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现代诗,内容有一段意思是送你三本书,表白的一首爱情诗?

有一首现代诗,内容有一段意思是送你三本书,表白的一首爱情诗?,第1张

这首爱情诗事实上应该是:

我爱你

——余秀华

巴巴地活着,

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

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

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

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

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

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

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

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佛语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都意在告诉人们,融入自然,关注万物,在具体物象中探究世态规律,于感性体验中领悟人生修短。而古今文章,莫不以自然万物为情思载体,言不直白,善作曲笔,含蓄隽永,意味深远。近日再读关乎“梅兰竹菊”之诗篇,戚戚我心,情有独钟,乃有所感。                              (一)梅

      梅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梅与兰、竹、菊并列为“花中四君子”,取其傲、幽、坚、淡之质性而有此美誉。梅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因其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获此殊荣。古往今来,梅花以其孤傲清雅的风度让古今诗人画家青睐有加,更以它的高洁脱俗、凌寒留香的品质而被中国历代志士仁人仰慕自况。另外,梅于严冬开放,实为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梅言志。志在高洁脱俗,孤傲卓越。

      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陆游面对南宋朝廷上下嫉贤害能、献媚取宠的丑行,深知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所以愤然挥笔,借梅抒怀,写下了“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的诗句,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即便成尘泥,也坚守自己的志向和节操的决心。

      唐人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不知道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为销。”此诗将梅枝比作白玉条,将盛开的白梅疑作雪,均盛赞了梅的不流于俗,冰清玉洁之质。北宋王安石也写了一首《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诗与张诗可谓从内涵上属异曲同工之作。而王安石诗中提到了梅之“暗香”,较张诗之诗意又有所升华。因为梅之香气亦如人之血气,人有“血气”方能“刚”,梅有“清气”才会便内外兼质,超然脱俗。所以,元人王冕赞梅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另外,梅言志也励志,以梅为喻来鼓励人们不畏艰难,勤奋努力的名言警句很多。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香扑鼻”等等。都在告诉人们,梅花飘香来自它经受了酷寒的考验,而人要想拥有高尚品德或美好才华等就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困难才能达到。

    梅寄情。情宜坚贞美好,纯粹质朴。

以梅寄托友情。古人“折梅寄友”之风俗,意在表明即使朋友离别,但友情会像怒放的梅花一样坚贞,不会因严寒而凋零。

以梅寄托爱情。南朝民歌《西洲曲》中有“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词句,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以梅寄托乡愁。唐代王维的《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一句“寒梅着花未”的询问,把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连家中的花花草草都牵念,更何况是家人呢!

梅与人。梅就是高人隐士,霜雪美人。

元末诗人高启的《咏梅九首》中有“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此句中“高士”“美人”均指梅花,这是以人喻梅。宋代曹组的《蓦山溪•梅》中也有“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的诗句,意思是说梅花洗却胭脂铅粉,自有天然姿容,一枝疏梅斜出竹外,有如佳人绝代,天寒日暮独倚修竹。诗中以佳人喻梅,写出了梅的天然脱俗之美。

说到梅与人,我们自然会想那个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他的一首《山园小梅》,让多少人心弛神往,艳羡不已。 诗人表达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梅与人的情神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对于“兰”,总是有很多的美好的想象——

首先,这想象来自于《诗经》,在远古的诗韵中,“兰”关乎爱情和吉祥。

阳春三月,万物萌发,水融冰消。时值郑国风俗上巳节,一群青年男女手执泽兰、芍药,聚集在清澈的溱(zhēn)水洧(wěi)水旁,举行祈福盛会。对着悠悠流淌的河水,他们虔诚的秉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然后,彼此结识,愉快相约,若有爱意,互赠芍药。

此时,淳正的风俗,质朴的爱情,都散发着如兰般淡雅的芬芳。

附:国风·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后来的故事是这样:

那次水边聚会相识后,有一个年轻人钟情了一位姑娘,可是却不知她去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她对自己是不是有好印象。于是,他又来到三月他们相见的河水旁。水边的植物香蒲、兰花、莲花已经蓬蓬勃勃的生长。小伙子触景生情,相思更甚,更忧伤。眼前不断地幻化出姑娘的形象:身材秀美、面容俊俏、神态端庄。可是,姑娘终究没能出现。小伙子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回到家中。从此,睡不安,行不安,希冀等待,备受煎熬!

古朴的爱情似这般热烈、直率而简单,而爱的等待却含蓄如兰!

附:国风·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故事的结局不是他的故事,而是:

那个姑娘没有遇见一见钟情,而是嫁给了青梅竹马。按理说,两人两小无猜,也算是婚姻美满。可是,最使她生气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美好,可自从这青梅竹马佩带觽(xī)、套上韘(shè)以来,处处显示出一副大丈夫的姿态,对自己装模作样。甚至他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让她觉得是他是故意摆出的成熟相。所以,她偏不让他得逞,口口声声唤他“童子”,这“童子”的嗔怪揶揄中,大概就是姑娘“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的表达吧!

其实,很多爱情都有遗憾,因为爱情的开始往往都有采兰赠药的浪漫,可婚姻是日常,只有实实在在才能保持年年岁岁的花开。

附:诗经·国风·卫风·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觽(xī西)。虽则佩觽,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shè社)。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觿(xī西):古代骨制的解绳结用具,头尖尾粗,形状像牛角,俗称角锥,也为成人佩饰。少年婚后也佩,象征成人。

韘(shè社):抉拾,俗称扳指,古代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来钩弦的工具,用玉或骨制作,一般为成人佩戴,已婚少年佩戴象征已经成人。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

终于,有了一个文人与“兰”结了情缘,从此,人们爱上"兰"。

“兰”由民间的风俗信物真正被全面雅化,成为世人仰望的精神的象征,始于屈原。可以说,屈原才是中国兰文化的真正的开山始祖。

在漫漫求索的长路上,屈原哀民生、盼贤君、求美政,可惜遇昏君、遭谗佞,被贬逐。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屈原坚守了自己的理想,执着前行。只是理想太过完美而现实太过污浊。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的唯美的屈大夫需要一种情感与精神的寄托,于是,他找到了疏淡、清雅、高洁的兰。

屈原物化为“兰”,给中国知识分子塑造了完美的“物芳”、“行廉”的士大夫形象。

他以“兰”为服饰美其身,“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说,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他以“兰”为饮食美其神。“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是说,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

他以“兰”为乐事美其行。“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意思是说,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屈原情寄于“兰”,为志士仁人树立了为“心之所善”而“九死无悔”的执著者的榜样。

在出行时,他“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意思是说,用溶有兰花幽香的热汤沐浴芳香弥漫,然后再穿上光鲜艳丽的衣裳。这是多么美好的自我修养啊!

在疲累时,他“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意思是说,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这是多么坚定的不染于世俗的决绝啊!

在郁闷时,他“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意思是说,日落黄昏时间已经晚了,我轻抚着幽兰久久徜徉。这是多么感人的矢志不渝的情操啊!

在独自前行的路上,他倚“兰”负重,不屈于俗,身体力行。

他高举浸透“兰”之芳香的旗帜, 驾着孤舟在“濯淖污泥( 指污泥浊水 )”中穿行,“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意思是说,薜荔饰船舱蕙草饰幕帐,兰草饰旌旗荪草饰船桨。

他坚守如“幽兰”般的理想 ,即使承受“世浊我独清,众醉我独醒”的旷世孤独也无悔无怨,依然“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意思是说,纯情表白,就是说佩戴着石兰花儿缀插着杜衡,折一支幽香的兰花送恋人啊那代表着我纯洁的情意。

他播撒“兰香”于书苑 ,要求人才品德高洁如兰而“芳菲菲其弥章”,在革职谪归时,植兰育人于家乡九畹”,“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意思是说,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虽然有“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虽沅水有白芷,澧水有香兰,心中思念你,口中未敢言 )的犹豫,虽然有““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人人都把艾草挂满腰间,说幽兰是不可佩的东西)的无助,虽然也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他们攻击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的诋毁,但是,屈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的不朽!

  竹本君子:立身以直,虚心有节,风骨清峻,德高志坚。

  居幽所,淡泊宁静;处险境,坚韧不屈;寄深情,竹斑点点。

  君不见:苏子居处必种竹,倘若无竹令人俗;板桥笔下必有竹,立根岩石任尔风。他们以竹树德,名士风度彰显。

  君不见:王维琴声起幽篁,竹里馆中明月光;常建竹径通禅房,山光云影远尘嚣。他们以竹为境修身,高人境界超然。

  君不见:湘妃泪溅九嶷竹,从此天地有传说;黛玉伤情大观园,翠竹掩映潇湘馆。她们以竹为念寄情,红尘真爱永远。

……

  竹有结千千,千千情结有诗篇。流连诗丛品竹意,忘却尘世繁乱。眼前似有“良田美池桑竹”、又见“竹径深院、又见“竹林淡烟”……

菊花,你是一种别样的存在。

为了避开百花的俗媚,甘愿忍受肃杀的霜寒,着色冷艳,不事招摇。这是怎样的一份孤傲绝俗呀!让执著理想的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让厌倦官场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坚守节操绝不降元的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让喜爱田园的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在秋的萧瑟里独立疏篱,在风霜的摧残下寂寞凋零,无意情愁,却惹恨长。这是怎样的一份凄美呀!让悲悯苍生、漂泊流离的诗人杜甫无心赏菊时希望“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有心赏菊时又伤心“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让婉约女神李清照生闲愁时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哀离恨时悲“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你与高士归隐,你伴游子思乡,你鼓舞志士守节操……

这样的菊呀,我很想找一些合适的词语来描摩你的形象!

清高如你,远离俗尘,静守东篱,看闲云,悠然南山。

冷傲如你,蕊寒香清,无情蜂蝶,待素商,孤芳自赏。

愁思如你,纤细如丝,任西风,瘦了秋阳。

凄婉如你,独自凋残,无人怜,满地泪光。

……

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呀!

其实,多少词语于你都过于肤浅与片面,你存在的意义本来不可言传。此时,读着古人的诗句,似乎已嗅到了菊香。寻你于故园三径,心是如此地安静,听不到窗外车马的喧嚣。

#能力训练# 导语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菊花作为歌咏描绘的对象,形成了独特的菊文化。下面是 分享的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欢迎阅读参考!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一

  《菊花》

 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二

  《菊花》

 明代: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尽借一作:借人)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诗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诗词中属于香草美人笔法。

 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

 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兴,以菊花自比。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记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篱落,“日长篱落无人问”。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三

  《菊花》

 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赏析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菊花自况。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颔联用陶令、罗含典烘托菊花品格。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之意。尾联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这诗虽是咏菊,亦句句自况,物我交融,写得清绮秀逸,意思醒豁。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

 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商融”即和暖之意。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南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冶冶”圳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月“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禁”此处是避忌之意。“重露”即浓重的霜露。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

 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侠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芒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最后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味如鹦鹉嘴,故以此名。放上青绿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此处暗指朝廷。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如三、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

  《菊》

 唐代: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赏析

 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757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