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分别是什么表现手法

“比”,“兴”分别是什么表现手法,第1张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比兴:1、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古时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2“比”与“兴”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3指创作诗歌:宋 王安石 《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清 顾炎武 《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兴,会意字。

甲骨文的“兴”字(图A)中间部分像个两头各有两个短把的盘,盘的两段都有两只手,像以手一齐把盘举起来。

这也就是“兴”的本义:“举起”。而到了图B的甲骨文,“兴”的盘子下方多了一个口,用“口”说明四手共举的盘子是一种盛器。图B的“兴”为以后“兴”的形体定了型。

周代金文(图C)和秦代小篆(图D)的“兴”字,上手和下手略有变异,但“盘”和“口”已合并,讹变成“同”。

到了汉代隶书(图E)以后,盘上两手变成“臼”,盘下两手讹变了。

于是以汉隶为基文,发展为楷书(图F)的“兴”。隋唐以后,出现了图G的草书。到了元代,便把这草书楷化为图H的“兴”,也就是通用的简化“兴”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526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9
下一篇2024-02-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