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 ,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文字。
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以及派生的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准,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都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
起源
考古发现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汉字起源的旧说法有五种,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
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一些原始社会部落,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2]
仓颉造字: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简介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汉字是意音文字,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一的特点。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所以又叫方块字。如“车”“上”“明”等,“车”“上”“明”用字的形体来直接表达语言里的词义;“问”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门”表音,“口”表意。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传说仓颉造汉字。《说文解字》记载仓颉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商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出现,稍后出现的钟鼎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周朝,由于疆域广阔且诸侯割据日久,汉字在春秋晚期明显出现诸侯国之间文字异形,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情况更重。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国大篆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稍后,普遍又依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简便的字体隶书,并作为通用文字在全国广为流传。
东汉末期,楷书出现,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仅如此,东汉时出现了第一部书法专著《草书势》。
过去常讲汉字始于商代的甲骨文,但其实甲骨文已经是成熟文字,在此之前汉字应该存在一段从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说明。
演变
汉字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秦国文字是汉字发展的主流。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
甲骨文
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大篆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2] 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古隶)和汉隶(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的名家很多,创造出许多有代表性的字体,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楷书为现代常用的标准。
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草书为书法家所常用。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时期吴国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
行书
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
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汉字更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每一笔,都是饱蘸着华夏碧血写就的。在海外,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几多慰藉几多寄托,因为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已经成为方块字的魂魄。
相较拼音文字的优点
世界各国使用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即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当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汉字和水书属于非拼音文字。
现今文字中,汉字是从商朝开始使用并演变至今。传说梵文字母是创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创造并授予人类(《大唐西域记》)其他文字很多都是借用四大字母系统的文字。婆罗米系列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称为世界四大字母体系。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中国西藏地区用婆罗米系列字母。英文、法文、意大利文等使用拉丁字母;俄文、保加利亚文、塞尔维亚文等使用基里尔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腊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腊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马字母(Aramaic)及希腊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们祖先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闪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闪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这种字母借用了苏美尔人(Sume)的楔形文字,并经过改造而成的。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圣书文字是埃及人创造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水族创造的水书,它们都不是拼音文字。四者之中只剩下汉字和水书,其他两者都已经消亡了。
汉语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语言特性。语言学家把中国各地的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了。欧洲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差别比中国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们绝不愿意承认各自的语言是“罗曼语”的不同方言,因为它们都是独立的国家。
汉字在世界历史上,作为其它后发明的文字的母字,如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曾经用汉字来记录着它们的语言。日本人至今还使用汉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使用汉字,还有另一项重大发明,就是写中国字,读日本词。只要其他国家愿意,他们也可以这样做。如果真是这样做了,汉字就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符号了,就像数学符号一样,只表意,不表音。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据统计,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数达到16亿以上。
20世纪初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有人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汉字是罪魁祸首,主张将汉字废掉。到了20世纪后半叶,计算机科学急剧发展,又有些人认为汉字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方块字无法输入电脑,又有一阵要废除汉字的鼓躁。后来,这方面的问题解决了,质疑声也随之消散。
汉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汉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这已是相当成熟、相当系统的汉字了。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青春永驻。古埃及5000年前的圣书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但它后来消亡了,有记载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地埋藏起来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公元330年后,它也消亡了。历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还有玛雅文、婆罗米文等等。而汉字不但久盛不衰,独矗世界文字之林,还不断地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这里整理了10部关于高考和高三的**或者电视剧,希望能找到你所找的
最好的我们
因非典的缘故,当年中考难度降低,这让成绩并不突出的女孩耿耿(谭松韵饰)尝到了甜头,从而意外考入了重点学校振华高中。肩负着父母的期望,她昂首阔步走入高中。但是这里毕竟是一个凭实力说话的名牌学府,四周围学霸云集,大神辈出,远离了父母的孤单,加上遭受旁人异样的目光,让她如坐针毡。
因为某个意外,她和同班的学霸余淮(刘昊然饰)相识。余淮虽然学业优秀,但同时还是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大男孩,他多次帮助耿耿,让女孩感到了久违的暖意。在此期间,耿耿还与简单(陈梦希饰)、β蒋年年(董晴饰)等成为好朋友。
青涩美好的学生时代,留下多少难忘的记忆……
《最好的我们》与纪录片《高考》、**《全城高考》不同的是,虽然也有枯燥烦闷,有步步紧逼的高中日常学习,有面对文理分科和高考的压力,但是有自然不造作的人物情感线做为牵连,整部网剧显得更轻松。
谁的青春不迷茫
林天娇(郭姝彤饰)是同学和老师们眼中公认的三好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道德品质的高洁更是有目共睹。然而,在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之中,林天娇因为患上了感冒而发挥不佳,心急如焚的她想到了作弊,然而却因为作弊技术太差而东窗事发。
让本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的林天娇没有想到的是,同班同学高翔(白敬亭饰)竟然替自己背了这个黑锅,要知道,高翔是那种林天娇最瞧不起的捣蛋王讨厌鬼,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简直一无是处。就这样,林天娇和高翔之间开始产生了奇妙的羁绊,林天娇越想远离高翔,就越是有一股奇妙的力量将两人凑在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都渐渐发现了彼此内心里不为人知的柔软一面。
《谁的青春不迷茫》刻画出了一个班级几位同学的群像,也大胆地提出了青春应该放飞梦想、忠于内心的主题,随着社会的进步,高考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出路,面对梦想和感情、现实和压力,每个人有权做出属于自己的青涩选择。
高考
甘肃会宁,黄土高坡上为走出大山所进行的奋斗,更像是一次贫困家庭子弟必经的成人礼。
毛坦厂中学,这所中国最大复读学校里的坚持与反抗、期待与泪水,是一个社会切面最真实生动的纪录。
繁华的大上海,农民工的孩子们在用勤奋与努力寻找着梦想,也寻找着这个城市的认同与接纳。
“出国热”大潮下那些转身“洋高考”的年轻人,在前途和未来中憧憬,可是连接国门内外的却是一条不平坦的留学之路。
一位曾执掌衡水中学12年的校长,一位在北大附中掀起锐意改革浪潮的校长,一位带领学生游学从不考试的实验者, 面对2014年高考他们又作出了怎样不同的选择?
《高考》选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青春派
不疯狂,怎叫青春?居然(董子健饰)在高考前拍毕业照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地用泰戈尔的诗句向暗恋了三年的黄晶晶(安悦溪饰)表白,收获了甜蜜的初恋。但很快初恋的甜蜜就被闻讯赶来的母亲(咏梅饰)破坏了,黄晶晶在居然母亲的刺激下傲然离去,居然伤心的想爬墙挽回初恋,却摔伤了尾骨。失恋加受伤的他高考失利,看着黄晶晶前往复旦的身影,决定复读追逐爱情。开始了一段疯狂的高三历程。
在每个青春的回忆中,一个深陷暗恋默默付出的女孩儿,几个情感丰富讲义气的哥们,一群各有故事特色十足的损友,一段所有人共有的回忆。这就是青春派——生活里总在闪烁,永不褪色的一段岁月。
《青春派》讲述的一群高三学子的故事,确是最接地气的一部青春片,说的是成长,说的是爱情,说的是梦想。
全城高考
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市示范校之一。高三九班班主任“范义本”(方中信饰)带领全班同学在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中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剧中以当代社会最为典型的真实题材为基础,集中体现了来自四个不同家庭发生种种的情况。真实反映社会普遍的几组家庭中的故事。以四名学生备战高考的紧张倒计时阶段作为主线。任雪(陆翊饰)班长,被父亲逼迫到海外留学,和父亲(吴刚饰)反目导致离家出走。林叶(乔乔饰)任雪的闺蜜,因为父母离异导致对高考的放弃,贺帆(吴俊余饰)学习委员。因为家里筹备大学的学费被奸商诈骗。父亲贺江海(大秦饰)为保护儿子打伤人被拘留,导致生活压力的加大。秦鹏(谭杰希饰)偏科大王。对阳光自信,喜欢搞一些恶作剧,由于作文跑题导致高考成绩面临危机。在这四位学面临放弃高考的边缘时,“范义本”老师独特的教育手段和同学自身的努力最终解决了来自家庭和自身的各种问题。
同时本片不乏正处于青春期情感萌芽的同学们之间的情感,以及青春期叛逆萌芽的同学们和老师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充分写实当代各个家庭中的普遍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和以及当今学生与家长之间存在的隔膜。也诠释了“范义本”老师的独特教育方式。
这是一部受到很多学子喜欢的关于高考的青春类影片,主要讲的是4个高三学生的在面对高考时,发生的自己家庭、自己心态、情感方面有苦有乐的生活。影片当中所表现出的亲情、师生情等,让许多学子看过之后,留下感动的泪水,是一部可以感动人心的高考**。
我要进前十
一户普通的人家,高三学生叶小辉和父亲隔着一扇门大吵其架。小辉认为父亲心态不正常,父亲逼着儿子一定要靠前十名。小辉十分叛逆,认为自己的成绩还算不错,符合中庸之道。虽然他考了班内倒数第一名。
不过他的班是年级的精英班级,充满了各种学霸级别的奇葩人物。比如有将头发扎起来促进有氧运动的女生,有一日三餐吃韭菜的臭屁嘴,有永远年纪前三名的微笑面瘫男。在和父亲的争吵后,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考试饱受挫折的原因。当然更为痛苦的是,亲戚间各种夸耀自己家孩子的嘴脸。
再也不能忍受的小辉,试图联合班内的千年老二阎行买题搞定下一次的考试……
《我要进前十》虽是学生作品,虽是微**,倒也有着一些有笑有泪的看头,影片讲述的故事是高考的前夕,高三生叶小辉决定满足父亲一次虚荣心,在模拟冲刺里考入前10名。可他的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倒数第一。经过慎密的自我分析,叶小辉决定“富贵险中求”——买题。他成功把班里的“千年老二”、一位叫阎行的漂亮女生拉下水,二人同流合污、一起进步,并产生了革命战友般的纯洁情愫。整个影片风格趋向于校园喜剧,台词搞笑,令人在不知不觉中不禁开怀大笑。
高考1977
1977年,搅扰中国人民整整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业已结束。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
东北某农场内,生活着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他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在何方。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这里,让年轻人们的心再次躁动起来。适逢农场负责人老迟(孙海英饰)正在酝酿修路计划,只要在建设中取得良好表现就有机会受推荐去年大学。知青们为此蠢蠢欲动,而另有打算的老迟却把机会给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陈琼(周显欣饰)。原来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王学兵饰)是一对情侣,他打算借此将二人拆散,让潘扎根于此。然而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是会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还是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
影片主要讲述了东北某农场知青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折射出1977年高考恢复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我认为,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对比现在的幸福生活,同学们就会懂得什么叫做珍惜。
《高考1977》也许算不上是一部杰作,所讲述的内容太小,各方面也不够精彩。但这毕竟是一部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免不了让人唏嘘感叹一番。
大学门
故事从赵峰高三分班考试进入1班开始讲起,把班级中的代表性人物画卷展开,把不同性格和状态的学生对高考的理解以及面对高考的反应展现出来。
三位主线人物有着不同的压力,克服压力迎接挑战时,他们内在的人格品质逐渐闪光。但他们都不是完美的,各自也有各自的问题。他们高考中成长了不少,更清楚的认识自身。赵峰和苗义这两个性格各异的普通朋友,也在高三这个特殊时期的相处中,更加了解对方,尊重对方。苗义和孙雅欣这两各对彼此有朦胧好感的朋友,互勉互助,保持合适的距离,昂首迎接高考挑战。学习成长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内在的问题和外在的干扰。三位主人公尽一切可能,排除杂念,专心治学。
但高考毕竟是高考,是一场现实的竞争,总有人会在这个环节失利,有人在这里实现辉煌。赵峰和苗义都考取了全国211重点工程大学。张若然由于父母离异,家庭混乱的原因,考前心态起了波动,高考失利,不能和苗义同去北京上大学。黄珏因为学习环境的变动,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省重点的节奏,反而乱了自己的步伐,高考落榜。
当然,人生需要不断奋斗,高考不是唯一的挑战,走过大学门,已经迎来新世界。
奋斗是人生的常态,大学的确重要,但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即便日后没有进入自己理想学校,也无须过分伤心。
高三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高三》这部片子是一个专注于纪录片的导演周浩于2006年拍的,片子冷静又深刻,灰暗又含有希望。是中国讲述高三讲述高考最深刻的片子。
与其说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集体奋斗史,不如说影片更真实地呈现了悲壮如蝼蚁的个人奋斗历程。
考试一家亲
故事发生在当代的上海。陆敏(肖博饰)是一名面临高考的高中生,由于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能否考取重点大学,将来找份好的工作,成了他当前心中的最大负担。他妈妈芳芳(宋丹丹饰)是典型的上海家庭妇女,过日子精打细算,毎天热衷于参加电视台各种有奖知识竞赛,家里大到冰箱洗衣机,小到肥皂洗衣粉,都是她参加这些活动搬回家的。
陆敏的爸爸大义(傅彪饰)下岗后频频参加各种再就业培训,但毎逢面试准砸锅,好不容易找到一份陪酒员工作,也因不胜酒力被送进医院。就这样,一家三口奔波在各自的考场上,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忧,他们象大多数家庭一样,别无选择
**描述的中那种生活的感觉,也是我们最向往的一种生活:像一碗炸酱面,简单却很有滋味。
宋丹丹,天生的喜感,再加上那一口上海话,把可爱的小人物塑造绝了。那个有点叛逆的男孩,还有特憨厚朴实的老爹,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演绎着能引起我们共鸣的故事,让我看过除了大笑之外,还有那么一点感动和羡慕
2020年9月13日22点52分,距今仅仅两个月之前,在北京航天中心医院,一位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原航天工业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知非。老人家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享年92岁。
同时陈知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开国大将陈赓和烈士王根英的遗孤。
陈知非1929年,在上海出生,由于革命年代的特殊环境,父母没有办法亲自抚养他,因此自从4岁和父母分开后,陈知非便再没有见过母亲。
而陈知非对父亲的了解,则多是从外婆和舅舅那听到的。舅舅和外婆总会告诉他说父亲又到哪了,父亲又打了什么胜仗了,每次听到这些,陈知非都会很高兴。
一直到抗战胜利后,17岁的陈知非才见到父亲。
陈赓这也是在阔别十三年后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
眼看如今的儿子已经不再是4岁时的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个高大的小伙子。陈赓的内心十分的激动,这位大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碰到了。
他把陈知非从头摸到脚,边看边说:“你真像啊,真像啊”。
陈知非听着父亲的话,也流下了泪来。
他知道,父亲陈赓这是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王根英。
王根英,原名庶心,1907年出生于上海。由于出身贫苦,为了补贴家用,王根英只能很早地就来到纱厂做工。
正是在这里,王根英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立志投身革命,也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陈赓。
提起陈赓大将,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这位文武双全的大将,出身黄埔一期,深得当时的校长蒋中正先生的器重,同蒋先云、贺衷寒一起被称为“黄埔三杰”。
此时的陈赓,正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有时候会去工人夜校兼任教员。
来听课的人大多数是工人,在这其中有个17岁的纱厂女工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女工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工人领袖,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王根英。
在斗争中王根英深感自己的文化低,所以夜校一成立,就约了妹妹和十几个女伴,成为夜校的第一批学生。
陈赓来自湖南农村,开口闭口总爱讲点“农民理论”,可王根英却相信“工人阶级”的力量。
所以开课不久,她就和陈赓争论起来,而且学员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陈赓,一派支持王根英。
这当时在夜校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这可能也是缘分的一种吧,毕竟很多时候,鸳鸯都是从冤家发展起来的。
两人就这样争论,越争,陈赓越觉得眼前这个姑娘可爱。
陈赓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看着眼前的王根英,陈赓便总是有意无意地去找她搭话,但是当时的王根英太沉迷于学习,对于陈庚的示好并没有太多反应。
但是陈赓可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眼看王根英对自己的示好没有表达,便直接跑到了王根英的父母家中。
陈赓十分的聪慧,来上海没多久,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因此王根英的父母十分的喜欢陈赓。
而陈赓也借此机会向王根英表白,但是王根英还是拒绝了陈赓,因为此时的王根英觉得,自己欠缺的学习实在太多,必须要抓紧时间去学习,怎么能有时间去考虑儿女私情呢?
因此,自己第一次主动出击的爱情,就这样基本夭折了。
其实在认识王根英之前,陈赓曾经有过一段婚姻。
1917年,当时的陈赓年仅14岁,还在小学读书,家里由父母做主,给他定了一门亲事,让他娶了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媳妇。
但是对于这种包办婚姻,陈赓根本就不满意,所以在新婚之夜,陈赓非但不入洞房,还一再要求父母把媳妇送回娘家。
陈赓的父母并不让步,甚至以武力威胁陈赓,陈赓见此,便下定决心离家出走。
临走时,他对女方说:“我要走了,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有可能一辈子都不回来,你还是回到娘家去吧”。
就这样陈赓一去不回,一年后,陈赓的父母也只好赔了一笔钱,然后把这个儿媳妇送回了娘家。
而这一次遇到王根英是陈赓第一次真心实意的喜欢一个姑娘,虽然第一次的进攻没有成功,但是王根英已经彻底地占据了陈赓的内心,是他久久不能忘怀。
在1924年陈赓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在学校期间,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遇刺,陈赓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几天几夜没合眼,查找出了凶手。
何香凝一看陈赓如此的果断、勇敢,并且为人正直,便想把小女儿许配给他,但是却被陈赓婉言拒绝了,因为这个时候陈庚的心里只有王根英一个人。
本来以为不知道什么才能再相见,但是老天还是眷顾了两个人,在3年后,陈赓和王根英两个人又再一次相见了。
在陈赓走后的几年里,王根英得到了迅速的成长。
1926年10月至1927年间,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王根英都积极参加了,在这期间,王根英逐渐的成长为了一个工人运动领袖。
周恩来很欣赏她的组织能力和勇敢精神,因此提议她当妇女执行部长。
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上海特别临时政府成立,她当选为市人民委员。
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王根英作为上海代表,参加了会议。
而此时的陈赓,则正领导警卫营担任整个大会的警卫工作,而且他也是代表之一。
在人群中,陈赓很快地就认出了王根英,几年前的火热的内心一下子被点燃了。
在大会期间,陈赓特意选了个距离王根英近的座位,虽然会场极其的严肃,但是陈赓的内心却总是会被王根英所吸引走。
实在无法按耐自己心情的陈赓,突发奇想,拿起笔来写了一个纸条,递给了王根英。
此时的王根英正在专心地听报告,一看一个纸条递到了自己的面前,然后回头一看,是陈赓,脸一沉,气哄哄把纸条拿过来。
她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上面写着:"王根英同志,我爱你!我想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嫁给我!陈赓。"
王根英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然后回头看了一眼陈赓。
此时的陈赓跟原来也不一样了,更加的英姿勃发,十分的英俊。
王根英心头一喜,但是马上就有些生气了,她对于陈赓这种求婚的方式,感觉很不满意,有些太随意了。
王根英心中灵机一动,她决定捉弄一下陈赓,于是她小嘴一嘟,转身就将纸条直接贴在了身边的墙上,然后继续坐正了听报告。
陈赓一看,一张纸条过去了,久久没有回应,显然是石沉大海了。
但是陈赓这个小伙子,可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而是又写了一张纸条传了过去:"根英,我爱你!我请求你做我的妻子!"
王根英收到后,瞥了一眼,又将纸条贴到了墙上。
陈赓一看,这倔强劲儿也上来了,于是继续写:"根英,我发誓娶你为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但是这第三张纸条传到了王根英手上的时候,王根英索性连看都没有看,而是直接贴到了墙上。
这个时候,大会正好看到一半,会议中场休息,一看墙上贴着的纸条,大家就都围了上来。
围着纸条,看着纸条上的字,都笑了起来,有人就问王根英:“王根英啊!你这样处置陈赓的情书,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陈赓这时候倒是发扬了自己“脸皮厚”的精神,不仅不觉得不好意思,还特意挤到人群里顽皮地说:"根英这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正在向她求婚呢!"
而王根英,脸一红,就跑出了会场。
虽然,王根英对于陈赓的这种方式比较不喜欢,但是她还是能感到陈赓的确是真心的喜欢自己。
当时代表开会的地方,就在陈赓他们特务营驻地附近。
黄昏时分,陈赓又把王根英约了出来,两人一起到江边去散步。
在只有两人的情况下,王根英也就没有那么拘谨了,两人在江边漫步,陈赓不断地讲着军中的故事,王根英听得十分地入神。
王根英亲热地挽着他的胳膊,静静地看着陈庚。
陈赓突然话头一转:“你怎么不说话”
“叫我说什么”
“说你要嫁给我嘛!”
王根英用拳头直捣陈赓的胸口:“瞎讲!”
陈赓一本正经:“根英,说真的,咱们结婚吧。”
王根英深深叹了口气:“我不是不想结婚,可是你想想,现在是什么时候,有了孩子,我们怎么斗争”
陈赓呼地站起来:“斗争都得是光棍”
“你小声点!”王根英把手放在他的手心里,“再等…4年!”
“什么你要我等成老头子”
“那再等……两年。”
“不行,顶多等——两天!”
“啊”王根英急了“现在大家正在开会,你让人家笑话。”
说罢,又生气地走了。
陈赓回到军营,免不了被兄弟们笑话一顿。
但纵然这个时候,陈赓还是没有忘记自己幽默的本色,躺在铺上, 还在开玩笑:“你们谁要能说动王根英和我结婚,我就给他当众磕三个响头”
大家说笑一通并不在意,可这话传到了周恩来耳中,周恩来便来到了陈赓的宿舍。一进屋,就被大伙围在中间。
周恩来往床上一坐问:“陈赓呢他怎么不过来”大家一听“有戏”,立刻将陈赓架了过来,要他给周恩来磕三个响头。
周恩来笑了:“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来找我”
陈赓脸一红:“我欠了你的债呢。你忘了么去年我给你当秘书,颖超千里迢迢来广州,你让我拿着她的照片到码头去接,我个大活人就楞没接着,害得颖超摸了半夜才到…”
“这有什么嘛我们不就是当天结的婚吗这次,我一定让你明天当上新郎。”
说罢,周恩来又把陈庚埋怨一番,说他这个爱情细胞太缺乏,这求婚方式太过于奇葩,众人大笑一番之后,周恩来便出门给陈赓去办事了。
于是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来到了王根英的住处,一番谈心之后,王根英点了点头,同意马上结婚。
其实本来王根英就对陈赓有好感,只不过是一时生气而已。如今经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说,自然也就同意了。
但是王根英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新婚之夜,不许陈赓那帮兄弟来“胡闹”。
于是到了第二天,陈赓和王根英的被子搬到了一起,就算是完了。
两个彼此钟情已久的年轻人,终于结为了夫妻。细算下了,这一别几年,两个人在自己的战线上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又能再次重逢还能最终走到一起,这不得不说,实在是上天注定。
婚后的生活是无比甜蜜的,两人终于没有彼此之间最后的隔阂,彼此只属于对方,这是王根英和陈赓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可是就在两人结婚不久,就传来一个坏消息:夏斗寅叛变了!
没几日,汪精卫又密令何键屠杀革命者,“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个漏网。”霎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武汉三镇。
鉴于形势的严峻,王根英奉命要回上海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此时两人刚刚成婚,却马上就要面临分别,这可能是人世间最残忍的事情了。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人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为了革命事业,只能服从组织的安排。
王根英走的那天,周恩来赶来送行。
他们在新房中把最后一点米面全都做了干粮,并给周恩来做了一盘他爱吃的红烧狮子头。周恩来对陈赓说:“你找了个好媳妇,心灵手巧,你可别忘了人家。”
“忘不了的,我们相约,每晚相思一刻钟” 王根英又被他说得脸红了。
陈赓滔滔不绝地说笑着,借以掩饰他内心的难舍难分。
就这样,王根英秘密潜回上海,而陈赓则跟周恩来去了九江。
不久,南昌又爆发了“八一”起义,陈赓奉命来到了南昌,参加起义,一对刚刚结合的恋人,此时天各一方,为民族的事业奋斗在生死线上。
王根英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长,工作繁忙而危险。回到上海之后,王根英一直惦记着陈赓的安危,但是久久没有消息,这使得王根英揪心不已。
结果,没多久,就传来了陈赓负伤的消息。
原来陈赓在南昌起义后,随军进军广东,在途中,陈赓左腿中了三弹,胫骨和腓骨都被打断了,无奈之下,只能来到上海养伤。
此时距离两人新婚仅有数月,但是再见到陈赓,却比原来消瘦了许多,王根英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随后王根英将他安顿在家中,尽心照料,而陈赓也在组织的帮助下留了下来,在中共中央特科负责领导情报工作。
在此后的生活中,斗争环境日益的险恶,在这条特殊的秘密战线上,王根英全力掩护和协助陈赓的工作,为党中央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参与营救了大批被捕的同志,保卫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的安全。
在这期间,两个人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们开头讲到的陈知非。
但是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进一步严峻,生活变得十分的困难,一家人需要不停的搬家来躲避国民党当局的追捕。
每一次搬家,陈赓和王根英最先考虑的不是别的,而是地形适不适合逃跑。
但是,这一段时光,也是两人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共同生活的时光,因此虽然艰险万分,但是却也弥足珍贵。
1931年底,陈赓奉命赴鄂豫皖苏区工作,王根英则继续留在上海,负责沪东区工人反帝大同盟分部的工作。
此后的日子,王根英和陈赓基本都是天各一方。
彼此虽然挂念着彼此,但是想见面却是极其的困难,甚至连互通消息都是极为困难的。
这使得两人开始很怀念前几年在上海的日子,虽然苦,但是毕竟两个人还在一起,每天还能看到彼此,这就已经很难得了。
陈赓走后,王根英的生活也更加的艰难,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王根英只能带着儿子陈知非和一个烧饭的汽炉子,东躲西藏,开战起来了“城市游击战”。
有一天,王根英正在伏案写东西,忽然有人从背后抱住她,她回头一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她日夜想念的陈赓。
“什么时候咱们永远在一起…”王根英对这离别的日子多多少少有些忧伤。
陈赓告诉她:“快了,组织上让你和我一道去江苏苏区。明天就走。”
王根英高兴得眼眶里流出泪花:“咱们终于要在一起了。”
“你快收拾收拾,把知非托给他姥姥。我出去一趟,钱壮飞也在苏区,我去问问她女儿有什么话要捎给他,很快就回来。”
可陈赓一走,几天未回,王根英便感觉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了,又过了几天,陈赓还是没有消息,王根英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内心,便出门去寻找陈庚。
结果,同行人打听回来的消息是,陈赓被捕了!王根英听到后,瞬间就晕倒了。
原来,陈赓离开王根英后,到丽都大戏院去找钱壮飞的女儿,被一个叛徒给盯上了。陈赓跟他扭打起来,因为腿受过伤,没能脱身,被关进了老闸捕房西牢,后经党组织营救,又逃了出来。
陈赓逃出来之后,他回到岳母家去找王根英,岳母告诉他:打你出事后,她就抱着个孩子东躲西藏,门口老有人探头探脑,她不敢在家就躲到杨家滨乡下亲戚家去了。
陈赓一听,心里稍微地安稳了一点,也不能在上海久留,离开上海去了江西境内。
这年12月,王根英回到娘家,听到陈赓已经逃了出来,悬着的心就算是放下了。
丈夫没事,这对于王根英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可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这个厄运又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由于叛徒的出卖,回家后没几天,王根英就被捕了。
王根英被捕后,辗转押解到了南京老虎桥“江苏第一模范监狱”,和帅孟奇、夏之栩等关在一起。
她在狱中三年多的时间里,受尽了敌人的折磨,但是王根英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一直坚贞不屈。
抗战爆发后,周恩来代表***和蒋介石和谈时,要求释放政治犯,并和叶剑英等到狱中看望了王根英,当场点名释放了她。
后来,王根英跟着周恩来到了西安,又来到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分别数年的夫妻两人,终于再次相逢!
这些年来,陈赓自从知道王根英被捕之后,这颗心就没有一天安心过。
妻子跟着自己实在是受了太多太多的委屈,自己作为丈夫,没有办法保护妻儿,这使得陈赓非常的自责。
而作为一名革命军人,陈赓只能将这种苦楚深深的埋在心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战场上消灭更多的敌人。
此时的陈赓已经是八路军386旅的旅长了,再次见到妻子,陈赓的眼泪喷涌而出,他紧紧地握着妻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可却一句都说不出。
正所谓:小别胜新婚。这是形容恋人分别后重逢的心情。
而陈赓和王根英自从武汉新婚之后,几乎没有过一天安稳的日子,先是陈庚负伤,然后整日躲躲藏藏,然后两人又相继入狱。此时王根英在狱中四年后终于被放了出来,再见到恋人,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陈赓在1937年8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
然而,就在两人历经磨难终于重逢之后,仅仅半个月,王根英便接到了组织上的通知,让她去延安陕甘宁党校学习。
两个人的心中极其的难受和不舍,毕竟才刚刚重逢,却马上就要分别,这对于分别数年的两个人来说实在太难了。
但是作为革命军人,服从组织的安排,是第一原则,因此陈赓和王根英都没有说什么。
对于王根英来说,自从被捕之后,本来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陈赓了,她深知都留好了遗书。
而今再次见到爱人,而且爱人还 健康 的活着,听罢后点了点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隔三差五的见上一面,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9月15日,陈赓将王根英送走,回到屋里,心里空落落的,他在日记中写到:离别时,彼此表面上都故作镇静,但是根英已背着我流泪矣
1938年秋天,从党校毕业的王根英被分配到了129师工作,担任 财经 干部党校政治部指导员,而当时陈赓的386旅,正在往这一带集结。
王根英十分的开心,终于又能再见到久别的丈夫了。
某一日,在队伍正在行军,陈赓骑在马上,远远就看到了妻子,兴奋的陈庚,狠狠的抽了一下马屁股,高兴地冲了过去。
到了近前,陈赓抱着王根英就转了三个圈:"喜从天降!喜从天降!天上掉下个王根英。"
这时候,看到旅长如此的兴奋,身旁的战友们哈哈大笑起来,纷纷起哄。
王根英一下子脸就红了:"看你那疯劲!"
陈赓依旧是当初在武汉写情书的时候的“厚脸皮”模样:"情不自禁嘛!"
但是,本来以为以后可以不再饱受相思之苦的两人,这一次见面,竟然成了永别!
1939年3月,日军对根据地进行了突袭, 财经 干部学校的师生们在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日军的袭击。
在混乱的过程中,师生们都被日军烧光了村庄,在混乱之中,师生们被冲散,王根英则带着一部分伤员,艰难的逃亡。
为了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伤员的安全,王根英将自己的骡子让给了伤员,自己则和警卫部队一起徒步突围。
就在好不容易刚刚冲出了被包围的村子之后,王根英却发现装有公款和重要文件的包没有拿。
她焦急道:"不好,还有一笔公款没有带出来。"说完,她不顾身边人劝阻,立刻前往驻地取回公款。
而就在她去了包裹,快要逃出村的那一刻,日军发现了她,很多同志们躲在远处看到她被机枪扫中倒下。
战友一看王根英倒下,立刻红了眼,立刻组织起队伍杀回村子。
等来到王根英面前的时候,王根英已经奄奄一息了,面对要背着她突围的同志,王根英低声 的 说道:“不要管我,我不行了,你们快快突围!请转告陈赓,让他狠狠的消灭日寇,转告陈赓”
就这样,年仅32岁的王根英,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这时候的陈赓正率领着八路军386旅越平汉线西进,一日陈赓正在给部队讲话,通讯员送上了一份电报。
他一看,浑身就是猛然的一震:王根英同志在掩护战友撤退时壮烈牺牲!
陈赓忍不住痛哭,愤怒的他猛然拔出了手枪,对着天空砰砰射出子弹。
他流着泪水,独自在积雪尚未融化的树林里站了很久。
然后在自己的日记里记下来20个字:"今天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此后,陈赓就中断了日记。
陈赓强忍着夫人离去的痛苦,坚持到了百团大战胜利之后,陈赓病倒了。
半个月持续的高烧和昏迷,使得陈赓整个人都脱了相,虽然身边马海德等名医,但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是啊,再高明的医生,再好的药,又如何能医得了陈赓心中的创伤呢?
众人围坐在床前,看着昏迷的陈庚,只听到他在不停的喊着:根英!根英!
王根英牺牲之后,陈赓许诺要为他守节三年。
三年之后,他才开始重新考虑组建家庭,和傅涯结婚。但是陈赓对于王根英的思念,却延续了一生。
陈赓生前不止一次在傅涯面前诉说着自己失去王根英的痛苦。
1961年,陈赓病逝,在弥留之际,陈赓一直喊着“怀申,怀申。”
“怀申”陈赓孙女的名字,申就是上海,而这个名字,也是陈赓对于自己和王根英在上海那段岁月的怀念。
那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在一起生活的时光。
陈赓去世后,傅涯整理了陈赓的日记和文字资料,同时不断 的 奔走访问故人,为王根英烈士写下了传记——《报国何计女儿身》。
用傅涯的话讲:“这也算是偿还一点自己对陈赓同志照顾不周的心意吧。”
傅涯作为陈赓的第二任妻子,同为女人的她,对于王根英,一直十分的敬重。在她2010年去世之前,她特地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将王根英和陈赓的遗骨葬在一起。
遵照傅涯的遗愿,2011年,王根英烈士的遗骨迁往湖南省湘乡县,和陈赓大将合葬。
在整理王根英烈士的遗骨的时候,人们在她的尸骨中发现了两枚子弹。
经过鉴定,一枚是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的枪弹,一枚是三八大盖的子弹,可见当时的王根英被机枪扫中之后,并没有立刻死去,而是随后又被敌人补射了一枪。
而这两枚子弹,也成了王根英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物。
陈赓和王根英这一对革命伉俪,生前为了民族独立舍弃了小家,经历了太多的分别,如今终于可以长眠在一起,再不用经受分离之苦!
吾辈众人,应当铭记先辈创业之艰辛,珍惜现在的生活。
七十二家房客第十一季 第35~36集 二女争夫。
七十二家房客 电视剧 地 区: 内地 语 言: 上海话 出品时间: 2017 简 介: 《七十二家房客》是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看家之作。 1958年,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四位老滑稽艺术家以解放前上海底层市民的艰苦生活为素材,写就了轰动一时的《七十二家房客》,从此,“七十二家房客”成了住房狭小的代名词。 1978年,王汝刚等当时年轻一代的演员加盟,让《七十二家房客》的现场演出可谓一票难求,也曾进京演出。 “三六九”、“炳根”、“二房东”、“小皮匠”这些经典人物,对老一辈上海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问题一:薛之谦的粉丝叫什么 薛之谦粉丝官方名字是“谦友” 是薛之谦取的名字。
至于粪叉什么的,不要当真,是薛之谦一时玩笑之言。
谦粉薛粉什么的,是不清楚状况的薛之谦的新粉丝自以为的粉丝名。
薛之谦的粉丝一直都只有一个称呼:谦友。
谢谢对薛之谦的关注。
问题二:薛之谦的粉丝叫什么 谦友
姓名:薛之谦
小名: 洁洁
英文名:Jacky(其实也就是Jackie)
薛之谦 出生地:上海
祖籍:宁波
生日:1983年7月17日 [农历6月8日]
星座:巨蟹座
血型:O型
身高:174cm
体重:55kg
语言能力:沪语(上海话)、国语、英语(略懂粤语、韩语、德语,日语)
口头禅:笑看人生 easy!!!(同时比出胜利手势)
最喜欢的明星:张学友、迈克尔・杰克逊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
喜欢的游戏:魔兽争霸、CS
最喜欢的**:《海上钢琴师》
喜欢的食物:小杨生煎、大闸蟹、糖炒栗子、咖喱鸡、小龙虾
喜欢的女生类型:不要太漂亮,会持家就行,而且不要聪明。要那种笨笨的,会有安全感。(自述)
特长:唱歌、作词、作曲、吉他、街舞、滑板、讲冷笑话
拍摄电视剧 :
偶像剧《水晶之恋》饰演Jacky男四号
时装剧《人命关天》饰演马小能单元主角
时装剧《第一百个新娘》饰演李亮男三号
时装剧《爱你不容易》饰演罗大壮反二号
《弘一大师》、《如果爱》、《麻辣教师》
七部电视剧(出道前所拍)
上海本地剧《老娘舅》之《那小子真帅》(和高娅媛合作)
真人版电视剧《网球王子Ⅱ》饰演“任若成”
拍摄广告 :
、 、、 、、、、
、、
[编辑本段]入行经历
在他出生之前,妈妈面临一个非常大的人生选择,因为身体的缘故,医生让她做一个选择:要孩子还是保自己。
妈妈当然选择了他。在薛之谦四岁那年,一直身体不好妈妈病逝了。本来从事摄影的爸爸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摄影,努力工作,想要赚更多的钱。孩子已经失去了母爱,不能再让孩子在生活中有什么缺失了。
所以,薛之谦小时候一直都是跟奶奶和外婆长大的,早上是奶奶带,晚上是外婆带,那时他很讨厌在幼儿园里看到别的爸爸妈妈来领孩子,因为那是他所没有的待遇。
高中毕业的时候爸爸问他要不要去国外读书,他说要,于是爸爸送他去瑞士读酒店管理。他爸爸早就为他规划好了将来。这是一个会很热的行业,等他毕业回国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番作为。60万元,那是两年的学费,薛之谦不知道自己家里已经变得这么有钱了,后来他才知道这是爸爸把自己家的房子卖了才凑出这一笔钱来让他去读书。
在国外的日子并不是好过的,60万只是学费而已,他得自己挣生活费,他做过很多事情,洗碗啦,搬东西啦,还被人高马大的老外打过……但他都忍下来了,为了爸爸和他的理想。
等到他回国探亲时,有人问他有没有兴趣做音乐,这正好问到了薛之谦的心坎上。他一直都很喜欢音乐,也自己作词作曲,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从事音乐事业。那个人给他介绍了一些音乐界的人,薛之谦很高兴,觉得自己碰到了伯乐,他跟爸爸说自己不想再回瑞士读书,而想留在上海做音乐。爸爸没有说什么,给他买了瑞士的往返机票,让他过去把行李收拾了再带回来。
“给你三年时间,不行的话你得再回去读。”这是爸爸给他的一个君子协定。
当薛之谦以为一切都在朝着他所要的方向进发时,才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那个他所认为的“伯乐>>
问题三:薛之谦的粉丝叫什么呢!薛之谦的粉丝叫什么呢! 叫谦友
问题四:薛之谦的粉丝叫什么 有毒啊,发帖不按格式,才一级,进来就这种问题。绝逼不是薛的粉丝
问题五:薛之谦粉丝叫什么? 谦友
问题六:薛之谦的粉丝团叫什么 谦友
薛之谦称其粉丝是“薛之谦的朋友”,因此叫谦友
问题七:薛之谦粉丝名叫什么 谦友
姓名:薛之谦
小名: 洁洁
英文名:Jacky(其实也就是Jackie)
薛之谦 出生地:上海
祖籍:宁波
生日:1983年7月17日 [农历6月8日]
星座:巨蟹座
血型:O型
身高:174cm
体重:55kg
语言能力:沪语(上海话)、国语、英语(略懂粤语、韩语、德语,日语)
口头禅:笑看人生 easy!!!(同时比出胜利手势)
最喜欢的明星:张学友、迈克尔・杰克逊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
喜欢的游戏:魔兽争霸、CS
最喜欢的**:《海上钢琴师》
喜欢的食物:小杨生煎、大闸蟹、糖炒栗子、咖喱鸡、小龙虾
喜欢的女生类型:不要太漂亮,会持家就行,而且不要聪明。要那种笨笨的,会有安全感。(自述)
特长:唱歌、作词、作曲、吉他、街舞、滑板、讲冷笑话
拍摄电视剧 :
偶像剧《水晶之恋》饰演Jacky男四号
时装剧《人命关天》饰演马小能单元主角
时装剧《第一百个新娘》饰演李亮男三号
时装剧《爱你不容易》饰演罗大壮反二号
《弘一大师》、《如果爱》、《麻辣教师》
七部电视剧(出道前所拍)
上海本地剧《老娘舅》之《那小子真帅》(和高娅媛合作)
真人版电视剧《网球王子Ⅱ》饰演“任若成”
拍摄广告 :
、 、、 、、、、
、、
[编辑本段]入行经历
在他出生之前,妈妈面临一个非常大的人生选择,因为身体的缘故,医生让她做一个选择:要孩子还是保自己。
妈妈当然选择了他。在薛之谦四岁那年,一直身体不好妈妈病逝了。本来从事摄影的爸爸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摄影,努力工作,想要赚更多的钱。孩子已经失去了母爱,不能再让孩子在生活中有什么缺失了。
所以,薛之谦小时候一直都是跟奶奶和外婆长大的,早上是奶奶带,晚上是外婆带,那时他很讨厌在幼儿园里看到别的爸爸妈妈来领孩子,因为那是他所没有的待遇。
高中毕业的时候爸爸问他要不要去国外读书,他说要,于是爸爸送他去瑞士读酒店管理。他爸爸早就为他规划好了将来。这是一个会很热的行业,等他毕业回国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番作为。60万元,那是两年的学费,薛之谦不知道自己家里已经变得这么有钱了,后来他才知道这是爸爸把自己家的房子卖了才凑出这一笔钱来让他去读书。
在国外的日子并不是好过的,60万只是学费而已,他得自己挣生活费,他做过很多事情,洗碗啦,搬东西啦,还被人高马大的老外打过……但他都忍下来了,为了爸爸和他的理想。
等到他回国探亲时,有人问他有没有兴趣做音乐,这正好问到了薛之谦的心坎上。他一直都很喜欢音乐,也自己作词作曲,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从事音乐事业。那个人给他介绍了一些音乐界的人,薛之谦很高兴,觉得自己碰到了伯乐,他跟爸爸说自己不想再回瑞士读书,而想留在上海做音乐。爸爸没有说什么,给他买了瑞士的往返机票,让他过去把行李收拾了再带回来。
“给你三年时间,不行的话你得再回去读。”这是爸爸给他的一个君子协定。
当薛之谦以为一切都在朝着他所要的方向进发时,才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问题八:薛之谦表白粉丝是怎么回事? 在4月22日刚刚结束的薛之谦大连演唱会,老薛最后一首歌《爱我的人谢谢你》唱哭了很多人,薛之谦全程哽咽在哭,大家都在哭。改了歌词,深情表白粉丝,十年的时间,薛之谦说不会让大家失望,他真的没有辜负大家。
薛之谦全国巡回演唱会首站在大连已经完美落下帷幕,薛之谦一路走来也算得上是励志了,近两年,薛之谦可谓是华语乐坛曝光度最高的歌手,按他自己的说法,“在综艺里卖笑赚钱来做音乐。”悲情又励志。
当他在节目里卖笑增加曝光率时,许多观众开始质疑,他真的还是歌手薛之谦吗很快,他用行动作出了回答。《高尚》《动物世界》《暧昧》,每一首都人气高涨,足以见得薛之谦的努力和拼搏。
在昨天刚刚结束的薛之谦大连演唱会,老薛最后一首歌《爱我的人谢谢你》唱哭了多少人!薛之谦全程哽咽在哭,大家都在哭。改了歌词,深情表白粉丝,十年的时间,薛之谦说不会让大家失望,他真的没有辜负大家。薛之谦真的很懂得感恩,他值得最好的爱与守护。大连演唱会舞台搭了三天,而你却等了十年。这十年,沧海桑田,我却不离不弃。
问题九:薛之谦外号都有什么 小名洁洁,粉丝一般会叫他叔叔或哥哥,还有的开玩笑叫小短腿,柯基,买串串香的,还有就是一些标签类的,原创歌手,商人,段子手什么的
问题十:薛之谦粉丝叫什么哦 谦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