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表白现场

文人表白现场,第1张

我爱你的一万种说法

文人的表白好浪漫!每句话都能让人停下来仔细琢磨,细细感受。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向我走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余光中

不要问我的心里有没有你,我的余光中全是你。

——余光中

你的眼睛真好看,里面有晴雨,日月,山川,江河,云雾,花鸟,但我的眼睛更好看,因为我的眼里有你。

——余光中

第一次见你的时候,我心里已经炸开了烟花,需要用一生来打扫灰炉。

——钱钟书

遇见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结婚我没想过别人。

——钱钟书

寻了半生的春天,你一笑,便是了。

——钱钟书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周恩来

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为什么是我?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

——梁思成、林徽因

我曾踏月而来,只因你在山中。

——席慕容

我本想约你见一见今夜的繁星的,但你迟迟不来,实在是星星的损失。

——汪曾祺

人分两类:是你和不是你;时间分两类:你在的时候和你不在的时候。

——冯唐《吟诗》

玫瑰到了花期,我很想你。

——北南

世间两种罪恶,你笑是一种,你不笑是另外一种。

——宋小君

这山川如酒,敬旷世温柔,至死方休。

——择荇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不太多,立秋傍晚从河对岸吹来的风,和二十来岁笑起来要人命的你。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民国结婚证书誓词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三毛

错过了青梅竹马,避开了情案初开,到如今,人生的意义也只剩和你两鬓斑白。

——北川理惠

但你还是你,有我一喊就心颤的名字。

——余秀华

人间本不该令我欣喜的,但是你来了。

——北岛

去见你的路上,阳光温热,云朵可爱,想必晚风吹来,也是甜的。

——冰心

我偷偷碰了你一下却不料你如蒲公英散开,此后到处都是你的模样。

——贾平凹

浮世万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喜。

——William Michael Rossetti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贾平凹

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色里,我只喜欢你。

——徐志摩

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在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

你穿着绿色的雨衣像一个药瓶子,里面是医我的药。

——张爱玲

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

我想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江潮开始澎湃,昆虫的小触须挠着全世界的痒。你无需开口,我和天地万物便通通奔向你。

——王小波

我如一张离了枝头日晒风吹的叶子,半死但是你嘴唇可以使它润洋,还有你颈脖同额。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龙应该藏在云里,你应该藏在心里。

可能给不了你世界全部温柔,但有个词叫尽我所能。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所谓世间,不就是你吗。

月遇从云,花遇和风今晚的夜色很美,我又想你了。

——太宰治

王小波,于1997年4月11日 逝世,(45岁),昨天是他的忌日。

王小波如今常被人提起的一篇散文叫《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就是教人话语的真诚、魅力、话语权力、说话上税、穿着皇帝的新衣讲话,懂道理的人因为环境不允许而沉默、不懂的人夸夸其谈等等。

王小波小时候听说亩产30万斤粮食的传言,始终不相信,因为他饿得吃铅笔头,上课时候从铅笔的橡皮头啃起,吃完围在一圈的铁皮,再吃木料笔杆,有点香味。甚至连课桌都吃掉了一部分。这也挺讽刺的,小时候被饿得吃笔杆子,长大了用笔杆子复仇。

王小波的书,读过就读过,没读就没读,懂了就懂了,没懂就没懂。打着擦边球去爱一个自己不懂的人,并不快乐。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鲁迅曾说过一个铁屋子的隐喻,说大部分人都在铁屋中沉睡,偶有醒来的人,他们的疾呼却恼怒了旁人,因为他打搅了大多数人的好梦。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他的文字有时让人不愉快,人人心知肚明却不愿说的事,你为何偏要戳穿?好好享受现世的乐趣不好吗,为什么执着于那些思来想去也得不到出路的问题?

王小波的语气比鲁迅更温和,通篇直抒道理,很少大肆批判。

王小波在文中有个比喻,把文化人比作唐僧,俗世物欲比作妖精,如果你唐僧跟妖精上床,丧失阳气,就没有资格上西天礼佛。实际上胡适狄更斯福楼拜一大票文人从来不禁锢自己的欲望,只要不强奸她人的身体和精神,男人和男人商量一下也可相爱。

文化是蔬菜,道德是胡萝卜,可以说胡萝卜是蔬菜,不能说蔬菜就是胡萝卜,这样会使文化变得狭隘,说不定哪天就没菜吃了。 整本《沉默的大多数》读下来,意识前卫,放到今天同样适用,王小波的思想已经不能用前卫来形容了,堪称中国文学史推动精神文明的圣经。

王小波的家庭出生。

1952年, 王小波 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是当时最有名的逻辑学家。

由于当年的某些风波,王小波还未出生,家庭就突遭变故。为了让这场风波赶快过去,所以家人给王小波起名小波,意为"大浪化小波"。

16岁他前往云南插队,本以为是一场浪漫的冒险,却没想到在那里吃尽了苦头。吃着粗茶淡饭、干着劳累的工作、时不时还被军代表打骂。

几年后,王小波带着一身伤痛回到了北京,而这经历成为了他写作《黄金时代》的素材,并开始进行写作。

后来他们之间的通信被集成书出版,叫《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好哇,李银河。"这是每封信的开头,"你好哇"也成了王小波标志性的情书体。

一个"哇"字,全是真诚、热情和憨傻。爱让人变傻,让一个写出时代三部曲和各种黄暴文的大作家变成了清纯少男。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

很多人,大概都是先知道王小波,再认识李银河的。我也是。

后来才知道,李银河是社会学家,性学家,女性主义者,是专家学者教授博导。师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

文学圈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李银河是作为王小波的遗孀才为人所知。王小波太有名,她仰仗了王小波的光芒而已。

不。

这样的“我以为”,王小波都不会答应。

因为李银河,本身就是一个宝藏人物啊!

在世时,很多人的注意力便都只集中于他一个人的身上。但实际上,王小波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跟默默在背后支持他的妻子李银河有脱不了的关系。而且与王小波相比,李银河的各方面条件和取得的成就都更为突出。

李银河与王小波原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故而本该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没成想,到了后来,缘分还是让他们遇到了对方。据说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王小波的家中。虽然李银河在看过他写的 《绿毛水怪》 这本书后,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好感。但真正见到他本人时,她却突然对他产生了很强烈的失望之感。

原来,那时的王小波不仅长得不好看,而且还很不修边幅。整个人看起来有些邋遢,完全就不是李银河想象中的白马王子的样子。于是,此次见面之后,李银河感到相当失望,并且还表示希望后续不再跟他见面。

但是王小波不一样,他自从见过李银河后,就对她产生了很强烈的好感。之后为了能跟她在一起,他迅速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攻势。结果,时间久了以后,李银河还真的答应跟他在一起了。而且自这以后,王小波除了努力在文学方面谋求发展外,还拼尽全力追随李银河的上进步伐—— 因为李银河是大学生,王小波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人家,后来便也去考了大学。 接着李银河要出国留学,王小波便也跟着人家一起去了。而且还在留学过程中,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两人排除万难结了婚,总算是过上了令人艳羡的婚姻生活。

他们的爱情故事,已成经典。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王小波在信里这样写下对李银河的爱。

李银河曾经回忆,在相恋相依的二十年间,两人几乎从来没有吵过架红过脸,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温暖。“我的生命因为有他的相依相伴而充满了一种柔柔的、浓浓的陶醉感。”

王小波和李银河,为什么不要孩子的原因。

王小波和李银河在没结婚前,就商定了要长久地过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决定不要孩子,以避免被缠入凡庸琐事中,后来他们二人都到美国读书。按照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所以要秉烛而游。虽然手里没多少钱,他们还是以最节省的方式游遍全美。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家中突发心脏病辞世,终年45岁。

1997年,一名45岁的王小波突然心脏病发作死亡,王小波二姐王征得知消息后,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半年前,王征还同弟弟王小波相处半月有余,两个人彼此靠近,只是发现他有些懒懒的样子,原来这已经是他患病的先兆。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王小波冠状动脉硬化。 由于他去世前的情景,他的姐姐说的王小波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王小波二姐王征说,房间白墙上剩下的牙齿已经被咬断了,医生还发现他的牙齿是白色和灰色的。

这一幕真是太惨了。

同路遥一样,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但同样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巨著。 王小波40岁辞去教师职务,潜心写作,45岁病逝,在那个文坛时代,王小波绝对算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这五年间,他所带来的文学作品却是有目共睹的,为当时沉闷的文学注入新的活力,犹如池塘里的死水泛起一片涟漪。

那时,身在美国的李银河并不知情。

但李银河的心跳一直特别快,好像隐隐觉得有什么事。从机场往回赶的路上,接她的人说,小波是个诗人,走得也像个诗人。

她一下子就明白了。

“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害怕不害怕都一样。”王小波曾在一段访谈里说。李银河认为,王小波对生命的看法,是明明知道短暂、要失去,但是在失去它之前,要让一切都发生,要尝试去创造一点点美出来。

王小波真不愧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王小波曾说:“假如我今日死了,也许就不可以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讲到:我渡过了幸福的一生;也不可以像司汤达一样说:熬过,曾经爱过,读过。我很怕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结果,因此已经认真工作。”

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是一地飘舞的鸡毛掸子,王小波冒冒失失地闯了进去,又匆匆忙忙地离开。我经常想,假如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没了王小波,可能会是如何一种恐怖的情况?王小波的著作,为九十年代低沉的文学类引入了一种新的魅力,他就像一粒碎石子,资金投入到一片死水里,激发了水里的海浪。

王小波是在创作的情况下痛楚地去世的,他在写作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溘然长逝,他没有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结果,由于他为人们留有了一大笔珍贵的精神食粮,他真不愧是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李银河是最懂王小波的人,她曾不止一次表示过,自己很欣赏王小波的才华,一早就知道他不会一直被埋没。

确切来说,王小波是在去世以后才火起来的,他的作品大都比较前卫,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有很多关于情色的描写,更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并非是他有问题,而是我们不够开放,不够包容,完全跟不上他活跃的思想。

好在有一个人是懂他的。

这个人就是王小波的妻子,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

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一直陪伴着彼此,支持着彼此,无论遭受外界多少的否定和非议,始终不曾放弃。

王小波遗孀 李银河。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 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李银河女士看上去就不像是能与别人起争执的人。

她的长相、她的衣着、她的举止,也都是圆墩墩的,没棱没角的,没所谓的样子。

当她说起她的研究,说起:有同性恋给她写信,赞她是“带给人间温暖与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有六十多岁的老夫妇给她写信,反复详细地描述他们和谐的性生活;有老色鬼给她写信,奉上自创手绘色情漫画配打油诗,讴歌男性生殖器;有老干部给她写信,骂她是陈世美的后台……

李银河称:不能让社会这么愚蠢!

李银河:

我二十多岁时看《存在主义》,觉得人生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非常偶然,也非常短暂。当然,这事一旦想透了之后不能多想,再想就根本没有生活的动力了。

虽然生命最终没有意义,但是有些事对生命本身是有意义的,你要生活得美好还是丑陋,这个有意义。把事情想到这一层,人活得会比较快乐。

李银河称: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

同性恋、多边恋、虐恋……我只能说我希望对这样的事情多一些理解,通过研究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知道当事人的权利。我有研究的好奇,但是不一定要自己尝试。同性恋试也试不来啊。一夜情我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我是不喜欢的。我完全能理解有些人会有这种冲动,会喜欢跟感情分开的性。但是我不喜欢。我正好是喜欢“萝卜”的,不是喜欢“白菜”的,我觉得把性和感情分开的人是喜欢“白菜”的。当然,如果一辈子只有一个或者是曾经只有一个性伴侣,我应该还是会觉得遗憾。

李银河的退休生活。

李银河被传与一女子同居。

其实,早在此事于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李银河本人就已经通过发博文的方式对此给予了回应。她说,自己并非是什么“ 拉拉 ”,与自己结交并同居的那个人,也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同性恋者。因为对方虽然拥有女性的生理特征,但却在性别认同方面,始终认同的是男性。

说白了,李银河的博文就是想告诉大家,与自己同居的那个人就是一个“ 跨性别者 ”。且此人只可能与喜欢男性的女人在一起,而并不可能跟喜欢女性的女人在一起。如此一来,也就间接证明了她自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同性恋者,而是正常的异性恋者。看起来李银河的这番解释挺合情合理,但是能完全接受的人却寥寥无几。好在李银河并未把过多精力放在照顾别人的感受上,而是照常在退休后跟那个人一起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据说两人后来共同领养了一个孩子,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带着这个孩子到各处去旅行拍照。

李银河,是一个活过、爱过、写过的女人。

据说退休后她还专门以自由而又消极的人生视角著就了《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这本书。

李银河在书中写到,“一个快乐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幸福;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丰富;做一个懂礼貌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优雅。”

已过耳顺之年的李银河,退休后生活在滨海小城威海。

她的人生,应该是做到了快乐幸福、丰富优雅的。

因为她,“曾经用自己的生命寻求快乐(活过,爱过,写过)”。

出自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江潮开始澎湃,昆虫的小触须挠着全世界的痒。你无需开口,我和天地万物便通通奔向你。

从前,我见山是大地峻冷的脊背,见水是星象的眼泪,见雪是世纪的白象,直到见了你,我踏过土地,捧起泉水,接过下落的雪花,万物都于我有了生灵,你无需开口,就让我从虚空下坠,落地开花。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2017年湖南文艺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和李银河。

本书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王小波:1952年出生。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主要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等;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

李银河,王小波的遗孀,1952年出生,北京人。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性社会学家之一。

参考资料:

XX词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655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4
下一篇2024-0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