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有哪些经典句子?出自哪里

王小波有哪些经典句子?出自哪里,第1张

1李银河最初注意到王小波,是他早期的小说《绿毛水怪》。里面讲陈辉从小爱的女孩变成水怪妖妖,王小波温柔地写很多他们的相处,又荒诞地让他们误会分开。李银河想,这是一个和她心灵相通的人,他们之间早晚会发生点什么。

陈辉和妖妖走在夜晚的路灯下,王小波是这么说的:

“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那应该是王小波从云南劳动完回北京,又为了户口到山东去时写的,这样残酷虚无里,他的心倒还是朦胧美好。

2王小波爱得很直接。25岁时他们相遇,那时他还是个工人,李银河已经是《光明日报》的编辑,没见几面他就问她:“你有朋友吗?”他根本没注意他们之间地位的差别。

我喜欢你的热情,你可以温暖我。我很讨厌自己不温不凉的思虑过度,也许我是个坏人,不过我只要你吻我一下就会变好呢。

——《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好哇,李银河。

——王小波的每一封情书都是这样开头

3

17岁时要下乡,为了有热带迷人风光的西双版纳他放弃了跟妈妈去安徽的机会,但是在那边狠狠地吃了瘪,吃不饱、生病、被冤枉批斗,他这么形容那时的生活:

“傍晚时分,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 沉默的大多数》

不过到底是个澎湃的青年,丰腴的云与苗条的竹林轻易点燃他,夜晚他在月光下用蓝墨水在镜子上写满感受,镜子里大概还倒映着他不服输的脸。后来他在小说里写道: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黄金时代》

这是我第一次看王小波老师的书,没有选择他的成名作,而是读了他对爱妻李银河老师写的信。透过那一封封老去的信,透过他们笔下有生命力的文字,我感受到了王小波对李银河那炽热而浓烈的爱,而回赠他的则是她对他更加深沉而坚定的信赖。同时,在这些信件中,我也读到了王小波的幽默和智性。

“你好哇李银河”每一篇开头都用这六个字,怎么像极了做最后一道数学题时信心满满大笔一挥的"解"字;灵感一来,便开始在洋洋洒洒写出对数学的热爱……最后的答案,像是和它深入灵魂的交流之后得出心满意足的结果。每一封信每一个结尾,必定是我爱你,我想你,我要你,信中的大胆告白,我想可能是他们那个时代中只有王小波敢这么做的叭。

王小波的名字,很早就听说过。

王小波的才气自然是响当当。他的《黄金时代》《绿毛水怪》还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都非常有名,还有他的许多经典句子,都被很多作家引经据典。

而李银河的名字,我是很晚才知道。

对她的印象,便只是王小波的妻子。看王小波写给她的心,腻歪得很,便始终觉得,这女人一定是走了运,才会嫁给如此优秀的王小波。

可是,通过观看很多纪录片,发现偏偏不是。幸运的,才是王小波。

二十来岁的李银河,本就是个相貌姣好的女子,又才华横溢,当时在报社工作,直接在头条刊登文章,吸粉无数。

而那时的王小波正值下乡运动,没什么文化,只是喜欢看书,喜欢写作,但一无所有。

那时的李银河是天上月,皎洁动人,而那时的王小波,不过是地上的三坨土,黯淡无光。

王小波与李银河初次见面时,工人王小波便对这个文艺女青年一见倾心;可是对于李银河来说,在她面前的这个男人是十分糟糕的,非得用什么词来形容他,那就只有一个字——丑。

王小波也深知自己拥有“丑陋”的外表,他在给李银河的信中曾这样写道:“我很自卑,我是一个有高又瘦又丑的家伙,而你却是完美。”

第二次见李银河,王小波就大胆的问她:“你有男朋友了吗?”

李银河说:“没有。”

王小波继续问:“你看我怎么样?”

李银河也毫不顾忌的说:“丑。”

王小波接着说:“你也没那么好看啊!”

一点求生欲都没有的王小波,完全不按套路表白,放在今天,我想不仅会被拒绝,可能还会被乱打一顿叭哈哈

可是偏偏,王小波用生命去爱了。

就像他在信里写的:

你好哇李银河,你要是喜欢,我就一直爱你,你要是不喜欢,我就永远相思。

王小波使用着文人惯有的技俩,用一只感性的笔,还有一颗真诚的心,写着一封封信,终于打动了李银河抱得了美人归。

一个丑丑的男人在用文字表达自己时是多么的有魅力呀。

这个一米八四的汉子,说在见不到李银河的日子里,就难过的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也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跟她在一起呢。

“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刚开始翻开此书,着实有点读不下去,前几十页都是王小波单向写给李银河的信,一直是你好哇,李银河、银河,你好哇……有点单相思的苦味。中间开始有李银河的回信,便使得故事有了互动和连续性,不知不觉间发现二人之间的感情别有趣味,爱情的一些理念也非常前卫。

比如我非常赞同“我们不要大人”的爱情理念,王小波当时的这种观念,真的很是敬佩:“另外,我们不要大人,你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不论现在和将来,让我们把他们抛开,我们只是两个人,不是两家人,我们是两个在宇宙中游荡的灵魂,我们不愿孤独,走到一起来,别人与我们无关,好吗?”。我想“不要大人”并不是不孝敬父母,而是要将爱情与亲情隔开,给彼此留有一定独立的空间。

而从李银河的信件中可感知她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倒是多些理性:“爱也许是人对自己的一种欺骗,是一种奇异的想象力造出来的幻影。”“那次(初恋)我多么疯狂,我的想象力的发作把他完全变了一个样,后来那爱过去了,他失去了所有的光彩,变得多么平常,平淡无奇”。热恋过后的人儿多是如此吧。

全书最末 ,李银河的结语“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活着是多么好啊。小波,你怎么能忍心就这么去了呢?我想,惟一可以告慰他的是:我们曾经拥有这一切”

读完二人的故事,不由的想到一句木心的诗,很是适合。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信件往来简直是爱情最好的诠释。

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小波对银河说:“祝你今天愉快。你明天的愉快留我明天再祝。”多美好的一句话啊,就像有人天天记得祝你快乐。本来被人记得已经是很好的事情了。他祝了你今天,留着明天,他期待着明天的见面或者说他期待着能每天祝你愉快。

果然啊,我看完之后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古代的**会与那穷秀才私奔。要是天天有人写这种酸诗给我,别说私奔了,跑到月球我都愿意哈哈哈~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那个仍是封建残留的年代,小波在言语之间丝毫不掩饰对银河的爱意,直白到炽热!而银河也非常勇敢的直白的回应小波的爱意。

你看银河这个名字。你低低的念几声是不是就感觉像一首情诗。

人生啊总得有人为你写首酸情诗。

每一句“你好哇李银河”,带着俏皮带着可爱,带着诚挚的心,表达了二十来岁的王小波那颗热情的心,字里行间总流露出孩子般对爱的渴望与无助。

王小波真的是情话小王子呀,想必真的是有爱的人才会说出如此特别有爱的话叭。

“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这句话出自出自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

扩展资料

王小波书信均选自朝华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爱你就像爱生命》,此书系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婚后他们夫妇与其他朋友的书信往来,再现了他们的爱、思想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二十年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这本书是迄今他们夫妇最完整和独立的一本书信集。

作家余杰在接受一次访谈时曾说过:溯时间之流而上下,如果我遇见王小波,我会告诉他:你写得最好的东西不是小说,而是你写给妻子的那些信。

王小波写给妻子的情书除了表达对她真挚的感情和依恋外,还充满了对人生存状态和现世的探讨,充满了真知灼见,智慧和激情:“我知道,生和死,这是人们自己的事。谁也救不了别人的灵魂,要是人人都有个不休不止的灵魂才好呢。我真希望我的灵魂像你说的,是个源泉,永远汲取不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的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1997年,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李银河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半年后,她赶回来与他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写给她的信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爱你就像爱生命

出自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2017年湖南文艺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和李银河。本书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

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逝世于1997年,也许是天妒英才,也许是才高命蹇,小波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45岁,差不多是钱锺书的一半,比起杨绛这位今年满100岁的老人来说,更是不公平。可是命运的事儿,能用简单的“公平”二字来调停吗?那只是发发牢骚、叹息自慰罢了。

45年中,成就了三部小说:《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白银时代》,至今为止,这三部小说,仍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许杂文著作并不多,只有《沉默的大多数》一部。

有些说法是《我的精神家园》或者《思维的乐趣》,但是这三本书有个包含关系,前者是后面两个的合集,是最完全的。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

小波的一生是仓促的一生,但是,生命的长度与宽度从来就没有个对比的关系,所以量化带给人的只是假象,内涵是不论长短的。

出生时就注定了一生的坎坷,父亲是教育部干部,也是逻辑学家,那时正值“三反”运动,父亲被批为“阶级异己分子”,家里受到不小的波动,所以取名为“小波”。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王小波14岁,正上初中一年级。学业从此中断。所以说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是苦逼的一代人,由于国家决策失误,命运被抹上心酸印条的数不胜数。但是,又能怎么办呢?

19岁到山东牟平插队,后来做了民办教师。21岁在北京牛街机器厂做工人,此时已是1973年,文化大革命劲头正足,势不可挡,虽然形势严峻,但还好没有大变故。1976年,王小波24岁,结识了一生的伴侣,李银河,李当时在《光明日报》任编辑,很仰慕小波的文采。

对了,小波下乡和做工期间,可没有忘记练笔啊,实际上从16岁开始王小波就已经慢慢自己写东西了,并且收效不错。加上小波是思维活跃的一类,当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王小波顺利考上人民大学,专业却是经济贸易商品学。我一直想不通这个专业的来头,更不愿意把小波与这样一个复杂的理科性极强的专业联系起来。

后来我想通了,小波提倡思考,提倡专业领域内的呼声,讨厌“越是傻子越敢叫唤”。小波的经历也验证了一个文学史上的怪象,很多作家都不是文学科班出身,但是写的东西却更能历久弥新。

后来,去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34岁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二人已于1980年结婚)李银河驱车游览全美,并于1886年暑假游历西欧诸国。想起来这都是一件令人怦然心动的事情!带着老婆,开着车,吃着洋快餐,爬着雪山,岂不快哉!

1988年归国后在北大任讲师,一直到1992年才正式辞去公职,自由写作。值得说明的是,小波的一生是丰富的一生,插过队,下过乡,干过工人,做过民办教师,当过大学讲师,经历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小波的多彩的生活经历才造就了小波后来小说中的情节的形成和人物的塑造。

很多杂文中都以自己为例,也得益于这些或惨痛或潇洒的经历。祸兮福兮,一切未知。

这就是小波,小说之中透着苦涩,杂文之中凸显智慧,短暂的生命孕育了不平凡的经历,超人的才力成就了不一样的魅力。

——爱你就像爱生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683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0
下一篇2024-0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