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就像爱生命出自哪里

爱你就像爱生命出自哪里,第1张

出自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2017年湖南文艺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和李银河。本书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

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逝世于1997年,也许是天妒英才,也许是才高命蹇,小波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45岁,差不多是钱锺书的一半,比起杨绛这位今年满100岁的老人来说,更是不公平。可是命运的事儿,能用简单的“公平”二字来调停吗?那只是发发牢骚、叹息自慰罢了。

45年中,成就了三部小说:《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白银时代》,至今为止,这三部小说,仍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许杂文著作并不多,只有《沉默的大多数》一部。

有些说法是《我的精神家园》或者《思维的乐趣》,但是这三本书有个包含关系,前者是后面两个的合集,是最完全的。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

小波的一生是仓促的一生,但是,生命的长度与宽度从来就没有个对比的关系,所以量化带给人的只是假象,内涵是不论长短的。

出生时就注定了一生的坎坷,父亲是教育部干部,也是逻辑学家,那时正值“三反”运动,父亲被批为“阶级异己分子”,家里受到不小的波动,所以取名为“小波”。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王小波14岁,正上初中一年级。学业从此中断。所以说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是苦逼的一代人,由于国家决策失误,命运被抹上心酸印条的数不胜数。但是,又能怎么办呢?

19岁到山东牟平插队,后来做了民办教师。21岁在北京牛街机器厂做工人,此时已是1973年,文化大革命劲头正足,势不可挡,虽然形势严峻,但还好没有大变故。1976年,王小波24岁,结识了一生的伴侣,李银河,李当时在《光明日报》任编辑,很仰慕小波的文采。

对了,小波下乡和做工期间,可没有忘记练笔啊,实际上从16岁开始王小波就已经慢慢自己写东西了,并且收效不错。加上小波是思维活跃的一类,当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王小波顺利考上人民大学,专业却是经济贸易商品学。我一直想不通这个专业的来头,更不愿意把小波与这样一个复杂的理科性极强的专业联系起来。

后来我想通了,小波提倡思考,提倡专业领域内的呼声,讨厌“越是傻子越敢叫唤”。小波的经历也验证了一个文学史上的怪象,很多作家都不是文学科班出身,但是写的东西却更能历久弥新。

后来,去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34岁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二人已于1980年结婚)李银河驱车游览全美,并于1886年暑假游历西欧诸国。想起来这都是一件令人怦然心动的事情!带着老婆,开着车,吃着洋快餐,爬着雪山,岂不快哉!

1988年归国后在北大任讲师,一直到1992年才正式辞去公职,自由写作。值得说明的是,小波的一生是丰富的一生,插过队,下过乡,干过工人,做过民办教师,当过大学讲师,经历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小波的多彩的生活经历才造就了小波后来小说中的情节的形成和人物的塑造。

很多杂文中都以自己为例,也得益于这些或惨痛或潇洒的经历。祸兮福兮,一切未知。

这就是小波,小说之中透着苦涩,杂文之中凸显智慧,短暂的生命孕育了不平凡的经历,超人的才力成就了不一样的魅力。

——爱你就像爱生命

在中国文坛,有一位作家凭借自己有趣的灵魂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花花世界,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独特。他的爱人才初见他时曾笑称他的长相是种“障碍”,可他却凭借自己的幽默风趣,谱写了一曲令无数人艳羡的爱情乐章。

他与爱人之间的书信被很多年轻朋友当作表白的经典台词,他就是王小波。王小波的作品被很多年轻人所追捧,有些人更是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但在王小波生前的时候,他的作品却少有人问津。

上个世纪末期,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改革开放,加大了对外交流,但是人们的思想并没有那么快的被解放。而王小波在思想上堪称那个时代的“先锋者”,他崇尚自由,他歌颂人性。

在他的作品里“性”占了很大一个部分,这让当时的世人无法接受,在此之前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把“性”看作是一种丑恶的行为,王小波的反其道而行,困难重重。

自由且积极

王小波出生在北京的一个高知家庭,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小就热爱文学写作。因为自小看起来呆呆的,所以家人们就叫他“傻波子”。在家里人看来,他只要健康长大就好了,并没有对他寄予多么大的希望。他们不知道,就是这个又呆又黑又傻气的小男孩将会成长为整个中国文坛独树一帜的大作家。

17岁正是一个人最意气风发,最年轻力壮的年纪。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里,王小波毅然决然的坐上开往云南的列车,走上了知青下乡的生涯。

这段下乡经历对他的写作风格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乡下的生活又苦又累,在这段时间他还得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疾病,因为生病他没有办法去下地,只能一个人静坐。孤独是诗人的灵魂,或许正是由于这段时间的孤独,他开始尝试写作。

1977年,高考恢复,已经26岁的王小波顺利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爱好文学的他并没有选择文学专业而是选择了商品学专业。在读书的时候,他依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对于理科的学习更是让他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逻辑思维,这在他之后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相比于其他作家来说,他的作品没有那么多的伤春悲秋,没有那么多的悲天悯人,多的是一种冷静的批判,一种一针见血的尖锐感。同年,在《光明日报》担任编辑的李银河读到了王小波的小说《绿毛水怪》,这两个有趣的灵魂碰到了一起。

大学毕业后,王小波留在了本校任教,但是他感觉这种日复一日的教师生涯并不适合自己,于是便辞去了这份工作,在家里专心写作。在本世纪初期的时候很多所谓的文人对于王小波的作品是并不认可的,在他们看来王小波的作品流于情色。

但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王小波的创作风格是之前少有的,他不属于任何的文学流派,也不曾体现所谓的政治理念。他用自己的智慧风趣,用自己充满烟火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在所谓的“文学圈”看来王小波的这种不同让人难以接受。

荒诞且清醒

1979年王小波与李银河正式结婚,两个美好的灵魂融为一体,他们两个人相互欣赏,相互爱护,在王小波辞去教职工作时,家人都极其反对,只有李银河选择无条件的支持他。1984年李银河被公派到匹兹堡大学留学,王小波跟随她一同到了美国,在美国东亚研究中心当研究生。

两人在美国的生活十分清苦,每个月的资金来源只有李银河的400块钱奖金,王小波曾选择去餐馆给人洗盘子赚钱,但是李银河却舍不得让王小波去干这种粗活,在她看来,像王小波这种拥有宏大梦想的人就应该专心写作完成梦想,在此期间王小波写出了多篇小说的构架。

文如其人,王小波的文字也同他一样特立独行,在现在看来这是一种个性的体现,但在当时,过于的特立独行就免不了遭受抨击。《红拂夜奔》原本是一部18万字的小说,看过的编辑,无不赞叹,可是却没有人敢发表这本书,为了顺利发表王小波将18万字的小说,足足压缩了2/3,但即使这样,也没有编辑社出版这本书。

遗憾且璀璨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本书历时20年才定稿,可以说这本书凝聚了王小波大半生的心血,王小波曾说这本书是自己的“宠儿”。可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也面临了无法出版的困境。

相比于内地来说,香港的对外的交流比较多,人们的思想也较为开放,因此在图书发表方面并不像当时内地那样严苛,王小波想将这本书拿到香港去发表。当时香港的编辑们看到这本书后连连称赞,但是他们却觉得《黄金时代》这个名字不够具有吸引力,于是便改名为《王二风流史》。更可笑的是,这样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却被划入了“**小说”之流,看到此情此景,王小波无疑是心痛的,但他也无可奈何。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Zo-GtGL_uyG8gMoubV43w

密码:v5g6

书名: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王小波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1

页数:240

内容简介:

☆ 用沉默影响世界!

☆ 恢复《积极的结论》《论战与道德》《个人尊严》《域外杂谈·农场》初始文本。

☆ 李银河郑重授权并审定:依据王小波手稿、生前定稿逐一勘校,修订多年讹误。

☆ 全新编排,首度以读者视角排定最佳阅读顺序。

☆ 国民级偶像王小波——李银河、麦家、王朔、双雪涛、张家玮、史航、蒋方舟、李诞、张若昀、张译、撒贝宁……实锤表白!

☆ 40篇耿直犀利的烧脑杂文,8~10分钟可以读完一篇,终生赋能的思维乐趣。爱智慧、爱自由、反对愚蠢——“上头之选”!

☆ 知名设计师操刀书籍装帧,艺术流精装双封,精美典藏。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三本杂文集,是走近王小波的三级台阶,《沉默的大多数》是“上头之选”——爱智慧、爱自由、反对愚蠢!收录40篇见地不俗、论述精彩、思想深刻的文章,呈现其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叩问,亦能解答当下的困惑,代表了王小波背后的精神内核。在调侃中见智识真知,在幽默中见人格魅力。李银河亲自审定,首度以读者视角排定最佳阅读顺序,全年龄段第一批试读者一致好评!欢迎来到王小波宇宙!

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作家。

1952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成为自由撰稿人。小说《黄金时代》《未来世界》两度摘得“《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剧本《东宫·西宫》获“马德普拉塔国际**节最佳编剧奖”。1997年4月11日病逝。

代表作有杂文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红拂夜奔》等。

      “我爱你,不希望下辈子再对你说 ” ,这句话不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也不是我在杂志上看到的,而是我爱人对我的表白。这句话一直在我的心中,我偶尔会情不自禁的默念,这是我这辈子读过最美的告白。爱情一直是人生最绚丽的一抹云彩,在最激情的岁月邂逅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他,曾经的甜言蜜语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但是最初的告白,会像你心中的一个地标,永远留在你的心间。

      那是我大学刚刚毕业,虽然考研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关系我还是与自己的理想学府华中科技大学擦肩而过,虽然学校给了我留校读研的机会,但是我选择了放弃,因为我想家了,想回家去发展。带着疲惫的心情,我整理好了行装,买好了回家的车票,等一毕业就离开这曾经生活四年的城市,再也不回来。其实在这段时间,我们班有一个男生一直在和我通过qq聊天,平时我对他的印象还是不错的。他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男孩,平时在班级基本不说话,只是默默地听课,却总愿意和我开一些玩笑。有时还把我逗得开怀大笑,渐渐的我对他的越来越有兴趣。

    终于,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他也回到了学校,回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我,我们一起到校外吃饭,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住了脚步,对我说:你真的要走吗?我有点想你了,我爱你,一定要告诉你,不希望下辈子再对你说。看着他认真的表情和深情的双眸,我害羞的低下了头,任由他牵着我的手,一路上我们没有过多的言语,就这样我晕晕乎乎的走出了校园。那一晚他把我送回宿舍,自己却没有离开,而是默默地在我们楼下坐了一宿,后来机缘巧合我买的车票丢了。既然上天这样决定,那么我就要和他在一起,其实如果我的车票不丢,我也会选择和他留在这个城市,因为他的告白和举动深深的打动了我。后来我们在一起,虽然日子过得并不是特别富裕,但是我的心一直是暖的。

    时光飞逝,转眼间将近十年的时间快要过去了,但他的那句‘我爱你,不希望下辈子对你说’,仍然在我心中久久不曾消散,就好像一个地标,刻在了我的心中,那是我们爱情的开始,也是我们风雨十年的见证。犹记得那个斜阳的余晖打在脸上的午后,他拉着我的手,对我的这句经典告白。这是我看到过、听到过最美的告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762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