三毛的第一眼激动的把她抱起来旋转,跳跃,三毛美丽的长裙在空中飞扬,像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三毛看着眼前的这个男人,再也不是那个怯懦少年,她开始相信这是命运,安排他们重逢,可是她不知道这场重逢会给她的人生安排怎样的剧情。

                03寻梦撒哈拉

寥廓银河里,那么多闪烁的星子,不知道哪一颗是自己,哪一颗是我们生死相依的人 。荷西的梦想是浩渺的爱琴海,三毛的梦想是辽阔的撒哈拉沙漠,可是荷西还是决定陪三毛去荒沙大漠,陪她踏过万水千山。为所爱的人,做任何的付出,都是甘愿,都是快乐。

撒哈拉沙漠,这梦中的情人,三毛与它初次相逢,有难以言出的触动,有对荒凉的惆怅,更有对未知的彷徨。但比起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挚爱,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有温柔体贴的荷西,提前三个月去沙漠找好工作,租好房子,安排好一切,剩下的就是等三毛来寻梦,来了她心中的前世乡愁。

即使,三毛没有热烈的爱过荷西,但是和荷西在一起感觉让她觉得幸福和舒适,她似乎开始明白,真正的爱,其实并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安稳的流年。所以,她用尽全身力气做了最后的决定,就是将自己在这个她梦寐以求的沙漠里交付给荷西,结发为夫妇,从此,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沙漠里,美丽却荒凉,他们必须面对很残酷的生存问题,他们开始为简陋的居所置办家具。荷西因为三毛与他共同承担经济而生气,他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就应该承担一切,承担起为这个家,为心爱的女人付出一切的责任。三毛开始觉得,自己是何等的幸运,她有疼爱自己的双亲,有一个甘愿为自己赴死的男子,并且来到她梦里的撒哈拉,尽管条件艰苦,但这一切,都值得。

荷西开始夜以继日的工作,为了挣更多的生活费,为了可以给三毛买更多的东西,为了尽快娶她为妻。而三毛只能在那个方寸之家里,独自听窗外如泣如诉的风声,或是看沙尘静悄悄的撒落。她哭着哀求他留下陪她,可是他不能,他要去为三毛的梦想付出自己的努力,为了他们可以在这个贫苦之地生存下来。这个从不懂风花雪月的男人,就是这样用一点一滴的生活,将三毛感动。他用他的真心,与她在大漠孤烟里同甘共苦。

来到沙漠三个月之后,他们终于要踏入婚姻的殿堂。没有华丽的婚纱,也没有大排场的车队,她只是着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还是旧的。没有花,她就在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头上。即使这样,荷西也觉得好看,因为只要是她,什么都好看。而她也成为沙漠上第一个走路结婚的姑娘,来到当地的法院,没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只是简单的仪式。待到仪式结束,他们总算真正结婚了。可是他们庆祝的方式就连去饭店里吃一顿好的,三毛都不舍得,还是选择徒步回到那个小小的家自己做饭吃。走在漫天黄沙的沙漠里,空阔寂寥,三毛知道,从今以后,身边这个男人,将与她携手流浪人间。

有人把婚姻比作进退两难的围城,可三毛却想做围城里自由的旅人 。她心灵的全部,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去小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有一个角落,始终是她一个人的。而荷西也心甘情愿做她的影子,无声无息,伴她左右。也许有些情感就是如此寻常。因为平淡,便少了许多烦恼和心痛,亦无太多遗憾。

三毛,一个对家事十分反感的女子,却唯独对煮菜情有独钟。她总是可以用母亲寄来的食材,做出各种不同的菜肴,而且编各种搞笑的菜的由来哄骗荷西。荷西明知道三毛骗他,但他更觉得有趣,并且认为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味道。

                    04 逃离撒哈拉

终究是明白,所有的相逢,所有的厮守,都抵不过匆流的时间。 她曾经以为有一天她会葬身在撒哈拉那片土地,等待有缘人,寻找她的尸骨,可天不遂她愿。一九七五年十月三十日,三毛和撒哈拉的缘分,就这样走到了尽头。撒哈拉发生战乱,她和荷西处在极度的危险之中,荷西为了她的安危,帮她买好了机票,先将她安全送走,自己却坚守在岗位,继续工作。真正的男人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刻保护自己最爱的女人。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生活,似乎从来不属于这对恩爱的恋人。短暂的相聚等待他们的是更长久的分离,诗和远方的梦想终究抵不过苟且的现实,本来就拮据的他们,偏偏三毛又出了车祸还得了宿疾病,荷西不得不放下工作照顾她。

山穷水尽,莫过于此。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三毛从遥远故乡挣来的零星稿费。失业的荷西,焦急而抑郁,靠妻子的稿费来养家糊口,他更是惭愧万分。这不仅仅出于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心,更是源于他觉得没有实现给她幸福与安稳的诺言。

多想做一对平凡的夫妻,一生一世封存在这座岛上,打鱼为生,看夕阳晚照,听潮起潮落,就这样活到白发苍苍,再一起慢慢老去,慢慢老去。 可是命运那把无情的刻刀,在他们好不容易勉强过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时,就这样残忍的插进荷西的身体,鲜血淋漓。

相爱的人总是有一种无法言喻的默契,更别说是痛彻心扉的死别。 从除夕开始她的内心就不再宁静,她总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荷西换了工作,他们来到了拉芭玛岛,那里山水明秀,杏花遍野,有着中国江南水乡的韵味。可是她却一点都感觉不到欣喜,反而心里有种无法言喻的闷,这闷,压倒了重聚的欢乐和期待。

结婚纪念那日荷西用外快给三毛买了一只罗马字的老式女用手表,双手环在她身后,说出一句人心惊不详的话: “以后的一分一秒,你都不能忘掉我,让它替你来数。” 三毛感动的说出了自己一直以来没有说出口的话: “荷西,我爱你。” 这几个字荷西等了十多年终于如愿以偿。六年的夫妻三毛竟为这句话泪流满目。

可是那天,三毛心口却总是绞痛,平静下来她对荷西说:“要是我死了,你一定答应我再娶,温柔些的女孩子好,听见没有——”荷西听后惊慌失措,自是不依,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三毛总以为离开的是自己,每一天,都充满恐惧,不舍与牵挂。频繁的噩梦,不断地给她启示。

                  05 生离死别

那时,三毛的父母从台湾远道而来探望他们的女儿女婿。在拉芭岛游玩了一个月,三毛,陪父母去伦敦旅行。在拉芭玛岛机场,荷西为他们送别。三毛没有想到,这次挥别,竟是永诀。她离开的两天后,荷西在工作中,意外丧生。

这就是人生,不能如人所愿的人生。三毛得到噩耗,随父母回到拉芭玛岛。她跪倒在海外,痛苦的呼喊,乞求上帝让荷西能够回家,哪怕是尸首。可回应她的只有汹涌的海浪涛声。可怜的三毛,一夜白头。

荷西多么爱她,他不忍心让三毛一个人孤独地心伤,选择在她有父母的陪伴时,离开人间。她亲手为他挖坟,在墓碑上写下几个简单的铭文:荷西·马利安葛罗。安息。你的妻子纪念你。

她的父母不忍心让她一个人孤独地留在这个岛上,哀求她回台湾。走之前,三毛趴在荷西的坟上痛苦。她拼命挖土,让十指挖出鲜血,希望可以把他挖出来,再紧紧拥抱一次,直到一起烂成白骨。

他走了,从她的生命里永远的离开了 。谢谢他,陪她走到这里。 从此,这个叫三毛的女子,只能带着一种残缺的凄美独走天涯。但是,她不会害怕,因为,她知道他永远都在一个她不知道的地方,默默地保护着她。

1990年,**《滚滚红尘》上映,最终斩获8项金马奖,林青霞获最佳女主角奖,张曼玉获最佳女配角奖,严浩获最佳导演奖。

但领奖的那天,台下有一个落寞的人,她没有得奖,但她在这个**里倾注了太多心血,她是三毛,也是《滚滚红尘》的编剧。

领奖的时候,林青霞在领奖台上发表感言的时候说: 如果没有最佳编剧,亦不可能有最佳的**。

从领奖台上下来后,三毛搂着她说:“你刚才在领奖台上讲的话令我很感动,我好想哭!”

十几天后,三毛结束了她的生命,结束了她一生的流浪。

我觉得,三毛就是这样的。

1943年3月26日,世界很吵,人间很闹,一个孩子出生时的哭声,也夹杂在世界的喧嚣里。

张爱玲说,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也无非平安二字。

所以,父亲陈嗣庆给这个孩子取名陈懋平,她就是后来的三毛。

三毛不像别的绝世天才那样异于常人,但是小时候也绝非本人,而是聪明伶俐,说话写字极有天赋。

很小的时候,她写自己的名字,觉得“懋”字笔画太多,太难写,于是就省去了这个字,将名字写成“陈平”。

她还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在于,她喜欢去屠宰场看人宰羊,杀羊的整个过程,都看得很认真,有时候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人家觉得残忍,她只是静静地看着。

她也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反而喜欢一个人跑到坟场上去玩泥巴,她把采摘到的野花送给坟墓里那些人。

别人觉得害怕,她不知道什么是害怕。

她有次一个人在院子里玩耍,有次一头栽进水缸里,差点淹死,父母见此,吓得脸都白了,被救起来的三毛,并没有哭,一口吐出嘴巴里的水,又默默玩去了。

就是这样一个怪小孩,父母虽然不说她什么,可是家里其他人却难免要指责她,用自己的观念来教育她。

三毛不理解大人为何要那样对她,其他人也不理解三毛为什么那么奇怪。

小时候的三毛,还没学会认多少字,就喜欢看书。

哥哥姐姐在外面玩 游戏 ,她一蹦一摇地钻进父亲的书房,其中有一本叫做《三毛流浪记》,那是她最喜欢的。

有了书,她也不去看杀羊,不去坟场了,她在书房里。

人生只有一个,但读书的人,可以看见不一样的人生,而不读书的人,只能沿着一条路往前冲,看不见岔路,看不见别的可能。

她的哥哥觉得她读不懂,她也不说什么,但有次读了鲁迅的《风筝》,她对哥哥说:“这个孩子的玩耍的天性被他大哥毁了,原本的质朴没有了,只剩下阴影,可能这个孩子的一生都被毁了”。

哥哥一听,被这番言论吓到了,原来,她不是读不懂。

1948年,三毛随父母登上去台湾的“中兴轮”船,到了台湾,一家人住在一个日式房子里,三毛又见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

她发现每个人都要脱了鞋才能上榻榻米的地,三毛高兴得发狂,她和哥哥姐姐一样,光着脚又蹦又跳的。

到台湾后,三毛也到了快要上学的年龄。

上学后,三毛的作文,经常都是模范作文,可是有一次,老师让她们写一篇关于理想的作文,三毛写了她的理想: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到处玩耍,一面工作一面 游戏 。

三毛觉得自己的理想很美好,但是在老师看来,这太没出息了。

老师让她重新写,这回她写: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夏天卖冰棍冬天卖烤红薯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到处玩耍,更重要的是,可以一面做生意,一面到处看看。

三毛觉得这个理想也很美好,但是老师一看,还是没出息啊,又叫她重写。

这回她胡乱地写:

我长大了要做医生,拯救天下万民。

老师一看,赞美不已,说“这才是一个有理想,不辜负父母期望的人。”

三毛越来越不喜欢学校,她不喜欢学生们统一着装,统一发型,而且学校升学压力很大。

而且在学校,老师要看成绩,成绩不好,不会做题,就是笨小孩,不会做题还会被惩罚,会被鞭子打,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

三毛怕了,于是她装成乖乖女。

很多年后,她说: “一群几近半盲的瞎子,伸着手在幽暗中摸索,摸一些并不知名的东西。”

她不喜欢。太不喜欢了。四年级时,学校来了一头发疯的牛,那头疯牛追着三毛,三毛怕得要死,她想冲进教室,却发现里面的人锁住了门。

后来,一个炊事员救了三毛,帮她摆脱了疯牛。

她和这个炊事员成了好朋友,可是老师又不准三毛和炊事员玩耍。

三毛心都碎了。

她渴望赶紧长大,将自由握在自己的手里。

人总会成长,虽然不一定就是长大。

12岁时,三毛考进了中学,小学到初中,新的课程增加了,三毛充满浓浓的求知欲,可是上课的时候,美术课上老师并不讲美术,只是把一只苹果放在讲桌上,让学生照着画。

她喜欢 历史 ,喜欢那些 历史 人物的故事,可是 历史 课上,老师要求他们记住考试重点内容。

课堂上的学习,就是为了高分,老师对高分充满向往,而三毛只觉得无聊。

在三毛眼里,数理化都挺讨厌,尤其是数学。

在数学老师的眼里,三毛简直低能,简简单单的数学题都不会,因此考试也总是不及格。

但考来考去,三毛也发现了老师出题的门路,都是从课本后面的练习题里选出来的,于是,三毛就将练习题的答案全部背下来,那次考试,三毛考了高分,可是老师不相信这个平时低能的学生,竟然能考这么高的分数。

老师让三毛重新做一套题,结果三毛啥也不会。

数学老师判定,三毛的高分是作弊得来的。

于是,三毛被惩罚了,她被罚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老师拿着饱蘸墨汁的毛笔,在她脸上画了两个大大的圆圈。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三毛的心,碎了一地,她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

老师还命令三毛在学校大楼走一圈,“游行示威”。

那天回家后,三毛躲在被子里,哭了一晚上。

从那以后,她害怕去学校,于是就逃学,别人上学,她就逃到公募里面去玩,拿着一本书,和无数死人一起读。

后来,学校将三毛逃学的事情告诉了她的父母,父母选择让三毛休学,三毛越来越自闭,她不愿意再面对这个世界。

担心女儿的陈嗣庆,还偷偷带三毛做了智力测试,结果测试工作人员告诉陈嗣庆,三毛的智力相当于三岁儿童。

她甚至拨打生命热线电话,然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了,救我,救我,救我啊”。

旁人的目光、他人的偏见、外界的指责,让三毛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无用的人。

她想自杀,用刀片划破自己的手腕,血流了一地。

睁开眼睛后,看到的是悲痛欲绝的父母。

三毛决定,还是要好好活。

这一次生病抑郁,她病了将近七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她都把自己关在家里,父亲陈嗣庆,不想让女儿的教育落下,就用轻松的聊天方式,给三毛上课。

古文观止,四书五经,还有韩文苏文,父亲讲得轻松幽默,三毛听得津津有味。

父亲教会了三毛读书,她什么都读,中国的,外国的,翻译的,原版的,三毛的英语水平也不断上升。

文学和艺术拯救了三毛。

她终于敢走出家门了,偶尔也会去海边散步,会捡来一些贝壳,陈嗣庆还打算让三毛学习绘画,还给三毛找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作为老师。

先是传统山水画的行家黄君璧,后来又是邵幼轩。

三毛不喜欢黄君璧一板一眼死板的教学,她喜欢邵幼轩的教学方式,邵幼轩让三毛自由创作,去把脑海里的画面画出来,她在技巧上指点她。

这位邵老师,还经常夸三毛。

夸赞有时候比打击更具有力量, 三毛渐渐找回了失去的自信。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走进了油画的世界,遇见了对她影响很大的油画老师顾福生。

可是,连续学习两个月之后,三毛的画依旧存在很大的问题,这让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画画,顾福生是理解三毛的。

有一天,三毛终于忍不住了,难过地告诉老师,自己不是画画的材料。

顾福生听完,开始和三毛谈心,谈起文学,他鼓励三毛进行文学创作,在文学方面发展。

再次去上绘画课时,她将自己的作品带去了,顾福生看了,觉得不错,就推荐给了现代文学的白先勇。

之后,他告诉三毛:“一个月后,作品将在《现代文学》发表。”

那篇稿子,就是《惑》。

这是她的处女作,之后,《秋恋》、《月河》、《极乐鸟》相继发表。

终于,雨季不再来,三毛回来了。

文学让三毛拥有了力量,也有了面对世界的勇气。

她要上学,可是她已经休学好多年了,为了能够入学,她给文学院的院长写了一封长长的求学信,信的末尾说:“区区向学之志,请求成全。”

很快,三毛就成了一名哲学专业的选读生。

为什么选哲学呢?

她说: “因为想知道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三毛在学校里,会有文章发表,会有稿费收入,是很多人眼里的才女。

还有一个叫舒凡的男生也常有文章发表,这个人就是梁光明,已经出版了两本书。

三毛读过梁光明的文章,喜欢他的才华。

此后,为了能够多看梁光明一眼,三毛常常跟着他,他吃饭,三毛就怯生生的跟在后面,他上课,三毛就去旁听。

一连三四个月,三毛跟屁虫一样,可是梁光明始终没有表示什么。

终于,她决定,大胆表白,不管最终结果怎么样,至少不后悔。

结果是表白胜过了暗恋,她表白成功了。

此后的校园,就成了约会的场所,他们牵手走在校园的路上,哪怕下雨,都觉得是浪漫。

她想和梁光明结婚,给爱情一个家,也是一个答案。

她站在梁光明面前说:我们结婚吧。

可梁光明拒绝了,他说,“给我十年时间。”

最终,梁光明出国了。

1967年,三毛也去西班牙马德里留学,她要离开伤心的地方,流浪天下。

异国他乡,没有人为你将饭煮好,将房间打扫干净,没有人为你把衣服洗干净,一切都得自己来。

自由就是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三毛做到了。

在西班牙,三毛经常参加音乐会,在音乐会里,有一个大男孩,偷偷地注视着三毛。

三毛也注意到了这个男孩,她心里惊叹: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也是一种满足了。”

可是,这个男孩年纪太小了,比三毛小了6岁。

她把这个男孩的名字翻译成“和曦”,可是男孩觉得“曦”字太难写了,于是三毛就改成荷西。

那年,荷西18岁,还在上高中。

有一次,荷西拿出十四块西币,要带三毛去看**。

可是,买了**票,就没有钱坐车了,荷西为难地说:“可以走着路去,走路回来”。

有一天,荷西对三毛说:“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完四年大学,两年服兵役,六年后我就可以结婚了。”

三毛猝不及防。

荷西太小了,六年又太长了,她说:“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了。”

分别的时候,荷西说:我站在这里看你先走。

三毛说:“我站在这里看你走,这是最后一次看你,你以后永远不要再来了。”

荷西说:“除非你自己愿意,否则我永远不会再来缠你。”

然后,他慢慢跑着离开,一面跑一面回头,脸上挂着笑容,嘴里喊着“echo,再见!echo,再见!”

此后,三毛的楼下,就少了一个等待的身影。

但他们终究还会再见的,只是,那已经是多年之后了。

荷西之后,三毛谈过几次恋爱,她尝着爱情的滋味。

可是,爱的时间都不持久。

爱情里失望了,她需要一个能与她过日子的男人,她已经29岁了,她想要结婚。

后来,她认识了一个德国教师,两人谈婚论嫁。

三毛也满怀期待,可是这个男人,却意外去世,因为心脏病。

生离死别,这人生啊,破破烂烂。

极度痛苦的三毛,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这痛苦的人生,于是,她吞下大量安眠药。

再次被救醒后,三毛发现,身边还是悲痛不已的父母,父母的爱,拖拉着三毛,要让她好好活。

痛苦是常事,可是在生活不经意处,总有一些人为你精心安排的惊喜。

有一天,一个西班牙的朋友问她:是否还记得一个叫荷西的人?

这个朋友带来了一封信,是荷西的,信里还有一张荷西的照片,三毛看见照片,脱口而出:“这是希腊神话里的海神吗?”

信里说: 我和你约定的期限是六年。

六年,拖拉机都可能会变成豪车,别墅都能荒废成破房子,但爱还是爱,一直没变。

看见这封信时,三毛的未婚夫还在,她还在准备着结婚。

而今,一切都变了,她再次飞向西班牙,她喜欢花花世界。而且随着年龄增加,越觉生命短暂。

1972年,三毛满心伤痕,再次来到西班牙。

在荷西妹妹的央求下,三毛不情不愿地写了一封信说:“荷西,我回来了,我是echo。”

明明兜兜转转,她还是回到了荷西身边,当时三毛还在给台湾的杂志《实业世界》写稿,眼看交稿日子到了,三毛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创作,荷西觉得这样不好,带她出去散步。

看到公园里园丁在修剪树枝,荷西说: “我觉得那些被关在方盒子里办公、对着数字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可怜的,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做园丁,也不做银行上班的人。”

三毛觉得荷西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于是就给编辑部回了一封信:“对不起,不干了。”

她还发现,荷西偷偷从别处收藏了她的照片,六年中,他找到的照片,比她自己知道的还要多。

她说:“你那时为什么不要我?如果那时候你再坚持要我的话,我还是一个好好的人,现在回来,心已经碎了。”

荷西说:“碎了的心,可以用胶水把它粘起来。”

“粘过后,还是会有裂缝的”

荷西将三毛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这边还有一颗,是黄金做的,把你那颗拿来,我们交换一下吧。”

最动人的情话,莫过于此。

谈到想去哪里,三毛想去撒哈拉,荷西想去爱琴海,因为他喜欢航海和潜水。

可是,为了三毛,荷西提前去了撒哈拉,将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

三毛去了,她就有家了。

结婚前,荷西问三毛:“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

“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

三毛叹了一口气说:“也有例外的时候。”

“如果跟我呢?”

“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你吃得多吗?”

三毛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他们结婚了,结婚的时候,没有豪华的婚礼,结婚当天,荷西还在上班,下班之后匆匆忙忙赶回来举行婚礼。

新房简陋,他们慢慢布置。

最终,房子被布置得有模有样,房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她还学会了煮菜做饭,用一道道美味的菜肴慰劳荷西。

撒哈拉是贫瘠的,可是他们的生活,却是丰富的,有滋有味。

他给三毛买了一只羊,让她每天可以喝新鲜羊奶。

荷西工资不高,付完房租,寥寥无几。

但一个人日子过得好不好,不是看多少钱,而是看怎么过,一个人过得幸福不幸福,也不是看她有多少钱。

当地人不知道照相机,觉得照相会勾魂。

三毛告诉他们,这是相机,还给他们照相。

当地人没有镜子,也觉得镜子会勾魂。

三毛告诉他们,这是镜子,可以用来梳妆。

他们出去拾荒,捡到骆驼头骨,就能高兴好久,他们一起偷看当地人洗澡,被发现后落荒而逃。

这些经历,被她写成故事,有《结婚记》《中国饭店》《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等。

有滋有味有温度的生活,并不是用钱买来的,而是用灵魂展开的。

撒哈拉是三毛的另一个家,可是,人来到这个世上,到哪里都不敢说是归宿。

这个世界,可以处处为家,因为爱。

这个世界,也可以处处流浪,因为人生无常。

1975年10月30日,三毛离开了撒哈拉,这一次离开,就是永别。

离开撒哈拉之后,三毛先去大加纳利群岛,荷西晚几天与她会和。

她在房间里,念叨着四处学来的咒语,祈祷荷西早日回来,十五天后,荷西来了,三毛一颗心才真正放下。

荷西是她的归宿,也是她的家。

她不需要很多钱,她只需要荷西一直在身边,但是这点希望,也因为生活而破灭。

荷西打算回到撒哈拉的工作岗位上,因为薪水可观。

为了能够和荷西待在一起,三毛让荷西辞去工作,三毛更卖力地写作,以获取生活所需的钱,但生活还是越过越窘迫。

三毛的身体,也越来越差,最终,三毛回台湾的父母身边疗养。

一段时间后,荷西找到了一份工作,三毛身体也好转,三毛不放心荷西一个人,又回到了荷西身边。

1977年,由于荷西的工作关系,他们去了丹纳丽芙岛,那个新年,荷西让三毛许下一个愿望,三毛一直在重复:“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

许愿完毕,她觉得有些不祥,紧紧地抱着荷西。

那段时间,三毛神神道道,心里总有不好的预感,她担心自己会死,恰巧台湾《读书人》杂志寄来约稿题目:《假如你只有三个月可活,你要怎么办》。

荷西看见这个题目,问三毛:“你会去做什么?”

那时候,三毛在厨房揉面,她举起沾满面粉的手,轻轻摸了摸荷西的头,慢慢地说:“傻子,我不会死的,我还得给你做饺子呢!”

荷西的眼睛突然泪眼朦胧,从后面抱住三毛,直到饺子上桌。

可是命运就是这样,总要将最美好的东西打碎,变成悲剧。

1979年7月30日,荷西下海捕鱼,出现了意外,他没能从水下爬上来。

听到噩耗的三毛,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她心里一直告诉自己,荷西没有找到,那就可能还活着。

她向上帝祷告:“我说上帝,我用我所有的忏悔,向你换回荷西,哪怕手断了、脸丑了,都无所谓,一定要把我的荷西还给我。”

后来,找到了荷西的尸体,早已被海水浸泡得不成样子。

三毛撕心裂肺,可是上帝听不见她的悲声。

葬礼那天,三毛握住荷西冰冷的手,对他说:

要勇敢,要勇敢,没有我的时候你也要勇敢。

她讲完,荷西的眼睛里流出了血,鼻孔里也流出血,嘴巴里也流出血。

荷西回应了她。

三毛简直疯狂了,她不想离开荷西,她痛苦地呼叫:“荷西回来,荷西回来。”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三毛早上起来,就去坟场陪着荷西,天黑了,她还不离开。

三毛想死,可是父亲陈嗣庆告诉她:“你如果敢做出毁灭自己生命的事情,那么你便是我的仇人,我不但今生与你为仇,我世世代代都要与你为仇,因为你,杀死了我最最心爱的女儿。”

为了父母,她努力活着,每一天都很努力地活着。

在《浮生六记》里,芸娘死后,沈复一个人活在痛苦里。

在《我们仨》里,钱钟书和钱媛先后离世后,杨绛一个人留下来打扫战场,承受生离死别的痛苦。

荷西走后,三毛甚至一度感到庆幸,因为留下的是她,痛苦是她在承受,她不忍心让荷西承受这样的痛苦。

情深之人死别,最痛的往往是活着的人。

她又开始流浪,要把万水千山走遍。

有一次在车上,她好像听到一个声音说:“苦海无边”。

三毛在心里轻轻地回应:“我知道了”。

她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思念。

在路上的时候,她还能感受到自由,她才能不想他,他走了很多地方,遇见了很多人,可是没有一个是他。

1989年,作家夏婕在新疆访问王洛宾之后,发表了几篇王洛宾故事。

三毛看后,哭红了眼睛。

她从小就喜欢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现在又看到王洛宾的生活经历,她决定给王洛宾写信。

后来三毛到新疆旅行,去见了王洛宾。

这一见,两人谈得投机。

三毛离开后,就不断给王洛宾写信,三个月的时间,写了15封信。

三个多月后,三毛再次前往新疆,只为王洛宾。

在给王洛宾的信中,三毛说:

“不住宾馆,住在家里是为走进你。”

那段时间,她与王洛宾各骑一辆自行车外出探亲访友、上街逛景、购物买菜,回家后由三毛亲自掌勺做饭,闲暇时间聊天、弹琴、唱歌、写词。

可是,媒体知道了三毛在王洛宾家里,想要采访的,王洛宾希望三毛接受采访,而三毛只想和王洛宾享受单独的时光,不愿被打扰,可是王洛宾一再动员,再加上他对三毛的表示始终保持距离,三毛失望了。

原本打算久留的三毛,没多久就离开了。

1990年,导演宁浩找到三毛,希望三毛能写一个剧本。

三毛拒绝了。

可是后来,由于一些意外,三毛写了《滚滚红尘》。

写剧本期间,林青霞打算去看三毛,但三毛非要等剧本写完之后再见林青霞。

写完剧本的那天,林青霞拿着两盒凤梨酥去到三毛住处,三毛将剧本一页一页地读给林青霞听。

到了需要音乐的时候,就放上一首,然后跟着音乐起舞。

后来,这部**获得极大的成功,包揽了八项金马奖,可是没有最佳编剧奖。

1990年12月15日,金马奖颁奖,三毛盛装出席。

可是那之后不久,1991年1月4日,三毛就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三毛的一生,不长,可是她所经过的生活,很长,正如她说的,我的一生,是别人几世都过不完的。

生命的意义,也不是看人活了多长,而是看人活着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

三毛死后,她的父亲说:“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她的一生,想哭的时候就哭,想笑的时候就笑,想爱的时候就爱,她活得痛快,让生命尽情地绽放着。

她是一个平凡的人,会受伤,会痛苦,但是她活成了自己的样子,那是属于三毛所有的,和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人生。

我常想一个问题,我们欣赏很多人,佩服很多人,是因为他们做了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每个人都想要自由,想要让自己的生命燃烧起来,可是面对生活,大多数时候都选择了苟且。

三毛不一样,她选择流浪,选择燃烧,选择自由。

三毛没有束缚吗?不,她和我们一样,生活充满束缚,她的父母,同样希望女儿安安分分,希望她守在自己身边,这是天下父母心,即便不说,也会有此期待。

三毛选择远方,选择在路上,梦想令人恐惧,而且充满负重,但三毛勇敢前行。

很多事情没有做,不是因为困难,而是因为你没去行动,所以才难。

几年前有个老师,写下一封最具有情怀的辞职信: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很多人想看世界,可是又不愿意支付看世界的代价,所以他们看不了世界,只能继续看着自己的工作,看着自己已经看腻歪了的一切。

我们读三毛,不应该仅仅只是为三毛的一生感动,更应该从中找到一点力量,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远方也好,苟且也罢,想做就做。

生活里,我们需要的永远不是完全的准备,而是说做就做的勇气和能力。

文|不有趣灵魂

       194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林徽因躺在李庄家中的病榻上,投身于《中国建筑史》等著作的编写;那一年,胡兰成被张爱玲的小说吸引,前往上海寻人,这一寻,张爱玲便为爱低到了尘埃里;那一年,民国奇女子之一的吕碧城离世,骨灰按遗愿投入了中国南海;那一年,三毛降生于千里之外的重庆。

少女时期的三毛

       三毛身穿白底红花的睡衣,在某家医院里,用尼龙丝袜在点滴架的吊钩上打了一个死结。沉默良久,她将脖子轻轻套了上去,自此香消玉殒。在这段长久的沉默中,没人知道三毛究竟想了些什么。透过那倒映着星辰大海的瞳孔,人们看到,她一生记忆的大门正被缓缓拉开。三毛本名陈懋平,三岁时,她觉得“懋”字难写,自己管自己叫陈平。她自小爱看书,不过看的都是些难登大雅之堂的闲书,什么《儿女英雄传》啦,《会真记》啦,为此不知被老师骂了多少回。在作文《我的理想》里,三毛写道:“我长大了,要做一个拾破烂的人。”把老师气得大骂:“既然你梦想捡垃圾,那不用念书了,赶紧滚出去!”

为了交差,三毛鸡贼地重写:

做一个夏天卖冰棒、冬天卖烤红薯的街头小贩,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更重要的是,一面做生意,一面可以顺便看看,沿街的垃圾箱里,有没有被人丢弃的好东西。

      老师不买账,三毛只好“乖乖听话”,把理想改成了医生。但她心里知道,自己依然向往成为一个拾荒者。她喜欢把树叶做成哨子,喜欢用破毛笔管来吹泡泡,喜欢拾一些枯枝败叶收藏,在她的故居里,摆满了从世界各地淘换来的小玩意儿。

       三毛有一双特别会发现美的眼睛,她洒脱、随性,生活充满情调,是那种能在一地鸡毛的日子里,拥抱诗和远方的人。这种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伴随了她一生。毛自然不会答,被老师抓住了小辫子。老师用毛笔在她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圈,黑色的墨汁顺着脸颊,流进了三毛嘴里。哄堂大笑中,三毛心里的防线崩塌了,她变得敏感自闭,不愿见人。学校去不成了,三毛就开始学钢琴、学油画。谁知她在钢琴和油画上没天赋,第一篇文章竟轻而易举地发表在了《现代文学》上。

       走出自闭的三毛自此,三毛发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写作,帮她迎来了新生。因为从小喜欢看《三毛流浪记》,她便给自己取了“三毛”的笔名。这个名字,似乎也暗示了她人生的走向——一直流浪,流浪远方。失学七年后,三毛重返校园。她不安分,又很勇敢,竟追到了高冷男神梁光明。在一起3年后,三毛想结婚了,梁光明却推说要以工作为重。二人大吵一架,分了手。三毛又生气又伤心,一咬牙,就跑到了西班牙。三毛一直被父母教育“吃亏是福”,身上带着中国女孩“谦卑”的美德,在宿舍里总抢着做事。一来二去,倒把自己搞得很好欺负,被室友呼来喝去。三毛爆发了,去他的忍让,去他的美德,她抓起扫把就打,谁敢还手,巴掌直接往脸上招呼。

        三毛在西班牙,1969年,三毛认识了小她8岁的荷西。荷西跟三毛表白,三毛以有男友为由拒绝了,荷西没有纠缠。6年时间里,三毛谈了很多恋爱,都无疾而终。她伤了心,失了意,荷西却在最恰当的时间,再次猝不及防地闯入了她的世界。

       北大教授张颐武曾说:“三毛的成就主要不是在文学上,而是在生活方式上。”

对梦想,她始终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不懈追求。对爱情,她始终真挚,敢于去爱人,更懂得被爱。对生活,她始终潇洒,她爱自由,爱远方,善于从绝境中发现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793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